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zplq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摘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11-8-18 12:4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11-8-18 13:2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11-8-18 13:2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11-8-18 13:2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11-8-18 13:42:19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永远不可能还债 养老金是未来债务最大黑洞



2011-8-17 京华时报


    又一位有头有脸的人士指出,美债的本质,就是永远不可能还债。

    里根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柯特利科夫(Laurence J·Kotlikoff)日前公开表示,美国财政部给出的14万亿国家债务总额只是冰山一角,非利息支出和预计收入之间的财政缺口高达211万亿美元。

    这个悲观的数据,包含了美国从最广范的意义上的财政缺口,包含了政府运作开支、社会福利、军费开支、企业债、等等。即便211万亿财政缺口有所夸张,但14万亿的联邦政府负债远远不能反映美国的真实负债。

    从2001至2010年的10年间,美国财政收入基本稳定在2万亿美元左右,而仅福利开支一项,2008年就达到了1万亿美元,占美国政府预算的三分之一。美国政府之所以需要大量举债,其中有58%的原因是为了社会福利。柯特利科夫认为,“我们有7800万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15到20年,每人每年的养老金为4万美元。7800万乘以4万美元,我们讨论的是每年给这部分人口的支出就达3万亿美元,这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张巨额账单,而国会并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事实上,在柯特利科夫之前,美国知名的女分析师梅勒迪斯·惠特尼在今年6月警告,美国州级财政状况远比想象的糟糕。最大的问题在于养老金支出,目前,各州的养老金都存在系统性缺口。如今,未来债务的覆盖率是77%,大大低于2000年时的103%。如果每年足额支付养老金成本,州级政府将需要每年增加支出超过7000亿美元,占当前年支出额的40%多。而且,这些数据还不包括未来的医保支出,该项支出列入一个鲜为人知的类别--其它退休后福利(OPEB)。大多数州级政府直接从收入中支付OPEB成本。大多数州都没有累积真正能获得收益的资金以支付未来的OPEB成本,一般都是即付式,完全没有资金储备。惠特尼表示,这些表外数据难以置信地达到了所有表内总负债的三倍,总计2万亿美元。债务负担正在迅速增长;过去一年,养老金缺口扩大了50%。

    美国永远不可能偿债,并且由于经济增速下降、老年人口增加,债务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养老金缺口是未来的债务黑洞之源,如果说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衰退还能够被弥补,那么,我们对养老金缺口将束手无策。这不仅是美国的难题,更是横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头上的驱之不去的乌云。

    来看日本。据预测,从2011年4月开始的新一年财政年度,日本养老金发放金额预计将出现2.5兆(万亿)日圆(289.7亿美元)缺口。而日本养老金运作在继续亏损的过程中。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日本养老金亏损5.84万亿日元。亏损并非第一次,早在2001年、2002年,累计亏损总额高达6.07万亿日元,创下历史纪录。

    2010年9月22日,英国英杰华保险公司发布报告,提醒欧洲养老金缺口达1.9万亿欧元,相当于欧洲联盟所有国家一年经济总产值的五分之一。英国养老金缺口为3790亿欧元,占GDP的26%,为欧盟最高。德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养老金缺额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和18%。欧洲工作者或许不得不过勒紧裤带的退休生活。

    中国压力同样沉重。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今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另据2005年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缺口的报告,以目前的人口与养老模式推测,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

    仅养老金缺口一项,注定全球财政危机、债务危机会越来越严重。

    从短期来看,扩大债务规模借新还旧、稀释货币购买力是便捷的办法,而从长期来看,削减福利将成为惟一选项。今后,依靠国家养老将是最不靠谱的办法,在债务世界中,保留工作能力、投资能力,才能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全球在难以为继的财政体系中打滚,目前的养老体系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词汇很温柔,如增加养老保障金、或者“柔性退休”,现实很残酷,我们将成为失去保障的一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11-8-19 21:43:50 | 只看该作者
印度政府被大示威逼入墙角 沦为“人质”  2011年08月18日 14:02:44  
来源: 环球时报  
新华微博
           



