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幸福课的原著《幸福的方法》的评论
泰勒。本—沙哈尔,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他拥有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他将“幸福”研究得如此通透,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的幸福浪潮,征服了广大哈佛学子,如今也在中国登陆。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认为,他从中国的古老的哲学中得到了很多关于“幸福”的启发。处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不快乐。看看我们身边的人。退休无所事事的老人、疲惫不堪的中年人、承受着工作压力的年轻人、迷茫的孩子们。“不幸福”已经成为当今的社会都市病。大概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才能“幸福”。这本书作为一本学术研究的结果,当然要比一般的“幸福五步”、“如何才能幸福”那样空洞的理论,要好得多。
在这本书中。作者难能可贵的列举了大量的关于“幸福”研究的结论。并在各种结论中整理出了一个体系,研究出了一种思维方法。
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这是作者给出的强大暗示。他告诉人们,我们每天有很多细小的幸福,我们要感受它,时常的感激别人,每天的感恩。这样我们就能将幸福变成一种习惯,从而更加幸福。
接着作者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形象地用四种汉堡来表示。一种是口味诱人,但是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他称这类不关心未来,只享受当前的人为“享乐主义者”。第二种是口味很差,很有营养的食品。他称这类现在吃苦,将来享福的人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是既不好吃,又没有营养的食品,即不开心又无所谓的“虚无主义者”。最后一种有营养又比较好吃的食物,表示的是“幸福型”人,也就是既享受当前,又对未来有益的人和行为模式。
想想我们当前的教育,很多孩子过着忙碌奔波痛苦的生活。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我也常常对孩子们说,黄金一般的高中生活啊。将来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与这么多同龄人朝夕相处,为了同样的目标努力奋斗的日子。我要他们珍惜。可是太大的压力与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们从刚进入高中就满脑子的“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观念。多么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辅导让孩子们过上既享受现在,又对未来有益的日子啊。
回过头再看看我们自己。考咨询师的日子里,开始也是享受的,可是越来越临近考试,越来越多的死记硬背,越来越多的压力与期待,终于将它变成了忙碌奔波的苦痛。现在的工作,也做不到很好的享受当前,总是想着再多做些,多积累些经验,苦一点,不怕。这样的日子将幸福消磨殆尽。其实,不如换个角度想一想,让自己的步子慢一慢。享受一下当前,从细小的地方挖掘一些幸福,这个很重要。
再接下来,探讨了我们如何才能幸福。作者认为当我们做有意义,并能令自己快乐的事情,最好能够有助人成分,就会感受到强大的幸福。当我们有目标并且做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工作时,会得到至高的幸福。作者很大篇幅的强调了做我们真正喜欢又有意义,自己有擅长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做自己能做的,想做的,最想做的工作。现在想想,其实这也并不是很现实。一个人需要对自己充足的认识,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需要非常多的尝试,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另外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所以,笔者在后面又讲了很多如何实现幸福的方法。
作者通过“快乐学习”“开心工作”“幸福婚姻”这几个框架,描述了人们的主要问题与生活。总体来说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过程与当前,改变自己和环境,让自己更加适应。
在学习中,感受“福乐体验”,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做符合自己能力与水平的,跳一跳够得着的任务。工作中,我们要将喜欢的、擅长的、有意义的事情罗列出来找到交集,这就是选择工作的方法。想来,也是有些理想主义了。
最后作者又提到了一些幸福冥想。有一些小活动很值得推荐。比如感恩游戏,找到一周内所有小小的幸福并记录,一些完型练习,100岁的自己回来教导自己如何更幸福,等等。
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多研究者认为人的幸福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比较稳定的幸福感,就算遇到一些开心事,很快也会回到稳定的线上。作者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幸福是可以练习,并成为习惯的。每个人都可以比现在更幸福。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幸福习惯,也就是幸福的稳定线,这一点要充分认识。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人没有遇到什么大风浪,却总是不开心。有的人一生风风雨雨,却总是笑对人生。我们要坚信自己,改变自己的习惯,就能够更加幸福。
幸福是可以锻炼并寻找的,习惯不好改变,但我们应该坚信自己有能力让自己更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