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7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躁郁之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4-6-19 10:3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類別:心靈復健
書名:躁鬱之心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
內容簡介
她似乎比別人多了一副靈魂,有時如春天般明朗亮麗而充滿夢想;有時又似墜日地獄,抑鬱恐慌而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她聰明﹑美麗﹑深具智慧,她是臨床心理博士,是躁鬱症權威,就在擔任大學教授三個月後,她,瘋狂了……

身為國際知名躁鬱症專家,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的凱?傑米森博士,在本書中揭露自己從少女時代便與躁鬱症搏鬥的心路歷程。
 


導讀
心理師 作家 游乾桂

心理健康的人,有三項條件,其中之一便是承認自己有麻煩,吐露真情,懂得面對。

同是臨床心理工作者,我覺得作者的勇氣可嘉。它提供一般人一種「自我心理治療的新觀念。

衝破幽暗,迎接靈醒,別忘了還有一帖重要有效的藥,它的名字叫「自己」。
 

*top

作者簡介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
凱?傑米林博士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情感性疾病門診主任,並當選該校「科學女傑」,列名於「全美最佳醫師」內:她是美國「國家諮詢委員會人類基金研究」的成員,同時也是「戴納機構躁鬱症基因基礎」的臨床主任。

她曾製作撰寫一系列獲獎之公共電視節目,內容均與躁鬱症和藝術有關。著作包括《為火所染:躁鬱症和藝術特質》,及八十多種科學出版品,內容涵蓋情緒失調、自殺、心理治療和鋰鹽等。

世界躁鬱症研究權威──傑米森博士,在本書中揭露自己從少女時代即與躁鬱症纏鬥之心路歷程。她於一九九五年完成本書後,即停止診視病人。\



 

*top

作者序文

為什麼不說出真相?  
凱.傑米森
凌晨兩點,在瘋子眼中, 連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也顯得引人入勝。平常看來不過是一堆呆板建築物合成的冰冷醫院,在近二十年前的那個秋天凌晨,卻成為我興奮敏感的神經系統的焦點所在。所有感官高速運轉,雙眼熱切地四處張望,將身旁諸事巨細靡遺收入眼底。當時我正在奔跑,且不只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在醫院停車場來回快速奔竄,希望耗盡無休無止的狂野精力。我跑得很快,逐漸步向瘋狂。

和我作伴的是一位醫學院同事,他在一小時前便停止了跑步,並不耐地表示他已筋疲力竭。神智清楚的人會認為這理所當然,但對我們兩個早已日夜不分的人而言,長時間的飲酒喧鬧﹑狂笑作樂,即使尚不致命,也已造成嚴重影響。我們原該正常作息﹑發表著作,而非自毀前程;我們原該閱讀雜誌﹑作圖表﹑畫些沒人想看的科學曲線圖。

突然,一輛警車停了下來。儘管有些神智不清,我仍可以看到一名警察下了車,手放在他的佩槍上,問道:「你們兩個這時候在停車場跑步幹什麼?」我僅憑七拼八湊的殘存判斷力也能理解,要解釋我們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件難事。還好我的同事腦筋動得比較快,運用直覺本能和世俗的刻板印象回答:「我們是精神病學系的教員。」警察看看我們,笑了笑,便上了巡邏車離開。

精神病學教師的身分使一切不言而喻。
接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請,擔任精神病學系的助理教授後,不到一個月,我已深陷瘋狂境地。當時是一九七四年,我二十八歲。之後不到三個月,我便因躁鬱症而判若兩人,並開始了一場漫長昂貴的抗拒用藥之戰。但幾年後,我卻極力鼓勵病人採取藥物治療。我的病史,及拒絕服用最終拯救我生命﹑恢復我神智的藥物的整個過程,說來話長。

