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 发表于 10-11-19 00:15:32

从情绪本位到目的本位、行动本位
不要去注重情绪如何,也不要为情绪好转而行动,而是按照事情本身、依照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的要求积极行动,按照现在所需要的目的来行动。如,患者要是在日记中写着"预定下午去买东西,但是由于强烈的不安而作罢了"这样的话,指导者就可在上面划上一条线,并注上"不要情绪本位,请采取目的本位、行动本位吧"去进行指导。情绪本位的处世态度,是神经质症患者的一个特点,故即便是跟症状无关的情绪本位处世态度,也应该给予指出。如"厕所太脏,本来想打扫一下,但是,由于今天情绪不好而作罢了"这就是情绪本位的处世态度。所谓的"目的本位",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对于开会时怕脸红的患者来说,在很多人面前要做到不脸红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容易懂得自己表达的意思。因此,即使脸不怎么红,但是如只说了些空洞的话,也不能说已经达到目的了。

买竹子的故事
曾经有个由于焦虑发作而不能外出的男患者,在经过治疗病情已有相当好转时,高良先生命他去买竹子来。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着:"今天,被高良先生叫去买竹子了。虽然担心焦虑会发作,但是,在去、回的途中却均未发作。今天竟成功地买回竹了。" 读到这一段日记的高良先生,立即把患者叫过来训斥道:"没有焦虑发作,就认为成功,是哪种讲法啊?成功与否,要看买回来的竹子是好是坏。用便宜价、买回质量好的竹子才叫成功。即使没有焦虑发作,但买回的竹子质量差,就是失败。" 对于那些常以情绪为中心看待问题的神经症的人,指导他们以目的为中心看待问题时,可以引为例证。

事实唯真
这是在森田疗法中占有中心位置的思考方式。事实是实实在在的,是当前遇到的事,但神经症患者的许多表现,像别人在注视自己、说不定得了癌症、由于不安或许要跌倒等的臆测,均来源于没有正视事实本身。因此,正确看待事实是最为重要的。为了了解事实,有必要仔细观察,用自己双眼看到可靠的事实。

生的欲望
希望自己更完美,希望被别人认可,希望过更充实的生活等欲求。这种欲求,在神经症的人中特别强烈。正因为这种欲求太过强烈,才会顾虑到是不是在别人面前有紧张感,能不能给别人良好的印象,有时还拘泥于身体方面的稍微不适等;要是"生的欲望"很弱的话,即使事情进展不顺利也不会苦恼,只是满足于现状。也就是说,在烦恼、痛苦的深处,存在着"生的欲望"。因此,森田理论指出,要遵照我们生的欲望,要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做有意义的事。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00:16:22

随机应变
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如在人际交往中要"不即不离",即"不要太靠近,也不要离得太远"。太靠近会对别人造成困扰,而过于远离就不利于维持交往,这两种极端都不利于人际间的交往。因此,怎样把握好尺度很重要。森田式的生活态度是合理主义的体现,体现了“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以节省无用功”的精神。如,发热与读书问题:森田先生往往会利用生病的机会读些书,至于读些什么书,可以依照当时的病情而定。以发热为例,可以视发热的情况而选择读什么书:在发热不太历害的时候,读些专业书;中度发热的话,读一些更轻松的书。也就是说,在精力充沛时看专业书,疲劳时看些轻松的书。如果发热很厉害,就仅仅是听别人读些书。这就是随机应变的具体体现。

不即不离
患者们由于害怕受到森田先生的训斥,因此常常敬而远之,没有一个人想凑到先生跟前打听什么。为此,森田先生就说,大家来住院治疗也不容易,应利用这一相聚的机会。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多提问。于是,患者们就缠住森田先生问这问那,结果又被训了一顿:"这么缠住我真受不了,这样我不是很容易疲劳了吗?" 面对不知如何是好的患者们,先生就说:"经我一说,你们居然连想都没想就照办了,(这是“盲从”)结果如何?(会容易导致对别人造成困扰)正确的做法是:要做到若即若离。比如说带小狗散步,要让小狗一会儿紧跟在旁边,一会儿又离得远远的,但始终保持适当距离而不至于失散。请你们仿效一下那只小狗吧。" 这提醒了不会通融、思维刻板的神经症患者应该怎样做才是合适的:先要看一下先生的状况再决定。如看到先生悠闲、情绪适意就可以走到他跟前提问;相反,若感觉到先生疲劳的话,最好就离得稍微远一点为妙。而神经症的人往往存在“只顾自己而不顾周围情况的问题,由此就会有不恰当的举动。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0:51

森田式作业疗法
森田疗法作业的特点是作业内容必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而且都是患者自发性的劳动,即要求患者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以发现作业的内容,并自发地投入到作业去。能自觉认识到这些作业,无论如何也要做,不用吩咐就去做。如,玻璃脏了就擦玻璃,东西放置零乱了就主动去整理。像这样的作业,在把注意力转向外面的同时,对于与疾病本身有关的不安或担心则用"不问疗法"去看待它,从而把内向性心理状态转变到外向性。

