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74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 好像论坛上几乎所有病友都有家族遗传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4-3-22 12:5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的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4-3-22 19:16:49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吗?
mal 发表于 14-3-22 12:59

无稽之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14-3-22 21:26:04 | 只看该作者
双相据说是精神类疾病中遗传概率最高的病中,甚至高过精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14-3-22 22:01:35 | 只看该作者
功能性精神疾病包括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等)和焦虑障碍(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等)两大部分,重性精神病更多是由生物缺陷带来的,很可能与遗传有关,而焦虑障碍更可能属于脑疲劳现象。这两者之间有一个桥梁—抑郁症。抑郁症既有精神病的特点又有焦虑症的特点,生物学缺陷和心理社会因素都可以致病。随着社会的发展,抑郁症的发病率有增长趋势,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相对稳定的,这也证明了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4-3-22 22:13:42 | 只看该作者
双相据说是精神类疾病中遗传概率最高的病中,甚至高过精分。
Prescilla 发表于 14-3-22 21:26

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共用一种遗传学原因

Caroline Cassels

2009年1月21日

已经进行的最大规模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家族研究显示这两种疾病共用一种遗传学原因。这项研究推翻了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两种疾病是相互独立且是不同的。

这项研究覆盖了来自于超过200万家庭多于900万的个体,横跨30个年龄段,它说明患有精神分裂症(35985名)或双相情感障碍(40487名)的个体,一级亲属有明显更大的风险得这些疾病。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洛林斯卡学院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患病所有兄妹得精神分裂症是普通人群的9倍,而得双相情感障碍是8倍。同母异父兄妹得精神分裂症是普通人群的3.6倍,双相情感障碍是4.5倍。

对于同父异母兄妹这种几率更低,得精神分裂症是普通人群的2.7倍,得双相情感障碍是2.4倍。

“我们的结果相当清楚,表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在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都是相当高的。”研究调查者Christina Hultman博士告诉Medscape Psychiatry记者。“也有明显的来自异姓兄妹和收养亲属的证据表明风险应该基本上是由于遗传因素而不是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使我们认为在这两种精神疾病间有普遍的遗传变异。”Hultman继续说到。

这项研究在1月17日的《柳叶刀》上发表。

厚实的发现

虽然传统上,根据不同的症状标准和治疗方法,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是划为两个不同的疾病,但是,过去十年间很多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假设这两种疾病可能共用基因。虽然这些发现并非确定无疑,但是Hultman博士和她的同事们觉得他们进一步的研究是正当合理的。

为了检查是否这两种疾病有基因上的关联,研究者建立两个瑞典国民档案的数据连接——一个国家的家族谱系记录和一个国家出院记录(包括所有公开的精神病住院病人准入许可)。

虽然,研究者怀疑这两种疾病存在普遍的遗传联系,但是Hultman博士说大量共享的遗传影响仍令他们惊讶。

研究者也发现个体患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其所有亲属都会有更高的风险患精神分裂症,包括那些亲生父母患病的收养子。

环境作用小但至关重要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累积遗传可能性分别为64%和59%。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是63%,是由他们的基因特性决定。

共有的环境影响不大,但却是很可观——对精神分裂症贡献4.5%,双相情感障碍4.4%-7%,两者皆有为2.3%-6.2%

依照Hultman博士的说法,这些结果说明某个家庭成员患有任一这些情感障碍都会提高整体的患病风险,因而说明这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影响的结果与共有的环境因素关系不大。

下一步研究包括证实这些发现以及在这些患者中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来识别两种疾病共用的基因。“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些基因而且能理解它们的生物学功能,这将最终导致更好的治疗效果。”她说。

虽然做出肯定的临床推荐还为时过早,但是研究者和生理学家应该在研究或/和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时考虑这个普遍的遗传学背景。

当前的医学分类是“错误的”

在编后语中,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 卡迪夫大学Michael Owen博士和Nick Craddick博士认为这项研究清楚地解释了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更高的风险得这两种病,并且主要是遗传因素导致的。

他们补充说当前把这些疾病作为无关、自然的疾病实体的分类是错误的,其中包括美国精神疾病协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和世界健康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

“这种共有的基因的信念幸存了下来,尽管事实上,虽然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是常见的,但是许多病人在病程中都有精神病和情感上的症状并且在不同时候得到两种诊断是很平常的”他们写到。

Owen和Craddock博士已经努力开始修订DSM和ICD手册了,他们总结说这个新的诊断标准“促进精细的疾病测量和对精神病理学的重新评估……最终的临床诊断将允许当前和未来的疗效可以在患者中监控,更好的整合研究于病因,分类与治疗中。”

