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18:40:07
中国出现经济危机苗头:经济地产化叠加产业空心化
小报告mp 2016-08-15 21:27:56 阅读(1081) 评论(1)
来源:CITICS债券研究 作者:明明债券研究团队
近日统计局和央行公布了7月经济金融数据,其中有关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引发市场一片哗然。在7月新增的4636亿人民币贷款中,代表住房贷款需求的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为4773亿,占比达102%,同时7月个人按揭贷款增幅高达54.6%。这一数据表现引发了我们对于当前经济地产化和产业空心化问题的思考,通过对比日本90年代地产泡沫期的相关表现,我们认为,地产杠杆和泡沫问题的持续将引发资产负债表收缩和货币收缩风险,而宽财政将是扩大实体经济需求,引导资金脱虚向实的唯一路径。
首先,回顾90年代的日本地产泡沫期,不难发现历史的轨迹存在相似之处。1985年,日本签订"广场协定",日元进入升值通道。受日元升值影响,国内外投资者对日本国内资产偏好大增,房地产价格迅速上涨。但同时,日元升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这使得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开始陷入疲软和通缩陷阱中。为缓解升值压力同时扩大需求,从1986起年日本开始进行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日央行连续降息五次,基准贴现率从1986年1月的4.5%降至1987年的2.5%,一时激增的流动性更是加速进入房地产、股票等非生产性的行业中,房产价格疯狂上扬,资产价格泡沫催生不断,然而日元升值问题却并未缓解,同时实体经济需求也没有改善,日本开始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地产化。1986年到1991年间,日本城市住宅价格指数由83.5上升至126.1,涨幅达51%,而日本六个主要城市的住宅价格指数由91.4上涨至221.5,涨幅达144%,房产价格泡沫很高,同时在此期间,日本的全国城市住宅价格增速开始超过GDP增速,1991年底GDP当季同比为5.2%,而全国城市住宅价格增速达9.75%,核心城市的房价增速更是从9.62%升至33.09%。
地产增长远高于经济实体增长的结果便是经济地产化,而当日本央行意识到这一问题严重性时为时已晚,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在1989年开始转向,而不断调高的利率使得房价最后的狂欢终止于1991年末,1991年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一落千丈并持续下跌,日本经济增速和通胀率一蹶不振,进入"失去的十年"乃至"失去的二十年"。日本陷入资产负债表的衰退中。家庭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企业偿债压力猛增同时大量削减支出,而债务恶化以及泡沫破裂使得银行不良资产率攀升,银行惜贷行为明显信用收缩,加剧银行资产负债表恶化,经济陷入"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中。
而反观今日中国,地产的非理性发展同样需要警惕。然而与日本仅面临的债务危机不同,对中国而言,不仅有债务危机风险,还有货币危机风险。在最新披露的金融数据中,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4636亿,其中代表住房贷款需求的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773亿,占比达102%。而事实上,以房地产投资在GDP中的占比为代表变量,目前我国的这一指标水平已在不断接近90年代泡沫时期的日本。1986年开始,日本私人住宅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在开始迅猛上涨并维持历史高位,由0.04升至1987年9月的0.06,并在1991年以前持续维持在0.05以上的水平,目前我国也已处于0.05以上的水平。而我国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增速也从今年年初4.37%一路走高至目前的12.39%,其中一线城市同比增速更是已达23.79%,地产价格上涨之快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之重使得目前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地产化的趋势不断加重,若处理不好,一旦泡沫破裂风向转头,其冲击可想而知。按照日本的教训,若泡沫破裂,届时中国资产负债表或也将会面临重度恶化和大幅收缩的风险,并且与日本不同的是,我们还面临货币收缩的风险,这一差异源于两国汇率和资本流动情况的不同。
日本90年代泡沫期间,日元基本处于升值通道,日本国内面临的是资本流入的情境,然而人民币目前却是面临着持续的贬值压力和资本流出现状。也就是说,若国内经济地产化和产业空心化持续加剧,国内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下,货币政策空间本身有限,同时国内居民和企业部门也有动机将手中的人民币换成外汇,并进一步投资国外资产造成资本外流压力,从而引发货币收缩的可能。这意味着,地产经济化和产业空心化对中国而言不仅有资产负债表收缩的问题,还有货币收缩的困境。而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更难采取"放水"的方式刺激经济,上周周报我们也已指出,"放水"将推高资产价格同时加剧资本外流压力,从而带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收缩,所以目前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含有央行对这一效应的顾虑。因此,我国面临资产负债表收缩和货币收缩两个问题。
在对目前国内房市形势的研判上,我们认为,总量上地产高点已过,进入全面降温阶段,但结构上的分化仍在继续。从7月经济数据上看,1-7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为5.3%,较1-5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下滑,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以及新屋施工及新开工面积增速呈现不断放缓趋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降温态势,高速发展势头不再。而房地产价格和去库存效果上,区域分化明显。房地产价格环比增速上,一二线城市继续高速上涨,而三线城市增速相对平缓,同时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增速上,一线城市仍坚挺,而二三线呈现出现下滑。实际上,目前不少一线城市已出现库存不足和"地王"现象,不断高攀的房价更是迫使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此前苏州宣布限购、南京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等各地密集新政的出台也是对此的反映。房地产市场目前面临的一二线城市价格泡沫问题和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问题都需要时日解决。与日本相比,中国经济整体韧性较强,财政刺激仍可期待,同时城镇化还有空间,货币政策无效下如何通过财政措施激发实体需求,引导私人部门实体投资扩大以吸收房产泡沫的结构性调控成为关键。
总体而言,一方面,在地产杠杆高企,经济地产化和产业空心化趋势下,货币政策放水无效且会进一步加剧问题,而在汇率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之下,货币政策也将维持中性稳健,利率趋势性下行难以为继,汇率风险成为市场重要的制约条件。另一方面,在政策组合上,"宽财政"要接棒"宽货币"发力,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是破解实体需求不足和流动性陷阱的唯一出路。且在当前城镇化空间和基建需求仍大的情况下,财政措施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如何有效拉动需求、疏通从国企到私企的投资传导机制,发挥国企对私企投资的带动作用成为关键。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经济行至短期关口下,财政加码已刻不容缓。
根据上文对中国和日本的比较,对于东亚国家,由于居民储蓄率高而且消费需求不足,很容易出现地产泡沫高企的问题。特别是在叠加外需收缩的环境下,如果财政政策不及时发力支,整个经济很容易陷入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之中。日本政府当年紧缩货币政策刺破地产泡沫是正确的,但却没有及时扩张财政政策刺激企业需求,导致了失落的二十年出现。反观我国,在此关键时点,能否在退出货币过度宽松的同时,真正做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债务处置政策,成为决定未来经济走势的重要拐点。从长期来看,地产泡沫不破和结构调整不立,对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都不是利好。
【推荐】当前房产泡沫与1991年日本、2015年中国股市比较
作者:任泽平 来源:泽平宏观,原文有删减
本人曾在2014-2015年提出三大预测:经济“新5%比旧8%好”,A股“5000点不是梦”,房市“未来十年一线房价涨一倍,三四线涨不动,房地产投资零增长”。先后验证。
房地产对经济影响深远。房地产周期缓慢、持久且振幅很大,在向上时具有很强的带动力,在反转向下时势大力沉,经济史称“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近期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并逐步蔓延至二线城市,资产价格泡沫担忧加剧。当前中国房市与1991年日本房市大泡沫、2015年中国股市大泡沫类似。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调控得当尚有转机。泡沫吹大了是要破的,谁也脱离不了地心引力。
当前中国房地产与日本1986-1991年房地产大泡沫比
1991年日本房价泡沫破灭前,很多特征和当前的中国相似:
涨速快
1986-1991年最后疯狂期,日本房价涨幅明显加速。六大主要城市住宅用地价格累计上涨169%(年均增速18.4%),而1975-1985年11年间,日本房价六大主要城市累计仅上涨79%(年均增速6.2%)。1987-1990年间年均增速高达24.6%,甚至超过1955-1974年快速上涨期的平均增速(年均增速22.2%)。
区域分化明显
最后疯狂期大城市涨幅明显大于中小城市,而此前差异不大。1955-1985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5倍,六大主要城市上涨78倍,从1955年算起,差异约为43%。但1986-1991年间,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涨幅51%,而六大主要城市上涨169%。
脱离基本面
广场协议后,日本大幅升值,日本出口急剧下滑,在1986年经济陷入衰退,物价陷入通缩。尽管随后日本经济有所恢复,但和宽松信贷和疯狂的房地产密切相关。另外,这期间日本房价涨速超1955-1986年均值,而经济和人口增速更低。
货币超发
为缓解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压力,日本央行大幅降低利率,货币供应量显著扩张。再贴现率从1984 年的5%下调到1987 年的2.5%。拆放利率从1984年的9.06%下调到3.39%。1986-1990年间,日本国内货币供应量显著扩张,M2增速从1985年初的7.9%上升到1987年末的12.4%,过量流动性和低利率助涨了房地产泡沫。
政策刺激
1986年-1991年的日本房价大涨和货币政策密切相关,随后1991年日本央行加息又刺破了泡沫,显示日本房价对货币政策敏感度提高。
当前中国房市与日本1974年前后泡沫比也有相同点:经济有望中速增长、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等,如果调控得当,尚有转机
日本在1974年和1991年分别出现了两次房地产大泡沫。从绝对值来看,1991年是拐点,但如果考虑通胀和收入增长情况,1974年和1991年泡沫旗鼓相当。1975-1991年间,以日元计价的日本房价涨幅(167%)低于日本人均名义GDP的涨幅(315%),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涨幅(407%)大于名义收入涨幅(315%)。即日本整体房价泡沫,1974年大于1991年,但六大主要城市房价泡沫,1991年大于1974年。
中国当前兼具1974年和1991年的特征。
从购房人群看,中国和日本1991年前后类似,20-50岁购房人群开始快速下降。美国、日本、中国等普查数据表明,20-50岁是住宅消费主力人群和购房适龄人群,日本20-50岁购房人群1991年前后迎来大拐点,而中国在目前也迎来大拐点。
从当前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分化特征看,更像日本1991年。1974年之前,日本房价普涨,不同城市之间分化并不明显,1991年之前,日本大城市大涨,中小城市涨幅较小,分化明显。中国当前也具有类似情况,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大涨,三四线去库艰难,区域分化很大。
从增速换挡期进程看,中国类似于日本1974年前后。当前中国经济第一次面临增速换挡,这和1974年前后日本相似,从人均GDP来看,中国也和1974年的日本更像,因为1991年日本早已是高等收入阶段。这意味着,如果未来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购买力有一定保障,可以消化一定泡沫。而1991年后的日本经济停滞,购买力下降,无法消化泡沫。
从城镇化进程看,中国更接近1974年前后的日本。当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6.1%,还具有很大潜力,这和1974年前后的日本更类似,1990年日本城镇化率已经高达77.4%,1970年日本城镇化率75%,事实上,日本1960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3%,高于当今中国,显示城镇化是未来支撑中国房地产的重要变量。
从房地产发展阶段看,兼具日本1974和1991年前后的特征。对照典型工业化经济体房地产发展的历程,中国房地产发展正进入新阶段:1)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或下降状态,2014年20-50岁置业人群达到峰值、城镇户均1套、城镇化进程放缓;2)从数量扩张期到质量提升期。随着住房趋于饱和(城镇户均一套),居民对住宅质量、成套率、人居环境等改善性需求要求提高。购房需求结构从20-35岁的首次置业为主演变为35-50岁的改善性置业为主。3)从总量扩张到“总量放缓、区域结构分化”。中国城镇人口的分布与区域住房价格水平基本吻合,而人口空间的分布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口都在扩张,而且在总人口当中的占比均在上升。这一个阶段和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业快速发展相关,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55%。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郊区化,一些中小型城市增长放缓,而大都市人口比重继续上升,这一阶段伴随着制造业的绝对衰退、服务业的相对发展。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大致在55%-70%之间。第三阶段则是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人口继续向大都市圈集中,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增速缓慢。我国人口的区域分布结构正逐步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过渡。
当前中国房市具备1974年前后日本的很多特征,如经济有望中速增长、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等基本面有利因素,如果调控得当,尚有转机。但许多因素也和1991年前后相似,如人口拐点和区域分化,应避免货币超发引发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的泡沫化趋势。住宅投资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总量放缓、结构分化”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重归高增长的泡沫风险。
与2015年中国股市大泡沫比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和2015年的中国股市有许多共同之处。
“水牛”:货币超发
2014年11月,央行首次启动加息,成为股市上涨催化剂。随后央行于2015年多次降准降息。在经济下行和企业盈利下滑背景下,流动性是驱动股市上涨的重要原因。
本轮房价上涨也由流动性推动。M2与GDP增速的裂口持续扩大。流动性还溢出到了债券市场、商品等市场,债券收益率创新低,商品上演逼空式上涨。
“政策牛”,“刺激牛”:政策大力支持
2014年开始,股市被赋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经济转型的重要使命,政府在多个场合强调股市作用,主流媒体也纷纷发表关于股市看法,形成了较强的“政策市”预期。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库存”作为供给侧改革五项重点任务之一。为应对高企的房地产库存,2015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组合拳。主要包括:降准降息(降准降息还有稳增长、控通缩和防风险等目的),降低首付和财税政策等。
代表性的政策包括:
(1)大幅降准降息。2015年5次降息,累计降低利率1.25个百分点,4次降准,一次定向降准,释放了流动性。
(2)首付比例大幅下调。2015年3月30日(被称为330新政)二套房首付比例从60-70%下调为40%。2015年9月30日(被称为930新政)将一套房首付比例从30%降低为25%。2016年2月2日,同时对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进行调整,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二套房首付比例进一步由40%降至30%。
(3)财税大力支持。2015年3月30日,二手房营业税免征年限五年改两年。2016年2月19日,契税和营业税同时调整,重点针对二套房,面积为90平方米及以下的,契税由3%下降至1%;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上的,契税由3%下降至2%。营业税方面,购买2年及以上住房对外销售的,非普通住宅由差额征收改为免征。
虽然有限购等限制措施,一线城市仍大幅受益于本轮政策支持。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降幅度达20-30%,贷款利率大幅下降,贷款利率优惠比例大增,财税方面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如营业税免征标准由满5年变为满2年。
“杠杆牛”:居民加杠杆
2014-2015年股市上涨和居民加杠杆有关。两融和场外配资规模大幅增长,其中两融余额增长近2万亿元,配资杠杆也达到万亿级别。
2015年以来的房价上涨和居民加杠杆有关。2015年,个人住房贷款迅猛攀升,脱离了2010年以来的均衡轨道,新增个人购房贷款2.67万亿元,占全年住宅销售额的比例为37%,相比2013年(25%)和2014年(28%),大幅上升。
