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打印本页]

作者: 加勒比海    时间: 05-6-6 16:41
标题: 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我父母与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这个病,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是遗传因素占主要还是后天自己造成的呢?
作者: 夏    时间: 05-6-15 10:03
博恩斯博士的话"我们还不知道有时导致抑郁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的理解是导致抑郁的直接原因是那些打击你自己的惩罚性的有害陈诉.为什么这更多地在某些人身上发生而不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发生,原因我们并不清楚.生物化学的和基因的影响也一直还没有搞清楚.你的教养毫无疑问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在另外一个疗程中讨论这个问题.'
摘自"认知疗法--好心情"
作者: 夏    时间: 05-6-15 10:09
博恩斯博士的话"如果我们知道是什么引起抑郁的,那么我们就该知道怎么下手了.既然我们不知道,责备自己抑郁不是愚蠢的吗?我们能够知道的是抑郁者自己产生了这种消极的看法.他们根据对事物的这种消极看法来感受和行动.你不会有意地培养它,也不会有意选择让自己无能为力."可以改变自己的认知.
摘自"认知疗法--好心情"
作者: cocofu    时间: 05-7-24 23:01
注意休息,防止过疲劳,对自己要有控制能力(不要被医生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堆原因,自己觉得不对却死命往那些原因症状里钻,到时假戏真做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作者: 深海微蓝*    时间: 05-7-26 19:58
其实我感觉一直归于性格也不好吧;

过去我在作一篇英语阅读时..文章中提到过"犯罪基因"其实我也感觉这是基本导致性格的一种结果.

因该说各种性格都有其潜在的利弊...

得病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从后天找结果;比如时运的不济...认知的局限...以及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
作者: cocofu    时间: 05-8-2 00:44
药物性躁狂
抗抑郁药物与快速循环:药物的产物还是独立亚型

