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关于认知疗法对于强迫症治疗的一些参考但系统的方法

[复制链接]

我玩的应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9-20 12:5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辨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固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如果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疗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单相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于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情感—行为类型。病人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于此过程中,要使病人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疗医师指导病人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于此过程中,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象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或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训练。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于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病人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病人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无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知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适应症
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性心理障碍、偏头痛、慢性结肠炎等身心疾病。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①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
②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
③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
⑤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⑥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⑦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倾向于自暴自弃。
⑨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disputing)通过D来影响B,认识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E效果(effects),负性情绪得到纠正。

      认知治疗。近10多年来,认知治疗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阿登纳、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贝克和麦生保等对认知治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认知治疗有不同的类别,强调不同的重点,采用不同的技术,但有许多共同的原则。其基本理论是:行为和情感是由认知作为中介的,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是认出这些认知,并提供适当的方法或学习技术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由于适应不良性认知被矫正,将导致心理障碍的好转。虽然认知治疗也采用行为技术,但是认知治疗的目标是改变认知过程,而不是某些行为。认知治疗目前仍在发展中,已有约10篇报告证明,贝克的认知治疗对抑郁症有明显疗效,相当于或略高于三环抗抑郁剂。拉什等报告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经12周认知治疗完全缓解出院者达83%。肖亦取得类似结果。认知治疗尚无令人满意的分类,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绪疗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统理性重建法、贝克认知治疗(CT)和麦生保的自我指导训练与应激接种训练等。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认知过程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2)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方法的过程;(3)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认知治疗高度重视研究病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自我挫败行为看成是病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样,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目前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潜意识;内省疗法则重视既往经历特别是童年经历对目前问题的影响,重视潜意识而忽略意识中的事件。
       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医生的任务就是与病人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或训练方法矫正这些认知,使病人的认卸更接近现实和实际,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病人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一些研究资料表明,认知在不良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可能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对此有人提出只要经过认知矫正就可达到治疗目的。拉什等曾用认知疗法和丙咪嗪治疗41例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分两组比较其疗效,发现治疗12周以后两组病人均有显著缓解,而认知疗法组病人在自我报告和临床量表评分上的改善更为明显;另外,认知疗法组病人对治疗取合作态度者较药物组为多(分别为78.9%,22.7%)。随防6-12月,疗效稳定。
       目前认知治疗的理论和范围正在不断的补充和扩大,应运而生的有动力认知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前者是由威纳倡导和发展的,他认为认知过程的发展(即感知、记忆、推理、评价、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的方式)不可能脱离个体的成长发育和人际交往,只有不脱离,我们才有了自尊和认同、发泄和控制冲动、以及与他人的接触交往。曾有外伤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儿童往往会有部分或全面的认知缺陷,动力认知治疗就在于用恰当的认知结构来替代有缺陷的认知结构。后者是由马尔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和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假设是适应不良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治疗的方法就在于综合应用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来矫正不良行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阿龙·贝克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他提出,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处世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反应。
       认知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确认思想和信念是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原因。贝克论证说,抑郁症病人往往由于做出逻辑判断上的错误因而变成抑郁、歪曲事情的含义而自我谴责;一件在通常情况下很小的事情(如溅出饮料)会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绝望的表现。因此抑郁症病人总是对自己作出不合逻辑的推论,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所有的事件。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地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
