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般若白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哲思养心文章汇集

[复制链接]
451#
 楼主| 发表于 10-12-27 13:4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归乡间


□筱林

    久居都市,唯恐积郁成疾。

    居处都市屈指数来已有二十余载,直到现在,我慢慢悟出另一种感受。都市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领域相对的一面优势,但也有其劣势的一面。正是由于这劣势的一面存在才迫使人类去完善,去改善去提高。如:都市的喧哗烦躁、污染拥挤、空间压抑、节奏过快、水电吃紧、酷暑难熬、人情淡薄,且终年食之蔬菜瓜果化学成分过高。诚恐诚惶间,便萌发出远离都市,欲回归乡间的念头来。

    回归乡间,可以择一块净地,或山边,或山谷,或一座古宅,或旧院,一切皆十分原始。她既无都市的浮躁,也无时代的狂热。我可久居于此,修身养心,撰写往事,有暇之时,便在屋前院后种点瓜果之类蔬菜,偶养几只土鸡土鸭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强筋练骨,舒心活血;食其粗粮,饮其山泉;头枕明月,耳闻溪水;悠哉游哉,其乐融融。

    老伴相讥,此乃隐居,绝非远离都市。隐居也好,远离亦罢,其目的则是择一块净地而栖身罢了。如果说,古时文人墨客因朝廷昏暗腐败,仕途坎坷艰辛而回归乡间隐居,那么当今的文人雅士为了健康长寿而择居。虽然二者本质各异,但皆殊途同归,则都是远离都市寻找一块净地而安居乐业。

    我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其不求仕途腾达,只图清静悠闲。于是,在远离都市的乡间里哺育出了流芳百世的《桃花源记》,茅屋、石桥、古树、栏栅、野花、牧童、田间……构成了陶渊明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的空间。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亦因朝野的腐败而满面倦容的来至安徽皖东的王郎琊山。于是,在青山绿水的山谷里孕育了《醉翁亭记》。号称“八大山人”的清代大画家朱元璋的后裔朱耷,其终生隐居,过着极为宁静的生活,最终卒于南昌市郊的青云观。但其在中国画廊史的长卷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先贤,皆于寂静悠闲的乡间山谷里而写出了不朽之作,否则这些佳作将会消失在朝廷和茫茫人海的都市之中。

    浊酒一杯,独对明月。孤坐树下,自弹自吟。这是陶渊明释放自己的生活方式;游名山大川,登楼台寺院则是欧阳修的生存风格;而对酒高吟,赋诗填词又是李白的生活特色。我不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环境的空间,只图清静悠闲的生存方式。

    释放自己,寻找清静悠闲的生活方式都是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现在的人们之所以爱旅游、向往田原生活,就是这个道理。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读周刊: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6/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2#
 楼主| 发表于 10-12-27 13:51:40 | 只看该作者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乃越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读周刊: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6/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3#
 楼主| 发表于 10-12-27 13:5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家去问妈妈




□毕淑敏

    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一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因为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认识自己。
    我们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那是妈妈的眼睛啊!
    我们幼年的顽皮,我们成长的艰辛,我们与生俱来的弱点,我们异于常人的秉赋……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久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期待着我们将它放大。
    所有的妈妈都那么乐意向我们提起我们小时的事情,她们的眼睛在那一瞬露水般的年轻。我们是她们制造的精品,她们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描绘打磨我们的每一个过程。
    我们厌烦了。我们觉得幼年的自己是一件半成品,更愿以光润明亮、色彩鲜艳、包装精美的成年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
    于是我们不客气地对妈妈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别说了,好不好?!
    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不再提起往事。有时候,她会像抛上岸的鱼,突然张开嘴,急速地扇动着气流……
    她想起了什么,但她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干燥地合上了嘴唇。我们熟悉了她的这种姿势,以为是一种默契。
    为什么怕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是不愿承认我们曾经弱小?是不愿承载亲人过多的恩泽?我们在人海茫茫世事纷繁中无暇多想,总以为母亲会永远陪伴在身边,总以为将来会有某一天让她将一切讲完。
    在一个猝不及防的刹那,冰冷的铁门在我们身后戛然落下。温暖的目光折断了翅膀,掩埋在黑暗的那一边。
    我们在悲痛中愕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
    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离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
    我们像一部手工制造的仪器,处处缠绕着历史的线路。母亲走了,那惟一的图纸丢了。从此我们不得不在暗夜中孤独地拆卸自己,焦灼地摸索着组合我们性格的规律。
    当那个我们快乐时,她比我们更欢喜;我们忧郁时,她比我们更苦闷的人,头也不回地远去的时候,我们大梦初醒。
    损失了的文物永不能复原,破坏了的古迹再不会重生。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当我们明白最晶莹的真诚就在我们身后时,猛回头,它已永远熄灭。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趁老树虬蚺的枝丫还郁郁葱葱时,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问她对你充满艰辛的诞育,问她独自经受的苦难。问清你幼小时的模样,问清她对你所有的期冀……你安安静静地偎依在她的身旁,听她像一个有经验的老农,介绍风霜雨雪中每一穗玉米的收成。
    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给众人一个机会,让他全面搜集关于一个人一个时代的故事。
    在春风和煦或是大雪纷飞的日子,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让我们一齐走向从前,寻找属于我们的童话。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读周刊: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6/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4#
 楼主| 发表于 10-12-27 13:57:56 | 只看该作者
宽容是一种挽救


