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越疗法是根据佛教原理和现代心理治疗理论而设计的一个跨理论整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体系,它包含了各种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也吸收了多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超越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佛学和精神分析,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领悟疗法、静心疗法和作业疗法。
一、“心理”障碍
把“心理”二字打上引号是为了强调,超越疗法认为心理障碍完全是个人的事,是一种纯粹的主观现象。
人的任何一种行为或心理活动都是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障碍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心理障碍中,两种因素的比重是不同的。反应性心理障碍(包括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也称心因性障碍)主要由环境因素引起,各种内源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主要由个人因素引起,而在神经症的发病机制中,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作用基本相等。社会心理学比较重视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临床心理学则比较重视对个人因素的研究。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的人发生心理障碍而有的人不会,这本身就能充分说明个人因素的重要性。为了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师通常都是采取各种措施让个体发生改变以适应环境,而不是期望环境发生变化以适应个体。因此,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障碍是个人的事,心理治疗也是个人的事。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与环境关系不大,全在于自己。这就是说,外部世界是中性的,但在健康人的眼里是美好的,而在心理障碍者的眼里是险恶的。客观事物的“美好”和“险恶”并不是事物本来所固有的,而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向外投射的结果。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意思。投射的力量有时非常强大,可以无中生有地制造出种种幻相,精神病人的幻觉和妄想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正常人中,投射作用也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不像幻觉和妄想那么极端,通常表现为超价观念、先入之见、偏见、理想化、信仰、移情、错觉、概念化和功能失调性假设等。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正是投射的结果。如果没有投射,世界将会黯然失色。
二、自性
如果说世界是投射的产物,那么,它必定预先存在于人的心理之中。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客体或对象,对象被反映到心理之中而成为心理活动的内容。反映不是物质交换或能量转移,而是信息加工。通过反映,客观现实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脑的重量也不会因此而增加。这说明,心理内容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影子、幻相、符号或信息。相对于客观现实而言,心理是虚、是空、是无。
心理不但可以反映客观现实,同时也能反映自身。这种以自身的心理活动为对象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也称自我意识。心理是反映,意识是反映的反映。意识反映心理,并通过心理间接地反映客观现实。在意识活动中,意识的主体称为自我(ego),意识的对象和内容称为自身或自性(self,也可译为自我)。意识就是自我对自性的反映。但是,意识并不反映自性的全部或所有的心理活动。事实上,人类的绝大部分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自性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状态而不被人所知。我们关于自性的知识全部来自推测。
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是多方面的。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较强的和不断变化的刺激比较容易进入意识;在心理学方面,令人愉快的和人们所熟悉的东西比较容易进入意识;在社会文化方面,符合逻辑、可以用语言表达、不被习俗所禁忌的事物比较容易进入意识。因此,意识是强烈的,喜新厌旧的,快乐的,安全的,逻辑的,语言的,道德的。相比之下,无意识和自性是微弱的、模糊不清的,习惯化的、自动化的、墨守成规的,痛苦的,不安的,非理性的、反逻辑的、不合理的、自相矛盾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非语言的、视觉的、形象的,不道德的、禁忌的、邪恶的。站在意识的立场上看自性,负面的东西比正面的多,如痛苦、不安、邪恶。因此,人类拒绝自性,害怕自己的无意识,视自性和无意识为异端。然而,自性也包含许多正面的东西,如习俗、艺术和宗教。除此之外,意识也是自性的一部分,快乐、安全、理智和道德应该也是自性的固有内容。
