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简明中国哲学精髓》(连载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1-31 06:0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明中国哲学精髓》(连载一)
第一部分 中国自然哲学(宇宙观)…………………………………1
一、宇宙本体(""""的统一)……………………………… 1
1、关于宇宙之本原……………………………………………………1
2、关于""""的特性………………………………………4
3、关于""""的关系………………………………………8
4、关于""""的转化………………………………………12
5、关于宇宙的形成过程………………………………………………13
结……………………………………………………………………14
二、宇宙普遍规律 ……………………………………………………… 15
1、阴阳相待(对立统一)……………………………………………15
2、变动不居(生生不息)……………………………………………18
3、循环往复(反者道之动)…………………………………………20
4、因果相续(因赅果海,果彻因缘)………………………………21
5、柔能胜刚(弱者道之用)…………………………………………27
6、相互制衡("五行"的生克制化)……………………………… 29
7、天人合一(全息对应)……………………………………………32
结……………………………………………………………………37
第二部分 中国人文哲学(人生观与社会观)…………………… 39
一、人生真谛(无疚无愧,自在自得)…………………………………40
二、品德修养(外圆内方,随缘不变)…………………………………55
三、行为准则(利他自利,和衷共济)…………………………………57
四、财富观念(崇尚节俭,主张公平)…………………………………62
五、中医之神(扶正祛邪,调和平衡)…………………………………68
六、治国之道("仁政""无为而治")………………………………75
………………………………………………………………………88
第三部分 中国哲学方法 ……………………………………………… 94
一、洞悉幽明(揭示本质)………………………………………………96
二、把握总体(提纲挈领)……………………………………………………102
三、形象抽象(触类旁通)……………………………………………………106
结………………………………………………………………………108
附录1:甘泉格言警句……………………………………………………… 110
附录2:甘泉养生…………………………………………………………… 122
附录3:甘泉著作篇名一览………………………………………………… 148


中国哲学的教材基本上都以"哲学史"的面目出现,对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思想流派及其演化脉络作一番全面而笼统的介绍。至于各家各派思想的深刻内涵,则属于各个流派专家的研究范围。
其结果,一般人知其梗概却难以深入,专家们深入一门又难顾全面,加之语言表述食古不化、晦涩难懂(还有人故弄玄虚,以显示其"高深"),因而一提起中国哲学往往都感到一头雾水。
哲学是整个文化的根本,是引导人生与社会一切活动的指南。因此,哲学的根本使命,并不在于让人们了解有多少思想家及其哲学主张,更不在于让专家们将学术神秘化以构筑自己的"象牙塔",而在于向人们揭示宇宙、人生与社会的真谛,以及让人们运用哲学原理与哲学方法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事物。
为此,我撰写了这本名为《简明中国哲学精髓》的小册子。其特点在于突出"""""精髓"--"",要压缩到十余万字;"",要通俗到高中学生能够看懂;"精髓",则只取最精华的部分加以展开论述,不求详备无遗、面面俱到。换句话说,就是力求让广大读者明明白白地知道中国哲学里面究竟有哪些宝贵的思想、这些思想的真理性何在、这些思想对人生有什么教益、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运用中国的哲学方法去认识和对待各种事物。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革新。我愿尽自身的学力作这样的尝试,希望能够让中国哲学冲破"玄虚"的云雾迷障与"象牙塔"的艰深格局,走向大众,走向现实社会,以其晶莹的甘露滋润人们的心田,以其绚丽的光华照亮人类的前程。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即在这本小册子里是把佛法纳入中国哲学的。其理由主要在于如下两点:第一,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却光大于中国,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二,早在佛教经典从梵文翻译为汉字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不少中华文化的底蕴,而在之后佛教弘化的过程中更是与中华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佛法思想既是中印文化之合璧,也是中华文化之一脉。
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人类亘古向往的美好理想。然而,这个美好理想必须要有和谐哲学的建树,并在和谐哲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理论,才能通过具体的实践得以实现。没有和谐的哲学思想,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论,也就无法实施正确的实践。那样的话,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个美好理想便无从实现,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中国哲学的精髓究竟何在?就在于一种和谐的哲理、和谐的思想。因而可以明确地认定,中国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伟大思想宝库!
