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48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双相主要是一种生理疾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1-30 11:4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继续研究 于 10-1-30 11:52 编辑

双相患者共同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类共同的脑内生化特征

就好比类似结构的机器容易出同一类毛病一样

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遗传因素在双相中的作用,因为遗传,所以双相患者脑内生化

机制的特征有传给下一代的倾向,也可解释其他类似疾病的遗传倾向
假如双相是一种心理主导的疾病,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生活环境的双胞胎来验证

事实是不同生活环境的双胞胎同样有更高的双相几率

子女不一定得双相的原因也是因为配偶的基因冲淡了双相遗传的概率,以及变异的出现


如果双方都有双相,则子女双相的几率大幅提高,毫无疑问是双方基因都有双相特征

的表现

以上事实证明,双相主要的是一种生理疾病,心理只是一种发病的条件


所以说,从心理角度治疗双相,必定是不彻底的和容易复发的

药物也只能达到控制的作用,而不能根治

每个人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药量和躁郁程度,时间长短都不同,

要想根治这个病症,就要从基因处根本解决生化机制的内在问题

采取某种针对dna的改变疗法,从而改变脑内生化机制特点,修正遗传缺陷

而这正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基因药物的更多进展,会有这么一天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0-1-30 20:4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呼吸的翅膀 于 10-1-30 20:45 编辑

虽有道理,并不全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1-31 01:52:59 | 只看该作者
请教怎样可以全面,盼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0-1-31 09:37:4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贾米森教授的书上有句话:为什么非要把生物精神病学和动力精神病学截然的分开?这就和有的人爱吃辣椒,而有的人辣椒都不敢沾是一个道理。糖尿病也会遗传,也不能根治只能服药控制。所以不管双相是不是遗传,是不是生理的缺陷都不管紧要,服药维持控制减少症状的表现是最关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0-1-31 10:24: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继续研究 于 10-1-31 10:25 编辑

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主要的意义在于当患病的时候寻求帮助的方向
是主要寻求医药治疗还是主要寻求心理解决
片面寻求心理方向的解决方案往往会耽误服药的时机,增加很多心理的痛苦
或者因为药物的不对症或量的不合适拒绝用药
患者明确了病症本身的信息也合乎认知疗法的原理,我想是有些好处的
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需要的,只是有主次之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0-1-31 11:21:42 | 只看该作者
双相患者共同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类共同的脑内生化特征

就好比类似结构的机器容易出同一类毛病一样

这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遗传因素在双相中的作用,因为遗传,所以双相患者脑内生化

机制的特征有传 ...
继续研究 发表于 10-1-30 11:47

  朋友,我并不认同你的观点,事实上,我认为精神类疾病患者多为后天所致,家庭父母双方的性格影响和家庭教育,抚养方式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而且中国教育只注重你成绩好,这背后掩盖了许多成长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将一个个鲜活的人象黄牛般束缚在狭窄的田字格上,让人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和经历这个年龄本该探索到的东西,而外部父母和老师都只关心学习,丝毫不注重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个人性格的塑造,况且如果家庭的父母双方性格都不好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将会出现内外交困的状态(孩子内部,自己接触最多的都是书本,对外界知之甚少,视野狭隘,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低下,外部更没有得到父母良好的人生经验的熏陶),出来社会,面对生活,就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时间长了,就出现各种神经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0-1-31 11:45:34 | 只看该作者
双相可不是神经症……
既然性格塑造如此重要,为什么得双相的人是少数呢?
砚谷墨清 发表于 10-1-31 11:24


双相是抑郁症的一种,只是它跟单向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或者说多了轻燥而已,我说得没错吧。。。
朋友,你怎么知道得双相的人是少数呢?性格决定了个人处世思维,决定了行动方向,正确和错误的行动方向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人生面貌,不是有句话说天堂和地狱就在一念之差,弟子规的蔡老师说过进步不在乎多少,而在于人生的方向是否正确了,方向正确了,人生的路就越走越踏实,但是方向错了,究其步伐迈的再大,只能越踏越空,人生的路越走越狭小,虚空。。。。。当然,我本人并不是专家,也只是发表自己见解跟大家探讨。。。
还有一个,我发现人际关系方面很靠经验积累,我之前跟人沟通少,别人一句无心话都想半天,郁闷几天,但是随工作时间增长,发现理解别人说的话不能断章取义地把它单独理解,要结合当时的情况和说话的人的本质和性格来分析,可见我很缺乏社会经验,对于社会上的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情,靠自己想很难理解,或者很吃力,那也是我为什么得神经症的原因之一,当然,我得病也是有个人性格方面的缺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0-1-31 11:5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继续研究 于 10-1-31 11:59 编辑

我们这里谈的双相并非双相人格障碍
双相的躁期不只是轻躁,有的人情况相当严重,特别是不吃药的话
我认为性格中包含了很多先天的因素,并非生出来就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塑造的
中国的教育中强调把人培养成怎样乐观怎样向上等等的好性格,实际上对先天因素有一定的忽视
性格是发展的,但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发展,先天有非常重要的基础

