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8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禅宗心理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3-7 10:3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习禅的心得,我修内观三年后开始习禅,就象大慧杲禅师说的,十来天就突然发现自己以前全是在瞎修乱练。 禅宗是佛教的最上乘法门,其心理学理论及训练方法与现代心理学迥异,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当今虽有不少谈禅的书籍,但是对禅宗的理解多有偏差,因而在实践中没有什么用,本文主要介绍纯粹的禅宗。 一提禅宗大家都知道要明心见性,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明心见性?什么是明心见性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说,一般人为什么有痛苦,是因为两种原因:一、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二、是把攀缘心即妄心当成是真心。什么是真心呢?佛说:"你看我的手是有开合的,但你的真心(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开合的。有声音你能听得见,没有声音你也能听得见,能听到周围寂静无声。你的心不会随着声音的生而生,也不会随着声音的灭而灭。"有人问黄檗禅师:"妄念来的时候,佛在什么地方?"回答:"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快乐、痛苦、愤怒、自卑不是我们的真心,快乐来的时候我知道,快乐消失的时候我也知道,我的心不会随着快乐的生而生,也不会随着快乐的灭而灭。知道快乐生灭的这个,才是我们的真心。佛在《楞严经》中讲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客尘"。就像来旅店投宿的客人,有的住一两天,有的住三五天总是要走的,知道这些客人往来的店主(主人)是常住不动的。快乐、痛苦、恐惧等等思想、情绪来来往往就像来投宿的客人,而知道这些思想、情绪的是店主人。这些动摇的客人、客尘都是妄心,而知道思想、情绪变化的是主人公,即真心。一般人把思想、情绪认作是真心,佛陀称为"认贼作子"。美国《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作者辅导一位绝症患者时,她的戒指丢了,她十分生气说:“这个戒指对我来说有重大的意义,是我祖母传下来的。。。。”这时作者教她观察当这个戒指丢失时,这个我是否减少了?她观察后发现“我并没有变化。”心情便好多了,这是她把戒指当做是我的一部分。我们平时总是将各种标签名誉,地位,情绪认作是我,这是我们痛苦的原因。 禅宗直指人心,就是指出这个观察者是真心。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个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又说:"大德,你且识取(认知)弄光影底(的)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道流(学道之人)归舍处。你四大色身(佛教认为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即氢元素、氧元素、钙、铁、镁等)不解说法听法。是什么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这个解说法听法。(这个能听的没有颜色、没有形象、没有大小、无头无尾)若如是见得,便与祖佛不别。(以上是明心见性,见性一分钟都不要)但一切时中更莫间断,触目皆是。(此为保任,也即在生活中时时注意这个能听能说的)"大珠问马祖求佛法,马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大珠曰:"阿哪个是慧海(大珠自称)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大珠于言下自识本心。后上堂,人问如何是佛,大珠曰:"清谈对面,非佛而谁?"大梅禅师临终前闻鼠声,乃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此物是什么?就是这个能听的,不会是老鼠吧?裴休访黄檗,黄檗唤裴休:"裴休",裴休应诺。檗曰:"在什么处?"这个能听的在什么处?裴休一日托一尊佛像于黄檗前,跪曰:"请师安名。"檗唤"裴休",裴休应诺。檗曰:"与汝安名完了",休礼拜。唐宪宗问于鹅湖禅师,何者是佛性,湖对曰:"不离陛下所问。"大慧杲禅师云:"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知生死的是谁?受生死的复是阿谁?不知来去处的又是阿谁?忽然知得来去处的又是阿谁?看此语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心中)如顿却一团火似的,又是阿谁?若要识取,但自向理会不得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一会叫"生"的客人来了,一会叫"死"的客人来了,始终有个主人知道,故曰:"方知生死与主人公决定不相干涉。”"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懂与不懂皆客人,有个观察者知道懂与不懂,要注意这个观察者。我们平常注意力都放在客体上,当玫瑰花放在眼前时,我们只注意花的芳香、鲜艳,忘了还有一个观察者---主体。