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1-9 16:22:27

北京市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在我院成立,详见首页专题。


日期:  来源:宣教中心  作者:



    元月5日上午,在北京安定医院,首家抑郁症治疗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抑郁影响每个人” 曾是世界卫生组织作为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其目的在于提示各国人民关注这样一类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抑郁症。
    国际上曾有报道,人的一生中,100个人里有17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患有抑郁症。抑郁障碍(各种抑郁性疾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7.1%,年患病率为10.3% (美国,1984)。早在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有关的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一亿人患有抑郁症,且数量有增无减,抑郁症已成了本世纪一种相当流行的病症。
    根据北京市2003年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抑郁障碍(各种抑郁性疾病)的总患病率为6.87%,现患病率为3.31%。据此推算,北京市曾经和正在患抑郁障碍的病者约有六十万人,其中约三十万人正在被抑郁障碍所困扰。估计全市有六十万人需要接受精神卫生服务。但据调查,市民对抑郁障碍的知晓率低,就诊率也低,大部分患者不知道应该到何处就医,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者仅为5.8%。
    200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由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联合签署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抑郁症作为重点疾病,强调进行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康复,切实扩大患者对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覆盖面。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加强对重点精神疾病治疗的指示精神,针对北京市抑郁症患病和就医现状,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北京安定医院成立了“抑郁症治疗中心”。据了解,这个抑郁症治疗中心在北京市尚属首家,也将是唯一一家专门治疗抑郁症的中心。
    长期以来,北京安定医院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进一步加强对抑郁症临床治疗的指导,以蔡焯基教授、马辛院长为代表的一批学科带头人先后主编出版了《抑郁症基础与临床》、《现代精神病学》等多种专业书籍。北京安定医院作为卫生部指定的全国精神科临床药理研究和新药试验基地,对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在国内处于前沿和领先水平。


背景资料:

抑郁症的特征: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心境低落,伴有焦虑、激越、无价值感、自杀观念、精神运动性迟滞和各种躯体症状及生理机能障碍。具体表现有:心情抑郁、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容易疲乏、注意不集中、总想不高兴的事、思维和反应迟钝、自责自罪、工作学习和创造能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以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另外也可以有“衰弱”性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性欲减退、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等。诊断标准: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症状,并且每天都有,持续2周以上,已经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应该高度怀疑抑郁症的可能性。

中心机构设置
    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设置抑郁症专病门诊和两个病区。中心的技术顾问为蔡焯基教授、中心主任为马辛主任医师、中心副主任为王刚博士(主管住院工作)、贺佳丽主任医师(主管门诊工作)。

任务与目标
    任务:为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诊断、治疗、康复服务。
  目标:使抑郁症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康复服务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咨询热线:16880120,1608086

