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余光,我该拿你怎么办。。。
[打印本页]
作者:
huangyun1990
时间:
13-6-28 15:17
标题:
余光,我该拿你怎么办。。。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就认识了我 现在的男朋友,我们两个人一直都很喜欢对方,在此之前我早就得了余恐。因为这个,我害怕看我男朋友的眼光(在有别人在场的时候)。我怕他发现了我的毛病,怕他不喜欢我了。。。所以我就整天很小心翼翼地,连两个人走路,我都是直直的看着前方而已,甚至往与他相反的那个方向看,完全就不敢正常的,因为会余到他。也正因为这样,我都想不到什么话题可以和他聊的,就整天担心他会不会知道我自己的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说自己不去在意是不可能的,说如果跟自己男朋友说了,他接受了并和我一起奋斗我做不到,因为我真的说不出口。因为余恐,我真的快失去自我了,什么都变得反应迟钝,不敢看人,记忆力下降,考试都记不住东西,人际还受到了影响。跟男朋友的舍友见面,见了几次发现,自己在外面碰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压根就不想理自己。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余光觉得我这个人有问题吗?我一直很努力的想和自己男朋友身边的人好好相处的,至少没有不好的印象。可是现在呢?
每次我告诉自己不要去在意它,可是现在自己的顺其自然已经完全的扭曲成了:不管了,反正我不认识你,反正我准备毕业了,反正我不缺你一个朋友,影响你们一定无所谓了。。。有时候真的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自己的人脉越来越差,我真的快疯了。
在外面有其他人就算了,回到宿舍了,想着就好像回到家了一样,可以放松了,不用那么的怕别人的眼光。可是,自己在上铺上网,余光都会余到下面的人,或者下面的人拿着镜子想臭美一下的话,看到突然出现在镜子里的我的眼光的时候,都要被吓到了。说实话,连我自己都被吓到了,像鬼一样诡异,又阴魂不散的,好痛苦,谁能救我?!
作者:
邓云天
时间:
13-6-29 08:05
余光从来不会影响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余光的,只有你自己主观认为会影响了别人,所以自己恐惧和焦虑,但实际上这个只是自我的心里怪圈而已。
作者:
心诚所至
时间:
13-7-2 12:58
你太敏感了,也太善良,总是担心自己会影响到别人,太顾忌别人对你的看法。
实际上,你所担心和关注的,别人压根就没注意到,更别谈影响了。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舞台上,以为身边的每个人都是观众,其实大家都只关注自己,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
你可以想想,你对舍友们了解吗?他们心里的想法你都知道吗?他们的担心和快乐你关心过吗?他们的一言一行你认真观察过吗?更别说从你身边经过的路人了,他们眼睛里根本没有你,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作者:
tangli2700
时间:
13-7-2 13:49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看了没。能治好的。
作者:
peteryuen
时间:
16-7-27 17:21
本帖最后由 peteryuen 于 16-7-27 17:24 编辑
思维认知方式决定内心感受。自我争辩自我调教自我挑战,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觉得不好意思,我为什么要自责回避,别人不注意我怎么知道我在注意他呢?我不比任何人高贵也不比任何人卑贱,我被他人评价的同时也保留对他人作出评价的权利,余光是自然存在的,我没任何需要自责的,我就要直面,做我该做的事,即使最开始因为旧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太强大无法做到轻松直面也要坚持下来。
长期坚持自我调教,自我争辩,自我挑战,直到没有任何自责和紧张不安的感受。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志之难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以余光恐惧症(或余光强迫症)为契机,认识自己,纠正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作者:
孔德之家向阳
时间:
16-8-1 11:27
您好!我曾经也有余光恐惧,差不多有十年,后来,我遇见了我的启蒙老师-韩非先生。在他那边,我接触到了专业的学习,并且慢慢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我明白到了,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从小的家庭环境,以及后来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等等 ,一步步造成了这些外在症状的形成。而一旦意识到了烦恼背后的意义,就会了解到,不论是余光恐惧,还是其它的恐惧意念都是在充当快递员的角色。而我在韩非老师的指引下,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温柔地面对这些症状背后的核心问题。现在,我已经基本康复了,并且在工作之余,也成为了韩非老师的一名义工,如果您有需要,可以加我qq:1159820711,进一步深入了解和交流。
作者:
secondquick
时间:
16-8-9 20:27
可能只是潜意识总是强迫自己追求完美吧
作者:
五凤朝阳刀
时间:
16-8-13 11:03
邓云天 发表于 13-6-29 08:05
余光从来不会影响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余光的,只有你自己主观认为会影响了别人,所以自己恐惧和焦虑,但实 ...
顶一下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