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2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谁有e书下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6-5-7 17:4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Why Enducation Is Useless)的作者在序言中洋洋洒洒的列举了传统教育的二十一条罪状。我把一些“于我心有戚戚焉”记录在此,供大家讨论批判。

l         教育无用,因为它打破我们的常识



“科学用过于敏感细微的方式看待事务,太矫揉造作,有别于常理和自然”



教育的作用是将“简单的美德”改造成“一门晦涩难懂的难以捉摸的科学”。



有时单纯愚笨的“白痴”常常能看到那些被人类“传统”蒙蔽了的“学院博士”所无法察觉的东西。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实用性



“我们的民众不需要靠学位证书来发展壮大他们的国家”



对于哲学家来说,“虽然他们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声称自己通晓万物;虽然他们没有自知之明,有时也看不见路上的沟渠或石头(或者是因为他们大多视觉模糊,或者是因为他们心不在焉),但是他们宣称他们能洞察思想、概念、基本物质和本质――这些我认为没有人(不管眼力多么敏锐)能够看得到的细微得不切实际的事物”



最优秀的学生通常“在公开场合都表现得愚蠢,软弱,在他人看来很荒谬,不精通世事”



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会推崇“理论建构,普遍化和创造性思维,而忽略实际技能的传达”



拥有书本知识的智者,却是日常生活中的愚人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梦想家,个乌托邦式的空想家,那么你一定要认真对待教育这件事,尽你所能去追求学问。然而,如果你想要为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给出现实的解决方法,那么你需要从你的象牙塔内爬出来,因此有生以来你的双手第一次沾上了尘土。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脱离理想



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如今的人文主义者并不是真的在向人们灌输学问或知识,而是在繁衍社会差别。



教育服务于精英阶级,而非真理。



当代学生对名利的追求,使得大学转而成为“知识工厂”。



教育是权力的伪装,权力的机构,也是掌握权力的方式。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之外的东西



学习“需要自由和安逸”,而这导致高等教育这座象牙塔内的住户们无法领会,更不用说赞同住在这堵长满长春藤的塔墙外的普通百姓们的想法。



受过教育的人们甚至在他们团体都感受不到一致性,他们离群索居,敏感易怒,他们唯一真正的朋友就是满是灰尘的学术著作里那些死气沉沉的文字。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



教育让人们思考得太多,而忘记了如何去感受。



受过教育的人们变得抽象,而非实际,他们富有逻辑但缺乏感性,善于分析但缺少对他人的信赖,他们变得冷酷而不再热情。



受过教育的人们不会发出兴奋的呼喊声,不会放声大笑,也不会在马路上挥舞着他们的战利品,相反,他们对会这样做的人嗤之以鼻。他们看上去越是枯燥乏味,他们自己越是喜欢。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意志消沉



知道得越多,只会让人越不开心。



教师们经常听到学生们高呼“为什么让我们看这么沉闷的书”,但是他们还是整天绷着脸令人扫兴,他们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容易自我满足的学生感到糟糕。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虚弱



长期伏案的学习生活会使我们变得虚弱无力,这一点我们再清楚不过。



学术水平极高的学者不得不寻求解决与大脑有关的身体眩晕症的方法。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自命不凡



知识本身带有一点撒旦的阴险,因此人一旦获得知识,就会变得趾高气扬。



正如身体虚弱,意志低沉和内心麻木一样,自命不凡依然是当今学者们的一种职业危害。



学生、教师以及做学问的人通常都认为他们在看书或者仅仅是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凝视前方,他们就是在工作。



教育让我们习惯于用挑剔的目光去感受世界,但是想像着我们都围成一圈坐下来讨论讨论,那么一切冲突就能迎刃而解。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



人们不会指望有学问的人是时尚前卫的,人们认为他们应该老成持重,外表朴实,总之一句话,他们令人沉闷。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变得叛逆



教育使我们成为生活放荡不羁、或是无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古怪孤僻之人,或是象牙塔内激进潇洒的空想主义者,又或是对社会制度加以嘲讽的性格怪癖之人。



l         教育无用,因为它让我们陷入贫穷



尽管常有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收入对那些高中文凭的人的人均收入要高得多,但是教育让我们“口若悬河但衣衫褴褛”。



