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书籍推荐系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系列(己更新)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9-5-22 14:48 编辑简介:
卡尔·罗杰斯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年1月8日 - 1987年2月4日) ,心理学家 ,在非指导式心理治疗(罗杰斯学派的心理治疗,又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咨商者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案主建立关系,帮助案主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域(phenomenological field),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须而且充份的。
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的橡树公园(Oak Park)。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在严格、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罗哲斯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在20岁那年,到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趟1922年的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他决定要转业。
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
罗杰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处。
对体验的开放
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
存在性的生命
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
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
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
体验性的自由
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
创造力
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电脑科学家Joseph Weizenbaum曾在1966年设计出一套著名的程序--Eliza,尝试模拟一个人本的罗哲斯学派心理治疗者的治疗过程。它的工作方式是:让使用者的输入、应用简单的转换规则,这些规则是为了建构问题、以及能反映出使用者所陈述的内容。某些人对 Eliza 在上述情况下的展示有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相较于与其简单的程序。
罗杰斯与其他一些学者同时也是会心团体(主要对象为年轻人、管理者等)及婚姻会心团体(ME)的奠基者。
包括以下几楼的所有资料下载方法:
**** Hidden Message ***** 罗杰期 《个人形成论》
On Becoming a Person ---成为一个人
作者:卡尔·罗杰斯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4.0分
推荐度:4.8分
推荐理由: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重要人物,在普通民众那里,他的名气没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马斯洛大。
但在专业人士看来,他是临床心理学界中唯一能与弗洛伊德并肩的人物。当调查“谁对心理治疗的影响最大”时,罗杰斯更是排在第一位,而弗洛伊德居第二。
并且,与弗洛伊德不同,罗杰斯所有的学术著作,谁都能读懂,基本上不要求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这本《个人形成论》也不例外。它很厚,而且书名看上去也太学术,估计会吓走不少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其实,它是最容易读懂的那种书,这一点罗杰斯也发现了,他这本书,以及这本书中的部分文章,因为不“科学”,太少学术味道,迟迟吸引不了心理治疗界的注意力。相反,美国的普通读者倒很快喜欢上这本书,迄今为止,它已在美国卖出了数百万册。
这本书,是罗杰斯一些文章的集子,在我看来,所有文章,都是在探讨两个共同的话题:自爱,爱别人。
所谓自爱,就是“成为你自己”,即信任自己的体验,无条件地接纳全部的自己,爱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个“机能自主者”,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者”。
自我实现者,是一个非常容易流行的词汇。不过,就我看来,马斯洛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他其实只是描绘了自我实现者是什么样子而已。但罗杰斯不同,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的那些来访者以及他自己是如何逐渐成为“机能自主者”的,他还总结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走这条路。
所谓爱别人,其实就是如何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理想关系。关系,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实质内容。罗杰斯推翻了以前的心理治疗的模式,他不认为是心理医生的知识帮助来访者实现了改变,而是心理医生与来访者建立的关系帮助来访者实现了自我改变。
在心理治疗中发现自爱和爱别人的真谛后,罗杰斯很快也发现,这也是一般人走向自我实现者的道路。
如果读懂了这本书,相信你也会发现,这也是你需要走的路。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On Becoming a Person”,更直接的译法是“成为一个人”,意译是“成为你自己”。如果这本大部头直接翻译为“成为你自己”,相信在中国的销量会增加不少。
用“不求甚解”法读大部头
不过,这本书很厚,笔触非常细腻,并且虽然不难读懂,但因为没有一点猎奇性,所以读起来不是那么有趣,是一定要沉下心去读的那种书。
对于这种书的读法,我有一个建议,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就是说,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读不下去的地方就跳过去,只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如果有一个地方触动了自己的心灵深处,就停下来,什么都不想,让这种被触动的感觉停留一会儿,然后再继续下去。
这样读完一遍后,再开始读第二遍。或者,干脆放上一段时间,等个半年一年后再读。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奇怪地发现,虽然书里的很多话你已经记不起来了,但你已经有了共同的观点。
这是因为,虽然你读的时候“不求甚解”,但种子已经种在你心里,它现在已经发芽了。
“观其大略”,这个词语借用了《三国演义》。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读书就是“观其大略”的,而他的几个好朋友却是“务于精纯”。但“观其大略”的诸葛亮却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精髓,而“务于精纯”的那几位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我猜想,他们可能太埋首于故书堆,结果成了书本的奴隶。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上学时当作反面典型的,但在我看来,那些讲述生命体验的书,我们只能“不求甚解”。
因为,过于理性的逻辑思考,是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别人的生命体验的,有些远超出我们自己经历的东西,我们很难靠理性而读懂,我们必须自己有了进步,也有了一些类似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别人特殊的生命体验。
心灵的事情,有时不需要太着急。
点此预览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51 编辑 ]
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
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界泰斗卡尔·罗杰斯就“团体治疗”所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演讲的结集。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在各地推广会心团体的经验,推动这项“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运动”。书中主要论述“会心团体”的发展起源、范围、过程、经验及其对参与者的意义——促进个人成长、治疗心理创作、改善人际关系,并预言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趋势--对每一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录信息】
前言第一章 “团体”发展的起源及范围第二章 会心团体的进行过程第三章 我能成为团体促动员吗?第四章 会心团体后的改变:个人、关系、组织第五章 个别的改变及其经验过程第六章 一个孤独的人及其会心团体经验第七章 从研究中我们了解什么?第八章 适用的领域第九章 促动团体的技术培养第十章 未来的发展索引译后
点此预览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52 编辑 ]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写非常出色,不仅有罗杰斯心理治疗过程的完整记录(许多经典个案为首次公开发表),了解什么是罗杰斯治疗,什么是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思想,罗杰斯的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失败的;还有其他心理治疗学派的专家们对这些个案的点评,每一篇点评都独具特色。 本书将使新一代心理治疗帅领悟到真正的罗杰斯治疗,以及这些治疗办法的重要意义,使罗杰斯的思想在心理治疗领域得到继承和发展。...
【目录信息】
前言.
说明
参考文献
第1章 罗杰斯临床治疗中的基本概念
情感回应
营造相互适应氛围
明确表达关注
理解核查
复述
表示理解
消除疑虑
解释
正视问题
直接提问
根据求助问题提出反问
保持沉默和打破沉默
自我暴露
接受更正
参考文献
点此预览
[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52 编辑 ]
相关的资料
相关的资料[ 本帖最后由 firefox 于 07-12-18 04:45 编辑 ] 想进一步了解他和他的思想吗?请点击网站:
http://www.psych-studies.net/ 谢谢火狐,收藏了:handshake 谢谢您,我需要您发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