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停止自我否定,找到正确的心态 书香乐读 2022-03-25 06:00 图片 图片 说到自我完善,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目标,我们会减肥、美容,以及戒掉各种不良习惯来不断完善自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内心充满了希望,改变却总是异常艰难,甚至还会以失败告终。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也会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境地:难道是因为我们的自制力差吗?还是因为我用错了方法? 图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本书的作者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他是享誉全球的“积极心理学”之父,曾以历史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年轻的时候就从动物实验中发现了“习得性无助”这一著名的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人或动物在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就会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消极状态,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消极心理是可以克服的。 图片 于是,他转变研究方向,从消极转向了积极,更难得的是,他擅长将深奥的心理学研究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演讲还是写文章,他都能信手拈来,趣味盎然,可以说他是位充满“正能量”的心理学专家。 在这本书里,塞利格曼还告诉我们,“人定胜天”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改变,有些事情我们却注定很难改变。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停止自我否定,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过上幸福的生活。 01 哪些事情可以改变,哪些事情我们不能改变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以下三个选项里,究竟哪个是可以改变的,哪个是不可以改变的?第一,社交恐惧症;第二,酗酒;第三,节食减肥。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节食减肥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因为在大家的认知里,节食减肥这件事只要有意志力就能做到。 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塞利格曼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人类作为生物,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基因和生物机制的限制,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单纯靠意志力去改变的。 首先是看这件事是否和基因有关,它能不能遗传?作者认为,如果一件事情跟基因、遗传关联性越大,它就越难被改变。就拿节食减肥来说,人体的体重很大一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如果你的肥胖是基因决定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易胖体质”,那么你基本就很难单纯靠节食瘦下来。 也许你可以通过不吃东西或者少吃东西,能在短期内瘦下来,但是不久之后你的体重还会很快反弹。你会发现,你越想瘦下来,你的身体就会越顽强地反抗,因为它想要保持你的“正常状态”。郑少秋和沈殿霞的女儿郑欣宜,其实她和她妈妈一样,都属于易胖体质,但是她却通过节食减肥,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从180斤减到了108斤,但是很快她又恢复到了原来的体型。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在二十年前的时候,她还没满20岁,她长着白白胖胖的体型,所以变瘦也成了她唯一的目标。后来她通过道家的“辟谷”的确也瘦了6斤,但是却不出两年时间,她又回到了起初的状态。很多时候,你有什么样的体型,跟你的基因和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你的父母中的一个如果是易胖体质,那么你也是属于易胖体质的,虽然通过减肥也能瘦下来,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所以,想要通过节食来改变“易胖体质”注定是失败的。节食不仅无法让你成功减肥,还可能会让你在饱受饥饿之后忍不住狂吃一顿,长期下来还会导致你的饮食失调,身心焦虑。这是因为当一件事情与深层次的生理机制有关时,它往往是很难轻易被改变的。 第二就是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越相信,这件事就越难被改变。这在书里作者讲了一个例子:一个有强迫症的母亲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洗手,因为她觉得如果不把自己的手彻底洗干净,就会把细菌传给孩子。这个想法虽然不能说不对,就是有点夸张了,但是她这么做的确不会给孩子传染细菌,大家似乎也很难反驳她,这也让她更加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再比如社交恐惧症,有的人一到公共场合就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恨不得马上逃跑,觉得别人肯定背地里嘲笑自己。于是,他就更加无法鼓起勇气去交朋友,久而久之,别人都以为他天生就是独行侠,渐渐地也不跟他亲近了,然后他就更加坚定地认为大家不喜欢自己,或者自己不受欢迎。这就陷入了一种死循环,当他对这件事越相信,他就越难找到证据去推翻它,这件事就越难改变。 02 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塞利格曼认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平静地接受这个事实,不要死磕,同时还可以寻找一些其他的方法,尽量不要让它们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比如那些“易胖体质”的人如果单纯靠不吃或少吃,其实是很难改变体重的,首先要学会从心理上去接受这个事实。 就像前面提到的郑欣宜,她曾在网上说:“为了减肥,我过着非人的生活,身体习惯了肥胖的生活,任我怎么吃药,怎么节他,胃痛依然都在,身体仿佛告诉我,我不够饱,我吃不够,无数个夜晚我都在问自己,我就是这样过日子吗?”后来她也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不再病态地减肥,在卸掉自己和外界的压力后,她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当然,接纳自己本来的体重和身材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脂肪、糖、酒精类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但是最重要的是,放下不必要的自卑,并不是只有瘦了才是美的、只有瘦才能让人自信,我们有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体质,都是上天给我们安排好的。 除此以外,还有就是酗酒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喝酒伤身,还是喝酒呢?塞利格曼认为,首先酗酒行为本身带有一定的生物基础。研究发现,某些人对酒、香烟这一类东西很容易上瘾,很有可能是遗传的原因,除此以外,大部分酗酒者还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们很多都有焦虑、抑郁的倾向,遇到问题后,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喝酒,而不是先冷静下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酒精上瘾。 