□陈亦权


    是迭戈的宽容挽救了我!如果他选择让我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我在艺术上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

    麦德卢是17世纪中叶意大利著名画家,他年轻时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威尼斯的一家画廊里做仿造世界名画的画师。

    麦德卢虽然从小爱好作画,但是他努力了很久都没有取得什么进步,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在艺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耐心和勇气,于是他做起了仿造各种世界名画的行当。相对来说,仿造显然来得更轻松一些。尽管,那可能随时会被各地的著名画家告上法庭。

    一天,麦德卢正在自己的画廊里仿造着一幅名叫《提水的妇女》的世界名画,这幅画是西班牙画家迭戈·委拉兹开斯在三年前画的。麦德卢觉得应该趁早仿造,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更多收入。

    麦德卢对着印刷品仔细地画着,这时,从门外进来一位外国游客,站在麦德卢的身后静静地看着他作画。威尼斯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国外商人或游客会来这里,时常会有游客从街上走进来观看他画画,麦德卢对此早已司空见惯。“您需要买一幅画吗?”麦德卢问他。“不!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够看着你作画。”那位外国游客说道。

    当麦德卢把画中那位提水的妇女画出来以后,外国游客带着一丝失望的神色说:“那一桶水是很重的,妇女的身体应该要更倾斜一些才对!如果想卖出更高的价钱,你必须要撕掉重新画!”

    麦德卢觉得那位外国游客说得有些道理,于是就撕了那张画纸重新画了起来。这一次,他把画中那位妇女的身体画弯了一些,但那外国游客似乎依旧觉得不满意,皱着眉头说:“这位妇女站的房子里光线较暗,水的颜色应该更深一些才对!为了能卖更好的价钱,你必须要重新画!”

    麦德卢惊叹于这位外国游客观察和欣赏的能力,于是决定重新画。三个小时后,麦德卢完全按照这位外国游客的提议把这幅世界名画仿造了出来,简直达到了可以乱真的效果。“非常感谢你的意见,现在看起来这画果然很不错,它一定可以卖到一个好价钱。”麦德卢说。“是的,我也非常开心!这样既不会太糟蹋我的声誉又能为你带来很高的收益。”那位外国游客说。“你的声誉?”麦德卢不解地说,“很冒昧,但我不得不问一声,您是……?”“迭戈·委拉兹开斯。”那位外国游客说。

    麦德卢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位对画画异常挑剔的游客竟然是迭戈·委拉兹开斯本人,让他更意想不到的是迭戈·委拉兹开斯在说完后就要转身离开画廊,麦德卢有些诧异地问:“你不打算到法院投诉我吗?”

    迭戈·委拉兹开斯笑笑说:“生活是艺术的土壤,虽然你只是在仿造艺术,但我不希望因为艺术而威胁到你的生活。”

    迭戈对艺术的严谨入微和对他人的宽容大度让麦德卢羞愧不已。此后,他再也不仿造别人的画作,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真正的艺术创作上,最终成为西班牙一位有名的画家。“是迭戈的宽容挽救了我!如果他选择让我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我在艺术上就永远不会有什么成就。”多年后,麦德卢在自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读周刊: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6/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5#
 楼主| 发表于 10-12-27 14:01:33 | 只看该作者
另一种拯救



    那天,他和一位同事身着便衣,像往常一样在公交车站等候扒手的出现。

    当一辆公交车刚刚进站停下,车门刚打开,乘客便争先恐后地向上挤。他站在一旁,职业的敏感使他的目光落在一个留着平头的小伙子身上,果然,夹在乘客中间的小平头把手伸进了他前面一位乘客的裤袋,很麻利地将这位乘客的手机偷出。

    看到扒手已经得手,他迅速地扑了上去,一旁的同事同时大吼一声:“别动,警察!”扒手倒也很机警,推倒一名乘客后,拔腿就跑,他和同事在后面追。同事身材较胖,渐渐被落在后面。

    最后,他在一个胡同的电线杆旁追上了扒手,一个饿虎扑食,把扒手按在身下。他一只手按着扒手,另一只手就去腰间拿手铐。然而,他突然看见,身下的扒手一只手在腰间摸索,他顿时意识到,不好,扒手腰间肯定有凶器,他只好用那只本来准备拿手铐的手迅速去按着扒手拔凶器的那只手。

