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502|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饺子的习俗(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9-1-24 19:5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包饺子的象征意义】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民间过年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年三十的饺子,由于是节日的重要内容,所以,还规定了许多规矩和约定俗成的习俗内容。这些习俗都是为了配合过年的气氛需要。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饺子形状的讲究】

年三十包饺子的形状也有讲究,大多数地区习惯保持传统的弯月形。这种形状包制时,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圆形边缘捏制而成,要捏细捏匀,谓之"捏福"。有的农家,把捏成弯月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呈"元宝"形,摆在盖帘上,象征着财富遍地,金银满屋。也有的农家,将饺子捏上麦穗形花纹,像一棵棵颗粒饱满、硕大无比的麦穗,象征着新的一年会五谷丰登。但更多的是把饺子包成几种形状,预示着来年能财满屋,粮满仓,生活蒸蒸日上。
【饺子摆放的讲究】

年三十包的饺子,不仅形制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定规。首先是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日常包饺子,横排竖摆,皆随其意,年三十包的饺子则不行。
山东等地盖帘子要用圆形的,先在中间摆放几只元宝形饺子,然后绕着元宝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层摆放整齐,民间俗云"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规定,盖帘无论大小,每只盖帘上只能摆放99个,且要布满盖帘。因此,只能靠调节饺子的间距和行距来实现,谓之"久久福不尽"。
关于这个习俗,民间传说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家里没有白面,也没有菜,听着四邻的剁菜声,心急如焚。无奈,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又胡乱弄了点杂菜凑合成馅,就包起了饺子。因为面是借来的,所以包的饺子就格外珍贵,摆放时,就一圈一圈由里到外,非常整齐,也很美观。刚刚从天庭回来的灶王爷看了很高兴。同村有个财主,家有万贯家产,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惯了,根本不把饺子放在眼里。大年三十这天用肉、蛋等料调馅,包成了饺子,乱放在盖帘上。小料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而那户穷人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原来,是灶王爷对财主家包饺子的态度很不满意,为了惩罚他,就把两家的饺子给暗中调了包。第二天,这事便在村里传扬开来。从此,人们再忙,年三十的饺子也要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但是在黑龙江部分地区的农家,饺子却不能摆成圆圈。据说把饺子摆成圆圈,会使日子越过越死。必须横着排成行,这样方能使财源四通八达地涌来。
【煮饺子的讲究】

大年三十不仅要包饺子,也要吃饺子。俗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年夜饭的饺子是亲人团聚的象征。这天的饺子,要在除夕的时候吃,不仅有家人团聚之意,又取更新交子之义。除夕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在元明时已经形成。《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后经传承完善,便形成了后世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以为辞旧更新之义。除夕夜的饺子,是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的响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煮熟捞出后要先供诸神、列宗,然后伴着其它食品吃饺子。
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烧火用的柴草,要用豆秸杆或芝麻秸杆,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锅里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铲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在山东东部,煮的饺子一般要故意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碎、烂等忌语,而要说"挣"了或"涨"了。因饺子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是"挣财",图个吉利,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在甘肃中部一些地方,除夕夜煮饺子时,还要加入少许面条共煮,同食,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面条要细,饺子要包成元宝形,喻意长寿发财,也是图个吉利,寄托人们的美好希望。
吃饺子时,也有俗规。第一碗要先上供,奉先祖,供诸神。这上供的饺子也有讲究,河北民间有"神三鬼四"之说。就是给诸神上供3碗,每碗3个;给列祖列宗上供用4碗,每碗盛4个饺子;唯有灶王爷最不受尊敬,上供只上1碗饺子,碗里只盛1个,但有的人家过意不去,就随便盛几个。有的地方,饺子端到供桌之后,家里老人还要虔诚地念上一段祷告式的顺口溜,如: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第二碗饺子要端给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旧时,大牲畜如牛、马等是农家的主要劳动工具,人们也希望牲畜像人一样迎来平安顺利的一年。第三碗家人才开始食用。除夕的年夜饭,本来种类很多,但其它均可不吃,唯有饺子必须要吃。吃时还要记清,以吃偶数为佳,不能吃单数。有的家里老人边吃边口中念念有词说:"菜(财)多,菜多"等古语。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谓之"年年有余"。甚至连包饺子用的菜馅、面团也要有"余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03:05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专家说“压岁钱”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  
2009年01月24日 16:04:03  来源:新华网  


