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克提瑜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10-7 10:2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巴克提瑜伽


在引向人类的终极目标——成道——的若干修持中,巴克提瑜伽(Bhakti Yoga)是最重要的一个。几乎整个人类都从事于巴克提瑜伽,简言之,它表示崇拜的艺术。但必须从它的所有真正方面来认识它,而不仅仅从这个词通常被运用与解释的狭隘而肤浅的意义上。

受神圣的爱所激发,建立在崇高的哲学和灵性理想上的深刻崇拜,无疑构成了真正的巴克提瑜伽。因此,作为每一个教派的组成部分或每一个宗教的夏里亚特(shariat,外部仪式)的各种仪式与教规,仅仅构成了它的影子。尽管如此,可以说仪式崇拜(人类大众将它与宗教混为一谈)是巴克提瑜伽的初期阶段。每一个信条的跟随者所施行的若干仪式,毫无疑问是徒劳无用的,但那些仪式和祈祷方式可以说构成了初级的巴克提瑜伽,因为它们根本建立在传达或引发崇拜的原理之上。

虽然不能把巴克提瑜伽划分为孤立的、完全隔离的部分,但它可以说有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关系到仪式崇拜。穆斯林的礼拜(Namaz),印度教的巴赞唱颂(Tal-Bhajan)和圣线仪式(Sandhya-Puja),琐罗亚斯德教的圣腰带(Kusti)和祈祷(Bhantar),基督教的祈祷文等,都无疑是初级阶段的巴克提崇拜。因此巴克提瑜伽的第一个阶段是普遍性的,几乎每个人都从事之,并能实践之。

第二个阶段,即中间阶段,关系到持续不断地想神。通过连续地默想或口念(Nam-Smaran或Zikra)神的任何一个名,崇拜者不用任何仪式之媒介,就能达到对神的专注。换言之,当一个人的念头总是指向神时——在整个醒状态,甚至在吃饭或谈话的时候——他可以说是处于巴克提瑜伽的第二个阶段。

一定不要把这种持续不断地想神与静心相混淆。在静心中,一个人努力达到思想的专注;而一个达到了巴克提瑜伽第二个阶段的人,已经拥有了对神的彻底专一念头,因此不再需要有条理的思考。各种各样的念头会出现在普通人的头脑里,即便他无意去想它们;同理,在第二个阶段的巴克提瑜伽行者也无法不想主,无论他在哪里,无论他怎么样。这种对神的专注是更高的巴克提或崇拜。

第三个阶段,即高级阶段,关系到神圣的爱及崇高的渴望。第二个阶段的更高巴克提瑜伽最终把求道者引向这个第三或最高阶段的巴克提瑜伽;也就是说,引向最高的巴克提和真爱。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可以被称为神的真正爱者。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存在念头专注的问题。他超越了思想,他的念头,可以说,已经融化于对至爱上帝强烈渴望的吞噬一切的火焰里。以至于在这个巴克提或爱的阶段的求道者,非但不考虑自己的身体需求,而且几乎意识不到其肉身的存在。

从对巴克提瑜伽的三个阶段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对于户主,忙碌的职业人员,简言之,对于大众而言,只可能做到第一个阶段的崇拜实修。一般人应该诚心诚意地跟从他自己的信条,无论它是什么,且不思未来酬报,仅仅想着一个目标目的:“我只想要您——神。”

然而,当我说“跟从自己的信条”时,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地把他的崇拜建立在最吸引他的宗教观念及方法上,而不是说一个人应该突然停止相信或不信某个圣经里对常常超越了智力领域的主题的某些说法。它是发自于内心的崇拜艺术;观念与信仰在宗教领域里并不重要。

因此,对一个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帕西人,最好的巴克提是各自履行圣线、礼拜、祈祷,圣腰带仪式等。但是,仪式的履行必须发自内心深处,怀着唯一的目标——“除了(您)神,我什么都不要。”否则,一个宗教,无论其教义多么美好,其哲学多么崇高,也只不过成为闹剧而已,人们通常因习惯的力量及对社会舆论的恐惧而沉溺其中,不是因为任何的真正奉爱与崇拜思想。