我诚挚地希望所有致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人类社会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直言不讳地对拙著提出批评与建议,以求共同效力于这一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美好事业。
  第一部分 中国自然哲学(宇宙观)
自然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本身(宇宙本体)及其法则(宇宙普遍规律)。这正是中国哲学中""(天道)所包括的两重含义。因此,在中国哲学里,自然哲学的研究使命便是"悟道",即领悟天道。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并没有"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之划分,也根本没有所谓"主义"的提法。之所以有人作这样的划分,完全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模式硬套上去的。中国哲学既不唯心也不唯物,倘若一定要""个什么,不妨称之为"唯道主义",即以""为最高的哲学范畴。
一、宇宙本体(""""之统一)
1、关于宇宙之本原
关于宇宙之本原,是哲学探讨的首要问题。
中国哲学对于宇宙本原的描述,以老子的《道德经》(亦称《老子》)最为精到。老子将宇宙的本原称为"",又称为""(与其相对应的,是"")。这与佛法所说的""(与其相对应的,是"""")是一致的。
《老子》第一章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说,作为宇宙本原的"",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一定要用语言表述出来,就不再是符合原貌的"";而且,宇宙本原也是无法命名的,一定要给它取个名字,也不是完全确切的""
既然无法用语言表述,那为什么又要用语言去表述呢?因为人类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不用语言便难以交流,所以只好用语言表述。但必须意识到,对于极端抽象的事物,语言的表述只能尽量接近于事物本身,而不可能完全符合事物本身。老子自己就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十五章)他在这里明白地告诉我们,他也不知道宇宙本原该如何称呼,姑且给它取个名字叫"",或者勉强称之为""
佛法《金刚经》里也有类似的提法,就是"即非……是名……"的句式。例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就是告诉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应当透过语言的表述去领悟其真实的内涵,而不要拘泥于语言的表述。正如已故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中国哲学简史》第10页,新世界出版社20041月第一版)
佛法中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的提法。所谓"般若",是指佛法的最高智慧,也就是终极真理。"文字般若"是讲出来和写出来的佛法,因为这样的"般若"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述的,算不上究竟的"般若";只有"实相般若"才是"般若"的原貌,才是究竟的"般若"。这就是说,经书所写的和法师所讲的,无论达到多么高的水平,都属于"文字般若";至于"实相般若",则只能靠修行者自己去证悟。"文字般若"能够接近于"实相般若",却不可能等同于"实相般若"
为什么这里要插入这些关于语言表述的文字呢?因为这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必须首先弄清楚的。《易传·系辞上》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下",就是指有形的,因而是可以感知、可以测度、可以用语言明确表述的;所谓"形而上",则是指无形的,因而是不可感知、不可测度、也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述的。所以,对于形而上之""的领会,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语言文字,而需要一定的悟性。在探讨宇宙本原这种极性宇观问题的时候,必须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而不能拘泥于文字、困蔽于文字。
对于中国哲学,人们有一种普遍的感受,那就是觉得很""。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也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因为当时不可能运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也不可能运用现代科学的成就去印证。在这本小册子里,我将中国哲学中的""尽可能地明晰化,使之不"",或者不那么"",以便读者更容易地理解中国哲学那博大精深的哲理。
老子是如何表述宇宙本原的呢?《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大意是:""这个东西恍恍惚惚的,虽然恍惚,但里面有"",有"",有"",有""。《老子》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以上两段文字不大容易理解,但只要将它与当今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对比,就很容易看出老子这段表述的精到与深邃了。
当今全球的学术界普遍认同物质、能量、信息为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大致可以说,老子所说的"",相当于物质性;老子所说的"",相当于能量性;老子所说的"",相当于信息性;而老子所说的"",可以理解为象数,就是指数理逻辑,也就是指一定的规律性。至于"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是说宇宙本原所蕴涵的物质性、能量性与信息性,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所谓"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则是指物质性、能量性与信息性三者不可能严格区别,也不可能彻底分开,是一而含三、三而合一的。
为何如此呢?这就需要探讨一下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即物质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与信息的关系是负载与驾驭的关系,即能量负载信息,信息驾驭能量;物质与信息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物质包含信息,信息隐含于物质(由于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而能量受信息的驾驭,因而也可以说信息间接地驾驭着物质);正是由于物质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性质)不同,才构成物质之间的差异。可见,这三者是相互交错、密不可分的--有谁能找到单纯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呢?既然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本身都相互交错、密不可分,那么三者的属性就更加无法截然割裂了。
进一步看,这三者之中,物质最具显性,信息最具隐性。所谓"显性",其实就是表象性;所谓"隐性",其实就是内涵性。由此看来,物质、能量、信息这"三要素"之中,信息是更为本质的,因而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用的"恍惚"这个形容词。今天看来,"恍惚"这个字眼似乎很不明确。可是,当我们联想到微观物理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电子云"以及被称为"神秘粒子""夸克"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恍惚"这个形容词的精当了。
让我们先拿"波粒二象性"来说吧。""是我们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可就是这么一件极为常见的东西,竟然既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即所谓"波粒二象性"。这个"波粒二象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很难以想象--波是绵延不断的,而粒子是一粒一粒不能绵延的,那么,""到底是能够绵延还是不能绵延的呢?如果我们现在要对""的形态加以形容,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容词呢?既绵延又不绵延,岂不是恍恍惚惚吗?