  


·  
新华网天津1月24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年三十晚上和初一上午,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要给拜年的孩子压岁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包。民俗专家解释说,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顺利。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风俗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是中国人注重亲情的一个表现。压岁钱的雏形在宋代是“压岁盘”。据说,那时候的除夕夜,各家的小孩子们在盘子、盒子里,盛上水果点心之类,互相赠送,以示过年的祝福。装果品的盘子就被叫做“压岁盘”。

    清朝的时候,用彩色的绳子穿过铜钱的方孔,把铜钱聚起来,编作龙的形状,放在床脚,小孩子每每拿到压岁钱都很开心。后来,纸制的钱币普及了,便改用红包了。

    赵之珩表示,我国各地给压岁钱也有很多讲究。比如,亲戚关系越近,给的压岁钱就越多,并且大多是给儿童少年的。春节拜年之前,长辈都将压岁钱事先准备好,一一分给晚辈,也是为晚辈祈福。据说,如果恶鬼妖魔或“年”兽要伤害孩子们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的时候,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

    民俗专家认为,压岁钱源于何朝何代,众说纷纭,很难考证。但这种民俗形式体现了民间百姓一种朴素的节日情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04:11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专家:尚红、崇新、团圆、喜庆是春节的魅力所在  
2009年01月24日 07:28: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1月23日电(记者周润健)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越来越浓,人们过年的热情也高涨起来。民俗专家表示,尚红、崇新、团圆、喜庆是春节的魅力所在。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众多节日中最辉煌绚丽的节日。一代一代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健康向上的文化,这就是尚红、崇新、团圆、喜庆。

    尚红——户外高挂的红灯笼,映照着青松白雪,高雅而喜庆。门首及窗棂有大红春联和斗大“福”字。“新年到,新年到,老头着新衣,小孩戴红帽”。就连小孩买鞭炮,也多以挑拣红色为快事。

    崇新——春节习俗中家家都换新衣、戴新帽、穿新鞋,至少人人要买一双新袜子,要购置新碗筷,希望添丁进口。农家住房再旧,也要裱糊里外三新,宛如洞房。人与人交谈,往往要互道新一年的规划与打算。

    团圆——无论海外赤子,还是天涯游人,千里万里都要赶回家,来到亲人身旁。正因为乡情、亲情、友情胜过人间无数,才有春日天南地北的人流涌动。团圆,是中华民族和谐、友好的象征。

    喜庆——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喜庆,阖家欢聚庆丰年是喜庆,粘窗花、贴春联、放爆竹尤为喜庆。见人道喜,不说脏话、粗话,尤显喜庆。发、福、升、财等吉祥之语,则融于衣食住行每个细节中。如“倒”贴福字,意为福气“到”了;饺子煮“生”了,意为步步高“升”,煮破了称“挣”了,仍是增加之意;将芝麻秸堆放院中任人“踩”,谐音“财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04:47 | 只看该作者
鞭炮:中国人永远的新年情结  
2009年01月24日 07:30: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银川1月23日电(记者黄会清)农历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已不时传入耳中。年味就这样弥散开了,国人心底的新年情愫被点燃、唤醒。

    中国人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甚至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并在唐代普及到了整个中国。到了宋朝,民间出现了制造烟花爆竹的作坊和专业匠人,焰火表演也随之丰富了起来。加之造纸业的发展,使烟花爆竹业变得空前发达。后来潜移默化逐渐衍变为一种文化。

    鞭炮也曾造成过可怕的后果,伤人事件一度让许多城市禁放。1992年6月1日,广州首开禁放先河,1993年12月1日,北京市也开始实行禁放。此后,一场大规模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高潮席卷全国各大中城市,一度曾有280多个城市禁放鞭炮。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传承千年的春节如果没有鞭炮,就显得那么冷落和不够味儿。

