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精神疾病患者、善待精神病学科,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如澳大利亚政府组织该国报纸、广播、电视协会和国家精神卫生促进干预工作协会等专业机构,制定了《自杀和精神疾病报道手册》,针对精神疾病报道的各个环节,向各相关利益方如媒体、医疗机构等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在《建立融消除歧视和家庭支持为一体的精神病康复模式》的研究中,将“媒体在消除精神病歧视中的作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并认为在精神卫生日益受到全社会重视的今天,媒体的影响要比医疗机构大得多。
我国目前相关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建议大众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语言如“歇斯底里”、“疯子”等;避免使用“得上就完了”等词来形容精神疾病的危害;避免想当然地将精神病人与暴力、低能联系起来;避免对自杀细节的详细描写。
一些对精神病患者战胜疾病的正面报道,特别是名人案例,能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比如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战胜抑郁症的现身说法,就对公众了解这一疾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再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中男主人公纳什,不仅战胜了精神分裂症,还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他的成功颠覆了深深印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分裂症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印象,增添了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精神疾病患者渴望被社会理解、包容和接纳,他们也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包容和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