与老子的说法很相似的,还有佛法中的"不断不常"。所谓"",就是指绵延;所谓"",就是指不绵延。既不断又不常,也就是既绵延又不绵延。显而易见,佛法所谓"不断不常"正是"波粒二象性"的同义语,而前者却比后者早了两千多年!
再拿"夸克"来说吧。这个"夸克"时隐时现,捉摸不定,而且它作为被观察的"客体",居然与作为"主体"的观察者密切相关--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观察效果!这个"夸克"岂不也是恍恍惚惚的吗?
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极微观的事物依旧找不到比"恍惚"这个字眼更加贴切的形容词,我们对老子还能有什么微词呢?
《老子》与佛法在两千多年前所说的,竟然与当今学术界的认识如出一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之精到与深邃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子的表述中,是将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三者合为一体的("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而不是将三者相提并论的。并且,老子还明确指出宇宙本身蕴涵着一定的规律性。这该是多么伟大的智慧!
2、关于""""的特性
前面探讨了道家作为宇宙本原之""(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与佛家所说的""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本书在论述中常常互换。
本原不能等同于本体。宇宙之本体,是""""的统一。现在先让我们将"""")与""的特性作一番对比。
""的特性是空虚不实、空幻不定、空寂不存的;""的特性反而是充盈不虚、恒常不变、永续不灭的。
首先谈""之空虚不实。
天地万物分明实实在在,为什么说是空虚不实的呢?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物体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分子之间有空隙,原子之间有空隙,原子内部更有巨大的空隙--原子核的直径还不到整个原子的万分之一,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篮球场那么大,原子核只相当于这个球场中央的一粒芝麻,你看空到了什么程度!
微观世界如此,宏观世界也是如此。茫茫宇宙,星球点点,简直就像空屋之中飘浮的粒粒尘埃。可见,无论微观还是宏观,所谓"实有"都不过亿分之一乃至万亿分之一,岂非空空如也?
说万事万物空虚不实,自然不等于说它不存在,但毕竟无法否定其空虚的特性。
其次谈""之空幻不定。
从辩证的观点看,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正如有位哲人所说:"没有人能够第二次涉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任何一条河流的河岸、河床、河水都在不停地变化,哪怕你刚从某条河里上岸又返身涉入这条河,后一分后一秒的这条河已经不是前一分前一秒的这条河了。
天地万物看起来真真切切,但是就实质而言,则既是它又不是它,因为后一分后一秒已不同于前一分前一秒。如此变化无常,虚幻不真,即"空幻不定"之所谓。
再次,谈""之空寂不存。
天地万物之存在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一切有形有象的实体都有其"寿命""寿命"一终便不复存在。"寿命"之长短各不相同,短的(如某些基本粒子)只有几微秒(即千分之几秒),长的(如各大星系)可达若干亿年。但无论其"寿命"长短,都有限度,因而从本质上看,一切""的存在都是暂时的,都要归于毁灭,归于空寂不存。
以上就是""的特性:空间有限,时间有限,空虚不实,变化无常。
以下,让我们来看看""的特性。
所谓"",自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另一种无形无象、不具备质量、不占有空间却又充盈于空间的存在。
首先谈""之充盈不虚。
""之充盈,乃因其无边无际,遍满环宇,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似乎一无所在,然而具有能量,载有信息,实则无所不在。因此,""是其大无外、充盈整个宇宙的。
""之不虚,乃因之极细极微,其小无内(没有内部结构),不可再分。因此,""是不可分解、不含间隙的实在。
其次谈""之恒常不变。
所谓"恒常不变",并不是一派死寂、不含生机。《老子》说"有生于无",正是告诉我们""是由"""")变现而来。然而,无论如何变现不息,其总量依旧不增不减,衍生了""却不离于""--包围着"",渗透于"",组成于""
包围着"",作个形象的比喻:一切有限的""的个体,都像水中的悬浮物,"浸泡"于无限的"",绝对找不到摆脱""之包围的""
渗透于"",比如一块巨石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假设在巨石的中心挖个密封的空洞,那空洞之中也照样充盈着""。而且,就连石头内部的分子之间、原子之间以及原子内部,也都充盈着""""渗透于一切物体之中,绝对找不到拒斥了""之渗透的物体。
组成于"",例如一个原子,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隙,这个空隙正是""。这个"",本身就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正因为这个""的存在,原子才成其为原子;倘若剔除了其中"",原子也就变成"核子",而不再是原子了。
整个宇宙都充盈着"",而所有的""都是没有差异的。世上有万千种"",却绝无第二种""。所以说,""是恒常不变的。
