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觉察到事物并非它所希望的那个样子的时候,行为模式就被激发了。当心理记录下面两种观点之间的差异时,就开始进入行为模式了。一种观点是事物是怎样的(或者说事物被预期为什么样子),另一种观点是希望事物是怎样的,或者事物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差异导致了两件事情:第一,他们会自动的引发某种形式的消极感受;第二,他们启动了特定的心理习惯模式,这种习惯模式旨在减少现在的(或者是预料的)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
如果行为模式能够直接减少矛盾并取得成功,这时候心理就会退出行动模式。但是,如果行动的效果并不明显,或者行动不能立刻产生作用,这时候心理就会继续在“行动”模式中加工所有的信息,循环往复,不断思考着差异并且练习减少差异的可能的方法。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差异的减少。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基于差异的问题解决,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到所适用的问题上,那么他当然就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这也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所以会被用来作为优先使用的思维模式。但是对于那些强迫症患者来说,这种思维模式是强迫症状得以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强迫思维的循环呢?此刻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存在”模式。我们很难用语言去清楚的描述,通过经验或者是间接的方法可能能更好的理解它,这里我们试图先用语言去描述它,大多数情况下,它与行动模式是相反的,即它并不是被一个目标所激发的。有两点含义,第一,不需要对“我怎么做才能达到我的目标”进行不断的监测和评价,第二,不需要强调以差异为基础的加工过程。相反,存在模式的关注点是“接纳”并“许可”当下的事实,而不需要强加即刻的压力来进行改变。在存在模式中,心理什么都不做,哪儿都不去,他只专心对此时此刻的体验进行加工,使个体全身心的关注现在而不管发生了什么。强迫症患者如果练习这种思维模式,慢慢的也可以接纳这些闯入的强迫思维,就像此时此刻听到的声音或者其他体验一样,它们只是心理中正在过去的暂时事件,先是成为了心理意识的内容,之后就消失了。
另外,在存在模式中,想法和感受关系的转变包括将这些想法和感受与目标相关的行动进行进一步的分离。感受并没有立即激活心理或者身体中自动的行动模式。这其中必然包括一种忍耐令人不适的情感状态的强大能力,因为不能够立即激发习惯的思维模式或者是身体上的行动以逃脱或者改变当时的这种状况。那么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这种想法与行动的分离对于仪式行为和强迫思维之间的分离有着釜底抽薪的效果。
最后存在模式可以用自由的、新鲜的、不打折扣的新的方式来解读体验,不再像行动模式那样将思维集中在狭窄的解决差异的目标之上,这样可以中断心理状态的长时间的循环往复。(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