    (详细报道见首页专题)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1-9 16:25:06

国内大报《南方周末》最近刊登的关于抑郁症的详细报道-《与死亡

与死亡冲动抗争6年 2005-11-24 16:13:49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沈颖张建新,国内惟一向媒体公开讲述抑郁病程并公开接受治疗的人,"这怎么说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我几乎是放弃了自己的人格。但我想让人们了解抑郁症。想提醒得了抑郁症的人越快求医越好。"   他无数次渴望死神的抚摸,又无数次揪着自己的头发拔离死亡的泥淖     图:"人家说什么度日如年,我是度分如年、度秒如年啊。"   11月12日晚,周末,山西晋城,喧闹的大众舞厅,旋转灯光中,张建新站在拥挤的人群里,随着音乐节拍,潇洒自如地来回晃动身体,他的大脑在这一刻终于停止了对往事的强迫回放。  半年多来,他第一次感到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对记者几天诉说之后,他忽然想跟老婆跳跳舞。  他是一个病程逾6年的抑郁症患者。6年里,他无数次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但又无数次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拔离死亡的泥淖。  他依然孤独。  一生中最灰暗的4个月  "生和死在较劲,写这个信就是把自己往活路上狠狠推一把。"   今年五一长假过后,张建新该向单位领导交一篇论文,可他写不出来。他跟妻子说了句"我不出去了",就整整4个月不肯见人了。  张建新没有请假就不去上班,单位领导觉得纳闷,局长亲自来敲他的门,来了3次,张建新听见了,就是不开。局长给他家里打电话,铃不停地响,他干脆把电话线拔了。  谁也不知道,巨大无边的郁闷正笼罩着他。这是他最近6年病得最严重的时期。  以前他靠两片安定,能睡上3小时左右。现在安定吃了,连续好多天仍几乎彻夜未眠。他觉得脑子不受控制地在那儿空转,发生和未发生的事情绞在一起呼啸而过。  妻子在暗夜的微光中看到丈夫在自己跟自己较劲,躺躺站站,把牙咬得咯咯响,啪啪啪捶打自己,叹出几口长气。她的心揪着难受。  总算熬到了天亮,张建新布满血丝的一双眼睛,不知该往哪儿盯,只好勉强对着电视机,脑门上好像有根筋紧缩起来,他赶忙站起来走走,从一个阳台挪到另一个阳台,"活着简直就是煎熬。人家说什么度日如年,我是度分如年、度秒如年啊。"   "我要跳海去!"有一天,他突然兴致勃勃地嘟囔着要出门,妻子一个箭步上前死死地堵住门。"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回家,推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找找他,看到他,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张建新强烈地意识到,没有人能明白他多么渴望死神的抚摸,惟有如此,他才能感觉到片刻的快乐。  到了5月20日晚,他感觉自己真真切切地濒临死亡。熬到深夜1点,他突然萌发一个念头,给央视《共同关注》写封信,让更多的人知道抑郁症患者的痛苦。"生和死在较劲,写这个信就是把自己往活路上狠狠推一把。"   他刚摊开纸,手不由自主地一阵颤抖,笔在空中停了好一会。他趴在桌前一直写到深夜4点,终于写完了几页纸的信。他紧攥着信,紧闭双眼,似乎在抓住命运中的绳索,全身开始有了些力气。  就在这一刻他深刻地意识到,"如果说活着还有最后一点意义的话,就是将抑郁症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让人们受到一点启示,哪怕只有一个人。"   犹豫了3个多月,9月,信终于寄了出去。  一巴掌打出一生阴影  老师一巴掌扇过来,他的自我像个脆弱的瓷瓶般跌落,触地,粉碎。  张建新在农村长大,上小学时班里有好多比他大的同学,他这样概括自己的灰色童年———"个子矮,经常被那些大孩子欺负,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还是很自卑,独来独往,有什么事独自忍受。"   那个到今天也难以打开的心结,生成在初三时的一天。  趁老师还没来,几个高个子同学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玩,硬拉着张建新在后头看。班主任进来了,其他人溜回座位上了,他却全然不知,老师不由分说一个巴掌把他扇下了讲台。  这个被全校公认的未来中考状元,最后一个学习好的优点也被这一巴掌扇没了,他的自我像个脆弱的瓷瓶般跌落,触地,粉碎。  后来张建新有四五天没敢去上学。"拿起笔手还会发抖,这毛病就是那次落下的。"   到了高中,他发展到考试前怎么也睡不好觉。"高考时特紧张,两个小时考试,前一个小时头脑都是空白,考砸了,最后只上了个大专。"   大专毕业后,张建新在一个企业工作3年,后来调到了当地民政局。他开始是负责低保工作,"经常有人来吵,态度也恶劣,心里不是滋味;与人合作不知道怎么沟通,老担心别人做不好,就感觉自己压力特别大。"   得病前,他每年都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年年受到表彰。但张建新没觉得自己有啥优点,"我的问题是,别人不给我找错,我自己找自己的碴。"   1998年单位组织抗洪募捐,决定由张建新负责,正打羽毛球呢,一听这消息他当场紧张得掉了拍子。后来在收来的钱里,他突然发现自己慌乱中把一张10元钱放进了100元那叠,当时就万分自责。"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工作不应该出这个失误。"   以后的日子张建新总担心要出事。"不发生这个事,可能要发生其他事。"   他病了后工作经常出错。"明天要开会,今天已经把所有材料都准备好了,开会时间到了,却怎么也不敢去,一见人多就发怵。"   领导好心给他换了3次工作,把他调到轻松些的科室,还让他当科长。但怎么换,他的病还是越来越重。  求医路上一波三折  光头张建新说,"其实我是在给自己立志,一定要彻底告别抑郁症。"   从上高中至今,张建新已经20多年睡不好觉了。