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tag 标签: 上海强迫症研究中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症状与痛苦——潜意识冲突与创伤的处理
岳晓晓 16-3-1 11:40
一、症状的起源与意义 神经症性症状总是起源于患者过去的生活,并在当前生活中通过重复和冲突性强化而显现出来。对患者既往生活的探查能够帮助我们从心理起源和心理动力关系的角度去加以理解。 症状的原因通常很难被患者的意识层面所认识。而患者对潜意识冲突与症状的关系往往有许多不同层面的理解。 有时 —— 特别是心身疾病的患者 —— 治疗中最困难的一步就是让患者相信躯体症状与自己的生活、冲突或丧失有关,而不是身体上的损害。 在那些显示出症状结构坚固的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这样一种过程,即症状发生的原发条件和继发动机混合在一起,一直很难区分。 对神经症患者而言,症状意义并不像躯体化的患者那样隐匿。 在《压抑、症状与焦虑》 (1926d, p.98) 一书中 Freud 写道: “ 但是,通常结局会有所不同。最初的压抑行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乏味冗长的结果,针对本能冲动的抗争转变为针对症状的漫长斗争。 ” 躯体症状时常是内心痛苦的伴随产物,而没有自身的意义(比如恐惧通常伴随着出汗、心悸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躯体症状对于患者痛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边缘性患者或所有的人格障碍患者来说,症状更多表现为行为障碍,对其含义推敲也更为困难和费力,需要通过对反移情和付诸行动的解释来实现。有时候我们需要在住院的设置环境中通过分析患者在病房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移情来探查并整合患者分裂的客体。 应当一直将症状当作是患者为了避免可能的更糟糕的状况(比如无助感或无法承受的情况)降临在自己身上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症状在一开始不但有助于患者应对创伤或冲突造成的困难处境,同时还显示或隐藏了患者对依靠的需要和愿望。 症状可能是试图避免与爱恨交加的客体的分离(因为与维持关系的不愉快相比,分离显得更为艰难)。比如,疼痛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亲密或疏远的层面上调节关系或者调节两人关系中的主次。 症状可能是试图避免精神病、孤独或抑郁。如果你能够具体地描述自己的症状,比如疼痛的腿,这样便是一种有形的危险而非含糊不清的无助感或内心的感觉。 对于心身疾病患者,审视症状的方法可能和神经症患者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症状可能是针对应激的非特异性伴随产物,依赖具体的器官作为辅助抵抗的场所(性格因素)。 在一开始就将症状的起源局限在癔症性症状起源的模式上是不恰当的。正如 Freud 所补充的,那些符合生物赋予模式的个体症状是有身体结构基础的。 Alexander (1935 p. 505), 写道: “ 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作为器质性过程结果的器质性症状是一种技术上的错误。 ” 这与 Freud 关于躯体紊乱不能通过象征来解释是一致的 (Freud 1910i, p. 217) 。 二、症状以及安排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方法 只表现为躯体症状的患者,比如躯体形式主诉或心身症状主诉的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后过了很久才会接受精神分析性治疗。通常的时间是 5 年。 Thomä et Kächele 这样描述到: “ 一方面,同样的焦虑癔症症状表现为 ‘ 功能性综合征 ’ ,这一微妙的诊断不断地对使用药物施加压力。深受病痛困扰患者 — 他完全不清楚自身的症状是潜意识情绪的表达 — 坚持要求内科医师重复做诊断性检查以排除可能的隐藏的恶性疾病。 ” 通常这些检查的结论会发现一些无临床意义的指标异常。由于其意义含糊,反而成为了新的内心骚动的来源,并导致那些对于减轻患者的神经症性焦虑完全没有帮助的措施。确切的原因是这种焦虑的固定化以及无助感、无望感以及焦虑情绪相互强化的恶性循环的形成 (Thomä, Kächele 1992 S.381) 。 所以我们必须设法让患者接受一种恰当的(心理治疗性的)治疗。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巧妙的技术去接近患者过去生活中的缺陷。我们必须向患者提供我们的共情能力,以帮助他们接近那早先开始压抑过程的病态情境中的最初的痛楚。由于与攻击者相认同的防御机制的存在,他们失去了对自身的痛楚(通常是过去史中经历双亲的暴力)报以同情的能力。 三、症状在过去百年中的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症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的癔症或转换性症状转变为其他内容。这类变化可以被视为试图将症状的含义隐藏在公众对神经症症状背景的一般理解程度之后。此外,在那些神经症患者的共同症状中我们能够看到实际社会中的冲突主题。因此我们会遇到更多像耗竭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动注意缺陷和化学物质过敏症之类的疾病。 这些疾病都很常见,并会误导医生去寻找患者病痛的真正原因,而只将目光停留在讯在躯体原因上。 四、症状是解决潜意识冲突的一种尝试 症状是自我在面对创伤、诱惑或者极度失望的情景时为了避免无法忍受的内心冲突带来的损害而采取的限制措施。 Kächele (2008, S.106) 写道: “ 癔症中必然出现的是妥协的达成,使得两种截然相对的趋向(驱力与超我)能够同时得到表达 —— 这是个一石二鸟的方法;这样两种相对的趋向都各自得到了满足,虽然通常的意图是建立在两极之间建立一定程度的逻辑联系(通常是与所有的逻辑相悖的)。 ” 症状是心理过程特定程序的结果。 压抑的机制是否等同于症状形成的机制? 症状形成不单单是被压抑的内容以置换或达成妥协的形式的回归,更是反应的形成 (Laplanche, J. Pontalis J.-B. 1982, S.490) 。 神经症症状可以被看作保护个体免于在意识层面体验到悲伤痛苦的心理内容的最后手段。 Freud’s (1926d, p. 144) 关于症状形成的理论: “ 既然我们已经将焦虑的产生追溯到危险的情景,我们更可以说症状是为了将自我从危险的情景中转移出去而产生的。 ” 症状可以作为一种强迫性重复来克服无法被消化的创伤: 被动体验到创伤的自我现在以一种弱化的形式主动重复,期望能够控制整个过程。可以确定的是儿童以这种在游戏中重现的方式来处理所遭受的痛苦影响。在这种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中他们试图控制内心体验。 (Freud 1926d, p. 167) 通过将潜意识的内容带入意识,我们搬开了压抑,移走了症状形成的前提,将病态冲突转变为更普通的形式,以便找到解决方法。我们所能带给患者的就是这种单纯的内心变化:所带来的变化程度是衡量我们提供的帮助的标准。如果压抑(以及类似的心理过程)不能被抵消,我们就无法对治疗抱有期望。 (Freud 1916/17, p. 435). 分析师需要特别关注在治疗情景内外对症状有维持作用的因素。这些对发现症状的意义以及价值(原发与继发获益)非常有帮助。 五、症状与创伤的联系 Thomä and Kächele (1992, S. 461) 总结了有关症状的精神分析理论: 假设 1: 症状是不被许可的和被压抑的愿望以置换和外去的形式得到满足; 假设 2: 人们试图通过症状来应对创伤情景; 假设 3: 人们潜意识地通过自己的症状来掩盖自己潜意识的和病态的想法。 在 Freud 研究工作的第一阶段,他确信每个患者在童年早期都存在着真实的创伤情景(多数与性有关)。之后他越来越深信是患者的幻想与愿望导致了创伤。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神经症与心身疾病患者存在真实创伤的案例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诱惑不单是存在于儿童的想象之中,而是确实存在着高比例的暴力(性或躯体的)。 Freud 关于创伤是现实存在还是儿童的想象并没有差别的观点已经被新近有关真实创伤对人格结构与自体影响的研究推翻。 当然,这种创伤并非是儿童期的单个创伤,而是重复或持续行的创伤,并在当前被某些事件所重新激活,而这些事件并不被患者的意识当作是一个重要事件。创伤情景常常是患者自己在潜意识中重建,以便更好地控制(强迫性重复)。 Freud (1895c, S.287-288) 写道: “ 我们不能期望疾病的核心只有一个创伤以及和一个病态信念,我们必须准备好面对一系列的创伤和一连串的病态想法 ” 当我们对患者的病痛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之后,就需要将症状与创伤联系起来: “ 分析师应当能够描述神经症或心身症状的发展以及导致症状持续的因素。其核心是对心理冲突的描述,尤其是他们的潜意识成分和神经症性妥协和症状之后的发展。此外,分析师必须描述症状是在哪个时刻变得明显的,以及最初的起源之后有哪些维持因素 ” (Thomä and Kächele 1989, S. 240) 六、 症状与治疗(过程、洞察力、置换、负性治疗反应 …… ) 治疗师的干预带来的症状上的变化是描述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重点所在。 另一方面,关注的重点从症状转为心理机制,这是 Freud 跳出描述性精神病力学的决定性的一步。 有时,对于适合治疗的患者描述被概括为 “ 严重的需要治疗,但又足够健康以承受治疗 ” 。但 Freud 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没有限制。相反,他指出: “ 精神分析性治疗是为了那些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患者准备的 ” (1905 a, p. 263). 治疗中症状是符合变化的? Freud 告诉我们:治疗工作的第一阶段是通过从症状中释放力比多来产生移情,第二阶段是为新的客体 —— 治疗师而努力。 (1916/17, p.455). 