    印度由反腐运动引发的大规模示威昨天进入第二天。已经蔓延中东、英国的“动荡细菌”已经侵袭至印度了吗?这样的问号正在全世界的媒体上闪烁。印度警方16日逮捕该国计划绝食抗议的反腐偶像哈萨雷及其1400名支持者,结果捅了马蜂窝,国内抨击加上反对党联合发难,印度政府被逼到墙角。17日,印度总理辛格发表声明为政府和警方辩护,但看上去效果不佳,被捕的哈萨雷在其要求没被满足的情况下拒绝离开监狱,印度媒体称,政府现在成了哈萨雷的“人质”。与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国家相比,印度的块头和影响显然不是同一个等量级,印度政府能否平息动荡将成为未来几天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英国路透社担忧地说,“没有人期待在世界最大民主国家中出现一场埃及式的倾覆,但一个受挫的中产阶级加上一个迅猛发展的社交网络,再辅之侵略性的私营媒体,印度的政治版图可能被改变。”

    印度政府沦为“人质”

    “哈萨雷将政府变成人质。”《印度斯坦时报》17日以这样的通栏大标题描述该国出人意料的政治现实。路透社同一天将印度政府逮捕哈萨雷及其支持者的行为称做“演砸了的镇压”,预测这次事件可能成为印度的“拐点”。

    17日,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新德里地标印度门周围广场,挥舞着国旗或标语,高喊“支持哈萨雷”、“制止贪污腐败”等口号。当天,辛格发表讲话,为警方前一天逮捕哈萨雷辩解,称政府承认公民和平示威的权利,但哈萨雷的团队明显想挑衅法律,拒绝遵守德里警方的条件,警方除了逮捕活动分子别无选择。英国《金融时报》17日说,印度执政党确信,公民社会运动已被极端分子挟持。国大党发言人蒂瓦里表示,哈萨雷的支持者包括“空想的法西斯主义者、公开的毛派分子、不愿暴露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躲在右派反动势力幕后,从(有海外联系的)匿名捐赠者那里获得资金”。

    当一袭白袍、戴着眼镜的哈萨雷16日清晨被警方从住所带走之时,它刺痛了许多印度人心灵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因为他的这个形象像极了印度独立时期的“圣雄”甘地,《苏格兰人报》说,甘地以非暴力示威反对殖民统治的记忆已潜入印度整个民族的意识深处。事实上,哈萨雷在印度就被称为“新甘地”,他从过军,后因带领乡民脱贫声名鹊起,反酗酒、反种姓制度、反腐让他在印度声望日隆,成为“反腐偶像”。今年4月,他曾绝食迫使政府立法创建一个反腐监督机构,近日与政府关系日益紧张,《加尔各答电讯报》13日预测,总理将“露出铁拳”。

    17日,印度三大电视台都在直播哈萨雷事件的进展。《印度时报》评论说,没有人(包括政府)预料到全国对哈萨雷及其反腐运动的支持规模如此之大。他被捕的消息电视播出几个小时内,各行各业的人走上街头,无论是下雨还是日晒,无论在大都市还是小城镇,无所不在的抗议者让政府措手不及。《印度教徒报》17日的社论以“腐败、压制和蠢行”为题写道:一个腐败的政府缺乏道德权威,难以有效应对合法的公众愤怒,下令在哈萨雷绝食之前将其非法逮捕,政府露出丑陋、压制的脸孔。《印度快报》说,印度反对派罕见地联合起来,纷纷抛弃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往政府的伤口上撒盐”,抨击政府“独裁、非民主”,要求辛格发表声明,呼吁释放哈萨雷。Ibnlive新闻网评论说,政府被“逼入墙角”。

    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哈萨雷正带领印度步入“一段过山车之旅”。文章说,印度政府对一个年迈而日益受欢迎的绅士及其追随者采取镇压,这令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感意外。《埃及人》网站报道说,阿拉伯革命的方式正在被广泛传播和应用,印度就是一个例子。《纽约时报》称,印度人对哈萨雷看法不一,支持者把他看做一个罕见的甘地主义者,在新的物质主义年代保持纯真和操行的人;敌人指责他在削弱政府;很多同情哈萨雷的人对他的方法缺乏热情,担心戏剧化的示威和绝食抗议破坏印度的民主价值。

从中东到以色列,从英国到印度

    哈萨雷曾宣称,他推动的运动“是印度的第二次独立战争”。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印度这次事件时引述示威者的话说,“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英国《每日电讯报》文章的大图片上,示威者怒目圆睁,拥挤在一起高喊口号。看上去跟持续数月的中东示威很像。路透社17日称,“印度可能迎来自己的阿拉伯之春”。

    日本朝日电视台17日称,印度人应该是甘地时代的那种“非暴力不合作”的表达方式,现在从现场画面中看到印度人游行示威、和警察发生冲突等情形,感到有些吃惊:印度变成这样了?

