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向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音乐] 无题

[复制链接]
46#
发表于 10-12-16 14:54:1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该影片,心里长久不能平静的悲伤,唯一安慰的是身边的金老板一直默默无闻的支持。大边幅的展现描述教堂家庭等聚会活动,很真实的基督生活情景,使我不想看这片子,但是这是不可缺失的一面,好不容易坚持了看完下来,很艰难,女主角传神真实了,给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10-12-16 15:02:01 | 只看该作者
 李沧东的《密阳》(Secret Sunshine)是我至今看过最好看的韩片。说是最好看的韩片,有几点要申报的,第一是我很少看韩片,是这儿的熟客也会知道我对韩片有点偏见,而李沧东的电影,我亦只看过这部《密阳》,第二是所谓“最好”以主观出发,不一定说是拍得最好,而是刚好对正了自已的胃口。
  
  * * *
  
  早段日子友人叫我这个不肯读书的人看昆德拉的小说,认为我会喜欢,我读了一两本,的确喜欢,虽然他最著名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还末看,甚至改篇成电影的《布拉格之恋》亦末看,但我觉得最意外的收获是盲打误撞的看了昆德拉的《帘幕》(Le rideau)。这部书不是小说,读起来有点沉闷,有点像以散文笔触去写长篇论文,题目大概可称为“小说最珍贵的价值”。
  
  伟大的小说因为故事的精妙,经过翻译甚至多重翻译(例如先译作英文再译成其他文字),依然能触动人心,打破地域和时空的疆界,而深受世人欢迎。小说家通过小说这种文体,利用故事剧情,将文字本来不能直接言传的人生真谛都活现出来了,而且在何时何地都能得到读者的共鸣,启发他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伟大的小说家都注视人的生活,都是名符其实的人类学家。我读着昆德拉的论述时,不断地觉得,电影这种载体也有类似的威力呀。
  
  * * *
  
  贾樟柯说过他不是从小就梦想要当导演的,只是他刚好遇到了摄影机的个工具,有非说不可的故事要说出来。如果他不当导演,可以当作家,写小说。
  
  李沧东有“作家导演”之称,未当导演之前,就是写小说。《密阳》是他自编自导的第四部作品。
  
  撇除好莱坞梦工场式的大茶饭制作,其实很多出色的电影大师都具备昆德拉所说的小说家特质,他们的分别,只在于说故事的工具有所不同而已。
  
  
  * * *
  
  正如导演在影展上说,《密阳》要谈的不是宗教,所以根本谈不上反基督或什么。然而教徒(特别是基督徒)看此片的话一定不好受,因为电影提出的质问,并非指向宗教本身,而是把宗教体现出来的教义和传道方式。
  
  《密阳》的剧本是部有深度的小说,它具备了主流韩片必有材料(死亡、悲怆、复仇、怨恨…..),却说了一个不落俗套的故事。剧情每次去到“适合”贩卖廉价眼泪的时刻(例如全度妍饰演的申爱去河边亲认儿子尸首),导演的处理都格外克制,避免影片陷入韩式催泪。
  
  电影非关宗教,而是展现“怨恨”和“宽恕”的这两种人性。
  
  怨恨是人之常性,我们若是被人伤害、欺骗、侮辱、出卖、愚弄,自然会对加害者产生怨恨。亡国奴会怨恨侵占者,我们会怨恨伤害过自已的旧情人,和出卖过自己的兄弟姐妹。女主角申爱先后痛失丈夫和儿子,她怨恨苍天,仇视杀子凶手,是自然不过的事。然而人带着仇恨还得活下去,申爱痛极自残,到定过神来仍会奔出街上呼救,可见人有求生怕死的本性。
  
  要活下去,总得把怨恨消解,复仇是“理所当然”的途径。复仇有很多方式,最直截了当的是像《原罪犯》那样来个狗血淋头家破人亡,主旨是以牙还牙变本加厉。另一种消解怨恨的方法,正是宗教家、道德家提倡的“宽恕”,他们意图通过“以德报怨”的高尚情操,寻求心灵救赎。
  
  李沧东在电影中展示了一个令宗教家尴尬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就是宽恕别人原来有个先决条件:你的形势要比对方强。你可以请敌人打完你的左脸再打右脸,那是因为你有能力有条件吃下这个小亏,而且吃亏后可以摆出大方不计较的姿态。这个姿态甚至不一定要外露人前,但必须能说服自己境界比人高。申爱见了杀子仇人后不能宽恕,反而整个人崩溃了,正是发现了仇人原来早己得道,根本无法居高临下地宽恕。
  