  jinweid@126.com
  jinweid2608_cn@sina.com
  wdjin@163.com

      
随着抗抑郁药物的广泛发展与应用,双相心境障碍的快速循环型似乎越来越常见。这种类型病人的出现,给治疗带来比较大的麻烦,一方面是控制症状方面的困难,如频繁地更改治疗方案,一会儿抗躁狂治疗,一会儿抗抑郁治疗,结果还是无法控制任何类型的症状;一方面是循环的加速,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大多数没有正常的间歇期,形成了无限制的“抑郁-躁狂-抑郁-躁狂……”的形式,因此人们便认真地来对待这个问题,追寻它的起因、发展以及结局,其目的是减少这个类型病人的出现机率,并建立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从双相循环到快速循环
从早期Kreapelin对躁狂抑郁的相互转换到单相/双相分类方案在临床广泛采用以来,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这种循环的频度。以前人们还普遍认为,在两个类型之间,有些病人还存在着正常的间歇期,这个间歇期有长有短,有的长达几年,有的短的几乎没有时间,因此在不少的诊断标准中,将每年有4次循环就定义为快速循环(rapid cycling),如果按照这个定义,这种“循环缓慢”的快速循环往往都被漏诊了,而真正见到的都是超快速循环或极快速循环了。
根据循环的速度,人们在以“每年4次”为快速循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也就是快速循环、超快速循环(ultrarapid cycling)、极快速循环(ultra-ultrarapid or ultradian cycling)、混合状态(mixed states)以及连续循环(continuous cycling)。所谓快速循环就是在一年之内有4次或更多次的情感障碍的发作,超快速循环就是循环的频率在几天到几周的时间;极快速循环就是指在一天之内有显著的情绪变化和循环;混合状态是指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同时存在或者是一种极其超快速循环(extreme cycling);连续循环是指不存在两次发作之间的正常间隙[1]。
从这一方面来看,快速循环实际上就是双相疾病的特殊类型。但是从分类学的观点来看,它不应该与抑郁相、躁狂相处于相同的分类等级,因为快速循环是以循环的频度来划分的,而前者是以所处的时相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他们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因此也就不应该将他们作为“兄弟姐妹”来看待。甚至有学者认为,快速循环不应该当作“亚型”来看待,至少不应该看着与“抑郁相”、“躁狂相”一样的亚型[2]。只所以不少诊断标准将他们与抑郁相、躁狂相来共同看待为亚型,可能是快速循环有时也表现为混合状态,这种混合状态可以是两种时相的过渡,也可能是两种状态的同时存在[3]。
从长期预后来看,现象学资料以及家族史的研究都不支持快速循环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separate entity),而是双相障碍的疾病过程中一个暂时的复杂时相(temporary complicated phase),但是虽然“短暂”,但确实是一个稳定的特征(stable feature)[2],也就是说,这种快速循环的现象与整个病程相比,可能是“短暂”的,但是一旦形成可能就是一个难以改变的现象或稳定节律(stable rhythm),与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认识快速循环,可能不仅是病程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是从抑郁到躁狂还是从躁狂到抑郁的极相转换(pole-switching)以及病程的“抑郁-躁狂-无间歇期”、“抑郁-躁狂-间歇期”或者“躁狂-抑郁-无间歇期”的模式问题[2、6]。
二、快速循环与抗抑郁药物
虽然在早期Kreapelin也描述过这种所谓的循环,但是出现的频度是低的。只从抗抑郁药物问世以后,这种现象便成倍低增加,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这种类型的疾病的报告不多,但自从抗抑郁药物问世以后,这种快速循环型的在双相障碍中的发生率达20%[4]。1974年,Dunner与Fieve首次创用了这种名称,以致到目前已经将其真正写入诊断标准。为此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问题,这就是:抗抑郁药物是快速循环的“元凶”吗?
在认识抗抑郁药物与快速循环之前,还需要认识另外一个问题,既抗抑郁药物与躁狂发作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些诊断标准,如DSM-IV和CCMD-3,都认为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不是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要件,但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这些由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发作的抑郁病人,在随后的追踪观察中,几乎100%的都成为了双相心境障碍[4],可以说,抗抑郁药物促发了躁狂的发作,同时也提前了必然到来的躁狂的出现。也可以简单地说,抗抑郁药物缩短了抑郁与躁狂之间的距离,转相时间短了[5]。
因此,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快速循环可能与抗抑郁药物有联系。K ukop ulos(1997)研究发现,自发性快速循环(27%,32/118)明显低于药物性快速循环(73%,86/118),但近来 Koukopoulos (2003)等研究发现,这种差异更加明显,109例双相快速循环的病人中,真正自然发展的只有13例(12%), 而因为抗抑郁药物或其他治疗所引起的为96例(88%)[6],这说明抗抑郁药物在其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不仅如此,有人对自然发生的快速循环与药物引起快速循环进行比较时发现,虽然自然发生的快速循环与药物引起的快速循环在家族史、发作次数方面没有差异,但是那些被认为是自然发生的快速循环大多数都有药物引起快速循环的历史[7],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对于快速循环病人不仅要停用抗抑郁药物,而且不能再应用抗抑郁药物,因为抗抑郁药物会使这类病人失去情感的稳定性[2、8、9],而且抗抑郁药物如果引起躁狂发作,那怕只有一次,这也是快速循环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9]。所以禁用抗抑郁药物已经是快速循环病人治疗的一个基本原则[10、11]。