深圳几乎将杠杆用到了极致。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408亿元,增长2.1倍。而且深圳按揭平均成数高,2015年12月份达到65%,远高于“北上广”三市,同比高3.2个百分点,与70%的最高贷款成数限制相差仅5个百分点,可谓将贷款杠杆几乎利用到了极致。
居民加杠杆和首付比例的大幅下调有关。2015年3月30日(被称为330新政)二套房首付比例从60-70%下调为40%。2015年9月30日(被称为930新政)将一套房首付比例从30%降低为25%。2016年2月2日,同时对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进行调整,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二套房首付比例进一步由40%降至30%。一线城市首付比例略高,但相比2015年初也大幅下降,其中二套房为首付比例下调幅度为20-30%。
居民加杠杆的另一个渠道是首付贷等场外方式。以中原“e+首付贷”为例,最高可以贷到房屋总价的20%。这意味着算上央行规定的3成首付,居民杠杆高达10倍。拼房网类的房产众筹平台,投资者最低只需投资1000元,即可参与购房,按比例分享收益。
房市“场外配资”的规模有多大?链家官网的数据计算,2015年3月至今(截至2016年3月13日)链家理财平台成交金额约186亿元,其中约25%为首付贷,首付贷金额为46.5亿元。考虑到链家北京二手房市场占有率约60%,上海、大连、成都等占比均超过20%份额,以及链家在本轮舆论中的中心地位,如果按照链家在全国首付贷中10~15%占比计算,全国首付贷金额约300~500亿元,加上众筹、消费贷转房贷等其他方式,预计全国房贷“场外配资”金额在500~800亿元左右,撬动的房地产成交额如果按照保守的5倍计算,则杠杆成交金额超2500亿元。
2015年股市上涨时期,两融和配资等杠杆比例过高,远超发达国家。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加杠杆,但绝大部分是政策允许的“场内杠杆”,场外杠杆水平较低。总体来看,中国居民杠杆水平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2015年,中国房地产贷款占银行贷款比重为22.4%(其中个人购房贷款15.1%),相比2014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但比美国水平低很多,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不动产抵押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持续下降,但仍高达33.2%。
“疯牛”:脱离基本面加速上涨
股市一年翻番,但基本面不支持。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中国股市大幅上涨,上证指数从2000点上涨至5000点,涨幅超150%,创业板指数从1300点上涨至4000点,涨幅超200%。但上涨脱离了基本面,2014年以来中国经济明显下滑,企业盈利下降。
核心地段房价一年翻番,但基本面不支持。2015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暴涨,其中深圳房价上涨最快,其次分别是上海、北京和广州,上海深圳等核心地段房价一年接近翻番。但上涨脱离了基本面,2015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人口增速放缓。
风险: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十次危机九次地产,地产泡沫过高将降低一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地产泡沫崩溃将引发经济金融危机。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的影响
日本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居民财富大幅缩水,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银行不良率上升,政府债台高筑。另外,日本政治影响力下降,超级大国梦破灭。
(1)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和长期通缩
1991年地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增速和通胀率双双下台阶,落入高等收入陷阱。1992-2014年间,日本GDP增速平均为0.8%,CPI平均增长0.2%,而危机前十年,日本GDP平均增速为4.6%,CPI平均为1.9%。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成绩”还是在政府大力度刺激下才取得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务率大幅增长,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日本10年国债收益率跌至负值,反应未来前景仍不乐观。
(2)私人财富缩水
辜朝明在其著作《大衰退》中提到,地产和股票价格的下跌给日本带来的财富损失,达到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全国个人金融资产的总和,这个数字还相当于日本3年的GDP总和。房地产比重无疑大于股票。
(3)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
房地产和土地是很多企业重要资产和抵押品,随着这些资产价格的暴跌,日本企业资产负债表出现明显恶化。企业为修复其恶化的资产负债表,不得不努力归还债务,1991年后尽管利率大幅下降,日本企业从外部募集资金却持续减少,到90年代中,日本企业从债券市场和银行净融入资金均转为负值。
(4)银行坏账大幅增加
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和经济低迷使日本银行坏账大幅上升。1992年至2003年间,日本先后有180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倒闭[参见吉野直行(2009),国际经济评论]。日本所有银行坏账数据,从1993年的12.8万亿日元上升至2000年的30.4万亿日元[参见李众敏(2008)国际经济评论]。
(5)政府债台高筑
经济的持续衰退,和政府的逆周期调控,使得日本政府债台高筑。1991年日本政府债务/GDP比重为48%,低于美国的61%,意大利的99%,略高于德国的39.5%,2014年,日本政府债务/GDP比重为230%,远高于美国(103%),德国(71.6%),意大利(132.5%)等。
(6)国际地位下降
1991年后,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和其他国家相对力量出现明显变化。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量来看,1991-2014年间,日本累计增长30%,美国增长194%,中国增长26.3倍,德国增长114%。1991-2014年间,日本GDP占美国比重从60%下降为26%,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房价上涨的危害与风险
(1)房价上涨降低实体经济竞争力和挤出消费
房价上涨降低实体竞争力。一线城市房价不断攀升,成为阻隔人才进入城市的高门槛,会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另外,高房价将颠覆人们对财富和生活的认知,让实业投资意愿下降。Miao and Wang(2012)研究发现,企业受资产泡沫的吸引,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有泡沫的生产部门,其主业的创新投入因此受到抑制;如果存在泡沫的部门不具有技术外溢效应(如房地产业),则投资转移对创新投入的抑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在收入增速放缓时期,房价上涨还会挤出了消费。2016年1-2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28.2%,但社会零售品总额增速下滑0.5个百分点至10.2%,从信贷数据也可以看出端倪,1-2月居民长期信贷大幅上升之际,短期信贷还下降了600亿元,而2015年同期增加1200亿元。
(2)房地产体量大,泡沫破灭对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冲击大
房地产市值200万亿,远大于股市和债市。2012年中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32.9平方米,保守估计2015年人均住宅面积为34平方米,按照7.7亿城镇人口计算,中国住宅面积为262亿平米,2015年商品住宅销售额与销售面积之比为6472元。可得出中国住宅总价值约169亿元,算上办公楼等,中国城镇房地产价值超200万亿元,如果算上在建和库存的80亿平米,规模更大。
2015年末,中国股市总市值约53万亿元,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47.9万亿元,各项存款累计136万亿元。可见,房地产体量远大于股市和债市,也高于各项存款金额。
一旦泡沫破灭,中国甚至可能面临日本式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
(3)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链条长,泡沫破灭对投资冲击大
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4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46.7%,考虑到消费波动性小,经济波动主要看投资。2015年,房地产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7.4%,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投比重23%,而且相关产业链长。考虑到制造业投资一半左右跟房地产链相关、地方基建投资的很大程度上受土地财政支撑、服务业部分领域投资跟房地产相关,房地产链上带动的相关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左右。
(4)房地产高杠杆,泡沫破灭对金融部门冲击大
2015年末,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为22.4%。其中个人购房贷款14.2万亿元,占比15.1%,房地产开发贷款6.6万亿元,占比7%。考虑到地方融资平台以及相关产业链的贷款,房地产价格下跌将对金融部门产生巨大冲击。
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和经济低迷曾经使日本银行坏账大幅上升。1992年至2003年间,日本先后有180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倒闭[参见吉野直行(2009),国际经济评论]。日本所有银行坏账数据,从1993年的12.8万亿日元上升至2000年的30.4万亿日元[参见李众敏(2008)国际经济评论]。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18:48:24
爱尔兰拒绝保释金融危机始作俑者 以儆效尤!
时间:2016年08月01日 20:05:32 中财网
媒体记者Carey Wedler周一(8月1日)指出,爱尔兰法官马丁·诺兰7月29日在定罪该国三位顶级银行家于2008年金融危机扮演的角色时称,这三人通过显而易见的虚假交易制造了72亿欧元的存款,他们的行径可以被称之为不诚实的,欺骗性的和腐败的。这三名银行家是全球首批因8年前参与经济危机而被判入狱的嫌疑人之一。
为定罪前爱尔兰生活永久银行首席执行官丹——尼斯·凯西,盎格鲁爱尔兰银行前财务总监——威利·麦卡蒂尔,和前盎格鲁爱尔兰银行资本市场主管——约翰·鲍,这宗时间最长的刑事审判在爱尔兰持续了74天;他们分别受到了两年半到三年半不等的刑期。
恶意的的银行家行为对爱尔兰经济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但美国和英国银行家则已经完全逃脱定罪;因为这些国家的银行基于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充当的角色,已经向当地监管当局支付了数十亿美元罚款,进而使得这些行银行的职员没人受到判刑。
但是爱尔兰当局的处理方式则不同,这三位银行家被指控与他人一起,在2008年3月至9月期间通过建立72亿欧元循环交易方案,误导投资者、存款人和贷款人来支撑英美资源集团的资产负债而入狱,且在近期宣布拒绝三人的保释,刑期如旧。
银行家辩护律师辩护称,这个计划在那时是受到爱尔兰银行监管机构需求的鼓励,因为在另外一个被称为“绿衫议程”的计划中金融危机恶化了,这个计划可以适当缓解其恶化程度。
但法官诺兰坚称,他们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罪行”;根据投资百科定义,蓝筹股公司是一个全国公认的、成熟的、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公众有权依赖蓝筹公司的正直;如果公众不能依赖这些银行的正直,那么将失去对所有机构的希望和信任。
路透社报道也指出,诺兰认为盎格鲁爱尔兰银行可能为诟病最多的机构,其已在2013年投入清算,而且还有其他待审刑事判决。
盎格鲁爱尔兰银行前财务总监威利·麦卡蒂尔,2014年曾因“非法贷款和向投资者提供非法援助,”被起诉,但法官裁定他被爱尔兰监管机构“带到错误和违法”的地方后,仅仅被判其从事社区服务。
盎格鲁爱尔兰银行两位顶级银行家,首席运营官Tiarnan O ‘Mahoney和前公司部长伯纳德·戴利——因2008年危机前的“罪行”,于2015年被判罪与判刑;但两人年内早些时候在监狱呆几个月之后,又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了,虽然O ’Mahoney仍将面临重审。
政府的宽大处理O Mahoney和戴利,留下了不确定性(关于本周的定罪是否会转化为银行家实际服刑时间)和当前银行系统的恶化;而且从最近被定罪的银行家来看,爱尔兰金融系统的腐败非同一般。
去年冰岛超过24家银行的高管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角色而被判刑,受到民众一致好评;但在年内4月政府同样宽大地释放了他们中的三位高管。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18:51:17
中国经济危机已经临近!陈志武:“越过越穷”不只是幻觉
2016-08-01 08:16:28 来源:评论(76) 收藏(28)
中国通货膨胀率到底有多高?货币政策到底是否恰当?这是两会代表和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过去五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这或许是对的,但是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很难让人相信。如果中国CPI数据被严重压低而其它国家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么拿中国通胀率跟其它国家比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官方通胀率让人怀疑?一个简单的判断办法是拿中国跟美国的通胀率数据做比较。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CPI物价累计涨31%左右,而美国物价同期累计涨36%。按照这些数据,应该是这些年美元的贬值程度比人民币更高,美元购买力应该下降更多才对。可是经常来往于两国之间的人都知道,你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在过去十二年下降了多少,但今天一百块人民币能买的东西却远低于十二年前,老百姓(603883)感受到的人民币通胀率不仅要远高于美国通胀率,而且也远高于官方公布的中国通胀率。
就笔者自己的经历而言,一方面这些年看到中美两国官方公布的通胀率总是很接近,另一方面眼睁睁地看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而同时感觉不到美元的购买力有太多变化。1986年我刚到美国留学时,在耶鲁大学周围吃一顿普通午餐要6、7美元,一件像样的衬衣要20美元左右;26年后的今天,同样的餐馆里同样的午餐可能要花7、8美元,衬衣还是20美元左右。这二十几年里美国物价是有些上涨,但跟中国的实际物价涨幅没法比,是数量级上的差别,一百元人民币今天能买的东西只是86年时的零头。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中国的官方通胀数据值得怀疑。
不少专家说“不能以老百姓的感受判断通胀率有多严重”。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因为之所以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就是要通过前者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否则有了生产价格指数就可以了。如果中国的官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反映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变化,只能说明这个指数的结构问题很严重,反映的情况不真实,甚至经过人为操纵,使其有意偏低。
当然,人为压低通胀率可以给官方很多便利,尽管这样对老百姓不利。比如,给货币的超发提供帮助。这样,即使货币实际发行得太多、即使老百姓感到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了,可是,从官方通胀率看不到,让人们想抱怨也没有基础。操纵通胀率当然给货币的进一步超发提供条件,为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刺激表面的繁荣提供方便。遗憾的是,滥发货币、增加通胀实际上等于政府通过无形的手在转移老百姓的财富,将老百姓的财产转移到政府手里,是一种掠夺。
再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如果官方的通胀率被人为压低很多,当然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因为即使按真实购买力算人均收入增长不多甚至没有上涨,但收入翻番照样可以在表面上达到,在人为压低的官方物价指数帮助下多印钞票就能实现收入上涨,尽管这样的收入翻番没有实际意义。收入上涨但“越过越穷”将会是很多人的真实感受。
正因为一直较低的官方通胀率跟人民币购买力的快速下滑所形成的对比实在太大,社会抱怨声很高就不足为奇,而且也是应该的。为了帮人为压低的通胀率数据解脱,官方媒体开始转移讨论的焦点,说“不宜将M2占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画等号”,“M2与GDP之比这一说法本身不科学,……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一个存量概念,而GDP是一个流量概念,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
M2对GDP之比偏高与货币超发当然不能画等号,可是,这不能说明用GDP作为参照系数去除M2总量没有意义,因为毕竟“M2与GDP之比”能告诉我们相对于每一块钱GDP产出有多少块钱广义货币在社会中流转,虽然该比值不能等同于货币超发或通货膨胀,但还是有其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能用来进行跨国、跨时间比较。反倒是官方媒体花这么多精力辩护“用一个时点的存量和一个时期的流量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的比值,并无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在经济学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用流量作为基础去除存量(或者反之)是很经常的。比如,市盈率就是把股价(存量)除以每股盈利(流量),房价收入比中房价是存量而人均收入是流量,股票股息率是把红利(流量)除以股价(存量)。难道这些存量与流量的比值都没有意义吗?