佛法有"如如"一说,就是"寂然不动又炽然变现,炽然变现又寂然不动"的意思。其实这正是指""--尽管变现不息,但始终不增不减、恒常不变。
再次,谈""之永续不灭。
前面谈到,作为宇宙本原的""也就是"""""先天地生"的,""自然也是先天地生、伴天地长、后天地存的。任何一个天体都有毁灭之期,而当其毁灭之后,""并不随之毁灭。
可见,一切具体的""都是有限的(空间有限,时间有限),""则是无限的、不灭的。""生发着"",却并不随着一个个""的解体而解体。此即"永续不灭"之所谓。
佛法认为,佛的"法身""遍满宇宙"的,是"不生不灭"的,其实这正是""的写照。
以上关于""的论述,似乎有点""。那么,我们不妨用两个大家都熟悉的浅显例子来说明一下。
先说数学中的"0"。这个"0",就有点像""--说它有值,又无法说清其值几何;说它无值,运算中又离不了它。"0"是全部正数的下限和全部负数的上限,因而可以说是一切数的起点,没有"0"就没有一切数。"0"一旦与任何数结缘,其值顿然显现;而一旦与所有数分离,则又回复到本态。这个"0",没有任何数值,却又不能说它不存在。如果我们把各种数比作"",把"0"比作"",岂不是就比较容易理解"有生于无""隐而未显,合而未分""一无所在又无所不在"以及佛法所说"寂然不动又炽然变现,炽然变现又寂然不动"之类的表述了吗?
再说坐标系中的"轴心"(原点)。一切坐标都是由轴心延展开来的,没有轴心便无法形成任何坐标系。空间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轴心,而坐标轴和坐标值则只有在轴心确定之后才能具体确定其特定的方位与数值。由此可见轴心的无比重要。然而,这个轴心究竟在哪里呢?坐标系中X轴与Y轴的交叉点,其实只是一种"示意"而已。须知,再小的点,从微观去看都是一个面,也就必然具有坐标值,而轴心是不应当具有坐标值的(其值在平面坐标中为"0.0",在立体坐标中为"0.0.0")。所以,这个轴心其实是只可意会而无法标示的。一切坐标轴和坐标值都是有形有象的,也就是有限的;唯有轴心是无形无象的,也就是无限的。这个轴心无形无象,一无所在,却又不是一无所有,岂不是也很像""吗?
当然,以上两个例子,只是供人们领会时作参考而已,并不一定恰当。
佛法讲"缘起性空"。如何来理解这"缘起""性空"呢?
所谓"缘起",是指"依缘而起"。这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相连",二是"相关",三是"相对"
"相连",是指因果相续--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基于一定的""才得以形成的"";而这个事物又必定会作为""而引发其它的"";因果之链相扣相续,相互依赖。因此,绝对没有哪个事物没有其一定的成因,也没有哪个事物不导致一定的后果。
"相关",是指相互关联--任何一个事物都必然与别的事物发生某种特定的联系,彼此间相互制约。因此,绝对没有哪个事物是完全孤立、不受制约的。
"相对",是指相互依存--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与其对立面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的;没有了对立面,也就没有了自身。因此,绝对没有哪个事物能够离开其对立面而独立存在。
所谓"性空",是指"自性"之空--既然一切事物都缺不了一定的"",都离不开一定的联系,都只能与其对立面相对而存在,那么其"自性"何在呢?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同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之中,没有彼事物便没有此事物,不可能孑然独立、不依不附。所以,"自性之空",就意味着"因缘而起,随缘而灭""缘会则聚,缘尽则散",没有绝对的存在。
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前面谈到''的时候,你说''并不随着''的解体而解体,岂不是意味着''能够独立存在吗?"不对。我是说""不随着一个个""(指个体的"")的解体而解体,并没有说不随着整个""(指总体的"")的解体而解体。就是说,""""也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倘若否定了全部的"",也就无所谓""。实际上,由于""永远不可能全部毁灭殆尽,因而与""相对应的""也永远不可能消失。
这个关于"缘起性空"的哲理,在佛法的"中观"上被称为"理中之王",可以说是佛法的"宝中之宝",就连西方的许多学者也由衷地承认是无法推翻的。
这里有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宇宙本原之""究竟如何证明?这就要涉及一个"亲证"(或称"体证")的问题了。
什么是亲证(体证)?这里用一个例子来比喻。比如,我们说某人的本质好,某人的本质不好。这个"本质"便是隐性的内涵,可以相当于""。其深层的表象,是意识(心念),但这还是较为隐蔽的,可喻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狭义的"")。其浅层的表象,是言语和行为,可喻为由"三要素"组合而成的万事万物(广义的"")。我们说某人的本质好与坏,如何证实?只能通过其表象去推论,而无法直接加以验证。再说得明白一点,这种本质的好坏表现于行为,但不能从解剖其四肢去发现;表现于言语,但不能从解剖其口舌去发现;表现于意识,但不能从解剖其大脑去发现。如何证明其本质的好坏?只能通过自己具体的接触去观察、去感受,这就叫亲证(体证)。倘若别人亲证了的东西,你坚持不信,那就只好请你自己去亲证了。
作为宇宙本原的"",由于是本质的、内涵的、隐性的,同样只能通过推理去论证(即佛法所谓""),或者通过修行去体证(即佛法所谓"")。如果执意坚持只有科学实验才可信,就等于坚持通过解剖去发现一个人的本质,或通过仪器去检验一个人的好坏,这岂不是很荒唐吗?