在研究抗抑郁药物与快速循环的研究中,Wehr(1979)早期研究发现应用双盲安慰剂对照用药-停药-用药(on-off-on)研究发现,三环抗抑郁药物(TCA)可以加重或增加快速循环,10年后发现应用安慰剂替代TCA,结果使33%(17/51)的快速循环病人痊愈。同时他还分别应用TCA和安慰剂进行了on-off-on的方法,进一步证明了TCA 与快速循环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有1例快速循环病人在TCA的作用下出现不可逆转现象[4]。
抗抑郁药物在抑郁症,特别是双相病人中的长期应用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现象,它包括:(1)情绪和焦虑性障碍;(2)转躁;(3)循环加速;(4)形成药物耐受;(5)撤药综合症(情感高涨时);(6)治疗中发作(breakthrough episode),这些结果提示后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作用已经同急性期的治疗作用完全不同[10、11],这种不同需要加以认识,也是正确治疗双相抑郁时需要严格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双相抑郁,特别是双相I型抑郁,抗抑郁药物可能不是一线用药,而心境稳定剂才是首选的药物,其中值得推荐的是拉莫三嗪[11]。
三、药物性快速循环
药物性快速循环的发生机率如何同样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Altshuler等(1995)年研究发现,在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反复发作的双相抑郁病人之中,26%的病人出现了快速循环[9]。但Ghaemi(2002)的最新结果表明,在40例双相障碍病人中,35 %的病人因为TCA的应用出现了快速循环[4]。
一般而言,在所有的抑郁之中,将有一半的病人为单相(50.7%),其余为双相(49.3%),其中双相II型占45.3%,双相I型占3.9%[12]。这也就是说可能有50%以上的抑郁病人在出现双相之前被误诊单相抑郁[13],实际上可能接近60%的病人被当着单相抑郁来处理[13],这种双相既包括自然转相(spontaneous switch)也包括药物转相(antidepressant-induced switch),但是在病人没有出现躁狂之前,这些病人都被认为是单相抑郁(unipolar depression),所以很多病人在初诊时就已经被误诊了,即使在已经出现了躁狂的情况下,这种将双相误诊为单相的机率还高达37%[14],显然单相抑郁的治疗方法很可能会促动双相抑郁的转相,大约24%的病人由抗抑郁药物引起快速循环或病程的恶化[14] ,而这些抗抑郁药物都是SSRI。
Altshuler(1995)的研究还发现,对于难治性双相病人来说,抗抑郁药物引起或相关的转躁率大约35%,26%的病人会使原来的循环加快,甚至可能促动快速循环[9],也就是说,1/3的难治性双相病人会出现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1/4的难治性双相病人会使循环加重,在这些转躁的病人之中,46%的病人更可能出现快速循环[14]。
四、危险因素
如果说抗抑郁药物引起躁狂发作是快速循环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能引起药物性躁狂发作的危险因素实际上就是快速循环的危险因素,例如发病年龄早、女性、阳性家族史、合病物质滥用或依赖、精力旺盛性人格或环性人格[1、2、8、14],临床方面,快速循环与高危险的自杀相联系[1],在治疗方面,联合多种抗抑郁药物、不用心境稳定剂以及应用抗抑郁药物后的快速起效可能都与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躁狂、快速循环有一定的联系[14]。
进一步分析,由于这种药物性快速循环更容易在双相病人中出现,那么一个以抑郁为首发的抑郁到底有多大的危险会发展为药物性快速循环同样是关注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如何确定“软双相”(soft bipolarity)的问题,这些危险因素包括[15]:①发病年龄轻,大多数在20岁左右,特别是20岁以下的女性病人;②有阳性家族史,特别是家族中有心境障碍的病人;③过去或病前的个性是环性性格;④过去有过环性心境障碍,但至今的确没有躁狂或轻躁狂的发作;⑤过去做事情风风火火,精力旺盛;⑥其他某些特征,如性别、合病、生物节律变化等。对于这样的病人,治疗上不要单一应用抗抑郁药物,最好联合心境稳定剂,尽量避免转躁或引发快速循环。
作者: cocofu    时间: 05-8-2 00:48
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opic.php?t=4603
平先生介绍了一个网站
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那里问问比较专业的问题
作者: eutgoeru    时间: 05-8-2 07:52
前生造业,今世得病
广积善缘,来世为福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13 22:06
根据巴甫洛夫神经类型的学说,凡是不容易适应环境,应付困难现实,有显著不平衡的神经类型(个性特征)的人,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比较脆弱,容易得精神病。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13 22:13
然而,並無特定的遺傳缺陷被確認與躁鬱症相關,很有可能是遺傳因子與環境因子同時促成躁鬱症的發生。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15 20:02
脑部缺乏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化学物质时,就会形成忧郁;在脑中积存过多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化学物质则形成躁郁症,另外血清素(serotonin)若是积存过多,则会有焦虑症.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15 20:16
还有一种电影里的解释:压力后难以释怀的情绪所形成的躁郁症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17 21:27
躁郁症和个人基因体质有密切关系,二至三成的躁郁症患者有家族史可寻.不过,一旦躁郁症发作之後,日後生活压力就成为其复发与否的重要因素.
作者: Israel    时间: 06-2-18 00:13
其实,cocofu我觉的你把问题看复杂了~~
看过wan1388大哥的那篇文章了吗?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20 18:41
哪篇文章,能给个链接吗?
还有那些病因都出自专家的文章,我是看完他们的文章后归纳总结或转些关键句来的。