然而,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我们的患者都带着良好的动机来寻求治疗,并且对自身症状与生活中的问题、冲突之间的关系有着清晰的洞察,比如对自己的疾病早已有了符合精神分析要求的洞察力 (Thomä und Kächele (1992, S.179) 。 Freud 指出的 5 种阻抗形式之一就是自我的阻抗,即 “ 从疾病中获益,其基础是将症状同化如自我 ” 。这样,症状就变成与自我相和谐的,并且很难让患者放弃。 Brenner (1976, p.58) 告诉我们 “ 对于要确认解释以及作为基础的假设的正确性,症状的改善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虽然并非充分条件。 ” 这是相当正确的, Freud 也持有类似的观点: “ 废除 ” 或者 “ 销毁 ”(Freud 1905e, p. 117) 移情性神经症将会 —— 其实是必须 —— 导致症状的消除。就像 Freud 之后指出的 (1916/17, p.453) ,当移情被 “ 切割 ” 或 “ 清除 ” ,这样的内在变化将必然促使治疗的成功。 另一方面,如果在确实消除了移情之后出现症状的恶化也有重要意义, Freud 认为这种不服从或者否认的行为是表达了独立的愿望。 有关治疗中症状的置换( displacement )一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症状的置换只有在导致症状产生的重要条件无法通过治疗克服,并持续产生影响时才会发生。 心理动力学派与行为治疗学派之间对于症状的改变一种存在争论。 精神分析在操作中忽略了病程的维度和疾病的继发获益,以及他们对潜在初始条件的影响。由于所有的神经症症状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通常从众多条件中消除一个就足够了。症状改变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是否可能预测在何种条件下构型能够从潜伏状态变为活跃状态或者确定一连串相关的条件是否被阻断了。 (Thomä and Kächele 1992, 410) 治疗中症状还可能有另一种变化: 这样的患者不单是无法忍受任何的赞扬或欣赏,而且他们还对治疗的进展作出相反的回应。每一个局部的结局都应该指向结果,其他患者也确实是这样。当别的患者症状改善或暂时中止,这些患者反而疾病恶化,他们在治疗中越来越糟而非好转。他们的这种表现被称为 “ 负性治疗反应 ” 。 (Freud 1923b, p.49) 七、治疗:什么样的痛苦需要治疗是否有一个标准? 虽然在分析性思考时体验既往的痛苦是分析过程的一个必须前提,这样才能激发患者去思索和解决问题,这样即便是使用精神科药物来减轻症状也是遭到质疑的。但如今人们开始批判痛苦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是否是必须的。 Freud 告诉我们:本能的驱力是不可缺少的,试图削减它会危及我们的目标 —— 让患者恢复健康 …… 虽然听上去很残酷,我们必须了解患者的痛楚,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它的作用,并不会早早地完结。 (Freud 1919a, pp. 162-163) 痛楚当然在一些时候有助于激励患者寻求帮助、寻求治疗,但患者的症状很快会消失,而只有患者的兴趣是支持其继续精神分析的关键。 另一方面,过于严重的症状,比如疼痛或抑郁症状会妨碍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性的思考。 我们还了解,症状在患者的病程中并非一直保持着其最初出现时的意义,但它们通过行为强化、关系固定或疾病继发获益而获得了自己的生命,或者完全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当前探究他们的潜意识背景变得对治疗毫无帮助。
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接纳客观,为之当为
岳晓晓 16-2-22 14:23
条件反射在疾病中发展中的作用 1 ,病感形成的基础(所有内心出现的情感、观念都能成为病感吗):只有非常喜爱的或者非常厌恶、排斥的对象才会成为病感形成的基础。 2 ,病感保留的条件(关注了,就能形成病感吗):只有以克服、斗争、战胜的错误应对方式才会强化病感,使美感保留。 3 ,病感复现的条件(病感的重复出现是随意的吗):联想曾经有的观念、情感才再一次导致病感(有时是“自动性”)。 4 ,重复出现的美感来自何处(是没有规律的东西吗),病感来自条件反射的结果。第一次出现的被厌恶观念、情感、感受是条件刺激物,此后出现的病感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有,随其之”如何解释 有过晕船的体验,向船就晕;有过晕车体验,上畏罪就恶心。 将条件反射的反应同行为分开--反应归反应,行为归行为! 晕船的感觉归感觉,划船归划船,划船的人不晕船了。恶心的感觉归感觉,开车归开车,开车的人不晕车了。因此解释“有,随其之”,应该是:“接纳反应,为之当为(反应=病感 + 负性情绪)。”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范涛来应用“有,随其之”的话,还应该包括日常状态下对心身感觉的合理应对:集中精力看书 时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不必讨厌,因为有灯光,就会有影子,影子是客观产物。如果将“反应”,同“客观感受”两个内容包含到一起,作者认为对“有,随其之”的恰当解释应该为 : 接纳客观(条件反射反应与伴随的负性情绪),为之当为。
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完成心理学:没有人可以逃开他心灵中的“未完成事件”
岳晓晓 16-1-14 16:53
“ 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越。 ”—— 克里希那穆提 生命中, “ 未能完成的 ” 、 “ 遗憾的 ” 、 “ 不能释怀的 ” ,时间真的能够替我们解决吗?心理学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刻意逃避,结果却被 “ 未完成事件 ” 完全控制。事实上,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他心灵中的 “ 未完成事件 ” 。所以,回到 “ 未完成事件 ” ,有效解决它们,才能促进心灵的成长 —— 这才是生命的本分。真正接受你心灵深处的那些 “ 未完成事件 ”—— 即使它们使你如此痛苦。有勇气去重新经历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 “ 未完成事件 ” ,看看那些存在过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他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因此,他能得到心灵的最大自由。 人为何秉性难移? 我们活着,就会想方设法远离痛苦,获得欢乐。西方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也认为,所有的生命体都有朝向自然、健康与成长的趋动力。然而,人为什么又会固化在某种模式中,产生所谓的 “ 执着 ” ?并且,这种模式明显不是趋向于 “ 离苦得乐 ” ,只是 “ 习惯使然 ” 。即使这种习惯性得旧模式导致一次又一次人生的痛苦,人们仍然舍不得改变和放弃。人类为什么会与 “ 离苦得乐 ” 的生命方向背道而驰呢?在被固化的旧模式中,人们的执着因何而起?又是怎样发展成 “ 秉性难移 ” 的? 有一个心理学试验:有人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经过白纸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成为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 并且,小孩子或者大猩猩都会尽力使自己画的线段平滑,使完成的图形与原先的弧一样平滑。人类天生就有将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所以,人类有许许多多身体的,心灵的需求,它们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并且排队等待我们去完全满足。一旦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就会生出下一个需求。 例如,人类和其他所有的动物一样,首先都有对生存的需求。饥饿时我们就会找寻食物,吃饱以后,睡觉或交友等第二需求,便会接着浮现。又例如,你计划要去看电影,此时突然有人通知你,你母亲生病住院了。于是去看电影的计划立刻退为其次,而到医院去看母亲便成为最迫切的需求。满足了最迫切的需求之后,接着转向下一个需求,这一机制不断地发生在我们身体的、心灵的所有领域。每满足了一个需求,已满足的需求就会后退,让出一条路给下一个需求 —— 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我们都知道,理想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及时满足,因此它们就卡在那里,无法后退。无法满足的需求,将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 例如,今天早上你想为昨天的吵架向你的先生或妻子道歉。虽然你有很多话想说,但却什么都没说。之后,你的心里便一直想着、惦记着这些要说而没说的话。你在公司里与他人说话时,心神恍惚。因为,你仍将注意力集中与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上。完形( Gestalt )理论将这些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称之为 “ 未完成事件 ” ( unfinished business )。人们会自然地追求满足原先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当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在当时的情景中无法满足时,人们会将它带到日后的生活中。这时,麻烦来了。由于这一需求产生于过去的情景,所以这一需求现在变成了 “ 失去基础 ” 的 “ 未完成事件 ” 。当我们要完成它时,我们就只能将它建立在某种类似的基础上,造成了 “ 投射 ” 或者 “ 内射 ” ,结果导致了更大的问题。我有一位学员,她年幼时面对粗暴、严厉的父亲,不敢表达她的不满和愤怒,只能拼命取悦和讨好。