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的本源是错觉
要知道什么是快乐,非得先知道什么是痛苦不可。
何为痛苦?感到非常难过也。“难过”指的是心情,而一个“过”字却表明,这种心情是以如何地“过”为度的,具体地说,则是以时间的感觉(快、慢)为标准。所以“难过”就是感到过得很慢,过不去的意思了。但时间是一种客观上的事物,它不由个人的意志所支配,总是不紧不慢走流逝着,何以有快慢呢?这无非是人的感觉系统的特性造成的错觉:当人处于痛苦的情境下,时间分外过得慢一些。所以,痛苦是一种带着时间错觉(过得特别慢)的不良情感体验,这种错觉的起因在于体验者希望尽快地结束这种状态的内心愿望。
这样来理解了痛苦,再来理解快乐就不难了。乐,当然就是指高兴,愉悦的心情了,而一个“快”字,加强了这种心情下的时间错觉:这种错觉与难过时相反,是觉得时间飞快地过去了,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快乐就是一种带有时间错觉(仿佛过得特别快)的良性情感体验,这种错觉的起因在于体验者希望尽可能地延长这种状态的内心愿望。
快乐的特点是短暂
初恋的快乐是短暂的,新婚的快乐是短暂的,久别重逢故友的快乐是短暂的,世上几乎所有的快乐都是短暂的。
这是由快乐的本源所决定的事,无法改变。即,快乐是一种时间错觉,而我们不可能长时间地处于一种错觉中,除非我们的理性不来干预这种错觉。可惜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喜欢用理性来纠正错觉,这简直就是一种天性。时间一久,体验快乐者的理性就自动出来干预了,这有什么好乐的呢?日子不还是一天天过吗?初恋之“初”于是变成了“次恋”;新婚之“新”变成了“老”“旧”;而那久别重逢的故友也很快踏上了归程。于是,快乐又归于平静。
除了理性的干预会使快乐聚然消失外,在快乐的感觉中,快乐本身也会退化,即,随着快乐的感觉被体验者不断地感受到,它自身的强度在下降。这是由肌体的感受性容易疲劳所致。肌体反复接受同一快乐的刺激,渐至不再敏感,甚至麻木了。于是,快乐的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每个人的感受性不同,快乐消亡的过程有差异,但总体上快乐的消亡却是不可避免的,而一般来说总是很快就乐完了。
可是有例外。对于那些心智不够成熟、尚未成熟或不健全者,也许机械单调的活动竟也能维持相当久的快乐。比如不谙世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们常常喜欢重复一些在大人们看来毫无趣味的事,甚至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动作,竟然也能从中感到极大的乐趣,而且还会乐此不疲。还有精神失常者,也会不可思议地重复着某一句话,做某一件事,似乎这种重复能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快乐。快乐也许只有在这两种人能长期地维持着。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不断重复想某事或做某事为特征的强迫症患者,其心智也是不成熟的。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戳穿他玩的鬼把戏,指明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小孩子的快乐而已。这对于提高他的自我认识能力,克服症状是有效的当头棒喝。
快乐的敌人是厌倦
痛苦作为快乐的反面,其实对快乐并没有实质性的损害。这是因为这两者是相反而相成的。痛苦与快乐甚至还统一于神经活动的高强度这一点上。它们都基于感受性的健全,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神经系统的兴奋。一个对痛苦体验深刻丰富的人,也最能充分地体验快乐。神经活动作为快乐体验与痛苦体验的实际过程或载体,在两种貌似不同的体验中都受到了不断的刺激与锻炼,并借以保持相应的敏感性。
不仅如此,更因为痛苦是快乐的反面,痛苦体验形成了快乐体验的反差,加强了快乐体验中的时间错觉,使体验更鲜明强烈。乐极生悲,苦尽甘来,正是这种反差造成的体验的生动写照。饮罢黄莲水,喝什么都甜。
可是,厌倦就不同了。它是平淡的,是“没意思”的。所以没意思,就是体验者感觉到自己的神经未能被触动,无动于衷。因此,快乐的真正敌人不是痛苦,而是厌倦,乃至麻木。
什么事容易造成厌倦呢?答曰:那些不稀奇、习以为常的事。再快乐的事,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厌倦就要粉墨登场了。厌倦的实质是神经对刺激不再敏感,也可以说不再感到“刺激”。那些厌倦了生活的人,吊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寻找刺激”,唯有寻找刺激才能摆脱厌倦,才能获得快乐。
正是这样,家花哪有野花香?喜新厌旧才成了人的天性。婚外情人的魅力总是大得不可估量。也正是这样,解决婚外情困扰的一个对策,就是鼓励当事人投入,而不是简单地阻止。婚外情只有对那种没有进行过这种尝试的人才最有吸引力。这种情况之下,当事人往往高估了偷情的快乐,因为那尚且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寻找这个领域的奇异风光,也就象探险一样,为种种可能的遭遇所激励。憧憬使人迷狂。他们蠢蠢欲动,根本没想到一旦进入,那异域风情就立即会变味成为身边风景,不足不奇了。如果在婚外情发生之前,就能明白将来可能遭遇的厌倦,也就可能一定程度上减低或抑制婚外情的冲动了。
厌倦就是激情的杀手。对于婚姻中人,要问一问自己能否为自己所爱的人提供相当的新鲜刺激,才有资格抱怨对方激情是否消褪。如果你一成不变,你的另一半就有极大可能对你产生厌倦,因而,你们的生活就会程式化,就会象例行公事一样毫无趣味,这时,婚姻就处于潜在的危机状态了。所以夫妻生活的情趣以一言“久别胜新婚”而蔽之,道破天机。
快乐的实质是刺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以乐乎,不因为有朋来,而因为有远方的朋友来。远方,拉开了距离,造成了不了解,造成了新鲜感,因而也造成了刺激与基于刺激的快乐。试想,如果这个朋友就住在你的隔壁,早晚相见,你对他了如指掌,你还会有快乐吗?那就不是设宴相迎,彻夜长谈之乐了,而不过是素常的串门聊天了。这当中的快乐,如何相比?
