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遗传因素
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双相障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而以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等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心境症状。
双相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遗传是双相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家系研究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患双相I型障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约半数双相I型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心境障碍,且常常是重性抑郁障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达50%~75%。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双相工型障碍的同病率达33%~90%,而双卵双生子约5%~25%。包括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s)在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双相障碍可能与第5号、第11号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有关,但研究结果缺乏良好的重复性。已经明确,与双相障碍有关的第5号染色体上有Dt受体基因,而第11号染色体上有D2受体基因和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基因。可见,遗传、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与双相障碍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