自有記憶以來,我便極端地易為情緒所左右,但一般來說,這種感覺還不錯。兒時情感強烈,小女孩時性情多變,青春期則首度經歷了嚴重的憂鬱症;展開專業生涯後,我便被躁鬱症無情的週期循環緊緊纏身。由於本身需求及學術傾向,我選擇了研究情緒,這也是我所知,唯一能了解並接受自己病症的途徑;也只有如此,我才能試著協助同樣身受情緒失調之苦的人。有幾次幾乎置我於死地的躁鬱症,實際上每年導致上萬人死亡,而大部分是無謂喪生的年輕人,其中許多更是社會上最具想像力及資賦優異的人。

中國人相信,要戰勝野獸前必須先美化牠。奇特的是,在對抗躁鬱症時,我嘗試的方法與此不謀而合。躁鬱症是個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敵人與同伴,複雜性深具誘惑力,濃縮了人性中最精緻及最危險的特質。為了和病魔抗爭,首先我必須認識它所有的面貌和無窮的偽裝,了解它真正及被想像出來的力量。起初我以為躁鬱症只是自己一向反覆無常的情緒﹑精力和熱度過了頭,所以有時可能對它太過寬宏大量;再加上我相信自己能靠本身的力量,來控制日漸加劇的情緒起伏,因此,最初十年我並未接受任何治療。即使在情況惡化到迫切需要醫療時,我偶爾仍會拒絕服藥,儘管由所受訓練及臨床研究的專業知識上,我知道服藥是對抗躁鬱症唯一的明智之舉。

我的躁症是一種令人無限陶醉的狀態,至少在早期溫和的躁症發作時是如此。它帶來極大的個人愉悅,使我思緒泉湧,精力源源不絕,所有的新想法都能化為一篇篇的報告和計畫。服藥不僅影響這些快速亢奮的時光,而且副作用令人難以忍受。我花了太久的時間才了解到,失去的歲月和人際關係已無法挽回;我對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傷害並非總能彌補;擺脫藥物束縛也失去其意義,因為,死亡和瘋狂是唯一之途。

我向自己宣戰的行為並不特殊,躁鬱症在臨床治療上最主要的問題不在於缺乏有效藥物,而在於病人通常不願服藥。更糟的是,由於相關資訊缺乏﹑用藥諮詢不佳﹑自覺羞恥或害怕影響生活及工作等因素作祟,病人根本不願尋求治療。但躁鬱症會扭曲情緒及思慮,引發可怕的行為,摧毀理性思考的基礎,而且往往磨蝕了生存意念。躁鬱症源於生理因素,而病人的感受卻是心理的,它所帶來的好處及愉悅獨一無二,但發病的痛苦卻令人無法忍受,且經常導致自殺。

幸運的是,我並未死於此病,而且能接受現有最好的醫療,同時擁有朋友﹑同事和家人的支持。因此,我儘可能嘗試以自己的患病經驗,來充實我個人的研究﹑教學﹑臨床工作及宣傳活動。我希望藉由寫作及教學來告知同業,這種反覆無常疾病的核心,兼具毀滅和創造之矛盾特質。同時,藉由和許多人的合作,試著改變大眾對精神疾病,尤其是躁鬱症的態度。雖然,整合學術性的科學知識和本身情緒經驗的現實,有時並不容易;然而,正由於原始情緒及臨床科學客觀看法的結合,使我感受到終於獲得隨心所欲生活的自由,並且擁有必要的經驗,來嘗試增進大眾的認知,並輔助臨床工作。

寫作這本書,直言不諱地描述自己的躁鬱症和精神官能症病史,並承認仍須持續藥物治療,令我有些疑慮。由於執照及醫院聲譽等明顯因素,臨床醫生一向不願公開個人精神方面的問題。這樣的考量情有可原。我不知道如此開誠布公談論自己的病症,對個人及專業生涯有何長遠影響,但不論結果如何,總是比繼續保持緘默要好。