    扒手的力量也很大,虽然被压在下面,仍然奋力地挣扎着,那只抓到凶器的手也在奋力地向上抬。他感觉到,扒手腰间带的是匕首,他死死地按着那只拔匕首的手,同时大喊:“我不会让你把刀子拔出来!绝对不会!”他的话音刚落,落在后面的同事赶到了,两个人制伏了扒手,扒手手里的匕首落在了地上。

    扒手恶狠狠地看着他,目光里满是仇恨。他捡起地上的匕首说:“知道我为什么不让你把匕首拔出来吗?不是我怕你伤了我,你要是把匕首拔出来,就算不伤人,犯罪的性质也就变了,至少你要在监狱多蹲几年。”扒手低下了头。

    他叫张为民,北京市一名普通的反扒民警。自从成为反扒民警后,他先后抓获将近200名扒手,但从来没有遭到过一次打击报复。相反,几乎每一位被他抓住送进监狱的扒手都很感激他。

    每抓到一个扒手后,张为民都会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有的扒手家庭确实存在困难,张为民就会记在心里,在经过证实后,张为民或多或少都会进行帮助,甚至对有的家庭是长期帮助。

    而在节假日,他会带上水果去监狱看望被他抓住送进去的扒手,鼓励他们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每年的除夕夜,张为民家里的电话就会响个不停,电话都是从监狱里打来的。那些被张为民抓住送进监狱的扒手除夕夜每个人只有三分钟给外界打电话的时间,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电话打给张为民,送上新年的祝福。

    现在,那个当年被张为民按在身下,挣扎着要拔匕首的扒手已经成了民营企业家,他的工厂里的许多工人是经过改造的犯人,每年春节,不论多忙,他都会亲自到北京张为民的家里拜年。他对张为民说:“其实,在进监狱之前,我已经被您改造过了,当您说完为什么不让我拔匕首的那句话,我心里就决定要重新做人。我真遗憾没有早几年被您抓着,让我早一些获得拯救。”

    在张为民那里,抓捕成了一种拯救。一个人违法犯罪,法律会惩罚他,但不一定能拯救他,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拯救他的最好办法是爱,用人性的关怀去抚慰那颗蒙尘的心灵,让它恢复原来的澄澈。



(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读周刊: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1226/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6#
 楼主| 发表于 11-1-10 13:39:51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重心


□杨建勇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与同事交恶,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家庭生活与工作都大受影响,最后他选择了离职。

    我问他:“如果不是那个人,你会留下来吗?”

    他回答:“当然,这工作我很喜欢,但是我恨透了那个家伙,只要他在一天,我便觉得芒刺在背,只能离开。 ”“你为什么要让他成为你生命的重心?”

    被我这么一问,他顿时哑口无言。



    一个老师将学生分组,12个人一组,一个学生请求老师让他换组。老师问:“为什么?”

    这学生说:“因为我很讨厌其中的一个人。”老师就让他换了。

    不过问他:“其他的组员你也都讨厌吗?”

    学生说:“不会啊,都蛮喜欢的。”

    老师说:“那这个人在你生命中重不重要?”

    那个学生答:“不重要,讨厌死了!”

    老师说:“但是10个好朋友留不住你,你却为了他一个人离开。你说,这个人重不重要呢?”



    敌对的关系有时要比爱的关系来得更深沉,恨一个人要比爱一个人付出更多的情感。你若一直处于跟某个人的抗争中,慢慢就会失去自己;当你把整个焦点都集中在那个人身上时,他就涵盖了你的整个世界,成为你生命的重心。

    这样的结局,你愿意吗?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9/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7#
 楼主| 发表于 11-1-10 13:42:25 | 只看该作者
品茶,品人生
□杨立明


    商场里买的普洱,一饼剖开,馥郁的茉莉清香。导购小姐说只要一个指甲大小就可以冲泡一大杯,于是取了透明玻璃杯,用木质小道具从茶饼边缘撬了一点块状茶叶,热水蒸腾,灌得满溢。

    词作家林夕形容茶说,茶叶本不是俗物,虽然渺小,但裹挟着斑斑记忆,等待轮回。采摘后炒了浸了水,在杯中一叠叠凄凉地散开,褶皱一点点被抹掉,之前蜷曲的那番丑陋倒是摆脱了,却在香味弥散间,前生的故事也消散了。

    于是忍不住再看一眼这杯凄美的茶。起初滚烫的沸水已经渐渐沉默并变得青黄,茶叶舒缓而自得地沉入杯底,倒看不出什么特别。倒是香味果真散得透彻。很快,茶杯的周围便被这带有清晨荷露般的氤氲裹挟了。

    其实自己并不是太懂茶的人,只知少数茶的保健疗效。想来这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品茶的心境大多被喝什么茶能延年益寿,能美容瘦身所取代。但好在还能自省,便在这风轻云淡的某个闲散时间,静下心,品茶。