    对发生在印度的这次示威以及抓捕,西方国家政府昨天基本没有明确表示。17日的《印度时报》刊登文章,认为四面楚歌的辛格政府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不过文章的证据来自15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一段讲话,该发言人称,印度民主“生机勃勃”、“强壮有力”。但事实上此前几天美国方面曾呼吁印度对绝食示威者“保持克制”。这激怒了印度。17日,印度国会人员还以美国之前的表态为据,认为印度的反腐运动可能“有外国插手”。

    阿联酋海湾新闻网写道,就在世界念念不忘“阿拉伯之春”之际,印度的不满季节却没有被大量关注。作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缺乏一个独裁者去推翻”,但该国的活动家也在推动政权改变,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一个强大的制度和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统治文化,即将政府高官置于法律之上。

    “中东在线”17日以“全球暴动”描述当前的世界,文章说,很难说发生在英国的骚乱在本质上同阿拉伯国家的革命完全一样,跟已经出现在以色列、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葡萄牙等国的社会抗议可能也不尽相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造反的理由。西班牙“欧亚评论”的一篇文章说,多个国家正在面临“治理危机”。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文化,造成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对权利的要求已经与不受约束的绝对自由混为一谈。文章说,希腊历史上被视为民主的诞生地,而英国被视为民主之母。今年在希腊的民众抗议以及最近英国的骚乱,使民主作为政府模式以及资本主义作为制度的概念和可信度,受到挑战。如果说民主现在在英国正酿造苦果,那么在其他地方,民主根本未能解决国家更深层的问题。

“革命”能成为印度的灵丹吗

    印度《班加罗尔镜报》17日专门撰文报道了印度反腐示威中的“不寻常面孔”——来自美国的教授弗雷德·史密斯。文章称“受够了行贿,连美国人也参加了”,弗雷德在印度已经待了16年,目睹了“各种腐败”,现在他要竭尽所能结束这种社会耻辱。

    就在印度大示威的同一天,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社论,题目就是“辛格在腐败问题上的最终挑战”。社论说,辛格被视为印度独立以来最正直的政治家,但无论辛格的个人道德,还是他的治国之术、政治权威都不足以停止印度政府带给人们的漂流甚至腐烂之感。印度管理学院加尔各答分校董事古哈上月曾在媒体上撰文痛陈腐败之祸。文章说,社会学家南迪曾指出,“在印度,你永远无法选择要混乱还是要稳定,而只能选择要可控的混乱还是不可控的混乱”。他是在上世纪80年代写下这句话的,那是个充满了种族与种姓暴力活动以及宗教流血冲突的10年。然而,这种描述更适用于今天的印度,印度执政精英的堕落与腐化正让情况变得更糟。

    英国《金融时报》说,无论是从腐朽还是从繁荣的角度来看,当今的印度都开始有点像美国的“镀金时代”。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当选总统,为镀金时代画上了句号,而此时的美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的工业大国。然而,罗斯福却悲观地评价道:“富人们的迟钝、愚昧、目光短浅;他们的贪婪和无知,以及他们不光彩的生财之道……这些事实,加上政经两界的腐败,很容易造成一种很不健康的状态。”

    BBC说,因政治原因而出现的绝食抗议在印度源远流长。“哈萨雷事件之后是什么?”《印度新闻与分析日报》17日的分析显得悲观。文章说,哈萨雷事件点亮了人们发动一场社会运动对抗腐败的希望,但这场运动的目的可能难以完全实现。日益上涨的竞选花费已经有效地关闭了诚实的普通人从政的雄心。许多竞选人的花费保守估计也要1亿卢比,调查显示,议会选举需要花费2亿-5亿卢比,那些候选人获胜后会把什么目标排第一位?