  * * *
  
  宽恕不能将申爱从怨恨中救赎出来,申爱因此彻底地背弃了她的信仰,用最怨毒的眼神仇视她的宗教。
  
  怎样才能得到终极的心灵救赎呢?电影也不能提供答案,因此结局时开放的。这不是导演故意隐藏自己的立场要观众“反思”(这跟近期的《命运迷墙》(Lions for Lambs)的开放结局是两回事),而是现实根本不存在教义式的绝对答案(如果有的话教会就能治愈申爱的心患)。李沧东有勇气质疑我们向来以为没有问题的问题,已经是非常了不起。
  
  全度妍凭申爱此角色获封康城影后,演技无容置疑。其他配角亦有细致立体的描写。我对当中两个角色的印象尤其深刻,也特别感动。一个是凶手的女儿,她有一个表面上道貌岸然但骨子里丧尽天良的父亲,若论命途不幸,并不亚于幸爱,但她却没有怨恨之心,一直保存着善良的本性。她跑到申爱的钢琴学校惶恐张望,是出于良心不安,直接帮助了破案。她被流氓侮辱,爱身为人母的申爱竟然可以视若无赌,可见申爱的宽恕是伪善。
  
  女孩所背负的不幸虽然源自凶手父亲而非自作罪孽,但她没有半丝怨恨。替申爱剪头发时,依然深感歉疚。她是整部电影至美善的人物,令人动容。
  
  另一个至善角色,是永远跟在申爱后面的金宗灿金老板(宋康昊饰)。他显然是迷恋上申爱,一直无条件地守护着,却没有乘人之危。他在葬礼上为没有眼泪的申爱说项,教训申爱的奶奶。在警察局,他毫不犹疑地追打对申爱眼光嚣张的凶徒。甚至申爱向他献媚时,他会大声喝止。种种表现,都显示出他是真心待申爱好,不介意为对方吃亏,却不是追求者的讨好逢迎。
  
  金老板心澄如镜,申爱要去监狱“宽恕”她的杀子仇人,金老板不只一次提出质疑:“真的有需要见面吗?心里宽恕了不就足够了吗?”
  
  申爱其实应该相信神的存在,因为神虽然拿走了她最珍贵的东西,却派遣了守护天使在她身边,默默对她提点、支持。其实我们的身边往往都存在着这些守护天使,只是我们都跟申爱一隶,视若无睹,直至他们离去后才追悔。
  
  电影到了尾声,申爱的大恨看似平伏下来,金老板依然守在她的背后,没有意图去说服她,继续让申爱自作主张,只是替她捧着镜子,让她剪掉头发时看得清楚自己的容貌。
  
  要化解大怨,时间往往是关键,电影保留开放结局,是因为时间只是必然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除了时间,申爱最终还是要面对她一直回避的心结,方会有机会将怨恨分解。
  
  申爱来到密阳,为悲剧揭开序幕。她说密阳是丈夫的故乡,是丈夫想回去的地方,但申爱的弟弟曾经提及,姐夫根本不爱他的姐姐,不值得姐姐去思念。
  
  隐密在阳光背后的内心是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大概只有当事人才知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10-12-16 15:12:24 | 只看该作者
 1、光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这是上帝的逻辑。对于凡人而言,光明和黑暗总是并存。神魔一念,天人交战,晨昏更替,善恶相间,黑白分明。凡人的世界,是二元论的世界,虽然上帝说,你得信一个神。
  
  曾有些很把自己当上帝的凡人,尽了力去追求一个绝对光明、一种绝对善;也有些人,愿意归依了上帝的对立面,潜到完全的黑暗与恶当中探究地狱的底限。这些人的下场和他们造就的结果,说来都不怎么好。
  
  生命本来就是杂质混存的过程。社会也是如此。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光,就有阴影。
  
  2、阴影
  
  人心里也是有阴影的。这阴影不一定是恶,更多时候,它是压抑住的欲望、沉淀掉的伤害、被遗忘了的不幸、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自私,或者,一点小小的虚荣,一些无伤大雅的恶意。
  