什么是客体?颜色、声音、思想、情绪。主体也就是我,时时记住自己也行。稍有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无我相。我相是指一般人把身体和思想、情绪认作自己,这些均为客体,有一定心理训练后会发现,一但将这些认作自己就会有烦恼。古德云:"是谁叫你拖着这具死尸来?"瑞岩禅师居丹丘这个地方,坐磐石,终日如愚。每自唤主人公,自复应答乃曰:"惺惺著,他后莫受人瞒。"不可被他人言句变相中瞒过。灵训初参访归宗禅师,问:"如何是佛?"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训曰:"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宗曰:"即汝便是。"佛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明心见性并不像很多书上说的高不可攀,其实很容易,难的是一般人不敢相信,往往是一看又怀疑"这是我的真心吗?"临济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茫茫地寻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欲得识祖佛吗?只你面前听法的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文字相终不得他活祖意。"疑和信皆客尘,别去排除怀疑建立信,要回头看这个知道疑与信的是谁?刚开始保任会感到困难,这是由于我们长久以来攀缘客体,轻车熟路,对观察主体生疏所致。对此只要坚持下去,也就熟能生巧了。遇障碍时千万别去消除障碍,因为一会叫"障碍"的客人来了,一会又走了,知道障碍的才是店主人,要看他。刚开始保任时转眼就忘了,同上理别管他。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往往很注意现在是否见效了,此时当问自己:"这个关注疗效的是谁?"保任以似保非保为上,一般人容易盯得太紧太死,此时可放下一会再提起。 一个人刚明心见性并不能立即断除烦恼,临济禅师说:"你还不能自救。"尚须时时保任。不过见性前想对付烦恼,却不知如何应对,见性后开正法眼,知道该怎样化解烦恼。见性前烦恼粗重有力,见性后保任一段时间,虽有烦恼但转轻薄无力。 禅宗在学道上,历来都是持读书无用论。书读多了易将各种思想观念认作自己,忘了主人公,对见性有影响,"知解门一开,悟门就关"。另外书读多了易增长烦恼。20世纪上半叶,缅甸著名法师孙伦戒训,不管你修得怎样,一句话"它就是如此。"我若说:"师父,我现在还是不圆满的,该如何办?"回答:"对,它就是如此,你是不圆满的。"我若说:"师父,我现在是圆满的。"回答:"对,你现在是圆满的。"余早年初学小乘佛教没几天,被一位博学多闻的专家指出:"你那点工夫算什么?离圆满差得远。"当时一听信心顿失,内心焦虑差点就放弃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坛经》云:"爱憎取舍谓之著相。"这位专家是在说:“你现在还处在不圆满的低价值状态,你要讨厌它,舍掉它;有个圆满的高价值状态,你要爱要取。 ”用认知疗法来分析,知道自己不圆满是"诱发事件",价值评价的介入,不圆满、价值低是"自动思维、自主思维",由此产生对高价值、圆满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苦的"感受",为了消除苦的感受,产生"行为反应",如笔者想放弃,在这四个过程中价值评价是关键。书读得多的人,分别心重,烦恼也重。佛教唯识学,把价值评价称为"比量"(对比、称量的意思),临济云:"爱圣憎凡,生死海里去沉浮。"《庄子大宗师》称:"古时候的真人,生不知道喜欢,死不知道厌恶。"因此在死亡来临之前,就已经把死亡杀死了。可后来的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也就是生我喜欢,死我厌恶。不管他活多长总是要死的,当他死亡时都是被死亡所杀死的人。 常人对禅宗的另一个误解是,以为禅宗要打坐,坐到心如止水,一个念头也没有。慧能和临济对此均持否定态度。因为杂念均为客体,禅宗关心的是主体。即使打坐感到空了,禅宗说还不行,要回头看这个知道空的,否则叫"默照邪禅"。因为当打坐时,叫"空"的客人就来了,打坐后,叫"空"的客人就走了,是谁知道"空"在来去? 以精神分析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与佛教大小乘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精神分析关心梦,关心无意识的分裂。小乘佛教和小乘相通的森田疗法是接受一切。如果我做了一个美梦,对,它就是如此,我做了个美梦;如果我做了一个恶梦,对,它就是如此,对无意识的分裂与整合也一样。禅宗不关心梦,禅宗只关心做梦的人,是谁在做这个梦?是谁知道这个梦?是谁要去分析这个梦? 见性前的修行禅宗是不承认的,见性前的修行避免不了瞎修乱练。《圆觉经》说:一般人就如同认为自己没有头,心怀忧虑四处找头。哪些是“头”?罚轮功认为不执着是“头”,四处寻找不执着。有的认为“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是“头”,整日在书堆中寻找。见性后会发现再高明的观念,不过也只是客尘,何必去追寻呢?古德将这些追求称为运粪,这个粪不往外运,是往里运。临济禅师说:“我以前没个入处时,也是昏天黑地的乱求。”讥讽这些人是整天在大册子上读老死人的话,教导大家,把这些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统统放下,做个无事之人最妙。禅宗是为人指出:这个到处乱求的就是你的“头”一切具足故无修,“头”就在项上不用再去安“头”故无证。 下面这些是天琦禅师的开示: 须知见性成佛,但向二六时中,一一之处,回光返照,看是阿谁?