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家的孤独症候群——乱评《梅兰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4-23 18: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家的孤独症候群——乱评《梅兰芳》
2009-01-09
Tag:梅兰芳 影评 艺术家 陈凯歌 孤独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zhizibai.blogbus.com/logs/33635263.html

陈凯歌本人有点孤傲的艺术家气质,所以他镜头里的梨园青衣,程蝶衣也好,梅兰芳也好,仿佛就是彼此的投影——永远是神情落寞,有强烈的精神洁癖。他们可能是陈凯歌的理想偶像,也可能就是陈凯歌本人的影子。陈不过是借了两个身世曲折的时代标点来与自己对话,至于剧中情节是否吻合当年的事实,已不是重点。

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莎士比亚,而每一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心头所好。比如,冯小刚喜欢葛优那样,带点痞气的老好人;又比如,张艺谋喜欢眉梢带点硬朗的刚性女子。而陈凯歌,或许是他自幼浸淫于艺术世家的缘故,总对那些孤高自傲的艺术家情有独钟。

而孤独,这个字眼,从来与艺术家脱不了干系。就像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病,艺术家普遍具有孤独症候群。

n         孤独者群像

有些职业,必然意味着孤独。比如,作家;比如,电影院的放映员;又比如,艺术家。

曾经有一位美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公然宣称:“孤独和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许多伟大的人物身体力行,实践着这一真理;许多图谋伟大的小人物,也刻意制造者孤独。所以,在艺术家或文艺青年群集的小圈子里,我们会发现风度翩翩品味良好的单身者比比皆是,有些甚至是终身不婚者,这可以说是孤独症直接导致的结果之一。

著名的法国诗人兰波,毕生将自己放逐在浩渺辽阔的大海上。拥有才情和美貌的他,若是生活在喧闹人群中,必是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多姿多彩的俗世生活,似乎并不能排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他最终选择与大海为伍,与孤独相伴。

可是,我们的梅兰芳先生,就其真实生平而言,和“孤独”貌似不沾边。他的俗世生活过得热闹自在——名利双收,且有两位佳丽日日扫榻以待。纵然梨园弟子在那个年代人微言轻,但好在后期,梅先生自创门派,又逢社会变革,一跃成为京剧艺术代言人。风头一时无二,甚至被人称颂为“一代完人”。

似乎,梅先生是艺术家中的幸运儿,品学兼优的优等生。这本是好事,然对陈导演而言,少了“孤独”,则少了艺术家的“神秘气质”。多可惜!

于是,我们的陈凯歌先生首先将梅先生的私生活开刀,生生将梅先生的第二位夫人孟小冬从他的婚姻生活中剥离出去,变成了他可遇不可求的红颜知己。并在台词中特地辅以佐证:“你若毁了他心中的那份孤独感,他便不是梅兰芳了!”

n         陈凯歌的“孤独强迫症”

陈凯歌出身书香门第,处女作《黄土地》一炮打响,紧接着便是“第五代”在国内外大放异彩的时候。相较于张艺谋,他的艺术成长史可谓一帆风顺。可大概中国文人向来忧国忧民惯了,若不以“天下人忧为忧”,则为“天下人不忧而愁”。陈凯歌电影里的人物向来是时代的异端,自打娘胎落地便生了一付不合群的臭脾气。我们常常会在他电影里看到逆流而行的主人公、缓慢哀伤的长镜头、昏黄的灯光、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廊,这些零零碎碎的镜头语言,加起来就是两个字——“孤独”。

由于陈大导演的“孤独强迫症”,他总是挑选那些异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这些异端,要不是为伦理不容,要不就是为时政不容。他描绘过同性恋无望的爱情;奴隶对主子卑微渺小的爱情;叔嫂间暧昧错乱的爱情,以至于他电影里的人物大多不得善终。

他的审美观一度影响他挑选演员的标准。看得出,他爱极那些形容苍白,身材瘦削,独立特行的少年。这些少年有着纳西萨斯的自恋,然而也因此浑身散发着罂粟般的迷人气息。其中有一些人,成为一个时代的偶像经典。

n         孤独的围困与突围

七八十年代,陈凯歌的电影连同第五代的名字一度成为青年群体中的文化流行品。那时候,海子的忧郁症和顾城的狂躁症,是一种诗意的象征。因为当时国门初开,文艺青年是走在时代前端的异己分子。他们的理想主义往往不被人理解。那个时代,大批诗人画家用自杀宣泄自己的青春激情。“孤独”成为一个时代的症结。

那个时候的陈凯歌式的孤独,是合时宜的“孤独”,是为大多数青年理解的“少年维特式的孤独”。

但如今的文化氛围大相径庭,后现代解构式的玩笑和轻佻主宰了当今青少年的业余生活。这些不读历史、喜欢看漫画的男孩女孩们,总喜欢用反诘和调侃来掩饰自己的情绪。他们不喜欢严肃、沉重的东西。他们也许很寂寞,但他们绝对不喜欢去电影院看“孤独”在屏幕上轮番演绎。

于是,陈凯歌的辉煌时代逐渐有没落的趋势。他的哀伤和孤独,完全不被人理解。网络上总会蹦出一两个调皮的人物拿他的电影开涮。很多人说他江郎才尽,电影越拍越难看。

其实不是。陈导演一直在坚持他自己,他的美学风格,他的“孤独艺术观”。只是,一条路走到头,就是死胡同。要找退路,还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况且,陈喜欢描绘时代大人物,这种题材多少和当下生活有点距离感。不像冯小刚,几年前拍王朔的很能搏得众乐;几年后拍葛优还能赢得票房。因为他拍的总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有亲和力啊。

我们期待,某天,陈导演突破他的职业“玻璃天花板”,拍一部孤独大人物PK闹猛小人物的喜剧故事。那倒是很有可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闹谈资。

[ 本帖最后由 忠于我心 于 09-4-23 18:16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10: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