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对话《弟子规》——访谈杨万霖教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7-12-18 14:2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弟子规》——访谈杨万霖教授
                     作者:孙通远    文章来源:中华少儿读经网     更新时间:2007-6-13 11:16:15
【本网站按语】
  一本清朝秀才撰写的《弟子规》在21世纪的中国风靡南北,不仅读经班在教它,不少幼儿园也都把《弟子规》纳入必教课程。海口市一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本学期只领到一本《弟子规》和一本笔记本,在幼儿园的引导下,孩子们每天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学习《弟子规》(见2006年3月21日 海南新闻网)。《羊城晚报》报道:东莞市一家传媒公司开出18万的年薪聘请一名客户总监,出人意料的是,对应聘者要求第一条是:“熟背《弟子规》”。
  《弟子规》的走红,引起全社会瞩目。本网站特意通过网上语音电话访谈了著名国学教育家杨万霖先生,探讨《弟子规》的最大价值与其局限性。以下是访谈记录,已经杨先生过目,特此刊载如下。
  
  
  孙通远(中华少儿读经网 首席策划)
  杨万霖(国学教育专家)
  
  孙:杨先生,自从您推出“少儿快乐学国学教育法”以来,引起广泛关注。不少从事读经教育的人,感到耳目一新,认为您开出了一条新路。但是不少人看了相关报道以及您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发觉您从来没提到过如何教《弟子规》。您不认为《弟子规》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吗?您怎样评价《弟子规》?
  
  
  一、《弟子规》最经典的两句话
  
  
  杨:感谢关注。我的确不教《弟子规》,只是在教《孩子学孔子一百言》的时候,偶尔引用《弟子规》一两句,用来参证孔子的话。我认为《弟子规》是引申《论语》而编撰的一部“清代小学生守则”。《论语》是源头,《弟子规》是下游,水到了下游,受到人为“污染”很厉害。《弟子规》有的内容表达了孔子思想精华,有的背离了孔子原意,甚至背离得很远,很糟糕的东西也有。
  孙:请您先谈谈《弟子规》的精华是哪些好吗?也就是说,直到今天还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杨:我最欣赏《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它很好的传递了“汎爱众” ,读起来很上口,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天之下,地之上,对所有的人都应该爱,所有的人也都需要爱。在表达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比“四海之内皆兄弟”还有气度,令人感到胸襟博大、涵盖宇内,在这一点上《弟子规》代表了儒学的精华。甚至在要义上可以与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齐美,它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大量事实证明,我们这个时代太需要平等、博爱、人道主义了。
  我曾经想,各个国家有国歌,现在不是常用“地球村”这个概念吗?如果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写进“地球村”的《村歌》的话,全村人一定会通得过,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不过也只有一个人。
  孙:那是谁?
  杨:希特勒。
  孙:呵呵,妙喻。但是《弟子规》的精华仅是这一例吗?
  杨:当然还有。联合国大厦里有一幅壁画,是用25000块赛克镶嵌而成的,设计的思路是表达各国人民都认同的主题,壁画的题目后来叫“黄金法则”。我在讲课中,把它称为“人类第一箴言”,上面用英文写着: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 译成中文就是 “ 你想人家怎样对待你, 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
  其实这一思想孔子老早就提出来了,孔子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黄金法则”一样吗?
  杨:手心、手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走正门、侧门进的是同一个房间,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个思想。
  这个思想就是: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唯我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互利共存的。孔子主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立人”过程中实现“立己”,在“达人”过程中实现“达己”。你可以单纯冲着“己立”目标出发,但必须走“立人”的途经,不能搞“损人利己”。如果你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更好了,那你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没关系,起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的起点、底线,也是他“仁”的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表述。
  我刚才提到希特勒,希特勒就反其道而行之。他为什么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我的奋斗》自传里宣布:“亚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人种”,有权利主宰地球,支配这个世界。任何劣等民族都必须臣服;不仅“劣等民族”也包括不“优秀”的民族,都必须让开道路,谁挡我的路就铲除谁,“第三帝国要沿着武士条顿的道路前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开路”,于是犹太人首当其害……“二战”的悲剧就这样开始了。为了自己存在而奴役他人,“第三帝国”最后被扫进历史垃圾箱。
  孔子对人对大自然都是宽厚博爱的。人要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而生存,但“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给其他生物留有生存空间,不搞”“涸泽求鱼” “一网打尽。当代史上就出现过集体性的迷失与狂妄,1958年“大跃进”响彻云霄的“主题歌”是:“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来了”,“我”干了些什么呢?毁林造田、“亩产百万斤”、伐树烧炭“大炼钢铁”……当然大自然没有饶恕胡闹的人类,后来的一场大饥荒持续了三年。
  《弟子规》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一道心理流程,提供给儿童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将加人”是起始点;“先问己”,设身处地;假如“己不欲”,那就马上停止——“即速已”,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以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叫“换位思考”。在这一点上《弟子规》是儒家精华通往儿童心田的一道有贡献的小桥。
  如果以上两点融入儿童心灵,扎根开花结果的话,那真是无量功德。
  
