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Charlie Z. S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 有 一 个 梦 想----消 灭 忧 郁 症 ! !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06-7-17 18:28:08 | 只看该作者
南方都市报:中国留学生多不归国 应反思

--------------------------------------------------------------------------------

万维读者网    2006-07-16 09:39:22



  南方都市报7月16日发表题为“留学生不归国引关注 ‘优惠’激励措施应反思”的社论,透露,自1978-2002年底的25年里,中国58万余人出国留学,截至目前,只有15万人回国工作。学者张峰在《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蓝皮书中针对这一现象撰文指出,中国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长期下去,将威胁整体人才及经济安全。

    
社论指出,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留学运动发展之快、留学生人数增长之多、留学生覆盖国家和地区的面积之广,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全球也引人注目。据统计,从全球看,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已稳居世界首位,2004年度多达11.47万人。可以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数量将会迅速增加。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派留学生是国家提供机会以及部分或全部费用,因而公派留学生理应在学成之后回国效力。但对于自费留学生来说,就不存在必须回国这样的强制性义务。如果一个人是自己寻找到留学机会,并没有获得国家的任何资助,则在其学成之后就可以自由地决定是否回国。
  
  而根据官方数据,1978年到2005年,全国公派留学的回国比例是70%以上,1996年到2005年,公派留学人员的回国率是97.02%,比例在逐渐上升。若这个数据可信,则可以推断,大部分学成未归国者是自费留学生,对于他们作出的人生抉择,人们不应予以道德指责。

  社论称,事实上,留学生学成不归,在发展中国家是普遍现象。人们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种现象,但不管如何,留学人员的个人自由都是最重要的价值,不应被研究者忽视。将这个问题提高到经济安全的高度,似乎就只从国家这一单一角度考虑,而没有考虑留学人员的个人自由。

  因此,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是否回国,本就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当然,从本国知识、文化、经济发展的角度,如果有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当然是值得欢迎的事。为此,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政府都可以采取某些措施,适当予以鼓励。

  社论表示,近年来,此类激励措施确实不少,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及各级政府期望借此营造吸引留学人员的小环境、大环境。但这些措施似乎存在两大偏颇。第一,对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过于急切,所采取的措施过于优惠,人为地在机构内部造成了留学人员与本土培养学者之间的不平等。过于优惠的激励政策也诱导相当严重的寻租行为,也即,有些学者主要是为了获得这些优惠政策而回国。近年来国内大学不时爆出归国者假造学位、科研成果的丑闻,就与过于优惠的吸引政策有关。
  
  第二个偏颇是,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热衷于出台物质性激励措施,却疏于改善大学的学术软环境。若干大学都出台了年薪百万聘请归国教授的计划,大学、政府也积极地为留学归国人员的子女上学、家属就业提供便利。这些物质激励措施当然是必要的,但对于吸引留学生回国,未必就是最重要的因素。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的软环境。
  
  有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有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滞留国外,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却相反,只有1/3归国。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本身在快速增长、提供的机会并不算少,则这种反差就更醒目。为什么会这样?最近因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引发各界对内地大学体制的反思,似已揭示了部分症结。内地的大学、科研机构有没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学者是否享有自治的权利?他们能否不受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比如能否摆脱复杂的人事关系,专心进行学术研究?若干年来,大学、科研机构在这方面没有进行多少改善尝试,学术环境反而因为行政化、商业化而日趋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指望留学人员乐于归国开创自己的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06-7-26 08:42:57 | 只看该作者
送交者: 白字秀才 2006年7月24日23:05:47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蒋国兵激起巨大反响 有一千零一种理由活下去! 人在北美


作者:严行

蒋国兵自杀一事,激起了华人社区的巨大反响,引起人们议论纷纷。

蒋国兵的死因现在还并不清楚,也许永远也清楚不了,这原因被他直接带到天国去了。但是,不论这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说: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坚强的活下去!

如果有一千个自杀的理由,那么,就该有一千零一个理由活下去!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多伦多也同样不相信。活下去并不容易,每一天都要挣扎,每一天都要与工作、与他人、与家庭、与自己争战。可这就是生活啊!