过于专注于学习意味着将与重大机遇擦身而过。



l         教育无用,因为它使我们成为悲观主义者。



受过教育的人成为“爱发牢骚的否定论大富翁”,他们撕咬着给他们提供食物的双手,贬低着自己的国家,到处挑刺儿。



他们处理事情时不是抱着一种“我能做”的精神,而是以发现阻碍、增加问题、在事实上没有困难的地方制造出困难为豪。



受过教育的人甚至喜欢让交流变得困难,他们拒绝进行诚恳而又简明扼要的谈话,而喜欢使用不虔敬的令人反感而又难懂的话。



l         教育无用,因为它导致教条主义



它将所谓的知识置于神圣的教科书和传统的方式中。



学生们真正了解的是教科书,而不是知识。如果他们发现实际的情况和教科书有任何不相符合之处,那么不管怎样,这肯定是实际世界的过错。


~~~~~~~~~~~~~~~~~~~~~~~
谁有全书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6-5-7 17:45:06 | 只看该作者

南方周末:单纯的竞技教育为何必须终结

南方周末:单纯的竞技教育为何必须终结


LEARNING.SOHU.COM    2005年6月17日09:16   [ 笑蜀 ]  来源:[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南方周末报 ]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10)】【 收藏本文】【热点排行】 【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这不是一幅中国教育出路的缩影吗?” 戴秀珍/绘画
  
  编者按: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呼吁下,成为关注度极高的公共话题,教育改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笑蜀先生此文意在指出教育的异化,弊在教育的竞技化;而解决之道是必须进一步开放,以实现教育的差异化和特质化。

  竞技体育的本意是强身健体、挑战极限。但如果发展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则不免异化,即最终不是强身健体,而是悲剧性地演绎为对运动员生命和健康的摧残。但即便如此,其社会危害仍然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专业性太强而天然地具有某种程度的封闭性,注定其从业者只能是国民中很小的一部分,竞技体育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并不算多。但竞技体育没有做到的事,一定程度上教育做到了。这正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

  孩子的累,主要是心累

  应试教育本质上就是单纯的竞技教育,只不过所竞之技并非四肢之技而是智能之技。跟竞技体育一样,单纯的竞技教育是淘汰赛,是不断地制造失败者的淘汰赛,是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相当部分同龄人的失败为代价的淘汰赛,是一场典型的零和游戏。需不需要从事竞技体育人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但需不需要读书、需不需要接受教育,人们却毫无选择余地。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都被迫从幼年起就加入到智能竞技中,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别无选择。人生就这样蜕变为一场残酷的“战争”,一场从幼年就开始的残酷的“丛林战争”。

  这样残酷的“丛林战争”导致的生命和健康的巨大耗费,是无法估量的。既然是智能竞技,而且是只允许极少数人获胜而要击败绝大多数人的智能竞技,其愈趋刁钻,也就是逻辑发展的必然。刁钻成了考试的秘诀,并以此主宰着全部的学习过程。便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观:在我们这个科技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度,在我们这个国民科学素养并不高的国度,我们的中小学生各科学习内容之尖端之艰深,竟然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中小学生所望尘莫及的,远远超越了孩子们智力发育和生命节律的正常幅度。其实那些尖端和艰深的内容,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非人生必需,也并未从总体上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用于学习那些尖端和艰深的内容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是白白耗费了。尽管如此,其于单纯的竞技教育却是必不可少,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尖端和艰深,则根本不可能击败绝大多数参赛者,而让少数尖子生脱颖而出。于是,为了少数尖子生的成功,只好牺牲绝大多数普通学生。上亿中小学生年复一年地为少数尖子生陪练,这方面的时间耗费、精力耗费和健康耗费,该是一个怎样的天文数字。

  时间耗费、精力耗费和健康耗费本质上都是生命磨损,其结果不能不是生命质量的急剧下降。笔者读书时,相对当下来说竞争还不算太残酷,压力不算太大;纵然如此,人到中年之后,考场噩梦仍常常于午夜叩临,总是不时梦见某堂考试自己全然失败,以致惊恐莫名。这种儿时经历导致的心理隐疾,相信不是笔者独有。现在的孩子,这方面当然更不堪言了。由于人生出口的单一,每个人都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单纯的竞技教育原本就以淘汰绝大多数人为宗旨,绝大多数人本来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就必然导致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现在的孩子累,不单是因为学业重,更重要的是心理负担重,更重要的是心累。我们的童年曾经如此简单而匮乏,以致假如能有一支小木枪,就足够快乐好几天了。现在的孩子不然,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供给已经极大地丰富,他们有形形色色的饮料和零食,他们有MP3,他们有网络游戏,他们甚至可以周游列国。按理他们应该比我们的童年快乐得多幸福得多,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个中缘由,无非是竞技教育的无边阴影,遮蔽了他们童年的春风和阳光;他们尚不解人世,就已经被驱赶到了角斗场中,很少机会也很少心情欣赏人生的神秘和美丽了。

