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暖天气为什么这么冷
狂风暴雪、天寒地冻……连日来的寒冷天气给不少读者留下重重疑虑:明明都说全球在变暖,为何今年冬天冷得如此邪乎?而且不仅辽宁地区如此寒冷,我国大部分地区,欧美等国气温都比往年气温明显偏低。那么,这种极端天气和全球变暖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还有一些读者提出了更专业的问题:据了解我国近期的寒潮天气和厄尔尼诺有关,可厄尔尼诺不是一直与暖冬挂钩吗,为何会带来如此的严寒?厄尔尼诺还会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可怕灾难呢?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沈阳区域气候中心气候预测与评价室赵连伟主任。
全球变暖是趋势但也会存在波动
赵连伟主任介绍说,全球变暖指的是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大趋势,但是这种变暖并非直线型的升高。“就像股票一样,在总体上升的大趋势中也会存在许多波动”,赵连伟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气候变暖是大趋势,但天气变化会存在波动,并不是平稳发展的,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天气。
比如最近沈阳陷入罕见的严寒,就属于一种比较极端的天气变化。赵连伟认为,这是由于近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的,应当只是一个阶段性、区域性的气温变化,并不与全球变暖相违背。
赵连伟主任说,全球变暖最显著的影响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可以这么理解:首先气候变暖会导致大量的海水蒸发,大气中的水汽增多,这容易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其次,对于温度而言,全球变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平均温度会上升,同时温度变化的幅度也在增加。换言之,极端的冷事件和极端的暖事件概率也会增大。
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打个形象一点的比喻,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像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目前,国际上对于评判厄尔尼诺现象的标准,是通过对太平洋靠近赤道一带海域的水温进行监测,当海水表面的温度距平均指数至少连续6个月≥0.5℃时,就被认定为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如果连续6个月≤0.5℃时,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又称拉尼娜现象。
从2009年的6月份开始,这一海域的气温就开始超过平均指数0.5℃,到12月底,正好持续了6个月的时间。所以说,已经可以确认是又一次的厄尔尼诺现象,而2009年也就被称为厄尔尼诺年。
厄尔尼诺同样会带来一些异常气候,2007年3月份的那场大暴雪曾让许多人难忘,但2006年全省的冬季平均温度只有-4.3℃,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个冬季。但就是在这样的冬季过后,沈阳地区迎来了罕见的大暴雪。这其中,与2006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一定关系。
【深度解读】厄尔尼诺是怎么形成的?
“厄尔尼诺”这一词原本是被渔民用来称呼圣诞节期间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海水域出现的暖水现象。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厄尔尼诺形成原理是这样的:在热带太平洋海域,由于受赤道偏东信风牵引,赤道洋流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温暖水不断在西太平洋堆积,成为全球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温度达29℃以上。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却较低,一般为23℃-24℃,由于海温场这种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使热带西太平洋呈现气流上升,气压偏低,热带东太平洋呈现气流下沉,气压较高。
正常情况下,西太平洋上升运动强,降水丰沛,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为下沉运动,降水量极少。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东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大气上升运动减弱,降水也随之减少,造成那里严重干旱。而在赤道中、东太平洋,由于海温升高,上升运动加强,造成降水明显增多,暴雨成灾。
转自:辽沈晚报在线阅读环保版:
http://epaper.lnd.com.cn/lswb/20100106/index.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