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三了。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正陆续趟过那条而立之年的界河。2亿多人的青春痕迹,被蔚为壮观地突出和张扬。人们一刻也没有将怀疑的视线从他们身上搬开——这些孩子,都准备好了吗?
传统视野的偏狭和挑剔,是基于对“独子时代” 的求全责备和解读癖使然,由此过分强调了“80后”的不可造就性。这当然并不是事实。我曾经两次前往四川,看到驻扎在那里的志愿者们,差不多都是“80后”面孔。很多人在穷乡僻野里劳动,蓬头垢面,风尘仆仆,年轻的手掌因为繁重的体力活而提前变得粗糙老化。没有人去号召他们,没有人给他们灌输什么意识和观念,他们就是那样出现并存在了。在这一代人身上,没有为什么,你也很难追问到为什么。
所谓迷茫、所谓脆弱,这是任何代际随时可能面临的共性困扰,至少在物质积累和价值观的突围上,从来如此。只不过“80后”不够走运罢了。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定语境下面的苦闷、压抑和不安,而这些人所处的时代,恰巧被笼罩在一个急剧断裂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还没有来得及搞明白体制温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被投进了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熔炉里。这导致“80后”一整代人早熟。
现实的高压锻铸,使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能力与表达方式,不再对周围固有的事物和陈旧经验听之任之、唯唯诺诺。有人说这叫做离经叛道,但你要弄清楚,首先应该是社会出了问题,然后才是“80后”自身的问题被无限度放大。这一点倘若没有解决,“80后”的问题也会向更广泛代际蔓延,后面还会有“90后”问题,“00后”问题,一代更比一代艰辛和难堪。
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应该在“80后”身上看到他们面对现实的不屈服性、高参与度和高耐受力。这一代人的卓然独立,是基于个体与时代相融合与互动的结果。年华凋逝并不太令人不安,关键在于他们始终保持了热情。他们拥有足够的热情。在北京,你可以在任意一个公开场合里听到年轻的人们谈论政治以及很多社会话题,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听出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判断标准。即使是最浅薄的随波逐流,也不全然是因为无知和无逻辑性。他们富有娱乐精神、怀疑精神,并且更重要的是,随时愿意行动和担当起来。在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的外在下面,往往是个性十足,每一个人好像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成为他们自己。
人生犹如填充游戏,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格需要去填。不必为“80后”太过担心。这一代人,注定会有他们自己的填法。敢爱敢恨、敢想敢为、敢破敢立,这依旧是站在最前沿,领秀青春的一代。(来源:南风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