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安抚”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1-8-4 22:2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伯恩强调人类是社会性的,需要依赖与他人接触。所以接下来介绍几个和人际相处有关的观念,首先介绍的是“安抚”。

  安抚是“每一项承认或肯定某人存在的行为”,因此它可被定义为“社会性认可的单位”(Berne,1973)。人之所以需要接触社会乃是因为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期间,人的生理、心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刺激饥渴,1973)。这种饥渴的满足可视为对生存及心理健康的生物需求,也就是“安抚”。

  兹介绍一些与此概念有关之实验研究:

  (一)史匹兹(Spitz,1945)观察一些出生三个月即被母亲送到寄机构的婴孩发现, 虽然这些孩子们得到丰富的食物、妥善的照顾,但他们的社交行为却程现负面的成长,生病,甚至死亡。因为在婴儿时期,是很需要安抚的,然而他们的社交刺激饥渴都没有获得满足。

  (二)哈洛(Harlow,1959)以恒河猴所做的实验证明了史匹兹理论,哈洛让幼猴们一出生即离开母猴,并且将它们分成三组: 一组是给它们一个替代的“铁丝妈妈”; 一组是给它们替代的“布妈妈”;令一组则将之完全隔离。

  十二个月以后,将它们与那些循正长方式长大的小猴子放在一起,结果被隔离长大的猴子充满了惊惶和冷淡。长达十二个月没有刺激与接触,使得这些猴子没有办法恢复正常。显然的,有又冷又硬的铁丝妈妈比完全没有与妈妈接触来得好!因此也说明了安抚的一个观点,“正面的安抚是最好的,但若不可得,则负面的安抚比完全没有安抚好。”

  (三)艾瑞克森(Erikson)的人格发展观点也认为:对婴儿说,在出生第一年便从与环境的关系中得到基本的安全感或信心是很的,如此,儿童才会保有活泼、充满好奇及信任他人的美好特质。如果信任中带有疑虑或是根本不信任,将造成儿童难以与人接触、感觉绝望、拒绝进食或以“自闭”隔离自我的行为。

   安抚除了包括“正面”与“负面”的表现方式,还可分为“有条件”与“无条件”的安抚。其中,有条件的安抚主要是指“针对个人所做的事”予以回应;无条件的安抚则指“针对个人本身”予以回应。兹说明如下表:

  另外,史坦纳提出了“安抚经济学”(strokeeconomy,1971)的概念:认为“安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若得不到满足,人甚至会活不下去,故它也可以用来控制或压抑他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欺骗某人,使他相信你付出的安抚─特别是正面的安抚─并不是免费的,而是像钱财一样有限,那么你便可以讨价还价,并定下一些规则来左右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从一些商品销售法则得到有力例证,如“亲爱的女士们:如果您使用了我们生产的洗发精,您乌黑亮丽的秀发将使您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其实,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不加思索地以不同的安抚经济学规则与人相处,并将安抚视为金钱一般地计算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3 04:1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