我已經厭倦了掩飾﹑浪費精力﹑假道學和無法光明正大行事。我就是我,即使有學位﹑職稱和形形色色的言語作為屏障,不誠實就是不誠\實,或許有必要,但仍是欺騙。雖然對公開病情心懷憂慮,但罹患躁鬱症超過三十年的好處之一便是:沒有什麼困難是無法克服的,如同在奇沙比克灣(the Chesapeake,注一)的狂風暴雨中穿越海灣大橋,只能向前走,卻不能回頭。我也在羅威爾(注二)所提出的基本問題中得到慰藉,即是:「那麼,為什麼不說出真相?」

注一:奇沙比克灣為大西洋的一個海灣,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之間,長達三百多公里。

注二:羅伯.羅威爾(Robert Lowell, 1917-1977),美國詩人。曾參加六O年代的反戰運動,詩集曾獲普立茲獎,內容多以強烈現實感。\r


 
*top

專家推薦

劉絮愷
用生命寫成的病人誌
  躁鬱症是種很奇特的病,讓一個人的情緒在狂躁與憂鬱兩極之間擺盪不已。相應的,患者的思想與行為也無不受到浸染。躁鬱症可能是天才的起源,如歌德家族中,便有多位可能的患者。歌德本人的一生更是波瀾起伏,起落之間,雖有外在因素,但追根究柢,無不受其內在生物規律波動的宰制。狂躁期的意興風發與憂鬱掩至時的退縮蟄伏,可說變了一個人一般。這些,我們在歌德的自傳中可以有所感受。這也是躁鬱症病人誌的早期作品之一。

然而,當罹患躁鬱症的人是專業人員,而且是個臨床心理學教授時,對疾病狀態的描寫又會如何呢?

「當醫師自己生了病」,這是個很老掉牙也很好萊塢化的議題。因為角色的重疊,就會有隨之而來、預設的一連串心理歷程。這也是傳統病人誌寫作的特點所在。它的基本假設是,疾病的狀態為個體的存在帶入未知、外來的經驗。個體於是全力地和疾病與其帶入的陌生經驗對抗。戰爭或慘烈或隱而不顯。結果或以一方的全面勝利或潰敗、或是達成了某種慘澹的妥協收場;病人誌的另一個基調則是假設未經過病人之口,疾病的經驗世界無法為人如實掌握,所有的解讀因而也必然是某種揣度。所以,病人永遠是和外在世界疏離而對立的。這更增強且正當化了病者發聲說話的意圖與權利。也因而,隨著不被了解而來的怨懟,往往是極端的自戀。病者在一人的世界中絕望地期待被了解,又孤傲地拒視這個世界,這是病人誌迷人、卻又讓人無可親近的致命矛盾。

但是《躁鬱之心》卻是很特別的,很少有上述制式化病人誌閱讀上的令人不快之處。      

理由可能是這樣的:在躁鬱症的世界中,戰場發生在人類的情緒上。因而患者的記事,會回過頭來受到情緒的影響。《躁鬱之心》由於作者本身是受過精神病理學訓練的臨床心理學教授,因此對情緒對自己對世界的觀察滲透的程度,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對躁症世界的光輝燦爛及鬱症世界的延沓折磨的描寫,都遵循著嚴格的學院描述性精神醫學詞彙,但又能如實掌握狂喜及空虛的現象,不會像一般的作品過於自我沈溺,演繹過度。

作者的專業訓練讓她有能力去整合在長久的時間軸向上,經驗的劇烈變化。不斷地以不正常的經驗與自身的主體性對話。正常與不正常的拉鋸於焉不是那麼地截然二分,充分顯現了人類心智狀態的複雜。

作者所處的社會地位,使得她能跳脫單純病人/受害者的角度,更宏觀地看待這疾病的社會學意涵。疾病不單是經驗上的存在,更是社會實質的生存。身為躁鬱症教授的社會性存在,驅策她去作了許多不屬於專業的考量與反省。不讓自己耽於一己的經驗中,自戀地喃喃自語。讓疾病的經驗,呈現的面向更為豐厚。

