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木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儒家文化与人格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08-12-8 22:13:50 | 只看该作者
4.4.孔子自身的人格发展历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论语·为政》)曾昭旭认为这是孔子一生成学成德的进程,一个“践仁成圣”的典范。从志于学而不厌,到自立而能守,到明理而不惑,再到天命而透出人与天的亲和感,到耳顺而听不失聪、闻不失理,最后随心所欲不踰矩,心是理,身为度,至此,便以臻于何思何虑、天理流行的大成之境。孔子于行道之当下遥契天命,由知天命而畏天命,进而顺天命,以至于从心所欲皆中道德,皆合天命,此乃孔子体证天命之途径。原来所谓天命,无限性与有限性,本来就是相连一体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即是一个有限即无限的圆通境界。既在矩中(有限性中),又不必触犯其矩(让有限性浮现),而得其从心所欲的自由(谨让无限性呈现)。(曾昭旭:孔子和他的追随者,台北汉光出版社,1993年,28页)故孔子的人格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是道德自我的活泼跃动。

    可以说孔子自身人格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儒家人格理论,仁之两两对待,既表现人际中的“耳顺”,也表现为内在的“欲”与外在的“矩”之对立融合,“从心所欲不踰矩” 所实现的便是仁者的境界。从“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再到“四十而不惑” 清楚地表达了自我的觉醒、确立,以及自我的自主选择与担当。“知天命”,对“天”与“命”,先天可能与现实局限性的觉知,反映的是对自我深刻的洞察与接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08-12-8 22:14:10 | 只看该作者
5.结语

    儒学始终关注人的发展,在儒学系统内有丰富的人格理论和思想,涵纳了所有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命题,并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深入探讨和以生命的直接体认去回答这些命题。如何传承这一笔丰厚的遗产,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本文做了一些资料整理工作,难免挂一漏万,内心惴惴不安。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阉割与狂狷,第1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66页
[2] 韦政通,中国的智慧,第1版,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30页
[3]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第1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30页
[4] 燕国材,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第1版,台北,台北远流出版社,1999年,287-288页
[5]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21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