谢谢木碗姐姐和大家分享。
绘画,文学,摄影的确相通呐。
期待木碗姐姐早日拾起画笔,千万不要让朋友们等到你上老年大学那个时候了。:Q 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
如今的社会发展程度,虽然技术上先进,但是社会分工太细,很难再出一些与之匹敌的大师了,故有些必是绝响了。 展览按历史时期与作品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四个板块:
1.学院派与古典人体
2.浪漫风情与怀古
3.光与色的交响
4.劳动的赞歌
我最偏好的是第一和第二个版块,虽然莫奈、高更、蒙克、雷诺阿这些名家作品多集中在后两个版块,但我对于绘画题材,一直是喜欢人体胜于风景;对于各个流派,喜欢学院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胜于印象派、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因此在前两个展厅滞留的时间最长,重点是欣赏,后两个展厅,更多是向大师们致敬。
这种偏好或许仅仅是因为女性对于细腻的特殊喜好而已,如同我喜欢工笔更胜于泼墨,那种细致的技法总是让我沉迷惊叹。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Lawrence Alma-Tadema, 1836年1月8日—1912年6月25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名画家,他的作品以豪华描绘古代世界(中世纪前)而闻名。
塔德玛善于藉由花朵、质地和强烈的反射物质如金属、陶器、尤其是大理石等物质,将古代生活的场景融入当代的感觉,在画中赋予温和的情绪及幽默以取悦观看者。他对大理石的逼真描绘使他获得了“大理石画家”的绰号。
《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
1888年
画布油画
132.70×214.40厘米
这画中描绘的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荒淫皇帝埃拉加巴卢斯的宫中生活。埃拉加巴卢斯俯卧在躺床上,凝视着台阶下的景象,露出难以表达的诡异神情。身边有他的母亲和宫女们正在享受着桌上的水果。台阶下有七八位皇帝的朋友(食客)被空中飞洒而下的无数玫瑰花瓣所淹没,他(她)们卧倒在花瓣堆里被戏虐的感受隐约露在脸上。画家非常擅长并喜欢画各类花卉,满天满地飞舞飘洒的玫瑰花瓣,宫廷中大理石台阶、大理石圆柱、绸缎帷幔、青铜器、各色水果等都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华丽奢侈与迷乱堕落。
画面被画家描绘得十分绚丽:花瓣、大理石、绸缎、薄纱、青铜器,花朵等等。清明亮丽的环境中,走动着绝色佳丽。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现实的丑恶,而是通过布景与色彩把它表现了出来。
阿尔玛-塔德玛描述了埃拉加巴卢斯的一个表面娱乐大众而实质十分诡异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洒玫瑰花瓣。但是花瓣洒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过气来。画家把皇帝安置在宝座上,观察着受苦的食客,旁边坐着皇帝的母亲和宠臣。在这幅画里,画家把人体和玫瑰花瓣溶为一体,将他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这幅画是画家的三幅杰作之一,是受当时英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约翰·艾尔顿(1833―1911)的委托而作的。当时正值这位工程师负责将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移至西德纳姆郊区,手中有钱,大量收购名画,为这幅画他就付出了四千古英镑。为了完成这件巨大的作品,塔德玛在创作该画的四个月里大量采购玫瑰花,从里维利亚运往他在伦敦的画室。该画于1888年曾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被《艺术日报》评为“画家阿尔玛-塔德玛的杰作”,西方艺术史家都评论它是画家的颠峰之作。
此次展览当中,我最着迷的是这副《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图片是无法传递那种精致和细腻,唯有在巨幅制作面前,你才会感受到那种美的震撼。
那绚烂美丽的花瓣下是快要窒息的食客,台上皇帝、爱妃、宠臣的表情都十分生动而复杂。
整幅画找不到一片相同的花瓣,笔触细腻优雅,画作的氛围在浪漫中透着一丝诡异。
无论是漫天飞舞的花瓣、还是宠臣身上那金色的长袍、装饰卧榻的青铜雕饰、大理石柱、葡萄和石榴……都栩栩如生,质感非常强烈。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
《怅然远望》(Her Eyes are with Her Thoughts and They Are Far Away)1897年
木板油画
23×38厘米
画中的少女从苏连托海岛远眺那不勒斯海湾,仿佛已经呆坐许久,遥想着远航的恋人,不知何时是归期。
湛蓝的海水、鲜艳的花朵、纯净的大理石在耀眼的阳光下明亮绚烂,与这种耀眼夺目成鲜明对比的,是少女的表情,怅然若失的神态跃然纸上。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
《枉然之恋》(Vain Courtship)《也有译作《无效的求婚》1900年
画布油画
76.50x41厘米
任你柔情蜜意、甜言蜜语,我无心恋战、置若罔闻,你再多情亦是枉然。
画面中那个银质花瓶极为细致,确有实物,塔德玛在家信当中还十分关注那个花瓶的制作。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
《粗心的倾诉》(Unwelcome Confidences)1895年
木板油画
46×29厘米
一位妇人向她的女友倾诉衷肠,却没发现她的女友脸色痛苦,莫不是爱上了她的情人?