除非有崇拜的愿望,否则无论多少的仪式,多少的口头祈祷,都不能达到宗教的真正目的。能背诵整部圣经是一回事;从内心道出其中的一句则是另一回事。某个印度教徒可能对印度教圣典了如指掌,但他若是缺少发自内心的奉爱,他并不比一台打字机或计算器好多少。

某个穆斯林可能会嘲笑所谓的偶像崇拜;但他如果不是被崇拜的意愿所驱使而额头着地礼拜,如果这时他受到不可取的念头所袭击,他也犯了念头迷失崇拜的罪过,因为这意味着他当时膜拜的不是全能的神,而是那些念头。比如,如果某个穆斯林在卧拜时,对任何男人或女人生出念头,这等于朝拜那个男人或女人,因而礼拜变成闹剧。

穆斯林圣人苏非-萨玛司特(Sufi-Sarmast)的故事令人信服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次,反感仪式祈祷的圣人被国王奥兰泽卜(Aurangzeb)强迫去参加会众礼拜。圣人违心参加了,但他很快就加以反抗,对伊玛目喊道“你的神就在我脚底下!”因为在率众祈祷的那一刻,伊玛目刚好在心中忙于安排他女儿临近的婚礼财务。圣人的话后来得到证实,因为在苏非萨玛司特祈祷时所站之处的地下,确实发现了珍宝。

总而言之,每一个人,无论他属于什么信条和社会地位,都有可能实践第一个阶段的巴克提瑜伽或真正的崇拜艺术。崇拜的艺术应该发自于内心。应该牢记,发自内心的崇拜首先需要极大的努力。不可能是心想事成。如果一个人决定实修真正的巴克提,他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心的专注,因为相反的念头很有可能干扰他的心。因为普通人的心境不愿意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所以不断地努力激发奉爱是很关键的;事实上,在这种区别正确的宗教感与空洞的例行表演的实践中,它们乃是转折点。

有些人可能天性决定他们能够容易地采取巴克提瑜伽的第二个阶段,而无须经过第一个阶段。然而,无论奉爱者是否已经过了第一个阶段,但在第二个阶段的开始,他必须尽可能多且经常地努力想全能的神。努力必须是持续的,直到他超越了努力;而只有当发自内心的崇拜成为他的第二天性时,他才能超越努力。不必人为地努力就能自然地从内心崇拜,可以公正地说,这样的一个人已经获得了更高的巴克提。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没有必要停止履行世俗责任和义务,去获得或实修这个更高的巴克提。他可以做其生意,或履行其职业,他可以过家庭生活,并且照管他的所有必须的外在要求;但在一切的世俗事务中间,他应该始终对主保持着警觉。他越是能够在日常生活的普通工作期间记住其心灵崇拜的对象,那对他就越有好处。除了以一般方式反复地念神名之外,在巴克提的第二个、更高级阶段的主观的、偶尔灵性觉照的寻求者,应该养成习惯在每天夜里到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独处一两个小时。在这个退隐期间,他必须努力避免一切的念头,只想着“我要您,啊主,”并且不断地念他为此目的所选择的全能之神的任何一个名。

对那些既不满足于客观崇拜,又无法为神舍弃一切的人,这是最好的途径。如果真诚地遵守,这个中介的实修注定会迟早产生果实,并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向求道者提供对大实在的主观“瞥见”。例如,一个人可能不用浊视听器官,就能够看见或听见;也许甚至能够确立在道路上。

但对于那些从灵魂的最深处,从心灵的最内核,不惜一切的代价和后果,坚持要实际上面对面亲见实在的少数几个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彻底的舍弃。这样的英雄不仅必须拥有不可动摇的勇气去舍弃世界,抛弃一切的拥有和财产,割断一切的外部联系,而且还必须拥有不可动摇的勇气去实践内在的舍弃,这意味着放弃一切的欲望和爱欲,而仅仅怀着成道的愿望。

在做到如前所述的彻底而忠实地舍弃之后——既在字面形式上又在精神实质上,英雄求道者必须要么完全臣服于他信任的一位至师;要么永远地退隐到森林、山中或河边,口不离神名,心不停想神,在心灵里渴望见神。简言之,在来到目标或导师——活着的至师——那里之前,求道者应该过着舍弃的生活,独自漫游或静坐,随时准备着献身于自己所渴望的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该永远不感到饥饿,或无论何时何地有食物时他应该避开之。舍弃当然意味着一个人应该,除其它方面外,停止渴望食物。但饥饿并不总是思想的结果。一个人不必思想饿才会感到饿。它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不过,它与求道者的巴克提或渴望的强度有着很大关系。神圣的渴望越强烈,身体需求就越减少。