其实,科学的认知范围是相当有限的,绝非全知全能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尽管还不能用科学手段加以验证,但绝不能凭这一点去否定其实在性。佛法和《老子》中关于宇宙本原的种种描述,正是释迦牟尼和老子亲证了的,也是众多高僧大德所亲证了的,只不过还不能用现有的科学仪器和科学手段加以验证罢了。
3、关于""""的关系
"""")是宇宙的本原。但本原不等于本体,那么宇宙的本体又是什么呢?宇宙的本体是"""")与""的统一。
《老子》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的"",是神妙之意,因为宇宙本原之""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充盈于整个宇宙、作用于整个宇宙,实在神妙之至。其中的"",是边际之意,引申为表象,即宇宙本原之显现。其中的"",是微妙、深邃之意。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说当人们沿着微妙、深邃的思路走到极点,便跨入洞悉宇宙万千奥秘的大门了。至于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则是下面紧接着要谈的话题。
佛法也有类似的提法。《心经》有一句广为传诵的名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对于《老子》和《心经》上的这些话,知道的人不少,可惜能讲出个所以然的人不多,甚至普遍存在严重的误解和曲解。因此,这里必须讲明一点,即"""")与"""")究竟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两个东西,为什么又说其实是一个东西;如果是一个东西,为什么又用两个名称?
《老子》和《心经》上的这些话,其实是告诉我们:"""")是本质,"""")是表象。由于本质是表象的内涵、表象是本质的外化,因而一切本质都必定外化为表象、一切表象都必定内涵着本质,是一个不离不弃的统一体。
宇宙的本体,正是这种本质与表象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便知道"""")与"""")两者是相为表里的一个东西,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这就是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众所周知,内在的本质是隐蔽的,是我们无法感知和检测的;外化的表象是显著的,才是我们能够感知和检测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往往以"眼见为实",执着于表象之"""")而否定本质之"""")。
佛法教导我们:"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 这就是说:""""的显化,所以不应当避讳谈本质之""而执着于表象之"";然而,本质的""并不在别处,就在表象的""之中,所以不应当否定表象之""去寻找本质之"",而应当透过表象之""去领悟本质之""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这就是说,""是天地赖以发端之本始,""是万物得以诞生的母体;天下万物都是从""生发出来的,而""则是从""生发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道家的"",实际上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包括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也就是包括"天下万物"的;而狭义的""仅仅指""最初显化的状态,仍属于宇宙本体。在《老子》里,有些地方用的是广义,有些地方用的是狭义,需要注意分辨。这里所引的两句话,其中的"",就是指狭义的"",而不是指广义的""
佛法有言:"空为蕴涵妙有之真空;有乃不碍真空之妙有。"这是说,""并非空旷无物、一派死寂的"顽空",而是蕴涵着"妙有""真空"""则是不抵触"真空""妙有"。这里又须注意的是,佛法所说的""(有时又称为""),全都是就广义而言的,也就是指眼可见、耳可闻、鼻可嗅、舌可尝、身可触以及仪器可测的一切事物。
作为宇宙本原的"",不具备形体和质量,不占有空间,却又充盈于整个宇宙。宇宙本原蕴涵着信息性、能量性、物质性,但是隐而未显。正因为它们隐而未显,所以能够"三而合一""一而含三",是"三位一体"的。
这个"三位一体"的宇宙本原,或许可以称为"",也可能就是爱因斯坦所致力探求的"统一场"。当它显化并分解之后,即成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这"三要素"相对独立,尽管彼此间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但不再是"三位一体"了。
对于道家和佛家的那些表述,我们也要与当今最新的科学成就相对比,才比较容易理解。
在宏观的宇宙形成方面,现代天文学主要有"爆炸说""星云说"两种假说,其中以"爆炸说"更为盛行。"爆炸说"是依据天文观察中所发现的普遍"红移"现象推测出来的。
什么是"红移"?就是光谱朝红色的一端偏移。众所周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之后会形成一条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谱。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当发光体以很高的速度离去时,光谱会朝红的一端偏移,这就是"红移"。现代天文观察发现,宇宙中所有星光的光谱都呈现"红移",说明所有的星体都在以很高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由于这种分崩离析的现象只有在发生爆炸时才会出现,因而推断宇宙是在大爆炸中形成的,并且这个大爆炸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这里不妨作个比较。烟花爆竹的爆炸,持续时间是几秒钟;核武器的爆炸,持续时间是几分钟;宇宙的爆炸,持续时间竟然长达一百多亿年!这该是什么样的大爆炸呀?
