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11-6-25 17:09:52
|
只看该作者
二、渴望亲密关系,却不想建立社会认可的爱情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吗?
大学初,独自坐车回家都感到很难,你或许怀疑,缺少指导难以如现在清晰地表达自己吧?是的,几年中遇到许多保护我的人。
由于认为自己几乎失去了健康,08年初开始去南湖公园锻炼身体,结识太极拳老师,开始了练习太极拳的两年。太极拳老师渐渐发现我与同龄人不同,几番交谈后得知患病的事,而且老师的妹妹因抑郁症不幸永远离开了她,引起很大共鸣。教太极拳之余,她有时热心询问近期状况,使我心里常有暖意袭来。
08年秋练太极拳时结识一位师范大学的退休教师,年过七旬,我心里称她为师大奶奶。出于热心,奶奶多次与我谈心。随着我渐渐说出各种困扰,使得她回忆起中年阶段婚姻危机导致的昏暗时光。也许不如太极拳老师豁达,也许过多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交流增多的同时,师大奶奶似乎也病了,每天一同练习太极拳,她似乎带着困扰。交流越多,我表现愈明显的混乱对她造成的干扰吧?09年春,写信送给师大奶奶,解释自己是躁郁症患者。她手写一封回信,谈了养病方面的意见。超出预期,奶奶仍想着如何指导我,很感动。随着夏季奶奶去子女家休养,秋季甲流影响而大学封校,一度中断联系。2010年春公园里再次见面,不久,请她吃饭。很巧,几周后女儿接奶奶去南方养老。10年末,与我们通电话时得知,那次吃饭后不久,她丈夫怀疑我俩关系,来到公园找寻和质问我,引发夫妻吵架。10年不每天练习太极拳,避过一次冲击。当时得知后颇郁闷。一想,自己也受过歧视,对待极端精神状态的人,教授不见得比流氓包容,也就很快忘记了。回过头再看,当时师大奶奶与丈夫本就矛盾重重,她丈夫可能以之为借口引起争端。那次吃饭耗时三四个小时,确实很久。我与她无话不谈,关系不知不觉也过于亲近吧?
08年初,父亲来校看我,领着见了辅导员老师。至11年秋,我每周均会见他。辅导员老师是名几乎每晚均在办公室学习的男教授。因为繁忙,没有太多时间聊天,有时我静静站一旁,边看边不时问一些问题。前阵子,晚间看望他,作为四十几岁的人,早5点至晚8点除午饭时间一直在办公室工作,他还感慨年龄增长而趋于懒惰,年轻时连续工作几周不休息。欣赏辅导员老师勤奋认真地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与我积极影响,他的办公室成为我减轻混乱的一个地方,他一度是我的工作榜样。然而,10年秋,于我心中陨落了。同学们为辅导员老师承包的工程工作,他不付薪酬。其间一些小事上,比如,午饭时他为四名同学买两瓶矿泉水,让同学们用碗分着喝。月薪六千以上,有两处房子,一个女儿顺利的读书,不知辅导员老师为什么不付同学薪酬。他对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漠视,金钱的吝啬,我不理解。现在随着对辅导员老师的观察,感到他每天想的是“怎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竞争中的残忍方式,恐怕他并不在乎。有些方面,辅导员老师确实豁达,我们经常聊天,却几乎感觉不到他受干扰,他很少记住几天前的谈话,他也有着“事不关己便无所谓”的习惯。
接下来要谈对我影响最大的心理老师了。08年初,求助心理老师,说出自己的故事。公选课课下,她坐下来与我谈话,以及回复邮件等。整个08年里,我把心理老师当作母亲,她视我为亲人。也许对心理老师心理依赖过多,转化为依恋,09年初心里认定很喜欢她;08年末,还觉得把第一次性体验给她才足够报答她的帮助。这些一并于09年春向心理老师承认。因此,那个春季引发了出院以来最强烈的波动,止不住的轻生冲动等。09年夏,心理老师课下仍与我谈话,已不坐下来交谈,在走出校园的路上边走边聊。一直以来,她的包容我很感激也很佩服。如同师生恋中常见的学生心理,那段日子我认为她即她,我便是我,是平等的。病情波动的09年,暑假出现热切希望与心理老师发生性关系的冲动,10年我向心理老师承认了这件事。10年开始,不再课下与她聊天,有事打电话请教。上面这些我不认为属于特别的事,书中躁狂期的人可能发生轻率的性行为。有人说,“不撞车的司机不是好司机”,或许“不经历移情反移情的咨询师难以成为优秀的咨询师”吧?10年下半年,多次约心理老师吃饭,觉得几年间的帮助,应该请吃饭,被婉拒。年末时,心理老师讲,其实对于我的求助她一直持“未拒绝也没处理”的态度,我受到触动。一直以来,她是我的人格榜样。她以生活小事为例解释各种疑问,让我觉得她善用高超的理智面对世界和人生,没有那么多自寻的烦恼和无益的悲观。为什么心理老师很少坐下来与求助同学谈话,而在走出校园的路上边走边聊?过多的保护自己吧?现在感觉,心理老师每天想的是“如何明哲保身”,同学的困扰她常抱以可管可不管的态度,她的关心是分时候的;或许不完全是,对心理老师的认识我有些混乱,但不再视她为人格榜样。
辅导员老师、心理老师讲课认真,但课下的我们似乎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俩让我开始怀疑人与人间是否存在纯洁的感情。与师大奶奶相比,他俩或许更富于才华,不禁想起一部电视剧中描述主人公的话——“这个世界不缺乏有才干的人,缺乏有精神的人”。他俩的学术水平,对人生的理解,我清楚一辈子也达不到,但不希望长成他们的样子,不喜欢他们待学生的冷漠。本领都是辅导员老师教的,困扰都是心理老师缓解的,至少核心部分是他俩引导之下做的,也就忘不了他们。
综上,我是“也渴望亲密关系,对于如何追求感情,如何营造,如何保持,一无所知也不想知道,只想率性的生活,不想建立社会认可的爱情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吗?写完这封信,我已经明白,自己不想拒绝社会认可的道德观念,可与师大奶奶、心理老师的交往经历,我似乎和同龄人有所不同,其中隐含其他的真相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