综上所述,自性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储存库,里面无所不有,人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已预先存在于自性之中,有快乐和痛苦,有正义和邪恶,有“现实”和梦幻,有“正常”和病态,有人性和兽性,有神灵和鬼怪,有天堂和地狱。如果把正面的内容投射出来,那就是正常的;如果把负面的内容投射出来,那就是心理障碍。不管是正常心理还是心理障碍,都是自性的投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三、投射
投射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逼真的投射和虚幻的投射,有“正常”的投射和病态的投射,有精神病性投射和神经症性投射。
逼真的投射是指投射的内容非常逼真,当事人对它深信不疑;虚幻的投射是指投射的内容不太真实,当事人知道它不是真的。前者包括精神病人的幻觉和妄想,也包括正常人的各种心理体验,后者包括梦、幻想和艺术。
逼真的投射又分为两类:正常的投射和病态的投射。正常的投射是指正常人的各种心理体验,虽然虚幻不实,但却正常;病态的投射是指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和神经症性症状。正常的投射和病态的投射的区别在于:正常的投射是意识所认可的,具有意识的种种特征,如快乐、安全、合理,因此自我协调,也能够被他人所接受,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病态的投射是未经意识的许可强行闯入的,带有无意识的明显特征,如痛苦、不安、反逻辑、非语言、不道德。因此,病态的投射是自我不协调的,它杂乱无章,自相矛盾,荒谬奇特,令人无法理解,而且对社会有危害。
病态的投射又分为精神病性投射和神经症性投射。精神病性投射所涉及的是某种事物,见于精神病人的幻觉和非系统性妄想;神经症性投射所涉及的是当事人对有关事物的看法,多见于神经症、人格障碍和以系统性妄想为特征的偏执性精神病。神经症病人没有像精神病人那样离奇的幻觉和妄想,他们的投射方式与正常人接受,只是比正常人消除。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险恶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勾心斗角,没有真诚和关爱。他们必须时刻防备别人,时刻准备战胜敌人,因此不得不严以律己,努力向上,抢占制高点,从而导致社交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躯体变形障碍等。他们做事处处小心谨慎,害怕万一发生什么意外,除了生命财产的损失,自己还会被人指责。在他们的眼中,他人都是法官、警察或告密者。他们非常害怕无意中做了坏事,因此不敢喝洒,害怕睡觉(通过置换而变成了害怕睡不着),怕自己得“梦游症”,怕自己精神失常。
各种心理治疗对神经症都有一定疗效,这是因为神经症病人相对比较正常,各种神经症症状在正常人身上都可以见到,能够被正常人所理解,正常人所常用的消除症状的方法在神经症病人身上也适用。由于投射的方式接受,正常人就不会视神经症病人的投射为幻相而竭力予以消除,只是热衷于改变投射的性质,容易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效果欠佳,原因就在于医生认为幻觉和妄想是绝对不正常的,必须予以彻底消除,而病人认为自己没有幻觉和妄想,自己的感知和思维都是千真万确的。于是,双方相持不下,治疗根本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如果医生不去消除病人的幻觉和妄想,而是像治疗神经症那样帮助病人改变投射的内容和性质,使其与正常人的投射靠近,情况就不会那么尴尬。
四、意识改变状态
正常的投射是通过意识而实现的。意识是心理的窗口和编码器,它只允许一部分心理内容投射出来而把其它内容压制下去,并对投射出来的内容进行特殊加工,使其符合意识的需要。因此,正常人总是比较克制、理智和有效率。当意识状态发生变化时,无意识或自性的内容就会涌现出来,产生幻觉和妄想,导致病态的投射。意识状态的变化主要见于三种情况:应激、睡眠和出神。
应激就是紧张或过分兴奋。此时,意识功能减退,无意识内容乘虚而入,行为完全受制于无意识而显得杂乱无章,这种情况也叫精神崩溃。精神崩溃时,各种心理活动都显得非常夸张,如嚎啕痛哭、大吵大闹、狂笑、扯头发、撕衣服、捶胸蹬足、以头撞墙、满地打滚等,称为情绪爆发,此时可出现片断性幻觉、妄想和谵妄。
睡眠的本质是神经抑制,意识功能被抑制了,无意识内容就会以梦的形式表现出来。昏迷与睡眠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可以出现梦样体验和生动形象的幻觉。
出神又称朦胧状态、解离状态,其特点是意识功能部分处于睡眠状态、部分处于清醒状态。就睡眠中的那一部分意识而言,意识功能是减退的,无力阻挡无意识内容的闯入;就清醒的那一部分意识而言,意识的范围是缩小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出神状态下,无意识内容可以长驱直入,制造出种种症状,导致心理障碍。出神状态的发病机理可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兴奋灶,通过负诱导或侧抑制引起周边区域的抑制,使大脑处于部分兴奋、部分抑制的分离(或解离)状态。兴奋灶可以是一个脑器质性的病灶,可以是催眠师的一个指令,可以是当事人的一个意念,也可以是一种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或冲动。
五、执著