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对“M2与GDP之比”是否有意义这样的话题上,还不如构建并公布真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只有在CPI数据变得真实之后,就不容易出现一方面M2与GDP之比很高而另一方面通胀率又总是很低这样的技术矛盾了。如果CPI通胀率继续不真实,那么人们就只能根据广义货币总量与GDP之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物价感受来判断货币是否超发了,这种局面当然导致更多的社会不满,也让人们对官方数据更加不信任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19:01:23
一手好牌如何被玩坏:从经济危机看委内瑞拉资源困境
2016-07-29 15:30:26 来源:评论(0) 收藏(0)
作者:陈经
2016年5月13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宣布国家进入60天的紧急状态。自从国际油价2014年大跌以来,这个国家的混乱局面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食物短缺、药品短缺、能源短缺,外汇储备下降到100多亿美元随时用光,汇率暴跌。本文认为,委内瑞拉在石油资源经济中没有注意增产保护市场份额,成为资源经济国家中最薄弱的一个,是这场危机的根源。
2016年5月13日,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宣布国家进入60天的紧急状态。
一个委内瑞拉国内封掉的网站,DolarToday.com,报告每天的黑市汇率。2016年5月20日是1美元换1100玻利瓦尔(委内瑞拉货币单位),这样换算普通人月工资只有10多美元。
民众靠排长队换取ZF配给物资维生,时间长了等不到商店开门还发生了抢掠。
委内瑞拉在石油资源经济中没有注意增产保护市场份额,成为资源经济国家中最薄弱的一个,是这场危机的根源。
委内瑞拉已故总统查韦斯执政时期就是下面这个图中的红色线段,从2000年到2013年。绿柱是当年的石油出口收入,点的高低对应了通胀率。在任何国家,高通胀率都是经济崩溃最明显的证据。15-30%的通胀率在委内瑞拉历史上算“低”的,2000年之前高的年头有50%-100%。2015年委内瑞拉的事情闹大了,因为通胀率创纪录到275%了。2016年这图没列,通胀率预期是700%,后面有说会到1400%之类的,完全崩溃了。
历年通胀率与石油收入
即使在查韦斯的“低通胀时期”,长年15-30%的通胀率按中国的经济理念,也等于是崩溃。委内瑞拉1981到1986年6-16%的通胀率,还算过得去,这段时期包括更早的时期是搞了一些建设。
上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普遍危机或发展缓慢,委内瑞拉也好不到哪去。通胀、贫富分化、ZF勾结美国、腐败,于是发动政变打响名气、大选上位。充满革命激情的政治家查韦斯在这个背景下混出了头,搞了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名的“玻利瓦尔革命”。
要大选成功,还要发动社会革命,要把石油企业收归国有,还得成功挺过反扑,这事并不容易。查韦斯对下层人民群众的感情应该是真实的,巨大的威望也是真的,这是他的特长。2002年反对势力确实发动政变了,查韦斯这个反美刺头在人民的支持下多年屹立不倒,所以老查在国际上也算是一号人物。
委内瑞拉3000万人出头,革命以后,150万人陆续跑掉了。跑掉的人多半有点钱,有点专业技术能力,企业主、技术人员。按阶级分析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国家搞生产还是需要这类人。
革命的结果,社会生产基本废了,约90%的社会商品靠进口,卫生纸、钞票都要进口。就算是社会主义理论,不管生产关系、分配如何搞,生产力总是要发展的。查韦斯的“社会主义”,相信“工农业生产”才是伟大普世真理的中国人理解不了。
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这是委内瑞拉这两年失败崩溃的根源,很多文章都指出了这一点。
委内瑞拉的国有化运动,从生产力结果看显然失败了。而且是很初级、很简单的失败,用不着怎么分析,就是瞎搞。企业主不肯生产,就派军警去强行开工,卖配给物资的时候也要军警维持秩序,这都是瞎搞。
外汇管制,各种福利,汽油等于不要钱,民众就进行“伟大的套利”。加了油领了配给物资,走私卖给别的国家。申请出国旅游,套来外汇卖掉挣钱。种种腐败尤胜从前,花样作死。
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后面出了很多问题,但也有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学研究很深。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退民进、国进民退很复杂,时进时退吵不清。委内瑞拉的工业失败不需要分析就知道。
但也要看到,发展中国家搞工业基本都是失败,委内瑞拉就算失败得更彻底更有戏剧性,也并不是一个新鲜事。你让它好好搞工业,或者国民勤劳节俭过日子,这都是以己度人。各国自有其国民特性,发展道路要根据国情来。也许在委内瑞拉人民看来,东亚人都是神经病,揍得娃吱哇乱叫逼着学习。
委内瑞拉3000万人,每年一万多人被枪杀,这要发生在中国就等于天下大乱了。其实人的适应力很强,不要乱跑风险就能低些,还有说委内瑞拉幸福指数世界最高的,中国都有三四十万人跑去挣钱。超市物资到货了,就排几个小时长队去买,都习惯了。印度孟买铁路平均一天撞死摔死10个人,这么多年下来照样载歌载舞,人家都习惯了。委内瑞拉国有化生产搞得是不好,但也就那回事,反正也好不到哪去,不是关键。
你要给它设计一个工业自主发展的道路,方向根本就错了,过于理想主义了。委内瑞拉的主业根本不是工业,而是石油。它学不了中国,中国也学不了它。
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出口是很好的入手点,观察顺差逆差、看相关产业的发展。一般国家以内部经济活动为主,通过进出口表现看全球产业竞争力。但是对委内瑞拉来说,进出口本身几乎就是经济的全部。出口有90%以上是石油,社会商品90%靠进口,人口90%居住在城市,所以委内瑞拉经济非常简单。
这个国家9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肥美,除石油以外还有多种资源非常丰富。巴西也是资源经济,种类就多些,大卖铁矿石到中国。但委内瑞拉其它资源都懒得搞了,只卖石油。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经济学通通不要,资源经济学也嫌烦,只要石油经济了。
2010年,传来了大喜讯。之前布置的找油计划空前成功,委内瑞拉的石油储备暴增40%,一举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而油价从查韦斯上台时的10多美元涨到了100多美元。这无疑会让整个国家豪情万丈,甚至外国也艳羡交加。两国人口正好差不多,它会不会成为另一个石油土豪?
但理性分析之后会发现,委内瑞拉还没法和沙特这个老牌石油富豪比,甚至差得远。委内瑞拉的石油产量,只有沙特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如2014年年产1.4亿吨对沙特5.4亿吨,分别排第十和第一。虽然说俄罗斯的资源经济中国看不上,但普京至少有一点做到了,和查韦斯一样把石油资源收归国有后,认真地搞起了资源经济。
1999年俄罗斯石油产量3亿吨,之后每年都在扩产,2014年升至5.3亿吨,和沙特争夺石油产量世界第一。这边美国也扩产至5.2亿吨,和俄罗斯沙特争夺世界第一。委内瑞拉产量还不如中国高,2015年连全球十大产油国都排不上了。委内瑞拉石油“储采比”全球最高,可以挖300多年,主要是产量太低。而且委内瑞拉主要储量是重油,品质比沙特的好油差得远,在全球算品质差的。卖价低,开采成本还高不少,产量又低,委内瑞拉的石油收入其实不多,存不下钱。
综合来看,沙特、卡塔尔等中东国家可以营造出土豪形象,委内瑞拉无法做到。在新世纪十多年的商品期货牛市中,新老石油土豪至少外汇储备得攒出来,俄罗斯2008年都搞到近六千亿美元了,后面油价下跌时才有回旋余地。
委内瑞拉根本不行,外汇储备从来没高过,就是二三百亿美元,事情来了一下降到100多亿美元就人心惶惶了。空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储量,其实按各国的基本面,委内瑞拉是油国中家底最薄弱的一个,并没有吹的那么牛,危机一来最先倒下合情合理。
世界各国多少有制造业衰退或者放弃的景象,谁挤兑的先不说了。哲学地争论,人家就不要国内工业了,就愿意进口商品这么过,也是一种生活选择。委内瑞拉没有工业,环境特别好,气候宜人,旅游资源超级好。但再怎么说,石油经济还是应该好好干,把产量提上来。
读者可能想不到,委内瑞拉上世纪60年代以前年产石油1.5亿吨,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占世界总产量高达16%,仅次于美国。可现在产量绝对数值比半个世纪前还小,全球占比不到4%。直到80年代委内瑞拉石油产量还占南美70%,所以那时感觉还好。
后来其它南美国家产量上来了,巴西发现大油田成了金砖四国,连续主办世界杯和奥运会。委内瑞拉只占到南美产量三分之一,实力下降很多。委内瑞拉并不是说要保护宝贵资源,慢慢挖石油,它是有长远的增产计划的,说过多次。查韦斯2012年说,2019年石油产量和收入要增加一倍。从搞经济的各类办法来看,一退再退之后,这个计划也还算是个东西了。
但其实委内瑞拉是没有钱的,只有石油储量。所以,真土豪中国隆重出场,两国一拍即合。中国闲钱多,支付能力和信誉极高,有真实的长远石油需求增量,油品质差也能消化,而且耐性最好等得起。平心而论,全球就真只有中国了。
中国ZF的全球活动早就如商人一般利益优先,社会主义香火情不能过高估计。2006年以来,两国搞了多次“石油换贷款”行动,各类统计是500-600亿美元不等。而且还执行了多年,委内瑞拉真的还了石油,从最初的每天10万桶逐年增加到40万桶,越来越常规。生意做起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所以才谈了很多轮,贷款总额越来越多。据统计,已经用石油还了大半,还剩个180亿美元没还。
如果是担心贷给委内瑞拉的钱回不来,这完全不必,风险极小。中国在全世界各种投资很多,论“风险敞口”,这笔钱真不用怕。因为不是要它还钱,当初说的就是用油还,而且已经还了大半了。委内瑞拉油多得是,并不是没有资产,早晚总会还的。
有新闻说委内瑞拉副总统要求中国再借500亿美元,这是翻译错误,实际是指之前借了500亿美元。中国方面钱分期分批给,如何控制风险,对这些活动都相当有经验了。现在是委内瑞拉发生了支付危机,需要卖油应付其它事,按协议本来应该给中国的油就延后一些,拉长还油期限,是合情合理可以商量的。
中国也等得起,之前答应分批给的40亿美元就还是按计划给,帮它渡过难关。委内瑞拉赖账是没有意义的,这钱对中国只是一根毛,以后它还得继续卖油过活,有求于中国这个大金主的地方多得是。地底下油还在那,双方合作肯定会长期持续。可以预期以后还会有多次贷款新闻出来。
以委内瑞拉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中国去合作其实非常容易。如果连委内瑞拉都没法合作了,还能找谁?各发展中国家就没几个靠谱的,要是靠谱多半已经发达了。
所以,虽然这国家喜欢乱来,但资源优势放在那,耐心合作就行了。它也不会一直胡搞,钱花光了,饭都吃不上了,抢超市了,这并不是常态。可以断定这是暂时的,想稳定下来办法多得是,稍微注意点就行了,借点钱吃上饭,不至于全国大乱。
新闻报道容易让人以为到处乱了,其实就是某地排队烦了闹事了。本来委内瑞拉人也就是吃玉米糊糊过活的,要求没多高,它出口石油多少也能搞到些外汇换食品,其它商品先不要了,卫生纸不要了。至于通货膨胀,听上去很可怕,也确实算是经济崩溃了。但它本来也没把本国货币的信誉看得多重,要重视也不至于平时就20%多的通胀。发展中国家货币崩溃,减它几个零再来,是常有的事。
不管如何,委内瑞拉要好好把石油产量提上去。这国条件太好,只要做到这点,问题就不大了。再怎么不成器也没事,别的资源国素质也就那样。查韦斯当初搞国有化的时候,和国家石油公司(PDSVA)关系弄得不太好,2002年反对派发动政变时,石油工人还配合着罢工了。后来搞扩产,这是需要投资的。应该是掉以轻心了,看着油价还高,卖油收入还可以,就没投资。因为各种生产问题,产量甚至还下降了。
其它资源国可没有放松还忙着扩产,卖资源也是需要斗争的。你不抢市场份额,空有资源,事情来了没有现钱就完了。油价2014年下半年开始大降,到2016年从110降到20多的过程中,各产油国都不敢放松,要增产保份额。就委内瑞拉在那惨叫,减产减产,没有人理。委内瑞拉的失败崩溃,固然有玻利瓦尔革命破坏生产力的因素,主要原因还是对资源经济市场份额掉以轻心了。
在中国舆论看来,所有资源国家都是发展经济学的反面典型,会本能的去批判荷兰病,委内瑞拉的荷兰病也确实最重。这次商品期货价格大跌,各资源国日子都不好过。其实哪怕是干资源经济,也是有门道的,有高下之别,发生危机程度各有不同。对所有资源国家,委内瑞拉就是反面典型。
教训是,资源条件再好,也得挖出来才算数,要保护市场份额。委内瑞拉所谓的高福利也就那回事,稳定的时候生活水平也不见得好,中国人还是看不上。关键还是要多挖油,这个没做好,事情来了就麻烦了。
接下来可以预见的是,委内瑞拉局势稳定后,会引入资金进行扩产。中国资本和技术去深度参与的机会应该不远了。俗话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几年委内瑞拉乱了,当地的中国人已经有不少回国了。本来开超市辛苦一些,一年挣个四五十万还是可以的。马杜罗上台后就乱了,挣不着钱了,汇率贬得太厉害,没注意换外汇可能还赔大了。但从长远来看,机会还是有的,委内瑞拉稳定下来,资源这么丰富,只要放开来挖,赚钱机会是不小的。
从经济原理上看,中国与委内瑞拉互有需求,紧密合作扩大交流是自然趋势。但是在不少国家都出现过政权更迭的事情,反对派上台,之前签的协议变乱又生。查韦斯2009年花75亿美元找中国帮建高铁,钱没跟上过两年就停了。这都是操作中的教训。一是要注意扩大交往面,不要只和执政党谈,能上台的都去谈,如和缅甸昂山素季提前聊了。也不要有意识形态限制,是否反美不是关键,都是做生意。在国外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要做好财政评估,把困难想得多一些。
中国的优势是本钱大、耐心好、执行力强,只要总结经验教训,一定能和资源国家摸索出更多更好的互利双赢的合作方法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1:36:27
为何说当今货币政策无法阻止经济危机?因为央妈们陷入了这四大误区
2016-08-17 19:28:48 来源: 华尔街见闻(上海) 举报
(原标题:为何说当今货币政策无法阻止经济危机?因为央妈们陷入了这四大误区)
通常而言,货币政策是为了避免衰退和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通常为其自身设定目标,比如实现充分就业。CPI每年2%增长。央行希望,这些目标能够实现GDP的可持续增长。
不过,GoldMoney.com经济学家Alasdair Macleod撰文称,如今全球各大央行运用错误的工具,设定错误的目标,各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能阻止系统性和经济危机,因为货币政策陷入了以下四大误区。
误区一:货币贬值有利于经济
现代经济学家错误地忽略了货币数量变化的跨期效应。当货币或信贷扩张后,第一批接受者在其他人之前把钱花在现有的产品上。因此,在货币总体流通增加推升价格之前,他们受益于这些多余的货币。第二批接受者拥有类似的优势,只不过优势逐渐减少。因此,这些新的货币经过很多双手之后(每次都有推升价格的趋势),这些新增货币的最后一批接受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商品价格已经上涨,而他们工资和储蓄的购买力实际上已下降。
这就是“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实际上,这相当于财富从社会最贫穷的人群,如非技术工人、退休人员及小储户,转移到政府及其代理机构。能够以零成本生成信贷的银行家可获得繁荣发展。作为新增货币或信贷的第二批接受者,企业受益于银行信贷和无资金准备的政府合同,也会发展得很好。最终的结果是,政府、银行及他们亲密的支持者以牺牲普通人的方式享受着财富带来的好处。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及其游说者强烈支持货币宽松。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证方面,都无法否认“坎蒂隆效应”的存在,这是膨胀的货币和信贷将永远适得其反的唯一重要的原因。今天,我们看到了这个效应的影响,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正是货币政策令大批普通民众变得更贫穷。
误区二:低利率是有利的
在自由市场上,利率是由由投资业务需求设定的,企业通过招标设立储蓄存款利率,这就导致了价格水平与利率之间存在的长期相关性,也就是吉布森悖论(Gibson’s paradox),利率与总体物价水平正相关。连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费希尔、弗里德曼都无法解释这一悖论。
事实上,从1730年到20世纪70年代,明显存在着物价水平与利率的相关性,这清晰地表明,企业家在准备支付利息时,考虑的因素就是他们希望从市场上获得产品的价格水平,企业家对物价比其他的因素都更加了解。这表明,央行试图通过改变利率来管理价格上涨,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通货膨胀率与利率之间没有天然的相关性。(注: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与物价应是反向变动,与“吉布森悖论”所阐述的相反。)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加息后,令正常的企业活动融资成本高企,在这种成本下企业难以盈利。自那之后,货币政策就控制了利率,并完全忽视了市场的力量。从经验上看,央行可通过改变利率来管理失业、物价上涨和GDP的观点已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央行仍旧疯狂这么做。