结婚后,她将过去未能表达出来的不满和愤怒投射到自己的丈夫身上,动不动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事实上,她已不自觉地变得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了。后来,她竟然动手开打,丈夫忍无可忍的时候便拳脚相向,于是,投射甚至演变成家庭暴力。她的婚姻到达了崩溃的边缘,而她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其实,她对丈夫的不满和愤怒简直就是无理取闹。 按心理学的观点,女人找丈夫往往是希望他像自己的父亲;男人找妻子则希望她像自己的母亲。所以,将丈夫投射成父亲是很自然的。问题在于,她把和父亲之间的问题放在她和丈夫之间来解决,这相当于将甲和乙之间的恩怨,让丙来和乙解决,其结果当然是行不通。即使这位丈夫忍气吞声,一再道歉,这位女士内心的症结还是无法平复,因为她内心真正需要的是父亲的道歉。不管丈夫怎么道歉忍让,他都无法真正代替她的父亲,结果她内心的真实需求还是个 “ 未完成事件 ” 。这种投射往往一再唤醒这一 “ 未完成事件 ” ,迫使他不断努力 “ 完成 ” 。这种注定徒劳的努力导致更大的痛苦,她更执着于在现在的模式中 “ 完成 ”…… 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 未完成事件 ” 在心灵层面上的 “ 未完成事件 ” 和在工作层面上的 “ 未完成事件 ” ,是完全不同的,二者对生命的影响力也极为悬殊。 “ 未完成事件 ” 绝不可能真正使人感到满意,因为最根本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于是一再地努力尝试完成 “ 未完成事件 ” ,成了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但如果情况不允许,我们接下来能做的就只有压抑并努力遗忘。 完形治疗之父波而斯说:欲望受到挫折,要满足它就有危险存在,而挫折感造成的紧张也已经无法忍受。于是,人们便压抑欲望以及对这种欲望的察觉,以避免受苦,远离危险。用压抑和遗忘将 “ 未完成事件 ” 排除在察觉之外,至少比让它永远打开着,有一个隐隐作痛的需求带来的感觉好多了,并且也让我们有能力去满足下一个浮现的需求。不幸的是,一旦个人想办法将这些 “ 未完成事件 ” 排除在他的察觉之外,他就丧失了对其的知觉,结果形成 “ 解决-无效-再解决 — 无效 ” 的恶性循环,就会带来疲劳、注意力分散、混乱、紧张、身体疾病等等身心病症。 “ 未完成事件 ” 的需求未满足,然而它却能成为生命里的支配性力量,它霸道地要在其他事情前被完成,即使我们长大成人,我们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再做出同样的努力。然而,我们以前就未能完成的,时过境迁,会变得愈来愈不可能完成。 这真是一个让人痛苦的恶性循环: “ 执著 ” 于 “ 未完成事件 ” 的人,即使后来环境已经很不同了,仍然会停留在他童年时期的需求里。他沉溺在过去的行为模式中,但生命的障碍却持续存在于当下。他会一再地企图满足原初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却在他当下的背景中无法获得满足。每次,在接近那个未完成的需求时,他就会经验到 “ 内心被电了一下 ” 的惊慌于焦虑。这种过电似的焦虑,是他被卡在 “ 未完成事件 ” 上的典型反应。想保持压抑、遗忘这一原初需求的状态,和想要打开它或者满足它的欲望,在这个点上交战。心理咨询和培训的艺术在于,帮助学员抵达并且感觉到这个被卡住的点和僵局,而后设法引导,帮助学员在其中探索、选择,以便使这一 “ 未完成事件 ” 真正完成,以成为一种可能的生命经验。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持续不断地帮助学员提升其 “ 活在当下 ” 和 “ 保持察觉 ” 的能力。惟其如此, “ 未完成事件 ” 才会从被遗忘的深渊中浮现出来,使那个需求真正得到满足。 我们察觉不到的 “ 我 ” “ 未完成事件 ” 有着如此惊人的能量,即使我们自我暗示: “ 那件事情已经过去了 ” 、 “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 。我们还是会一再回到 “ 未完成事件 ” 的原初需求上来,备受制约。又因为诸如此类的自我暗示,我们反而没法再次清楚地看到 “ 未完成事件 ” 的真实需求。我们丧失察觉的结果是: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溺在旧的行为模式中不能自拔。一再重复旧模式的沉溺性行为,使我们生命的能量因 “ 未完成事件 ” 而被卡住或扭曲,导致生理性与心理性的问题 —— 精神官能症、肌肉僵化、身体盔甲( body armour ) …… 我也十分希望 “ 事情过去就已经过去了 ” 、 “ 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 。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波尔斯认为,相比较那些已经完成的事件,人类更倾向于记得 “ 未完成事件 ” 。并且人类还有一个自然的倾向:重新拾起并且完成 “ 未完成事件 ” 。人类还会纠缠或者执着在 “ 未完成事件 ” 里,形成一套个人的观念、看法、价值观等等,甚至形成个人的生命意义。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我认识一位先生,他小的时候尿床,有好几年时间,会在半夜里被脾气暴躁的母亲从被窝里提出来赶到院子里。年幼的他自然无力反抗,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成年以后,他对遇见的每一个女人都从心底里鄙夷和嘲讽,这实在时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显然,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和怨恨的需求,是他生命里的 “ 未完成事件 ” ,这一 “ 未完成事件 ” 导致他用鄙夷和嘲讽的仇视态度理解出现在他的世界里的女性。没能考上大学的父母,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子女上一回大学 …… 这样一再沉溺在 “ 未完成事件 ” 里,基本上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从前有一位古怪的人,名叫那斯鲁丁,有关他的故事非常多。传说有一天晚上,那斯鲁丁在广场的街灯下匍匐前行,好像在找东西。附近的人过来问他: “ 你是不是掉了什么东西? ” 他回答: “ 我的钥匙丢了 ” 。那人又问: “ 你确定它是掉在这里吗? ”“ 不,是掉在那边的草丛里了。 ”“ 那么你为什么在这里找? ”“ 因为这里有路灯,比较亮啊! ” 其实,这位特立独行的圣者通过这种愚行,以挖苦的形式警示我们:在解决心灵的痛苦时,我们往往力图到 “ 有亮光 ” 、有面子的地方,去解决那些隐藏在阴暗角落里的问题,就像刻舟求剑的愚人一样。因此,从 “ 未完成事件 ” 那里逃开,让自己视而不见,打算让时间或者别的什么 “ 代替 ” 解决,是愚蠢而徒劳的。对 “ 未完成事件 ” 的刻意回避与否认,让我们丧失了察觉,处在沉溺性行为中而不自知。这就造成了人生的种种痛苦。自作聪明地让 “ 时间 ” 或者别的什么代替解决 “ 未完成事件 ” ,在一个专业治疗师看来,不过就是自我安慰而已。现实生活中,我遇到过很多人,他们总希望自己内心的问题,最好由自己的配偶代替解决。所以,他们认为,自己过得不好,根源在于自己的配偶。 他们还抱怨说,为了让配偶改变,自己做了种种努力。然后,他们就会向我讨教应该如何让配偶变好。我会反问: “ 你自己打算什么时候 ‘ 变好 ’ ? ” 为了改变其他人,我们使用了生命中的极大的能量,尝试了各种可能办法。为了让对方(往往是最亲密的人)感到罪过及羞愧,我们极尽责难、收买、诱惑、胁迫、疾病、怨恨、自我破坏等等手段。只有等这一切方法都失败之后,我们才开始想到自己改变,自己去亲自解决。但有很多人还是不愿意。
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世纪最著名的100位心理学家
岳晓晓 15-11-27 15:18
  美国广受欢迎的心理学期刊 ―― 《普通心理学评论》( 2002 年第 6 卷第 2 期)刊登了一项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内容是对 20 世纪的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了其中最著名的前 99 位。   这次排名主要基于六个方面的考虑,三个定量的指标: 1 、在专业期刊中被引用的频率; 2 、在 普通心理学 课本中被引述的频率; 3 、问卷反馈的结果,该问卷被发送给 1725 名美国心理学会的会员,请他们列出本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还有三个定性的指标: 1 、该学者的姓氏是否曾被用来命名某一心理学术语,比如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Pavlovian conditioning) 、斯金纳 (Skinner box) 等; 2 、是否是国家科学院院士; 3 、是否曾被授予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即使采用了上述多种衡量标准来综合评价心理学家,也难免有一些著名人物被遗漏。   正如调查研究的主持人西肯塔基大学心理系主任 S.J.Haggbloom 所指出的:艾宾浩斯 (Hermann Fbbinghaus)―― 对人类学习和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第一个人,就未被列入。因此研究者只列出了该评比结果中的前 99 名,而将第 100 名空了下来。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而被漏掉的其他著名的心理学家补充进来。 01 斯金纳 | Skinner, B. F. Skinnerian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方法 B.F. 斯金纳 ( 1904-1990 )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 —— 斯金纳箱。 195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8 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 —— 国家科学奖。 02 让 . 