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的种种幻象
如果能重复练习上百次或上千次,到了某个时刻我们就会看到,即使是最顽固的念头也无法代替真相,因为它只不过是个妄念罢了。我们更可能会见到这个特定的念头一直在默默主导着我们的行为。就在见到的那一刻,我们开始有了觉察,在这之前我们一直是盲目的。我们的盲目主要是由定义造成的,一旦能运用精细的加标签方法,觉察之光就会开始照亮过去所看不到的信念--那些会造成不圆融的行为模式的想法。
我们通常无法看到自己的盲点有多少,也看不到自己有多么缺乏自知之明,或是为自己及别人带来了多么大的破坏。我们也许对修行已经耳熟能详,对所有的技法也都知道了,但有时还是会缺乏面对恐惧时所必备的条件--以无情和诚实的态度来检视我们所有的盲点及行为。
从某方面来看,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知道得太多了。我们想得太多,说得也太多了。我们很容易就会以认知、思想和话语来取代艰苦的实修。但这并不意味修行是一件阴森而冷酷的苦差事。我们越是能诚实地看透自己的盲点和策略,就会变得越轻松,为什么?因为越是觉察得清楚,我们就越能放下不必要的包袱--紧抓不放的自我形象、矫饰,或是让自己成为特殊人物的欲望。
我第一次见到净香·贝克是在某次闭关时的正式访谈中。和这么著名的一位禅师见面,令我感到坐立不安。我坐定下来,并且告诉了她我的名字。她问我:"你是从哪儿来的?"我立刻吓得呆住了。我以为她问的是一则禅宗公案,于是赶紧回答:"我不知道。"她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她当时的意思只是"你住在哪里",我却怀着过多的预设--譬如禅是什么,一位著名的禅师可能会怎么样,我的表现应该怎么样--而完全没觉察到这些意象的真相。因为当时我还没领会标明念头的价值所在,因此对那些未经检查的意象信以为真了。从那时起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这种标明念头的方法确实能厘清主宰我们生活的种种幻象。
我们时常会忘掉修行是需要时间和毅力的。有时我们会忘记自己必须进行的一些基本训练。从修行生活的开始到结尾,都必须一再地付出努力。标明念头的方法主要是在帮助我们如实见到这块瑞士乳酪的坑洞。如果不再认同自己的信念,就不会称这些坑洞为"我"了。一旦停止相信这些坑洞的实存性,就能意识到更大的整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标明念头的修炼并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要想精细地进行这项修炼,就必须持之以恒,诚实地对待自己,而且可能得花上多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出足够的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