(2)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3)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作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伸作出的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为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
(4)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
(5)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电视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用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
一般认为,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是以失落感为特征的,对前途丧失信心,对工作丧失兴趣,并有生理功能的丧失(如性功能、食欲、体重等)、病人往往以“负性认知倾向” 为其认知特征,“他们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剥夺了的、失败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前途没有一点自我满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这些观念被称为抑郁认知三联征。病人往往在认知范围的大小、内容和本质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执和消极的。已经有许多实验研究证实并支持认知理论的一些主要论点,如已经证实情绪抑郁和非抑郁病人之间在下列几方面存在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的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认知功能的问卷调查评分(如自主思维问卷ATQ)。认知指导技术也已经显示对抑郁心境以及消极思维等有心理矫正作用。
贝克的病理心理学认知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怖障碍、偏执状态、药物滥用、性功能障碍和神经性厌食的理论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根据贝克的下述理论假设:在信息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曲解和谬误导致了情绪障碍的发生。
马尔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归纳了目前认知学习理论家常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学习认知疗法有重要的意义:
(1)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经过认知过程而产生的;
(2)这些认知过程可以被一定的“图式”(贝克将不合逻辑的推论称为图式)所激活;
(3)治疗医师的主要角色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即评定适应不良性认知过程,安排一定的学习训练任务、矫正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类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车文博审) 心理治疗手册 认知治疗适于处理哪些问题和疾病?
      认知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报道,认知治疗主要适用于治疗单相抑郁症门诊病人,抑郁病一般经过12周的认知治疗,80%的病人有显著改善,疗效优于用丙咪嗪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一年,疗效稳定。另外,爱丁堡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的研究组也分别报道了认知治疗可以取得像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疗效;其中爱丁堡大学的布莱克伯恩(1981)等人报道,将原发性抑郁症病人随机分成药物治疗组、认知治疗组和药物—认知治疗合并治疗组。经过20周的积极治疗,结果发现合并治疗的门诊病人疗效优于其他二组。但对于精神病性抑郁病人,认知治疗可能效果较差。
      认知治疗还可作为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疗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缺陷,尤其是刚开始戒酒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往往表现为记忆困难和解决问题困难。因此,在治疗开始阶段应重复进行几次分别会谈,要求病人做会谈笔记,并且记录每天家庭认知、行为作业完成的情况。言语交谈、行为操作、想象技术以及声像图片教育等多种渠道给病人输人信息对于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疗亦大有帮助。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对这些技术的应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断治疗,对此,医生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没有求治动机’’或“不准备治疗”。实质上,可能是治疗方法不完全适合于这些病人。因此,在对这些病人的治疗中,治疗医师应该了解和识别病人存在的认知错误,并进行适当的诘难和矫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疗医师进行戒酒。
      在对神经性厌食病人的治疗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和家庭治疗外,还要注意这些病人的认知歪曲,因为这些病人往往存在着对自身外形、面庞等方面的认知异常,因此必须矫正他们的错误认知。例如,可以通过下述合理认知的对话和自我监察来进行:“消瘦的人是吃的过少”,“消瘦的人进食方式与正常体重人的进食方式不一样”,“消瘦的人不像正常体重的人那样健美、强壮”。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热卡食物摄入,并进行自我监察体重、情绪和自动性思想,逐步改变不良认知。神经性厌食患者治疗多不主动,注意处理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碍病人,尤其是性欲减退病人的治疗,除了行为治疗以外,可以适当辅以认知矫正。认知治疗的策略在于改变抑制病人性欲的那些不合理信念,为其后采用性感集中技术创造必要条件。例如,有些病人认为“性欲旺盛是邪恶的,这种人是坏人”,在治疗中应该针对病人的这种抑制性欲的错误信念进行开导、解释,提供必要的性知识。鼓励病人采用下述说明:“即使我对性感兴趣,并不意味着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治疗医师亦可采用反问的方式,让病人识别和评价其适应不良性思维,例如:“如果你变得非常性感,那么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然后再指导、告诫病人,人们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们往往对当时所做的事情能够承担责任,很少会做出违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从而矫正不合理认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畏惧心理,为进一步行为治疗创造了条件。
      另外,认知治疗还适用于治疗焦虑障碍、社交恐怖、偏头痛、考试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对于海洛因成瘾病人,认知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加强治疗作用。近年来有些报道认为,认知治疗与药物治疗合用,可治疗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最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有密切的关系。认知疗法没有统一的定义,它的理论也没有统一的纲领,认知疗法的治疗家持有不同的理论,应有不同的技术方法,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强调认知过程是作为心理行为决定因素这一根本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所做的评价,而此种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观念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的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现实思维活动,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的基本原则 首先先了解认知的基本模式。个人的认知状态对他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一个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的情绪是焦虑或是愤怒,是抑郁或愉快,他的行为采取的是逃走或攻击,由于个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对应激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各易。