  以及那些被埋藏起来的秘密。
  
  它们都怕光。
  
  3、秘密
  
  秘密就是那样一个东西,它只适合于藏起来,不能放在阳光下打量。有时候,秘密多了,藏得深了,自己都意识不到。
  
  谁都有不能说的秘密,不然就不会有隐私这个词了。
  
  身为凡人,我们却热衷于发见别人的隐私。他的恶,他的虚荣,他的谎言,他的梦想,他所有想要遮掩的一切,常常成为我们的好奇。
  
  愈是想要窥探,愈是知道掩饰的重要。不断地埋藏秘密,发现秘密,这样的游戏,我们总在有意无意地玩着。
  
  4、申爱
  
  她来到密阳,丈夫长大的地方。很多人问,你为什么来。起初不想回答。问得多了,只好说,丈夫死于交通意外,我和孩子来到他的故乡,在此过生活。
  
  丈夫生前有别的女人,这点她是知道的,但藏起来了,甚至自己都遗忘。可偏偏有亲人要确认她的知道,撕去她的伪装,那些言辞,逼得她无可奈何地流下泪来。
  
  她玩弄了一个假动作,说是要去买地盖房,其实钱根本不够。可是这虚荣还来不及享受多过一晚,就被现实残酷击碎。儿子被绑架,被撕票,她交不出足够的钱,而绑票的人是相信她有钱的,因为她准备买地。她为一个外乡人要获得本地人认可和尊重的虚荣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个谎言就像儿子的尸体一样,沉在池塘底,水被抽干了,曝露出来。
  
  5、密阳
  
  车泊在往密阳的道路上,阳光异乎寻常地耀眼。这喻示着,现实之光已然开始一场暴烈的舞蹈,要对这个不幸的女人行洗礼。
  
  阳光一向让人温暖、引人向上。李沧东让人意外的是,他把《密阳》的阳光描述为一种盛大、无情的入侵性力量。仿佛是发誓扫荡一切污痕的大水,这样的阳光,让那些要在人群里隐藏起来的秘密、那些要在人群中做作出来的虚荣、那些伪装作遗忘的自我欺骗,通通无所遁形。
  
  秘密剥开,好比给人剖开了胸膛,露出羞耻的脏器。
  
  这光,是作为否定性力量的彻底的现实主义之光。
  
  6、通道
  
  她走进那女人的服装店,用大城市人的经验告诉那女人,这里太暗了,如果能够装饰得明亮些,敞开些,生意会好起来。
  
  那女人嗤之以鼻。但最后还是信了。如是照办后,生意真的好起来。
  
  本来,就是要彼此曝露在彼此的眼光里,才有交流、交往、交易的可能。
  
  她指点别人敞开,却关闭了自己的通道,直到现实强行打开这个通道,让光照射进来。
  
  7、痛
  
  那是你的儿子,你为什么没有伤心!儿子被火化后,她的婆婆一再折回头,痛斥她。
  
  最深的痛是发自心里头的悲恸,那是无以言传的。
  
  他们却要她亮出来,证明给他们看。
  
  8、信仰
  
  她信了上帝。
  
  以为就此摆脱沉痛,甚至懂得原谅。真以为可以做到原谅了,竟邀了教友,到监狱中去见杀害她儿子的凶手,结果她强持的信仰、强撑的爱心、强为的原谅,在众人面前溃败得一塌糊涂。
  
  那杀人犯怎么可以获得上帝的原谅?只有我原谅了,上帝才能原谅。
  
  终归还是凡人而已。藏起来的伤痛和仇恨,自己都以为被自己消灭了的不幸,以更加猛烈的姿态复活过来。压倒性的一击。
  
  人性中的杂质,仍然在密阳的阳光照耀下无所遁形。
  
  许多人都误解了,这电影真的无关信仰。
  
  9、欲
  
  说来那只是身体的敞开而已。
  
  10、宗灿
  
  每个受伤害的女人身边,也许都需要有宗灿这样的男人。但宗灿这样的男人,很难得到女人的爱,尤其是那些受伤的女人们。
  
  他始终陪在你身边,但又似始终不在。在你需要的时候,他缺席了。你不需要的时候,他出现了。
  
  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他。所以大部分的时候,他默默陪着你。
  
  他只是陪着你,进不到你的心里,但他在身边,而且从来不问。
  
  他就像水,愿意随你改变。只是那些受伤害的女人,即便是吃过了亏,也还是喜欢那些坚持、坚定、坚硬的男人。宗灿入不了这些女人的法眼。
  
  11、宗灿和申爱
  
  申爱不喜欢宗灿。宗灿的爱太过现实。
  
  他的现实的爱就像那现实的光,让女人心里头的一点儿浪漫的小企求都无影无踪,好像接受了,就是认命了。
  
  其实不是。可能,申爱比谁都明白,宗灿是适合于她的。她和儿子需要宗灿这样的男人包容下来,过日子。
  
  可是儿子被绑架的那晚,她放弃了这个男人。这个一无所知的男人正开开心心地一个人卡拉OK,他的小空间明亮、温暖、快乐,前来求助的她在黑暗中呆望许久,却背过身去,哭泣着离开。
  