皮亚杰 | Jane piaget Piagetian 皮亚杰 (1896-1980)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 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 196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3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 | Sigmund Freud Freudian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西格蒙德 · 弗洛伊德 ( 1856-193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04 班杜拉 | Albert Bandura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1925--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5 费斯汀格 Festinger Festinger's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 利昂 · 费斯汀格 ( 1919-1989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大影响。 195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6 罗杰斯 | Carl R. Rogers Rogerian therapy 罗氏疗法 卡尔 · 罗杰斯 ( 1902-1987 )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 “ 以当事人为中心 ” 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 194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6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07 斯坎特 | Stanley Schachter Schachter's affiliation studies 斯坎特( 1922-199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生理状态和这一状态的认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08 米勒 | Neal E. Miller 米勒 ( 1909—2002 ),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 195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1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09 桑代克 | Edward Thorndike Thorndike's puzzle box 桑代克迷津实验 桑代克( 1874-1949 )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1912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0 马斯洛 | Abraham H. Maslow Maslow's hierarchy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 (1908—197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 ” 需要层次论 ” 。 1968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1 奥尔波特 | Gordon W. Allport Allport A–S reaction study 奥尔波特( 1897—1967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 社会促进 ” ( Socialfacilitation )概念的提出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3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2 埃里克森 | Erik H Erikson Erikson's psychosocial stages 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 1902—1994 ),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13 艾森克 | Eysenck 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 艾森克( 1916—1997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 — 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14 詹姆斯 | James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詹姆斯 - 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斯( 1842—1910 ),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1875 年,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0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0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5 麦克兰德 | McClelland 麦克兰德( 1917—1998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人格、职业胜任能力、企业家精神等方面。他对 “ 成就动机 ” 的研究十分著名。 198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6 卡特尔 | Cattell Cattell 16 Factor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 卡特尔( 1905—1998 ),美国心理学家,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对心理测验的研究,对个体差异的测量,以及对应用心理学的倡导,有力地推进了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运动。他编制的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 ” 应用十分广泛。 17 约翰 · 华生 | John B.Watson Watsonian behaviorism 华生( 1878—1958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 ” 内省法 ” ,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15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8 勒温 | Kurt Lewin Lewinian psychology 勒温( 1890—1947 ),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9 海布 | Donald Olding Hebb Hebbian 海布( 1904—1985 ),加拿大心理学家,提出细胞联合理论来解释知觉及在大量脑组织损伤条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现象。他强调早期经验对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环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960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9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 米勒 | George A. Miller 米勒( 1920—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记忆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 1956 年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 7±2 ;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曾荣获国家科学奖, 196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1 赫尔 |Clark L.Hull Hullian 赫尔( 1884—1952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理、机制和适应性行为》、《行为纲要》等。 193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2 杰罗姆 · 凯根 | Jerome Kagan 凯根( 1929— ),美国心理学家,对婴儿和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气质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研究表明:个体气质的差异既受环境影响又受基因制约。 198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3 荣格 | Carl G. Jung Jungian 荣格( 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两人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24 巴甫洛夫 | Pavlovian Pavlovian 巴甫洛夫( 1849—1936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04 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巴甫洛夫从研究消化的生理过程中发现条件反射现象,从而开创了条件反射的研究,并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后又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概念,用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功能。 