      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他或她认知的特点和最易受损的敏感点,在某种特殊的应激条件下,这就构成了本人心理上易受伤害的弱点,即为某人心理上易受伤害的触发点。 应激可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的功能损害。当应激使个体处于利攸关时,其原始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系统可能被激活,是个体做出极端的,绝对的,单向的判断,是整个的思维失去意志的控制,减弱了对过强的偏激思维的控制能力,而出现了病理心理过程的表现。

      应激,环境,与其他人不良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可增强不良的认知反应,这些错误的认知组成的生物反馈链,使某些心理病理现象-如抑郁,焦虑等得以维持下去。 基于以上认识,思维被视为认知治疗的关键,改变不良的思维,则能改变情绪和行为。但认知治疗并不忽视情绪和行为,并强调治疗者应善于引导患者的情感,同时注意患者的行为模式及行为改变的方式。

     认知疗法的总体策略是交谈程序和行为矫正的混合物。在治疗中既强调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注意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帮助患者解除他们歪曲的认知,与患者共同努力发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估他们的经历。

      认知疗法企图从三个不同的水平纠正患者的认知。自动思维为最易于接近的表面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某种特殊情境下立即出现的思维。设想则是较深一层的思维,他是基于原有的条件,及相关的情况所形成的信念。策略或复杂的思维模式为最深层基本信念,可能是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信念。这三种思维层次是相互关联的。

       认知疗法的目的就是企图纠正所有三级水平的错误认识。一般来说,自动思维是最不牢固和易于测知的。故在治疗早期时针对这一水平为主。当患者已能较容易的识别和测定他的自动思维后,治疗者应帮助患者进一步识别他的潜在的设想,这种设想可采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更好的方式是采用行为尝试的方法来表达。最后应是测定,干预改变策略。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矫正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常不好。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对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时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预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但认知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白讼E苍柏”、“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偏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 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但病人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此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2.改变信条的技术。人们主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解释、评论外界事物,解释、评价自我与他人。Beck(贝克)其价值观念为信条(rule),他认为,如果信条定得太绝对,或使用不当,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结果导致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等现象。常见的信条有下列几种。

(1)危险——安全信条:人们常常用自己的信条来仨计环境的危险性,和自己应付危险度,会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使生活受限(如恐怖症、强迫症);如果过低估计危险度,则易发生意外。在临床治疗中,所见到的问题主要是过高估计危险度,主要表现为害怕某种环境、人际敏感等。

(2)快乐——痛苦信条:它所引起的适应不良的主要问题,在于病人把快乐与痛苦绝对化,非比即彼,达到目标则快乐,达不到则痛苦。对于学生,“我不名列前茅就没有快乐”;对于运动员,“只有金牌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对于政治家,“没有名望,我就不会幸福……”。下面是这些人典型的信条:

①要幸福,必须每件事都成功。

②要幸福,人们都应该知道我的价值。

③不在最前面,就是失败。

④如果我有错误,就意味着我不行。

⑤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⑥如果不同意我的看法,就是不喜欢我。

⑦如果现在把握不住机会,以后会后悔的。

       持有这些态度的人,多被别人或自己认为是很有才干的人,自尊心强、害怕失败、不满足自己,无休止地驱使自己去“奋斗”,所以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当然不会有“幸福”可言。如果因某一事件的影响,或某次失败,求治者就把此当作灾难,“我没有达到目标……,我是失败者”。求治者的自尊顷刻瓦解,而自卑、沮丧、焦虑、抑郁情绪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烈。 认知治疗方法包括使求治者明确自己的认和,帮助他们判断是这些认识使自己受痛苦。要求治者充分认识到人的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十全十美,事事成功;要正确认识失败,失败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不会成功;要自己留下“后路”,不能事事都“背水一战”;同地要降低自己的目标,降低自己的期望,增加对失败的耐受性。

(3)该与不该信条:求治者在自己内心中,有一套固定的信条,自己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如:

①我应该最宽宏大量,体谅别人。

②我应该做个好爱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师、好学生。

③我应该沉着应付各种挑战。

④我应该永远快乐,不伤害别人的感情。

⑤我应该知晓、理解和预示未来。

⑥我应该知难而进,永远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⑦我应该自信,能解决每一个问题。

⑧我应该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⑨我应该永不疲倦,保持旺盛的精力。

“应该”像无形的鞭子,使“应该者”努力加码,给自己精神上造成压力,给生活增添无数困难,整日为“应该”奔波,当然毫无乐趣可言。

       信奉这些信条的人对自己有很多“不应该”和“应该”,他们同样以这些信条要求他人。别人当然不会根据病人的信条行事,因而造成了很多人际关系紧张,同时加重了病人的负担。

施治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①分析“应该”信条的非现实性,且给自己所造成的压力,它会妨碍重大目标的实现。

②了解人的局限性,不可能所做的一切都成功。

③各人有各自不同的价值系统,没有统一的“应该”模式。你认为应该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应该,不能把自我同他人的看法等同起来。

④改变“应该”信条,使之更现实、更富有弹性。

       一般说来,求治者的主要问题若跟非功能性的认知有关,则是根据异常的认知而形成的,如对人的偏见、对自己的自卑、对事情抱有错误或消极的态度等等,均适合运用认知陪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上,认知疗法适应于各种神经症,但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症,尤其是内因性抑郁症。

贝克认为,抑郁症的基本特征是“丧失感”。贝克等设计了治疗抑郁症的认知治疗技术,现简述如下:

(1)每日活动计划表。由于病人无望、无助、缺乏动机,整日卧于床上痛苦地回忆过去,思索着今后的前途、命运,这只会使抑郁更加严重。重要的是使病人活动起来,看到自己的潜力,因此制订每日活动计划表,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渐增加病人的活动量和活动的复杂性。

(2)M和P治疗。M意为掌握、控制(mastery),即感到做某件事的难易程度;P意为愉快(pleasure),即在做某件事时的愉快程度。 经验证明,如果病人按照计划行事,动机就会增加,成功的自信心、愉快的感觉也随之增加。

(3)认知重评。本方法主要用于发展适应不良的认知和态度,然后由医患共同评价,检验其真实性。由以下步骤构成:A找出认知与沮丧的关联;

B找出认知与自暴自弃的关联;

C找出这些认知的歪曲性;

D检查、评价、矫正这些认知。

(4)转换治疗(alterativetherapy)。包含两种方法:

A 让病人考虑,换一种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体验和外部环境。这是因为病人往往存在系统偏差,如果能改变病人的解释方式,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的偏差,就能改变情绪。

B 换一种方式来应付心理和环境问题。通过讨论和练习,病人会惊奇地发现能够解决自己原来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

(5)角色扮演。医患间互换角色或扮演其它角色,目的是发现病人的认知歪曲和找出解决的办法。如一病人有明显的自杀意图,原因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白吃饭”,活着没意思,虽然病人也明白自己做了不少的成绩,取得了领导的信任,但病人认为:“那不算回事”,“那是我的职责,任何人都应该完成本职工作,所以根本就不算是成绩”。

适应症 1,情绪障碍 特别是抑郁症(包括抑郁性神经症,内生性抑郁)疗效佳。也可用于治疗各种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

2,行为障碍 对多动性行为障碍,冲动性行为等行为问题,也有较好疗效。

3,心身疾病 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心身疾病,如偏头痛,慢性疼痛。

4,还可与锂盐合用于治疗燥狂症,与抗精神病药合用与治疗精神分裂症妄想,酒精中毒,亦可用于纠正人格障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08-9-22 13:10:22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对一些症状认知疗法很有效