轻作业期的作业是为了能引出患者的自发性,而重作业期的作业是要引出患者创意性思考,培养忍耐力,让患者能体验到完成作业后的喜悦。如制造有用的东西(用篱笆把院子围起来,或制造长凳等)、进行体力劳力等。在作业的闲暇时间里,允许患者看书作为调节情绪的一种措施,但不许患者专门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读。在回归到普通生活的时期,可允许患者外出,作有关出院前的准备。外出应根据需要才被允许。对只是为了“试试能否出院,或者为了锻炼一下”的外出是不允许的,因为那样有可能会引发症状的反复。

心情的好坏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应该本着"目的为本位"的原则做自己该做的事。要不然,只因自己心情不好就什么都不去做地打发一天的话,即便到了晚上心情也好不了,或许还会更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朝向外面的世界,并仔细观察周围发生的事。因为患有神经症的人视野会变得很窄(往往只关注症状),所以应该要有意识地改变这一切。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1:34

症状是反映危机的信号
我们在日子过得顺心、平静、幸福的时候,会就此满足,而不会诉说症状;但是,在身处危机时,如果束手无策或者应对不当,就会导致心身处于紧张的压力状态,长此以往,症状就出现了。心理咨询所要做的,就是防止人们陷入到不健康的状态中去。人在生活中,会不断地遇到障碍。这不仅不必防备,更应把它看成是必然的。因此,就算是遇到阻碍,如果能够凭着以往受过的教育和经验、智慧来解决或者摆脱,就不会留下严重的影响,反之,就会使人变得焦虑不安,甚至觉得日子黯淡无光。像这样当遭受挫折时能脚踏实地成功度过的人,就会变得越发坚强和成熟起来,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人;与此相反,无法引出健康的力量,而想用不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结果就会变得比以前更为软弱,并陷入到不健康的状态中。由此可见,克服障碍的力量能促进成长,因此父母过分娇生惯养孩子,在扫清了挡在孩子面前障碍的同时,也就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一旦到父母没能力再帮助小孩去掉障碍时,孩子就会被绊倒,甚至受到巨大的打击。因此,遇到的障碍,如失恋、受伤、考试落榜等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怎样应对这些事件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应对不正确,就会出现症状。因此,症状的出现就是身处危机的人们为了摆脱障碍但应对错误的一个信号,显示着需要得到帮助,以顺利度过危机。

寻求帮助的"信号"(躯体症状)
在碰壁后若不能用以往的经验去解决时,只要能认识到这次跟以往不同或情况不妙,继之去寻求帮助和咨询,就可以朝解决的方向努力。问题就出在碰壁后虽然无法承受,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即使意识到了,也不想去寻求帮助,那样就以症状或问题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形式发出了求救信号。

躯体症状的表现:头痛、腹痛、发热、倦怠感、恶心、呕吐、食欲缺乏、手颤、手足麻痹、抽搐等,这些症状反映了身体处于危险境地的求救信号。其中有与身体障碍没有关系的,即找不出客观原因,但对患者来说非常痛苦并成为烦恼原因的状态,往往是神经症的表现。这是由于碰壁后无法解决,或者采取了不健康的解决方法所致的心身表现。弗洛伊德提出来的精神分析法,其治疗的原理就是教会患者老老实实地表现自己,即使不用夸张的躯体症状,也能用语言来表现自己的痛苦。

寻求帮助的"信号"(精神症状)
上面讲到当长期遇到不安、苦恼或障碍而既不能解决又不能用语言表达痛苦时,往往会以有关躯体症状作为求救信号而代偿表现出来。由于我们的心身是一体的,故此时也会出现相应的心理或精神症状,即患者会表现出令人费解的行动或思考方式,如表现出运动方面的障碍,或是介意胃肠变化、关心躯体疲劳感或头重感等疑病性症状。具体的精神症状表现数不胜数,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原著。在行为模式方面,可按下面的方法分类:(1)给周围人制造麻烦;(2)由于不理解、造成不安或觉得不可思议的行动;(3)虽没有增加予盾,但不能适应社会生活;(4)初看虽然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出问题,但也不能说是健康的人。上面四种是行为异常的四大类。其中给周围人造成麻烦的人等于反社会的行为,因为这是想把自己的不安或欲求不满通过攻击他人的方式来解除或者寻求某种帮助。比如,欺凌、暴力、偷窃、抢劫、恐吓、欺诈、伤人、杀人、甚至包括任意发脾气的上司或老师等。人们在苦恼时,即当走到成熟还是陷入不健康状态的岔道时,就会发出一些信号,以提醒他要注意正确应对,否则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当关注、拘泥于实际上微不足道的躯体某一症状,如头重、胃不适、手颤等感觉,并把它看成比实际更严重而处于苦恼的状态时,就能造成过敏状态,并会继续强化这种感觉。特别是由于想方设法要消除不快感和不愉快的症状,就会使症状越来越恶化并予以固定下来。其次,疾病本身也是应激源。患病本身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同样也是一种致病机制,并可使疾病更加恶化。表现出躯体症状并为此而苦恼和希望要帮助的人,可以说是患上了心身症,由于患者忍受焦虑或苦恼的应激,可以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结果引起身体变化,并表现出相应的症状。症状的出现是提醒其自身需要改变生活的方式。如果其本人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就可以帮助他停止不必要的克制态度,并且设法去探索其他的生活方式。此时,需要做的事,不是过分克制或想一个人努力控制,而是要承认这种痛苦,并把它说出来,向别人求助。对于这些人来说,需要的不是去忍耐,而是要依靠别人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面对疾病而生活着,会感到痛苦和觉得困难。要是能够不抗拒焦虑,不作斗争顺其自然地接受,负担多少会变轻。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并非易事。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2:35