六七年前,渐渐发展到整夜整夜不睡觉。"年轻时还能挺得住,年纪大了撑不住了。"他开始四处求医,跑遍了周边4个省的大医院。每年看病的花费几乎占了他收入的一半。  头3年里他始终不知道自己得的究竟是什么病。最早,他去看内科,医生诊断为心肌炎。大把吃药,没用。后来又有人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吃药,还是不见好。  有一次看电视说张国荣自杀了,报道说他生前老怕自己说错话。"转念一想,我也是啊。"再后来听崔永元说自己得了重度抑郁症。"那一刻,我终于确定自己就是抑郁症。"   他开始去找心理医生。看过至少8个心理医生,还是不明白这病是怎么回事。  第一次是在一家综合性大医院心理门诊,两个主治医生面对面坐着,旁边还带着两个实习生,"一看那架势,我心里噔的一下,一句话也不敢说,匆匆退了出来。"   另一个心理医生,还没听他讲完自己的事,就抛出一堆理论,胸有成竹地分析了一堆,他听不进去,结果谈崩了。  再有一个心理医生,要他往坏处想的时候,就记得掐自己一下。可张建新发现,"再掐都无济于事,坏念头太多了,掐不过来。"   为了避免孩子和他一样,张建新最关注的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孩子能否和伙伴们玩到一起去。他语气轻松中透着羡慕——"儿子挺活泼的,篮球打得不错,还拿过全乡镇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他特别教育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经常担心地问———"有没有人欺负你啊?"孩子总告诉他没有,和同学相处得很好。张建新说,"我一辈子好像没什么值得快乐的事,这个时候算最快乐吧。"   被抑郁症折磨时,他也曾有过犯罪念头。"我这么善良正直,最后却得这么多痛苦,我计划过坐牢,在监狱里结束生命。后来有个心理医生劝我,'你一辈子善良,到最后落个坏名声图什么呢?'"   有一天,同事奇怪地发现,张建新竟然剃了个光头来上班。"其实我是在给自己立志,一定要彻底告别抑郁症。"   坚持一天多一天  "真怕没帮上他,自己又掉进抑郁里啦。"   2003年,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张建新感觉好点了,他把几大本日记都烧了。"记日记不是个好习惯,老是去回味已经发生的事情,一点一滴都不放过,每天给自己一个评价,让生活变得太沉重了。"   除了吃药外,他一直坚持通过打球、跳舞来放松自己。"打球和跳舞时,脑子里不乱了,可打完了,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开始琢磨这个,琢磨那个,很郁闷。"   今年五一假期过完,他一下子就被论文压垮了。论文就像最后一根稻草。  犯病最痛苦的时候,他脑子里老跳出儿子说过的几句话。一年前,儿子14岁时,有一天看见他皱着眉头正犯愁呢,无意中说:"爸,你就是成了个乞丐,你还是我爸啊。不要老考虑要为我们赚多少钱,我长大了就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了。"   他一激灵,"再痛苦自己也要忍下去,千万不能给儿子造成伤害。"生的念头开始攫住他。但是很快,情绪又会莫名其妙地跌落下去。  于是,张建新每天早上起来,总要先做一件事。"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一天坚持过完,然后在心里默默地送给崔永元一个祝福,祝他能早日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今年9月,收到信的央视记者赶到山西给张建新做了节目。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节目播出当晚,妻子在屋子里看电视,张建新在另一间屋里发呆。  在节目里,心理医生周振基给张建新做了"音乐治疗"。当时他流着泪放松下来,还坚持上了两天班。可心理医生走了以后,他又陷入了挣扎。  11月9日本报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两个月没上班了。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他白天打起精神出去骑自行车锻炼,步行几个小时,晚上勉强能睡上3个小时。  那期节目播出后,一个很久没联系的初中同学打电话问他,究竟图个什么?农村的乡亲好奇地向他打听"花了多少钱上电视"。  "这怎么说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我几乎是放弃了自己的人格,但我想让人们了解抑郁症。想提醒得了抑郁症的人越快求医越好。"   张建新最担心的是,自己还能不能正常工作,他打算过了春节再去找单位领导谈谈,"要把抑郁症是怎么回事说透,向他道歉。"   上周,张建新收到河南项城一个老师给他写来的求助信,向他讨教对付抑郁症的方法,他一筹莫展,"我真想亲自跑去项城,当面和他谈谈,但是我现在碰到一点压力就害怕,真怕没帮上他,自己又掉进抑郁里啦。"   打捞掉进抑郁里的人  ———柏晓利的医疗尝试     图:"友谊之友"志愿者孙志杰,热情单纯,外号"水晶",创作了不少《走出抑郁》的诗歌和心理剧     柏晓利医生  "友谊之友"是由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的柏晓利医生创办、由一群志愿者支撑的互助组织,结成友谊的是近700名抑郁症病人,有下岗职工、机关干部,也有知识分子、老板,他们之中最小的只有9岁。  小组心理治疗是"友谊之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心理治疗方式最早要追溯到1905年,美国医生普拉特在波士顿首次采用开展集体讨论的方法,帮助久治不愈而又心情沮丧的结核病人克服抑郁情绪。二战以后为医治战争创伤被西方广泛使用。  在两年多时间里,柏晓利联合20名医生同道已经在"友谊之友"做了近50个心理治疗小组,其中包括寒暑假"心灵成长夏令营"。近700名抑郁症病人走进了治疗小组,很多人恢复了正常工作,其中有10名成为志愿者。  "最后一件事"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1-9 16:27:17