不得执定只在一处,须是于一切处,大起疑情,将高就下,将错就错,一丝一毫毋令放过。行时便看这行者是谁?住时便看这住的是谁?坐时便看这坐的是谁?卧时便看这卧的是谁?见色时便看这见的是谁?闻声时便看这闻的是谁?觉一触时便看这觉的是谁?知一法时便看这知的是谁?乃至语默动静、回头转脑、著衣吃饭、迎宾待客、周旋往返,一一返看,昼夜无疲。倘若一念忘了,便看这忘了的是谁?妄想起时,便看这起妄想的是谁?你说不会?那说不会的又是谁?现今疑虑,你看者疑虑底又是谁?如是看来看去,不妨头头独露,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隙,明暗色空了无彼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尽圣尽凡,都只是一个谁字,更无别念。上下无路,进退无门,山穷水尽,情消见绝,豁然爆地一声,方知非假他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上面的开示是教我们从对客尘的认同中拉回来,用这个方法时不要再去期望有个什么开悟,只要这么一问其实就已经见性,大慧杲禅师教人,不要将心待悟。也不要企图见到一个有形的人,《金刚经》云:不能以色身见如来。重点在“倘若一念忘了,便看这忘了的是谁?妄想起时,便看这起妄想的是谁?你说不会?那说不会的又是谁?现今疑虑,你看者疑虑底又是谁?”倘若将这个忘记的,疑虑的认作是自己就会有痛苦。
                                        从佛陀成道的经历 看森田疗法的误区
       当前的森田疗法认为强迫症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向内看,主张我们向外看,走出家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实强迫症的问题,并不在于向内看还是向外看,而是在于我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后产生强烈的喜欢和讨厌。走出去关注外面的世界,不能治愈强迫症,只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位病人为了转移注意力,就去赌博输掉上百万,在一段时间内是感觉好了,后来有一天想我是不是彻底好了?突然病就复发,再也没办法,这样的例子我知道的就还有几个。这其实只是一种逃避,并没有真正培养起顺其自然的心理习惯。当初佛陀修各种禅定,在禅定中不去想事情,可以得到一些平静,但是,出了禅定接触到各种事物时,仍然会有喜欢和讨厌,佛陀发现这其中没有解脱道。所以佛陀成道后,传授的是四念住也叫内观,是用一种平等心去观察自己的身心情况,不论什么现象的升起,不起喜欢和讨厌。从修内观治愈强迫症的病人体会来看,他们整天都是在关注自己,但是是用一种平等心去观察,最后可以去玩症状。 当我们想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时都可以对自己说:“它就是如此。”如果不说“它就是如此。”便容易有喜欢讨厌。有个病人有社交恐惧见人紧张,在修内观时发现紧张来了,就想“我已经觉知它了,它怎么还不消失呢?”因此没有效果。后来教她症状来时允许它存在,允许它要呆多久,就呆多久,这样一实践效果就大不一样。强迫症患者 一般都很急躁,于是重点训练“是我现在很急躁,它就是如此。”“我训练到今天还没有一点效果,它就是如此。”“我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好,它就是如此。”

[ 本帖最后由 cctv 于 09-3-7 10:35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9-5-6 01:52:08 | 只看该作者
境界有点高,普通人很难达到,患者就更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9-5-22 00:00:07 | 只看该作者
完全认同,尤其是对森田疗法误区的评价,说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9-5-28 22:39:17 | 只看该作者
深受启发!请多发点相关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09-6-2 09:24:2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不是向外看拉
而是一切都是自然,都是和谐而没有分别的,什么问题都没有的,所谓问题都是庸人自扰。所以该做什么做什么去。这就是顺其自然,维多当为,别理解错了森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9-6-2 14:23: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悟道2001 于 09-6-2 14:28 编辑

禅定就是自心的掌控能力
森田老师的也没错了,只是一些病友掌控能力差些,走错了道.老师只能领进门,修行还得靠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09-9-19 10:11:31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认为醒悟是森田的升华,非常好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9-9-23 16:00:55 | 只看该作者
一张手掌,有人看正面,有人看反面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5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