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可能是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比如看了《水浒传》里的武松在喝醉酒以后把蒋门神打得落花流水,并且还能打死一只大老虎,所以他们认为喝酒可以给自己壮胆。这一类人之所以会喝酒成瘾,是为了给自己壮胆,以至于他们在喝醉酒以后话就特别多,什么话都往外说,如果把不该说的也说了,很容易给自己带来祸端。 同时,酗酒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了很大影响,反过来又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继续酗酒,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戒酒的难度是很大的,戒烟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那么,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伴侣是酗酒者,该怎么办呢?按照塞利格曼的建议,我们首先要承认问题,面对现实,但是,也不要因此把酗酒的人认定为道德败坏的罪人,我们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需要治疗和帮助的“病人”。 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控制自己对酒精的要求,可以找到酒精的代替品,比如吃水果,出去散步,或者建立一个隔离酒精的环境,又或者加入一些戒酒交流会,大家互相监督。当然,也可以主动去认识更多的人,多去帮助别人,在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03 如何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 图片 前面所提到的减肥、戒酒这样的事情是很难改变的,想要改变也许只有借助一些专业的机构了,但有些事情却比较容易改变,比如缓解我们的负面情绪。塞利格曼认为,负面情绪大多是认知层面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的。 要想改善负面情绪,首先我们要改变对负面情绪的看法,要客观地看待和接纳它们。就拿焦虑来说,很多人觉得它是洪水猛兽,想彻底把它消灭掉,但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焦虑其实是一种对我们的提醒和保护机制。 在这里,塞利格曼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焦虑就像我们汽车上的警示灯,它不停地在那里一闪一闪,告诉你车子快没油了,你赶紧停车加油。如果你对此视而不见,把警示灯关了,那也就代表着你根本不知道车子会什么时候突然没油,甚至发生危险,所以说,焦虑并不是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抑郁也是同样的道理。抑郁是一种眼睁睁看着绝望、挫败、失落一步步逼近,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表现,也就是自我价值感低,有的人甚至会产生“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悲观念头。 表面来看,抑郁好像是有害而无益的,但塞利格曼却告诉我们:抑郁其实是在提醒你,是时候走出自我中心,多把目光放在外面的世界上了。通过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可以避免放大自己的悲伤和挫折,重新认识和获得生命的意义。所以,对于负面情绪,我们要建立起对负面情绪的客观认识,了解它,接纳它,而不是一味地痛恨它,和它较劲。 第二,我们要勇敢面对负面情绪,不逃避。塞利格曼用了狙击手和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举了个例子,狙击手平常训练之前,训练员会让他们整整24小时不准睡觉。等他们真正开始训练时,身体已经非常疲惫,精神也极度地焦虑和暴躁,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能反复地练习如何在焦虑和疲惫中继续瞄准射击。飞行员也是,他们的训练员会让新手们反复直面那份强大的恐惧,从而历练成一个冷静坚强的老手。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虽然不需要把自己逼到这种危险的地步,但当有不好的情绪发生时,我们不妨稍稍推自己一把,哪怕是硬着头皮面对它,也不要逃避。 第三,我们要学会“反驳自己”,建立乐观的思维模式。塞利格曼发现,很多抑郁的人看待事情都有一种悲观的思维习惯,每当遇到失败或者被拒绝,他们的脑海里都会蹦出一些极端的话,比如“都是我的错”、“这下全完了”、“以后再也不会变好了”。 他们这些想法往往是夸大的,事情的真相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极端。所以,要想改变抑郁,就要学会反驳自己这些消极的想法,这也叫做“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核心是彻底改变某些不良的思维习惯,它可以有效地改变一个人对失败、打击、失落和无助的消极性思维,培养积极乐观的思维。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当朋友遇到困难向我们倾诉时,我们在劝他们的时候说的都是头头是道,可事情一旦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时候,同样也会冒出一些消极的想法。举个例子,你朋友向你吐槽,说她跟老公没法过下去了,你就一直安慰她,夫妻之间总会有点小矛盾的,床头打架床尾合,你们好好沟通一下就好了,可后来当你和老公吵架的时候,在你的心里就马上冒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样的想法。 这些消极的想法从你心里跳出来时,你往往会觉得自己被这些想法,很难推翻它们,但实际上,这些想法是冲动的、不合理的,它并不完全代表事情的全部真相。学会反驳它们,会让你重新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从而找到出路。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不妨试着做自己的“旁观者”反驳那些悲观的想法,培养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 最后就是我们要主动改变,拒绝“受害者”心态。最近有一个原生家庭的理论,认为童年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这个理论本身没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一味把自己当做是个“受害者”,把生活、感情上的不顺都怪罪到童年和家庭上,只会让我们在原地踏步,无法获得任何成长。 书中有一个例子: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女儿帕蒂·戴维斯非常的叛逆和放荡不羁。上学的时候她跟一个摇滚歌手到处厮混,结果中途退学;后来还给一本杂志拍裸照,引起哗然。她在电视节目上面说,这都是因为爸妈彼此太相爱,根本不关心她,而且她8岁的时候被妈妈打了一巴掌,给她留下了心灵创伤…… 如果这是真的,那她的确不幸,但这不应该成为她从此堕落的借口,塞利格曼认为把“童年创伤”作为一个借口,觉得自己不管做错什么都是无辜的。这样,我们就学不会反思自己,也谈不上改变和进步。童年的经历固然无法改变,但是未来是可以改变的,就看你是否有主动积极改变的心志。 没有人生来是绝对的幸运儿,每个人在这一生中都会经历一些悲伤和挫败的时刻,有一句话说过: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但是,愿不愿意改变,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公,就全看我们自己了。 上天给了我们一些硬件:生在什么地方,生在什么家庭,是什么性别,有什么长相,什么时辰出生,这些是不能改变的,但是未来要走什么道路,这关键还在于自己的选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图片 阅读 376 书香乐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