内向或外向性格
性格内向的人比较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心理状态,经常自我反省和揣摩自己,容易陷入以情绪为中心的状态。性格外向的人与此相反,比较关心外界事物。性格的内、外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适合接受森田式咨询的对象是具有内向性格或疑病性格,以及关心自己内心和身体变化而苦恼的人。具有执著、疑病、内向、"生的欲望"较强等性格特征的人适合接受森田疗法。森田疗法中要求患者把内向性行为转变成外向性行为,而在心理咨询中要求来询者把目光朝向自己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认识到如何应对来自自己所处环境的内外刺激是非常重要的。


发掘“生的欲望”
森田式治疗的焦点放在尽可能发掘患者"生的欲望"上,即通过一周的绝对卧床,让患者感到无聊和产生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有事做就行的想法,这种想法就是"生的欲望"。"生的欲望"较强的人会想方设法改善当前的窘境而容易焦躁,结果强化了本身的症状。如果依照本来目的很好地、因势利导地运用"生的欲望",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生活过得更充实。如何判断某人"生的欲望"是强还是弱呢?经过绝对卧床治疗即可判断,或者从患者为了摆脱当前的痛苦和烦恼而表现出的种种努力中推测一下生的欲望的强弱。可以认为进行绝食、坐禅、自律训练以及其他尝试的人具有努力治病的强烈愿望。在普通人身上表现为讨厌认输、好强、想比别人活得更好的"争强好胜"性格的人具有较强的生的欲望。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3:44

健康心理的发展
胎儿期
人格发展虽然从出生后才开始,但也不能忽视婴儿出生前受到的不良影响带给婴儿的伤害。母亲的精神卫生状况会影响到胎儿,因为母亲会通过运送血液的胎盘,把自己的焦虑和不稳定情绪等不良刺激带给胎儿。

乳儿期
刚出生的婴儿如果马上离开母亲来生活,会容易造成其软弱的性格和智力低下。8个月的婴儿能认人,可认识到母亲对他们的重要性,没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日后可能表现出软弱和发育迟缓现象,以及婴儿觉得母亲的存在微不足道。一二岁孩子应进行让其掌握克制自我欲望和配合别人的家教,学习自律性。重要的是,在教导和训练过程中,大人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状态和需求。

第一反抗期
孩子从能用自己的双腿开始走路时就有了自己的主张,两岁孩子不再乖乖地听父母话,而通过追着母亲后面跑、不服从母亲的命令以及尽情欢闹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这一时期就叫第一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里,孩子们想通过顶撞母亲或挨母亲的骂以及被母亲追赶等来了解母亲的想法和明确母亲的存在。这一过程的充分进行使孩子心中能牢牢地树立自己母亲的形象和在此后的日子中自己单独玩耍,而母亲在不在场也无所谓。孩子在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同8个月孩子认人一样都作为评判孩子形成自我的强弱标准。因此,自我原本较弱或发育迟缓和父母过于严厉的孩子不出现反抗期表现。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生惯养和过分让步都是一样的,未曾充分享受母爱而长大的孩子,总是谁有能力就依赖谁。

幼儿期
3岁孩子能够独自玩耍,开始了他们探索世界和拓展眼界的活动,好奇心强,玩游戏很投入,并喜欢同一群小朋友一起玩。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喜欢问问题或在游戏中模仿大人,故也叫质问期或模仿期。这一期是孩子培养自发性的时期。孩子在这一时期需要的是自由自在和轻松愉快的玩。因为孩子们在玩耍中培养自己的自发性,所以孩子们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玩而非学习。