 现年45岁的志愿者陈锐,也是"友谊之友"的一个重要推动者。他现在不用服药就能正常工作,说起话来声音响亮,笑声明朗。在"友谊之友"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出资10万元,为"友谊之友"正式注了册,租了活动场所。  陈锐是律师。"我当时完成一个案子收费是5000元,有房有车,家庭和睦,算是中产阶级,可看什么都是灰色的,什么都看不惯,得罪了很多朋友。"   2002年4月26日,陈锐走进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服药一个月后,心里不那么烦了。又过了一个月,医生给了他李秀英的电话,让他去参加聊天活动。  他那时连个电话都懒得打,还是李秀英主动找来,把他拽进了小团体,"聊天时,发现自己的法律知识对其他人还挺管用,突然找到了生活的一点意义。"   2003年2月16日,柏医生用她的周末时间开办了第一个为期8周的心理治疗小组。  "公园聊天,只是给了我们温暖。小组治疗却让我们获得了重生。"李秀英说。  "暴露疗法"   李秀英和陈锐参加的小组,由12个人组成,"有的人抑郁,有的人焦虑,有的人为了追求完美而出现强迫。"   第一小组有长期公园聊天的基础,彼此并不是很陌生。但在后来建立的新小组里,有人看到要十几个人一起交流时竟吓得哭了起来,更多的人表情凝重,还有人眼睛都是斜的。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能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就会变得僵硬和痛苦,在不断的心理冲突中,为了保持自己的强硬形象,就会通过躯体症状来表现。"柏医生介绍,小组这种形式重新设置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但小组成员在其中的一言一行、与其他成员发生冲突,仍会暴露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小组治疗通常首先是两个人一组相互介绍,然后进入正题———"选择你生活中的一件事、一次经历,找出其中的A(激发事件)、B(对事件的认识、评价)、C(情绪和行为后果)。"   一次,一个组员开始发言。"天气一变,人家的一个眼神,我的情绪就会大起大落。现在简直走投无路了,女儿6岁时我离了婚,闹了两年多抑郁症。头一次小组活动前,睡觉净做噩梦。"   另一位组员借机打开了自己。"我老在考虑在小组里该说什么,精神恍惚,乘车时把手机都丢了。"   每次活动中,组员们在医生的带领下,探索自己内心的垃圾。  有一位组员是一个永远不肯放下架子的老总、老领导,他在组里总是一副正襟危坐的样子,但头上冒汗,手足无措。  柏医生敏锐地捕捉到了,针对性地说话———"为了适应社会,我们会出于对需要和利害的考虑,远离自己真正的感觉和想法,同时学会了对付别人的办法———用最小的损失与别人周旋,于是造成自己与他人的疏离。无助、害怕、恐惧,与人交往时紧张,甚至将这种关系和行为带入了最需要表达真实自我的家庭中,自我的冲突仍然上演,结果是生命能量被阻断。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要改变自己,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感情和需求。"   这几句话强有力地将这个老总紧闭的内心世界撬了一条小缝,他终于绷不住了,最后一个打开了自己,心里的东西争先恐后地涌出来。  治疗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连续治疗8—10周,组员们要在多次集体治疗中,探讨造成不快乐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每个人在这里像剥洋葱般被自己和大家一层层剖析,一层层解读,"用心理学知识修复童年创伤,改变儿时起就习惯的行为模式,谈何容易!"   柏医生会在系列治疗的最后提出期望。"小组治疗时间很短暂,多年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我只能给你们推开一扇窗,让你认识到你有能力改变自己。"   "马拉松小组"   在"友谊之友"一年多,娟娟感觉好多了。为了巩固效果,柏医生安排她加入了今年年初才成立的"马拉松小组",这个小组将一直陪伴着娟娟完成心灵的修复和成长,两年、三年、四年或者更长,"直到我看问题能做到不再非黑即白,能做出多项选择,找到属于我的快乐。"   娟娟是被母亲送来的。母亲觉得这孩子问题太严重了,她和男朋友闹矛盾时习惯性自杀。在"友谊之友"办公室,小组副组长孙志强曾亲眼看见美丽的娟娟长发飘逸,站在夜晚的窗前不由分说就要往下跳。  柏医生特别和娟娟签署了"小组治疗不许自杀约定"。深入治疗后,柏医生发现了娟娟产生自残冲动的原因:极度缺乏安全感。  娟娟的母亲是一名电视编导,离异后一个人带着女儿,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娟娟经常寄宿在各式陌生人家里。"恋爱时,一旦遭到男朋友冷落,娟娟就重新回到了童年时被极度忽视的心理环境,顾影自怜,不可遏制地产生放弃自我的冲动。"   母亲明白一切后,选择了加入柏医生的小组心理治疗,学习改变自己和弥补女儿。  "妈妈对我的态度一下子热情了很多,这让我反而不适应了。"   娟娟这样讲述接受治疗的过程:开始尝试看清自己,但我恐惧看到自己的丑陋。然后费了好大的劲去改变以前"一条道走到黑"的思维模式,皮扒了、筋也抽了、泪也流了,刚向前走了10米,可你稍喘一口气功夫,抑郁这老先生一下子就把你堵回了20米,心里这急哟,除抑郁外,又多了焦虑和紧张。  柏医生鼓励她坚持下去,"这需要时间。"令娟娟感动的是,男朋友也自愿加入了小组,来学习调整自己和帮助娟娟抵抗抑郁。  抑郁成了他们共同的敌人。  "心轻者可以上天堂"   每过一段时间,柏医生就会进行小组成员的召回,一个组员这样形象地解释"召回"———"就像修理好的汽车开出后,一段时间后请它回来,检查一下看看运转是否正常。"   柏医生认为,只做单个心理咨询,病人一离开心理医生,状态容易反复,一个病人的互助组织,能让他们获得一个长期支持的安全心理环境。到目前为止,"友谊之友"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心理支持电话(010-68366786),已出版了11期双月刊,每月还有一次心理成长讲座。"共同分享、共同分担、共同体会"。  一个治疗后找到了新工作的组员说:"承认自己有所不足,承认'人力有时而穷'。改变自己30多年来的'精英认知'痛苦极了。"   一个第二期组员,曾被同事戏称为"杠头主任",事事较真,到了让大家头痛的地步。"我在小组中学会了什么是心理投射,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   还有组员向其他人推荐自己摆脱抑郁的方法———对那个扭曲的我说:从现在起,你要学会放弃。放弃让真实的自己沉重而又无法改变的重负。心轻者可以上天堂。  最近的一次组员召回活动,是柏医生带着大伙去京郊密云。"抑郁病人要多见阳光,多出去活动。"呼啦来了三四十人,早上举行了升旗仪式,把"友谊之友"的旗帜升上了山坡;凑成了一个小型乐队,有人吹萨克斯,柏医生负责打鼓,志愿者孙志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走出抑郁》。大伙像孩子一样在沙滩上跳着,笑着,羡煞旁人,以为他们是"搞艺术的"。  2600万人忧郁,90%沉默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接连两周持续性表现下列症状中的四条以上,就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的行动;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睡眠过多;食欲降低,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如果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就可视为严重抑郁。  六个"没有"   有医生把抑郁症状归纳为几个"没有","没有乐趣,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没有动力,没有希望,没有意义"。  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至今未能明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周东丰教授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并不仅是患者受了精神刺激,还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有可能是体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质方面,经研究表明,30%-41.8%的抑郁症患者具有家族史。环境上看,儿童期不良的成长环境,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工作变动、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去世或长期心理冲突等,都可能会诱发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信息,目前全球抑郁人口多达1.2亿人,几乎每4个人中便有1人在一生中某个阶段出现精神或行为问题,至2020年时,抑郁症更会发展成全球疾病排行榜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  今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洲精神科学高峰会上,又公布了另一个惊人的消息———目前中国有超过2600万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而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一项最近调查结果显示,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鲜明对比的是,9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  沉默的大多数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九成患者未获治疗呢?在亚洲精神科学高峰会上,美国加州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德伟总结了三个原因:"一个是文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使抑郁症患者不好意思就诊,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去看这个病。第二是患者没有意识到这是病,也就是说,患者根本不知道通过看医生治病吃药可以治愈。第三可能是没有足够的经费。"   而周东丰教授认为,我国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上广泛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以及病人的自卑感。  在美国,抑郁症的发病率是20%到30%。得了抑郁症,人们无须掩饰。而我国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起步较晚,主要存在两方面误解:一是把抑郁症看成是现代社会病,事实是,古已有之;二是过分强调心理致病的作用,轻视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正确服用药物。  另外,非精神科医师对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据统计,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识别率不足20%。  还有一些病人遭遇着亲人和朋友的不理解,这尤其让他们痛彻心扉。抑郁症患者大多从外表来看和正常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也许还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美满的家庭,有称心的工作。"为什么日子越过越好,他们却高兴不起来呢?"离他们最近的人也想不通。  2004年,国家公布一组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截止到2003年,全国平均每年有240万人因抑郁症实施自杀,实施成功的有10%,即24万人。这240万人中有80%在实施行为前都有导致抑郁的重大生活事件出现。但其中只有8%到10%的人在自杀前向别人求助过。  心病之医  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邹义壮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治疗。  "对患有抑郁症的人,不能笼统地说性格不好、受过刺激,或者是家庭教育、背景有问题,这些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或是诱发因素之一,而实际上抑郁症的原因更多是生物学上的———生物学的因素一般要占50%上,所以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虽然目前的医疗手段还不能给出这样一张化验单量化抑郁患者体内的生物代谢异常,但医学研究发现人越来越抑郁,体内五羟四胺、多巴胺分泌就会越来越少,五羟四胺等分泌减少,反过来又会引发越来越抑郁,导致一个恶性循环。  邹义壮教授认为,治疗抑郁症,目前最好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重。"大量实验表明,两者结合治疗优于只使用其中一种方法。"   北京惠泽人心理咨询师周振基告诉记者,常规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疗法———调整改变病人的认知。"我曾发现一个21岁的女病人,让她在两张纸上各自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结果憋了整整3天,优点的那张纸上是空白,而缺点的那张纸上密密麻麻有30条。"   此外还有音乐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等多种方法。音乐疗法主要是通过音乐让病人放松并干预他的潜意识,把其中太多负面的东西逐步去除。行为疗法就是让病人坚持做一些放松肌肉的锻炼,保持经常性的运动。这时需要外界力量的督促,运动后人的机能释放出良性物质,从而改善他的情绪。  周振基医生特别建议,每个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寻找内心苦闷的排遣渠道。"如寻找安全型的人倾诉,安全型的人善于倾听,能客观的分析问题,同时会替你保密。"   一组数据说,抑郁症在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141亿人民币,间接经济负担481亿人民币。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1-15 17:13:32