然而,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作者與吃藥這看似簡單的事情間無窮無盡的拉鋸戰。這也是我在精神科醫師生涯中,面對病人時,最難去面對及處理的。對醫師及病人皆然,一個純粹機械性的動作,隱含的卻是一整套存在於這世界的方法──作為一個病人之存在。這是治療者與病者必須共同探索與對話的舞台所在。也因而,傑出的演員可以讓病人誌這老掉牙的戲碼心意迭出。這或許也是寫《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的薩克斯醫師對《躁鬱之心》讚許有加的理由。

蘇惠昭
勇敢說出真相
傳奇女子
凱傑米森的躁鬱之心
凱?傑米森(Kay R Jamison)是誰?精神科醫師沒有不知道這一號人物,因為他們念的有關「躁鬱症」的教科書就是她所撰寫。

世界著名的麻瘋病專家保羅?班德曾經有一段經歷,這使得他更能體會麻瘋病病人生存在無痛覺、無觸覺狀態之下的難以言喻的恐怖,及其內在的荒涼與孤寂。
  
那一天,班德在大病之後醒來,他發現自己的腳──沒有感覺了,在深沈的懼怖中,先是用原子筆尖,再用針,這位麻瘋病專家一刺再刺自己的腳──沒有反應,完全不痛,他只見到血一滴一滴的滲出來。
  後來證實只是暫時失去感覺,班德並沒有感染麻瘋病,但僅僅一夜的折騰,昏茫、詛咒,夠了,「我絕不會忘記那種如死一般的荒涼孤寂」他寫道。

傑米森的故事比保羅.班德壞上一百倍、一千倍。「世界躁鬱症研究權威」--精神醫學界是這麼看待她的,但傑米森卻不折不扣是一名躁鬱症患者,而且就在接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請,擔任精神病學系助理教授後一個月不到,她便陷入全面狂躁,幾近瘋狂的境地。

躁鬱症到底是什麼?傑米森這樣形容它--「一個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敵人與同伴」,當躁鬱症降臨,「我的心靈似乎在自我競速,想法紛至雜沓,腦內充滿未及釐清的神經活動」,不受駕馭,如脫疆野馬的心靈於是帶來種種瘋狂的行為,如:毫無節制的購物,各種幻覺的產生,不斷說話,精力旺盛,無需睡眠……。

就像燃燒生命的火力突然加熱到平常的一萬倍、一千倍,然後,這一切又嘎然而止。

當躁鬱症侵襲,病人會覺得自己乏味膩人,能力不足,思緒不清,反應遲鈍,那個叫做「生命」的東西彷彿通通出走了,徒然留下一個空的腦袋和心靈。

擺盪在躁與鬱的兩極之間,如果不接受治療,病人會有明顯的自殺傾向,死亡,或者瘋狂。

而傑米森正是這樣,一個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一方面要治療別人,一方面則必需接受治療。她一度抗拒,以為可以憑藉意志力控制病情,最終還是屈服於遺傳基因,乖乖服用鋰鹽。

躁鬱症患者的人生已經夠艱難,身為精神科醫師,傑米森的處境尤其困頓,她想說,卻又害怕學術聲譽受損;害怕因此被撤銷臨床醫生執照;她也不知該如何說,用什麼方式說,說了又會如何……。

最後,傑米森選擇了寫出自己的故事──〈躁鬱之心〉(天下文化中文版),這本長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回憶錄是一個震撼,不只是一個女精神醫師公開自己是躁鬱症患者這樣的震撼,而是作者自我揭露的勇氣。

然而,選擇自我揭露,昭告世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的釋放,「我已經厭倦了掩飾,浪費精力,假道學和無法光明正大行事」傑米森在序文中如是說。

有誰比一個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更了解躁鬱症病人呢?有什麼比「說出真相」更需要勇氣?

