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半百老头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佳文共欣赏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7-10-6 18:0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2 编辑


                  你能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人吗?

    格雷.贝克是美国《探路者》杂志的一名记者。前不久,他去意大利采访了三个特殊的人物。这三个人在疯人院里被关了28天,而他们全是精神正常的上班族。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名负责运送精神病人的黑人司机,因为疏忽,中途让三名精神患者逃掉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失去工作,他把车开到一个巴士站,许诺可以让人免费搭乘他的车去某地。最后,这名司机把其中的三人,作为精神病患者送进了指定的医院。

    为了避免院方产生怀疑,在交接的时候,他还这样告诉医生:这批病人比任何一批都难以押送,不仅容易激动,而且还胡言乱语。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这三个人一走出车门,就被强行架到床上,并绑了起来。当这三个人意识到自己被带进了精神病院时,一切都已经晚了。他们身上所有的物品及腰带,都被医护人员不容分说地取走了!

    格雷.贝克关心的不是这个故事,他想了解的是,这三个人是通过什么方式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患者,从而成功走出精神病院的。下面是他采访的片断(为了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格雷.贝克把受访者的真名全部隐去,以甲乙丙代替):

    格:当你被关进精神病院时,你都想了些什么?

    甲:我想尽快逃出去。

    格:为了逃出去,你想了些什么办法?

    甲:我想,要想走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

    格:你是怎样证明的?

    甲:我说,“地球是圆的”,这句话是真理。我想讲真理的人,总不会被人当成精神病吧!

    格:最后你成功了吗?

    甲:没有。当我第14次说这句话的时候,护理人员就在我屁股上注射了一针。他说,地球确实是圆的,但是用得着你去说14遍吗?最后,我没有办法,只得老老实实地在里面呆着,等待时机逃出去。

    下面是对乙的采访。

    格:你是怎么走出精神病院的?

    乙:我和甲是被丙救出来去的。他成功走出精神病院,接着报了警。

    格:当时,你没想办法逃出来吗?

    乙:想了,但是没有成功。

    格:你想了些什么办法?

    乙:我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我告诉他们我是社会学家。我告诉他们,我知道美国总统是克林顿,英国首相是布莱尔,德国总理施罗特,法国总统是希拉克。我还告诉他们,我知道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马绍尔群岛的总统是诺特,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是索马雷。可是当我说到图瓦卢总理是马堤亚时,他们就在我的屁股上打了一针镇静剂。我就再也不敢讲下去了!

    格:你们应该感谢丙。他把你们救了出去。

    乙:是的,我非常感谢!

    格:他是怎样把你们救出去的?

    乙:他进来之后,什么话也不说。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到读书时间,他就去读书。当医护人员给他刮脸的时候,他说声谢谢。第28天的时候,他们就让他出院了。

    格雷.贝克没有报道这三人最后是否对黑人司机进行了起诉和索赔,他只在评论里发表这样的感慨: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的正常,是非常困难的。也许只有不试图去证明的人,才称得上是一个正常人。

    后来,有许多人在该文的网络版上留言。有一个人的留言我读了感触颇深。他是这样说的:那些用某种方式去证明自己真理在握的人,那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知识丰富的人,包括那些用某种方式证明自己很有钱的人,都可能被认为是个疯子。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罢了!


                                                           刘燕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07-11-3 21:27: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0 编辑

                     没有孤独哪来的美

    大概是我这个人比较懒,祖国的山河好大,我没心思看,平时出差,也不爱到处闲逛。我从来都是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拿出门这件事来说,一想到出门要坐车、换登机牌、排队安检、上飞机、下飞机、到酒店办理住宿,然后再重复一遍回到北京,我想着就烦。所以,平时能不出门就坚决不出门。

    我不知道这种为国家交通、旅游事业带来经济损失的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养成的。小时候我挺爱出门的,一说要出门,提前几天就进入状态,彻夜难眠。后来长大了,就忽然不爱动了,想来想去,我发现可能是自己没有耐性。比如说排队买票,我没耐性;比如说排队上飞机,我没耐性;比如说等候酒店服务人员办理各种手续,我没耐性……如果不排队,我没准儿还有兴趣。可是,在这地方,有你不排队的事情么?