25 米歇尔 | Walter Mischel 米歇尔( 1930- ),英国人格心理学家。他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异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 198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6 哈洛 | Harry F. Harlow 哈洛( 1905—1981 ),英国比较心理学家,早期研究灵长类动物的问题解决和辩别反应学习,其后用学习定势的训练方法比较灵长类和其它动物的智力水平。曾荣获国家科学奖, 1951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7 吉尔福特 | J.P. Guilford Guilford–Martin personnel inventory 吉尔福特( 1897—1987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 1950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28 布鲁纳 |Jerome.S. Bruner 布鲁纳( 1915—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认知过程进行过大量研究,在词浯学习、概念形成和思维方面有诸多著述,对认知心理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作出一贡献。 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5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9 希尔加德 | Ernest R. Hilgard 希尔加德( 1904—2001 ),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动物和人的条件反射,后来研究人的动机作用和无意识过程,晚年主要从事美国心理学史的研究。 194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4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0 科尔伯格 | Lawrence Kohlberg Kohlberg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科尔伯格( 1927—1987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 “ 道德发展阶段 ” 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31 馬汀.塞利格曼 | Martin E.P. Seligman 塞利格曼 (1942- )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998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2 奈瑟尔 | Ulric Neisser 奈瑟尔 (1928- )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 1967 年著《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开始。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记忆、智力以及自我概念。他对自然环境下关于生活事件的记忆和个体、群体在测验成绩上的差异的研究十分著名。 198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33 坎贝尔 | Campbell Campbell's design approach 坎贝尔( 1918—1996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进化哲学 (Evolutionary philosophy) 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家之一,进化认识论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的奠基者。 197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 1975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4 布朗 | Roger Brown 布朗 (1925—1997) ,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对儿童是如何学习语言的以及词语是如何指代事物的等方面的研究而著名。另外,他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课本影响十分广泛。 197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35 扎荣茨 | Zajonc Zajonc social facilitation 扎荣茨 (1923—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因研究出生次序、家庭规模等因素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促进等问题而著名。 197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6 托尔文 | Endel Tulving 托尔文 (1927- )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在人类记忆方面的研究世界著名。他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并认为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是两个彼此独立的功能。 198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 37 西蒙 | Herbert A. Simon 西蒙 (1916—2001) ,又名司马贺,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了信息加工心理学,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方向,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曾荣获国家科学奖, 195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8 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38 乔姆斯基 | Noam Chomsky 乔姆斯基 (1928- ) ,美国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这一理论不仅获得语言学界很高的评价,而且在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 197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39 琼斯 | Edward E. Jones Jones's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琼斯 (1928—1993) ,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积极推动社会心理学采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对归因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197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40 奥斯古德 | Charles E Osgood Osgood's transfer surface 奥斯古德 (1916—1991) ,美国心理学家,致力于学习理论及其实验研究,提出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迁移模型。此外,他创立的语义分化法被广泛应用于人格、临床以及职业选择中。 196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3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41 阿希 | Solomon E . Asch Asch situation 阿希 (1907—1996)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她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特质的因素分析、测验编制以及文化因素和团体差异对测验分数的影响等方面。 196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42 鲍尔 |Gordon H. Bower 鲍威尔 (1932— )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类记忆及其提取策略、编码策略和范畴学习等。 197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43 凯利 | Harold H . Kelley Kelley's attribution theory 凯利 (1921—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主要贡献集中于群体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人际关系等方面。 