小学低年级
这一时期教孩子们掌握社会准则非常重要。

第二反抗期(青春期)
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时代叫做第二反抗期。孩子们不仅会说坏话,跟父母争辩,还会跟父母顶嘴或反驳,甚至违抗父母,继之滥用暴力。这是由于孩子们对即将要面对的自立感到不安和再次把注意力朝向父母的结果。那些过分依赖父母以及没跟父母充分交流和撒过娇的人,在角色转换上会显得很被动,以至于长大成家后不能很好地处理与配偶及孩子的关系,甚至还会导致抑郁。在心理咨询中,询问来询者在初中时有没有参加伙伴组织,以及曾经有没有反抗期的言行或取而代之地热衷于某事很重要。

高中及大学时代
高中生一般开始把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外部世界,而逐渐减少对父母的关注,但其人生体验还不够丰富。在此时期,对于适应良好的,就会健康成长,甚至表现优秀;而对于适应不良的,就容易导致症状的出现而发出陷入危机后的求救信号。

青年期
结婚是原先分开的男女结合在一起,弥补相互间的不足之处的同时,共同养育婴儿和完善还很不成熟的自我。能够接受多样化的价值感和生活方式的人才能成长。丰富的物质生活会剥夺人们培养自发性(培养自发性是很重要的)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会表现出毫无生气。没有想过将来做什么样的人的年轻人是有问题的。完成发育任务以后碰到危机和苦恼时就适合进行森田疗法。

老年期
在更年期容易产生焦虑和忧愁,并容易表现心身症状。随着社会的高龄化,我们的任务不是如何更能长寿,而是如何在衰老时更好地生活和正确地对待日后将至的死亡。顺其自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遵照"生的欲望"好好地体验和享受我们的人生。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4:18

适应不安
很多神经症的症状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慢性,这些症状是由于"适应不安"造成的。当面临从事新的工作或新学年开始等若干新情况的时候,会因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情况而产生不安,并有意识地专注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时,注意力就会因人而异的集中于偶尔发生的声音发颤、脸发红、心脏"扑通扑通"跳、双手颤抖等情况。这只是开端,并成为日后重复体验的扳机使当事人不得不去注意它,因而产生了对新情况的预期焦虑。因此,走进新的世界和面临新体制的时候,以及尝试新的工作、兴趣爱好或新近开展某事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这种适应不安。要是事先一点适应不安都没有,那也容易失败。因此,要正确认识这种适应不安,应在不安中逐步把事情处理好。适应新的对象时不要想一步到位,因为这种适应是新的尝试,所以要一件件地着手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森田式的遇事处理方法。

我们面对因失去很重要的对象后痛苦不已的人该做什么呢?首先要耐心听对方充分发泄自己的悲痛,这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痛苦。其次,悲痛结束后(虽然事先不知何时悲痛才结束),督促对方先从能上手的事情开始做起来,还要对方不要试图忘记悲伤。因为悲伤本身对走出危机非常重要,所以应在悲痛之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要是不正确面对丧失对象的痛苦,一味地投入到繁忙的生活或试图用忙碌的生活来忘却悲伤,多数会在最后掉进更深的抑郁状态;或者,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和问题行为等危机信号。因此,有必要在咨询中明确指出他们的痛苦所在,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痛苦。运用森田式疗法去帮助难以从悲伤中自拔的人时,在让他们承认悲伤的同时,也要做该做的事。


过度疲劳
过劳作为客观事实而存在着。过度疲劳是有损身心健康的,当持续紧张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损害健康。即便某事是自己情愿做的,但只要借口自己"喜欢"或为了忘却失去亲人的悲痛和焦虑,而无节制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是不妥的,那样会成为不善于与人交际和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应该适度增加休息和游玩时间的比重,但若是为了游玩而加重了疲劳的话,这也不是本来意义上能使紧张缓和一下的"玩"了。因此,要重视来自自己身体的感觉,以改换到能解除自己的疲劳和紧张的事情或游戏中来。要是用脑过度,进行一下运动或跳舞等体力活动,用肉体的疲劳来调适、缓解大脑的疲劳。但是,对于神经质症患者来说,就需要停止一切减轻疲劳的努力、吃药和休息等,而着手做眼前应做的事。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5:45

障碍对人们的成长必不可少。苦恼的原因有事业失败、失去亲人等非常突出的原因,在这急剧的变化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就会产生苦恼;也有在不明不白地产生苦恼的时候,并在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使状况逐渐恶化。当经历刺激强度过大的突发事件,以及尽管是小事但日积月累后不能应付的情况时,容易导致我们的心身出现问题。