误区三:扩张货币和信贷可刺激商业
在一个稳健货币的环境下,有一些企业能蓬勃发展,有一些是失败的。蓬勃发展的企业不靠补贴获得成功,而失败的企业是没有补贴的。商业环境必然会不断发生变化,而错误迅速得到纠正。资本资源从那些盈利少甚至无盈利的企业中释放出来,提供给盈利企业。假设储蓄率稳定,低效分配资源的释放对于成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键的一点是,不会出现信贷驱动的商业周期干扰经济发展。
不过,这样的环境对传统行业来说并不是好事,他们不愿意环境强加的变化。这些企业通常在业界处于主导地位,相比那些现代的、成本较低的竞争对手,传统行业成本高且低效。他们努力游说,并成功获得补贴。如果有免费的资金及信贷,那么所有与政界关系好的企业都希望分一杯羹。
这就是为何今天的货币环境不是稳健的,货币和信贷宽松的目的是增加GDP,而结果是成功的企业不再需要从盈利少或破产的企业吸引资金。包括成功的或失败的所有企业,都免费地将信贷用于生产或用于避免破产当中。那么,产生的结果就是非生产性债务不断积累,这些债务的违约也不断被推延。
误区四:较低的汇率有利于经济发展
降低汇率的政策是以所有人为代价来支持出口商,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坎蒂隆效应”(Cantillon effect)的另一种方式。这是一种蓄意降低出口企业员工工资价值及其他国内成本的政策,这样的财富转移方式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人。这一政策破坏了个人财富,尤其是那些社会的底层。
经济决策者似乎对贸易赤字的真正原因熟视无睹。在稳健的货币环境下,每一个人都必须支付他们的账单。如果你买了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来自哪里,你都得挣钱或借钱来支付你所购买的商品。因此,在稳健的货币环境中,贸易赤字根本不会存在。在追求不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操纵汇率来修正贸易赤字是徒劳的。
贸易赤字通常伴随着政府预算赤字,这并不是偶然的,假设储蓄率维持不变,后者必定会导致前者的出现。因为私人部门偿还债务,所以贸易赤字只能产生于不稳健的货币及政府赤字当中。
货币贬值不能修正贸易赤字,而货币贬值的政策相当于对货币购买力产生持续破坏,毫无益处。货币贬值与不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可能会导致GDP总额增加,但它们破坏财富,阻碍经济发展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1:57:51
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崛起之路,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2016-07-21 09:48:00 来源: 钛媒体(北京) 举报
(原标题:【妙史】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崛起之路,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摘要: 20世纪美国所取得的所有经济成就和发展都伴随着反复出现的严重的危机和困难。
“我们注意到,20世纪发生的所有的巨大经济成就、所取得的所有发展都具有同样的特征——伴随他们反复出现的是严重的危机和困难。”保罗·沃尔克在《纽约时报100年》的序言中这样写道。他在1979年~1987年之间担任美联储主席长达8年之久。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回望被称为“美国世纪”的这100年,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萧条
将20世纪这100年美国的GDP增长率画一张图,看上去是一张波幅不断变窄的波浪图,20世纪前半段,这种波动显得尤为剧烈。在整个30年代,美国经济都在谷底进行剧烈的震荡。
威廉·曼彻斯特在其不朽巨著《关荣与梦想》中称为“最惨的一年”的1932年,在经历了连续两年8.5%、6.4%的大幅下滑之后,美国GDP比上一年又下跌了12.9%,这是20世纪美国经济在历史上跌幅最大的一年。1934年之后,美国经济才开始艰难的复苏之路,直到8年之后的1937年,美国经济才重新回到了1929年秋天之前的水平。
紧接着在1938年,GDP增长率又莫名其妙的下跌了3.3%,美国人又惊出了一身冷汗,难道大萧条还是阴魂不散?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经济进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期,大萧条的噩梦才彻底远去。
在大萧条之前的整个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轮自内战结束之后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由于柯立芝总统从1920年到1928年期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所以这段时间被称为“柯立芝繁荣”。在这一段时间里,增长最强劲的是房地产和汽车两大行业。
在纽约曼哈顿,摩天大楼不断地互相赶超,世界第一高楼的记录不断被改写,曼哈顿的天际线不断发生着变化,连接曼哈顿和周边的大桥不断增多。农村和小城镇青年们不断地向北方工业城市聚集,进入工厂追寻他们的美国梦,来自北方的新富阶层则开始大规模南下,到温暖的佛罗里达海滨购置房产。
通用汽车公司超越福特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汽车开始进入美国普通中产阶级的家庭。底特律、芝加哥、匹兹堡等汽车、钢铁、煤矿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成为最耀眼的新星。由于找到了广告这种收费模式,收音机制造带动的电子行业开始兴起,有声电影开始展露头角,城市中专门的电影院数量开始大量增长。
在整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股票市场一涨再涨,使那些提醒人们注意风险的专家们像傻瓜一样遭人嘲笑。城里的人们纷纷投资股票,从汽车厂的工人到擦鞋的少年都在热烈的谈论着不断上涨的股市。炒股的人可以轻易的获得10倍本金的贷款用来炒股。这导致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不断减少,利率不断增高。
终于在1929年的秋天,“柯立芝繁荣”伴随着股市暴跌,戛然而止。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是从股灾之后的第3年开始写起的,标题是这样两个字——“沟底”。“1932年那个山穷水尽的夏天,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活像一座深陷敌围的欧洲小国的京城。自从5月以来,大约2.5万名一战中的退伍军人,携家带口,身无分文,纷纷在市内的公园、垃圾堆放处、没主的货栈、歇业的商铺捡个地方住下。他们时而上军操,时而唱战歌,时而扛着褪色的国旗沿着宾夕法尼亚大街游行。
经济萧条已经整整3年了,这些退伍军人是来这里请求政府救济的。”那一年的7月,当时的陆军部长麦克阿瑟动用骑兵、坦克和催泪瓦斯驱散了退伍军人的“远征军”。被驱散的退伍军人们被赶出华盛顿后汇入了总计有200多万的失业者的队伍中四处流浪。
自建立这个国家以来,美国人从来没有这样惨过。
1932年的8月一位记者采访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问他:“历史上有过类似大萧条这样的事情没有?”凯恩斯回答说:“有的,那叫黑暗时代,前后共400年”。后来的事实证明,凯恩斯夸大了美国所遭遇的这场危机。随着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加上市场的自然修复,美国从危机的泥潭中爬了出来,并且迎来了持续更久的繁荣。
罗斯福新政
在执政之后的第一个百日中,罗斯福应对经济问题的速度之快,态度之果断坚决,可谓是空前绝后。1933年3月4日,星期六,新任总统罗斯福从胡佛手中接过了领导美国的权力。此时持续近4年的大萧条已经让美国——这个新崛起的世界头号工业国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上任的第二天,星期天的晚上,罗斯福发布了作为总统的第一项政令:下令全国银行从周一,也就3月6号开始停业4天。在4天之后的国会会议上,《紧急银行法》在只有一份草案,还未来得及印刷发放到议员们手里时就高票获得通过,前后只用了38分钟。在这项在保守派看来不可思议的法案中赋予了总统至高无上的权力。根据法案,国会今后要无条件的通过总统和财政部长“已经采取和今后将要采取的”一切措施。“百日新政”由此拉开序幕。
在之后的100天中,罗斯福利用国会授予的权力制定了一系列法案,完成了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全面和深入的政府干预。一系列针对华尔街的改革法案接踵出炉:复兴金融公司被要求筹集资金重组银行,并发放更多的货币;金本位被废止;《联邦证券法》通过,发行股票被要求必须进行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被要求分业经营;银行存款必须进行保险以确保其安全性……《格里斯-斯蒂格尔银行改革法案》《农业信贷法案》《征税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等重要法规都被通过。
罗斯福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美国重新崛起的基础,也成为之后几十年美国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基本体制,直到70年代美国再次遭遇转型危机的时候才有所调整。
70年代美国遭遇转型危机
大萧条摧毁了在此前经济高速发展累积起来的过剩产能,美国经济由此转型,从单纯的投资性增长转向消费和投资并重的增长模式。
《光荣与梦想》从1932年的退伍军人“远征军事件”写到1972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这40年,正好是美国从深重的危机到重新崛起进入又一个大繁荣的大周期。
人们对经济的不满情绪总会传导到政治上,如果1974年的经济没有那么糟糕,尼克松总统或许会逃过“水门事件”一劫。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大繁荣之后,到了70年代,美国开始陷入滞涨的泥潭。两三代人所熟悉的那种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时代又一次遭遇危机。
由于美国经济的自身结构性矛盾和石油危机的雪上加霜,美国陷入了自二战之后的首次大规模衰退,更为棘手的是,这次经济衰退具有和以往经济危机完不同的特征,被称为“滞涨”,也就是企业关门、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同时发生。这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表面上看,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致的油价上涨是滞涨的直接原因,但深层的原因依然是在一次长时间的繁荣之后,经济转型压力的必然体现。
1971年8月16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今后美国停止将外国人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单方面改变了长达25年之久的国际货币机制。由于通货膨胀大幅上升,贸易逆差严重,股市低迷,尼克松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尼克松的如意算盘是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联系,缓解黄金储备的压力,同时能让美联储摆脱黄金的镣铐放开手脚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实现高就业率和经济增长。
同时,美元贬值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后来的事实说明,美元与黄金脱钩并没有成为振兴经济的灵丹 妙药。美国在“滞涨”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在1974年和1975年,GDP在大萧条之后连续两年出现了负增长。美国再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1977年,来自南方佐治亚州的花生商人兼业余木匠民主党人吉米·卡特击败在任总统福特成为美国新一届总统。他在经济危机时上任,第一项举措就是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和降低联邦税收来缓解失业问题。结果是失业率是降低了,但通货膨胀率猛增。
里根经济学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选民抛弃了看上去已经无计可施的“老实人”吉米卡特,选择了来自好莱坞的前著名演员罗纳德·里根。里根对罗斯福留下的遗产进行了50年来最大的手术。信奉柯立芝的执政思路的里根,向萎靡不振的经济挥出了被称为“里根经济学”的降税、放松管制、解决通货膨胀的三板斧。
与此同时,里根全力地加入到与前苏联的军备竞赛之中,巨额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和科技都产生了经济的刺激作用。他1989年发表告别演说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比上任之初大幅度下降。
在之后的克林顿执政时代,萌发于里根时代的信息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在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经济引领下,美国经济实现了又一次转型,迎来了新一轮繁荣,达到了实力的顶峰。
对中国经济的参考价值
在我试图用美国的危机和崛起之路对照中国现实的时候,总是有人在我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开始摇头。虽然中美之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人口数量、资源禀赋、地缘环境等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凡通过市场化机制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其实都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而美国,是我们最值得参照的经济体。20个世纪被称作美国世纪,这是一个人口足够多,经济体量足够大,国土面积足够大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和中国有这种可比性。
美国经济在过去的20世纪这两次巨大的转型,一次是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发展的一个转型,一次是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发展的转型。中国的这次转型和1930年代美国发生的转型具有更高的相似度。
1929年,美国的城市化55%,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正好是55%,当然光城市化率也不能够说明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国际贸易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出现在当下的中国经济中,如企业过高的税负和过多的政府管制。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着更为棘手的问题,所经历的转型之痛也更加剧烈。
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危机,给了我们如此丰富的参照样本,中国的体制优势和后发优势无疑会让我们对这些经验和教训具备更强的甄别和行动能力。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1:59:55
专家:下一轮金融危机很可能来自债务泡沫的破灭
2016-07-16 01:36:23 来源: 证券日报-资本证券网(北京) 举报
614分享到: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原标题:下一轮金融危机很可能来自债务泡沫的破灭)
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其实质是一场债务危机——消费者借入巨额抵押贷款和刷爆信用卡的行为,被金融机构包装进金融衍生品向全世界出售。金融危机后期引爆的欧债危机,也是一场波及欧洲多国的债务危机,部分国家的企业违约、银行违约、政府违约造成了巨大的债务违约,从而将部分国家推向破产边缘。
当前,债务危机的阴影并未过去,而这一次的引爆点不是消费者,而是大量借债的企业。彭博《商业周刊》的数据显示,受到超低利率的吸引,过去五年美国企业的债务增加了2.81万亿美元,总额达到创纪录的6.64万亿美元。仅2015年,企业负债就暴增了8500亿美元,是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估算的现金增量的50倍!