  那一时刻,申爱在想什么?真的是无法明白,但我们知道这是多么挣扎而且微妙的权衡。也许,向这个男人求助,就是一个完全接受他的姿态。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那就是真正的默认了。
  
  想在心底留着一块余地的申爱,不甘心。
  
  12、余地
  
  探监之后是崩溃,崩溃之后是报复,报复之后是自残,自残之后是住院治疗。出院的时候,跟着宗灿。
  
  申爱已经是一无所有的女人,一无所有到无所遁形。
  
  理发店里遇见那个杀了他儿子的仇人的女儿。起初是平静的,还有几句对话,最后她决定撕下伪善,歇斯底里地逃出。
  
  为什么一切都在跟自己作对,好不容易隐藏的、好不容易装作遗忘的,又都要曝露出来?
  
  服装店的女人说,按照你的意见把店里弄得明亮了些,生意果然有起色。
  
  她笑笑。
  
  走进后院,拿着镜子,自己修剪头发。男人进来,帮她拿着镜子。
  
  一切都是无言的,无言的认命。她不再说什么,接受这个男人。拿着镜子的手,是一只现实的手。
  
  密阳的阳光依旧灿烂得异常。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阳光照在角落里,亮堂堂的,一株小草微微颤颤,似乎被阳光击打得无所适从。
  
  但世上毕竟不存在绝对的阳光,这点我们都知道。阳光覆盖了这株小草,小草无处躲藏。但小草毕竟不是透明的空气,阳光下,它还是投下了自身的那么一点点卑微的阴影。
  
  申爱的心也一样。那点阴影,是最后留存的一点点秘密,无法抹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10-12-16 15:17:31 | 只看该作者
《密阳》里的女主角李申爱的困境是,在没有完全了解基督教的“罪”与“宽恕”的体系的情况下,只为了求得一时的心灵安慰,而加入了基督徒这一行列。却以东方式的人与人之间的“恕道”来理解上帝与人之间的宽恕,从而导致了基督信仰的破灭。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他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这是一条很明显的建立在道德律上的人间法则。就是说,孔子——更可能是宋儒,预设了一条超然于人类而可以独立存在的道德律,人生的一个高超目标,就是在实践中去体验它,并奉行它。这条形而上的道德杠杠是朱子的理论核心,他把伦理学形而上化。很多人一辈子都在默默地追寻这个高深奥妙的道德律,也有一些人认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认真而努力的平凡生活之中,可以通过“顿悟”来感知它,如王阳明,或如影片名字所暗示的Sceret Sunshine。
   影片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表演上都无可挑剔,尤其它对剧情的剪裁大可称道,但更有价值的东西似乎也如片名一样深蕴其中,这个东西可能牵涉到现代人的秘密心灵领地,更可能牵涉到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信仰态度。
   简单地分析李申爱的心路历程:1、【未开悟的懵懂的生活】:失去丈夫后决心带着孩子回丈夫老家努力开始新生活;2、【依赖上帝的生活】:失去儿子信教后的心灵慰藉状态;3、【绝对自由的生活】对上帝失望后无信仰癫狂状态;4、【找到真谛的生活】回归第一个生活状态,但已经拥有了更强大更坚定的心灵,也可以说是找到了更坚强的信仰。(这个阶段影片没有正面描写,只是以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名来暗示)。
  
   在西方人看来,《密阳》里的困境可能并不是困境,或者说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这个困境。当信仰成为罪恶心灵的庇护所时,我们怎么去理解“主”?
   当然在西方古典神学看来这是一个荒谬的问题,因为对于主,我们只有信或不信,而没有“去理解”的权利。这种以天然的曲格臣服为前提的信仰,与现代社会的人格张扬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怀疑张力。启蒙运动以后的西方思想企图逐步贬低上帝来张扬人性,但当世界大战使人性的光环褪色后,上帝又重新地回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20世纪对上帝的拨乱反正总还保持了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底线:上帝的归上帝,理性的归理性。
   韩国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占全国人口40%的基督教徒不可能对韩国人的精神层面没有改造,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儒教国家——而且还是程朱派理学,韩国人,特别是韩国的知识分子,是怎样把朱子的道德理性与上帝的终极实在相统一的?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调合客观唯心主义无神论与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问题。
   李申爱本来可能已经碰触到这种问题——她失去丈夫。但她还有儿子,现世的温暖还没有完全失去时,她可以把精力完全投入到对现世的关怀中,办钢琴学校,教育儿子,而且丈夫在死完全是一个意外。但当儿子是被他人故意剥夺时时,她的灵魂开始拷问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极端的处境为信仰的交锋提供了回旋的余地。
  