家庭是我们与家人共同生活和休息以及养精蓄锐的地方,因此家中气氛是否紧张很重要。当家中紧张感加剧时,一般家中最温存、最敏感以及最焦虑的成员会首先发出危机信号。虽然不能忽视发出危机信号的家庭成员本身具有性格上的懦弱,但是如果不改变家庭的现状,这种现象就不容易好转。因为家庭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再和谐的家庭如不随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而适当改变,就不能达到很好地协调。不健康家庭的定义是家中成员关系紧张,导致家人无法安心休息。紧张指的是家庭成员间相互对立和无法很好地进行沟通。对立通常是无法进行必要交流后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即使存在对立只要家庭成员能各抒己见也就问题不大。交流不充分是导致家庭紧张的基础。夫妻作为家庭的主体相互间交流和达成一致很重要,而父母与孩子以及婆媳之间的交流也要充分。家庭疗法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当事人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以解决相互间的纠纷。这里要避免单纯地作出谁对谁错的评价,而是要帮助每个人和盘托出自己的感受。

适合接受森田式咨询的对象是在适应新情况时产生焦虑的人,因为这种人存在着强烈的预期焦虑和设法尽早适应新环境的欲望。森田疗法也适用于有较强完善欲和循轨蹈距的、容易自寻烦恼的,或因为过分在意自身健康的,或患有对人恐惧、不完善恐惧处于苦恼的人。森田式咨询要求来询者客观总结失败原因,并按照最初想适应新情况的欲望,实事求是地付诸于具体行动来适应新情况。还有,当出现悲伤时,也不要试图压抑悲伤,而要顺其自然地接受这种悲伤。

人只要活着就无法避免各种各样的苦恼,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要经历不同的适应不安,如失去依靠或因家庭和工作所带来的烦恼、恐惧死亡和社交困难等的烦恼。苦恼虽在程度和表现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苦恼时都有共同的心理。当遇到新情况或失去依靠而不知如何是好时,当处在慢性应激状态下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时,即当人们无法运用以前的经验应付新问题时,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十分焦急,这是苦恼时的心理状态。

心急容易焦躁,这与没烦恼情绪安定时的状态相反,表现为无法镇静和焦虑紧张。
有时还因生活紧张和过度疲劳,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和苦恼。焦躁能使焦急加剧,反而使事态急速恶化。如社交恐惧症患者需在别人面前非说话不可时,越发紧张和焦虑以至于没法好好讲,进而想办法控制情绪,由于无法如愿就会越发焦虑,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这是无法左右烦恼所带来的焦虑所致。在此,可以将焦虑细分为两部分:一是烦恼自身带来的焦虑,二是焦虑导致“再焦虑”,即次生焦虑。前一种紧张和焦虑是适应新环境所必需的,但当想要去除这种紧张的努力无效时就会导致新的焦虑(再焦虑),并加剧焦虑的程度。可以改善的焦虑是这种“再焦虑”。遇到难题和发生意外的时候,懂得当着急时会带来焦虑的道理,就能避免次生焦急的产生,这样至少会使焦虑不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6:28

朋友之间的一句玩笑话,要是说的时机不当会深深地伤害对方的感情,有时甚至葬送多年的交情。反过来,伸手相助处在苦恼中的人也会成为新友情的开端。但提供帮助者若仓促地去提供帮助,有时会导致两败俱伤或不得已中途停止帮助,结果就会招徕对方的怨恨。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往往发生在抑郁初期和病情好转的时候,而不是抑郁最厉害的时候,因为抑郁初期和病情好转期的心境低落每天都处于波动状态,容易使人感到绝望。

隧道现象—视野变窄
当人处在烦恼中的时候,以及为了尽早解决问题和找寻解决问题的线索而变得焦急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客观地看待问题,导致思考会局限于某一件事上而无暇顾及其他。这就像身处隧道中的人会因周围漆黑一片而只注意到出口处的光线一样。隧道现象在能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的同时会阻碍很多有用的信息进入,这样一来解决问题就不能从多角度考虑,就会延误问题的解决或误入歧途。视野变窄会导致注意变得敏感,如患有高血压恐惧症的患者会对每个人都会有的血压波动感觉过敏。处在烦恼中的时候,就像身处隧道一样因焦虑而使视野变窄,不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你对正在烦恼的人讲再好听的话,对方也不可能听得进去还会误解你的本意。由于患者因焦虑容易对所接受的信息产生歪曲的认识,这时要求指导者采用关怀和帮助患者消除焦虑以及与患者产生共鸣的态度,否则容易导致患者中断治疗。急性发病的人很难把握正确的信息,所以有必要身边有个能减轻其焦虑和帮助其正确做出判断的人。焦虑过于突出会使人变得很敏感。虽然森田疗法中提倡"事实唯真",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患者的注意力不容易转向事实。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要努力使对方获得正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平静中积蓄克服危机的力量。在心理咨询中要充分容忍陷入苦恼与处于心理危机的人,并在倾听对方叙述的基础上,尽可能先让对方稳定情绪,这是咨询中最基本的要求。要充分肯定和容忍寻求帮助或来咨询的人,这是消除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所必备的态度,并强调这种态度对消除焦虑很重要。