瑞典国科会工作生活与社会研究委员会和瑞典研究会提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4-3-22 22:15:37 | 只看该作者
去甲肾上腺素(NE)和5一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认为NE异常可能是心境障碍的状态标记(state marker),NE减少出现抑郁症状,NE增高则表现躁狂症状;而5一HT缺乏可能是抑郁和躁狂症状的共同生化基础。有研究提示,仅有5一HT的缺乏并不一定导致患病,需兼有NE异常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存在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活性异常增强,而G蛋白有Gs、Gi、Gp和Go等多个亚型,躁狂发作患者往往有Gp蛋白活性的增强,抑郁发作患者则有Gs蛋白功能的亢进;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对Gp蛋白和Gs蛋白两种亚型均有抑制作用,因而对情感活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4-3-22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人在一生中有0.86%~1%的机会可能罹患精神疾病,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家谱调查(调查其父系、母系三代),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那么精神病与遗传是否有关呢?专家称,遗传与精神病有一定的关系。以精神分裂为例,兄弟姐妹中如果有人得此病,则其他兄弟姐妹患病概率为8%;父母中有一方有此病,其子女患病概率为15%;若父母均有此病,其子女的患病概率增为40%;另外双卵双生(两个卵子和两个精子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若其一方有此病,另一方亦会有12%的患病机会;而单卵双生(一个卵子和两个精子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的同病率则为47%。另外,寄养子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母亲所生子女从小寄养出去,生活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年后仍有较高的患病率。以上表明,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临床遗传学研究表明,血缘关系愈近,遗传因素的影响就愈突出。但是,为什么不把精神分裂症直接说成是“遗传性疾病”,这是因为精神分裂症遗传方式及遗传传递方法目前尚无定论,另外在临床上确有相当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无家族史(家族中父系与母系三代均无精神病患者)。心境障碍则是遗传性最高的精神病,其中双相障碍比单纯的抑郁发作患者有较高的遗传性,而50%心境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有此病。另外,如果父母中一方有心境障碍,其子女有27%的患病概率;若父母双方均为心境障碍患者,其子女则患病概率达到50%~70%。有研究发现,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的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至于其他类型的精神病也或多或少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许你看到此处正担心着什么,如子女是否会发病等,其实精神病的发病有许多的原因,遗传只是其中的一项,并非有遗传就一定会发病,如前述单卵双胎(基因都相同)其中一方得精神分裂症,另一个的精神分裂症的机会,理论上应100%,但实际上只有47%左右,另外53%则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心理、环境、健康保健等。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外界社会环境压力的调适能力等因素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都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14-3-22 22:27:38 | 只看该作者
去甲肾上腺素(NE)和5一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认为NE异常可能是心境障碍的状态标记(state marker),NE减少出现抑郁症状,NE增高则表现躁狂症状;而5一HT缺乏可能是抑郁和躁狂症状的共同生化基础。有研究提示,仅有5一HT的缺乏并不一定导致患病,需兼有NE异常才会出现临床症状。最近还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存在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活性异常增强,而G蛋白有Gs、Gi、Gp和Go等多个亚型,躁狂发作患者往往有Gp蛋白活性的增强,抑郁发作患者则有Gs蛋白功能的亢进;心境稳定剂(碳酸锂)对Gp蛋白和Gs蛋白两种亚型均有抑制作用,因而对情感活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14-3-22 22:43:59 | 只看该作者
又让我联想到了优生优育,可惜胚胎期无法排查。在花样的青春年纪中发病,苦了孩子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4-3-23 20:45:51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我纯綷是家庭成长环境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4-5-12 00:15:58 | 只看该作者
我感觉自己没有遗传因素,纯属偶然得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14-5-12 09:15:38 | 只看该作者
不一定是遗传,我们家就没有遗传史,可我是双向,我应该是社会心理、环境、健康所发病,所以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外界社会环境压力的调适能力等因素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都有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14-7-19 12:17: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亲戚有,但是父母没有,母亲常年失眠,但白天也依旧有精力,父亲脾气暴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14-7-22 00:05:26 | 只看该作者
有光 发表于 14-7-19 12:17
我亲戚有,但是父母没有,母亲常年失眠,但白天也依旧有精力,父亲脾气暴躁,

哈哈哈,这个就是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14-7-22 00:06:3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双相,它让我确信我是由父母亲生的,哈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7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