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半百老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关抑郁症之佳文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10-11-5 11:46:55 | 只看该作者
                 抑郁,不见得都是病

  
  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打上“抑郁”的标签,甚至许多明星的经纪公司,将自己旗下的艺人与抑郁、自闭联系起来,大打“深沉”牌。许多年轻人也以自闭族、抑郁族自居。

  据说,21世纪是抑郁症流行的年代,也的确有明确的数字表明抑郁症的“传播”速度之惊人。目前,全球范围有1.5亿人确诊并正遭受抑郁症的折磨,我国约有2800万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身边真的有像大家所表现的那样,每天都有很多人喊着自己得抑郁症了。

  抑郁症是一种我们十分常见的情感障碍类的心理疾病,是与狂躁症相对的。一般情况下,抑郁症患者不会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出现“今天我抑郁了”或者“过两天我再抑郁吧,今天休息一天”。真性抑郁症一般都会有很长时间的发病史,一般抑郁症都要连续半年以上的时间来积累坏情绪,而急性发作也最少要2-4周的发病期。而这半年中,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并常常自我责备怪罪,担心自己是不是会得各种身体疾病,而且饮食睡眠也都会持续性失调,有时候反复出现自杀、自残念头。但有这些现象,只是存在抑郁情绪。抑郁症看似简单,在临床上的诊断实际上是十分严苛的。所以,没必要仅仅因为出现了一时的情绪不佳就自行过早地给自己打上“抑郁症”的标签。

  根据临床观察,越来越多的假性抑郁症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之所以会这样,首当其冲的便是社会舆论的传播问题。由于近年抑郁症的研究步伐的加快,我们在原有的内源性抑郁和广泛性焦虑基础上,定义了很多新型抑郁症。如青春期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精英抑郁症等等。这些新种类的发现,让舆论广泛地讨论引用,但更多的是讨论危言耸听的高自杀率、高影响度。让人们对于抑郁症无法从本质上科学客观地认知,以为心情不爽到极点就可能和抑郁症搭边或者挂钩了。

  其次,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85%的假性抑郁症患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自我认同感,并且拥有大量的负面情绪不会发泄。由于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极快,社会环境变化加剧,各种小环境下的评价标准也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巨大变化。和这种差异加剧相比,我们个人的自我认同则相对比较稳定。这就带来了有些人无法一下子适应这些新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出现迷茫困惑。当自我认同感受到威胁,而主体又不能很快地适应新时代时,出现抑郁、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当不良情绪出现时,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一时的情绪不佳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生情感障碍。但如果我们此时不积极面对,采取办法改善自我认同感,反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和暗示,告诉自己“我抑郁了”、“我有病了”,那这种情况下,假戏真做,可能发生自发性心境障碍。如果真的发生,那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说到潮流,这便是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外的一种可能。从古至今,死亡文化和一些消极厌世的思想在世间隐秘地传播着,在一些文学描写、影视作品中不乏表现。对于这些思想、文化的追求、推崇,让许多人沉迷在认为忧郁是内涵的代表,悲观是深沉的别称。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因素变化和各种原因的叠加,让越来越多的人去追赶抑郁的“潮流”。

  从科学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各种情况的到来,让抑郁症已经加入到流行病学研究的行列,也是因此,我们更要做好甄别,对不良情绪、不佳情感状态及时疏导,重预防、重自我调节。学习了解科学的自我心理保健常识,让负面情绪仅仅成为过客,让“今天你抑郁了没有”变成一个笑话。

 
                                                                             蓝枫(天津 心理咨询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10-11-5 20:27: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4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