    至于旅游,其实我是喜欢的,看到风景总是心旷神怡的,可是我就怕人多。恰恰中国又是人口大国,走到哪里都不缺人,旅游能看到什么风景呢?看到的都是人,要是这样,直接去趟王府井不就得了。你别劝我说远处的风景很美,但我从小发呆惯了,我曾经有过早上看着太阳东升直到看到它西落的经历。那时候的感觉是:这个世界就只有我,我怎么去感受都由我自己决定,没有别人干扰,耳边是天麓,没有杂音,说白了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感觉。

    假如,在这个境界里,突然出现一个人,并且与你无关,你就会走神;如果再出现一个人,并且与你无关,你就会加重走神的程度;如果再出现10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一万个人……这个世界就是另一个意思了,所以也就没了风景。诗人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明白诗人在这首诗里试图描绘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可以给自然带来一种生机。所以,卞之琳比柳宗元更孤独,所以需要有人来串场,这样的自然才是真实和亲切。“独钓”之孤独,有些死寂,而“你”“我”融入风景之中,则有一种生动。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卞之琳老师有一天推开三层小阁楼的窗户,往外一看,桥上站着3000多人看风景,估计这样的风景只能装饰他老人家的噩梦。现在到处都是这样的风景,没办法,谁让咱们人多呢。

    诗人的浪漫不仅仅是发乎情,更重要的是玩味其中的境界。这个境界其实就是自然造化与人的性情作用的结果,所以它是美的,它像一笔财富,让你和他去慢慢分享。反正财富就那么多,突然有个第三者插足,你就得分给他一部分,来又有了第四者、第五者、第六者……直到第N者,分到你心里的财富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趋近于0。你想想,11万人进故宫,你最后看到的可能不是红墙琉璃瓦,而是后脑勺。  
  
    有些风景,它能承受被享受的人次是有限的,在这个限度内,它是美好的;超过了,就没好了。记忆中我去过三次长城,头两次不清楚了,第三次是在一个大雪天,我和同学决定逃课,去八达岭。那天,长城上几乎没有什么人,那次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八达岭,那时候才知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记忆中我只去过三次颐和园,后两次我忘了。但记得第一次,那是个非周末,天上有雾,没有几个游客,我和同学去了西堤,整个颐和园出奇的安静,似乎能听到老佛爷眨眼的声音,那次我感到了颐和园的美。我记忆中的颐和园,不是那个标志的佛香阁,而是一片朦朦胧胧的园林。

         
                              作者:王小峰 来源:晚报文萃2007-0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08-10-8 09:0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半百老头 于 10-1-21 12:51 编辑


                           草原上的错觉
  
   去年秋天,我和家人到垻上草原去玩,辽阔的草原绿的一望无际,粉色、紫色的小花开的水鲜剔透。太阳暖得很,天空蓝得像水,海洋一样透彻。就在这时候,坡地上突然有人喊:“看,雄鹰!”所有的人都抬头仰望。果然,天空中飞翔着两只雄鹰,雄鹰在空中盘旋。
许多人拿出相机,想将雄鹰拍摄下来:蓝天、白云、雄鹰,绿色的草原 ,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

   但很快,大多数人都放下了 照相机。有人叫了起来,那不是雄鹰,是两只风筝。还有人根本看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什么。我们正好驱车要去湖边,于是沿着公路向天空中的这两只雄鹰驶去。

   不管它是雄鹰,还是风筝,我们离它越来越近了,他正盘旋着向下飘来……我们终于看清楚了,它既不是雄鹰,也不是风筝,而是两只黑色的塑料袋,我们全都笑了。

   其实从一开始,许多人就看出了他什么都不是,但在如此美丽的地方,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美好的一面:雄鹰,或是风筝。 人们怎么会把普通的塑料袋当做了雄鹰。这使我想到心理学家所说的:我们许多时候的看法并不真实,而是我们的感官所为。我们的感官会把我们看到的东西强化为另一种事物或景象,这种欺骗,在人的一生中举不胜举。

   只是我们不要轻易地忽略掉,它的真正来源——是出自我们内心的某种体验。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的心情处在喜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会把不美的现象变成美的,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而当我们的内心不悦的时候,眼睛则会把美的事物变成丑的,把好的东西变为不好的。或美或丑,它们逼真得近在眼前,与我们的内心感受遥相呼应,而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

   让心情好起来,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我们的内心就会涌入大量的美。人活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往往比客观世界更为重要。

--------------

   此小文挺耐人寻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08-10-9 20:2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4# 的帖子

  科学实验证明,当我们的心情处在喜悦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会把不美的现象变成美的,把不好的东西变成好的。而当我们的内心不悦的时候,眼睛则会把美的事物变成丑的,把好的东西变为不好的。或美或丑,它们逼真得近在眼前,与我们的内心感受遥相呼应,而全然不顾事实的真相。

   让心情好起来,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我们的内心就会涌入大量的美。人活一辈子,活得就是一个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往往比客观世界更为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10-1-22 17:16:0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与世界比较,打几分?