    民意的执著,使中国人又迎来了禁改放的热潮。2005年底,北京宣布解禁后,目前全国禁放城市中已有200多个解禁。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疏离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重新在鞭炮的欢鸣中迎接新春佳节。

    鞭炮禁与放的争鸣折射出中国人浓厚的过年风俗,年味儿浓,一大半浓在了烟花爆竹上。

    可能有外国人对中国人的鞭炮文化表示不理解。因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燃放鞭炮在制造噪音、产生污染的同时还有可能伤人,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危害。但文化情感是无法完全以现实的利弊来衡量的。

    王安石曾赋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对燃放鞭炮意义的阐释,那么,放鞭炮的盛景则莫属清朝谢文翘的诗吟:“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

    近年来,在宣布鞭炮解禁的地方,城市管理者出台了各种办法加强鞭炮燃放的安全性,减少噪音和污染方面的问题,通过更加温和的方式,引导老百姓文明燃放烟花爆竹。由此,中国的春节重新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机。

    鞭炮,这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新年情结,正通过现代人的智慧,展现更加璀璨绚丽的激情与欢乐。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05:42 | 只看该作者
天文专家:春节历史几千年 现行“春节”只有“96岁”  
2009年01月24日 08:15:4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月24日电(记者蔡玉高 周润健)江苏省天文学会天文专家严家荣介绍说,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现行的“春节”却只有“96岁”。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为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

    严家荣介绍,历史
上“元旦”的日期也不一致。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春节”的称呼虽然在历史上早就有了,不过当时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

    严家荣告诉记者,把夏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定下的。

    据资料记载,1913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称为“春节”。这使得“春节”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作为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09:18 | 只看该作者
贴春联宋代开始盛行 象征对新生活的期盼  
2009年01月24日 08:21:4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1月24日电(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江山无限好,神州万年春”“丁年鼠匿辉煌业,丑岁牛奔旖旎春”“牛耕沃野千山笑,雪映红梅小院香”……新年前夕,人们通常会把精心挑选的春联贴在门两旁,并配以“福”字。

    民俗专家介绍说,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
联的习俗。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为在春节时张贴,故得名。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特有形式,与诗词有着相似的特点。每到春节,不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天津市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关于春联还有很多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除此之外,春联还有一些讲究,比如,门心、框对、春条、斗方等都有要求,这比原来的桃符有了很大的进步,它不再是单纯的将画像画于桃符上,而是将自己对来年的美好心愿写在纸上表达出来。

    民俗专家表示,春联的出现象征着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因此春联的内容多是辞旧迎新、富贵有余、五谷丰登、家庭团圆和美等一些祝福和祈求。

    民俗专家还介绍说,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也渐渐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10:39 | 只看该作者
除夕夜“福”“禄”“寿”“三星高照”贺新春  
2009年01月24日 09:20:3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天津1月24日电(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25日,除夕。中国有句民谚:“三星高照,新年来到。”天文专家提醒说,在除夕熬夜守岁的间隙,有兴趣的公众当晚可试着在天宇寻找意寓吉祥、喜庆的“福”“禄”“寿”三星。

    过春节,“福星高照”是民间百姓最爱说的祝词之一。俗语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另外,民间也有“三星高照、新年来到”的说法。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迎接新年的“三星”是猎户星座中由左向右的参宿一、参宿二和参宿三。民间称这“三星”为福星、禄星、寿星或福、禄、寿。与其他“三星”不同,猎户星座中的这三颗星排成一条直线,距离相等、亮度相同,均为2等星,而且都闪烁着青蓝色的光芒。

    如何在夜空中找到这3颗星呢?赵之珩说,猎户星座是冬季星座之王,主要由7颗明亮的星星组成,左上方一颗红星最亮,“三星”恰好在猎户星座的腰部,不难找到。

    天文专家表示,除夕晚上9时,“三星”升入正南方天空,这就是“三星高照”的准确时刻。其实,这3颗星每晚都会出现,只是除夕夜在空中升至最高,所以才叫“三星高照、新年来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09-1-24 20:11: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美惠子,喜庆。。。,看着馋,一伸手夹三只搁嘴里,啊烫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9-1-24 20:12: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老百姓的牛年愿景  
2009年01月24日 17:15: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 题:中国老百姓的牛年愿景