调查发现,很多企业一直在增加债务,其债务增长远远快于利润增长。让人担心的是,很多公司正在为短期目标而非长远打算使用这些资金。彭博《商业周刊》引述标普在5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公司账上创纪录的1.84万美元现金主要集中于苹果、微软、谷歌和其他科技巨头。但撇除标普授予评级的25家最富有公司的9450亿美元,底层的99%非金融企业的状况并不那么好看。它们的现金与债务之比达到10年来最低水平。今年以来,超过50家美国公司发生贷款或债券违约,数量为2015年同期的2倍。
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企业并没有将贷款用于资本支出,以求提高效率和产能——这样的投资能在未来提高利润。相反,很大一部分贷款被用于股份回购、增加股息和收购。2009年以来,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已花费了逾2万亿美元回购股票,也帮助维持了一波股价几乎上涨2倍的行情。彭博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并购交易额飙升约28%,达到3.5万亿美元。靠借债来回购股票,就像左口袋倒腾到右口袋的游戏,迟早会遇到问题。
债务扩张不是美国独有,近年全球市场都存在债务过度扩张。
在欧债危机之中,2013年爱尔兰公共债务占GDP之比达123.3%,2014年意大利公共债务占GDP之比约132.2%,同期葡萄牙公共债务占GDP之比达124.3%。过高的债务水平对该地区经济活动和企业活力产生了挤出效应,与此同时,高负债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把财政赤字转嫁至国内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大型机构,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把政府债务和企业资产负债表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互为赌注”的恶性循环,主权评级和企业信用评级一损俱损。这种负债机制以及债务扩张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欧洲国家仍深陷其中。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刺破了债务危机的泡沫,以政府和企业债务违约、公司倒闭、财富损失为代价的挤泡沫行动,起到了降杠杆的作用。但是,全球央行共同放水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过剩的局面,客观上很快刺激起了新的债务泡沫。格林斯潘日前发出警告,当前的“根本问题是生产力增长已经停滞”,现在应该担心最终通胀大涨。他还提到了金本位:“如果我们回到金本位,像1913年金本位退出以前那样恪守实际上的金本位结构,我们会没事。”重提回到金本位,格林斯潘实际上是在谈如何去掉多余的泡沫,这其中就有债务泡沫。
经济危机之后全球央行放水,在救市的时候又制造了新的问题,各国政府债务、企业债务迅速扩张,已经制造出了新的巨大的债务泡沫。这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潜在风险,下一轮危机很可能来自债务泡沫的破灭。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07:41
金融危机 互联网行业是否要断奶
admin 06月04日 20:20
标签:金融危机
在互联网行业,金融风暴已开始造成巨大的损失。据英国券商高林斯特(Collins Stewart Plc)称,美国互联网广告产业未来两年将因金融危机损失67亿…
在互联网行业,金融风暴已开始造成巨大的损失。据英国券商高林斯特(Collins Stewart Plc)称,美国互联网广告产业未来两年将因金融危机损失67亿美元销售额。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大小客户都削减了广告预算,美联银行等一些金融机构甚至“人间蒸发”。
因为客户削减广告预算,明年美国的互联网广告支出增速将自2002年以来首次低于20%。,今年以来,Google和雅虎的市值已经蒸发了约一半。而一股裁员潮已经在硅谷开始蔓延,互联网行业首当其冲。雅虎已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预计裁员人数3000名。有调查显示,56%的企业高层计划来年裁员,47%的员工忧虑失业,25%的人开始翻阅招聘广告或更新自己的履历表,为失业做准备。
离华尔街的资本市场最近的中国互联网同样也陷入了凛冽寒冬之中。华尔街断供,不仅令在纳市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股价缩水,还令制定了海外上市计划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将“圈钱”计划无限期搁浅。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重挫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许多公司将市场经费压缩到最低。这意味着,与美国互联网一样,中国互联网将会遭遇广告业务大幅下滑的危机。“一些依靠广告生存的网站,在没有其他资金来源地情况下,将加快死亡的步伐。”
谁怕断奶?
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害怕断奶。就连最早抛出“过冬论”的马云也宣称,金融危机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还早呢!
“能感觉到在中国部分地区,比如江浙一带靠进出口为生的中小企业,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但中国实体经济整体尚未明显感觉到金融风暴的影响。”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声称,金融风暴对百度客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目前外界对此的心态是恐惧大于实际情况。
然而,他们并不否认这场风暴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很多现在看起来具有一定人气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将可能熬不到“风暴平息”的日子。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多数服务出口企业的B2B网站将会死在这个经济寒冬里。”慧聪网董事局主席郭凡生表示,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冬天确实已经来临,而全球性经济危机将导致大批出口企业倒闭,出口导向性的B2B网站必然受到冲击。
千橡公司CEO陈一舟也表示: “这对尚在创业起步阶段的企业和尚未盈利的中小企业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一些业界人士对互联网细分行业进行研究之后,认为眼下最容易倒闭的4类网站为: 视频类网站、SNS社交网站、生活搜索和网页游戏。
首先是视频类网站,这是一个为业界公认的运营成本高、政策风险大的互联网领域,而且置身其中的企业在忙于寻找盈利模式之余,还要时刻提防一颗定时炸弹——版权问题。
尽管在会见美国投资人后,优酷网CEO古永锵顺利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投资,并戏称,在资本寒冬来临之前自己已经加了一层厚厚的“棉衣”; 而同样在拿到3000多万美元风投后,酷6创始人、CEO李善友也坚定地称,“2009年一定是视频营销的春天”。但也有分析师指出,他们拿到风投时是在第三季度的第一个月,当时金融风暴还没有开始。
事实上,据调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案例数量已大幅下滑,回落至2006年的水平。“以前,得到5分的项目表示还可以,就会有人投资,但现在投资者会更加冷静地去判断、去评估,一个项目可能真的要达到9分才会去做。”某投资人说。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还没有实现赢利的视频类网站,其生存还难以摆脱对风险投资的依赖,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带宽、版权等成本的加大和牌照等政策性问题的影响,视频类网站早已变成了投资人眼中的鸡肋。而在时下银根日益紧缩之际,此类网站项目一定首先被列入大部分投资人“节约开支”一栏。近日,土豆网创始人王微明确指出,未来两年对于视频类网站将是一个融资困难的时期,善用现有资源将显得十分重要。
其次,被推选可能最先倒下的,也是一度被视为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SNS社交网站。而尚未找到成熟盈利模式的这一领域,同样处于“哺乳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SNS网站目前依然处于无收入或收入少的状态,直接导致大部分投资机构或投资人放弃投资,特别是对一些早期的项目,他们更加冷眼相待。所以,大批小SNS网站还没有进入大众视线,就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闭。
如其所说,这个领域的前三强——校内网、51.COM和开心网,在资本上也已经建立起了壁垒。随着腾讯、新浪、搜狐和网易等传统巨头SNS功能的加强,留给独立的SNS功能性网站海内、占座网、同学网、360圈等网站的市场空间和时间都不多了。
事实上,正在向SNS转型的博客网,前不久就爆出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而一些业内人士则从其中看到了SNS行业的疲态。
同样的,一度被投资界视为新金矿的生活搜索和网页游戏,也正处于发展初期: 一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而另一方面,盈利却遥遥无期。
谁能幸存?
但事实证明,面对金融危机,中国互联网并非束手无策。
腾讯CEO马化腾表示,腾讯将不会把利润放在账面上,而会投入到长远的发展中。中国未来的3年,绝对是网民增长非常关键的时期,此后的增长率可能会降低不少。“所以这两三年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圈地时间点,如果过分谨慎、丧失机会的话,对未来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慧聪网郭凡生建议,所有互联网公司必须想一个命题,就是怎么用很少的钱,先有盈利,再去做大。过去的互联网企业,是先做大后盈利,而B2B的公司,必须改变这种盈利模式,就是做得小,也能盈利、赚钱。
而在谈及应对金融危机时古永锵乐观地表示,现在巴菲特在买高盛,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明智的资本家会找好的项目去投,好的项目还是会有出路的。“如没有这次的‘冬天’,视频行业的营销春天或许会更晚到来。”
李善友更是宣称,在金融困局中看到了发展的机会,他认为,视频行业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把平面媒体、门户网站的广告搬到视频上来,而是把电视的某一部分广告,分一小小杯羹到视频网站上来。“我坚定地讲,2009年一定是视频营销的春天。”
王薇则认为,“开源节流”将是关键: 一方面利用好此前的融资,让市场进一步接受视频广告的方式; 同时也有效控制公司消耗,有效、谨慎、善用现有资源,争取在发展过程中顺利度过这段艰难时光。陈一舟也表示,“我们将会非常谨慎地花钱。”。
针对SNS的困境,业内专家指出,SNS要想存活就得赚钱,这就意味SNS网站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想到做流量,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产品、做服务,销售给用户和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金链不断。这会促使、促进SNS从一向只做平台,做一些基础性平台服务的产品,转向开发一些有深度的有价值的社会化应用的产品,真正解决用户和企业的需要,真正发挥SNS的社会作用。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10:32
IMF副总裁朱民: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有四个新现象
分享到微信2016-03-29 10:02 | 分享到:作者:张璐晶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全球的关联性表明,今天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你一定面临全世界的挑战,同样全世界是向你开放的。每个人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对所有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朱民
从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再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的履历可谓闪闪发光。
3月20日下午,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座无虚席,很多人站在教室后方和两侧过道聆听了朱民带来的《关于充满挑战的新世界》的精彩演讲。
作为在国际金融组织任职的中国高管,朱民总是备受关注,但无论是面对国际还是国内媒体,朱民都非常低调。他只愿意谈论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国际金融方面的话题,而不愿意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本人身上。
朱民对经济危机之后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有怎样的见解?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又有怎样的期许?
“地震之后,地下深层结构也改变了”
经济危机后的新世界是什么样子?
朱民用了一个比喻,危机就像一场地震,地震过后,除了表面的地表现象发生了变化,地底下的深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金融深层次结构的变化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更加联动使得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在加强,流动性紧张产生的市场波动都在不断地扩大,全球经济丢失了10%的GDP总量,也严重拉低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朱民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5%,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实际增长水平则比潜在增长水平低1%。
他介绍,总体来看,发达国家GDP增速每发生1%的下降,就会带动发展中国家0.4%的下降。而发展中国家GDP增速每发生1%的下降,也会带动发达国家0.2%的下降。
朱民分享了经济危机后全球以前没有发生过的四个新现象。
其一,贸易增长速度放慢,贸易增长速度通常都是GDP增长速度的一倍,在金融危机之前大概也要超出50%到60%。但2008年到2013年,这期间全球第一次贸易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为什么贸易会如此急剧地下跌?这是个重大的问题,也是世界经济学家正在研究的热点。
其二,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速度也在急剧下降。金融危机以前,全球FDI占整个GDP的比重约5%,危机以后,2013年,全球的FDI只占到全球GDP的2.8%左右。一方面全球化在加速推进,全球化基本的标志是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但另一方面,现在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在下降,贸易流和资本流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因为IT信息技术,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大,所以全球的关联度、互动度大大加强。这个两元悖论的实质是,实体意义上的全球化在下降,虚拟意义上的关联度在上升,而虚拟的关联度产生了比实体的贸易和资本流更大的金融和GDP的冲击。这是今天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两元悖论,也是所有的宏观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其三,在货币政策方面,各国都面临两难处境,各国都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但该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效用正逐渐减小。这不能说是货币政策的失效,需要探讨的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有效。在经济增长太弱的情况下,总需求不足,还需要继续用宽松货币政策来支持总需求的刺激,但是只有总需求的政策没有供给方面的政策来做结构改变的话,这个总需求的政策不可持久。
“所以美联储为什么要退出货币宽松政策?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其货币宽松的边际效应已经很低了,而且他知道如果他的总供给的政策不改,很难实现他的既定目标。”朱民说,“这就需要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的重要性。”
其四,一个巨大的困惑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今天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但全球的劳动生产率却在下降。全世界的劳动生产率,美国、英国、中国,包括以高科技创新闻名的以色列,在过去三年的劳动力增长率水平为零,这是今天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悖论,一个很大的争论。朱民指出,目前的GDP计算方法没法测出高科技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尤其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难以测算。要更改GDP的侧重,也是现在世界经济学家们面对的复杂难题。
“你在什么地方不重要,
你的实力最重要”
在结束了上述演讲之后,应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吴晓灵院长之邀,朱民匆匆转场赶到学院为这里的博士生们进行了一场闭门的“学贯中西、放眼全球”的职业生涯规划小型讲座。
无论朱民本人如何低调,对于他为什么会成功的追问一直都在。
有一个小故事体现了朱民几十年来对本专业的深入钻研。上世纪90年代,朱民从美国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后,国内有很多机构、部门请他去讲课。
讲课的内容五花八门,从宏观经济到世界经济甚至到农业领域。年轻的朱民无法回绝邀请他讲课的人,于是只能够自己补习农业知识,梳理逻辑后去讲课,居然还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这之后,他决定不做“万金油”似的经济学家,而只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国际金融这一专业领域,并且一干就是20年。
在清华五道口全球名师大讲堂的讲座中,朱民一再告诉年轻人,“你在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的实力最重要” 。
“全球的关联性表明,今天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你一定面临全世界的挑战,同样全世界是向你开放的。”朱民说,“每个人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对所有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从不会刻意地回忆起过去,但朱民是77级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他的身上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烙印,比如坚持、刻苦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1977年12月,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打开。据记载,1977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多万,录取人数27.297万人,录取率仅为4.8%。
在早年的一个电视节目中,朱民曾经回忆起他当工人时的情景。16岁初中毕业后成绩很好的他被分配到工厂去当扛大包的装卸工人,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在白天满头大汗的扛大包后,晚上回家他还要拉一会儿小提琴,保持内心的追求和平静。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和逆境中永不放弃的决心让他坚持在那个看似没有未来的10年里一直读书和学习。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当年12月,570多万应考者涌进考场。这中间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靠着平时的积累和学习是绝不可能靠一个月的补习就在这场残酷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结果,朱民以数学满分、英语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后来又走出国门,开启了全然不同的人生。
一位参加了这次小型讲座的博士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个令他非常受到触动的细节。一位博士向朱民提问如何才能像他一样成功时,朱民几次打断她,告诉她,在座的所有人都会比他更成功,不能以他为目标,而是要超越他,要有这个自信。
朱民一再表示年轻人要树立目标,有自己的愿望,有自己的5年、10年规划,但如果有愿望一定要是一个真真切切为之不断努力的真实愿望,而不只是想想而已,要付诸实践。
朱民表示,在IMF的工作让他得以与全世界最好的经济学博士共事,这是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活力的思想中心,所有人的专业和敬业,也令他非常享受这个工作的过程。朱民鼓励新一代的年轻人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重视交流合作,更多地走出国门,到国际组织中去,不断地锻炼和提升自己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14:10
张员启:全球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来源:客家新闻网 2016-06-01 18:15
字体:【大 中 小】
