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最近几篇帖子的汇总,请施教授审阅 [打印本页]

作者: Stree    时间: 11-12-12 22:16
标题: 最近几篇帖子的汇总,请施教授审阅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1-12-14 10:06 编辑

在施教授的建议下,我将最近的几篇帖子做了一下总结,最后一篇帖子略有改动,希望给广大的朋友带来一些启迪。还是那句话,求同存异,从中找适合你们的,和你们需要的。
(一)对疑病的重新理解
  经过和邓老师的几次交流,我逐渐的纠正了对于疑病素质的理解。
  我过去的错误理解是,在强迫症那里,疑病素质就是反强迫,反强迫是导致强迫症的唯一原因。
  现在的正确认识是:
   疑病素质,从表面上来说,就是担心患有疾病;引申开来,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实际上是一种敏感的人格特征,对自己躯体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本来是正常的)或疾病特别关注,在意,由于忧虑和担心而形成神经症。
   对自己躯体方面与强迫症(除疑病症以外)关系不大,但有其他一些神经症的体现
   强迫症主要与精神方面的不快和异常相关。下给出疑病素质的确切含义:疑病素质首先体现的不是压制和排斥,首先体现的是对精神不快的关注和在意,因为关注和在意,所以去排斥和压制;因为关注和在意,所以去追求完美,穷思竭虑,找到答案,扫除烦恼;因为关注和在意,所以反强迫。这三句话是并列的。而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我,都没有全面的理解疑病的含义,导致我发现自己的一些症状,单纯地用“因为我反强迫,所以我产生症状”去解释,是行不通的,使自己十分困惑。现举三个典型的例子。
   “排斥和压制”,如对一些关于性的邪恶的想法的压制;
   “追求完美”,如穷思考和选择困难。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穷思考的毛病其实不主要是反强迫而导致的,更主要的是追求完美的人格特征所致。因为你找不到答案,容易烦恼,忧虑,所以去苦苦找寻答案,然后依然没有结果,继续思考,陷入了恶性循环。另外,追求完美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些很不起眼,但很痛苦的症状,比如我曾经有过的症状中,敲击键盘的时候感觉手指和键盘的触摸不舒服于是就反复的敲击,关灯的时候关了一次感觉不舒服于是就反复关两三次,系鞋带系的中间突然就有重系一次的感觉,这么多“不舒服”的感觉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追求一切舒服,就是在追求完美,只不过之所以认识不到是在追求完美,是因为我追求的太离谱,瞄准的事物太细微了,连我自己潜意识里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在追求完美了。
    “反强迫”,反强迫的意思就是不希望自己继续思考和重复行为,是一种心理因素。绝大多数的强迫症中,反强迫是主要作用之一,但并非是所有症状的主导原因。比如,上例所说的穷思考,固然我存在不想继续往下思考的心理,即我存在反强迫,但这里反强迫没有起主导作用,主导的还是追求完美的人格缺陷。
     上述三点其实不总是单独出现,而是错综复杂的交叉起来,形成我们的症状。
     另外,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强迫症当中都是以关注和在意为基本基调的,比如,我曾经有过大概一过月的“上厕所强迫”,就是总感觉小便没有完全排尽,于是反复地去厕所,自己也不想去上厕所了,即自己出现了反强迫。这个示例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并不主要是反强迫导致了我的症状,而是我疑病的素质,导致我对一点点排泄之后的不舒服产生了注意和固着。      
      综上所述,所谓疑病素质,其核心是关注和在乎,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和不安;至于是否存在排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至于说疑病就是反强迫,更是不合适的。当然,反强迫是疑病的一种体现罢了。
(二)行动的真实含义