傑米森所啟發的,不只是和躁鬱症有關的人,也是每一個曾經刻意隱藏內在黑暗的人。
 

 

躁鬱之心 /凱?傑米森 著(Kay Redfield Jamison)作;李欣容譯.
---初版.:天下文化;
1998【民87】
面: 公分.
ISBN:957-621-456-4(平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4-6-19 10:40:06 | 只看该作者
躁 鬱 之 心

「如果我們在隧道盡頭看到燈光,那是正迎面而來的火車所發出的。」

其實很久以前就想買這本書來看,因為今天找不到「異常快樂殺人心理」,又突然拗起來不想問老闆,所以就買了這本。內容是一位女性的精神病學教授所寫,而她自己本身也患有躁鬱症。從她求學的過程到結婚離婚再婚教學,所伴隨她的症狀和心理。

每次看這類書時(像之前的「記憶空白」)我總是閱讀得十分順暢。今天去師大附近的小店OSO,非常的不錯,雖然cake遜了點,價格不太友善,但是整個的氣氛十分的好。我花了兩個半小時就把整本看完,然後去夜市買了東西回家吃,一路想著應該要怎麼寫感想。在這個版出現的一些人至少「看起來」不太正常,所以我想共鳴會比較大吧!:P



相較於榮格自傳讓我上次為竟全功打算回台中重新再來看的經驗,女性自傳體果然比較容易讓我接受。在vanny曾經輕微崩潰的經驗裡,某些東西是十分熟悉的,當然我的強大是來自於幻想或夢境,而不像作者是自身切實的發生。瘋狂的狀態是有一種絕對的快樂的吸引力,我確信,但是那樣的狀態下或是之後復原的過程或是復原後的狀態要如何面對,則是無法比較的。
我們曾經聊過哲學,說其實還是有幫助的。你說以前是在一團迷霧裡,若沒有接觸哲學可能會走的更辛苦或是走到其他的方向,而哲學的確有它的幫助。我想了想,其實說的很對,即使我不是念哲學的料,但是光是我所接觸到它所開展出來的面向就足以讓我所泅溺的黑洞有了模糊的座標在。目前我的will都處於一種十分強大的狀態,可是我無法遏止自己對一些東西的好奇,還有被吸引。一方面我不希望科學在人的精神方面有所開展,可是一方面我也的確希望「確定」些什麼,藉著所謂理性的方式。今天在Linson的實驗室裡,我問他們是否相信自己所念的東西,因為好多是我不能理解的,但是我卻如此輕易的使用著。把話說回來。通常我的理性只使用50%,其中的40%是用在書寫中,剩下的10%才是用在我的語言。有時我和P講話時總有一些無力,因為他是多麼的「精言」而我是多麼的「廢話加胡說」。可是某部分的我知道自己在抗拒去清楚一些東西,尤其是自己的想法。用loving的話來講就是,我們是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呀!若連自己的不瞭解,那麼??
「……有許許多多的悔恨、未能把握的機會、無意且傷感情的爭論,並且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已不容改變。許多的美夢化為泡影……。表面上每件事都已成空,但還好哀痛和憂鬱截然不同,它極為悲傷、可怕,但並非失去希望。」

目前的我有很大的生命慾望,因為我有了一些「可能」。這樣的可能讓我忍不住的想看看「它究竟是什麼樣」。那無關承諾,只是有了「可能」。我並不害怕死亡,我害怕的是我「要」死。在那樣的情況一定是複雜到以我現在的能力無法說出的,可是現在我有著慾望想要去實現我的生命,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過程」。我要那個我所不知的過程,不論結果為何。而我的立基點,就在心理的某一處有關於溫暖堅定的……。

我所擔憂的問題是我不知自己真正的想法(如果有所謂「真正的想法」),那或許模糊曖昧也是一種形式(loving語)。現在剩下的問題是我尚未能說服自己接受這樣的狀態,或許就像作者一直不願意自己服用「鋰」來抑制她病情的發生,而我確不希望自己陷入「以為」自己有病的狀態,其實最常見的顏色是灰色,而非黑非白。而如果世界上有病的人這麼多,那得病似乎也無妨,我只是覺得看醫生很花錢罷了。不過若撇開我閒扯的有的沒的,這本書真的蠻好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4-6-19 10:47:31 | 只看该作者
1998 中國時報開卷一週好書