    长者说品茶,品的是那先苦后甜的人生态度。也无怪乎现在的年轻人喝咖啡可乐的兴趣大过于茶。没有经过太多世事沧桑,甚至从不知饥寒为何物的我们,对于苦的概念远远不能通过一杯茶水感受出来。一口茶水下去,味蕾瞬间被苦涩包围,哪还来得及等待那清清浅浅的涩在舌尖荡漾开,便硬生生吞咽下去。于是这样一来,入喉的依旧是苦,那份也自然变了味,便再不谈这所谓的先苦后甜。

    也许更多人如我,品茶,品在一个心情。我喜欢青绿的新茶,带有雨后甘甜的清新。抓上一点撒进沸水,春天的记忆便汹涌而至。无论哪一季饮茶,都可以感受那份独有的春的慵懒。一个人坐在房间,舒服地席地而坐。倒一杯茶,翻一本好书,呷一口茶,偶尔看茶叶的翻卷生出万千感慨。沉沉浮浮的叶,不安地在这杯中翻滚,忽而上升忽而沉沦,仿佛这悲喜的人生。然而最后,等水暖,等沸腾停息,茶叶还是渐渐没入杯底,带一丝仓皇的微笑沉默下来。

    像是欲说还休的沉默。茶,就像人,而时间就是这水。沸水淋漓,冲刷和浸润着年少的我们焦躁的心,然后变温,变淡,人生却愈发香醇起来。

    或是还有一些人,是那被风干被久久不能展露的老茶,一层黑色的氧化膜将其隽永的香味封藏,可是,一注滚烫的水下来,它便立即获得新生。春的气息依旧凛冽,甚至相比新茶更显韵味深长。我说,这是更好的茶,相对于新茶浅淡的虚华,这样的老茶更能激起品茶人内心的感动。

    此时玻璃杯中的茶叶已经归于寂静,只有少数悬浮于边缘的碎叶。氤氲的烟气从杯底迸发而出,升腾于水面,带着风雨的灵性,散发着清新的茶香,没有隔阂。看着这些茶叶在玻璃杯中完成了这一生最好的绽放,忽然觉得看着茶,也是享受。

    趁稍凉,啜一口茶,茶香肆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茶,喝出这般清新淡泊的滋味,我想,也就够了吧。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9/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8#
 楼主| 发表于 11-1-10 13:44:07 | 只看该作者
小事,定乾坤
□朱文娟



    阿尔莱特是一家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普通职员,他在任何场合中签名时,都不忘附加上一句公司的宣传词——一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后来,客户、朋友们干脆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一桶4美元”。这样时间一长,大家都不习惯叫他的本名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听说这件事后,便叫来了阿尔莱特,并问道:“大家都用‘一桶4美元’的绰号叫你,你怎么不生气呢?”

    阿尔莱特笑了笑后回答道:“我们公司的宣传词不正是‘一桶4美元’吗?大家叫我一次,就是为公司免费宣传了一次,我又为何要生他们的气呢?其实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呀!”

    洛克菲勒听后深有感触地说道:“像你这样能时时记得为公司做宣传的人还真不多,我们公司就是需要像你这样的职员。”

    几年后,当洛克菲勒辞去董事长一职后,阿尔莱特接替了洛克菲勒的职位,他得到升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处处为公司着想,哪怕仅是一件极小的事情。洛克菲勒曾说:“我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由于我注意到了别人常常容易忽略的小事情。因此,不要总为自己没能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感到沮丧,其实只要努力地做好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你的成功都会因它而起。”

    机遇在人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就如同玩具中的胶泥一般,可以任由你捏成任何形状。因此,在平常的社会中,只要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哪怕只是一件小事情,那么机遇肯定会把成功送到你面前。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09/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楼主| 发表于 11-1-30 16:01:03 | 只看该作者
春暖了,花会开



    雪不停地下着,冷风一阵阵袭来,他脚步踉跄地行走在雪地上,留下一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就在刚才,他硬着头皮,去向工长讨要拖欠了大半年的工资。工长正在喝闷酒,头也不抬地说,不是我不给你钱,是王老板欠着我的工程款。我去找过他,他总说手头紧张,可桌上明明摆着一台新买的笔记本电脑……不信你可以到裕丰大厦四楼问王老板。

    他品咂着工长的话,心底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笔记本电脑抵工资。于是,他扭身出了门,买了把螺丝刀揣在兜里,朝裕丰大厦走去。

    到了那里,已是晚上七点多钟。整栋大楼空荡荡的,他觉得心跳得厉害,扶着楼梯摸黑上楼。

    他四下张望,试探地敲了敲门。就在这时,门开了,有位年轻女人站在那里,问你找谁?他怔住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找建安公司的王老板。女人说你走错楼层了,他的办公室在楼上,现在已经下班了。