1.行动是转移注意力最好的方式。我认为,单纯的认知疗法在强迫症那里实在显得是太苍白了,因为强迫症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他们也知道这样怀疑下去是不对的,那样穷思考下去也是不合适的;单纯地认知重建,无异于与强迫症患者开“国际玩笑”——认知疗法,最适合的是抑郁症。所以,要行动起来,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这样你就不会被带入强迫的逻辑圈。举个例子,不是症状方面的,而是我自己的性格改善的实践。我的一大性格特点是喜欢怀疑别人,但不是症状——我觉得有必要改善一下。可是,你想,对于一个强迫性格的人来说,因为他们的思维趋向于两极思维,所以,改善不好就很容易强迫了。难道就不能改了吗?就上天注定了吗?当然不是。现在的自动思维是“怀疑别人”,紧跟在后面的是“认知到自己过分怀疑是不对的”,如何减弱甚至去除之前的自动思维呢?那就是,你认识到“自己过分怀疑是不对的”之后,就不要再去分析我为什么刚才又怀疑别人了,为什么我的新的自动思维还没有形成,这个时候,转移注意力,做其他的事情,切断逻辑链,久而久之,你的自动思维就会改善;同时又避免了强迫的诱发。
    2.行动是最好的实践方式。你害怕发言,害怕广场,害怕这个,害怕那个,这个时候行动要对准你害怕的对象,去尝试着突破自己——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害怕只是纸老虎。你想,如果我们单纯地经受认知的重建,是没有用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治疗强迫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而不是认知疗法了。
    3.行动可以避免空想,同时在行动中要避免急躁。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想把自己的普通话练好,你就要行动起来,不单单要有固定的时间去练习,而且,在平时说话的时候尽可能的注意,只要你能坚持两三个月,一定会改善。有的朋友会问了,你让我时刻注意,不会强迫吗?呵呵,我想说,森田的为所当为,告诉你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是属于生活的,不属于某个事情。你想,在说话的时候去注意发音,在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不总是想这个事情了,切断了逻辑链,怎么会强迫呢?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要急躁,即使一次又一次没有发好音,也不要怪自己,继续尝试;同时,把说话的语速放慢那么两三个月,自然就好了。那么,什么情况下才会强迫呢?如果你吃饭,睡觉,上厕所时时刻刻想着说普通话,那么你会强迫;如果你练习的时候,你不停地怪自己,你会强迫;如果你不尊重客观实际,企图一开始就要既能说话的语速快而且发音很准,不懂得需要放慢速度才能发好音,你会强迫。
(三)对走出理论强迫的探索
我读到“邓云天论森田疗法”的“走出症状的阶段”,知道理论强迫必然是很多患者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心里上放松了一些。后来,我看到了一个强迫症状,“反复地求证别人问题”,感觉理论强迫与此十分相似。所以,我有几点看法。
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理论强迫
所谓的理论强迫,不单单指的的是对“森田理论”产生了强迫,还包括患者对于自己的体悟不敢肯定,即患者存在这样一种心态:我的体悟只有得到老师的认可,才能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换句话说,就是患者出现了全面的依赖,也就是全面的不自信。由于咨询时间较长,加之患者本身具有强迫人格,这种全面的不自信和全面的依赖性很容易就爆发了。所以,患者本人不必大惊小怪,很多朋友都是这个样子的。
二,走出理论强迫需要做到的几点(以下几点只适用于有自知力的患者)
1.患者首先要树立信心,强大的信心。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咨询和提问,使得患者本人对于向咨询师提问产生了敏感,感觉自己无穷无尽的提问太不正常了,于是就越来越想问,感觉问题肯定会越问越多。这种想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存在较多的观念性因素。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由量变发生质变,对于自信的培养也是如此。随着你一次又一次问题的解决,你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感悟是正确的,这就渐渐地促进了你自信心的增强,进一步促进了真实你的成长,逐渐增强的感受性会让你知道哪些该问,而哪些恰恰是症状的表现,要忍受不安不去问。所以,我们患者不必为自己不断提问,甚至永无止境的提问下去产生预期恐怖。