197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44 斯伯里 | Roger W . Sperry 斯伯里 (1913—1994)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用测验的方法研究了裂脑病人的心理特征,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显著差异,提出两个脑的概念。曾荣获国家科学奖, 196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 197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1 幵获诺贝尔生理学奖 45 托尔曼 | Edward C Tolman Tolman's purposive behaviorism 托尔曼 (1836—1959)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 193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5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46 米尔格兰姆 | Stanley Milgram Milgram's obedience studies 米尔格兰姆 (1933—1984) ,美国心理学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从事了大量研究,由于对从众行为的研究而著名。米尔格兰姆由于对心理学的创造性的贡献而获得了许多荣誉。 47 智森 | Arthur R . Jensen 智森 (1923—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师从 H. J. 艾森克,受艾森克人格研究中定量的和实验的方法的影响很大。他主要研究了个体学习的差异,尤其是文化、发展和遗传对智力和学习的影响。 48 克隆巴赫 | Lee J . Cronbach 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 克隆巴赫系数 克隆巴赫 (1916—2001)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创建了一套常用的衡量心理或教育测验可靠性的方法 ——“ 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用于确定测量误差的统计模型。 195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49 波尔比 | John Bowlby 波尔比 (1907—1990) ,英国心理学家,杰出的儿童精神病学家。他将心理分析、认知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统合在一起,纠正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童年经历的过分强调和对真正创伤的忽视。 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0 科勒 | Wolfgang Köhler Köhler's prism experiments 科勒 (1887—1967)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了知觉规律,提出知觉的格式塔原则;还进行了猿猴行为的研究,提出动物学习的顿悟理论。 194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6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5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51 韦克斯勒 | David Wechsler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 (1896-1981) ,美国心理学家,韦氏智力测验的编制者。经过早年的研究与施测,他认为斯坦福 ― 比奈测验只适用于儿童,而对成人则无法使用。于是他从 1934 年开始制定成人量表,并创造性地把比奈依据心理年龄计算智商的方法改换成运用统计方法计算的离差智商。 52 史蒂文斯 | S. S. Stevens Stevens's power law 斯蒂文斯 (1906-1973) ,美国心理物理学家,以研究声音强度的感觉性而闻名。他提出了新的感觉等级评定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感官的感觉强度;还提出了心理物理的幂函数定律,弥补了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不足。 194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3 沃尔普 | Joseph Wolpe 沃尔普 (1915-1997) ,美国行为治疗心理学家。他的实验研究表明,动物神经性症状的产生和治疗都是习得的。因此,他认为治疗人类神经症的方法也可由此发展而来,于是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论以减少神经症行为,并从该范式出发,发展了系统脱敏技术。 54 布鲁德本特 | D.E. Broadbent Broadbent's filter model 布罗德本特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1926-1993)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提出了注意的 “ 过滤器模型 ” ,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 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5 谢巴德 | Roger N. Shepard 谢巴德 (1929-) ,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对人脑加工过程的特性的研究而荣获国家科学奖。他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精神的认识,而且对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976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56 波斯纳 | Michael I. Posner 波斯纳 (1936-)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与选择性注意有关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展,以及人在获取新技能的过程中大脑所发生的变化。 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1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57 纽康姆 | Theodore M. Newcomb Newcomb's attraction studies 纽康姆 (1903-198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个体的社会化、大学对学生的影响、问题青年的矫正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6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7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6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58 洛夫特斯 | Elizabeth F. Loftus 洛夫特斯 (1944-)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早期研究学习和问题解决,后来转而研究人类的记忆活动,并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她在过去事件的信息是怎样塑造人类记忆的研究方面十分著名。 59 埃克曼 | Paul Ekman 埃克曼 (1934-)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情绪的表达及其生理活动、人际欺骗等。 199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0 斯腾伯格 | Robert J. Sternberg 斯腾伯格 (1949-) ,美国心理学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此外,他还致力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等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理论与概念。 61 莱士利 | Karl S. Lashley 莱士利 (1890-1958)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行为主义者。他以研究大鼠的形状视知觉和有关学习和记忆的脑功能而闻名,提出了大脑机能定位问题上的两个重要原理,均势原理和整体活动原理。 192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62 斯宾塞 | Kenneth Spence 斯宾塞 (1907-1967) ,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由于对条件作用和学习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而著名。 1955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6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3 多奇 | Morton Deutsch Deutsch illusion 多奇 (192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对个体的正义感的研究有较大影响。