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4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音乐] 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0-25 13: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1-6-29 17:33 编辑

一个是激昂的声音,铿锵有力; 一个是柔弱细腻,欲罢不能,欲说还羞。

一个是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 无人能阻;一个是涓涓的溪流,苦难而犹豫彷徨。

一个是红色耀眼的诗篇,火的激情, 一个兰色的忧郁,幽紫的往忆。

一个是胜利的步伐,光的辉煌圣堂;一个是彻悟后走向明光的终极……

在阳光的午后里轮流聆听二张钢琴协奏曲的CD,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和拉赫玛尼诺夫
的第二。听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最后一章,感觉是暴雨后的清新,重创后的苏醒......而柴的第一钢琴第一乐章,其强劲与辉煌无人能比,完全看不到柴氏其他作品中的抑郁气质。

相同的国家与民族,一脉的文化传承,不同的时期和命运。迥异的感受。



      柴可夫斯基除了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在形式技巧和抒情上都过于夸张,带有一种让你避都避不开的倾诉性。可以说听老柴的一些音乐,你要么被一种哀伤完全压倒,要么和他一起去“啜泣”--但往往并不是为了那高于一切的“美”,而是为了命运的打击或不幸。但拉赫玛尼诺夫已不是这样。他同样有着一个痛苦的灵魂,但却很少铺陈,而是“克制陈述”。一种柴可夫斯基式的抒情在他那里一再被深化或抑制,因而不仅更纯粹,也具有了某种出乎意外的“迸发性”;有时在一种不断增强的钢琴敲击中,或在弦乐的协奏中,某种精神的闪耀或迸发,使我们几乎到了不可承受的程度。应该说,这种被抑制或深化的悲剧性,更具一种致命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在这个世纪却又似乎呼吸着另外时代的气息,始终坚持着音乐的个人性质,一生下来,即是音乐中的流亡诗人。

     这就使我想起了肖邦。他们都是纯粹的钢琴诗人,尤其是作品中都有一种“流亡”性质,一种关于“家园”的无尽追忆,或者说在他们的这类作品中,个人灵魂的出现,是带着某种失去家园的伤痛的。肖邦的忧伤更为透明,那无可慰藉的乐思,往往令人心碎。而拉赫玛尼诺夫,同样抒写着家园的挽歌,但有着自己的抒情语言赫形式。在他的音乐总画面感更为开阔和丰富,在一种精神的流放中,更多地带有一种人世的沧桑感和变幻感,深沉中有着宏大的一面。正如斯特拉文斯基评价的:拉赫玛尼诺夫的早期作品是“水彩”的,后来转向“油画”。它带有一种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广大的国家才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重负。

      拉赫玛尼诺夫在后来的创造中一直在排除那种表面化的俄罗斯情调,而使自己的音乐叙事愈来愈与一种个人的受难与心路历程深刻相关,愈来愈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刻相关。

      正是这一点,把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深刻区别开来。柴的音乐也许太过于“俄罗斯化”了,他的某些作品给人的画面感往往使暴风雪肆虐的俄罗斯大地,带有一种情调和色彩上的规定性;而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却出现了更难以辨认的个人精神的风景。这也许和他自1917年后流亡他乡,不断迁徙的生活阅历有关。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给人以告别与上路,这里与那里,空间不断变换的画面感;这使我感悟到,在艺术中对自我的抑制,往往使一种空间感的出现。拉氏没有像老柴那样用他的情感去淹没一切,却在把我们不断地置于人类生活的广阔与无穷之中。

      与此相关,和其他音乐家完整的音乐程式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可以说是“片断”的。音乐,往往被视为一种“时间的艺术”,但在拉氏那里,却出现了一种如法国诗人奈瓦尔所说的“片刻的空间”。这种“片刻的空间”虽然转瞬即逝,并且互不相连,但却使我们从中瞥见了一个世界:当人们被老柴的悲怆或华彩乐章所淹没时,在拉氏的音乐中却透出了某种空间,或“迸发”出了某种更为本质、纯粹、震动灵魂的音质。我不想说这是一般音乐中的那种“抒情高潮”,但想说这是一种精神的闪耀,一种经过深刻的个人受难才出现的东西。我甚至想说,这是一种从肉体的伤痛中产生的光芒。正是这种迸发,这种突然的明亮感,在提升着作为倾听者的我们--它把我们从峰回路转中导向了一个神恩笼罩的境界,虽然它转瞬又会消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10-10-26 17:14:18 |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相关的试听地址……
砚谷墨清 发表于 10-10-25 17:47


夏秋,来帮个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0-27 15:1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0-10-27 15:29 编辑

老柴《一钢》的唱片版本虽甚为繁多,但真正令人喝彩的录音却很罕见,称得上精彩绝伦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这部作品着实需要演奏者具备超凡的技巧和慑人的音乐感染力。同时,为了奏出磅礴无比的气势和洪亮如钟的音响效果,演奏者还必须拥有足够的体力,才可以应付这浩大的三个乐章。所以,百多年来,其演绎基本上是由男性钢琴家一统天下。范-克莱本、李赫特、霍洛维茨的录音版本虽然也时常被媒体评为一时之选,然而,真的要排定英雄座次的话,一致公认的最佳演绎者却出人意料地是一位女性,她就是有“钢琴女大祭司”之称的阿根廷钢琴大师玛莎-阿格里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0-10-27 15:23: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0-10-27 15:26 编辑