我也想过自杀,有好多次几乎走到了自杀的边缘,我也曾多次问我自己:为什么活下去?这么活下去有什么意义?我,一个当年的文科教授,今天的打工者,四年多来每天上夜班:晚12点到早8点,在管工的监视下,做着辛苦的体力工作,挣微薄的小时工资。我一身是病,已经不年轻了,抬眼望,是一望无边的打工的日子……。

虽然,我不能忘情与专业,余暇之时,仍弄弄笔墨,但我知道,专业、校园、学术圈,已经是“失去的天堂”。

“活着,还是死去”——这个哈姆雷特的著名疑问,在我的心里响了差不多整整五年!每一天,我都从这个问题中努力浮出水面,去打8小时工。

几年来,到多伦多最廉价的商店,买最廉价的食品,把消费控到最低,终于攒出了一笔钱,贷款买了个condo TownHouse,一算账,这几年房子涨价的结果,把打工几年的钱都涨进去了,等于白干!

唯一能安慰人心的多伦多夏季美景,也因油价高涨而望洋生叹。好在,多伦多的蓝天白云依然无遮无拦,任我凭窗远眺。

我现在打定了主意要活下去。

支持我活着的力量是什么呢?

我想,首先,是我从人类一路挣扎的历史中,看到了今天生活的美好。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是温饱。我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当年的老知青。我的童年,一直到我从农村考上大学的七十年代末,人们的生活仍然是极其低水平的。今天,我们在多伦多的“苦难生活”,拿那时的眼光来看,已经是天堂了。我在想,我为什么不满足?我为什么有那么深沉的不幸感?

就是在今天,在陡然阔起来了的中国,其实每个人都知道,有无数赤贫的穷人,过着十分悲惨的日子,他们的生活毫无保障,他们的痛苦无人过问!——要知道,三、四十年代,还有一批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为社会平等而呼吁,还有:)以解放穷人为口号奋斗。现在,中国的穷人早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他们和我是同样的人!我抱怨不已的生活,正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看,让人称羡的生活和让人痛苦的生活,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有多少人钻门打洞想拥有我正想以自杀来放弃的生活?

我看过很多遍电影《辛德勒名单》,那里面,犹太人为了生存而全力以赴,生存本身就成了目的,什么尊严、身份、平等、自由……,统统是奢侈品。影片最后,这些劫后余生的犹太人,终于走到了灿烂的阳光下。我相信,走出那段历史的犹太人,谁都不会自杀。因为他们曾为生存付出过最高代价,他们知道活着的意义一定高于死去的意义!

我还想,我为什么有那么深的苦难感?它来自于哪里?我最后看到,这东西叫“自负”。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比大众更强。他们首先把自己定位在“精英”阶层。然后把“精英”理解为文化上高于大众(其实正如鲁迅所言“博学家多浅,专门家多悖”,知识分子只是某方面有专长罢了),见识上也一定高于大众(其实也不然,美国的陪审员选择时往往淘汰掉自我感觉良好的知识分子,专门请普通人来当——这其中大有深意),生活上也应当高于大众(凭什么?就凭多读了些书么?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结果,一旦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就认为社会不公,就感到怀才不遇。

这么想过之后,我就想,我凭什么一定要生活在上层?一定要能爬到俯瞰芸芸众生的位置才觉得自己不委屈?老百姓过这种日子就应该,就正常,我过这日子,就得直着脖子叫苦?

再说,对知识分子打工,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从传统教育观上看,读书求学,从原始意义上讲,是追求对知识的认识,是一种精神需求,至于“学而优则富”,则是“副产品”。现代社会教育走向市场化,走向实用化,也走向世俗化,于是,今天,人们把读书学习当成改变身份,改变身价,改变生活水平的目的。这与古时人们读书的用意,已经南辕北辙了。有学生问欧几里德学几何有什么“好处”,欧几里德立即让仆人拿几个小钱打发他走人,因为这学生想从学习几何中获取实利。知识由“道”而“器”,是今天的现实。当年古希腊人强调“爱智”,今天的现代人眼睛盯着的是钱。而我,就是一个未能免俗者。

我作为一名文科学者,读书研究思考是自己的专业追求,能与职业挂钩当然好,不能,只要追求心仍在,依然能够进行,职业和兴趣,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就像加拿大的奥运运动员,上了场,他可能是长跑或举重的选手,下了场,他可能是推销员或经理。他的职业是用来维生的,他的兴趣是他所爱好的。这是这个社会的情形。知识分子也是同样。不能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得把他供起来。从这个角度看,在加拿大,知识分子打工没什么不正常,倒是中国社会把知识分子惯坏了,惯了一身毛病。到了加拿大后,就像再也得不到糖吃了的孩子,撒泼打滚地哭闹。不信,换了中国农民来试试,哪个中国农民不欢天喜地?你知识分子凭什么比农民高贵?!