他在团际关系、合作和竞争、社会遵从以及团体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 1987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4 罗特 | Julian B. Rotter Rotter locus of control scale 罗特 (1916-) ,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中的两大传统 ―― 强化理论和场理论作了整合,发展了社会学习理论。 1950 年他完成了语句填补测验,把投射技术予以数量化,用于诊断个体适应不良的程度。 198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5 洛伦兹 | Konrad Lorenz 洛伦兹 (1903-1989) ,奥地利动物学家、习性学创始人之一,开始了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对鸟类行为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并提出了动物本能行为的固定行为模式和动物学习的 “ 印记 ” 等概念。 1966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3 年与 K. 弗里希、 N. 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66 安德武德 | Underwood 安德武德 (1915-1994) ,美国心理学家,在语言的获得和保持、人类学习和记忆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十分著名。 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73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7 阿德勒 Alfred Adler 阿德勒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强调对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产生了很大影响。 68 路特 | Michael Rutter 路特 (1933-) ,英国发展变态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对自然和教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并运用自然实验来检验基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1987 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协会成员, 199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69 鲁利亚 | Alexander R. Luria Luria–Nebraska Neuropsychological Battery 鲁利亚 (1902-1977) ,前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杰出贡献是关于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脑的动态机能定位理论。曾担任国际心理科盟副主席, 196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70 迈克比 | Eleanor E. Maccoby 迈克比 (1917-) ,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的研究重点是学龄前儿童和儿童中期,近几年主要从事对青少年的研究。 198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9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71 普洛闵 | Robert Plomin 普洛闵 (1948-) ,英国伦敦行为遗传学研究所教授,世界上最著名的行为遗传学家之一。他把对基因、环境的研究和对行为、气质的发展的研究结合起来,考察了遗传和环境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72 霍尔 | G. Stanley Hall Hall's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zones 霍尔 (1844-1924) ,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的创立者,美国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教育心理学的先驱。爱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反映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1915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2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73 推孟 |Lewis M. Terman Terman–McNemar Test of Mental Ability 推孟 (1877-1956) ,美国心理学家,修订了比奈 ― 西蒙智力量表,使它符合于美国的文化,修订后的量表被称为斯坦福 ― 比奈量表。 1923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74 埃莉诺 ·J· 吉布森 | Eleanor Gibson E. 吉布森 (1910-)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婴儿的知觉发展、儿童阅读技巧发展和动物行为的研究。她提出的 “ 差别理论 ”(Differentiation theory) 和发明的用来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工具 ――“ 视崖 ” 十分著名。曾荣获国家科学奖, 196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71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75 弥尔 | Paul E. Meehl 弥尔 (1920-)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精神失调、人格类型的分类和遗传学分析。另外,他对科学史的研究也很著名。 1958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2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8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76 伯考维茨 | Leonard Berkowitz 伯考维茨 (1926-)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对情绪状态尤其是愤怒的形成、发展和调节的分析研究,因对侵犯行为的研究而著名,同时他还从事对帮助行为的研究 77 埃斯塔 | William K. Estes 埃斯塔 (1919-) ,美国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现代数学心理学 (Mathematical psychology) 的奠基者之一。他主要从事对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研究以及对学习、记忆和决策的数学模型的发展。曾荣获国家科学奖, 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78 埃里奥特 · 阿伦森 | Elliot Aronson 艾若森 (193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兴趣是社会影响和态度改变、认知失调、人际吸引等。 199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是第一个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 79 詹尼斯 | Irving L. Janis 詹尼斯 (1918-) ,美国心理学家,致力于政策制定的心理学分析、危机管理 (Crisis management) 等方面的研究。 198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80 拉扎勒斯 | Richard S. Lazarus 拉扎勒斯 (1922-) ,美国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对情绪和适应作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应激反应的对付过程,他提出了认知评价的重要性,认为生活过程中的其它因素都是以认知评价为转移的。 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81 沃尔特 · 坎农 | W. B. Cannon 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坎农 (1871-1945)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情绪理论被称为坎农 ― 巴德学说。 1914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2 爱德华斯 | Allen L. Edwards Edwards'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爱德华斯 (1914-1994) ,美国心理学家,将统计工具引入心理学从而改变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也因此而著名。爱德华斯还发展了人格测验,他创制的爱德华人格量表可以消除被试由于社会期许性而造成的偏差。 