面对陷入苦恼中的人或其本人虽未意识到,但已发出求助信号(表现出躯体症状或问题行动)的人,首先要去做的就是努力消除对方的次生焦虑。在处于危机中的人和碰到障碍而寻不到出路的人,会感到焦虑和着急,并表现出视野缩小、反应敏感和容易动摇等情况。这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他们的次生焦虑,使他们消除心理冲突。只要能够消除他们的心理冲突,其中的有些人就能够得到自救。单去叮嘱苦恼中的人使他安心或表示你已经知道对方的处境是远远不够的。要因人而异,并视不同的状态去解决。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在医生与患者长期的交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7:04

咨询过程注意要点
了解对方的苦恼和痛苦,掌握必要的信息,要等到合适的时候再行提问,不应随便插话,谈话一开始就想弄清一切是不现实的,这只能让对方感到压力及被压迫感而导致焦虑。在提问的方式上,应该是顺着对方的谈话内容进行提问,保持共同探讨的气氛。在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时要进行适当地夸奖,在森田式咨询中给予鼓励是多多益善的,但在最初阶段进行是不合适的。评价对方时要慎之又慎,在不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忠告对方则是不礼貌,因此在真正明白对方之前,应该专心致志地去倾听对方说些什么。

人们的心理活动不是简单就能弄懂的,即使认为短时间内已掌握了对方的症结所在,也要采取耐心倾听对方讲话的态度。只有洗耳恭听的态度才能表现出尊重对方和重视对方。要了解每个人所讲的苦恼到底是什么,要知道烦恼的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在帮助孩子时最最基本的是要仔细观察孩子,认真听完他们所讲的事情,弄懂他们心里想的事,这样自然就会有对策。

如果越想努力帮助来询者解除烦恼,摆脱危机,有时越会使自己着急和焦虑。你越是担心,越想帮助与你亲近的人,就越会使你感到焦虑,这种加剧的焦急还会传染给对方。在这两者之间像滚雪球一样膨胀的焦虑最终会淹没双方。可以采取停止主观上消除焦虑的努力而去着手作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与对方共处,把注意力集中到仔细倾听对方的心事上,使对方敞开心扉,养成以目的为中心的为所当为的生活态度,最终焦虑也会减轻的。

有必要与来询者保持步调一致以了解对方的心事并给予理清头绪,使来询者能客观地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所讲的话,注意到细微的差异。有的人往往不顾事实而只凭主观感觉和自己的感情来判断事物,这种先入为主的感情容易蒙住眼睛,故所作的评价也容易夸大其词,因此与这类人交谈时要求他们专注于事实。使来询者能了解周围环境,使其注意以往尚未注意到的地方或是具体的客观事实。来询者在交谈中会遗漏了不少东西,要是把谈话的焦点放在对方的疏漏上,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会谈效果。在力求当好一名聆听者的同时可以适当地引导来询者。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7:26

处于苦恼中的人除非自己能意识到,否则都会夸大并把自己的视点聚焦到自己的缺点和自卑上,有很强完善欲的人因自卑往往会强化紧张感,但如果自己极力掩饰虽不会流露出自卑,也还会以其他变相形式表达出来的。若不能充分得到容忍,则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去克服自己的弱点,都会强化原有的焦虑,使其原来的不良行为变本加厉。应该善于发现隐藏在对方弱点中的优点。森田疗法中把人所共有的追求完美和向上发展的欲望叫作"生的欲望",并对此必须予以积极评价和加以培养。人之所以苦恼就是因为"生的欲望"过于强烈所致。人若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也不会有苦恼。神经症患者具有拘泥于小事或留意小事的性格,而当他们过分注重身体状况和自己的观念时就会导致发病;反过来如能引导这种神经质性格在工作或生活中发挥出来,则能成为责任心强和注意小节的人而备受别人称赞。因此不要紧盯着不好的一面而试图纠正它,而要把目光集中到好的一面和积极向上的一面去进行指导并对其付诸实施。森田疗法提倡人们致力于现实当中该做的事情,并把助人和热情待人付诸行动。

在减轻焦虑后,信息的交流就变得可能,就可以帮助来询者正确认识事实了;反之,再怎么说那些对他重要的东西,他也不可能接受或歪曲理解。森田疗法注重"事实唯真",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实,告诉人们不必抗拒地接受自然而然流露的紧张和焦虑,因为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这样一来,紧张和焦虑就会慢慢得到平息。

在评估对方的承受能力、支持系统和自我足够强大的前提下,有时要主动制造危机,从而能让对方学会善于对抗这种危机。在这种来询者不该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在旁边看看就足够了。因为或许此时的帮助可能会帮他度过危机,但是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对方靠自己的能力自发地度过危机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对方成长的机会。一旦碰上障碍时,不应缩头而是要毅然决然地去面对,因为直面问题并毅然决然地去着手处理问题,效果会更好。重要的是应该密切注视着求助者所遇到的一个一个的障碍,担负着护航的角色。在仔细观察和注意听取对方苦恼的同时,若自己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或担心,那就容易去提供过分的帮助。由于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东西,所以要使对方懂得面对焦虑,不能采取对抗方式而应顺其自然地去接受它。