2.走出理论强迫是具有难点的,它的难点在于患者所强迫的内容当中很难排除有其真正不明白而需要向咨询师提问的部分。所以,到底是问,还是不问,很容易就出现选择困难了。我认为,对于强迫人格比较强的人,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一个星期咨询一次),当然,时间可以具体调整,患者可以放开胆子的去问,别担心哪些是该问的,哪些是不该问的,咨询师也要保持一颗较为耐心的心态,不去打压患者,同时,咨询师也可以尝试着较为系统地为之讲解森田。当然,在这一段时间内,患者和咨询师都是不好受的。这一阶段,患者要减轻痛苦的话,就是做到为所当为,拿一个小本,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记录下去,能自己想明白的就放下,暂时想不明白的也放下,到时候咨询的时候再提出。这样,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可以不被扩张。之所以要进行这一阶段,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进行。
3.我把上一阶段称之为“理论强迫不管期”。之所以进行这一阶段,就是为了不让患者对森田产生恐怖,因为,一味地压制患者的提问,很容易让患者在不明白森田的基础上逐渐地对森田形成恐怖,不再使用森田,更不敢产生什么体悟。下一阶段,就是患者感觉自己虽然没有完全顿悟,但可以忍受不安去实践的时候,就是要尽可能的延长咨询间隔期,比如一个月一次。在这一阶段,患者和咨询师各要注意到:患者继续写日记,写体悟,但与咨询师交流的时间段内最好只选择最重要的几次体悟,限制自己提问的心瘾;咨询师要注意,尽可能地不去与患者纠缠理论,而去为其灌输一些哲学和人生价值塑造方面的讲解。这样的阶段大约是两到三次,当然可以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患者较大程度上失去了依赖,完全暴露,很大程度地在自己体悟。因为现在网络技术比较发达,所以,患者要注意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只能阅读帖子,而不能再发问了。
4.上述几点只适用于有自知力的患者,因为,没有自知力的患者,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自己可以独自去尝试的时候,也就是说他永远都不想脱离咨询师而自己去努力。第二阶段结束之后,患者依然要控制上网站的频率,最多两周一次,且尽可能不去提问,而是去交流自己的感悟。
5.整个过程中,患者都要遵循一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只不过第一阶段,患者是依然要管一些对于理论的念头,而后一阶段,患者就是要完全放弃对于理论的念头了。但要注意,所谓完全的放弃,即如我所说,是依然要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但与咨询老师只能选择最重要的几个进行交流,不能激发心瘾。 综上所述,大约5个月的时间,因为,毕竟我们没有正规的森田实践的场地,所以会长一些。
当然,在我看来,一开始就避免理论强迫并不是不可以,也就是说“理论强迫不管期”是可以不出现的。这就要求咨询师在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而且情况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劝诫患者不要主动接触森田疗法,记录的日记尽量不谈疗法,只谈生活,使患者的注意力指向外界,逐渐走出阴影。当患者体验到走出症状的自信,并且情况基本稳定后,再向其推荐系统的森田疗法,为之改善性格所学。换言之,患者出现理论强迫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其还没有体验到病情好转的自信时,咨询师就过多地介绍了理论,所以患者与理论纠缠去了,只是为了获取一种安全感。
(四)强迫的好转,强迫的痊愈,和强迫的规避是一个连续的问题,不能割裂。森田说,强迫症产生的根源在于疑病素质,简言之,就是认为自己不正常。想要从“强迫好转”跨越到“痊愈”,再由“痊愈”到“规避强迫的再次发生”,就必须深刻明白什么是“正常”?所谓“正常”,就是适度的重复思维和行为,也就是说,重复思维和行为适度的乃是正常的,没有重复思维和行为或者过度了就都是不正常。而患者恰恰把两者颠倒了,认为适度的重复思维和行为是不正常的,没有才是正常的,所以导致了疑病,进而强迫。从这个意义上讲,使重复回到适度就是真正的痊愈,而事实也是如此。因此,在好转——痊愈——规避这样一条主线中,要保持一个与“适度”相匹配的方法论,那就是:想就想了,做就做了,克制后,继续做事情,不以消除重复为目的。这样,你就是正常人了,既获得了痊愈,又有效地规避了强迫。而正常人也是这样做的。
(五)不管症状。不管症状是森田疗法中核心的方法论,不管症状的含义是:克制症状+不以症状为中心。如何理解这句话话呢?克制症状,就是克制强迫心瘾,克制重复;不以症状为中心,就是克制到哪里就哪里,然后它爱咋样就咋样,注意当下,以当下为中心,忘记强迫。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不管症状。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1-12-13 06:42
好,顶!
作者: 银碗盛雪    时间: 11-12-13 10:52
所有的感悟写在一个帖子中,便于自己今后查找比对,也便于老师审阅,大家学习。
作者: 失忆    时间: 11-12-17 13:21
写的真棒啊,又是一个银碗挖出来了吧。
作者: 梦想-天堂    时间: 11-12-17 23:27