    女人见男孩衣着破旧,略显稚气的脸冻得变了色,邀请他进屋暖和一下。室内开着空调,阵阵热浪扑面而来,他挪动脚步进了屋。

    女人递上一杯清茶,他接了过来,感激地说谢谢大姐。女人说我姓罗,喊我罗姐就行了,你找王老板有急事吗?罗姐的热诚打动了他,他的眼睛濡湿了,讲起那些心酸的经历。

    上高二那年,他的父亲患了重病,家里全靠母亲支撑,他办了休学,背起行李外出打工。到了工地后,他干着最脏最累的活,想多挣些钱贴补家用,还可以积攒些学费,没想到工资一拖再拖,他的心凉到了极点。

    在城市漂泊了近一年,这还是第一次肯有人坐下来听他说说心里话,他将内心的烦恼一股脑地倾吐出来。罗姐温和地劝说,你明天去找王老板,好好地跟他谈谈,凡事总有解决的办法。他决定先听从罗姐的建议。

    第二天清晨,他又一次来到裕丰大厦,见到了王老板,诉说起打工的苦楚。他有些紧张,有些胆怯,话说得语无伦次。王老板沉思了一会儿,说,你的话让我想起年少创业时的艰难,不过,最近资金周转遇到点问题。这样吧,我跟工长说一声,你的工钱我先付给你,其余的我想办法解决。

    从王老板那里出来,他满心欢喜地来到街上,置办起年货,给母亲买了件毛衣,给父亲买了两瓶烧酒。

    第二天是周末,他起了个大早,坐上公交车前往车站。下了公交车,路过一个摊点,地上摆着花花草草,很多人围在那里。这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便宜一些,我买两盆。他回头一看,是办公室的罗姐。

    他把后来发生的事情,跟罗姐讲了一下。罗姐笑了,我就说嘛,世上还是好人多。送你一盆报岁兰,祝你喜乐年年。罗姐递过来一盆碧绿的盆栽。他好奇地问,它会开花吗?罗姐笑着说,春暖了,花会开。

    在车上,他捧着报岁兰,望着渐行渐远的城市,眼里泛起柔柔的光。他知道,是罗姐将他从迷途拉回正道,这次回家,跟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春节过后,把落下的功课捡起来。这样想着,一颗心早已飞回偏远的小山村。



□顾晓蕊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30/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0#
 楼主| 发表于 11-1-30 16:02:53 | 只看该作者
读书过年



    每逢过节,我总爱买些本,算作给自己的礼物,既然有书,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节日浓浓的气氛里,在闹中求静,捧一卷书页,放飞思想,是喧器之中难得地享受。过年时,大家都在忙,能够一个人静静地卧在书房,听着窗外不绝于耳的阵阵鞭炮声,不为所动,沉浸于书和梦幻中,心慢慢会收拢起浮华,让自己沉静下来,远离尘世的躁动,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举。在新年里读书,更有一种新意。静心读点书,那味儿比酒浓,坐拥书卷之中,情味浓烈,意境深厚,读书之乐,其乐无穷。读书无形之中平添了几份努力和勤恳。读书也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从阅读的乐趣中放松自己,使自己豁然开朗,让生活具有了一种情调。

    读书过年,实在是味道极好的事情。别人在忙忙碌碌,我却安安静静,打开书本,观古今于须臾,蹒跚于洋洋洒洒的文字中,好不惬意和舒畅。与那一行文字对话,增添了信心和力量,也增添了几许闲情和雅致。平淡从容,淡雅旷达的人生,还得走进书的熔炉冶炼。读书是快乐的,读书可以教会我们很多的东西,并给与我们生活的启迪和思考。读书的享受,在于好书的醍醐灌顶,通体舒泰,使人觉得是一种生命之缘。读书过年,更能在书卷的享受中得到快感。


□张宏宇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130/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1#
 楼主| 发表于 11-2-13 19:30:19 | 只看该作者
俞敏洪:不要“习以为常”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黑暗中随手打开电灯就能见到光明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用手机听到亲人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感知能力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如果在学校你能够感觉到读书的快乐,在单位能够体会到工作的成就感,回家后能够感觉到家的温馨,那就说明你还保留着对于幸福和快乐的感知能力。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感知能力正在慢慢消失,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习以为常”中。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日复一日的相同经历会使人产生审美上的厌倦和疲劳,大脑无法再保持兴奋感。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必然结果,有的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美好生活,但却总是不自觉地陷入到麻木甚至厌倦状态。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改善这种状态,重新感知到幸福和快乐呢?