  
  二、《弟子规》还有一些优点
  
  
  孙:仅有“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和“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两点吗?除此之外,是不是就都是糟粕了。
  杨:不能这么说,还有一些内容也很好。
  孙:您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
  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把“悌”和“孝”的关联性说得很清楚。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把孔子的鼓励上进、自我修养做人的道理很有韵律地说了出来,语句稍微深了一点,但只要讲明白,记住了,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再如,“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君子动口不动手,讲理,是孔子思想。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既讲了道德,又讲了道理,从小就给孩子规定一条道德底线,非常必要。
  当然,还有一些。
  
  
  三、《弟子规》的“潜危害”是封建制度在作祟
  
  
  孙:请您谈谈《弟子规》的缺陷或糟粕好吗。
  杨:有些“糟粕”明眼可见。有些东西孤立地看算不得不好,但结合它起到的作用看,那 “潜危害”就大了, “潜危害” 往往与字面的堂皇有很大反差。所以对有些东西不仅要看字面的“显意义”,也要看到它的“潜危害”。 “文化”这种东西一旦它的副作用发生了,不像“刀光剑影”那么明晃晃,往往是“害人于无形”。
  举个例子来说吧,“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话乍看没错呀,孩子年龄小,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大人有监护权,遇到事情及时请教家长,这有错吗?没错,给孩子“勿擅为”的理念是必要的。但是问题出在另一面上,话说得过死,太绝对了,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拿司马光来说,搬石头砸水缸,这是小事吗?不小。按照“勿擅为”的训条,一个小孩子能随便擅自决定吗?那是不可以的。可是如果司马光跑去问父母,讨回主意,获得家长允诺之后再怎么怎么样的话,水缸里的小朋友早没命了。司马光就是古代一个大胆“擅为”的例子。
  孙:“勿擅为”与“司马光砸缸”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那只是个例呀。
  杨:你说得不错,司马光这件事是个例。可是看看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扼杀人的独立意志可是整体性的呀。单说婚姻角度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红楼梦》为什么赚得无数男男女女的眼泪,那是从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家》《春》《秋》三部曲是什么?都是封建家长以无上权威制造的一幕幕悲剧。虽说都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其实都是封建社会“吃人”制度的写照。
  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是“子道”的核心内容。在“居有常,业无变”之后,总结性的提出“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足见“勿擅为”不仅针对孩提时代,一日为子女,终身“勿擅为”,儿女当上了父母,再用“子道”钳制子女,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无穷尽也。
  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你没法说和“苟擅为,子道亏” 这种禁锢无关。
  
  
  四、《弟子规》的要害
  
  
  孙:您认为《弟子规》的要害在哪里?
  杨:《弟子规》全力打造“尊长”的权威地位,而见不到“长幼”之间的人格平等。封建中国,“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在国,全民服从一个皇上,所谓“天无二日”;在家,全家服从辈分最高的长者。洪秀全自称“天父”,已经把自己扮作“天”的化身了,还要拉上“父”来加强权威,可见洪秀全有了皇权还要借助父权。
  家庭如何教育孩子,那是必须适应当时的社会制度的。家门之内训练儿童敬孝尊长,走出家门必须效忠朝廷。《弟子规》不可能跳出这个格局,它之所以存在于世,首先是适应了清朝那个末代王朝的政治体制、文化土壤。所以,《弟子规》规定孩子“话说多,不如少”,这很难为孩子,窒息了孩子天真、率直、活泼的天性,从礼仪方面强调多听听大人说话,尽量少插嘴或许有点道理。但作为一种人生训条,它旨在驯化儿童成为 “听话”“顺从”的“乖乖仔”。说“驯化”这个词儿可能不受听,因为“驯”字多用于动物,但是你只要注意《弟子规》的最后一句:“圣与贤,可驯致”,“可驯致”就是通过“驯化”而“致”嘛。
  作为源头《论语》里的孔子思想,还是满清新活泼的。孔子欢迎年轻人超过前人,甚至兴高采烈于“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他鼓励门人弟子“当仁不让于师” ;他叹息“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不满意颜回唯唯诺诺、不提不同意见;在教学上,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如果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这些极可宝贵的思想,在《弟子规》里统统没有了,非但没有了,《弟子规》反而用一顶“紧箍咒”把孩子“套牢”——不仅“话说多,不如少”,还要“对尊长,勿见能”。中国是盛产以下这类格言的国度:什么“人怕出名猪怕壮”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夹着尾巴做人”“自大一点就是‘臭’”“人前显能,难得善终”等等等等,连同“对尊长,勿见能”在内,无一不是在阻碍思想自由、禁锢创造精神。
  我认为中国封建教育的恶果,可以归结为四句话:“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微观一点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科学家!
  