[ 本帖最后由 cocofu 于 2006-2-20 18:45 编辑 ]
作者: Israel    时间: 06-2-20 19:30
标题: 给,接着!虽然是抑郁症但是我认为他们是有共同的核心的。
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 ... &extra=page%3D1
我想你也看过了~
作者: Israel    时间: 06-2-20 19:33
其实我也只是强调认知或者说行为疗法。
我觉的问题应该出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我们受其影响的不完善的思维方式。
作者: eutgoeru    时间: 06-2-20 21:22
原帖由 cocofu 于 2006/2/15 20:02 发表
脑部缺乏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化学物质时,就会形成忧郁;在脑中积存过多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
化学物质则形成躁郁症,另外血清素(serotonin)若是积存过多,则会有焦虑症.


不错,着则消息我也是刚刚看到,呵呵
作者: malnu    时间: 06-2-21 14:43
这个病应该是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结果。
对于我来说,生父曾有过类似抑郁症状(后于车祸中丧生)。继父生性宽厚,待如已出,但我性格也有所影响。我曾向人慨叹:从来没和父亲吵过架。这种环境,加上本身比较内向的性格使我的情绪长期处于半压抑状态。
自幼成绩优秀但贪玩,生长于农村但从未想像过做农民。从小到大一直自认优秀,心气太高(生父亦如此)。但另一方面,与人宽厚,不善言谈(恐怕也有继父的影响)。因此在学习上努力则成绩好,但不稳定,高考考上某省属本科,随后不知足,继而考本校硕研,也不知足,再到京找工作。
工作中当然有得意的一面也有失意的一面。性格中本身的极度自卑与自负导致对工作中得意之处忘形,失意处哀怨。
其实已经忘了正常的自己是什么样子,躁郁间起落太多了。但觉得躁狂的我和抑郁的我并不是变了人,只是把一个人的正常状态分离开了。目前在抑郁期,和许多病友的感觉一样,就是懒散病。爱人不能真正理解,其实这病也不值得她理解。
作者: cocofu    时间: 06-2-23 22:36
“从小到大一直自认优秀,心气太高。但另一方面,与人宽厚,不善言谈。”

跟我有点像
作者: 紫嫣    时间: 06-3-24 20: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wsx520110120    时间: 08-1-6 18:1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oyan567    时间: 08-1-6 21:12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


从宗教和哲学里我找到了安慰是上帝给你一个伟大的使命和任务之后再把你抛入这个世界、

病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呢

我问医生
他说也不知道
现在的医学水平还没有彻底研究清楚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
因为现在根本没有答案

我们积极的对策是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
作者: thail08    时间: 08-1-6 22:02
这个病的原因说简单,也非常简单。

但治愈,没有一点残疾,就非常困难。

原因主要是,第一,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和人争斗。
第二,自己认知有问题,对问题的定向力,或者说估计有问题。非常高估,非常低估。
第三,不会休息,起病时作息时间很乱。用蛮力。
作者: thail08    时间: 08-1-6 22:06
第四、偏执。
第五、从没有意识过份是病态。由于长时间、大量的脑力活动,超出以前的经验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发病。
并在大脑中留下了对于病态的、深刻的记忆模式,加上被社会和亲友孤立,难以完全复原。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