难道一定当上多伦多的教授或是获得了让人闻声起敬的职位就幸福了?我知道其实不然。哈佛医学院的高知们在高度竞争中,曾有过丑态百出的表演,他们内心并不快乐。何以见得有了体面的工作,有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就算是幸福在握?

当然,也有人想自杀的因素很堂皇正大:人类危机,环境恶化,人心不古,种族歧视,地球变暖,前景绝望,末日来临……。我想,这些也是现实,杞人忧天并不无道理。不过,从人类长期的历史来看,哪一个时期不是思想家眼中的末日?人类永远是在“末日”的危言中一天天走过来的。面对文明发展对古老美德的冲击,老子庄子曾大呼“绝圣弃智”;面对资本主义初期狰狞喋血的现状,马克思曾批判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面对现代社会的全面扩张,尼采大叫“上帝死了”;而后现代哲学家更进一步地叫道,上帝死了之后,杀死上帝的那个人也死了!最后,当代哲学家干脆说,这个死掉了的人,已经成了“碎片”!看看眼下这个小小寰球的现实吧,哪个人不是“碎片”化生存?

是的,我们已经成了碎片,我们被社会切割成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功用,不同的角色,我们失去了很多。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着现代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被深深地伤害着。我们为了省下洗衣的力气,买了洗衣机,然后又用比洗衣更大的力气去打工,来付买洗衣机的钱。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使多数人的生活都比慈禧太后更好,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尽的痛苦。而且,这痛苦非常真实,非常具体。

是啊,正如叔本华所言,人生是痛苦的,人将在“痛苦”和“厌倦”中摆动。不满足则痛苦,满足则厌倦。

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明天” 在哪里?蒋国兵弃生而去,他就永远失去了他的明天。焉知他永远等待不来他希望的工作?焉知他留下的两个孩子,不会有一天才华惊世?焉知不会有一个让他倍感温馨幸福的日子等着他品味、感恩?这一切都有可能。他的死,让这美好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多么可惜、可叹!

两百多年前,满是泥沼荒野的多伦多,现在是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向往之地;当年付出了“人头税”的早期华人移民,曾在加拿大做过最苦的苦工,现在,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有了健康稳定的生活,加拿大华人联合会共同主席伍卓生就是一个例子。傅雷自杀了,他永远不知道他的儿子傅聪已经誉满世界;邓小平不死,他在自己的晚年再创辉煌。

生命是上帝创造的奇迹。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曾经有过今后还将会有许多奇迹。只有活下去,才能一一领略。

人生就像登山,苦、累,是免不了的。但是,还有许多值得你承受,值得你付出的风景。据说,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刻着:慢慢走啊,欣赏啊。
朋友们,让我们都努力认真地活下去吧,慢慢走啊,欣赏啊。谁知道将能看到什么样的人生风光呢?

作者:严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06-7-26 17:26:4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这篇文章写得好,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06-7-27 12:31: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主意挺 好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06-8-1 09:19:37 | 只看该作者
徐小平:为什么北大清华从来都不是一流大学?

--------------------------------------------------------------------------------

  
倍可亲网站京港台时间07/31向您播报来自徐小平的BLOG的消息:

  
倍可亲(backchina.com)北大清华从来都不是一流

  中国香港大学来内地招生,使中国学子多了一个求学选择,撼动了北大清华在中国教育界的宗主地位,惹得舆论纷纷。一些有名的新浪博客,也轮番发表高见。薛涌说:两校如不急起直追,很快就会沦为二流;而阿忆则从捍卫北大荣誉的角度说:“至少在中国,北大永远是一流”。