作者: 10号    时间: 11-12-18 17:04
写得好
作者: Stree    时间: 12-1-1 11:04
祝施旺红教授,和广大的朋友们2012年快乐!
作者: Stree    时间: 12-1-9 23:24
7# Stree
一个月左右没来了,来向施教授汇报我的情况。
首先是好消息,我的理论强迫减轻了很多很多,具体表现为:1对森田理论不再去较为极端地钻牛角,而且也认为各种疗法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其实,认为各种疗法是不相容,甚至是对立的,这种患者其实是犯了钻牛角的毛病)2对自己关于森田的见解有了很大的自信,很多东西不再需要咨询师的再确认。经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我认为核心的就是一句话:在《强迫症的森田疗法》一书中,无论是邓云天,还是withboy都说对理论强迫放下,但我认为,要放下的前提是你强迫过了,要放下是一个过程,得慢慢来,如果真实我没有对森田精神有过一段深刻的体悟,放下是不可能那么容易实现的;其实,换言之,withboy15年之后才走出,这也说明了放弃对理论的强迫是一个过程,当你对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当你痛苦了很长时间之后,真实我成长了,放下自然就有了。所以,请不要对“放下理论”过于执着。
这一个月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具体描述见下,它是这样一种症状:时刻想要改变,比如,看电视看的突然注意到了广告很有新意,于是就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多注意广告,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又比如,过马路时因为正好回头注意到了疾驰的汽车,就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多回头看看,注意安全,再比如,想到文学家只有多观察才能写出好作品,于是就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在马路上不放过每一处细节。现在这个症状还有,但我根据withboy说的“对待症状的方法不能拘泥”,缕出了这样一种方法:这些改变的念头实际上有些是非常正常的,我们每个人在一天当中也会冒出一些这样的念头,比如,忘记了妈妈的生日就会告诉自己以后要多注意注意,考试粗心了就会告诉自己以后要细心一点;但不同之处在于,正常之人有了这样的念头,转念之间意识就放弃了,需要的时候潜意识会把它们调入到意识当中,而我却时刻要记着改变。同时,这些改变的念头当中有些是不必要的,完全是症状在起作用,比如,想到文学家的那个例子,这个东西跟自己八竿子才能打着,纯粹是在胡思乱想。所以,基于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对于比较重要的改变,比如,要多关心关心父母,要细心一点,不要太急躁,有个动机就好了,意识层面放弃掉,不要太在意;同时,也要明白,对于一些改变,付出是必要的,不要把付出也当成了不正常,比如,你要想写出一篇不错的描写性文章,就得去路上多看看人们的动作和表情,只不过任务结束了,你也就不能那么在意别人的神情了,否则不强迫才怪;2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的改变,如果是当时的环境做出了要求,满足它就好了,然后就是真正地不去管它了,完全不去树立什么动机不动机的,转移注意,注意当下,去迎接新的刺激。
请施教授批阅……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1-10 08:50