即使在这个现象层面,我们经常发现,在吸引人的工作或娱乐的白热化中,世俗人会长时间地对我们所谓的生活必需品漠不关心。这恰好也是在灵性层面上所发生的事情。一个人可能完全专注于所追求的理想,以致连续数月完全忘掉了这些所谓的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却不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没有任何的伤害念头时,伤害就不会来。当我们说那些真正坚持见神的人必须舍弃一切,并把生命本身揣在衣袖中行走的时候,我们当然是指不应考虑个人损失或危险。我们不是说求道者应该自杀;但他肯定应该停止迷恋生命,并准备好在情况需要时失去它。

这可能显得不实际。对大多数人来说,达到这样的巴克提高度,必定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每一个人都有示现这个崇高成就的潜力;有一些人,尽管数目很少,确实不时地以这种方式显现了神性。

举个最近的例子,约45年前,萨考里的尊者赛古鲁乌帕斯尼·马哈拉吉在纳西克附近的一座山上持续闭关静坐一年,在这整个期间他既不吃饭又不喝水,连一次都没有。但他却活了下来!一个成道者,如果他或她愿意,可以连续几年不吃饭,不喝水,甚至不呼吸,但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成道者拥有无限的能力。

然而在上述事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师利乌帕斯尼·马哈拉吉连续一年不吃不喝的时候,他尚未成道。仅仅是因为强烈的神圣渴望,师利马哈拉吉就能够忘掉对躯体的意识及需要。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彻底弃世且退隐独居的人,当他感到饥饿的折磨时,应该怎样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即食物。他必须去乞讨食物,为了这个目的,他可以稍微与他人暂时交往。但他必须欣然食用并满足于任何类型的食物,无论是否可口,是否够吃。一旦他的迫切需求被满足,他应该立刻回去独处,一心想神。

不应该把上述的话理解成宣传或推崇行乞——因为有许多所谓的圣徒(Sadhu)及其他的专业乞丐,成为社会的祸害和对灵性的侮辱。恰恰相反,事实上灵性与寻神的第一且最首要的法则,自始至终是给予。真正的弃世者,那个放弃一切欲望的伟大英雄——乞讨的起源,他从世俗人那里乞讨并得到食物或生活必需品时,是在给后者提供一个机会,去服务并分享伟大而高尚的求道。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们现在将讨论撒卡目(Sahkam)和尼卡目(Nihkam),巴克提的两个类型。

崇拜也许是真诚的,也许是发自于内心的,但如果崇拜者带着对回报的期待去膜拜,无论所采取的形式是世俗的利益,或是对来世的赐福,那么他的崇拜就是撒卡目。这种撒卡目通常与巴克提瑜伽的第一个阶段相联系。当发自内心的崇拜仅仅是为了崇拜,而不带对今生或来世酬报的任何念头时,它被称作尼卡目,并涉及到巴克提瑜伽的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确实,要见神并与神合一的渴望是最高崇拜的主要动力,但这个渴望应该是如此强烈,甚至当一个人面对面亲见神时,它仍然是熊熊燃烧,直到结合的实现——正如哈菲兹到达第六层面时所宣布的那样:

“我曾经一直渴望看见不同的事物,但自从见到您后,我仅仅渴望见您。”

即使在第一个阶段,也有可能努力把撒卡目巴克提转变为尼卡目巴克提。开始时崇拜必定是撒卡目。一个人可能会不再为了暂时利益而崇拜神。但在初级阶段的崇拜过程中,人很少能够避免来世酬报的念头。虽然这种撒卡目巴克提只不过是乞求而已,但这仍然是真正巴克提的开端,因为在直接或间接地向神乞求任何类型的帮助时,崇拜者也在真诚地赞美神。因为这种基于利益考虑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它就有可能转化成无私的赞美,这又继而又引向尼卡目巴克提。

译自美赫巴巴《爱之道》(The Path of Love by Meher Baba, Sheriar Foundation 2000)

转载于http://www.meherbaba.cn/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 14: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