  和薛涌、阿忆一样,我对北大也充满了感情。虽然我不是北大的学生,但我是北大的老师。我曾经在那里任教五年,并结识了俞敏洪、王强、包凡一这些终身合作伙伴以及更多的终身好友。北大是我灵感源泉和精神家园。我甚至想,将来老了,不能演讲不能写作了,我也许会到北大图书馆做个看门的义工,天天驼着背看那些年轻学子进进出出,时时遐想这里谁会成为中国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

  ……不对,做“义工”一说,有点矫情。还不如说:将来老了,我会时常到北大草坪上去散步,也一样看学生找灵感、回忆当年的青春美丽时光——只要北大不在禁止小学生参观之后再禁止老人访问。

  我对北大清华在中国的地位,从来没有过什么怀疑。但从阿忆为母校说情的文字中,却看到了今日北大的无限寒酸,并感到非常心酸。

  说什么北大“至少在中国是一流”?这个提法,其实道出了北大今日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世界优秀大学之林相比,北大清华还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世界一流,只是中国一流,作为优秀大学,显然还不算入流。

  中国足球国家队,毫无疑问也是中国一流。但显然,他们还要努力洗脚、提高球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北大清华,是中国大学的国家队。中国大学国家队,难道不应该在亚洲、欧洲、在北美,也跻身一流吗?“中国一流”,不过是不敢承认自己在世界上属于“二流”的一个婉语。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占全人类的四分之一。这个事实我们似乎不再夸耀,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 因为,作为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近一二百年来,我们在人口比例上虽然对人类贡献越来越大,可我们贡献给世界的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科学发现、技术专利、自然探索、工业设计、思想创新、社会发展……等等所有文明的种种方面,其比例,比起我们从国外拿来的东西,显然远远不成比例!

  来而不往非礼也,来往不等礼亦非。在与世界现代文明的融合和交流上,我们是如此非礼……

  往来不等,因为我们落后,在各种落后之中,教育的落后,是所有落后之母;教育的复兴,是民族复兴之父——先决条件之谓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北大清华,也就是一个发展中学校,而中国教育,更是一个发展中教育。只有这样的自我认知,北大清华以及整体中国教育,才能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才能有改革的动力、开放的意志、以及赶上和超越世界一流教育的雄心!

  北大清华承担着一个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就是率领中国所有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攀比、追赶、超越!只有这样,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华民族,才能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政治等各个方面对人类有所贡献,才能在赢得全球工厂的美名(?)之后,成为世界办公室、世界设计室、世界研究室、以及人类灵感的策源地、人类智慧的苹果园、以及人类激情的火焰山……

  中国人失去自信心了吗?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自信心。薛涌、阿忆、新浪众博友、以及我老人家等这些中国人,都没有失去自信心,我们都在信心百倍地谈着:北大清华属几流,昂首阔步往前走。

  但是,让我们低头想想:我们活在一个什么时代?北大清华活在哪一个时代?

  这是环球化时代,这是一个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件,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连锁反应的时代;这是一个就连酸雨、海啸、萨斯、禽流感、沙尘暴、厄尔尼诺纷纷环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北大清华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标准,环球化标准;只有一个坐标,环球化坐标;只有一个方法——把它们拉到世界教育舞台上去溜一溜、瞧一瞧、展开竞争与比较、促进交流与互惠,从而迅速加快两所最高学府、以及所有中国大学的改革与开放进程,提升与更新步伐!

  横看成林侧成峰,东边下雨西边红。站在全球角度看北大清华,它们还不是一流大学。它们之所以被认为是“一流大学”,过去,是因为中国反正关上了国门,老子天下第一,夜郎大于汉朝;今天,只是我们思维深处还把中国当作世界的中心,还在习惯以一种天真无邪的心态,为我们民族高校这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绝代双骄而沾沾自喜。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民谣:我们刚吃上肉,你们又减肥了;我们刚娶上媳妇,你们又离婚了;当我们刚住进瓦房,你们又住别墅了;我们刚用上人体炸弹,你们又用上巡航导弹了;我们刚刚庆祝了北大清华百年校庆,剑桥又庆祝它800岁诞辰、哈佛大学又在为它的生日蛋糕插上第370支蜡烛了;我们刚刚誓言未来二三十年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已经毕业出了三四十诺贝尔校友了……

  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罪。但知识分子,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这里,只是想提醒北大清华以及中国所有的教育同行,在这个时代,沾沾自喜于“中国一流”,不仅没有任何好处,事实上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有害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环球化,如果没有中外交流,你可以说中国的一切都是世界 “最好”的。但可惜,这个世界最好,在更好的世界面前,几乎碰到了要被开除球籍的地步,这才有了邓小平发动的改革开放,振兴了中国经济、拯救了中国。

  经济落后,要被开除球籍。教育落后,难道我们就没有再次被开除球籍的危机了吗?