调查估计香港约七十万人有忧郁症
2006年1月15日12:28:0(京港台时间)
竞价文字广告
春节前安装中文卫星电视系统,免费+倒找$40!
药物治疗轻微心脏病和手术效果不相上下
上网就送:贺岁大片「无极」 电视剧$0.38/ 集
过新年家人团聚一起观赏什么电视节目?
国际长途无限任打$19.99包月免服务费设备费
舒淇、张震激情演绎《最好的时光》圣诞登场
从心如止水到信入潮水 网缘十分钟改变人生
梧桐科技建站专家
美国最新丰胸配方
24小时不间断的外汇交易





中央社记者林于国香港十五日电香港大学一项调查发现,一成港人出现忧郁的症状。以香港约七百万人口推估,约七十万人有各种不同程度忧郁症。

(chinesenewsnet.com)


香港日前连续两位中学教师跳楼自杀,由于主管官员指自杀与教改没有直接关联,引起教师强烈反弹。

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总监叶兆辉今天出席一项电台节目时表示,现时香港有一成人患有忧郁症症状,当中包括教师,教师的情绪问题有恶化迹象,大众必须承认教师的工作困难的应给予更多支持及认同。

不过,他表示,将教师自杀问题直接与教改挂勾,是将问题简单化,亦会让生活不愉快的教师将责任归咎于教改,对实质解决问题无帮助。

他认为,教师因为工作环境,比较少主动寻求帮助,容易忧郁。他建议多让教师休息,培养精神健康。

电邮本则新闻给您的朋友:

Kathy 发表于 06-1-16 12:33:23

Bitter Pills

They're prescribed to millions, but do the new antidepressants work? And are they worth the risk?
BY DANIEL WILLIAMS


There's really nothing funny about what happened to Rebekah Beddoe, except maybe for a little black comedy at the end. In 1999, a psychiatrist diagnosed her with postnatal depression, which she probably didn't have, and for the next three years multiple doctors treated her with drugs that she almost certainly didn't need. As episodes of deliberately cutting herself progressed to bouts of mental torment and suicide attempts, Beddoe's carers, concluding that her illness was worsening, kept upping her dosages and trying new medications. Nothing worked. Eventually, Beddoe acted on a different idea. Without telling anyone, she weaned herself off the drugs and gradually became well again. Her psychiatrist at the time assumed he was responsible for Beddoe's recovery. She remembers watching him one day from the other side of his desk, thinking that this eminent doctor was congratulating himself on having the skill to concoct precisely the right drug regimen. "I could also see his relief," Beddoe says. "It had been a difficult case, but he'd finally cracked it."

These days Beddoe, 33, spends much of her time at home in Melbourne reading up on psychiatry while working on a book about her ordeal. She's certain that what made her sick were side effects of the most commonly prescribed class of antidepressants, the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A pharmaceutical phenomenon that began with fluoxetine (Prozac) in the late 1980s, the SSRIs rode a wave of gushing publicity to usurp the older antidepressants, the tricyclics, and reap a fortune for their makers: worldwide sales now exceed $20 billion a year. But the honeymoon is over. Even doctors who swear by SSRIs and newer variants concede that 1-2% of patients have a severe negative reaction to these drugs. That's a small percentage. But it's a small percentage of a very large number. Intractable misery is rife, it seems: in Australia last year, 12 million prescriptions for antidepressants were dispensed through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 (up from 8.2 million in 1998), a figure equating to more than a million users. Do the math, says Sydney forensic psychiatrist Yolande Lucire: if only 1% of users suffer terrible side effects that aren't recognized for what they are, that's more than 10,000 Australians who've recently been disabled by a drug that was supposed to help them. "That would be enough to fill the beds in every mental hospital in the country."