  
  五、“饥不择食”可能造成 “饮鸩止渴”
  
  
  孙:您这样提出问题,一定会遭遇推行《弟子规》的许多朋友的反对,也许使他们心情受到伤害。
  杨:明辨《弟子规》,与具体推行《弟子规》的人,不是一回事,是两个问题。
  当前掀起《弟子规》学习热,是因为全社会道德水准整体下降,危及儿童,哪个家长不犯愁?一时又没有可替代的道德教化读本,面对巨大的“真空”怎么办?于是“饥不择食”“慌不择路”,把《弟子规》拿来教着再说吧,况且里面还有好东西,前面我已经说了其中有些还是宝贵的“普世价值”呢。他们用心是好的,态度是积极的,一腔热忱为当代,为后人,这没有错。但由于缺少分辨与选择, “欲速则不达”,可能会造成 “饮鸩止渴”。
  孙:您用了“饮鸩止渴”这个词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网站,我还是要请您再次明确指出这个“鸩”,具体到《弟子规》上究竟有哪些,它们都在哪里?
  杨:大家可以看嘛,“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劝谏父母以致遭“挞”(鞭抽棍打),遭“挞”怎么办?哭哭咧咧跟随,心里还要不生怨,。父母打孩子且不说在西方要吃官司,就是在中国也是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呀,即便在两千五百年前也是不道义的。
  《孔子家语·卷第四》记载了鼎鼎有名的孝子、后来《孝经》的撰述人曾参的故事:曾子耘瓜,误斩其根,父怒,以杖击其背,曾子倒在地下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曾子才苏醒过来,立刻换上一脸笑容去见父亲:“刚才儿子得罪了父亲大人,您用力指教我,没有伤着我的身体。”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装作没事的样子,弹琴唱歌,以表示身体没被打坏。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震怒,告诉弟子:“小曾再来找我,不准他进来。古时候舜的父亲责打舜,如果轻轻地打,舜就接受,要是严厉的打,舜就逃开,他使父亲不失作父的慈爱,自己也不失作儿子的孝顺。你们看这个曾参,用身体接近暴怒的父亲,任其责打,死也不避,如果自己身亡,那就把父亲陷于不义的境地,这不是更不孝吗!” 曾子闻后,到孔子那里谢罪,“参罪大矣!”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孔子主张“父慈子孝”,谴责父亲暴打孩子为“不义”,孔子还为孩子支招“小棰则待,大杖则逃”,孔子是保护儿童身心权益的。
  《弟子规》怎么做呢? 滥用权力“挞”的人不受规范,“被挞者”反而被套上“规范”——皮肉受“挞”,继续跟随,内心还要“无怨”。人类有这样“受虐”的癖好吗?《弟子规》的编撰者两位秀才,把“孝”歪曲到不近人情的地步,唯一的解释:他们是从“忠君”的角度出发,训练儿童从小“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长大了好去 “武死战,文死谏”,效忠皇帝至死不变。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凭什么还要让我们的儿童百般扭曲自我,然后去拥抱反人类文明的权威呢?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智”,这是一种“文化专制”,对圣贤以外的书一律封闭摒弃,一概斥为“异端邪说”,只有“圣贤书”是唯一可读之物,太单一了,人“偏食”是不会健壮的。我们崇敬圣贤不假,但不排斥其他文明,中国长期落后,就是和这种“独尊”某术“定于一尊”、排斥多元文化的理念有关。
  
  
  六、目前应该怎么办
  
  
  孙:您说的或许非常有道理,但是《弟子规》是当前儿童学国学的热门读物,立即刹车?把它重新束之高阁?
  杨:那倒不必。中国的事情,要么“连孩子带洗澡水一起泼掉”,要么“连营养带糟粕一起吞下去”。
  何必一定整本的背诵《弟子规》?前不久我拜读了骆承烈教授的《改良<三字经>》、《改良<弟子规>》《删减<增广贤文>》。《改良<弟子规>》一方面保留了其中精华,一方面删削了其中的封建意识,也删去了许多不合时宜、孩子难以做到的繁文缛节(如“过犹待,百步余”等等)。
  应该还给孩子一角学道德、学识字的清新天地了,照搬原本《弟子规》、全套《四书五经》,让孩子们昏天黑地的背,终非善策。
  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在校的孩子“减负”,儿童国学教育是否也该在内容上减减负呢?
  我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孙:谢谢,再次谢谢您的谈话。
  
  
  杨万霖教授经典语录
  
  
  ★把“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写进“地球村”的《村歌》的话,全村人一定会通得过,当然也会有人反对,不过只有一个人——希特勒。
  
  ★《弟子规》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变成一道心理流程,提供给儿童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法则:“将加人”是起点;“先问己”,设身处地;假如“己不欲”,那就马上停止——“即速已”,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以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叫“换位思考”。在这一点上《弟子规》是儒家精华通往儿童心田的一道有贡献的小桥。
  
  ★ “人格驯化,头脑僵化,脊梁骨缺钙,膝盖骨发达”。《弟子规》的负面作用正在牵着儿童走这条路。
  
  ★《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科学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