    新华社记者 桂涛 张舵 张兴军

    “鼠”去“牛”来新一年,在喜迎春节之际,中国老百姓纷纷对新的一年寄予莫大的希望与憧憬。

    奶农:盼牛年时来运转

    一想起去年因为牛奶滞销而连续倒了一个星期的奶,北京延庆县簸箕营村奶农胡方就心有余悸。

    2008年,“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引发的牛奶危机让这个有着四年养牛经验的“牛倌儿”和他的200头奶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牛奶卖不掉,奶牛身上又存不住奶,不挤出来牛的乳房就会发炎,只有将新挤的奶成桶倒掉,去年的收入少了一半。”胡方心疼地说。可即使是这样,他也没舍得卖掉一头奶牛。

    在以奶牛养殖为支柱产业的延庆县,养牛比种地收入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牛奶产业造成巨大冲击,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均预告2008年业绩亏损,奶农亦受到重创,收入直线下降。

    “虽然2009年是牛年,但我并不乐观,因为大的经济形势不好,奶厂的销路不好,给我们的收购价都比较低。”胡方说。

    “辛苦一年了,这些‘老伙计’们也该好好歇歇了,只希望牛年能有好运,牛奶价格稳定些。”他一边说,一边忙着给他的黑白花奶牛擦身。

    送奶工:“老黄牛”要添“牛宝宝”

    和奶农胡方一样“靠牛吃饭”的,还有江苏南京的送奶工小胡。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三个小区的订奶户挨家送牛奶,然后回家给怀孕的妻子做早饭,热牛奶。

    “我少睡一点、腿勤一点,家里人生活就能好一点,订户就能喝到更新鲜的牛奶,”他说,“毕竟现在金融危机,大学毕业生都很难找到好工作,我能有份活儿就应该干好。”

    在中国,像小胡这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作“老黄牛”。

    “希望我的儿子像小牛一样活泼健壮”,即将在牛年里成为父亲的小胡说。

    虽然网上热传牛年是“双春”(两个立春),不宜结婚或生子,但因为牛自古以来被中国人视为勤劳、善良、健康和财富的象征,不少人还是希望生一个“牛宝宝”。

    北京2008年残奥会吉祥物就是“福牛乐乐”。“乐乐”的主创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吴冠英说,牛的形象代表了拼搏、祥和和顽强。

    春运旅客:痛打“黄牛党”

    在新年里,牛出现在中国各种装饰画和祝福短信中,是人们最喜爱的形象。但唯一的例外恐怕是倒票的“黄牛”。中国人将那些在客运高峰期倒卖车票、从中牟利的票贩子称为“黄牛党”。

    每年中国春运期间,肆虐的“黄牛”使原本就不足的票源更加吃紧,令急盼归家而买不到票的旅客恨得牙根直痒。今年春运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就“买票难”问题作出批示,要求采取便民、利民措施,化解矛盾。

    截至1月22日,中国公安机关抓获倒票“黄牛”4970人。

    中国春运被称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短期人口流动潮,它的存在是中国目前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的生动写照,因此,解决春运票源紧张的问题绝非一蹴而就。

    农民:为“铁牛”犯愁

    在河南周口,农民赵传忠正为家中的“铁牛”(拖拉机)而发愁。

    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征燃油税,将此前普遍征收的养路费和其他费用合并成燃油税,以达到“多用油多交税”、促进节能的目的。

    “我的拖拉机主要在田里作业,也不上国道,养路费取消后,实际上是要多花油钱呢!”赵传忠抱怨道。

    不久前,中国下调了柴油价格,且冬闲期间农业机械大多闲置,因此开征燃油税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尚未完全浮现。但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开征燃油税,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和从事工业、交通运输的汽车缴同一标准的燃油税是不合理的,必然增加农民负担,影响“铁牛”的使用率。