  现在,深入改革开放的压力终于到了教育领域了。教育牵涉到非常重大的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人格发展等最敏感的话题。如何找到改革开放的平衡点,找到教育革新的突破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

  中国人也许并没有失去自信心,但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部分羞耻心。否则,我们怎么可以拿北大清华“至少”在中国还是一流,来自我安慰呢……?

  啊,北大清华,什么时候,你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世界一流,因为我们是中国一流。我们是中国一流,所以我们也是世界一流。那个时候,也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时代、也就是我们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自己应有份额的自豪岁月。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衰则民族衰。北大清华,是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重任的北大清华。如果北大清华、以及我们整体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不改革、不发展、不与时俱进、不追赶世界一流,中华民族就永远不能成为世界一流!

  呜呼,何时北大清华突兀成一(流)族,此生不去港大、哥大、耶大、哈大、剑大、牛大死亦足!

  附注:截止2004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共有72人,其中在哥大任教无哥大学位者28人,在哥大做过研究(博士后、研究学者、实习)无学位者6人。其余均为哥大毕业生。

来源: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6-07-31/97970.html
徐小平:为什么北大清华从来都不是一流大学? 。




                  


 相关最新热门文章  倍可亲推荐电子商务
南京“性保姆”吃香 月薪800元洗衣做饭还陪睡
女婴出生34天喊“吃奶” 医生:可能智力超常(图)
北京街头女子自残 挥刀割伤脖子血透上衣(组图)
“中央一套”被抢注成避孕套商标 央视感到震惊
老外街头撒钱诱路人捡:你们中国人不就是乞丐吗?
职场黑马是怎样炼成的 下一匹黑马,也许就是你
大连黑老大的监狱生活:女狱警竟成铁杆情妇
德国当红女明星大曝自己当娃娃兵的羞人内幕(图)
中国车展怪相:半路杀出一群“红卫兵”(组图)
硕士生比TM狗都还多 我是硕士,我容易吗?
疯狂热钱涌向当代中国油画 最暴利的行当:艺术
加拿大有钱坑? 专家披露六大传奇宝藏内幕(图)
现场实拍:广州车展回来 现场车模写真(图组)
副厂长欲摆脱怀孕情妇 自导自演贪污入监闹剧
中国10大女富豪出炉 3位是硕士 陈丽华居首(图)
北漂女孩为当明星傍上导演 负案逃亡还参加高考
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仅1/4学成归国
已最终确定:对当今中国影响最大的50位外国人
贪官包养情妇,有公开化、幼齿化和团队化趋势?
广州人引以为傲的九大建筑 专家一一挑刺(组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06-8-4 09:33:28 | 只看该作者
据加拿大《加中时报》报道,美加双料博士蒋国兵在多伦多跳桥自杀身亡,引发华人社会极大反响。但无论社会后续援助如何努力,都已无法挽回一个宝贵的生命及一个幸福的家庭。很多曾与蒋国兵境遇相同的博士,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踏实的走好每一步,即便失去以往的尊贵,流着泪也要生存下去,而且生存得更好。

“生存是最首要的,也很简单”

  金平,曾在中国取得化学工程硕士,然后转到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最后落脚多伦多,与许许多多新移民一样,为了适应生存环境,他放弃了原有专业,改行做生意,创办了自己的新康家俱店,6年多来生意已颇具规模。他最经典的话就是“生存是最首要的,也很简单。”

  虽然以往专攻化工专业,但金平讲话哲理味十足。对于生存他归纳:从人的动物性而言,生存就是活着,没有什幺其他的;从社会责任感来讲,生存就要接受各种挑战;从作为人上人的角度讲,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金平认为生存是否幸福取决于心态,而恰恰是这方面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都有问题,“我们无论家庭或是大学教育,都忽视一个自我培养的观念,缺乏自我控制,自杀就是缺乏责任心,没有乐观向上的精神。”