作者: Stree    时间: 12-1-14 23:49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1-14 23:50 编辑

施教授,我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己之所以会对“改变”二字产生如此大的强迫,原因在于我不明白以下几个道理:
1.生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我们对于主要矛盾可以树立某种改变的动机,比如,学业需要加强,性格中怯场影响了自己当老师,这些等等;一些次要矛盾则不需要树立改变的动机,它们是在我们每一次企图对环境适应时而做出的反应,正因为如此,这些次要的变化我们才没有觉察到:比如,你小时候不敢一个人去买东西,可是长大后你敢自己买东西了,这并不是因为你在某一时刻树立了“以后我要敢自己买东西”的动机,而是因为在一次又一次无动机的磨炼中学会了买东西;换言之,面对这种次要矛盾,我们没必要告诉自己“以后,以后,以后……”,也就是完全不需要动机。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动机成就了我们,而是环境成就了我们,我们是在一次又一次完全没有动机的情况下培养了某些能力。对次要矛盾产生改变的动机,我们是没有精力的,同时也是完善幼稚的表现。然而对主要矛盾,树立动机,是必须的,也是建设生活的必需。


2.面对主要矛盾,我们树立了改变的动机,然后我们又需要把它忘掉,意识层面放弃掉,在实践中体会适度的感觉。所谓适度,是指这种动机浮现的频率和强度恰到好处。举个例子,你告诉自己以后做作业时要细心一点,这并不意味着你在做任何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十分仔细,而是你潜意识中具备了这样一种动机,需要时它会自然流露,比如遇到了难题等等你的细心意识才会调动;本着细心的意识动机,会强迫。另外,我体会到,这种适度的感觉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唯有自己的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体会到适度的感觉。适度因人而异。是否适度以是否强迫为标准,这一点,患者可以自知。


3我总是过于夸大自己的某种缺点(其实不是什么缺点),比如我这几天强迫的念头之后就有一个我不够宽容对人,其实我仔细一想,相对于很多人,我宽容度已经做的够好了。我之所以会这样想,是因为我把自己的这种特点夸大为缺陷,产生了,“如果我不能很宽容,我会……(不好的结果)”。这完全是症状的作用。我不该强求自己,人非圣贤。
老师,是这样吧?
作者: 银碗盛雪    时间: 12-1-15 22:14
思维过度
作者: Stree    时间: 12-1-15 22:48
11# 银碗盛雪
你好,银碗,其实,我不觉得这是思维过度,这样的认识使我对自己在改变这一方面的强迫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不止是一味地打压那些想法,而是像正常人一样拥有那些想法,而不管它们了。
作者: Stree    时间: 12-1-15 22:49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1-15 22:59 编辑

你好,银碗,其实,我不觉得这是思维过度,这样的认识使我对自己在改变这一方面的强迫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不止是一味地打压那些想法,而是像正常人一样拥有那些想法,而不管它们了。这样也好,那样也好,主体的感受是比较重要的,不过我会非常注意思维过度的。谢谢你的银碗大哥的提醒。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1-16 08:01
这样感受就好。是自我认识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
作者: 银碗盛雪    时间: 12-1-16 09:07

作者: Stree    时间: 12-1-16 10:29
有感于施教授和银碗大哥的回复
什么是思维的适度,什么是思维的过度
    患有穷思竭虑的朋友最恼火的一个问题就是上述这个问题;往往一些正常的思维在与人交流时,被看成了思维的过度。其实,适度的被当成了过度的,这并不是对方对患者主体的判断力不强,也不是对方的道行不够深,而是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比如,对方没有经历过穷思考的折磨,原因复杂之不一而足。
    那么,我们就问题论问题。把适度的思考认为是过度的,会带来什么灾难呢?这个答案其实就是疑病的结果,主体会很害怕,痛恨自己的思维,不敢再去思考了;严重之,丧失一部分逻辑思维。
    所以,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到底什么是适度,什么是过度呢?前提是,适度也好,过度也好,只有实践的效果才可知道。当然,在实践之前,可以提出一些认识的指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患者的感受如何。如果一个问题,在患者思考之后得出了一个令其满意的答案,或者说,即使思考之后没有十分满意的答案,患者可以接受他的一部分成果,那么这种思维就不是过度。2患者对一个问题思考的次数。一个问题,如果患者反反复复地思考,没有答案,次数不计其数,那么这就是过度;但倘若一个问题,患者思考一次没有答案,就算再思考一次,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对于这一点,不可疑病。
     就像施教授说的“这样感受就好。是自我认识过程中一个必然阶段”。随着患者真实我的成长,主体可以建立起一种较为适度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很多原本就没有答案的问题他可以马上识别,很多可有可无的问题他可以忍受不确定,很多需要解决但比较费事的他可以暂时放下。换言之,摆脱了两极思维和完美思维的桎梏。
     所以,面对思维的问题,不可过于敏感。因为,爱思考,本身就是我们的一大特点,