谈话从"我"的感受开始反而效果会更好,即告知对方"我"在为你担心、因你而生气或难受等自己的心情或想法。至于当对方知道了你的感受后,将作怎样判断及如何行动就全权交由对方决定了。重要的是要适时地表达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时率直地提出忠告,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要比克制自己的感受效果更好,当然这不应是提出忠告者伤害求救者的理由,最好是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坦城自己的心态。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8:02

施行森田疗法时的注意要点
诚恳地倾听处于苦恼之中的人所说的话,会有助于消除对方某种程度的焦虑和紧张感,并可帮助判断其发病机制。诊断要点如下:
1、大多数人为了设法解决问题和治好疾病而进行过多种尝试,但反而更易陷入更为强烈的苦恼之中,结果注意力越来越强化集中,而状态也越来越差。
2、此类患者的性格具有刻板、心胸狭窄但有很强的完善欲。他们一旦拘泥于某种事物就会深钻牛角尖,且不能直面失败而又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咨询时要说明症状的成因,让求询者改变其目前所固定并恶化症状的态度,建议来询者停止一切对治病无效的徒劳努力,例如听之任之会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或担心生病而出现剧烈的心跳感等。因为对治愈疾病的无效努力反而会使自己的注意力固定于某些症状,使症状进一步恶化,从而对治疗毫无益处,甚至阻碍症状好转。焦虑具有若任其放松就会使程度逐渐减弱的特征。

面对因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功能变化而自寻烦恼的人,可以直接从自主神经的作用机制加以说明,例如心跳、脸红、入睡困难及人前紧张等均与自主神经变化有关联,心跳和紧张都是由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而治好疾病的努力就如同热衷于某事可强烈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因此越想睡觉就越睡不着,越想缓和紧张就反而使心跳加快、脸更红。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可以在咨询中让对方注意聆听在交谈时没有留意到的孩子讲话声和汽车马达声,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再让自己听不到这些声音,结果对方体验到当从没有引起注意到一旦注意时,就会很难使自己从意识中忽略它。

造成焦虑和忧伤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天生所具有的怕死、希望自己受人重视、明天会变得更美好的欲望所造成的,总之是在希望自己活得更好的欲望下产生的。但适度的焦虑是有好处的。就如疼痛一样,如感觉不到疼痛的话可能暂时不会有不快的感觉,但是这样一来当受了伤也感觉不到疼痛,就不会去主动避开受伤的机会,结果可能会为此而搭上性命。与此相同,有了焦虑才引起足够的注意,事情也得以顺利进展。没有苦恼的人或不会苦恼的人,同时也是被剥夺了成长机会的人,因为唯有苦恼才能催人成长。

为所当为时不一定是图自己活得更好,或讨别人喜欢才考虑自己该做什么。与人相处时,想要得到别人赏识的压力会使自己感到紧张。作报告的时候,重要的是怎样作报告才能让别人更容易听懂,而不要去管自己当时有没有焦虑。若因紧张而采取消极回避就会离原先的目标越来越远。因焦虑而语无伦次时,可以设法用简单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准备一份简短易懂的报告补充说明一下。

即使是在焦虑时,也要做自己能做的事,特别是有意义的和能令人欢喜的事情,要注意观察四周有什么可做的事。如果找不到马上能付诸行动的事情时,可以先从观察周围开始。要求写日记的人把目光从注视自己内心世界转向外面的精彩世界中去,真实地记录自己当天所看到的一切及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些做法都是基于把目光转向外界的原则,有意义的行动会带来有意义的心情。因此要求每个人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充实自己。由于出现焦虑而只顾躺在床上,因此什么事情都不做而空虚地打发时间,会使原本凄凉的心情更加凄凉。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8:31

日记指导的具体内容如下:不去理会患者的唠叨和患者担心焦虑的事情,要求患者每天写一件自己新发现的事。日记的内容,不管是从报纸上得来的新闻,还是取自于书上的内容或自己看到的街景,只要不是脑子里凭空想象得来的而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就可以。通过记日记,不仅能知道患者关心什么,还能把握住患者关心在焦虑以外事情的契机,便于及时进行指导和治疗。不去注意内心的焦虑,把注意力转向外面的世界和自己的新发现,就会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广阔。