她似乎比別人多了一副靈魂,有時如春天般明朗亮麗而充滿夢想;有時又似墜日地獄,抑鬱恐慌而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她聰明﹑美麗﹑深具智慧,她是臨床心理博士,是躁鬱症權威,就在擔任大學教授三個月後,她,瘋狂了……

身為國際知名躁鬱症專家,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的凱?傑米森博士,在本書中揭露自己從少女時代便與躁鬱症搏鬥的心路歷程。

中國人相信,要戰勝野獸前必須先美化牠。奇特的是,在對抗躁鬱症時,我嘗試的方法與此不謀而合。躁鬱症是個迷人但足以致命的敵人與同伴,複雜性深具誘惑力,濃縮了人性中最精緻及最危險的特質。為了和病魔抗爭,首先我必須認識它所有的面貌和無窮的偽裝,了解它真正及被想像出來的力量。起初我以為躁鬱症只是自己一向反覆無常的情緒﹑精力和熱度過了頭,所以有時可能對它太過寬宏大量;再加上我相信自己能靠本身的力量,來控制日漸加劇的情緒起伏,因此,最初十年我並未接受任何治療。即使在情況惡化到迫切需要醫療時,我偶爾仍會拒絕服藥,儘管由所受訓練及臨床研究的專業知識上,我知道服藥是對抗躁鬱症唯一的明智之舉。

躁鬱症是種很奇特的病,讓一個人的情緒在狂躁與憂鬱兩極之間擺盪不已。相應的,患者的思想與行為也無不受到浸染。躁鬱症可能是天才的起源,如歌德家族中,便有多位可能的患者。歌德本人的一生更是波瀾起伏,起落之間,雖有外在因素,但追根究柢,無不受其內在生物規律波動的宰制。狂躁期的意興風發與憂鬱掩至時的退縮蟄伏,可說變了一個人一般。這些,我們在歌德的自傳中可以有所感受。這也是躁鬱症病人誌的早期作品之一。

然而,當罹患躁鬱症的人是專業人員,而且是個臨床心理學教授時,對疾病狀態的描寫又會如何呢?

「當醫師自己生了病」,這是個很老掉牙也很好萊塢化的議題。因為角色的重疊,就會有隨之而來、預設的一連串心理歷程。這也是傳統病人誌寫作的特點所在。它的基本假設是,疾病的狀態為個體的存在帶入未知、外來的經驗。個體於是全力地和疾病與其帶入的陌生經驗對抗。戰爭或慘烈或隱而不顯。結果或以一方的全面勝利或潰敗、或是達成了某種慘澹的妥協收場;病人誌的另一個基調則是假設未經過病人之口,疾病的經驗世界無法為人如實掌握,所有的解讀因而也必然是某種揣度。所以,病人永遠是和外在世界疏離而對立的。這更增強且正當化了病者發聲說話的意圖與權利。也因而,隨著不被了解而來的怨懟,往往是極端的自戀。病者在一人的世界中絕望地期待被了解,又孤傲地拒視這個世界,這是病人誌迷人、卻又讓人無可親近的致命矛盾。

但是《躁鬱之心》卻是很特別的,很少有上述制式化病人誌閱讀上的令人不快之處。      

理由可能是這樣的:在躁鬱症的世界中,戰場發生在人類的情緒上。因而患者的記事,會回過頭來受到情緒的影響。《躁鬱之心》由於作者本身是受過精神病理學訓練的臨床心理學教授,因此對情緒對自己對世界的觀察滲透的程度,可以有很好的掌握。對躁症世界的光輝燦爛及鬱症世界的延沓折磨的描寫,都遵循著嚴格的學院描述性精神醫學詞彙,但又能如實掌握狂喜及空虛的現象,不會像一般的作品過於自我沈溺,演繹過度。