    伦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学者格里希·普雷斯17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印度,仅靠几个效仿圣雄甘地的人绝食来胁迫政府人士出面,很难解决根本问题。他还举例说,在印度城市巴尔高姆,当地人只要花200卢比,相当于4美元就可以买通考驾照的考官。在孟买,只要拿1000卢比行贿就可以为一个新生儿登记注册。这是怎样的社会秩序?日本神户大学一名国际关系学者同一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今年以来,世界很多国家发生类似运动,社交网站的活跃,让世界变得很小,很多思潮、想法都可以很快传至世界各地。今后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可能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怎样应对不正确思潮的蔓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1-8-22 11:17:35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卡扎菲统治42年 唯权势阶级获益

“普通利比亚人并没有从经济改革中得到好处”。“虽然个人从事商业活动的限制少了,但绝大多数受益者依然是有权有势的精英。普通人仍然需要通过和权势阶级挂钩来获得利益。虽然国家制定了许多惠民政策,比如无息贷款、廉价房屋等等,但这些项目往往成了腐败者的掠夺品。公众的愤怒情绪已经持续很久,人们首先对社会经济状况不满,因为石油收入没有降临到每一个人身上。”帕格特说。

“与埃及不同,利比亚现在的动乱不是由年轻知识分子或者劳工阶级领导的,这是一场部落的革命。”《全球化:全球化世界如何消解于流体战争》一书的作者佩普埃斯科巴告诉本刊记者,“尽管这场动乱的参与者混合着各种各样的普通利比亚人、失业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城市中产阶级以及军队与安全系统中的叛离者,但他们背后的力量都是部落。”

“政治真空将成为利比亚的巨大挑战,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和团体具有填补空白的能力,这将使利比亚陷入长期的混乱。利比亚的未来依旧是漫长的未知。”

谁在反对卡扎菲

“告诉纳赛尔总统,我们将这场革命献给他。”1969年9月1日,奥马尔卡扎菲带领着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宣布了伊德里斯王朝的终结。在这场不流血的政变成功后,他向革命灵感的来源埃及总统纳赛尔表示了敬意。42年过去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动乱在席卷埃及之后,正在蔓延利比亚。

卡扎菲从不缺乏反对者。在执政的头30年中,他的最大敌人和威胁一直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并不惜以兵戎相见。在1969年革命的当日,卡扎菲宣布收回了美国设在的黎波里附近的惠勒斯美军基地。不久,他又将美国在利比亚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1971年,2000多名利比亚人为支持伊朗扣留美驻伊朗大使馆人质的行动,烧毁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大楼。在里根时代,利美关系到达了冰点。1981年,以利比亚涉嫌恐怖主义为由,美国在锡德拉湾上空击落两架利比亚飞机,两国断绝外交关系。1986年4月,美国再次动用3艘航空母舰、34艘其他舰船和几百架飞机大规模超低空轰炸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在这次空袭中,利比亚伤亡700多人,其中包括卡扎菲的养女。

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被美英认为是卡扎菲的蓄意报复。由于卡扎菲拒绝交出嫌疑人,在美国倡导下,1992年,联合国开始了对利比亚实行长达11年的制裁。1996年,美国又通过达马托法,对在利比亚石油、天然气领域年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或违反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规定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制裁切断了利比亚的经济生命线。“利比亚经济几乎完全依靠油气出口,但联合国的制裁加上美国的制裁,使得利比亚不能与外国专家与投资方联系,发展油气生产。”美国智库“外交政策焦点”专家罗纳德圣约翰告诉本刊记者。根据利政府的统计,1992至1997年间,由于制裁,利比亚蒙受了400亿美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这场较量并没有让卡扎菲失去一切。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卡扎菲和萨达姆一道,被视为中东地区的反美领袖。卡扎菲激进的政治改革令其他阿拉伯国家感到害怕,但他以武力对抗以色列却让他变成了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现代利比亚史》一书的作者迪尔克范德维尔指出:“对许多利比亚人和该地区其他国家的人来说,卡扎菲有不少精彩而大胆的分析和提议,他说出了他们不敢说出的话。”