不能用人的意志去消除和控制忧虑、焦虑、担心、生气、喜悦以及悲伤等的感情变化。试图去改变这种不可能凭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办得到的事情,不但会导致反复的失败和丧失自信心,而且会由此产生出自卑及由于把注意集中到这些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上,就会使自己变得越发固执己见,从而使症状恶化。应该停止这种无谓的努力,去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相对于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感情和情绪,有一些事情是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办得到的,比如我们的行动。行动不能光靠嘴上说说的,因长期受焦虑折磨,确实没有余力考虑行动起来,此时从道理上讲为所当为是可以的,但要改变现状还是不够的。此时是患者暂时无法为所当为的时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在日记中所记载的具体事实进行具体指导,使患者养成能基于眼前的需要和现实,再按照目的本位和事实本位去做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事情本位、目的本位以及根据当时需要实施的行动都不能靠凭空想象。总之,要求做自己注意到的事情,即使在家只要勤快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可。要是不仔细观察周围而一味地行动,就会因行动过度反而会导致失败。因此,行动应随机应变,要随当时的情况定夺。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8:57

治愈标准是什么
治愈标准是:不管焦虑如何强烈,都会采取积极的行动最终迈向健康而获得痊愈。治愈标准并不是指症状的消失,而是指消除了次生的焦虑即可看作是治愈了。因为试图消除正常紧张感的无谓努力会使得紧张感越发厉害,以至于不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减少焦虑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而不是消除焦虑。只要能泰然自若地处理自己所担心的事情,并会感到生活过得充实,就可称得上疾病得到了痊愈。虽然不能与病前的状态等同起来,但是会比以前更坚强、更成熟了。

想要治愈,除了目光朝向当前要做的事情并付之行动(至少在观念上遵循这一规律)外别无他法。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过分注意细节、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反省或考虑再三的性格上,因为这一性格本身是没必要改变,也不可能轻易改变的,关键是在性格的这一方面投入了自己过多的精力,没有正确使用自己的精力和能量所致。但一点都不留意这些也不太好,否则在社会生活中给别人添了麻烦也不自知。注意小事或者想具有照顾到方方面面的性格,要是用在工作上就表现为很强的责任心、严守规矩并能使人放心。因此,重要的是,怎样协调、平衡好自己的个性,使之达到和谐并充分发挥出自我的潜能。在工作场合中,若考虑问题时只要遵从事实本位的原则,就能做到以考虑重要环节为主而不会过分注意细枝末节。养成目光朝向外面,经常注意观察周围的习惯,并开始做自己注意到的事情,就能掌握外向性行动要领,至少能改善只介意自己身体状态或别人看法甚至最后只能呆在家里的症状。具有神经质性格的人如导向正确就能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能够改变的是行动的习惯,而不是性格。只要不辞辛劳采取适当的行动就会取得相应的效果。

天生性格内向和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虽然初次给人的印象不太好,但是因为他们努力在其他方面完善自己,所以跟他们相处时间久后,人们会感到他们是一群很有深意的人。

波波 发表于 10-11-19 23:59:20

日记指导的优点: 1、通过写日记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并进行总结。2、要求写日记应以具体的事实为主,如此一来记日记的人不得不把目光朝向事实,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日记了解写日记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如把情绪和行动分开来记,还能把握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及两者的关系。3、通过日记能了解患者的病情逐渐在好转。原本围绕自己的情绪或苦恼为中心写日记,但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可以写些有关自己日常生活的内容,以及外部世界中自己所关心的事。4、日记指导中强调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动方法,让患者留意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中心和流于情绪的行动方法并自行纠正,而对烦恼或痛苦则不予理睬。5、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由于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不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常常会忘记自己本来想说的话,因此可以能通过书写日记来表达自己本来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意思。6、在出现反复时可以重新拿出日记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并通过日记中所记载的指导用语再次走出误区。常用指导语:"顺其自然"、"恐怖突入"、"不能改变情绪变化"、"马上转到行动上来"、"这就好"等。看到患者记载的有关外面世界的事情,或任凭焦虑存在仍付诸行动的地方,应该用红笔画上圆圈以示肯定或鼓励。

参加自助团体的好处:1、患者之前一直觉得只有自己才苦恼,但参加自助团体后却发现苦恼的人不止是自己,还有很多人忍受着同样的苦恼。这样就能使他自己宽心了。2、因为大家的感受差不多,所以互相之间不仅能舒畅表达自己的心情,还能彼此充分接纳和理解对方。3、能得到各种各样有益于自己的信息,相同的忠告要是出自曾经亲身体验过有同样苦恼人的嘴里,就显得更具体、更具说服力,还能了解到他们是通过怎样的实践方法才克服了症状的。4、处于苦恼中的人虽然不能客观审视自己,但能仔细审视别人。他们通过目睹其他人的苦恼,就能够认清自己所处的困境,并通过与众多处于相同苦恼中的人交流,了解各种各样的苦恼和逐步认清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以上这些确实对改善患者的症状会起很大作用,收到治疗的功效。
页: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森田理论精华和自己的共鸣--森田理论读书笔记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