交友之道也在于适当保持距离。
陌生,好奇,刺激而快乐;熟悉,适应,平淡无奇,就会熟视无睹。地理位置的远,与时间间隔的长,都是喜出望外的基础。只有善于寻求变化的人,才是最懂得快乐的人。
长时间从事一样工作,如果不使工作在质量水平、涉及范围、工作对象诸方面有所突破,工作的乐趣也会自然下降,甚至变得索然无味。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经常变换工种、岗位,或在原有工作中开拓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接受新的挑战,对于心理保健是意义重大的。
变化是快乐的福音。害怕改变,固步自封的守成者,是最不知道快乐的人。逃避问题,不敢应战,就是任由快乐之源枯竭了。变化,是值得欢迎的最有利于获得快乐的事,是从根本上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也因此,知足常乐是自我欺骗,毋宁说那是不求上进。改一种说法兴许更好:不知足者常乐。
快乐的汹潮是惊喜
由于快乐的本质是刺激,是意外的新鲜感,是基于好奇心的,而这些都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因此一切不安于平静的心境而称之为“不快乐”的想法是错误有害的。
预期的快乐总是不如突发其来更令人惊喜。惊喜是快乐的汹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在一夜香甜的酣睡之后的冬天早晨,一觉醒来才会有的感觉。那时的大脑里已经过了数小时静静的休息,处于相当安静的状态,因此,一眼望见窗外茫茫大雪,于是,感觉突然间从无到有,从黑到白,形成变化极大的强刺激,才会有那种美丽的惊奇。
快乐的陷阱是上瘾
神经系统会有适应性,因此,才有厌倦产生。不断接受高强度的刺激的结果之一,便是神经敏感性下降,到了下一次面对刺激时就不会轻易作出反应了。
吸毒要上瘾,快乐也要上瘾。肌体的抗药性对一般刺激不再作出反应,需要加大刺激剂量才能使神经兴奋,结果形成了药物依赖。寻求极乐者,无不上瘾的。乐不思蜀,玩物丧志,都是上了瘾的危险。对快乐的无节制的追求,往往致使当事人的理性丧失,变得轻狂而误事。更有甚者,还要付出伤害自身健康乃至生命的沉重代价。
那些“见过世面”的人,往往也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一般的刺激就不能令其感到快乐了。这是快乐神经多次刺激之后的麻痹所致。
快乐的时态是现在
稍纵即逝的快乐,象流水。此时此刻的感觉,此时此刻的快乐,此时此刻的喜悦与销魂!
此刻的快乐是给你力量的。欢娱之下有灵感闪现,有激情迸发,有诗文成就。欢乐的笑声,欢乐的掌声,欢乐的鼓乐声、歌唱声,欢乐的人声、车声、读书声,欢乐的海洋,欢乐的天空,欢乐的灯彩,欢乐的星光……
一切都是现在时。你就沉浸在此时此刻的欢乐中。
只有老人,才喜欢在回忆中度过日暮的时光。他们借以慰藉失落的自我的,是那些流逝的年华里心灵所感受过的快乐。这快乐已渐行渐远,走得快没有踪影了,要不是暇时再去追忆,怕以后连想也想不起来了。
而少年人没有太多过去的快乐可以留连,又不满足于当前的快乐,都遁入幻想之中寻找快乐。那种快乐是自由的,是浪漫的,无拘无束的。他们的白日梦很纠缠,很荒唐,又很有趣,很新奇,——至少对他们自己来说是这样。
快乐的归宿是乐观
既然不能天天快乐,时时快乐,可遇不可求,我们就把对快乐的期待当成了一种乐趣,于是形成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乐观之谓,就是“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它是一种自适的心境,基于对未来可能的快乐的积极期待,有了这种心境,就不会在素常平静的生活中出现沮丧的情绪,不会艾怨了。
正因为快乐不可能填满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由乐观来帮忙。乐观就是在没有什么可以快乐的时候保持着宁静的心情,不急不躁,不忧不烦。
有的人把“我很多时候都是不快乐的”,当成了抱怨的理由,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错了。快乐越多越好,是不能成为一种目标的。它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多了反而不好。只有安于“很多时候”的“不快乐”,才有可能在快乐来临时真正享受快乐;否则,就是有快乐的事来,因你念念不忘快乐而易于从你身边溜走。平时没有快乐本来是正常的事,当成了不满的证明,生活就会显得灰暗无光了。乐观的态度是对这种状态的纠正,它可以保证你安然度过寂寞时光。
那种想象自己天天过生日过节的天真,不过是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而已,不足为成人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