这就好比养盆景,无论怎样盘扎,也只能改变盆景的形状,但是不能将松树改为桃树
而松树只会得松树会生的毛病,比如生松毛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0-1-31 12:4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彼岸的阳光 于 10-1-31 16:11 编辑
我们这里谈的双相并非双相人格障碍
双相的躁期不只是轻躁,有的人情况相当严重,特别是不吃药的话
我认为性格中包含了很多先天的因素,并非生出来就是一张白纸,可以随意塑造的
中国的教育中强调把人培养成怎样乐观怎 ...
继续研究 发表于 10-1-31 11:54


我说的不是双向人格障碍,而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涉及一次或多次严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这种疾病使人的情绪摇摆于极度高涨(或者易怒,或二者兼有)和悲伤失望之间,在这两种状态之间会存在情绪正常的时间。。。
    得了双向是很痛苦的事,但是不是不能治疗,如果双向是先天因素决定的,为什么刚出生的时候,小时侯还拥有平稳,快乐的情绪呢?想象大家得病是什么年纪,是平白无故得病,还是因为什么生活事件引起?面对同样的事件,别人出现同样的不适的症状吗?为什么别人适应,而我却出现这样的症状?在这件事上,别人的处事情方式跟我一样吗?通过对比,我的哪些处理方式比别人落后并且引起症状?我的这些处理方式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这些思维方式,理念源自哪里?我相信精神类疾病有遗传倾向,但是这个倾向不是先天的DNA决定的,而是存在于家庭父母双方的长期熏陶,孩子通过耳濡目染习得,当然无论好的性格,不好的性格,更多的来自于上一代的传承而习得。。。但是这个也有点过于片面,因为人长大了,就会去经历,经历多了,就会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修正自己,这样不适应生存的性格部分不断得到修正,就开始不断成熟,精神不适应和精神过敏症状也随之消失。。。。
     我同意每个人生出来都不是白纸,各自具有各自的禀赋,但是做人处事以及对事情的看法不是生出来就有,都是靠你周围的环境和榜样学习得到的,你的经历感受所得。。。乐观的精神不仅应该培养,而且在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人生中是必须的,如果父母都不是乐观的人,自己就更需要通过努力学习获得。。。。想想大家小时侯学习走路,摔了绞又爬起来,爬起又摔。。。周而复始地乐观着,于是终于两只小脚终于稳健地走在了路上。。。。如果不是乐观的话,现在可能到这么大都不会走路了。。。。
     我觉得自己跟楼主争论这个问题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大家都是患者,能体会到疾病的痛苦,但是我认为还是如何能治好病最重要,患忧郁症最大的特点是觉得对于生活事件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能为力,厄运总是青睐自己,无法摆脱灾难。。。这个特点是健康人和患忧郁症的人的最根本区别(这个观点不是我说的,是马丁。塞利文博士通过大量数据,实验和长期跟踪式研究获得),他认为无论乐观和悲观都是可以靠我门努力通过后天重新习得的。。
     楼主,尽管我相信你仍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还是向你推荐你阅读一下马丁。塞利文博士的书《学习乐观》,相信你看了对抑郁症会有另一番见解,最重要的是你对于这个症状不再会百分之百得认为先天决定,而无能为力。。。更希望的是大家都能认清这个病症的本质,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走出困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0-1-31 15:2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彼岸的阳光 于 10-1-31 15:44 编辑
小时候还正常的原因是这个病就是在青壮年时期发病。这和精分一样。按你的说法,糖尿病小时也正常,它难道是心理疾病?我们说癌症是生理疾病,但癌症也有心理因素,但这是因素,不是生理上就没有病变!
身心是不分家 ...
砚谷墨清 发表于 10-1-31 15:04

    糖尿病也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是一出生就已经有这个病了,后天患病绝大多数和饮食生活习惯相关。这个跟心理疾病没什么关系。倒是癌症跟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我十年前就患过双向,之后吃药好转成单向。。双向不是神经症?神经症不也是心理疾病?我从来没否认过有些人先天就患精神类病,我现在说的是针对青少年时期或者成年期才发病的情况,这种是靠后天努力能走出去的。。。如果你是后天才患病的,而硬是说先天DNA起决定作用的,那我无话可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10-1-31 15:58:32 | 只看该作者
不要激动,慢慢说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家系、双生子以及寄养子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理涉及多基因的相互共同作用及环境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的家系研究早在1929年至1954年就开展过,当时不区分重性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仅报道躁郁症病人亲属的躁郁症患病率。过去30年的家系研究,方法学更为严谨,进行双盲、对照研究,调查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正常对照组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这些研究皆提示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有家族特点。大多数研究提示,在双相情感障碍和一些抑郁症病例中有家族联系。双生子、寄养子研究结论一致,提示遗传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病因中占重要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0-1-31 16:0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继续研究 于 10-1-31 16:02 编辑

对寄养子的研究足以证明,环境不能替代基因遗传的影响
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合子双生子的同病率为67~79%,而双合子的同病率只有15~20%。寄养子研究发现患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的生身父母的该病患病率比正常寄养子的生身父母高,而生身父母患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的该病患病率比生身父母正常的寄养子高。这些资料强烈支持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病发病中的作用