Lucire's is one voice in a small but growing international chorus of SSRI skeptics. As well as highlighting side effects, these critics question whether the SSRIs do what they're supposed to do in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cases. Based on fresh analyses of clinical-trial results, some researchers have concluded that the drugs are scarcely more effective than a placebo in alleviating depression. "I think they are more or less completely useless," says Dr. Joanna Moncrieff, senior lecturer in social and community psychiatr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 an article published earlier this year in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Moncrieff and coauthor Irving Kirsch,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Plymouth, argued that it was time for "a thorough reevaluation of current approaches to depress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s to drug treatment." Seldom had a piece about antidepressants so explicitly challenged the reigning orthodoxy in the mainstream medical press, and it was hailed as a breakthrough by those who oppose what they see as disease mongering by the drug industry and other groups. The drug skeptics have had other recent victories. In the U.S. last year,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told the drug companies to harden their warnings about the potential side effects of SSRIs. The companies' prescriber information must now feature a black-box warning - the strongest available - stating that in trials "antidepressants increased the risk of suicidal thinking and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The fda is reviewing the results of several trials to determine whether a similar warning should be introduced for adults. British health authorities have gone further: in September,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old doctors to stop prescribing antidepressants to under-18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reatment because of the link with suicidal thinking. Compared with its American and British counterparts, Australia's 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 has taken a gentler line. Last year it reminded doctors that no antidepressant is approved in Australia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under-18s - though it knows many thousands of Australian teenagers with that diagnosis are on the drugs. In August, a TGA bulletin acknowledged a probable link between the SSRIs and suicidal tendenci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but overall endorsed the drugs. Still, for perhaps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SSRIs came on the scene, those who believe the medical profession has lost its way in treating depression feel they have some momentum. "The (non-drug) approach is growing," says Dr. Jon Jureidini,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medicine at the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in Adelaide. "I'm probably at one end of the spectrum, but there would now be plenty of psychiatrists who would be very conservative prescribers."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1-17 19:42:15

Listing of NDSD Year Round Screening Sites.

This map currently lists both in-person and onine year-round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sites. To use the NDSD event site locator map, click on the state where you would like to find a site and then click on a city or town in your area. Names, locations and numbers of each site will be retrieved. For a list of International sites, click here .
Call these sites directly for directions and hours for the free screenings. Sites with spanish speaking staff available are indicated with an asterisk (*).

Alabama
Alaska
Arkansas
Arizona
California
Colorado
Connecticut
District of Columbia
Delaware
Florida
Georgia
Hawaii
Idaho
Illinois
Indiana
Iowa
Kansas
Kentucky
Louisiana
Maine
Maryland
Massachusetts
Michigan
Minnesota
Mississippi
Missouri
Montana
Nebraska
Nevada
New Hampshire
New Jersey
New Mexico
New York
North Carolina
North Dakota
Ohio
Oklahoma
Oregon
Pennsylvania
Rhode Island
South Carolina
South Dakota
Tennessee
Texas
Utah
Vermont
Virginia
Washington
West Virginia
Wisconsin
Wyoming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1-31 18:15:18

抑郁性神经症



什么是抑郁性神经症
什么原因引起抑郁性神经症
抑郁性神经症有什么症状
抑郁性神经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



概述
  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境障碍。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能力不受严重影响。

病因
  家系调查表明:本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一般居民。
  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人格异常,如依赖型.表演型或边缘型人格特征等。这类患者的抑郁情绪与性格缺陷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开,因而被称之为性格型抑郁症。另有部分患者,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存在,未能解决,这类病例则视为生物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表现。
  许多躯体因素可以作为本病诱因,但这类病例往往归入继发性心境恶劣,有别于原发性心境障碍。



症状
  患者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或沮丧,十分难受,而又无法排遣。遇事老向坏处想,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对各种娱乐或令人高兴的事体验不到乐趣。遇到亲友聚会或热闹场合,尽可能回避。常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卑、自责,有内疚感。或感到精神疲惫,脑力迟钝、思维困难,进行日常活动很吃力;或认为无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前途暗淡,毫无希望。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无力自拔,因而更加悲观,感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不如死去:甚至企图自杀以求解脱。
  与抑郁心境同时,患者常有注意难于集中,记忆下降,思维反刍,犹豫不决,以及失眠、食欲和性欲下降。约30%的患者伴有轻重不等的焦虑,近20%的患者表现出心烦易怒,易受激惹。
  约80%的病例,以失眠、头痛、身痛、头昏、眼花、耳鸣等躯体症状为主诉向医生求助;半数以上患者有疑病观念。如不深入了解患者存在抑郁心境,容易误诊。因此,一些躯体症状突出,而抑郁心境不显的病例,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
  起病于童年或少年早期的病例,常有多动、品行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多表现为易激惹,常流泪,不愿与同伴在一起玩耍,以及学习成绩下降。



检查
  以持久的轻至中度抑郁作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程二年以上;伴有兴趣减退;自觉疲乏无力;自我评价过低;对前途悲观失望:有自杀观念;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或自觉病情严重,但常主动求治等症状中的3项,即可诊断为本病。
  由于抑郁症状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一、继发性抑郁症。   
  二、反应性抑郁症。   
  三、重型抑郁症。   
  四、神经衰弱。   
  五、人格障碍。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剂:多虑平、阿米替林或丙咪嗪均可选用。剂量为50-300mg/日,分次服。
  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三环类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苯乙肼60-90mg/日,分次服。这类药物对不典型的抑郁症状效果较好。但应在停用三环类药物3-5周之后再用,以免引起严重副作用。
  3、苯二氮卓类:焦虑症状、躯体不适感和失眠症状较重,对三环类药物的副反应不能耐受者,可选用阿普唑仑,1.2-2.4mg/日,分次服。
  二、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本病患者有良好作用,宣配合药物治疗进行。应帮助患者及其亲属了解本病的性质,以正确态度对待疾病,配合医生认真执行治疗计划。精神因素尚未消除者,宜适当加以处理。
  


