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圆圆圆 于 20-11-2 21:25 编辑
同样面对被分手,为什么有的人认为自己的世界全塌了什么事都做不了,有的人却能很快的投入新生活中? 跟一个熟悉的人在路上打招呼对方匆匆走过没有回应,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毫不在意,有的人却可以想出一大堆关于自己做错事的理由? 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导致的情绪却有很大不同? [url=][/url]
戴维伯恩斯博士是认知疗法最重要的发展者之一,他认为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的知觉导致了情绪的变化。所有的情绪都是由认知造成的。思维决定情绪,错误扭曲的认知则导致抑郁情绪。其专著《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连续多年位于自助书籍畅销榜第一名,全球销售超过500万册,是美国、加拿大精神科医师和心理学家最常“开药方”给抑郁症患者的书籍。长期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抑郁,伯恩斯教授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十个构成抑郁情绪基础的认知扭曲清单。 [url=][/url]
1.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的思想 这是一种倾向于用一种极端的、黑白分明的标准的自我评价方法。 比如有的人在职场竞争中拼尽了全力也没有竞选上想要的职位,认为自己所做的努力全白费了、没有任何成果。一位学生以前一直考全校第一,结果在高考时有些失误之后说:“我全输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很容易明白这是一种不现实的评价标准,生活中很少有绝对的非此即彼。 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优秀或绝对的愚蠢。 [url=][/url]
2. 过于概括 一个害羞的男孩鼓起勇气约一个女孩子出去玩,这个女孩子因为有其他的事就礼貌的拒绝了。 过于概括的人会怎么总结呢?他们会说:我再也不约人了,没有女孩愿意和我约会,我的一生都会孤独而悲惨。 这种推论就是既然这个女孩拒绝了一次,那么她永远都会这样做,女孩们的品味都一样,那么全世界的女孩都会反复拒绝他。 3. 心灵过滤 当你从任意情境中选择一段消极情节,仔细思考这段情节,你会发觉整个情景都是消极的。 当你准备开车带全家人出去购物吃饭时,假如有一个新手不小心剐蹭了你的车停车时又消耗了很长时间。 那么接下来你会偏向于带上一副特别的有色眼镜,你会只把消极的事情过滤到自己的视线里,比如想买的某个东西没买到,吃饭又排队等了很长时间…… [url=][/url]
4. 贬损积极的东西 贬损积极的人会倾向于找各种支持条件来把中性甚至是积极的体验转化为消极的体验。 比如一个人如果认定了自己不行,他就会无视一切积极的因素,把别人对他真心的称赞评价为没什么每个人都能做到。 认定了没人关心自己,当别人给举具体的家人朋友,他可能会解释那不算,因为他们不了解真实的我。 5. 跳跃式结论 跳跃式结论是指武断的把事情归结到并不被周围事实所支持的消极结论上。 当你在台上进行自己精心准备的演讲时,偶然撇到前排有个人不屑的眼神,事实上可能这个人刚接收到一个令他感到鄙视的消息。 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一点,你或许会想:这个观众不喜欢我。 当你给一个朋友发信息咨询事情,他隔了两天还没回你,倾向于做跳跃式结论的你可能就会认为自己不重要了,朋友不再看重自己了。 虽然事实可能是他手机丢了,或者是忙其他的事情忘记了回复。 [url=][/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