2008年,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发生经济危机,殃及世界各国特别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造成工商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员剧增,社会经济生活显现出极大的混乱和动荡,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也出现了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的不良局面,当前,迅速挖出这次经济危机的“恶根子”,做到心中有数、坐怀不乱、沉着应对,及时跳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臭粪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急任务。
一、彻底肃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流毒,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地位毫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一段时间以来,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被边缘化,已成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现在好像成为了主流,很多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看成我国的主流经济学。据一些高校教师反映,学生听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觉得好笑。在中国这样一个:)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学生嘲笑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很不正常。有人认为,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一些经济学家也公然主张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该作为我国的主流政治经济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决策工作中都有渗透。对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彻底肃清。
二、认真重温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论断,挖出此次经济危机的恶根子、总根源。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何干强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衍生的资本金融化、虚拟化及金融市场中投机、赌博和欺诈的盛行的论述,对于解释当前危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危机理论的论述十分耐人寻味:“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河南大学教授巫继学认为,虚拟资本无节制地背离实体经济是危机爆发的根源所在,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高科技带来的效益被少数人获取,是爆发的深层原因。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危机源于“生产过剩”。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深刻矛盾,这种生产过剩不可避免,并直接引发资本主义世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可谓资本主义的“原罪”。马克思由此断言,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避免经济危机。
三、严厉批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的错误谬论,为我国避免经济危机探寻道路。
凯恩斯主义:已故美国:)名誉主席福斯特曾经说过:“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和衰落时期的基本经济学,因此,它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挑战。”“对这个险恶的凯恩斯主义的每一个特点和每一个方面都必须给以充分的分析和打击。” 凯恩斯主义 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入总危机时期,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的首创者凯恩斯,原来是英国剑桥学派马夏尔的门徒。当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发展到总危机时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经常性的大量失业,使得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以萨伊的“实现论”为基础的否认危机和失业的理论,已经无人相信。于是凯恩斯不得不承认危机与失业同资本主义制度有不解之缘。但是,凯恩斯在他的主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却认为危机和失业的真正原因,不是资本主义的本性,而主要是人们有把收入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的心理倾向,于是个人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以及“资本赢利”的普遍下降,致使资本家投资兴趣降低,减少投资,从而引起生产资料的需求不足。他提出的对策是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减低利息以提高资本利润,举办公共工程,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以扩大消费。现在,凯恩斯的“理论”普遍地为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学界及政府当权者所接受,而成为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主要流派。凯恩斯学派的重要代表者,有英国的哈罗德、罗宾逊夫人、卡尔多和美国的汉森、哈里斯、塞缪尔森、杜森贝、穆迪格里尼等。在他们之间又形成了支流,即:(一)以哈罗德与罗宾逊夫人为中心的“经济成长论”,(二)以塞缪尔森为中心的“景气循环论”,(三)以汉森为中心的“长期停滞论”,(四)以杜森贝、穆迪格里尼为中心的“消费函数论”,等等。凯恩斯学派的共同特点是,承认资本主义发生失业与经济危机的事实,但是,他们承认这一事实的目的,只是为了垄断资本的利益,由国家进行经济干涉的借口。其实质仍是替即将崩溃的资本主义制度狡辩。
西斯蒙第:西斯蒙第则阐述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必然性,这是西斯蒙第的科学功绩。但他并不了解产生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而把它归结为消费不足。西斯蒙第强调生产应服从于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必然爆发。西斯蒙第还认为,今年的产品是以去年的收入支付的,在生产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入。生产和收入失调所表现的消费不足更为严重,经济危机更是不可避免。西斯蒙第不了解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错误地认为是由于消费不足而产生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使经济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西斯蒙第试图建立符合于小生产者利益的社会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他把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理想化,并把它和资本主义经济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想完全回到中世纪状态中去,他要求用宗法和行会原则来组织社会经济,以节制资本主义社会。他希望把城乡中的资本主义企业都分散成为数众多的小农场和小作坊。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西斯蒙第求助于法律。他要求法律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实行“完全合理的裁判”,要求法律促进遗产的分散,保证工人能够分享利润。西斯蒙第认为,这样一来私人利益就有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由私人利益而给社会带来的不幸就可以得到弥补。西斯蒙第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些矛盾,论证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他试图恢复小生产所有制关系,则是空想的和反动的。
杰芬斯 :19世纪7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杰芬斯(1835—1882)提出“太阳黑点论。”他把经济周期性危机说成是由于太阳周期性出现黑点所造成的。他认为,太阳黑点周期性的出现,会使气候发生变化,影响谷物收成,从而引起整个经济混乱。杰芬斯的太阳黑点论从根本上否定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是社会原因,而是自然原因,他的这种反动谬论至今仍有市场,必须坚决抵制和肃清。
哈贝马斯的“信仰危机论”:哈贝马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国家的干预,尽管经济危机并非不存在,但已不是危机的主体,危机的主体已转移到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失去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忠心、信仰和献身精神,对它的合法性充满怀疑。所以,并非当代资本主义的根基,而是它的精神出现了问题,即支配其机体运作的机关出现了病象,具体表现为“客观力量剥夺了主体(晚期资本主义——引者注)在正常情况下所拥有的一部分自主权”(注: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波士顿,1975年,第1页。)。因而,只要诊疗正确及时,“危机的解除,能使陷入危机的主体获得解放”(注: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波士顿,1975年,第1页。)。哈贝马斯的用意是如此明显,甚至资产阶级学者也看得一清二楚。如J.柏尔格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哈贝马斯从杜克海姆传统意义上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现象说成是‘病态’;而不是从马克思传统意义上把这些现象说成是‘危机’,并非偶然。危机或者导致衰亡,或者导致净化,净化是‘自我净化’,衰亡是‘自我衰亡’。病态可以继续存在,或者被外在所阻止。病态作为发展中的错误,本身是可以更正的。” 哈贝马斯通过欺骗和迷惑人民大众来为病入膏肓的资本主义制度“牺牲”、“埋单”的企图是不能得逞的。
勃兰特的生态危机论:与哈贝马斯完全相同,不过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其进行局部的改良。所不同的只是,勃兰特将资本主义危机弱化为工业社会危机,从而实际否认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危机,特别是那种来自它自身内部的、必然会导致它走向灭亡的社会经济危机。勃兰特的这种立场是一种典型的民主社会主义立场,他将资本主义是否合理的问题,交由社会党人所谓的正义感来判断,将克服资本主义弊端当成一种伦理要求和道德命令,抽象化为一种单纯的、空洞的道德理想。因此,这种理论的错误和空泛是十分明显的。
具有很大迷惑性的信用危机论:对于经济危机问题,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危机仅是信用市场的危机,是金融危机,否认实体经济领域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对于所谓的“金融危机”的诱发原因说成是次贷危机,于是也就有了“监管不力”等说辞,如此荒诞的理论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企图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否认生产过剩,否认分配不公,力图人们不去怀疑、不去摧毁资本主义制度;而是企图把经济危机的罪责强加给广大民众特别是无产阶级,诬陷无产阶级大众不讲信用、欠债不还,导致“次债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从而再传导实体经济出现危机,而资产阶级金融家最多承担一个“监管不力”“过于贪婪”的责任。对于信用危机论,看似有些道理,实质上完全是一片胡言,第一,如果说所谓的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引起的,次贷危机是借贷人提前消费不讲信用无力还贷引起的,试想一下,借贷人为什么会选择“贷款过日子”的生活方式呢,有些人会认为是赶时髦、观念超前,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则是这些借贷人一是被资产阶级贪图享受、及时行乐、我行我素的腐朽堕落的意识形态硬拉下水,二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制度使得广大劳动者被资本家剥削的所剩无几,实际工资根本无法一次性购买住房等生活必需品,选择分期付款是唯一的办法,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就业的极端不稳定性导致了收入的不稳定性,如此一来,便出现了所谓的信用不良、次贷危机,但是,与此同时,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并没有停止生产昂贵的消费品,也不会廉价出售,于是便有了“一边有人把牛奶倒进大海,一边有人忍饥挨饿”的奇怪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关于所谓的市场行情分析理论: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天真的认为,依靠所谓的市场行情分析,依靠市场调研、数据统计等手段可以合理安排生产,从而避免出现生产过剩,避免经济危机,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仔细想一下,任何一个市场行情研究机构即使可以分析出市场的总需求数量,但是它能预料到会有多少新生的企业吗?能预测到哪家企业会增添多少设备扩大多少生产能力吗?总而言之,市场行情分析,只能预测市场需求,不能预测生产增量,最终也是经验主义的产物,只能是主观的预测,不是客观的依据。当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则完全能够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实际上也就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当然,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能够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并杜绝乱上项目和重复建设,在物价方面坚决按照平价销售、兼顾价值规律的原则,严查暴利和价格欺诈行为,与此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经济还是可以避免生产过剩,避免经济危机的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19:49
南非经济危机 黄金产业崩溃
正文我来说两句(2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6-03-17 09:59:50来源:中国日报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南非经济遭遇危机,黄金产业作为曾经的支柱型产业也面临着崩溃。大量金矿关闭,失业的黄金矿工们只能偷偷地非法溜进这些废弃的矿洞“淘金”,冒着巨大的风险堪堪维系生存。2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南非经济遭遇危机,黄金产业作为曾经的支柱型产业也面临着崩溃。大量金矿关闭,失业的黄金矿工们只能偷偷地非法溜进这些废弃的矿洞“淘金”,冒着巨大的风险堪堪维系生存。
在高速路旁边的一家黄色汽车修理店后面,安迪· 杰瑞米钻进地上的一个坑洞里。这个坑通向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废弃金矿。这个金矿曾为南非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南非曾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出产国,在1970年的黄金产量占到世界75%。黄金产业也成为了南非标志性的产业,其所创造的财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支付公路和铁路建设,并让南非成为非洲大陆最大的经济体。
而现在,废弃金矿的遗址成为了南非新的标志——绝望。
南非的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南非货币兰德在过去两年间对美元的汇率跌了30%。以往络绎不绝的中国矿产订单也大幅减少。黄金储备的消耗远超预期,让人致富的金矿也因此纷纷关闭。大批南非的穷人和移民闯入这些金矿,偷偷非法开采,图谋生存。
“这是第二波淘金热。”DRDGold首席执行官尼尔· 普莱托里尔斯(Niel Pretorius)说道。杰瑞米每天偷盗的金矿是他关闭的。2
“这是第二波淘金热。”DRDGold首席执行官尼尔· 普莱托里尔斯(Niel Pretorius)说道。杰瑞米每天偷盗的金矿是他关闭的。
这个关闭的金矿叫做德班深井矿(Durban Deep),位于在约翰内斯堡,于1896年正式开采,人称“老祖宗”(Grand Old Lady),曾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金矿之一。在2001年关闭之前,共开采出价值200亿美金的黄金,一度有1.8万名员工在矿上工作。英国歌手艾顿· 约翰还为它写过一首歌,歌词里写着:“要走两英才能进入德班深井的中心。”
矿洞的黄金储量慢慢变得越来越少,剩余的黄金矿石也很难采到。对于大企业来说,这不仅让成本高昂,开采危险也很大,因此,关闭了矿井,洞口用水泥封住。
如今,要进入德班深井得要穿过一个小洞。一般来说,这种矿洞是由非专业人士炸开的。即便是矿洞还在运营,有严密监控和安保的措施,下矿洞也十分危险。而现在,在矿洞里丧命或者受伤的几率更大了,里面没有专业采矿企业提供的任何维护措施,安全设备,充足的氧气,也监管。2014年的一天,有21名盗挖者矿井中丧命。尽管没有正式的数据,但有矿工称,每周废弃矿井都会吞噬一条生命。
2004年至2015年,原有十八万矿工的黄金采矿业裁员三分之一。有很多人重操旧业,非法采挖。
南非矿业协会务部负责人雷拉多· 里贡(Lerato Legong)说:“关掉一个矿井就等于剥夺了矿工们的工作。他们熟悉这个矿井,知道如何进去。”
南非经济危机 黄金产业崩溃1
漫漫长途入矿洞
最近,杰瑞米在下矿井的时候发现了一条氧气管道。这是那个黄金产业鼎盛时代的遗物。
“这是白人留下的。”杰瑞米一边说,一边往下爬。
杰瑞米今年31岁,来自津巴布韦。2005年,津巴布韦经济不振,他就背井离乡,来到南非。他在约翰内斯堡当过一段时间的水管工,但找工作越来越难。于是他想进入正规的企业当矿工,但根本找不到。
现在,他和其他矿工们成为了盗采产业链里的第一环。
在地下工作了24小时后,他将挖出来的可能有黄金的土和石头运到附近的一个工厂,泡在大的水银池里提炼,之后在一个金属气罐里搅拌。等几个小时后才能知道他从矿洞里导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一天的工作才值3美金,有时候值50美金。
下一步要经过一个叫约翰· 莫夫的中介商,一个南非北方人,个子瘦小,以前在仓库里开铲车。他管的一个加工厂就在大路旁边,所有人都知道。他会把提炼出来的黄金再卖给另一个人,那个人又会倒手转卖。最终,这些黄金会进入非法金池在世界各地流动。
虽然南非警方负责查处非法开采和加工的行为,不过,莫夫称,让生意继续的应对之策很简单,贿赂一下警察,有时候只要一小块金子。在《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等待采访莫夫的时候,一辆警车停进了加工厂的院子,尽管明眼人都看出来是非法活动,但对加式黄金的工从没说一个字。不过,里贡称,南非政府打算训练一个专业警队追查非法下矿井的矿工。
南非合法的黄金产业每年的收入达到40亿美元,与白金、煤炭和钢铁一起是南非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地过,中国的建筑业增长步伐放缓,大宗商品价格越来越低。
南非经济最近陷入了困境,原因不只是占到南非GDP8%的大宗商业的价格下降,还因为制造业受到了能源限制的束缚,另外,南非的农业也遭遇了史上罕见的旱灾。
尽管黄金是典型的反周期商品——它的价值在经济不稳定的时候上升,但南非的黄金储量还不足以能让其价格的上升抵消其它商品价格的下降。据南非政府的数据,其全国黄金产出比1980年下降了85%。南非的黄金产量只占全球产量的6%,同时黄金开采量有小幅下滑,而最近巴西和蒙古等国发现了新的金矿储量。
SNL金融信息公司的市场分析师马克· 费格森(Mark Ferguson)说:“南非金矿的重大发掘发现相对与其他国家的金矿来说小巫见大巫,因为南非的金矿年代久远,埋藏更深。”
除了在种族隔离时期受到国际经济制裁之外,南非从未面临过大的经济危机。
长久以来,全球的投资机构对南非总统雅各布· 祖玛(Jacob Zuma)在经济上的作为感到不满,尤其是政府层面的系统性腐败和公共行业雇员数量大幅度增加。不过,祖玛在12月用一位不太知名的议员替换了原财政部长,市场的反应显得特别不安。祖玛只好又换上了自2014年曾担任了财长的普拉温· 戈德汉(Pravin Gordhan)。但是,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1
长久以来,全球的投资机构对南非总统雅各布· 祖玛(Jacob Zuma)在经济上的作为感到不满,尤其是政府层面的系统性腐败和公共行业雇员数量大幅度增加。不过,祖玛在12月用一位不太知名的议员替换了原财政部长,市场的反应显得特别不安。祖玛只好又换上了自2014年曾担任了财长的普拉温· 戈德汉(Pravin Gordhan)。但是,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
很多经济学家表示,信用评级机构很快就会将南非的外债级别评为“垃圾级”。
英国巴克莱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 基南(Michael Keenan)表示,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还会出现。他认为现行政策对南非资产表现影响巨大,以及人民看待南非中长期经济的人的方法也会产生影响。”
杰瑞米并不是很清楚这些问题,只是关心自己的困境——能不能在地下干涸的矿井里淘到点能买大钱的东西。多少代南部非洲人也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来到这里。可是,现在比以前要危险的多,矿工不是为了发财,而仅仅是为了维系生活。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21:52