声明:能为您提供健康服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但这些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4 02:27:26

DEfea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
By Daisy Bang

Postparum depression is a type of major depression that affects approximately 10% of new mothers within the first year
after birth. If left untreated, postpartum depression affects not only teh mother's well-being, but may also afftect a kid's
cogn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pment.
Symptom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clude fatigue, heightened emotion, sleeping problems, sadness, anxiety, and
feelings of worthlessness. Other symptoms includefear of being alone, fear of harming the baby or oneself or one's partner
lack of interest or excessive interest in the baby.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4 02:40:48

A more commonand less serious known as the baby blues exhibits similar symptoms. However, baby blues affect up to 80%
of new mothers and usually disappears within one week. A rare and vey serious condition known as psotpartum psychosis
may result in infanticide, suicide, or child abuse and affects approximately one in a 1000 new mothers.
Shame and reluctance to share one's feelings with others may accompany postpartum depression due to fear of being
judged an unfit or inadequate mother.
A combination of hormonal changes and the stress of new motherhood may resultin some of the symptom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New motherhood often means less time for self, decreased sleep, and departure from normal routines.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4 02:56:55

Treatment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may include individual or group therapy and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Other
recommendations for treating and managing psotpartum include getting as much rest as possible, getting help taking care of
the baby from family and friends, talking about the feelings with your husbandm family, or friends, and avoiding too much
time alone in the house. One should talk to her doctor or midwife if she feels depressed during or after pregnancy, and
remember that there is an answer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15 11:24:07

不可忽視的產後憂鬱症
Related Articles亞裔人群與憂鬱症 (Jan 20, 2006)
Keywords: 憂鬱症




ADVERTISEMENT
Mar 3, 2006


產後憂鬱症是一种影響到大約10%產婦的一种。如果不予及時治療﹐產後憂鬱症不僅影響產婦的健康﹐也可能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和心智發展。
產後憂鬱症的症狀表現為疲勞﹐情緒化﹐睡眠不好﹐悲傷﹐焦慮。其他症狀包括害怕孤獨﹐害怕弄傷小孩﹐自己或同伴﹐對孩子沒有興趣﹐頭痛﹐心跳過速﹐心跳不規整。 一種症狀與此相似但是沒有那麼嚴重的病症(嬰兒藍)患病率更為普遍﹐不過影響到80%的產婦的嬰兒藍通常一周內就會消失。 另一種較為罕見﹐症狀更為嚴重的病症--產後精神病可導致殺嬰﹐自殺﹐或虐嬰。接近1/1000的產婦會患上此病。產後精神病的症狀包括妄想﹐幻覺﹐睡眠紊亂﹐情緒異常波動。
任何產婦都有可能換上產後憂鬱症。致病的外界因素包括生小孩時年紀太小﹐單身﹐有精神疾病史﹐或藥物濫用史﹐生產過程中有其他病症產生或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前次生產不順﹐生下的小孩有健康問題等。產後憂鬱症同時伴隨由於擔心別人指責自己做母親不夠格而羞于或不願向他人傾吐。
荷爾蒙的改變和初為人母的壓力相結合可能導致產後憂鬱症一些症狀的發生。為人母通常意味著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變少﹐睡眠時間變少﹐不能擁有正常作息。改變的荷爾蒙可能是﹕雌激素和孕酮。小孩出生後兩種激素在體內含量的急速下降可能激發憂鬱情緒的產生。伴隨小孩的出生﹐下降的甲狀腺激素也有可能導致情緒低沉﹐易怒﹐睡眠問題和疲倦的產生。
產後憂鬱症的治療可包括個人或群體治療和藥物治療。另外還包括盡可能的休息﹐讓家人朋友幫忙照顧小孩﹐和朋友﹐丈夫談心﹐盡量避免長時間獨自呆在家裡。懷孕期間和產後如感到情緒壓抑﹐應與醫生和助產士多交流。記住﹕產後憂鬱症是可以得到治療的。

--------------------------------------------------------------------------------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21 09:48:51

德国研究显示 长期强颜微笑可能患抑郁症

--------------------------------------------------------------------------------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6年03月19日 09:26 AM

【万维读者网】德国调查发现,由于工作要求不得不长时间微笑的人,可能患上沮丧和抑郁症,特别是空中小姐和售货员等。

德国研究员让一组大学生在假定的传呼中心工作进行研究。当他们受一名女顾客辱骂,部分人获允许以牙还牙,其他则必须保持和颜悦色。结果显示还以颜色的大学生,心跳加速时间很短,一直保持微笑的却在事发后很长时间仍心跳速度过高。(联合晚报)

风吹尘 发表于 06-3-23 23:12:23

顶顶顶!老查理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好文章。简直是leave no stone unturned.

Solute to Charlie!Thanks for your great patience and persistence.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24 01:02:59

XIEXIE FENG CHUI CHEN!!!!

图文)周华健一度想自杀

--------------------------------------------------------------------------------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6年03月21日 08:39 AM



周华健自爆,经历5年的事业低潮时一度想自杀。
周华健曾比港台演艺圈里的四大天王黎明、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还要红,而被冠上天王杀手的称号。但,过去5年面临事业低潮,沉寂不少。

他坦承:“走了5年的唱片低潮期,那种压力大到让人想自杀,真的很痛苦,但我现在已经走过难关,对未来充满能量与信心。”

他为新专辑《雨人》宣传时,第一次说出开朗的内在,其实也有脆弱得不堪一击的时候。

他说,过去5年中,虽然外表还是一如往常的乐观、开朗,但其实内心是难过到想自杀!