"爆炸说"尽管目前还属于一种假说,但毕竟是比较令人信服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宇宙是从爆炸中诞生的,而现在的宇宙是那么广阔,有那么多天体,那当初产生爆炸的那个"奇点"该有多么大的体积、多么大的质量呢?最新的研究表明,"从奇点出现大爆炸,宇宙的这种传统图景,严格地说,乃是从绝对的无中创生宇宙。"(英国约翰·D·巴罗著《宇宙的起源》中译本第101页,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9月第一版)于此可见老子所说的"无中生有"和佛法所说的"有乃空现"该是什么样的先知先觉了。不过,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即"大爆炸"所形成的宇宙,实际上是指人们探测到的这部分宇宙("可见宇宙"),而并非包括"不可见宇宙"在内的整个宇宙。
当代不少天文学家还在探讨"宇宙起源"的问题。若就某一天体、某一星系或"可见宇宙"而论,自然有其起源。但若是探讨整个宇宙的"起源",那么,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敢恭维。宇宙根本无始无终,哪有"起源"可探?
关于时间问题,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作为时间概念,有大、中、小之分。1"大劫"包括""""""""4"中劫"1"中劫"包括20"小劫"1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呢?按照佛教的说法计算,结果是1 679.8万年。那么,1个大劫等于80个小劫(4×20),也就是134 384万年。按照佛教的说法,宇宙在此之前经历了多少个大劫呢?经历了"无量阿僧祗"个大劫。"阿僧祗"已是"无数"之意,前面再加个"无量",你看这宇宙的"起源"还从何谈起呢?
在微观的物质构成方面,从19世纪初道尔顿等人提出"原子分子假说"算起,现代化学的微观理论仅仅200年历史。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水尘""金尘""微尘""极微尘""邻虚尘"等概念了。
所谓"水尘",是指能够往来于水中空隙之尘;所谓"金尘",是指能够往来于金属空隙之尘。这"水尘""金尘"就够小了吧?而"金尘"还七倍于"微尘""水尘"又七倍于"金尘",可见"微尘"之小。这么小的"微尘"还七倍于"极微尘""极微尘"还可分解为"邻虚尘"。所谓"邻虚尘",就是"邻近虚无"之意。其实当代物理学中所说的"夸克",正是从"邻虚尘"的梵文读音借用过来的。
关于相对观念。当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许多经典科学家都为之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议。然而,佛教却早已有了"大千世界若一微尘""一微尘含大千世界""无数劫犹一刹那""一刹那等无数劫"的种种相对性提法。
这些相对的观念多么无拘无束!那些遥远的星体和星系,虽然其本身确实大如"大千世界",但从地球望去,何尝不是一粒粒"微尘"?而那一粒粒微尘,乃至一个个连显微镜下都无法看见的原子,同一个个电子或其它基本粒子相比较,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千世界"?再说时间方面的相对性。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时间并不是个匀速的常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则时间越慢。将来若能研制出"光子火箭",在那上面跑上几天,地球上就已过去好几十年甚至好几百年了。那么,如果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或超过光速(事实上,现代物理学正在致力于探索"快子",即运动速度比光子还快、存在于"快宇宙"中的粒子),情况又将如何呢?也许"时间停滞""时光倒流"都是有可能的。由此来看"无数劫若一刹那""一刹那等无数劫"的说法,其中的道理还能否定吗?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关于"虫洞"的理论,认为"虫洞"能够扭曲宇宙空间,形成"宇宙隧道",使原来相隔亿万公里的地方变得近在咫尺。50年代以来,科学界对"虫洞"的研究越来越多,认为宇宙间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如果人们从宇宙的一端钻进去,然后通过"宇宙隧道"(虫洞)从宇宙的另一端钻出来,那么,仅仅1公里长的"虫洞"就可以将地球与相隔26光年的织女星连接起来。目前,美国太空总署正在与科学家研究如何利用"虫洞"实现星际旅行。
26光年是多少公里呢?是245 980 800 000 000公里,可在"虫洞"之中仅仅是1公里。两者相差多少倍!如果嫌这个倍数过分空泛,不妨换一个说法,即围绕地球赤道飞行6 149.5周的距离,只相当于在"虫洞"之中移动1毫米,几乎等于原地不动了!