    “希望国家出台有利于农村的燃油税政策。”赵传忠说。

    股民:“牛转乾坤”会有时

    对新年寄予厚望的还有那些期待“牛年有牛市,牛年买牛股”的股民们。不少人在新年伊始已开始“庖丁解牛”——分析最牛气的板块和个股。

    江苏股民邵强在2007年中国大牛市时入市,经历了2008年A股市场大跌3000多点的严峻考验,目前“边炒边学”,倒也没亏多少。

    他说,现在钱存银行利率太低,买房子又怕价格大跌,古董收藏又不太懂,牛年只能选择炒股。

    “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的策略是炒短期股,快速吃进,见好就收,希望牛年能出现‘牛转乾坤’的情况,让中国股民‘牛’起来。”邵强说。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9-1-24 20: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09-1-25 00:08:2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惠子姐的饺子,很想写篇关于北方过年习俗的文章。北方的年来的早,24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接着就是赶年集、备年货、贴春联、请家堂、上坟、发旨麻、接灶王、送家堂、回娘家、走亲戚、闹元宵,真是天天热闹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09-1-25 01:40:03 | 只看该作者
好想吃呢

[ 本帖最后由 kingamigo 于 09-1-25 01: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7:51:0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春节的灵魂


   过年啦!这是头条新闻,是人人心中的头条新闻。这新闻是隆重,是喜庆,是庄严,是团聚,是温暖,是敬意。这两个字,在人们心中分量很重,含义却越来越单薄。于是过年就简单成了对春运的不满、对春晚的唠叨,简单成了一顿年夜饭和几挂烟花爆竹。

    过年被称为春节,是从民国开始的,至今未满百年。对过年的叫法,历代雅称不同,其中元旦和元日比较通行。“年”在甲骨文中,写为上“禾”下“人”,是一个人头顶谷物的样子,此字周代才有。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岁”,商朝称“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

    现在过年多被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是一些民间传说。其实在古代,过年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年中最神圣、最庄严的日子,当然也是民众最欢乐的日子。

    农耕传统,注定了中国人非常重视天、地、雨水,而这一切都要仰仗时序。春节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从周代开始,关于春节就形成了一门复杂的学问,在《礼记》、《尚书》中都有记载。由于这份历史记忆的缺失,使我们已不大理解春节的真正含义了,从中感受到的神圣和欢乐,自然也比古人少了很多。     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的最高价值观,也是春节的灵魂所在。若没有这个理念,我们就很难理解春节民俗中的很多行为。    

    中国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所以一年之始,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之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和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礼毕回朝,天子再对各级官员进行赏赐。正月第一辛日,天子要代表国家举行祭天之礼,来祈祷天下谷物丰收。亥日,天子要带领官员一起,去亲自耕种用来祭祀天帝用的农田,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民众的生活资源,均来自山林河湖,所以正月,各地政府还要祭祀山林河湖。为了保护牲畜繁殖,规定祭祀的牲畜不能用雌的。   

     这是国家礼仪。到了民间,也有很多做法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到宗祠祭祖是民间过年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除夕夜设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诸神,都是春节的重要礼仪。像河南等地,还把初十当做石头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任何磨、碾等石制工具,人们向石头焚香致敬,设供物祭祀石头。这可能是从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礼仪。总之,春节里无论国家还是民间,敬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礼仪都是重要内容。这些礼仪表达了对天地和先祖的遵从与敬畏,也使人们在春节中体会到了一种神圣感。   

       古人在正月还有很多禁忌,这些在《礼记》中也有记载。我们的先祖明白,对自然界的保护,其实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比如正月禁止砍伐树木,不可捣毁鸟巢,不可杀害幼虫,以及未出生的或刚出生的动物与幼鸟,不可捕杀幼兽、掏取鸟蛋,不可聚集大批民众,不可建筑城郭。这些禁忌,体现的都是传统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意识。可惜的是,这样一些禁忌,很多已被我们遗忘。         这里只说了一点古人春节礼仪的片断,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在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只有在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气氛中,人们从世间感受到的欢乐才更真切。在全球关注生态文明的今天,温习古人关于春节的礼仪,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到中国传统生活的优雅。在拥有了相应的文化心理后,我们对春节的感受也会变得丰富一些。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9-1-25 07: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7:54:42 | 只看该作者
春节贴“福”的民间传说