这次走出阴霾,不但自设录音室、出专辑以及在北京开入行20周年演唱会,老婆的支持非常重要。

他说:“我要拿钱买新录音室时,朋友都不赞成,他们都说做唱片已经不是赚钱的行业了,为什么我还要这么做。”



他承认,做了20年的唱片,确实遇到瓶颈,也希望能换个环境、迎接新的未来。

而拥有自己的录音室,他说:“这是我做音乐的最后一个借口了。”

《联合晚报》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6-3-31 21:58:42

别让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转载】 ( 发表时间:2005-9-26 18:54:14 )楼主
今天看到一个女记者结束生命的事,感慨良多。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也选择了结束生
>>>命,他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在别人眼里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其实很多人都有孤独、迷
>>>惘、甚至想到此为止的念头,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有这个勇气。知识分子,尤其是优
>>>秀的知识分子,往往会给自己背负着一个沉重的理想,当他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和鸿沟的时候,失望是很自然的。
>>>
>>>人往往会跟人比,我在跟这个清华的博士比的时候也自惭形秽。他是一直读下来的博
>>>士,比我年轻,而且一毕业就进入了非常好的公司工作,妻子在读心理学博士。从我的
>>>角度看,实在不知道能有什么想不开的,但他的病历明确地告诉大家,他有很严重的忧
>>>郁症。但象我这样的庸人,往往会看还有比我更不如意的,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洗洗睡了
>>>,而对自己的理想很坚持的人,要不就继续与现实冲撞下去,要不就选择结束生命。
>>>
>>>其实,即使象我这样不是知识分子的俗人,也会时不时地有朋友发信过来,叫我注意
>>>生活与事业的平衡,也就是BALANCED LIFE。这个英文是什么意思呢?是平衡的生活,
>>>也就是说,除了赚钱以外,还要注意到自己的家庭、朋友、爱好等等。如果我告诉你我
>>>每天工作14小时、回家跟亲人说不上几句话,你觉得我的生活平衡吗?好在我不是这
>>>样。我一直觉得业余时间在家陪亲人散步、看电视、给亲人做饭是最大的享受,因此觉
>>>得自己的生活还是平衡的。
>>>
>>>但前天我读MBA时候的同学发来的信还是叫我感慨不已:在一个著名的寺院里,住着一
>>>位非常有道行的静修道长。他每天都要在傍晚 6时去喂他的狗。他的狗的名字很奇怪,
>>>叫做“放下”。每到日落时分,静修道长就为 “放下”送饭了, 嘴里还一边呼唤着:
>>>“放下!放下!”小弟子觉得很奇怪,就问道长: “为什么要给狗起这个奇怪的名字,人
>>>家的狗都叫阿黄、来福什么的,为什么您的狗叫 ‘放下’?”静修道长不语,让他们自
>>>己去悟。小弟子就观察老道长,终于发现:每天当道长别喂完狗后,就不再读经书,到
>>>院中打打太极拳,散散步。小弟子到道长面前,诉说了他们观察的收获,老道长微笑地
>>>点点头说:“你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我在叫狗的时候,其实也是叫自己‘放下’,让自
>>>己放下许多事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将一天中最很重要
>>>的事情做完就已足够了。
>>>
>>>在人们越来越习惯动辄高呼残酷竞争时,其实学会“放下”的意义就越大。正仿佛当
>>>你自学遭遇灭顶挫折时,不妨手搭凉棚,你一定会发现:天并不会塌下来。这并不是不
>>>求上进,恰恰在于懂得放下的,才最终会赢;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获的往往只是焦
>>>虑和疲惫。
>>>
>>>就在今天,在我看到这位女记者的事情之前,我又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支西方
>>>的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由于时间紧,需要
>>>赶路,而这些土著人很吃苦耐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物资依然健步如飞,一连三天,
>>>考察队都很顺利地按计划行进,大家都很开心。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队准备出发的时
>>>候,土著人们都在休息不走了,好说歹说就是不愿出发。队员们很奇怪,这几天大家相
>>>处得很好啊,是不小心触犯了他们还是要坐地加钱?这时,土著人的头领解释道,按照
>>>他们的传统,如果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我们的灵魂赶不上
>>>我们的脚步。这个现代人也许看来很难理解的解释,让我很受触动。我们的生活太忙碌
>>>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日复一日地在赶路,以至于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一下,就
>>>不断地被很多东西推着走,或者追逐着眼前的东西而去,而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后在我们
>>>匆匆赶路的身影后面无影无踪。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
>>>又到了周末,我们是不是也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
marksman.tribe.heiyou.com,欢迎光临射击队


钻石会员

赠送礼物:Re:别让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转载】 ( 发表时间:2005-9-26 19:07:26 )1楼   
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
又到了周末,我们是不是也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有道理。不过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每天都是工作,每天又都是休息。
--------------------------------------
我在taobao开店了!http://shop33260365.taobao.com
多款羽拍正举办10元起拍活动!
欢迎大家惠顾哦!
汇友内部会员购买价格更低!

三皮
白金会员

赠送礼物:Re:别让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转载】 ( 发表时间:2005-9-27 9:19:19 )2楼   

引用
--------------------------------------------------------------------------------
猪:(于 2005-9-26 19:07:26 发表)
没有了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生活就交给了外物去控制。
又到了周末,我们是不是也放缓脚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


有道理。不过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每天都是工作,每天又都是休息。


阅。
状态不错,继续努力。
--------------------------------------
marksman.tribe.heiyou.com,欢迎光临射击队

Carri
钻石会员

赠送礼物:Re: 别让灵魂赶不上我们的脚步【转载】 ( 发表时间:2005-9-27 9:42:44 )3楼   


--------------------------------------
没有必要得意忘形或者自怨自艾,
没人知道下一刻你到底是身在天堂还是位于地狱.
我们能做的,只是平和温雅地接受,然后继续往下走.
我们只有不停地努力,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Forwarding Articles Related to De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