   对杀人凶手的原谅是把所有矛盾交织在一起的节点。当她在上帝的怀里得到关怀,并逐渐医好心灵的创伤之后,她萌发了原谅凶手的念头。这本来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的内心所自发形成的道德感,她一旦有了这个念头,她就有了某种成“圣”的可能。而基督教与朱子理学的分歧就在此处:基督教认为这是上帝的荣耀,人一旦把这种道德感据为己有,就是觊越;而朱子认为这是人所固有的神圣性,贩夫走卒,皆可成圣。当李申爱在痛苦之后逐渐发掘出某种人类的神圣性时,她却发现上帝已经盗用了它,并假之以慈悲之名,行庇护罪恶心灵之实,于是她彻底失去信仰。
   只是此时她未了解的是,上帝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仰。上帝并不等同于信仰,抛弃上帝,真正的信仰有可能就会浮现。她出院之后,在理发店出来时,怒向天空的一瞥,宣告了与上帝的彻底决裂。而真正帮她找到信仰的,就是平凡的、毫不起眼的生活,包括那个她一直不屑的男人。
   宋康昊的精妙之处在于他从头到尾都甘于当一个这样不起眼的老男人,而当女主角与观众在影片结尾时,都会突然意识到,他原来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10-12-16 15:27:58 | 只看该作者
无比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10-12-16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无比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10-12-16 15:29:12 | 只看该作者
 影片剧情最初进行的散漫,但儿子的死和老师是凶手的迅速揭晓,又提醒我们本片无意于铺张故事,这样,接下来有两条线索:
  1.极度痛苦中的李申爱到教会宣泄,牧师的手轻轻抚摸她的头部,纵然这个牧师是虚伪的,就像后来李申爱试图和揭破的那样,他代表上帝给予痛苦中的你以安慰,好比刘小枫说的那种陪伴伦理。李申爱接受了虚拟的上帝的存在。她决定去原谅凶手,却没想到凶手已经在忏悔中得到了上帝的原谅,灵魂安宁。如果,这一次蒙混过关的话,教会之谊和上帝之爱无疑是完美的。但李沧东的深度却在此跳了出来,李申爱的平衡被打破了。这一情节提醒我们,教会的上帝之爱实际上一种层次性的权力结构,和摇滚伴奏的圣歌、牧神的演讲一样,它带有一定的暴力性。教会同伙通过向痛苦中的申爱伸出援手获得某种满足感,而申爱的这一希望只能借助道德上更为弱势的凶手来实现,她原谅他,以获得自己与上帝同在实际上自己即为上帝的幻象。但这一幻象破碎了。这种破碎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怀疑推动的,不知道李沧东是否有意于将这一质疑扑向整个宗教,至少影片中的信教群众并没有表现出让人信服的状态,他们更多的是一种乌合、机械、无所寄托之上的铁定信念……
  接下来便是李申爱近乎自渎的质疑过程,也是韩片追究人性时惯常的手段……
  2.另外一个线索一直是隐晦的、低调的、布满散漫生活的世俗细节,或者是东方式的、伦理的。两条线索的对比好比二十世纪的艺术史,一方面是深刻的自我的张扬和质问,一方面是压抑的、自我不重要的、居于幽暗的独自努力。
  这另外一条线索是由金老板贯穿始终,由老师的女儿、一个小太妹的变化以及中间曾诋毁过申爱的女老板的邀请来凸现的,它是那样一些名词,灰光灯、灰烬、从兜里伸出的手……有限温暖,无限绵长。
  当这条线索初露端倪的时候,我一直期待着它胜利,这不是对于好莱坞式大团圆结局的期待,而是对于爱的期待,也符合我们对于一个深刻的导演向大师境界发展的期待。
  宗教如果是欺骗,常常是指那套依赖教义而敷衍起来的权力和组织,而类如“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那种不经过逻辑推理式的信念,则布满世俗生活,支撑着人类走过了两千多年。
  影片的名字固然是由地名而来,但一开始申爱就在问它的意思,中间教友说了一句,“每一缕阳光中,都有主的意思在”。
  那句话显然在申爱的痛苦和质疑中脆弱不堪,但在第二条线索里,它又的确值得信任。
  只是,这个上帝、这种爱,必须要向身边人、向世俗生活中寻找。
  那个没有强烈的自我观念,如水一般随心爱女人变化的金老板无疑是这个上帝的代表。
  在上面的现代艺术的另外一个传统中,一直有个声音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8 06: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