  对于从一个专业人士,转投另一个人生的轨迹,是否会有心理落差,金平回答得很痛快,“只要能生存下来,做什么都可以。在加拿大说不能生存,那简直是笑话。专业仅仅是人生中很小一部份,有没有能耐,看你是不是做人做事合乎北美的环境,也取决于你个人对生活的理解,我从澳洲过来就没有任何心理落差,因为我知道要面对什么。”

  金平就是从简单活着之中发展起来的,他刚到多伦多时,为了生存什么念头都想过,从开餐馆、办食品公司、贸易等等,不过最早做的却是做酒酿,因为当时市场没有新鲜酒酿,至今他对他的创意还十分得意。

  大浪淘沙 吃苦是人生的资产

  王强是大陆移民圈较早投入当地地旅游业的商人,与蒋国兵有相似之处,王强是中国的“神童”,是当年中国最出类拔萃的大学生,18岁大学毕业,21岁取得硕士学位,以后转至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的经验是,无论你有多高学历,以往做过多高位的老总,来到加拿大就是从零开始。“以前再多么伟大都应该忘记。”

  王强称,“人生总有起起落落,吃苦本来就是一生的资产,华尔街有多少大公司是经历了多少次关门的危机后才壮大起来的。大浪淘沙,不相信眼泪。如果小事都做不好,1万元的生意都不行,怎么可能让你做10万元的大事,所有的事都是靠你自己来证明,不是拿着学历来说,别人是要看到你现在真正能做出什么。怨天尤人、过高幻想都是没用的。”

  但王强是否属于移民中的幸运儿,有些博士可能没有如此好的际遇呢?王强对此大为驳斥,他说,“所有幸运都不是偶然的,成功也是经历很多失败的,只是每个人的心态不同。世界上的事实际上很简单,比我们有钱的人数不清,比博士更有知识的人也无数,我们只是为着生存不去幻想,我刚来时与太太一起去卖过花,记得第一天卖了13元,除去自己吃用及车费,就剩下一元钱。刚做旅游生意时,口袋中仅有1万美金,半年没有生意,也就这样熬下来了。”

  王强不太愿意谈更多的个人顺逆境遇,不过他最实在的话总是挂在嘴上,“从零做起,从小事做起。”

  抱怨、叹气自伤锐气

  在中国名牌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的许杰,因太太及孩子学业的关系,3年前移民多伦多,但一直未找到专业对口工作,曾经在电子厂做装配工作,去年经朋友介绍,得到一家美方老板的看重,转往美国做中国与北美医疗商品贸易工作。

  他从网上得知蒋国兵的自杀惨剧的新闻,他表示,蒋国兵自杀案为什么在华人社会这么轰动,最主要的是看到他的博士学位,如果只是一个劳工或是偷渡客自杀,会不会如此有反响,相信大家都有答案。这就是华人社会心理的误区,实际上博士并不意味着生存能力强过他人,在乡村他可能及不上一个农民十分之一的生存能力。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博士的遭遇就特别值得同情,反过来,博士找不到好的工作难道就应受社会的歧视,这是华人社会重学历的错误观念。

  许杰自己也曾经历过挫折,他曾获得过专业工作,因公司内的歧视争斗而失去,他也有过心灰的时候,回想过去他感叹的表示,“看着年岁已不小,生怕失去自己价值,有时会很紧张,但越叹气人就越灰心,幸亏有以前一帮同学、朋友开导、帮助,才有解脱的机会。他指出,那种只知抱怨的人,你再给他机会,也是一事无成的,因为他不能脚踏实地去做事,也不会愿意交更多朋友,最终还是独自叹气,在社会上闯不出来。中国人迷信说,不要随便叹气,不是没道理的。”

  许杰认为虽然加拿大就业环境不及美国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但人只要会变通,一样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博士光环的反差令人抬不起头

  实际上在华人移民圈中,拥有博士头衔而改行者大有人在,有开贸易公司,有经营服务业,有开便利店等等,他们都是勇敢面对现实,再次挑战自己的生存能力。但博士的光环依然在他们心中,时常反令他们不敢以此示人。