  答案是:不要让美好的东西太容易得到。越难得到的东西越会被珍惜,从中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越长久。现在许多孩子的幸福感远远没有我们小时候强烈,尽管他们在物质方面要富裕得多。他们想要得到一件东西太容易了:想要玩具就买玩具,想要手机就买手机,想看电影就能看电影,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结果,孩子很快就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厌倦感。我们小时候就不同了,那时候有一把玩具手枪或看一场电影,都是极为奢侈的事情。记得小时候,一个上海亲戚下乡来,送了我一把玩具手枪,结果这把枪成了我的贴身宝贝,一直陪了我十年,直到现在想起来,还能体会到它曾带给我的那种幸福和满足感。小时候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而且常常要摸黑走十里地,但那时看电影所感受到的快乐和幸福,现在进一百次电影院都比不上。

  我非常庆幸从小生活在农村,在点着煤油灯的日子里度过了自己童年和少年的学习时光,因为它让我对今天的生活无比珍惜。小时候,读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若找到一本书来读,能让我高兴得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所以,今天我一看到身旁触手可及的书,内心就会泛起由衷的喜悦和满足。小时候,我从没见过电灯,每次读书都要在黑暗中摸索着把煤油灯点上;所以,现在一摁开关就看到明亮的灯光,我的内心也会在一瞬间溢满温馨和感动。

  有人跟我说:我从小什么都不缺,生活在富裕的家庭,过着餍足的生活,但却渐渐失去了感知美好生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幸福和快乐是没有办法强行感知的,所以,若要改善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先失去、再感知。怎样做到先失去呢?暂时离开习以为常的温暖的家,抛弃“打开开关就是电灯、打开水龙头就是清水”的便捷生活,打起背包,到缺水、没电的荒野中走三天,白天在孤单中啃干粮,晚上在恐惧中宿帐篷。然后,你再回到家,就知道家是多么可爱,日常的生活有多幸福了。

  我们不能对美好的事物太习以为常,否则,生命中留下的只能是越来越多的痛苦。因为人天生容易对美好的事物习以为常,而对痛苦的感知却只会随着年月的累积而变得敏锐。如果我们不懂得去感知幸福和快乐,就只能让痛苦和怨恨充满心田。而一颗被痛苦和怨恨充满的心,就再也没有空间去容纳快乐和幸福了。

  所以,让我们消除“习以为常”的恶习,重新擦拭心灵和眼睛,认真感受平凡日子中的点滴幸福,让每一天在充实、快乐和感恩中度过。




转自本网站论坛走出抑郁版: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hread.php?tid=74746&page=9#pid691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楼主| 发表于 11-2-13 19:3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2-13 19:40 编辑

俞敏洪:我们不需要为80后、90后担忧,我们只需要做出榜样




  12月5日,2010(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在直面90后论坛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俞敏洪就80后、90后的讨论发表了如下观点:


  我刚才来之前就发了一通牢骚。直面90是个伪问题,如果说它是一个问题,那也是一个50后、60后创造出来的问题。我们讨论90后和80后与我们相比弱点在什么地方,上网搜一搜,会说“90后是脑残、或者是火星来的,其实这都是废话。我们想想50后干了些什么?50后比80后、90后糟糕很多倍,50后是典型的红卫兵一代,打砸抢的事情都干过(当然也有被打砸抢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责任。现在中国的企业中最重要的很多人物不都是50后的吗?任正非、张瑞敏、李东升等,都是50后的吧,每一代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会推动时代进步。


  我是60后,60后过得比较平淡,没有参加文化大革命,也没有现在8090后的新锐生活和自由潇洒。平淡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其实我挺羡慕80后、90后的生活。当我们讨论80后、90后的问题时,我们是站在60后、70后的价值观上,站在相对成熟的角度上来看他们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道德水准和价值观。这是典型的九斤老太心态,看年轻人不顺眼。60后、70后也有很多问题,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缺点一点儿都不比他们少。现在我们60后、70后支撑了政治和经济的主要局面,就自认为我们比后代更加强大。在新东方,员工的平均年龄也就是25岁左右,年轻人已经成了新东方贡献的主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天下,我不是为80后、90后说好话,他们身上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我们可以解决的,而是他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跟我们相比,80后和90后某些方面比我们快,比如说信息的接受能力、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和对世界的了解,包括他们摆脱传统历史负担的能力。这其实都是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常常说80后、90后对中国的传统不继承,但是你问问他们,诗歌背得比我们少吗?文化是一个无形的浸润的问题,他们应用现代技术和现代信息手段为自己获取优势的能力,比我们60后、70后大得多。


  他们的弱势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责任心方面、体谅别人方面、成熟度方面,确实比我们这一代人成长得晚。我们从小就学会吃苦,有责任心,洗衣做饭都是自己来,最后养成了习惯,我们认为这是终生的好事。新一代人其实并不一定非要学做饭和洗衣服的习惯,做饭有很多便当店,比自己做饭还要便宜,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更有创造性的事情。