空间的距离可以相差这么多倍,时间的长短自然也可以相差同样的倍数。按照这个比例,1秒可等于780万年,1天则可等于6 739.2亿年。
"虫洞"理论与上述佛教种种相对性提法两相对照,怎不令人对佛法深深叹服呢!
难怪爱因斯坦也曾有言:"如果有何宗教可以与现代科学共存,那就是佛教。"
为什么一般人难于接受的佛、道思想,却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们(其中包括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所推崇?就因为大科学家的思维层次与佛、道思想较为接近,而一般人的思维层次与佛、道思想相距太远。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迷信",也就不言而喻了。
4、关于""""的转化
关于""""的转化,我们不妨联系到""理论以及"暗物质""暗能量"来探讨。
""entropy),又被翻译为"能趋疲"。其实,这个"能趋疲"的译法是相当好的,既近乎音译,又贴切内涵,因为"entropy"正有"能量趋于疲惫"之意。按照"熵增定律",一切能量都不可逆转地趋于疲惫,因而一切靠能量发出光芒的星体最终都必然归于毁灭。有些人正是从这个""理论推导出"热寂说",即认为宇宙的热量最终将趋于完全平衡,也就意味着宇宙的终结。
这种""理论对不对呢?我认为既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一切探明的能量确实都在不可逆转地趋于疲惫,因而一切现存的星体也都要归于毁灭。那为什么又说它不对呢?因为这种理论("熵增定律")是根据观察归纳出来的,而所能观察的,只能是宇宙的"可见"部分;至于那"不可见"的部分呢,那里是不是也适用"熵增定律"呢?这个问题,学术界没有回答,也不可能通过观察得到答案。实际上,宇宙的演化必然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倘若"熵增定律"适用于整个宇宙,倘若"热寂说"能够成立,宇宙早就终结了。
宇宙之所以至今没有终结,而且永远不会终结,就因为"熵增定律"有它不适用的地方。这不适用的地方在哪里呢?就在那"不可见"的宇宙。什么是"暗能量"?这些"暗能量"向哪里聚集?目前学术界还无法作出回答。很可能,这些"暗能量"就在"不可见"的宇宙里聚集。在那里,适用的不是"熵增定律",而是与之相反的"负熵增定律"(能量恒定地趋于激化),等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爆炸,于是一个新的星系便诞生了。
当然,这个"负熵增定律"是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但是可以肯定,能量恒定地趋于激化的现象在宇宙间是存在的。事实上,大爆炸在宇宙间不只发生一次,而是发生多次了(关于新星爆发的报道,常常可以从报刊上看到)。这也证明了"负熵增定律"的存在--倘若只有"熵增定律"而没有"负熵增定律",那么就只会有天体的消亡而不会有天体的新生,宇宙早就终结了。
如果说能量的不断聚集而最终导致新天体的诞生属于""""的转化,那么旧天体因能量耗尽而毁灭便属于""""的转化(复归)。
关于宇宙的演化过程,老子早就告诉我们:"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第二十五章)这就是说,宇宙无论如何演化,其总体构成是不会改变的(独立而不改);同时,宇宙的演化是周而复始、永无了期的(周行而不殆)。
佛法有""""""""四个"中劫"循环往复的提法,就是指一切宇宙天体都按照"形成-稳定(相对稳定)-衰朽-毁灭-再形成-再稳定-再衰朽-再毁灭"的循环链而不停地演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那个""。它绝非意味着天体循环链的断裂,而恰恰是天体循环链中连接毁灭与新生的重要一环。因为,它既是天体一轮演化的终结,又是天体新一轮演化赖以发端的前奏。
以上是从宇宙的宏观方面去看的,现在让我们再从微观方面来看。
现代物理学不仅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基本粒子,而且发现了"湮灭"现象。所谓"湮灭",就是成对的基本粒子(例如带正电的质子与带负电的"反质子"、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正电子")一旦相遇,原有的基本粒子不见了,变成单纯的能量了。
"湮灭"现象对"物质不灭定律"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如果坚持经典的物质定义(即"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体"),则"物质不灭定律"不再成立;如果坚持"物质不灭定律",把能量也说成物质,那么就必须推翻经典的物质定义。
可是,一旦经典的物质定义被推翻,则无法再给物质下定义,只能很勉强地用了"客观实在"这么四个字。然而,尽管这所谓"客观实在"是当代西方哲学给物质所下的定义,但其实是一个不成定义的"定义"。因为,如果我们脱下哲学的深奥外衣,用大白话来说,那么这"客观实在"就等于"反正有那么个东西"。请问,这样的语言还能够称得上"定义"吗?