83 维果斯基 | Vygotsky Vygotsky test 维果斯基 (1896-1934) ,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他认为:低级心理机能是种系进化的结果,而高级心理机能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受社会文化制约。 84 罗森塔尔 | Robert Rosenthal Rosenthal effect 罗森塔尔 (1933-)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期望,即一个人对另一个行为的期望本身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实。同时他还对非言语交流很感兴趣。 85 洛奇赤 | Milton Rokeach 洛奇赤 (1918-1988)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致力于对信仰、态度、尤其是价值观的研究。他的书经常被社会科学家所引用。 86 加西亚 | John Garcia 加西亚 (1917-1986) ,美国生理心理学家,以研究大鼠在内脏性有害刺激的作用下,对食物的嗅觉或味觉刺激形成长延迟的厌恶条件反应而闻名。 197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3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7 吉布森 | James J. Gibson Gibson theory of space perception 吉布森 (1904-1979)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创立了生态光学理论。他反对知觉的认知加工理论,认为知觉是一种直接经验,它的一切信息都由外界物体的光学特性所提供。 196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6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88 鲁姆哈特 | David Rumelhart Rumelhart–Lindsay–Norman process model 鲁姆哈特 (1944-)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主要从事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鲁姆哈特的研究从描述语义网络中长时记忆的特点开始,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对 70 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1991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6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89 塞斯顿 | Louis L. Thurstone Thurston Attitude Scale 瑟斯顿 (1887-1955) ,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测量学会的创立者之一,并任第一届心理测量学会主席。瑟斯顿在测量理论、社会评价和人格等理论的应用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3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8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90 沃什博恩 | Margaret Floy Washburn Cannon–Washburn experiment 沃什博恩 (1871-1939) ,美国心理学家,是第一位被授予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她由于从事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和对动机理论的发展而著名。 1921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1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91 武德沃斯 | Woodworth Woodworth personal data sheet 武德沃斯 (1869-1962) ,美国心理学家,机能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全部活动,包括意识和行为。针对行为主义的 S-R ,他提出 S-O-R ,即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增加有机体的作用。 191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21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92 波林 | Edwin Boring 波林 (1886-1968) ,美国心理学家,早期从事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后期从事心理学史的研究,写出了两部重要著作《实验心理学史》和《实验心理学史中的感觉和知觉》。 1928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32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93 杜威 | Dewey 杜威 (1859-1952)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编写了美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 1899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1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94 阿莫斯 · 特沃斯基 | Amos Tversky 特沃斯基 (1937-1995) ,美国行为科学家,因对决策过程的研究而著名。他的工作不仅对心理学,而且对经济、法律等需要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的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5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而他的合作者 Kahneman 获得了 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95 冯特 | Wundt Wundt's emotional laws 冯特 (1832-1920) ,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贡献是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1909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96 威特金 | Herman A. Witkin Witkin field independence 威特金 (1916-1979) ,美国心理学家,早期研究格式塔心理学和感觉,后来研究认知风格,运用多种方法探索了在场独立一场依存方面的个体差异。他的著作《心理差异》被广泛引用。 97 安斯沃斯 | Mary D. Ainsworth 安斯沃斯 (1913-1999) ,美国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早期情感依恋方面的研究。 198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98 莫瑞尔 丨 Hobart Mowrer 莫瑞尔 (1907-1982) ,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学习理论的研究,运用统一的学习理论解释了心理分析现象。 1954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99 安娜 . 弗洛伊德 | Anna Freud Ama Freud:A. 弗洛伊德 (1895-1982) ,奥地利心理学家, S. 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她着重研究了自我防御机制,并较早应用游戏疗法,对儿童期和青春期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改进起了积极的作用。
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什么是强迫状态?
岳晓晓 15-10-22 11:27
强迫症状态指的是以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强迫动作等分别或某种结合形式,见于各种精神疾病状态。自19世纪末以来许多学者大量研究表明,在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以强迫症状为主,在抑郁状态、焦虑状态以及一些精神疾病往往可见强迫症状伴发。强迫性人格旧称精神衰弱或精神衰弱型人格障碍,具有所谓焦虑多疑性格特征,突出表现如忧郁多疑,平时即疑虑重重。患者常有与此类性格特征密切联系的强迫症状,例如强迫怀疑(专指对本人做过的事情,如锁门、关灯等动作是否完成得完好发生怀疑),从而在强迫怀疑背景上产生继发性强迫现象,如强迫性检查或强迫性仪式动作(指一系列的动作),即如锁门后,或关闭店门后产生反复地检查、核查的动作。这是为了摆脱强迫现象的痛苦折磨,而采取的一类保护性措施。强迫性仪式是患者为自己规定了必须这行的整套习惯性动作,在每次活动前后照例要做完所规定的动作程序以后,患者才能暂时得以安心。 精神分裂症时的强迫状态又有其特点,往往强迫状态的内容是荒谬的或更难以理解的。情绪反应常时较为贫乏或缺乏生动性、鲜明性的。脑炎所伴有的强迫现象,往往带有强制性特点,有时还可出现如以强制性的以下流语词骂人的企图。
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