  社会结构在改变,社会服务体制在改变,我们不能要求80后、90后和我们一样。但是这些孩子在成长上确实有滞后的因素,比如说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心智感知水平,对社会整体上的责任心,个人的一些素质,比如说宽容、团队合作精神等,以及对于社会的黑暗现象和社会传统的忍受能力可能会比我们弱一些。我们在18岁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我们进了大学就很懂事,知道需要忍辱负重;现在的孩子要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了才开始真正理解做人的不容易;同时由于他们摆脱传统,轻装上阵,所以一年换两三份工作对80后、90后而言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抱怨8090后不好管,其实关键是我们怎样设立灵活的工作环境。面对80后、90后的工作人员,作为企业不是用传统的思维去管理,而是要根据这些年轻人的特点调整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和工作方法,而不是用纪律去压这些孩子,要运用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80
后、90后身上存在的问题,根源不在他们身上,根子是在底下。我说几个根源,第一是中国的国策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政策(当然,面对现实,当时是一个必须的国策),造成孩子一人被多人宠爱,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团队精神、互相忍让就差一些,生了一个孩子的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二是社会转型的问题,首先请在座的各位回答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成功的定义是什么?走向成功最需要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中国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明确的,因此导致走向成功的路径不明确,也导致了我们面对孩子需要强调的道德责任和价值体系不明确。中国有那么多的不良文化因素和潜规则在其中,我们走向成功到底需要什么特质?我们教育下一代根本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社会体系中没有这套成型的东西,我们自己都没有,要求孩子们有更加高尚的东西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为孩子们做出榜样,而不是挑刺,我们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孩子们去做;第三是教育体系问题,中国的教育体制从小到大告诉孩子:考试以外什么都不用干。考试让学生学到了一点知识,同时把孩子给死了,我想说的是教育体系把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活动空间给压死了。80后、90后有问题,其实我们自己也有问题,他们身上的某些问题是我们造成的,我们要反思自己。


  我是一直鼓励年轻人创业的,如果没有年轻人创业就没有微软的比尔·盖茨和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他们俩都是大学没有毕业就出来创业的,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公司,也用他们的公司改变了世界。但创业也有个前提条件,千万不要以败家子方式去创业,把自己的钱花光了,把父母的钱也花光了。创业的前提是失败了可以承受,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更加不怕失败,一般来说失败也是可以承受的,前提是不要过分,不要做脑残的行为,让父母卖了房子去创业。据我所知,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没有花父母太多的钱去创业,马云、李彦宏、我也没有花父母的钱。创业初期,父母给予适当的支持是可以的,比如我的孩子要创业我是会给支持的。孩子的创业必须有创意,同时要有理性,一般来说,理性做一件小事最后做成的可能性就比较大,理性和激情是不冲突的,是互补的。如果没有特别好的创意,我鼓励孩子们先工作两三年积累经验会比较好。


  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普世价值观是最合适的价值观,平等、诚信、善良、宽容、公正,这些东西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得到最高拥护。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些东西,就拥有了人生的核武器。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人人都相信你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大家值得信赖的人,你就可以信赖这个世界,你不背叛世界,世界就不会抛弃你。
转自本网站论坛走出抑郁版: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hread.php?tid=74746&page=9#pid691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楼主| 发表于 11-2-26 22:26:50 | 只看该作者
爱,有时需要安静



□庞艳


    她是一个漂亮而又善言的白领,他是一个木讷的出租车司机,不英俊也不潇洒,他追了她好几年,对她关怀备至。当她在众多求婚者中选择并不优秀的他时,朋友们都质疑她是不是哪出了毛病,她却说,找一个不如自己的老公,这叫套牢安全与自信。

    她喜欢坐他的车,因为他开得特别沉稳。但她有些受不了他在开车时的安静。他几乎不说一句话,即使找些话题与他聊,他也只是“嗯、啊”地应付着,而且车内的音乐只许放些声音很轻的轻音乐,不能播放歌曲。

    一天,他们开车去郊游。路上,她对他说起自己最近在公司里的不如意和烦恼,他依旧“嗯、啊”地应付着。她心情不好,愈发喋喋不休起来,说他根本就不爱她,不关心她。

    当车子在一片树林前停下时,他点了一支戒了很久的烟,目光凝重而又忧郁地望着她说,想知道为什么我开车时不爱说话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几年前的一天,我和初恋的女友开车去兜风,当我和女友聊得正开心的时候,一只白色的小狗横穿马路,一个白发老妇人一边摆着手,一边惊恐地向这只狗跑过来。我本能地用力踩着刹车,可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那只小狗倒在了车轮下。女友让我开车快走,说会被人讹上的。

    我从倒车镜里看到那位白发的老妇人正跪在地上,俯下身抱起那只流着鲜血的小白狗,很伤心地把脸贴在小狗的身上。我感动了,不顾女友的劝说,下了车,来到老妇人身边,把二百元钱递给她,道歉地说,自己不是故意的。

