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行动模式与心理困扰
每一种心理状态包含四个成分:情感、思维、躯体感觉和行为。比如当我们在面对一个公众演讲感觉到焦虑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情感是紧张、焦虑;思维在运转,可能在想如果我搞砸了怎么办,别人会怎么评价我,我会有多尴尬;躯体感觉可能是手心出汗,颤抖等;行为上可能来回踱步,坐立不安。
任何一种心理状态都包含着四个成分,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中,这四种成分可能有所不同。
情绪
悲伤、消沉、沮丧、低落、忧郁、愤怒、恐惧、绝望、惊慌等等。
我们往往把这些消极情绪当作我们感觉的终点——这是我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它们也是一个起点:经历抑郁、低落、绝望越多次,悲伤的情感会带来越多的低自尊和自我责备。
本帖最后由 觉照 于 21-1-26 12:25 编辑
思维
思维是我们情感产生的机制。我们针对一个事件的情感反应有赖于我们对自己讲的故事——头脑会对事件喋喋不休地作着解释:
今天我和A打招呼,他没有理我,是不是我今天做什么事情惹他不开心了?嗯,有可能,我今天XX的时候没有做好……
今天领导说这个月的业绩下滑是因为XXX,这是不是暗示我的工作不到位,我是不是马上要丢掉工作了?是啊,我这个月有两次领导找我谈话了……工作要是丢了的话,我……
今天女朋友XX,她是不是要和我分手了?这两天,她有好几次好像不开心了 ,她……,我怎么办?……
诸如此类,这一切的解释都指向一点——我哪里不对劲? 躯体感受
饮食、睡眠都可能出问题,包括我们的精力水平下降,总感觉到疲惫不堪。
由于大脑并不能区分真实的“外部威胁”带来的躯体疾病和“内部威胁”引起的躯体感受,很多时候正是负性的思维引起了躯体症状。
同时躯体症状反过来引起心境和情绪的状况也在毫无觉察中不断发生。
很多人会因为无法解释的疼痛去看医生,却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的病症。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在认识确定:我的问题在哪里?
行为
痛苦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退缩。愤怒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攻击。焦虑紧张的时候,我们可能不知所措。
行为总会伴随着出现。
不一样的行为反过来会助长我们的情绪反应。当我们挥拳的时候,内心的怒火会增强;当我们退缩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会持续;当我们手心出汗、浑身发抖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自己紧张焦虑,从而更加紧张焦虑。当我们因为开心而露出笑容的时候,我们会更开心。 以上四个成分会形成强大的联结,互相影响,彼此增强。我们遇到的困难,并非因为我们不够努力或者实际上出了什么问题。相反,恰恰是努力把我们带到了错误的方向。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中,我们最常运用的就是我们的大脑。这也是人类进化到今天,所骄傲的部分。正是大脑的运转,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错误的方向。我们习惯了运用大脑去思考,去寻找解决方案,去形成改变的计划。所以对于情绪,我们也使用了这一方法。
大脑的运作让我们处于心智的行动模式中,我们通过逻辑的推理、计划、判断和问题解决,去形成一个针对目标的解决方案。对于感受到的一切负面体验,大脑都在发出信号——“把我解救出去”。可是有些体验,它本该如此。 情绪本身是一种语言,它和我们大脑所使用的语言一样,作为一种信号传递信息。大脑的语言传递信息用于问题解决。情绪的语言传递信息,提醒我们环境中的危险、不喜欢和不需要的东西。所以大多数时候,情绪的反应是短暂的。
恰恰是我们对自身情绪的反应,令它持续。
因为我们习惯了心智的行动模式,习惯了用大脑理解发生的事情,理解这个世界、自我和他人。所以,我们同样还想理解我们自身的情绪。
当我们看到自己因为一个事情,感觉到不适了,大脑不会善罢甘休,它非要找到一个理由去解释它。为什么我如此难受。仅仅解释还不够,大脑还想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常常陷入反复沉思,去回想那些让我们难过、悲伤和低落的糟糕的事情。
恰恰是这种反复沉思,让一个正常的情绪语言,成为了一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是情绪本应如此,大脑却把这一切打扮成了可能有答案的问题。5-10分钟过去了,这些问题依旧在脑海中盘旋,而且没有任何答案出现。
本帖最后由 觉照 于 21-1-26 12:42 编辑
当我们在感知情绪的时候,把心智的行动模式关闭,调节到存在模式。就让这一切这样存在,它本该如此。5-10分钟之后,作为一种信号的情绪,就像语言一样,慢慢消失了。
本帖最后由 觉照 于 21-1-26 12:44 编辑
心智的存在模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242545056207131&wfr=spider&for=pc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