  最大的损失是生命磨损

  这可以说是单纯的竞技教育一个不可原谅之处:它不是提升而是减少了孩子们的快乐和幸福的总量。首先是败坏学习美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应该首先教会人们热爱学习。而要人们热爱学习,首先必须让学习具有美感,即让人们切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人们才会亲近学习。而如前所述,那种本来就注定了要淘汰多数孩子的学习,因此注定与多数孩子为敌,注定要刁难、注定要折磨多数孩子的学习,怎么可能具有美感呢?怎么可能让孩子们亲近呢?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单纯的竞技教育败坏了生命美感。一方面,单纯的竞技教育必然伴生的强烈的压迫感、焦虑感、恐惧感已经极大地破坏了孩子们精神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零和游戏你死我活的丛林特质,尤其使孩子们难于建立平等、互助、互信、双赢的人际关系,而只看到狰狞、诡异、冷酷的一面。生命美感建立于幸福和快乐的基础之上,幸福和快乐则主要来自人性的温暖、人的可爱。如果从小就只有残酷的角斗而难于体验到人性的温暖、人的可爱,孩子们就失去了生命美感的泉源,不能不在精神的荒漠上孤独地流浪。没有美感的生命当然是无趣的乃至是丑陋的,这样无趣乃至是丑陋的生命是很难让人留恋的。为什么随着竞技教育的加剧,越来越多本来应该是风华正茂的孩子,却偏偏选择了自杀甚至是杀人,于此不难得到解释。教育本来应该教会人们热爱生命;单纯的竞技教育却相反,它像败坏美食家的味觉一样地败坏着孩子们的生命美感,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因此丧失生命的动力和生命的兴趣。单纯的竞技教育发展到如此偏执的地步,难道还不足以使人惊醒吗?

  如果说竞技体育使人不单头脑简单而且浑身伤病,单纯的竞技教育则如慢性毒药,尤其戕害着孩子们的生命和健康,进而戕害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已经这样放言:

  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天堂。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天堂来。

  半个多世纪过去,陶先生这个心愿仍停留于海市蜃楼,我们应该为此深感惭愧。增加孩子们的快乐总量,提升孩子们的生命美感,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幸福成长,既是我们作为父亲对于孩子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对于自己民族的责任。而要履行这样的责任,当从突破竞技教育的藩篱始。

  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

  如何突破竞技教育的藩篱呢?陶行知先生曾有精彩提示。一天,陶氏出南京城办事,回到南京南门已是下午五时光景,却怎么也挤不进去,待要转身,又退不出。陷在人山人海中寸步难移。他由此生出无限感慨———

  这不是一幅中国教育出路的缩影吗?是的,有点像。他之要求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简直是和南门走路的人的心理一样。但是也有一点儿不同,南京南门之拥挤只是几小时的痛苦,等到乡下人出了城,城里人进了城,各人回家与妻子儿女吃晚饭,便好像没有这回事了。如果您想一想,那从南门进出的人们不是几千人,而是继长增高、源源不绝的来到这个惟一的小洞里要求通过,您便可以得到中国教育出路的一个比较正确的影子。您别想他们当天晚上能够舒舒服服的在家里和家人团圆。……大多数的人,必是拥挤在那儿求活不能,求死不得。

  拥堵的成因很清楚,无非在人山人海竟只有惟一的小洞可以通过。解决的根本办法,则只能是教育开放,以教育开放来尽可能地拓展“大口出路与多口出路”,尽可能地丰富可供选择的人生路向。这是人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正如民办教育家任靖玺先生指出的:“谁是就业的主导者,谁就应该是教育的主导者。”现在既然是社会在主导就业,教育权之回归社会,由社会来主导教育标准的制定,来主导整个教育过程,使教育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是理所当然。

  针对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解决之道的基本方向必须是教育开放,必须是教育权回归社会,才可能实现教育的差异化和特质化,才可能实现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和特质性,才可能做到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只有在多元竞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生态中,教育行业的暴利倾向才可能得到有效遏止,人们为教育所付出的经济牺牲尤其是生命磨损才可能减至最小而获益才可能趋于最大,让孩子们自己创造出天堂来这个跨世纪的梦想,也才可以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6-5-7 18:29: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Israel 的帖子

唉~~
作者是丹尼尔.科顿姆美国的一个大学教授。
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但是被知识中的消极的东西束缚住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惘“看到大家的评论大约如此。
这本书我还没看,但是看了一些节选,感觉还是很想看看的,没找到e书下载。
打算去广州化20块买本。
作者说得很多东西切中了我的要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06-5-7 22:51:5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要顶!我也可以说是被教育给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6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