旷日持久的较量为卡扎菲埋下了隐患。圣约翰告诉本刊记者,在90年代中期,油价下降让利比亚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经济衰落刺激了国内伊斯兰团体的分化。1995年,一些在阿富汗参加过反苏联战争的利比亚人组建了利比亚伊斯兰战斗团,在东北部海岸线四周的山区活动,依靠私人捐赠的资金、伊斯兰救援机构以及通过刑事犯罪活动得来的钱维持运营。伊斯兰战斗团认为,卡扎菲政府暴虐不公、腐败、反穆斯林,希望在利比亚建立伊斯兰法治理国家。从1996年2月开始,伊斯兰战斗团组织了数次针对卡扎菲的刺杀行动,并与利比亚安全部队进行了激烈交锋。根据英国军情六处前官员戴维沙勒的说法,其中一些暗杀活动还与军情六处有关。

“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利比亚迅速膨胀的年轻阶层。”英国中东与北非问题分析家艾莉森帕格特告诉本刊记者,“像这个地区的其他国家一样,在1995年,利比亚就有39%的人口低于15岁。由于反对私有,新兴的劳动力没有更多的选择,而臃肿的国有部门已经无法为新兴的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教育和卫生服务在漫长的制裁中萎缩。”

内外交困迫使卡扎菲选择转变。“911”后,卡扎菲是第一个要求缉拿本拉登,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2003年,他宣布对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同意接受高达27亿美元的赔偿。卡扎菲的目标非常明确:他提出要在联合国解除对利制裁后,才支付40%的赔偿金额;而在美国也解除制裁后,再付40%;至于最后20%尾款,则要等到美国国务院与国会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的黑名单上剔除后,才会兑现。随后,卡扎菲清除了与西方关系正常化的最后一道路障,宣告停止相关核计划,将导弹射程限制在300公里内,并且无条件准许国际原子能总署入境检查设施,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与开发。

这是一次各取所需的交换。在政治上,双方成为反恐的伙伴;在经济上,西方获得了石油,利比亚则得到了石油收入。利比亚前外长沙勒贾姆2005年8月初曾发表谈话称:“美国与我们改善关系,就是为了石油。利比亚被西方制裁了几十年,石油产量锐减,因为我们的技术和设备都被美国严格控制。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公司。”在当年1月的招标中,美国公司单独或与其他国家的公司合作,一下子就夺得15块对外开放油田中的11块。2007年1月,利比亚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15亿桶,在非洲排第一位,而利比亚仅有1/4的国土得到石油勘探,广大的未勘探地区无异于潜在的宝藏。

“与埃及不同,利比亚现在的动乱不是由年轻知识分子或者劳工阶级领导的,这是一场部落的革命。”《全球化:全球化世界如何消解于流体战争》一书的作者佩普埃斯科巴告诉本刊记者,“尽管这场动乱的参与者混合着各种各样的普通利比亚人、失业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城市中产阶级以及军队与安全系统中的叛离者,但他们背后的力量都是部落。”

今天的利比亚由140个部落组成。埃斯科巴告诉本刊记者,部落和他们的宗族谱系几百年来维系和规范着阿拉伯社会。在20世纪早期,利比亚分为三个大区域:的黎波里塔尼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和西南部的费赞,每个区域都有各自主导的部落群体。在1951年利比亚独立前,利比亚没有政治党派,在君主制时期,部落就是政治的全部内容。“1969年的卡扎菲革命重组了部落的政治角色。在卡扎菲的政治体制中,权力集中在人民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而那些旧时代的政治精英——部落的长者,则被孤立。”

“1969上台后,卡扎菲将部落制看做与过去君主制相联合的落后制度,他一度试图令利比亚摆脱部落制度。但他很快意识到,在利比亚社会中部落的力量异常强大,他无法绕过它实现对国家的统治。”帕格特说,“他由此开始逐渐通过离间和联合的方式,操纵部落系统。他与那些具有地理战略重要性的部落结盟,确保能从中招募安全人员。这样做的结果是,一方面,在90年代,卡扎菲在部落帮助下控制反对力量和背叛者、解决地区争端;另一方面,各部落在军中的分权使得军队呈现分裂状态。在埃及和突尼斯,军队是决定政治前途的决定定性因素,而在利比亚,情况要复杂得多。”

军中势力的分配也为部落间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埃斯科巴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利比亚安全系统的关键职务由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达法和他1969年时的同盟马格拉哈部落占据。这在根本上意味着,这两个部落垄断了经济关键部门。