我从网上论文copy的内容可以看出,寄养在别家的孩子(寄养子)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0-1-31 20:45:31 | 只看该作者
    糖尿病也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是一出生就已经有这个病了,后天患病绝大多数和饮食生活习惯相关。这个跟心理疾病没什么关系。倒是癌症跟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我十年前就患过双向,之后吃药好 ...
彼岸的阳光 发表于 10-1-31 15:23

http://www.hudong.com/wiki/%E5%84%BF%E7%AB%A5%E7%B3%96%E5%B0%BF%E7%97%85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是指15岁或20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过去统称为儿童(少年)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由于儿童期糖尿病的病因不一,临床和治疗、预后变不同,因此儿童糖尿病一词由于概念不清楚已含弃不用。本文重点介绍儿童青少年中多发的Ⅰ型糖尿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0-1-31 20:57:28 | 只看该作者
   得了双向是很痛苦的事,但是不是不能治疗,如果双向是先天因素决定的,为什么刚出生的时候,小时侯还拥有平稳,快乐的情绪呢?想象大家得病是什么年纪,是平白无故得病,还是因为什么生活事件引起?面对同样的事件,别人出现同样的不适的症状吗?为什么别人适应,而我却出现这样的症状?在这件事上,别人的处事情方式跟我一样吗?通过对比,我的哪些处理方式比别人落后并且引起症状?我的这些处理方式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这些思维方式,理念源自哪里?我相信精神类疾病有遗传倾向,但是这个倾向不是先天的DNA决定的,而是存在于家庭父母双方的长期熏陶,孩子通过耳濡目染习得,当然无论好的性格,不好的性格,更多的来自于上一代的传承而习得。。。但是这个也有点过于片面,因为人长大了,就会去经历,经历多了,就会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修正自己,这样不适应生存的性格部分不断得到修正,就开始不断成熟,精神不适应和精神过敏症状也随之消失。。。。
彼岸的阳光 发表于 10-1-31 12:44

http://www.hudong.com/wiki/%E5%84%BF%E7%AB%A5%E7%B3%96%E5%B0%BF%E7%97%85

儿童时期的糖尿病是指15岁或20岁以前发生的糖尿病,过去统称为儿童(少年)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由于儿童期糖尿病的病因不一,临床和治疗、预后变不同,因此儿童糖尿病一词由于概念不清楚已含弃不用。本文重点介绍儿童青少年中多发的Ⅰ型糖尿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是什么,是压力大吗?
http://www.nk95.com.cn/?action-viewnews-itemid-7738

情感障碍近年来在国外改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多数表现为抑郁,一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少数只表现躁狂。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抑郁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而且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医生必须能诊断和治疗。
【病因】
情感障碍经多年的研究,也未能发现单一的病因,仅提出许多发现和假说,现分三个方面叙述:
(一)遗传因素 人们早就发现情感障碍患者有家族集聚现象,此种现象可能是由家庭环境影响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基因传递所致。
(二)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经验发现,不愉快事件可引起情绪低落,特别是当事件很严重、接踵而来或持续很久,而当事人又有"易感性"时,更容易引起抑郁症。
(三)神经生物学因素 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有一些有助于说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神经生物学发现:
1.神经递质方面 对本病的儿茶酚胺假说近年来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和验证,有初步证据说明抑郁症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缺乏有关,特别是某些抗抑郁药的药理作用支持这一点。
2.神经生理方面 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广泛的异常,包括慢波睡眠的缩短、眼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眼快动睡眠频度增加,这些发现与抑郁患者主诉的睡眠变浅与减少一致。
3.神经内分泌方面 早期研究已发现抑郁患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异常(血浓度及尿中代谢物浓度增高),自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出现后,亦被用于研究抑郁症。结果发现在重症抑郁中,有30%~70%在投予地塞米松后不出现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抑郁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异常。后来又发现其他某些激素也有功能异常(例如TRH→TSH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作用),说明其异常是在下丘脑或更高的中枢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0-1-31 21:2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彼岸的阳光 于 10-1-31 22:12 编辑
是不是后天所患的疾病都是心理问题?那感冒呢?你出生就有感冒?感冒不是生理疾病?

双相不是神经症。你去医院问问医生到底啥叫神经症。
砚谷墨清 发表于 10-1-31 19:39


朋友,我什么时候说过后天患的都是心理疾病?此外,谢谢你的关心,我出生的时候非常健康,不用你担心。。。
本人才疏学浅,想请问您双向算是什么疾病?
再者,我在论坛发表观点,纯属个人观点,完全对事不对人,尽管我对于别人的发言不可能完全赞同,但我尊重别人发言的权利,我同样希望别人对于我也同样地尊重,但是我发现在论坛有些朋友好象过于反应激烈。。。其实在论坛中是互相切磋,互助为目的,病友之间没有所谓身份高低,讨论问题应本着平和,互相尊重的心态,没必要将生活的不满以及情绪的不快发泄在别人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8 11: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