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然的面对症状的反复
患者常常不自觉的因为强迫惯性牵扯入死循环症状中,当觉醒的时候,其实也只刚刚尝到了一点苦头而已。这时候,应该立即顺应自然,放下习惯性的强迫动作,这是很轻易可以做到的。
这时候,不要去内省自己,不要去内省森田理论哪里没做好,不要去探索理论,不要去实验。如果去做了,就是由于强迫惯性牵扯入死循环后又马上被余留心瘾拉进弯路的例子。
无时无刻顺应自然就够了。这里是个容易陷进去的地方,把它点出来。
强迫惯性和余留心瘾是必然存在的,面对症状的反复,不要慌乱的陷入弯路,而是坦然的顺应自然。当面对强迫对象时由强迫惯性牵扯入弯路、死循环,这是症状的反复,是必然的。但是,你要记住:无时无刻都要顺应自然就可以了。 所谓的“无时无刻顺应自然”本身也是自然的,不要在字面上的误解把它看成具体的理论指导,死守着变成弯路。
下面说说强迫患者的强迫行为流程
患者遇到了强迫对象----->由强迫对象提出强迫问题----->产生强迫对象问题内涵念头(意义请
看本卷第二章)----->解决问题----->证明问题不存在----->说服自己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
(来达到证明问题不存在的问题)----->实验一个完美的生活过程,追求一个稳定完美的“理想化状
态”----->用具体的理论指导执行强迫行为----->陷入死循环
这每一步都瞬间发生的,语言上分为一步步,实际上为贯通的一体的.
自然的性质
顺应自然就是说顺应本来存在的自然,不是主动的刻意做什么,而自然也不是静止、软弱的。
自然的性质就是“自然需求被动行为”。
是因为自然的需求,一种平和的需求才“被动”的去有所“作为”,顺应这种需求而被动的去为,就是顺应自然的具体。
主动、刻意的做就不是自然的需求被动行为了。用行为压抑自然的需求,高于自然需求,都是主动而非被动,也就不是顺应自然了。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主动的理论指导代替自然需求是不行的-------因为理论指导的行为没有“自然需求”的行为和谐。
结语
中国式新森田件了重要的4个点:
第一:症状的本质
第二:自然之道的本质
第三:弯路
第四:自然的本质
自然之道是顺应自然,而自然又有其本质,弯路是症状的延续。这四个点是症状、治疗的总和。
新森田相对于传统森田,完善了理论指导,填补了弯路漏洞。是走过无数痛苦的弯路才得到的,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希望后人再走, 这就是我的希望。
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下一章是具体强迫思维引发症状的讲解,具体是讲“呼吸,视觉余光注意力”,也是我当年症状中最严重的。
有这种问题的人可以去看,否则请止步,以免惹上更多的麻烦。
中卷的全程在这里完结了,以上内容就是中卷核心。
第五章 视觉、呼吸注意力强迫具体分析治疗
视觉、呼吸注意力强迫,就已经是很深的强迫思维引发问题了,也可以是说是典型的“奇怪的症状”,先来说说视觉注意力强迫。
视觉注意力强迫
强迫思维患者一天在看着眼前的东西,忽然发现似乎自己的视觉一次只能注意一个物体,但是在这个念头发现之前------以前的感觉是“可以看到视野里的所有东西”,有了这个念头后,觉得一次只能注意一个东西,这个念头让自己总觉得不完美、不完善、不舒服,想把这一切想了清楚,这时是简单的强迫思维。
在思考过程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万一我注意一个想看物体对象的时候,视觉注意力“偏偏逆反”的要注意另外一个物体对象怎么办?”
这个问题提出来只是一个强迫对象内涵念头,一个提出问题,而强迫患者马上觉得这个念头违反了完美执着的心瘾,于是要使它消失来满足心瘾。
怎么用强迫行为使它消失呢?
患者往往去证明自己的提出问题不存在,说服自己的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然后反复的证明、说明不能彻底的满足心瘾,心瘾依然有疑惑的念头存在。
而患者就会更加的陷入反复严重的“证明问题不存在”中去,怎么证明问题不存在呢?怎么说服自己呢?