“动乱始于利比亚东部地区并不是一个巧合。”帕格特说。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是伊德里斯王朝的诞生地,位于该地区的萨迪部落对卡扎菲政权从来缺乏好感。支持卡扎菲革命的卡拉法、马格拉哈和瓦法拉部落和萨迪素来有隙。90年代中期,这里也曾是伊斯兰反叛者的大本营。中央政府和当地的敌视一直存在。“作为对其反叛精神的惩罚,东部地区发展一直受到抑制。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东部人民更加愤怒。”帕格特说。

不只是在东部。利比亚最大的部落瓦法拉虽然在1969年站在了卡扎菲的阵营中,但在1993年,属于瓦法拉部落的军方官员就曾发动过政变,起因是卡扎菲以自己部落成员垄断资源最丰盛的空军。

尽管近几年,赛义夫卡扎菲积极地斡旋于各部落之间,去年他还亲自从苏格兰接回了成功引渡的洛克比空难嫌疑人迈格拉希——他是马格拉哈部落的高级成员,但这些并不足以平息权力纷争。“现在,卡扎菲形势严峻。”埃斯科巴说,“位于利比亚埃及边境的阿瓦拉德部落、东部的阿兹-扎维亚部落、距离的黎波里西南150公里的阿兹-赞坦联合瓦法拉都已经一起公开反对他。占的黎波里30%人口的塔尔安部落也已经倒戈。而在南部,一些部落首领正在号召年轻人加入示威队伍。”

帕格特说,“政治真空将成为利比亚的巨大挑战,目前没有任何一个个人和团体具有填补空白的能力,这将使利比亚陷入长期的混乱。利比亚的未来依旧是漫长的未知。”

中新网8月22日电 据法新社援引英国天空电视台22日的消息称,利比亚反政府武装人员已进入利比亚首都市中心的绿色广场,据称受到大批民众欢迎。



上万群众齐聚的黎波里广场欢庆反对派入城
来源:央视网所属栏目:腾讯视频
据报道,现场聚集的年轻男子中,许多挥舞着代表反政府力量的红色、黑色及绿色旗帜,有的欢呼雀跃,有的朝天鸣枪,以表达喜悦之情,。

天空电视台记者报道说,有人撕毁、纵火焚烧印有卡扎菲肖像的海报,有的比出“胜利”的手势,并高喊口号。

利比亚反政府力量“国家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稍早时表示,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已经被拘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1-8-23 23:14:57 | 只看该作者
资料:苏联8.19事变


1991年,戈尔巴乔夫和9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发表声明,主张签署新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新奥加廖沃条约),草案拟8月20日签署。草案把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放弃了社会主义,这在苏联引起极大震动,成为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导火线。

8月19日,为赶在新联盟条约签定之前,并趁戈尔巴乔夫总统在克里米亚休假之机,以苏联第一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企图推翻戈尔巴乔夫。亚纳耶夫宣布自己为该委员会主席,代行总统职务。委员会成员包括苏联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安全委员会成员克留奇科夫和内务部长普戈等高官。他们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书中说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政策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他们呼吁苏联公民支持该委员会。苏联国防部命令部队实施紧急状态,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宵禁。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天在莫斯科宣称“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及其发布的一切命令都是非法的,俄罗斯共和国领导人、列宁格勒苏维埃领导人和莫斯科市市长先后发表声明支持叶利钦。俄罗斯一些地方宣布罢工。两种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严重对峙的局面。

8月21日下午,事态出现重大变化。国防部宣布撤回奉令实施紧急状态的部队,莫斯科卫戍司令宣布首都的宵禁将解除,部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飞往克里米亚会见戈尔巴乔夫。当晚,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说他已完全控制国家局势,内政部长普戈自杀,其他“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被拘捕。

“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把苏共和俄共全部财产归俄罗斯政府所有,苏联军队、内务、安全、外交、财政等重要部门被改组。叶利钦并接管了苏联国家银行。戈尔巴乔夫大权旁落。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别洛韦日丛林中签订了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文件。1991年12月13日,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并把苏联已不复存在和独联体不设总统职位的决定通知了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正式宣布辞职。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11-8-23 23:16:17 | 只看该作者
唉~~~~~~这世道没有对错,  只有成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5 23: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