许多心理病人都以为通过主观努力可以矫正自己的心理障碍,因此非常执着地进行心理调节。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心理调节有效,心理问题就不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事实上,过分的心理调节只会加重心理障碍。精神和身体一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稳定系统,如果局部发生了一些异常,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稳定状态。这个时候,刻意的心理调节只会扰乱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心理障碍更加恶化。例如睡眠,本来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困了就会睡,睡足了就会醒。如果一时睡不着,那一定是还不需要睡觉;如果早早地醒来,那一定是已经睡足了。如果因为一时睡不着或醒得太早就想方设法让自己多睡一会儿,那将会扰乱睡眠过程,使失眠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过分的心理调节和主观努力称为“执著”。为了治疗心理障碍,必须破除执著,放弃主观努力。放弃了主观努力,取而代之的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道家称之为“顺其自然”,佛教称之为“随缘”。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顾虑:破执和随缘会不会使人变得没有斗志、没有目标、没有出息?其实这是多虑了。大自然并没有给自己立一个宏伟的目标,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生物也没有做什么主观努力,却一直在进化。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并不是某个英雄在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自己在不断地向更高级的形式进化。个体也不例外,各种外因和内因制约着人的行为,使人身不由己地成长和发展着。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一旦条件成熟,该发生的事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如果条件不成熟,想通过主观努力人为地使其发生,那是徒劳的。这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用黑格尔的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六、超越疗法
超越疗法由领悟疗法、静心疗法、作业疗法三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于知、情、意三种心理过程。
领悟疗法旨在改变病人的认知,使其认识到:心理障碍是个人的事,与现实环境并无直接的关系,它源于自性,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投射,是虚幻不实的,不应该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来对待。为了让病人接受这种观点,治疗师必须对病人的症状进行剖析,把症状与自性以及自性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梦、幻想、艺术(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流行小说、世界名著)、民俗乃至神秘现象、宗教迷信等联系起来,让病人获得“症状即幻相”的领悟。需要注意的是,领悟疗法的关键是让病人自己产生领悟,而不是把超越疗法的理论强加给病人。因此,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耐心,要孜孜不倦、循循善诱,善于把握时机,见机行事。
静心疗法主要针对焦虑情绪。各种神经症和适应障碍都伴有焦虑情绪,如果消除了焦虑,其它症状也会明显减轻。放松训练、冥想和自我催眠都有减轻焦虑的作用,静心疗法的作用与此相似。静心疗法通常让病人在家里进行,每天二、三次,每次半小时到五十分钟,以盘腿而坐为主,也可以采取卧位或站立位,一边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一边回忆与治疗师会谈的经过,尽可能地把每一个细节、治疗师说过的每一句话回忆起来。静心疗法的机理是:1、放松;2、通过单调的心理活动(即回忆)把病人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注意和意识的范围缩小,进入半催眠状态,达到深度的放松;3、在半催眠状态下,病人回忆起来的治疗性语言即治疗师说过的话可以深入到病人的无意识中去,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个别暗示性特别高的病人可能会进入比较深度的催眠状态,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治疗时间到时会自然醒来。如果病人出现催眠性幻觉,治疗师应该告诉病人这是自性的投射,是一种幻相,不要过分在意。催眠性幻觉的出现正好给病人提供了一个领悟的机会,不是什么坏事。
作业疗法的宗旨是倡导一种“随缘”的生活方式,把心理障碍放在一边,不做任何针对心理障碍的自我调节,而把行为的重心放在日常生活(如劳动、娱乐、工作、学习)或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即社交和生活技能训练)上去。病人一旦不对自己的心理障碍做无谓的努力、不去注意自己的心理障碍,症状就会有所减轻。这时候,治疗师要及时地向病人讲解“症状由心而生,改变心态就能使症状减轻”的道理和随缘的重要性,使病人对超越疗法的理论产生领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