一气看完了双碟片《柴可夫斯基》,影片讲述了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的生活经历,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素描淡彩地描写了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婚姻恋爱和创作生涯,尤其是柴可夫斯基同冯.梅克夫人的纯洁爱情。柴可夫斯基这段维持了十三年的柏拉图式爱情的突然中断,曾引起不少揣测,这部影片处理得相当保留,丝毫不涉及柴的性取向。另一柴的传记片《音乐情人》,则做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据考证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人妒忌而告密,使得梅克夫人中止了14年的恋情和经济资助(每年6000卢布),最后的突然死亡,也有说不是饮用生水得霍乱而死,而是死于怕同性恋败露自杀而亡。



     不过,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确实在14年间,先后通信1100多封,早已出版的《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信集》记述了他们之间千古流芳的情谊。1958年台湾版《柴可夫斯基书简集》,在其《重刊感言》中写道:“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间的逸事,久为音乐史上的美谈之一。其间的情挚意深,非仅后人难究其详,就是当时也少为人知。他俩曾维持通信十四年,简牍盈累,寄意寄情。有一段时期两人的住处相距还不到半英里,而且互相都清楚知道对方的所在――可是仍然款款鱼雁,未曾有过一次晤面。这种友情交往方式,更使人觉得如在春朝薄雾,看绰约花枝,沉在人们心底的迷茫美感,反比看透了更为撩人。古人云:‘束情难似束马’,这种自制与自持,我们低徊传诵其婉丽信柬之余,未免令人叹息。但正也可以看出两个何等坚毅高洁的灵魂,不时在这些信中交互闪现。”

      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是柴在嘈杂的的俄罗斯小酒馆潜心创作,与之对比的是他在巴黎咖啡馆的格格不入。柴可夫斯基与拉赫马尼诺夫扎根在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也只有他们,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俄罗斯音乐特有的阴郁与深重。

     影片一开头,就是第一钢琴协奏曲,当熟悉的旋律,伴着俄罗斯特有的壮阔大气的风光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那种发自肺腑的国家情感,特有的强烈民族自尊心,如同另一东欧音乐家斯美塔纳的《伏尔塔瓦河》一样,令人潸然。影片中也出现了鲁宾斯坦拒绝奏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情节,原因是鲁宾斯坦认为处理成分离的八度,演奏起来太别扭了,应该处理成平行更适宜。但是柴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不是写给低劣的演奏家的作品,这是写给听众的作品!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尼古拉·鲁宾斯坦

     尼古拉·鲁宾斯坦(1835-1881),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教师。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的弟弟。

     安东及尼古拉·鲁宾斯坦兄弟是俄罗斯学院派创立者,强调西欧扎实的音乐训练。 怀着振兴俄罗斯音乐教育的抱负,鲁宾斯坦兄弟俩先后回国。哥哥安东·鲁宾斯坦定居圣彼得堡,于1862年创立了俄罗斯第一所音乐专科学院: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与此同时,弟弟尼古拉·鲁宾斯坦1866年在莫斯科创办了莫斯科音乐学院,该学院后来称为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除了亲自教授钢琴外,尼古拉还聘请到柴可夫斯基来教作曲,而且从圣彼得堡挖来萨弗诺夫和西洛蒂充实钢琴师资,到了二十世纪初莫斯科钢琴系已有赶超圣彼得堡之势。

    尼古拉·鲁宾斯坦是柴可夫斯基的老师,也是早年推广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重要人物之一。由于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引荐,梅克夫人才答应帮助柴科夫斯基;除了尼古拉·鲁宾斯坦,柴科夫斯基根本不信任由其他钢琴家、指挥家来诠释自己的作品,他曾经告诉尼古拉·鲁宾斯坦:“如果俄罗斯没有你,我的作品就注定要受到曲解了。”

      因此,当才四十五岁的尼古拉·鲁宾斯坦逝世时,对于柴可夫斯基不啻为重大的打击,他立刻从莫斯科奔到巴黎只为了见恩师最后一面。1882年2月9日,柴可夫斯基以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为了使梅克夫人感到高兴”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上面题著"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虽然柴可夫斯基没有写明这位艺术家是谁,但是大家都明白是纪念逝世将满一年的尼古拉·鲁宾斯坦。”

     与柴可夫斯基不同的是,尼古拉·鲁宾斯最终爱上了巴黎,客死异乡;拉赫马尼诺夫亦客死美利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0-10-27 15:2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0-10-27 15:46 编辑


柴可夫斯基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0-10-27 15:32:53 | 只看该作者

李赫特演奏的《柴一与拉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10-10-27 15:3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向往 于 10-10-27 15:41 编辑

电影《相见恨晚》开始的演员表,背景音乐是拉赫马尼诺夫第二钢琴曲,表现影片悲伤的主题。

《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也是耳熟能详,它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作品的结构是一组变奏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的主题曲便是此变奏曲。

“《时光倒流七十年》是个悲情的故事:1971年一个名叫理查的年轻剧作家在一次剧作演出大获成功后的答谢宴会上,意外遇上了一位他此前从未见过的、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她强行塞给他一只精美绝伦的古董金表,然后对他说了一句让他当时极为莫名其妙的话:“回到我身边来!” 八年后(1979年),这个理查终于发现,原来他和那个已于八年前的当晚过世的老妇人,实实在在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现代文明的高科技生活,在一次意外的发现中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时光倒流七十年,与那七十年前的老妇人相遇发展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正当一切显得非常美好,爱得死去活来的查理却意外的又回到现代。男主角“超人”克里斯托弗.里夫将那欲哭无泪,心死凄迷的情感渲染演绎得极为淋漓尽致。”


《时光倒流七十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0-12-4 22:52:32 | 只看该作者
UP,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0-12-4 23:26:41 | 只看该作者
我爱一条柴,老柴的鱼雁传情羡煞旁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9 15: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