现代科学还提出了量子学说。按照"量子场论"的观点,""与基本粒子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基本粒子本身就可以看作相应""的最小单位(量子)。
人们普遍知道物质是不灭的,其实,能量也是不灭的,信息也是不灭的。所谓"湮灭""衍生",都是物质、能量与信息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而已。
至此,""""的相互转化基本为科学界所证实。我们可以认为,基本粒子的"湮灭",是""""的转化;而""变为基本粒子,则是""""的转化。
5、关于宇宙的形成过程
关于宇宙(实际上是指"可见宇宙")的形成过程,《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道生一",是指"无极显太极""一生二",是指"太极分阴阳""二生三",是指天地交泰出现人类而演化为"三才""三生万物",是指在天、地、人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衍生出我们所处的纷繁世界、万事万物。
只不过,老子全都用一个""字来表述前后关系,似乎都同样指"衍生",显得有些笼统。如果用比较明晰的语言表述,我认为,第一个""是显化之意;第二个""是分化之意;第三个""是演化之意;只有第四个""才是衍生之意。
以上这段话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只有"无极""太极"
""的原意是屋脊的大梁,中国哲学里用以表示事物的最高原型。"无极"是指宇宙之本原,但由于隐而未显,因而无可名状。"太极"是宇宙本原之最初显现,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混沌状态,也就是狭义的""。《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指的正是"太极"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说"道生一"是指"无极"显化为"太极",但两者并无先后之分,只有隐显之别。"无极""太极"同属于"",只不过一为隐蔽之"""")、一为显现之""(狭义的"")而已。老子所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正是指""这一隐一显的两种形式--隐为显之隐(本质是表象的本质),显为隐之显(表象是本质的表象),两者同为一体,即宇宙之本体。
由于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太极"自然也不例外。所谓"一生二",即"太极"分化之后所形成的""""两大范畴和两种属性。这是宇宙本体所包含的两种属性,也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同样包含的两种属性。
"""",是同""""相对应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可见宇宙""不可见宇宙""物质""反物质""暗物质")、"能量""暗能量",不正同""""""""的提法非常吻合吗?
两千多年过去了,当今所有的科学与哲学成就仅仅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对宇宙本体的种种表述而无法超越,更无法否定其真理性。这怎不令人感慨由衷?
拙著《人类向何处去》中有一段文字,或许值得玩味。这里抄录如下:"当代最尖端的科学家们,本以为自己走在人类认识领域的最前列,不料抬头一望,老子和释迦牟尼还站在远远的前方,正微笑着向他们招手!"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白中国哲学关于宇宙本体的见解了--
第一点,宇宙本原之"""""")。然而,这个""并不是一无所有的"顽空",而是蕴涵着"妙有""真空",也就是隐含着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的"三位一体""真空"。它无形无象,无声无息,不具备质量,不占有空间而又充盈于整个空间。从大的方面看,它包容一切,没有任何东西在其之外(即所谓"其大无外");从小的方面看,它不可分解,没有任何内部结构(即所谓"其小无内")。
第二点,这个"",是宇宙(天地)赖以发端的本始。这个""的显化,便是""(狭义的"");而这个"",正是万事万物得以诞生的母体。
第三点,一切"衍生""湮灭"都是""""的演化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之间的转化。
第四点,""是内涵,是本质;""是外化,是表象。宇宙本体,就是""(本质)与""(表象)的统一。
第五点,由于内涵必然会外化为表象、表象必然蕴涵着本质,因而两者不离不弃、是为表里。我们既不应当回避""而偏执"",也不应当否定""去寻找"",应当透过""的表象去领悟其空性的本质(即空虚不实,空幻不定,空寂不存)。
第六点,一切宇宙天体都是按照"形成-稳定(相对稳定)-衰朽-毁灭"的循环链来演化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四个"中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那个""。它绝非意味着天体循环链的断裂,而恰恰是天体循环链中连接毁灭与新生的重要一环。
第七点,宇宙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看起来纷然杂呈,其实是严守定则、井然有序的。这是由于宇宙本身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因而宇宙演化的全部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展开的。至于宇宙演化有哪些普遍规律,就是下一个大题所要探讨的内容了。     ——傅荆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4: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