背景处的雕塑相映成趣。整幅画的光线处理极为到位,尤其是窗外那颗开花的树光感十分逼真,室内那盆紫色的花与服饰、肌肤上的反光、阴暗变化简直妙不可言,唯有在真品面前才可感受得到。图片打了不止五成的折扣。 《人间天堂》
1891年
画布油画
86.50×165厘米
塔德玛渴望真实再现古罗马的生活实景,为此,他经常赴罗马进行考察,并专门研究罗马的建筑。他大量阅读有关的考古资料。收集罗马建筑的照片,研究其细节,以期生动地描绘出这些建筑部件。此外,他还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把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家具让工匠打造出来,并把它们画进自己的作品。随着积累的增多,阿尔玛-塔德玛已能随心所欲地描绘出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和装饰细节。
1891年创作的《人间天堂》就是个明显的例证,因为画中的两条凳子,一条是庞贝风格的,一条是古埃及风格的。这幅画的主题是母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尤其符合维多利亚时代观众的心理需求,是当时画家和作家争相使用的命题。
原画比图片色彩丰富多了
约翰•威廉•格威德
格威德是英国艺术史中最神秘的人物之一,是一位擅长描绘身处古代大理石环境中、穿着古典服装的女性形象的画家,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展示古典美的艺术长廊。格威德擅长描绘着古典服装,依靠在大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他画的女性几乎全都是梳着一样的发型,系着一样的发带,穿着同一风格的薄纱的古典服装,而最最具有标志性的是,每幅画里一定都会有肉眼无法识别真伪的“大理石”!因此,格威德又被称为大理石之王。最著名的是那副《古典美》,我个人更喜欢《相思》,尤其是画作上的西班牙鸢尾花、大理石的纹理、裙子的折褶,唯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那种唯美、极致的细腻笔触。
《相思》《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翻译过来就是小别胜新婚的意思,那幽怨的眼神啊。。。 John William Godward的《古典美》 《埃拉托与竖琴》
1895年
画布油画
73×82.60厘米
格威德的许多作品都以掌管各类艺术活动的女神为主角,这幅画的主角则是掌管音乐的埃拉托。在希腊九位缪斯女神中,手抚竖琴的埃拉托主管抒情诗歌,象征城邦、文化和音乐。这幅作品被看作格威德在未来作品中娴熟地处理大理石背景的起点,他把大理石描绘得多姿多彩,并安置一块涂色的石膏作为点缀。
威廉·克拉克·沃特勒
新古典主义东方画派的代表人物威廉·克拉克·沃特勒(William Clarke Wontner)的《瓦莱里娅》和《舞女》当中的人物均着东方服饰,据说《瓦莱里娅》在当时曾引起一阵东方服装风潮,贵妇人纷纷效仿,我很喜欢这副。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约翰·威廉·格威德、威廉·克拉克·沃特勒,三位的画作当中对大理石的表现手法都堪称一绝,所以把他们三位依次排列在一起。
威廉·克拉克·沃特勒
舞女原画色调没有这么阴暗,肌肤的处理非常细致。 第四位是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画派最著名的画家,在英国绘画史上享誉极高,以极其辉煌的艺术风格成了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
莱顿热衷于古代神话、圣经的题材,追求恬静、和谐、典雅的样式;画风甜美、抒情,柔和的造型、饱满的色彩、细腻的刻画常使所描绘的形象具有欢愉、轻盈的气质。
1878年莱顿出任英园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因此.他的画风对英国画坛有很大影响。1886年莱顿56岁时,英国女王把他列为英国贵族,号为斯特雷顿莱顿男爵,他是英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画家。莱顿于同年去世。他的遗嘱是:“把我的爱献给学院。”
约翰·威廉·格威德对他推崇备至,俺也超级崇拜他的“女神”。这次展览门票和招贴画上印制的就是这副《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或许这副女神画像,是最能完美诠释“古典”和“唯美”二字的。
原画并不大,与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132.70×214.40厘米,威廉·克拉克·沃特勒《舞女》135.90×100.70厘米,约翰·威廉·格威德《相思》131×80厘米相比,弗雷德里克•莱顿这副《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76.20×26.70厘米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如果是一副巨作,恐怕视觉冲击感会更强烈。但这么“小”的画作已经令我窒息,恐怕是莱顿为了保护观众的心脏,刻意只做这么小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