患者就想去实验一段“生活过程”,实践一段时间的“症状状态过程”,实验一个稳定的“问题消失”理想化状态,用事实来说服自己问题不存在。
患者于是思考实验,他注意(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脑中冒出逆反去注意(看)另一个物体的逆反念头。
实验就是追求一段完美的、问题不会存在的过程。患者于是在这时候,告诉自己,不能去注意另一个物体,只能注意要看的物体。
这样,患者就会发现要求即逆反的注意力根本不听控制,忽然患者就会本能的强行压制“要求即逆反”的注意力,去强行压制这个现象的发生,越压制,要求即逆反就越反应的越激烈。
可以这么说,要求即逆反只是个正常的心理反应,如果去压制,则是去激化了它的反应。患者越想压制,注意力越逆反,他想和以前一样注意一个东西,周围的东西就被忽略,但是他又强行去做、追求理想化状态而做而不到。
陷入了死循环,这时可以看到,问题因为解决而存在,症状因为解决而产生。
其实一开始只不过是提出一个“万一要求即逆反的注意力不受控制怎么办?”的一个强迫对象内涵念头,然而因为心瘾去执着于解决问题,证明问题不存在,通过实验的强迫行为去证明,去强行压制“要求即逆反”现象,而被反扑。
患者陷入死循环,总觉得自然和正确就在死循环不远处,但总是找不到。
患者为了解决问题,会去探索理论,用理论来说服自己,然后用理论指导实验行为,用行为来说服自己,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这都是满足心瘾的行为。
探索理论,用理论指导强迫行为,都是合一的强迫行为。
患者在证明过程中,不停的探索理论,说服自己,不停实验行为,说服自己的念头。都不能彻底的做到。
因为心瘾的需求是无限的,满足是有限的。不能彻底的做到就使症状一直存在,患者总是避免不了注意力的逆反,症状就是这样了。
患者长期探索理论,并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理论指导的强迫行为也是压制“要求即逆反”的注意力,或许刻意的去注意逆反的对象。总之,目的是使逆反注意力消失,强迫对象消失来达到强迫对象内涵念头的消失,以此来满足心瘾。
患者每次看一东西,都是先由一个理论指导着自己去看,先思考后看。无时无刻在实验着强迫行为的看,看东西前先对付强迫对象,而不是正常单纯无为的看。正因为强迫行为这么去看,症状因解决而存在。
患者结识传统的森田的疗法以后,可能走进弯路。弯路就是说,森田理论被它所探索、森田效果被它所实验,其实只是多了个森田的招牌,弯路是症状的延续。
这时,真正的顺应自然就是去看,无为的去看,不用思考直接看。即使偶尔的逆反也能接受。不刻意接受强迫对象,而和强迫对象和平相处。不去因为心瘾强求痛苦,顺应自然,放弃强迫行为,放松自己,让自己舒适。以生活为了中心,不以症状为中心。
在自然与满足心瘾的选择下,顺应自然就是选择自然,选择了自然就会觉得不安、符合心瘾所带来的不习惯,但是这种不习惯并没有什么杀伤力,只是心瘾的蠢蠢欲动而已。
注意力就是这样,你做什么事都以注意力消失为前提的话,那么其实就是你先让它存在了。如果不以注意力的消失为前提不以症状的解决为前提,去做以“当为”为前提,它就自然的消失了。
呼吸注意力强迫
患者偶尔的发现自己一直在呼吸,而平时融入生活后又不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是被忽略了。
患者冒出这样一个想法:万一以后我逆反的偏偏去不停的注意呼吸怎么办?不能让自然的忽略了它了怎么办?不停的呼吸岂不是很麻烦?
于是患者为了证明问题不存在,说服自己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去探索理论,用理论指导去实验。 实验又跳进“要求即逆反”的死循环中。这时患者用强迫行为去强行压抑强迫对象------呼吸。让它消失,继而让强迫对象内涵念头消失,这会造成很大的痛苦。
顺应自然,就应该接受自己很乱的思想、迷惑的事实,“乱就乱”,顺应自然就够了。想去达到“不乱”就是选择满足心瘾了。
不去因为理论指导压制强迫对象,放弃压制行为,也不刻意接受而和平相处,无为而不要理论指导。
呼吸其实是“自然需求被动行为”,任何自然都是这样。 视觉也一样,不用主动的用理论指导代替自然去做什么,刻意的做就会带来症状和麻烦。
因为自然的需求而被动的做,为了生存而平和轻轻的被动呼吸。注意力在注意什么都不要紧,不去压制激化它就可以了,
不去探索理论,不去实验效果,顺应自然就够了。注意力注意什么都不打紧,只要顺应自然,它也不会给你造成麻烦。
以上的话细细的经我说出来,但是患者的你都不能刻意的去做,刻意的做就是弯路了。知道就可以了了,顺应自然就够了。
这一切语言都是顺应自然中的具体表达。面对选择,心瘾还是自然?选择自然,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