  记者曾电话或当面采访过几位博士,或许因为他们自感现在行当“低人一等”,有人就非常担心自己身份的曝光,死活不愿谈论个人的经历及感受;有人愿意分享个人心得,却受到家人的厉声斥责,反复摆手摇头阻止采访。

  自然保护个人隐私无可厚非,但在交谈中仍能感受到,博士头衔在他们及家人心中的压力以及对过往辉煌的留恋。有东欧的博士、硕士可以站在主流社会中,喊出“我找不到专业工作,所以才去开出租车。”但对于华人高学历者而言,能够勇敢道出心声者少之又少,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表达方式的相异,即使很多人私底上有无数的抱怨或是自生闷气,但不会为公众所知,更谈不上受到主流社会的理解。走出心灵的困境,往往比创业更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06-8-7 18:48:23 | 只看该作者
来美国四年了,这次头一次回国一个月,对国内的情况也算有了个初步的印象,总体感觉发展很大,差距很大。
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四年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超市里的繁荣已经可以和美国媲美,私家车越来越多(尤其是当官的,有车后可神气了,对老百姓不屑一顾),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憧憬自己也拥有一辆。一幢幢漂亮,宽敞的新式住宅楼拔地而起,大城市里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上海浦东新区那一片高楼可以和纽约曼哈顿相比。
可是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我感觉有一种汹涌的暗潮在流动,那使人们不满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人和人之间非常冷漠的关系,如果你在大城市问路,有很大的可能性他(她)会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人在上公交车前很有礼貌地问司机,这车在某站前停不停。只见司机二话不说,把门猛地一关,开车就走,那答案就是,不停!类似的情景会经常在商场,饭馆,医院。。。看到,可以说比较普遍。大城市人满为患,公交车,地铁依然拥挤不堪,上下班高峰期经常需要二次,甚至三次挤车才能挤上去。交通红绿灯似乎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含义,司机,路人遵守的是自己的潜规则。管理混乱的现象随处可见,感觉国内没有像美国那样秩序井然。环境污染依然如旧,大城市里难得一间碧蓝的天空。
国内这几年的确迅速发展,可还需要时间去积累,现在和美国比还不是一个数量级,一个层次上的比较,回国发展吗?至少目前对我来说还是个单项选择题,而不是多重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09-8-4 05:08:05 | 只看该作者
时间象飞刀
刀刀催人老

谢谢有心人把这么老的帖子翻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09-8-4 20:40:3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这是理想,不应是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09-8-4 20:43:57 | 只看该作者
07/18/2009 Saturday 0546PM Framingham,Home

  
回到美国已经3天了,中国之行还是让人回味再三。记得在北京临上返美飞机时,朋友两口到机场送行,他们俩同在一所高校,一个是资深正教授,一个是校属专业学院的院长,对于海归他们说基本上没有位置了,所有的坑都是人满为患。人到中年实属尴尬,进也不是退亦错误,NO WAY OUT?

  
俺在中国大量拜访同学,小学的,两个中学的,大学的,前前后后几十个,大家大都是中层干部,少数到了中偏高,在中国当官真是舒服,这种感觉在美国是绝对体会不到的,当然,祖国的空气不敢恭维,人的基本素质仍有不小的差距,硬件不很硬,软件不很软;但热气腾腾的建筑工地遍布全国,一天一个样的变化让人目瞪口呆,同学们个个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风采让人羡慕得直流口水。。。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09-8-4 21:30:13 | 只看该作者
07/18/2009 Saturday 0546PM Framingham,Home

  
回到美国已经3天了,中国之行还是让人回味再三。记得在北京临上返美飞机时,朋友两口到机场送行,他们俩同在一所高校,一个是资深正教授,一个是校属专业学院的 ...
Charlie Z. Song 发表于 09-8-4 20:43


那宋大师兄您是不打算归了?
国外有国外的好,国内有国内的好。像我们这种漂泊的人,抑郁了,还是不知道哪里是容身之处。悲哉悲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09-8-4 21:41:53 | 只看该作者
那宋大师兄您是不打算归了?
国外有国外的好,国内有国内的好。像我们这种漂泊的人,抑郁了,还是不知道哪里是容身之处。悲哉悲哉……
Melatonin 发表于 09-8-4 21:30


争取年年回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7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