作者的專業訓練讓她有能力去整合在長久的時間軸向上,經驗的劇烈變化。不斷地以不正常的經驗與自身的主體性對話。正常與不正常的拉鋸於焉不是那麼地截然二分,充分顯現了人類心智狀態的複雜。

作者所處的社會地位,使得她能跳脫單純病人/受害者的角度,更宏觀地看待這疾病的社會學意涵。疾病不單是經驗上的存在,更是社會實質的生存。身為躁鬱症教授的社會性存在,驅策她去作了許多不屬於專業的考量與反省。不讓自己耽於一己的經驗中,自戀地喃喃自語。讓疾病的經驗,呈現的面向更為豐厚。

然而,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作者與吃藥這看似簡單的事情間無窮無盡的拉鋸戰。這也是我在精神科醫師生涯中,面對病人時,最難去面對及處理的。對醫師及病人皆然,一個純粹機械性的動作,隱含的卻是一整套存在於這世界的方法──作為一個病人之存在。這是治療者與病者必須共同探索與對話的舞台所在。也因而,傑出的演員可以讓病人誌這老掉牙的戲碼心意迭出。這或許也是寫《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的薩克斯醫師對《躁鬱之心》讚許有加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4-6-19 10:48:47 | 只看该作者
推薦好書=躁鬱之心

天氣:
心情:

By 飛天馬
2003/10/18 am05:44


如果承認自己有病
那就好辦了
漸漸的你會發現...週遭的人跟你一樣


是的
我得了城市病
憂鬱的時候把自己埋在土裡
久久說不出一句話
寫不出一個字
亢奮的時候...卻無人傾訴...
排山倒海的思想
筆墨也難以為形容

相信纖細敏感的人們
多多少少都為此苦惱

看了躁鬱之心
你會發現生命好多不可思議的事
開始學習擁有
開始學習失去
開始學習養傷

說不定這只是一個起點呢
上帝挑選我...要做千千萬年的靈魂
才失去所愛的一天.一年.十年.五十年..
那我有什麼好放不下的
魂魄不死 輪迴常在

全世界人都一樣吧
憂鬱的時候憂鬱
衝動的時候衝動

全美國最權威的醫生承認自己重度憂鬱
她整本書敘述文字的能力
讓人嘆為觀止
所以這也是一本製造奇妙心智的書

愛比別人多
心比別人細

所愛的猝死
依賴的生病
誰還能為誰堅強



上帝總會關了一扇窗又開另一扇
雖說時間可惡
漫長的空虛感
無助的把身體剝了一層皮膚

但時間終究還是會癒合傷口
雖然過程那麼的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4-6-19 20:04:44 | 只看该作者
她的痛苦哀傷
超乎想像
她的頑強鬥志
難以望其項背

她是一名躁鬱症患者
同時在大學任教精神醫學

她對鋰鹽的排斥,使她飽受折磨
在躁症鬱症交逼之下
她的心路歷程就在字裡行間裡
隱然溢出痛苦
令人不忍

這是一本值得一閱的書
特與大家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4-8-23 14:07:47 | 只看该作者
cocofu 感觉你恢复的不错,能讲讲你的病例吗,有没有什么经验?现在吃的是什么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4-8-29 19:39:52 | 只看该作者
每天早上开克1粒(优克1/2),晚上再普乐1/3或1/4(单位:粒)
每天看喜剧,港片(看看“皆大欢喜”吧,保证你心情不坏)
悠悠哉哉的过日子

个人感觉一切顺其自然,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平常给自己放放小假,放大假的时候也不要把事业全放掉,培养好习惯,然后顺着习惯和好情绪去生活就可以了,遇到突发事件时就要求低希冀好一些,慢慢适应。人是靠习惯活着的。总之,好习惯+好情绪,就可以活得很开心了。并不是很优越的职位和声望才是目标,我觉得只要和自己的能力相配就可以了,不然患得患失,压力很大的活着一定很不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4-8-30 12:30:04 | 只看该作者
你可以看看本版的其他帖子,相信你可以慢慢成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1: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