朱元璋

马皇后

天下 第一福

[attachment=47653]




   如果说中国方块字中,什么字在民间出现的频率最高?那一定是“福”字。

   福字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现,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现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猎;“一”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愿望。"福"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历史可谓悠久。

武王伐纣胜利后姜太公封神时,把自己的妻子叶氏封为穷神,还告诉她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家家过年贴福字,就是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万不能进来。福字,就是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体现出百姓向往好运的心理。

民间为了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在门前贴上福字.甚至到后来将"福"字倒过来贴,以求谐音"福倒了","福气已到"等。倒贴字的民间有一个权威的版本:朱元璋和马皇后之说。有一年,京城举办灯会,欢庆元宵节。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户人家的马灯上,画一只马猴抱着一双绣花鞋哭。朱元障认为这是讽刺马皇后的脚大,非常气愤,就在这家门上写一个“福”字,作为记号。回宫后,立即吩咐锦衣卫,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记号把人抓来。马皇后以贤德爱民著称,当她得知此事后,立即暗传旨意,告诉全城所有人家,必须在天亮之前,在门口写一个“福”字。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发现家家都贴有福字,只有一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皇帝以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场灾祸终于避免。从此,把福字倒贴,就成为习俗,流传至今。一褒,一贬,态度分明,可见百姓之心。

最有名的字是公元1673年,康熙为祖母孝庄太后“请福续寿”写的。这个福字如果仔细品味,就会发现里面暗含“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数个汉字,字形窄而狭长,民间称之“长瘦”,这是古往今来绝少的“五福”合一之福、福寿合一之福。康熙一生酷爱书法,虽然书法极佳,却不像他孙子乾隆那样到处题字。所以,康熙御笔题字,流传最少。据说康熙一生流传的字,就剩三个字,一是“无为”,一是“福”。 “无为”二字,存于故宫;“福”字,就是恭王府中的“福”字碑。康熙的笔墨,可谓稀世之珍,有“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7:59:03 | 只看该作者
春节节庆时间的民间传说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大的节日,不可不过,不可小视。“中国式春运”就可以看到中国人对春节执着的态度。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关于春节的时间有一个民间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我真不知道定阳山在那里?)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个时候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自已做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 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9-1-25 08:00:52 | 只看该作者
过年话“口彩”
近日,晚报在读者中征集春节“口彩”一事,笔者觉得很有新意。


大家知道,“口彩”是一种精简的文化表达形式。过年的时候,画几条鲢鱼,叫“连年有余”;画一条鲤鱼,背上趴个胖娃娃,叫“鲤鱼跳龙门”;画五只蝙蝠,就是“五福临门”。“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宜入新春,诸事遂心,千祥云集,百福并臻”、“抬头见喜”、“一帆风顺”等等更是一条条“口彩”,不胜枚举。

过年说话,也讲究“口彩”。除夕夜煮破了饺子,要说 “挣了”。拜年要说“过年好”。“福”字倒贴要说“福到了”。

其实,生活中的“口彩”无处不在。乔迁新居叫“温锅”。洞房花烛夜,喜床上要撒上红枣、栗子、花生,叫“早立子”。 “999”,天长地久。“1001”,千里挑一。 “518”,我要发;“918”,就要发。“888”,发发发。

“口彩”给人们带来快乐和祥和,语言简短,意义深刻。

现在,人们拥有手机和小灵通通讯工具,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短信向亲朋好友互致问候。发短信拜个年,既时尚,又快捷。

“口彩”既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祈盼。在春节里,人们的手机往往能收到几条甚至几十条“口彩”短信。即使内容重复,也丝毫不会减弱节日的欢乐气氛。

笔者认为,晚报向读者征集春节“口彩”活动,能及时地把健康向上的 “口彩”汇总刊登出来,供广大读者欣赏和使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笔者祝愿大家牛年:大吉大利,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2: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