当今全球经济防御体系恐怕还无法应对新的经济危机
A金福财经 2016-05-19 13:50 192
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当初华尔街没料到;美联储没料到;美国政府没料到;所有的主要金融机构都没预测到;房屋建筑商也没料到。如今金融系统又再一次陷入了绝望的状况。任何有心的人都能够从数据中得到印证。
如果今天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以往更严重。当然,由于各国央行会迅速使出一连串市场运作来对任何冲击做出反应。但在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可以用来防止通缩和实体经济崩溃的工具其实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在当下。
被削弱的全球金融防御体系被削弱的全球金融防御体系
回想2008年,这起灾难发生的大部分主要问题都要归咎于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的塌方。这些利率低廉、无抵押的贷款吸引了那些信用差、收入有限的人。银行们将你的钱打包成有毒贷款发放出去。
同样,在2008年时由于内部风险管理薄弱且政府规管和监督不足,整个金融体系过度扩张。雷曼兄弟只不过是一长串脆弱金融公司中最薄弱的那一环而已。
那么今时今日是否会再次发生那些由Credi Anstalt和雷曼兄弟倒闭所引发的危机?对此人们一般都会持否定态度。毕竟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似乎正在好转;私营部门的冒险行为已经减少;同时大规模(虽然繁琐缓慢)的监管升级正在展开。总之,这些事态发展的无疑会造就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
但这一推断的问题是金融危机往往会揭露出一些之前并不可见的断层。事实上,金融业没法发现所有隐患,只能管理自身已经认识到的风险。同时人们往往会高估了新的监管环境下的危机预防能力,这类似于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在技术上确实比一般道路安全,但也吸引了更多的汽车以更高的速度行驶,所以交通事故依旧无法避免。
尽管日本央行以激发市场蹈险人气不惜祭出了负利率这种对策,但是实际上资金为了追逐0.001%的蝇头微利仍在持续流出那些以债券和商业票据为主要投资标的基金。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月份存款余额增加了将近6%,同月有11家货币市场基金宣布停止吸纳新的资金。
当持续流入的存款已经让银行苦恼不已。但面对这些钱,银行要么得花钱把它们存入央行,要么就是将其投入政府债券市场,而如今的这一市场,长达10年期的债券的收益率都是负值。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导致首相安倍晋三想实现通胀目标关键一环的鼓励企业、家庭投资战略大大地打了折扣。
这是投资向存款的回流,完全与当初政府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银行真的不愿看见这么多自己无法投资的存款,但同时它们又不想失去这些客户。到今年二月的时候,货币市场基金资产总量相比1月大幅下降14%至1.39万亿日元(120亿美元),总计2,290亿日元的资金流出量创下了2003年3月以来的最高纪录。
那么既然无法排除新的危机,那我们在应对方面是否做足了呢?简要的回答是:不是很够。
事实上,如果今天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以往更严重。当然,由于各国央行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已不仅是稳定物价,还得包含预防和应对财政紧张局势,自然将会迅速使出一连串市场运作来对任何冲击做出反应。但在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可以用来防止通缩和实体经济崩溃的工具其实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在当下。
这一切并不是说另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迫在眉睫。相反,全球经济在从2008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上年十二月的政策紧缩说明全球利率周期正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是一个好消息。
但遭遇另一场金融危机的危险不应被排除。事实上,由于各国央行在未来几年应对金融震荡的能力依然有限,这一危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骄傲自负的可能产生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美联储加息预期一直是贵金属市场耳畔萦绕的话题,也是金银前路上的重要拦路虎,加息的节点六月加息论同样是近期金价始终无法突破的关键,尽管在全球疲软多国负利率的忧虑下,提升避险买入大量增持黄金;但美联储视乎喜欢这个时候来体现其在国际的地位,不断释放鹰派信号,以显示其“鹤立鸡群”的雄鸡独鸣姿态。近期陆续有美联储官员发表鹰派的言论,而昨晚的纪要在笔者看来仅仅只是综合及再次强调一次其观点。但关键人物美联储主席耶伦并没有表态,这实际上只是美联储的一次碰头会,各方发表看法。
【行情分析】
昨日周三油价走势可谓一波三折曲折不段 在经过了早间小幅走低之后又开始向上出现拉伸,欧盘时段受上方2350压力开始回落,随后区间内震荡整理。直到收盘前才有效上破日内新高位置
今日重点关注2370-2300区间 目前关注2300一线的支撑力度
投资就像品茶,入口苦涩回味甘甜。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可以坚持到底的人不多。盈亏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意味着,无论眼下是好是坏,都只是暂时的,在投资的路上,希望你能够找到你的良师益友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23:31
警报:小心 经济危机从哪里开始
2016-05-17 18:29:16阅读(1275)
经济危机已经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问题。经济危机可以从很多地方,国家,行业开始,甚至純偶然的事件也可引起其爆发。就可能性而言,李志认为有下面几个方面:
1.股市,6%。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从股市崩溃开始的,生产力过剩,购买力下降是根本原因。现在产能也大大过剩,而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印钱拉动需求,缓解延迟危机。现在玩股市的大多为散户。这些人在股市上亏本对经济的直接危害不太大。企业股价跳水对融资有很大影响,但大多数破产企业可以通过破产保护生存下来。2015年,股市砍半,而没有引发经济危机即是例证。
2.房地产,中国12%.美国3%。由房地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最经典的是19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与否,流行的评估指标是房价年收入比,超过10%可以认为房市处于泡沫状态。美国这比值一般在4~6左右,在中国这比值超过15。虽然很多指标都提示中国房地产泡沫行将破裂,但一直未破。
3.银行,15%。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房屋次级贷款链断裂引起的。次贷就是把钱借给那些信用点低,没有足够还贷保证的人。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有一定的区别。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和超周期的恶化。而经济危机主要是指经济基本面发生极端恶化,大量企业倒闭,社会经济陷入极端萧条中。两者都与银行有关。货币是社会经济的血液。银行不注入货币/放贷,经济就不运转,注入货币/放贷过多,则容易形成滞胀(坏账)。在实体经济困难之际,加息则打击出口,减息则催生投机泡沫,左右为难。目前中国各银行的坏账率可能高达8.1%,主要涉及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大型企业(尤其是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这意味着中国银行(601988)业有7.5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缺口,超过GDP的十分之一。提示金融系统崩溃的可能性确实不小。
4.政府,15%。政府是最大的雇主。现在各国政府都大量欠债,典型的例子就是是美国联邦政府。当债务过重,不得不削减赤字的时候,大量地裁员,减少福利,很可能会引起全面的经济危机。希腊就是垮在这里。
5.零售业,5%。零售业就业人员最多。网络商店的崛起对零售业产生巨大冲击,从零售业巨头到小商小贩,莫不感到时世艰难。最低工资的提高,对零售业的从业人员将产生深远影响。因为店主会更注重采用机器自动售货,减少人力雇佣,从而增加就业压力。但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故可能性P不是很高。
6.能源,材料,5%。历史上,诸多战争是由争夺能源,土地引起的,还没有大的经济危机是由能源材料过剩引起的。由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美国页岩油气技术的进步,使能源,煤炭,钢铁等过剩,先是引起局部,然后是全球经济危机。现在的委内瑞拉,巴西,俄罗斯即是例子。美国众多能源公司的股票也成了白菜价。这种自杀式的技术进步,目前还在可控范围。
7.科研数量与质量差距,美国 8%。 NIH即美国国立卫生院,是一个掌管生物医学研究科研经费(300亿左右)的机构。资助2500多所大学及研究所约48万科研人员,其相关从业人员超过200万。纽约州每年从NIH得到的经费约为20亿。纽约西奈山医学院2014年得到NIH 360个课题,共1亿7千万。但近十多年来,各学校扩张,生物医学基础学科的博士增加尤其显著,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NIH申请的中标率逐年下降,加上队伍老化,生物医学研究找不到创新点,似乎失去了方向,除非能重新审视生命的法则,革新NIH运作的体系。NIH的衰退虽然比较缓慢,但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却日益严重,不可忽视。中国的博士生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这问题的严重性也将日益突出。
8.教育,8%。中国农村小学中学的凋零,是农村衰败的证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农民为了让小孩上比较好的学校,宁愿搬到县城,乡镇,导致农村人口老化没落。历来农村包围城市,农村的教育衰败了,城市的教育也将有危机。城市的房价与学区相关,如果学校衰败,有可能导致那社区及整个城市衰败。近十年很多大学为GDP而搬迁,甚至重点初中高中也不得不随市政府搬迁,使这些学校欠下巨额债务。一旦政府因自身债务过重不得不撒手,学校要自负盈亏,将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学费。学费的增加现在已经大大超出普通市民和农民可负担的水平。而学校对其产品的销路不用负责任,使学校的扩张仍不受抑制。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很低,即便找到工作,工资也很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太低,加上网络教育的冲击,传统教育的衰落将成为定势。对经济基础的冲击可能是破坏巨大的,虽然教育仍然普遍被认为是个人成功的捷径,振兴经济的法宝。
9.自然灾害,5%。严重旱涝对社会和经济的打击历史上有很多记载,象明朝末年的崇祯大旱,193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大旱,都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引起或加重危机。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范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受灾地区的抵抗能力。现在社会的抗灾害能力比以前要大得多。大地震对尼伯尔和日本经济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加州连续3年的干旱,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为害还不是很严重。而中美洲的长期干旱正在导致一场人道主义危机。在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共有大约250万人口因此而缺乏粮食。委内瑞拉这两年的干旱使水力发电几乎停机,对该国的能源经济可谓双重打击。
10.移民,1%。移民,主要是难民,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目前还不大。其冲击主要是心理层面上的。欧洲人可能会因此变得更保守更排外,从几百年来习惯的扩张向外到防守向内,将对欧美白人主导的现代科技教育文化文明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并转而影响政治经济构成。黑人可以当美国总统,30年后,难说阿拉伯人也可以当法国总统。
11.社会动乱和战争,小于1%。没有人需要革命和战争。
就单项来说,还没有一项因素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大于20%。但多项式相叠加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算术式1 + 1 = 2,也可能等于3或等于5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26:27
中国真的要有经济危机了?
mnbvcxz2016-05-08 10:53:28 经济危机 中国
若说中国经济处在大危机的前夜,就要问究竟属哪一种危机。影子银行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吗?还不至于,危机一定是大面积的违约实质发生。地方债也是问题,但不是危机。哪怕地方政府的这个开发模式被毁掉,地方政府欠了一些钱,还是有办法处理的。人民币在升值,物价也比较稳定,中国发生币值大幅波动的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
先来分析一下最近中国三个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
地产调控
第一个领域是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是个新兴产业。以前是单位建房,以福利的形式分给职工,住宿条件很差。1997年有了住房信贷,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中国所有的城市在这15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90%以上的城市老城区推倒重建,道路管线重铺,城区面积扩大若干倍以上。
为什么城市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是与商品房制度推出有关。二是与地方政府的经营有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中国的城市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所谓“经营城市”,即是地方政府负责征地,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铺管道,并负责招商引资,改变土地用途,并形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地方政府把土地征过来的价格和卖给开发商的价格有一个差价,这个差价成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有此收入后又启动了第二波的开发。政府做这个事情,交易费用很低,并由此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把土地很快就开发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靠行政级别来分配住房的制度被废除了,现在谁出得起价谁得,买别墅也没有问题。原来连房屋装修都不会,而在这短短15年间,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地产企业,建造的房子质量改善很快。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所有人的住房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从效果看,这是一个高效的城市开发模式,立竿见影,城市面貌和居民的居住条件迅速改善。地产的产业链很长,有很好的带动效应,还有活跃全局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政府要去打压调控,去限价限购?给出的原因是居民说房价太高,买不起。世界上任何一项商品或服务,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吗?说房价高要打压,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创举。房屋的建造价格一平米可能就两三千块钱,但卖出去几万块,房地产商暴利,搞得低收入居民没有房子住,就呼吁打压。这个看法很有问题。
在上海外滩建造一个房子,与在新疆沙漠里建造同样的一个房子,造价差不多,但售价是天壤之别。决定房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位置(租值)。做过生意的可能会理解,在繁华街道和里巷里同样大小,同样装修的门面,价格天差地别。房子的周围环境也很重要,看到江景的与看不到江景的房子,价格可能相差一倍以上。位置是无形的,有大位置和小位置,北京和上海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大位置,北京市二环里的某个街道是小位置,这些都影响房价。这些年城市的房价上涨快,恰好表明城市有进步,通过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位置显着改善。
这里确有一个问题,一个城市房价增长快,但一部分居民可能收入低,买不起,租金很贵,也租不起,怎么办?唐代白居易刚到长安时,拿诗给一长者看,长者调侃说,长安的房价高,想白白地居住不容易。后来看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赶快改口说,写得如此好,在哪里居住都容易。北京房价高,居民收入低,租都租不起,那就换一个收入能支付栖身之处就是了。
但中国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户籍管制,民众不能自由迁徙。房价是调节人口空间配置的最好手段,即人要生活在与他的能力及收入水平匹配的地方。但现在户籍管制限制了要素和人员的流动。北京的位置如此重要,当然要容纳高附加值的产业,房价升上来,产业和人口都要重新配置,但户籍管制是障碍。
回头来看,户籍制这些原来计划经济遗留下的陈规陋习与现在的市场经济不匹配,在隐隐发作,造成了当前的冲突。
地方债和“钱荒”
第二个领域是地方债。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地方债总额是4万亿左右,也有说12万亿的。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未爆弹”和“大隐忧”。
中国城市在短短1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城区差不多推倒重建,新城区扩大了若干倍。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模式有关。地方政府之前的收入主要是税费,并以这些收入来开支,预算是平衡的。现在突然要拿出钱来修路铺管线,初始资金肯定是要融的,之后再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融资。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地方政府当业主,先进行投资,修路铺管线,把原来的土地位置改善。这还不行,地方政府还要去招商,把土地的用途改变。土地的位置和用途改变了,土地才能升值,地方政府就是赚这两个改变后的溢价,这个溢价是政府投资的结果。
19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很穷,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经营土地。这个办法是各个地方政府逐渐摸索,艰难试出来的,包括一些商人参与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做得不错,另一些政府就去学,然后慢慢在全国扩散。这是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模式,而且随着发展,一些区县的土地出售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无可厚非。只要地方政府改变土地用途,铺设管线,改善土地位置这个事情本身做得对,通俗一点讲,只要它这个地能卖得出去,这个模式就没有问题的。它融的那点资算什么?银行改制后,没有那么蠢,它很清楚,只要地方政府的地能卖得出去,给地方政府贷款就没有风险。
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有多大风险?搞清楚里面的细节,看不到风险从何而来,但现在的确有问题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借了银行的钱,到期还不了了,有的在借新债还旧债。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打压房地产,地卖不出去了。这个开发模式被破坏了。
第三个“钱荒”。关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就是“影子银行”问题,我以为是不实指责。银行流动性又如此充裕,而一些领域的融资渠道被人为切断,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流动性泛滥成灾,而另一些领域受政策的干扰,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的领域,是干裂的,渴得要命。“影子银行”的作用恰在此,通过变通,它从这里引一点水,去浇灌另一个干渴的领域。这是这3年来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使得调控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效应部分得到了矫正。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充裕的是短期流动性,而影子银行放出去的资金的是长期的,就造成了期限错配,拿短期的流动性去发行长期的收益产品。当这类业务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的确会存在大面积违约的风险。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则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银行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称为“影子银行”。 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现在有些人看到了期限错配的违约风险,但把错了脉,下错了药。
中国经济有危机吗?