    那个老妇很伤心地说:我不要钱,它买不回来一条命。这只小狗是十年前女儿临死时留给我的唯一的念想。现在小狗又死了,我连个说话的伴都没有了。说着她又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然后,她就这样抱着她的小狗走了,那个悲伤的背影让我一辈子都忘不掉。所以,从那以后,当我再开车时,我保持着不说话、一心一意开车的习惯。

    听完他的故事,她眼睛湿润了,温柔地望着他,握紧了他的手,明白了爱有时需要安静。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220/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楼主| 发表于 11-2-26 22:28:28 | 只看该作者
拉住成功的手




□朱孟军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八十年代,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塘,想养鱼。但乡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又把水塘填平。这件事成了一个笑话,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想发财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了500元钱,养起了鸡。但是一场洪水后,鸡得了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5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只靠三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数字。他的母亲受不了这个刺激,竟然忧郁而死。

    他后来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

    35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娶到媳妇。即使是离异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为他只有一间土屋,随时有可能在一场大雨后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农村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还想搏一搏,就四处借钱买一辆手扶拖拉机。不料,上路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他断了一条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机,被人捞起来,已经支离破碎,他只能拆开它,当作废铁卖。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了。

    但是后来他却成了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里一家公司的老总,手中有两亿元的资产。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许多媒体采访过他,许多报告文学描述过他。但我只记得这样一个情节——

    记者问他:“在苦难的日子里,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缩?”

    他坐在宽大豪华的老板台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

    记者说:“摔在地上,碎了。”“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10个人在场,他们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于是,我记住了这段经典绝妙的对话。这样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气,他也会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上苍剥夺了他的生命……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220/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5#
 楼主| 发表于 11-2-26 22:31:05 | 只看该作者
王快手



□周宝宽

    城北王家坨的王友德正值中年,是个好庄稼把式,手快,掰一亩地玉米,别人3个小时掰完,他不到1小时就掰完,种地、铲地、收割都快,快别人2-3倍,人称“王快手”。包产到户他承包了上千亩耕地,种植玉米,大豆及蔬菜,几年工夫,他成为了当地首富。

    前几年,村里给每户分了一个蔬菜大棚,占地4亩,期限30年,且可流转。绝大多数村民都在城里打工,不愿耕种大棚,都想转让出去,可是没人接手买。村主任就动员王友德全收下。

    同村的张小东23岁,与王友德的儿子王磊是同龄同学,当初还是在一个产房出生。张小东聪明能干,但家境太差,父母及老祖母常年卧病在床,每年医药费就花去10多万元,张小东种地与打工每月也就挣4000多元,连付医药费都不够。于是张小东找上门来,想把这两个大棚号转让给王友德。王友德说:“我已经买下100多个大棚号了,花去1000多万元,手头没钱了,以后再说吧。”

    张小东为此怀恨在心。第二天他收到了一个以“好心人”为名捐给他家的5万元钱,他还认为是哪个慈善家寄来的。

    一晃到了盛夏,庄稼地里的玉米棒刚饱满,正好能卖青苞米。王友德发现自己临公路的玉米,一夜丢了5亩,第二天又丢了6亩,第三天丢了7亩。第四天晚间,王友德蹲在玉米地里守候,要弄个究竟。

    晚10点左右,一辆大货车停在了玉米地旁,从车上下来一个小伙子,王友德一眼就看出是张小东。张小东掰玉米的速度快得惊人,双手同时进行,早已超过“王快手”,听着掰玉米的“嘎吧”声,王友德的心就像开了窗户一样敞亮,激动得差点喊出“好样的”。

    过了一周,王友德把张小东叫到了家对他说:“你掰了20多亩地的青玉米也累够呛吧?”张小东一听这话,一下跪到地上,乞求道:“王叔,我错了,过几天我把玉米钱全退给你,你别报案。”王友德一把拉起张小东,说:“我报什么案?儿子掰老子的玉米是帮爹干活,我昨天收回100多万长途贩运费,准备给你在城里买套新楼,再配台小轿车。”张小东说:“我怎么越听越糊涂。”

    王友德边说边端详张小东的脸,把张小东搂到怀中,流出了热泪,说:“你和王磊是在同一个产房同时生的,都放在一起,当时护士给弄错位了,你被老张家抱回家了,我把王磊抱回家了。”张小东说:“那为什么不早说呢?”王友德说:“我想再考察你一下,看你的手能不能赶上我手快,要赶上,连亲子鉴定都不用做了,我想亲眼看你掰玉米的动作,我一看那姿势、那速度、那声音,都超过了我,我才放心。”

    张小东说:“那笔慈善金也是你寄的呗?”“你是个大孝子,全县都出了名,你有困难,我能不帮吗?”“那你为什么不收我的大棚号?”“那是你养父母的命根子,我不能收啊。以后王磊负责贩运,你负责咱家承包的几千亩地,我的家产平分给你们。但有一条要保证,那就是要更孝敬你的养父母和祖母,不但给他们治病,还要让他们过好日子。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养心谷: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10220/index.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4 22: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