    这里选了15个国家的六个项目来打自己的主观印象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这六个项目分别是:(一)计程车,(二)贫民窟,(三)书店,(四)军人,(五)闲人,(六)排队。

    计程车“指数”

    发展中国家计程车的一个特点是“黑车”多,你一出机场,就会有很多人拉你坐他的车,说明这些地方无序文化还占主流。美国计程车司机座位背后都贴有“乘客权利宪章”,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官司过多、律师过剩的法治国家。在印度这样的国家,计程车上倒是有计价器,但很少使用,司机张口给你个价,你说要用计价器,他就向你要空调费、行李费等等,反正怎么都要敲你一笔。非洲一些国家的计程车有点不敢坐,除了车状恐怖外,还出现过很多“黑车”抢劫的事情。在街上可以随手招到出租车的地方,一定是充满竞争和活力的国家,如中国和越南。中国的计程车总体水平在世界上大概位于中间的水平。以下是我的计程车印象分:

    瑞士、英国5分;美国、法国、希腊4分;中国、土耳其、以色列、巴西、阿根廷3分;越南、埃及、印度、俄罗斯2分;肯尼亚1分。

    贫民窟“指数”

    印度的贫民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其大城市甚至会有一半以上的居民住在贫民窟里。非洲的贫民窟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如果没有警察“护航”而贸然进去的话,一定会被洗劫一空,进得去出不来。在发达国家,贫民窟已基本绝迹。中国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贫民窟、棚户区大量减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的贫民窟印象如下:

    瑞士、英国、美国、法国、希腊5分;中国、俄罗斯、阿根廷4分;土耳其、以色列2分;越南、巴西、埃及2分;印度、肯尼亚1分。

    书店“指数”

    伦敦、巴黎和纽约的曼哈顿,除了有许多环境舒适、服务周全的大型书店外,还有大量的个性化书店、旧书店、专业书店、特色书店等。非洲国家的书店最可怜,数量少,门面小,顾客稀,里面一般只有一些中小学教材,还兼售文具用品,这些国家也有少量专门为当地白人开的书店,都是从欧洲进口的书籍,当地人消费不起。中国的书店进步很快,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都有许多大型书店和特色书店,可以打4分。我们书店的人气世界最旺,说明我们国家在向上走,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总是有希望的。

    英国、美国、法国5分;瑞士、希腊、阿根廷、以色列4分;中国、俄罗斯、土耳其、巴西3分;越南、埃及、印度2分;肯尼亚1分。

    军人“指数”

    土耳其军人一举一动,给人感觉有模有样。希腊军人举止看上去比较松散,卷着衣袖抽烟的我也看到过。这两个历史上的夙敌如果交战的话,我估计希腊军队要败下阵来。以色列的军人个人素质相当优秀,我曾和以军一些青年军官交谈过,他们都能说一些英语,而且很懂专业技术。我也见过不少在使馆前站岗的埃及士兵,一会儿向人要香烟,一会儿向人要饮料。埃以如果发生战争,埃及要胜,恐怕不易。

    我认识的外国人中对中国军队赞扬最多的是美国已故知名作家索尔兹伯里。他多次对我说:中国军队的素质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下面是我对15国军人的印象:

    中国、英国、美国、土耳其5分;俄罗斯、法国、以色列、瑞士、越南4分;希腊、印度、巴西、阿根廷3分;埃及2分;肯尼亚1分。

    闲人“指数”

    瑞士的失业率低,给人感觉人人都有事干。美国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社会竞争激烈,但黑人区明显松散,闲人较多。印度的“闲人”出奇多,说明这个国家人口政策乏力,失业率高。中国的大城市生活节奏很快,“闲人”少,好像人人都在忙着什么事儿。法国、希腊失业人数不少,无所事事者也不少,特别是巴黎郊外的北非移民居住区。以下是我的比较结果:

    瑞士5分;中国、美国、英国4分;法国、以色列、巴西、阿根廷、越南、俄罗斯、土耳其、希腊3分;埃及、印度2分;肯尼亚1分。

    排队“指数”

    西方国家中,德国人和英国人排队是最认真的,哪怕只有两个人也会排队。法国人排队也不差,只是看上去更加随意一点,但即使大家看似随便站着或坐着,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谁在自己前面,决不会抢在别人前面办事。我印象中排队较差的是印度人和我们中国人,哪怕只有三五个人,也往往争先恐后。即使排队了,人与人往往也靠得很近,生怕别人插进来,也不容易优雅起来。以下是我的排队指数:

    英国、瑞士、美国、法国、希腊5分;俄罗斯、阿根廷、以色列4分;土耳其、巴西3分;中国、越南、埃及、肯尼亚2分;印度1分。

    中国以何形象立于世界之林

    归纳一下,我的六个横向比较项目中,中国得分如下:

    军人5分;贫民窟4分;闲人4分;计程车3分;书店3分;排队2分。

    我由此而产生了这么几点感想:

    第一,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没有强大的国防,就等于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脊梁。中国军队和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军队都交过手,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如此出众,世界上极为少见。

    第二,邓小平多次说过,如果说他有什么专业,那就是军事。作为一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领导人,他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军队能打仗,他从中国军队的崛起中看到了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也使得我们国人对自己民族的崛起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心。

    第三,我们是个人口大国,但无所事事的人相对比较少,这说明了我们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就业,说明我们人民有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所在。

    第四,我们的书店处在世界的中游水平,这不太符合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定会水涨船高。我们必须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并可考虑在适当的时候提出“文化立国”的概念,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发展。

    第五,我们的排队之差,令人汗颜。不排队不只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它也折射出了我们文化中的某种无序状况。我们的民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社会无序文化仍然较为严重这个现实出发,来进行设计和推动。

    我也希望在我们推动市民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不妨采用打分这种方法来进行一些横向比较。可以考虑建立一批比较有公信力的民调机构,对我们各个地方、各个部门的表现,让公众来打打印象分,然后进行横向比较,这也是一种市民监督和民主建设。这样可以激励各个地方的干部和市民更多地关心本地区、本部门的集体形象,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持之以恒地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文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10-1-23 07:27:53 | 只看该作者
又见半百的辛勤转载,辛苦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10-3-1 09:35:50 | 只看该作者

   
                         “时尚女人”之死




                                                                    柯云路

  当我们追逐富有时,有没有想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呢?

  原晓娟是一家时尚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按照世俗的意义,她算得上成功者。199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2003年就任《时尚先生》编辑部主任。2006年,她参与创办了时尚集团的第15本杂志《美食与美酒》,并任编辑部主任。那一年原晓娟才34岁,风华正茂,被誉为美食界才女。然而,就在事业和生活一派光明时,她遭到重重一击。

  2006年7月,她被意外地确诊为胃癌,且已重至三期。为了确定病因,医生问她可有家族癌症史,原晓娟查遍三代也没有在家族内找到一个身患癌症的人。在深刻的反思中,她终于悟到了致病的原因,那就是错误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作为美食杂志的资深编辑,原晓娟的工作就是吃遍天下美食。她必须不停地穿梭往返于大大小小的宴会,而中国筵席的丰盛天下闻名:冷的热的,甜的咸的,干的稀的,荤的素的,油炸的烧烤的,宫廷的家常的,传统的创新的……面对如此丰盛的美食,哪怕一个人再有所节制,每样东西只蜻蜓点水略尝一点,一顿饭下来的食量也相当可观,更不要说美食中必不可少的各类酒水。长此以往,会对肠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与普通食客不同的是,原晓娟不仅要吃,还得边吃边想怎样写文章推介和宣传。于是,就餐时本该提供给肠胃消化的血液大量回流向大脑,使肠胃严重供血不足。

  此前,原晓娟一直自豪地把自己的胃称为“铁胃”。也不是不知保护,为了不加重肠胃负担,她往往会在饱餐后的第二天尽量少吃。但这样一撑一饿,反而加速了对胃的伤害。

  确知自己患上癌症后,原晓娟并没有放弃,她穷尽了能够使用的各种医疗方式,不惜花掉大量钱财,以至于将一处房产卖掉。不到一年的时间,历经数次手术,直至将胃全部切掉。这位躺在床上的“时尚女人”把病中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写成博文,激励自己,也警醒他人。她这样感慨:贫穷和富有就是一场病的距离。

  尽管进行了顽强抗争,由于癌细胞已大面积扩散,2007年4月,原晓娟终告不治。她死在最好的花季年华。

  几十年前中国流行一种说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变成“身体是成功的本钱”了。我以为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健康是人生之本”。生命是附着于身体的,身体垮了,一切所谓的“成功”、“幸福”都谈不上。

  我曾写过一句话:“自由是感觉不到的,我们通常感觉到的是不自由。”转换到这里,对于很多人来说,健康是感觉不到的,他们通常感觉到的是不健康。当人们对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感觉时,常常因为它不舒服或有病,比如感觉到头的时候是因为头痛,感觉到心脏的时候是因为心脏难受,感觉到肠胃的时候是因为肠胃不适。当我们对身体的器官没有感觉时,不会对它施以关照和爱护,而且以为用不烂、拖不垮。一旦意识到不舒服,往往已成疾患,悔之晚矣。

  身体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终生伙伴。对终生伙伴,要懂得足够的理解与尊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10-3-1 09:37:10 | 只看该作者
又见半百的辛勤转载,辛苦了,谢谢!不客气
绿罗裙 发表于 10-1-23 07: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1 08: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