经济增速下滑,出现了“钱荒”,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等现象,导致了一些议论,即中国经济有没有危机。现在形成了一种气氛,对中国经济的共同诊断是有危机,或处在危机的前夜。很多投行所做的报告也在大肆唱空中国。
但中国究竟有没有危机,这个判断和分析重要,若对病症的分析不对,会乱吃药而出大事。
什么是危机,危机的标志是什么?是银行倒闭算危机?还是大量失业算危机?说中国经济有危机,这30年从未间断,年年有人喊。这里首先要研究一下危机的案例,把危机分门别类,再来对照中国,判断是不是有危机。
人类有史以来的危机有三类。第一类就是像欧债危机之类的,长期大规模的透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的。因为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累积到一定程度是再也借不到一毛钱,危机全面爆发。第二类是由于某个信号的误导,使得企业和个体出现大面积的决策错误,导致签订的合同大部分履行不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属这种。居民向银行借钱买房子,分期偿还,银行又通过衍生品市场把这个债务打包卖掉。次贷危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不会爆发,一是房价不降,二是居民收入是按照克林顿新经济时期的增速增加。而一旦居民的收入与预期不符合,还不了银行的钱,整个危机就会爆发。第三类是币值危机。币值剧烈的波动,尤其是发生严重的通胀通缩。
若说中国经济处在大危机的前夜,就要问究竟属哪一种危机。影子银行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吗?还不至于,危机一定是大面积的违约实质发生。地方债也是问题,但不是危机。哪怕地方政府的这个开发模式被毁掉,地方政府欠了一些钱,还是有办法处理的。人民币在升值,物价也比较稳定,中国发生币值大幅波动的危机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当下确有问题,但不是危机,且这些问题大多同自以为是的调控有关。病症找不准而乱治,倒真有可能把问题演化为危机。一个人感冒了,却误诊为癌症而去化疗,结果可想而知。
建议
最后谈一谈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一点建议。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这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但对未来乐观的少。
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要看过去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根基还在不在。这根基就是以极低的成本获取知识的途径,它没有断掉。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民众知识的增长。中国现在民间的知识增长很快,农民还在学习加工制造的知识,企业家在成批的成长,这些都表现为知识增量的存在。
现在很多人担心美国搞再工业化会回流,担心制造业会转移到印度越南去,而我认为至少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无可撼动,因为中国民间获取知识的成本是个极限成本。中国是靠打工在“干中学”,知识更新的成本近于零;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同时,中国是一个大国,学习的环境好。一个小国只能学一部分,而全世界的企业都跑到中国来办厂,知识源头来自全球,其他小国是没有办法比的。这些优势怎么可能会在一夜间丢掉?中国的知识增量一直没有衰减的迹象,经济增长的根基没有坏掉。
但对未来的发展,我有一个担心。原来30年来改革开放,让各地区试而生成制度的方法逐渐被抛弃,现在从外面胡乱抄袭一些法条。大陆法的法条体系是人构造出来的,很粗糙,又想当然,表现出来就是很多法条成执行不了的一纸空文。如若严格执行有关税法,不偷税漏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会死掉,现在没有死掉,是因为企业或多或少都偷税漏税。
这些通用条款是如此的幼稚粗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大隐患,目前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泛罪化”,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违规,这其实是个“制度悲剧”。这些粗糙的通用条款若是完全的一纸空文也好,但又不是,执法部门还时不时来点检查执法。它造成的一个恶果是个体都没有安全感。如此粗糙的条款怎么能支撑得了中国经济日益庞大的体量?这些法条生成方式要改。
现在政府在力推升级转型,但什么是“升级”,不清楚。这个问题从知识的视角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经济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习,二是集成,三是大量原创知识的涌现。中国现在处在第二个阶段,即集成创新的阶段,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汇集起来,产生新的知识。现在世界开始进入到“智物时代”了,智能化、网络化是一大趋势,原来很多物品携带的是能量,现在注入了智慧,中国必须要抓住这个趋势,在集成创新的阶段时就融入智物时代,完成升级。所谓升级的要领就在这里了
secondquick
发表于 16-8-22 22:30:08
全球经济危机来了?欧行疯狂印钞!纽元暴跌!日本国债崩盘......
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 2016-03-12 16:01:29 来源:财经工场微信号
licaigc
这是一个接近冰点的时代。全球贸易及资本流动骤减!
这是一个接近冰点的时代。全球贸易及资本流动骤减!
所有的大洋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艘船在航行。就算是海盗横行的时期,全球航运市场也许也没这么糟糕过。
全球航运业陷入困境,船舶供应大量过剩。1000英尺长度的海岬型干散货船日均租金已暴跌90%以上,有史以来首次跌破1000美元,都无法支付船员成本。
1000美元!这连一辆法拉利F40日均租费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在去年8月,这种货船每日租金一度高达20000美元。
这还没够!就在昨晚,欧洲央行放出了组合大招!开始疯狂印钞!加上新西兰意外降息,纽元暴跌!日本年初推出的十年期国债闪崩!
貌似除了美国,其他的经济体无论大小都萎了。
尤其是昨晚欧行放水的新闻一出,雪球君就警觉的意识到,明天不能发已经准备好的“如何从两千多只股票中选出心仪的股票的”的文章了。
于是雪球君连夜整理出的各个财经媒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这个必须给大家知道!
不要以为其他国家和我们没关系,关系大了去了!
所以,当前这是怎么了?看看大家是怎么说!
本文观点来源于:中金在线(cnfol-com),第一财经,华尔街见闻,FX168,凤凰财经,汇通网,新浪网,环球网,彭博新闻社以及和讯网。
本文观点来源于:中金在线(cnfol-com),第一财经,华尔街见闻,FX168,凤凰财经,汇通网,新浪网,环球网,彭博新闻社以及和讯网。
欧行疯狂印钞!纽元暴跌!日本国债崩盘!全球资本市场地震在所难免!
今晚,全球目光都投向了欧洲,投向了欧洲央行!
就在刚刚!欧洲央行放出了组合大招!
欧洲央行宣布利率决议结果,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5个基点至0%,预期为维持在0.05%不变;下调隔夜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4,下调隔夜贷款利率5个基点至0.25%,预期为维持在0.3%不变。同时,还将扩大QE规模至每月800亿欧元,并扩大QE范围,包括非银行企业债券。此外,欧洲央行还计划新的长期定向再融资操作(TLTRO II),为四年期,自2016年6月起推出。欧元兑美元应声跳水,同时欧洲stoxx50则上涨了2.25%。
全球第二大“印钞厂”黔驴技穷
以资产负债表规模排序,欧洲央行是全球第二大“印钞厂”。而自出任行长以来的47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其中有10次,德拉吉联合他的智囊团释放了刺激物价增长的强力政策,在各国央行中,德拉吉可谓当之无愧的“量宽之王”。但就是这样一家对全球金融市场举足轻重的超级金融机构,却一直未能拿出有效的手段应付欧洲日益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
3月9日是欧洲央行启动印钞计划一周年,央行总裁德拉吉及其同僚已经为此花费逾7,000亿欧元,但效果远未达到预期。这相当于每分钟花掉130万欧元、或者说欧元区不分男女老幼人均花费2000欧元(2200美元),然而通胀微乎其微,经济增长依然疲软,股市也下跌了13%。
另据第一财经网(博客,微博)站报道,欧洲央行于2014年6月11日将隔夜存款利率下调至-0.1%,正式进入负利率时代。这意味着欧元区的商业银行在欧央行的存款,不仅无法获得利息,还要反过来支付央行“保管费”。其后,欧央行又分别在2014年9月和2015年12月将利率进一步调至-0.2%和-0.3%。
然而,欧央行气势磅礴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俗称:QE)和负利率政策貌似并没有对经济有多大的拉动,股市持续下跌,通胀持续为负,反倒是货币相对美元竟然升值。这一切经济指标均指向经济学原理所预计的货币宽松政策的反向效果。
一位外资行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负利率在投资者眼中恰恰反映央行的“黔驴技穷”。再者,负利率政策的效果有限,也使市场对于全球央行的公信度存疑。
负利率“抢劫”存款者,后果很严重?
贝莱德全球固定资产首席投资官Rick Rieder将负利率称为让经济“吃第三个圣代”。他称,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和个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及以往。负利率“抢劫”存款者的做法并不能有效提升需求,反而会压缩边际收益,从而导致现金流萎缩。“政策制定者通过未经测试的政策来应对周期性经济疲软和区域性压力,将冒着使事情越发恶化的风险。”
摩根大通分析师周一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自负利率引入以后,以及随着欧元区、瑞士及日本的实施,负利率整体对股市来说适得其反。
受负利率政策影响最明显的当属银行业!多家欧洲主要银行去年的四季度盈利和年度盈利均不及预期。今年2月中国春节期间,盈利不及市场预期,加之应急可转换债券出现偿付危机,使得银行金融类股引领欧洲股市,乃至全球股市全线大跌。数据显示,2014年6月实行负利率至今年2月26日,Stoxx欧洲600指数整体下跌7%,其中银行板块下跌39%
日本闪崩、新西兰暴跌!金融大风暴或席卷全球
进入2016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3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一步呼吁各国采取协同行动应对全球经济下滑,称目前经济下行风险比以前更明显。
事实上,全球央行为挽救下行的经济,都在相继“放水”,有几个国家甚至都推出了负利率,以望刺激经济,但效果似乎不甚理想。全球,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十年期国债闪崩!日本负利率的悲惨之路
日本央行今年1月推出负利率过去一个多月,但结果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甚至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3月8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记录新低-0.1%。3月9日,10年期国债3月期货价格暴跌0.6%,当地时间11时32分,大阪交易所10年期国债3月期货合约动态熔断30秒。
自日本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以来,投资者纷纷涌向国债避险。目前,日本国债收益率已经低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日本30年期甚至4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甚至低于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4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为0.8%,美国2年期为0.9%。
自日本央行宣布实施负利率以来,投资者纷纷涌向国债避险。目前,日本国债收益率已经低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日本30年期甚至4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甚至低于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4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为0.8%,美国2年期为0.9%。
此外,日本央行引入负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此举令日元贬值。遗憾的是,这个政策似乎弄巧成拙了:过去一个月,日元兑美元升值7%,这进而破坏了日本央行的可信度。
而且日本的经济也没有出现复苏的迹象。据凤凰国际报道,日本内阁府8日公布的2月份经济观察者调查结果显示,反映街头实际经济情况感受的现状判断指数为44.6,比上月下降2.0点,连续两个月出现恶化。内阁府也把对总体经济形势的评估下调为“出现疲软迹象”。
对于日本央行负利率最高兴的只有海外投资者。通过货币互换市场,海外投资者在日本大捞了一笔。尽管五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9日跌至-0.175%,而对于通过货币互换融入日元的投资者,按照这个折价计算,持有五年期日本国债实际上能获得相当于2.3%的固定票息。
当前的日本似乎已陷入了僵局,对于日本下周的央行政策会议,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下周日本将不会降息。但谁也不知道日本会不会打破市场预期,突然降息。在如此动荡的国际市场上,谁都有可能突然开枪,打响汇率战,新西兰就是如此。
新西兰意外降息,纽元暴跌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3月10日凌晨,赶在欧洲央行行动之前,新西兰联储意外下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2.25%,对此,纽元兑美元急速下跌,跌幅达到1%。
此前在彭博新闻社调查的17位经济学家中,有15人预计新西兰联储在本次会议上按兵不动。就在上月,新西兰联储主席惠勒也还表示,暂时不急于降息。
此前在彭博新闻社调查的17位经济学家中,有15人预计新西兰联储在本次会议上按兵不动。就在上月,新西兰联储主席惠勒也还表示,暂时不急于降息。
然而本次会议上,新西兰意外降息。对此惠勒表示,上周五才决定在本次会议上降息。当前通胀预期已经出现了实质性降低,这令人担忧,因此做出了降息决定。
这项有四千年历史的指标飙升,一场大危机已不可避免?
随着全球央行相继步入负利率,资产荒警报也在拉响,具有避险光环的黄金成了全球投资者的所爱,导致黄金价格的大幅攀升,黄金/白银价格比也出现飙升。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过去几年黄金与白银走势几乎亦步亦趋,但进入2016年后,金价升势明显超过白银。
全球经济危机来了?欧行疯狂印钞!纽元暴跌!日本国债崩盘......
据FX168财经网报道,黄金/白银价格比是一项有着4000年多历史的指标,纵观现代历史,这一指标的大幅上升并非什么好兆头,很可能预示着重大危机可能就在眼前。
这是因为由于黄金通常被视为避险港湾,在危机、恐慌和经济下滑期,金/银比通常都会急剧攀升。
事实上,上世纪几乎每次重大衰退和恐慌时期都会看见金/银比率飙升。1987年股市崩盘、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金融危机,这些恐慌事件无一例外地导致该比率升至70上方;在2008年,金/银比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从50下方飙升至84的高位。
如今我们看见这一历史久远的金融指标再度飙升。目前这一比率位于81.7,几乎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峰值时期的高点。
SovereignMan.com知名专栏作家Simon Black对此评论道,这种局面并不正常,这表明肯定有大麻烦出现了,或者至少人们感到非常不对劲。
即便不是表明大危机将出现,许多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也暗示衰退就在眼前。
罗斯柴尔德:我们正处在风暴中心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在罗斯柴尔德家族第四代雅各布罗斯柴尔德勋爵(Lord Jacob Rothschild)在家族旗下投资信托公司RIT Capital的年度致投资者信中称,“风暴肯定不是在我们背后;实际上我们很可能正处在风暴中心。”他认为,全球央行对经济前景预测也更加悲观,尽管央行推出的货币刺激政策力度空前,经济增长依旧乏力。2016年可能会比2015年下半年更困难。
该来的终要来,现在的全球经济已经笼罩在大风暴之下了!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发达国家经济都像跑了气的啤酒一样,有气无力。
在美国收缩货币的同时,日本、瑞典等国家正在实行负利率,欧洲央行今晚也开始大放水。当然,这不过是将崩溃的命运努力往后拖延,以时间换空间的无奈之举。
最惨的是新兴国家。特别是能源出口国。
按违约风险从大到小排列,委内瑞拉、希腊、乌克兰、巴基斯坦、埃及、巴西、南非、俄罗斯、葡萄牙、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越南等国,正在排队等待崩溃。
美联储6月加息后,世界经济将是何等动荡?只有天知道!
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资本市场地震在所难免,这些行走在峭壁边缘的国家,很可能将落入悬崖!
或许,全球的经济危机正在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