呵呵,,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8-9-22 13:11:09 | 只看该作者

相互说出自己害怕的,,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或许能幡然醒悟

相互说出自己害怕的,,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或许能幡然醒悟
我有一种想法,我认为虽然不同的强迫症状根源都是一样..但症状形形色色,,肯定不一样,,,不同的症状背后所担心的内容 也不一样,,,正如我对考试时担心考号姓名写错而非常强迫,,对锁门有时也 强迫..但是我可以说我根本不社恐...而社恐的担心一般都是怕失败或丢脸..我想这都是不同的心理反应机制造成的...不管背后的性格因素是何等的一样,,但在具体某些事情上肯定各不相同...这样的话,,当我和一个社恐的人相互交流,,相互挖掘一下对方的对一件事的不同反映,,或许就能达到纠正或改变,,也就是在心理反映机制上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或许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且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我想善借外力为自己所用一定也很好....就如同"疯狂英语"那样.大家同意 我的观点吗??
谁愿意和我和盘拖出心理的害怕,,然后相互剖析对相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从而缓解或康复???
有的话请留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8-9-22 13:11: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若在我这样的处境会怎么想..,,怎么做??

大家若在我这样的处境会怎么想..,,怎么做??
是关于煤气灶的问题,,因为家里厨房改造,灶台造型是按照新式灶具改造的,,但是家里的旧灶具还能用,,所以没换,,这样在从煤气罐连到灶具的气管连接上需要弯曲气管以便于接通,于是我总担心这样长时间下去,,若气管长期弯曲,,发生破损,,就会漏气,万一使用时突然漏气,,那就很危险,,于是一系列严重后果都在我脑种翻滚...我曾多次劝说家人更换新灶具或采取其他方法....,,但妈妈说我是小心眼,,,让我不要多想,,说那没事,,,让我只管好好学习考研...我哪里听的下去..我就一直担心那样长期下去,,会引发危险,,但家人认为那一般没事,,,我也怕他们说我有病.....现在也不敢提这事了..当然若我强硬坚持,,也应该会更换新灶具,,从 而让人心安,,,,但是也怕让家人以为我有病,,,为我担心,,同时心里也担心万一引发煤气泄露印发危险自己真的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于是心理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好....哎,,,老是为这煤气灶转....
     煤气管道直接是把通气软管弯折一定角度以便连接,要不然不好连接,,就这样将就着用...我在心理真是认为这样做有一定危险,,而且认为这可能并不是强迫,,而是我想的合情合理!!家人太马虎了,,我是这样认为的....还总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总认为自己是家庭安全的保障..自以为是..
     有时候脑袋里会自我暗示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的,,也会想一旦煤气泄露可能发生的一些惨状,,完全是一些很可怕的场景,,然后就怪自己当初为 什么没有强逼家人换新的灶具导致这样的后果,,就埋怨自己,,好象真的发生一样,,全身都难受..总是往自己身上揽责任..
     我对森田疗法早就知道,,可以说对其方法 也了解..而且心理面也是很赞同这种方法!!!但是就是轮到一些令我很担心的事情时我很难作到为所当为.比如这样关于煤气的事情,,我太害怕预期可能出现的不好后果了,,可能是因为我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8-9-23 17:42:44 | 只看该作者
症状来临时,如临大敌,但要坚持住,让恐怖紧张的感觉顺利通过,恐怖也有高峰的,等高峰顺利通过后,这时候你就会体会到换了一个天地的感觉。
强迫症是易于理解易于理论,难于行,关键是要“行动”!在行动中才会康复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08-9-23 23:3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的帖子

你好,,也 赞同你的观点,,但是 我的观点类似与认知疗法吗???还是陷于理论 的陷阱...?请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8-9-24 09:51:19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观点也谈不上类似,我感觉认知疗法对于强迫的治疗毕竟有限,要除根是不行的,你对你自己的认识也还是不错的,的确不但是陷入理论的陷阱,而且陷入的还特别的深,我感觉你应该你儿时的经历的刺激和创伤中寻找,症状的根本,这样对于人生和彻愈是有好处的,就是认识——领悟疗法,而不仅仅简单的是从认知入手,认知疗法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最多也只能是控制强迫症状的影响和干扰,症状的影响,要彻底好还要从发病根本去思考治疗,从行动和忘我的行动生活中去入手,这样才能走上,逐步的走上康复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4 08: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