作者: Stree    时间: 12-2-28 16:46
施教授,您好。最近我去医院再次做了一个强迫测量表,强迫值已经大大的下降了。医生问我一直在吃药么,我说很早以前就停了,他却让我最好是吃药,别断掉。我的看法是,我的自我感受是现在不吃药依然可以为所当为的生活和学习,没有必要吃药了,吃药反而增加心理负担,并且给神经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我的看法是,强迫也好,抑郁也好,如果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可以平稳情绪,行动起来,是完全没有必要吃的;同时,倒是应该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从强迫和抑郁中走出来。
老师,是这样么?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2-28 17:10
吃药本来就没有什么用,自我调节是根本。
作者: Stree    时间: 12-3-9 21:04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3-9 21:05 编辑

施教授你好,最近再次阅读《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文中谈到,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才能诊断是强迫症。我的强迫症,一年以来,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重复写字和发音,非常替在国外留学的朋友的生命安全健康担忧,到后来担忧自己的专业走向和前途问题,到后来对“接纳是改变的前提”这句话产生了强迫,以至于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想要追求完美,发生改变,甚至非常细微的事情都想做的很好,搞的很难受,再到后来都害怕“发生改变”(反强迫,害怕强迫症)了,连正常的改变都有所惧怕。我并没有精神分裂患者主诉的如下症状:1)反复出现的语言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感、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当然,第三条,我认为强迫症的人本来就有。我想请教老师的是,我有没有必要再去医院做一个系统的心理CT,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因为之前没有做过精神分裂症方面的检查?请老师给出诊断,郑重地请教老师。

作者: Stree    时间: 12-3-10 07:41
每天的强迫思维虽然还是比较多,但能够较好地学习和生活了……
作者: Stree    时间: 12-3-17 11:28
请施老师看一下……
作者: hgj10    时间: 12-3-17 11: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Stree    时间: 12-3-17 17:17
施教授,您一定要来哦……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3-17 20:02
你不用作心理检测,不是精神分裂症!
作者: Stree    时间: 12-3-17 20:15
施教授,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强迫症有可能成为分裂吗?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3-17 21:19
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是两种病,不会从强迫症发展成精分。由于你们总是没有安全感,总是疑神疑鬼,总担心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症。所以不停吓自己,反复追问这个问题,希望我做出保证,在这个论坛里专门有个帖子,痛苦的不是精神病,精神病不痛苦。你应看到过。希望永远不要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实在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了。
作者: Stree    时间: 12-3-19 20:19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3-19 20:23 编辑

  Stree今天又来发发感悟,请施教授,各位前辈,以及朋友们来阅读



1.对于阅读森田疗法书籍时需要理解的一个问题:在森田所著的《强迫症的实质与治疗》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关于强迫症,过去的学者们一般认为在强迫观念之外,还可分为恐怖症和强迫性行为。照我的看法,强迫行为在治疗上十分困难,几乎可以说它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病症。强迫行为不像强迫观念那样,大都不同时伴有精神冲突的痛苦,多数只是一种冲动性的行为。由于迷信吉凶或洁身自爱,因而出现某种特定的感想,并且感到不这样做就过意不去,只凭这些便随心所欲地直接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患者病没有什么深刻的自我醒悟或疾病意识,缺乏对自己行为加以矫正的意向。强迫观念患者发病后也要经历若干年头,甚至达到初老的年龄。其他方面,在外形上,有的和强迫行为也很难区别。但是,看其是否有无精神重读和治疗愿望则可鉴别。“要明白,这里所说的不可治愈的强迫行为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强迫行为,指的乃是诸如“洁癖”这样乐在其中的行为活动,并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所以,强迫症的患者们大可不必担心森田疗法不适用于自己。

2.为所当为
很多人都对为所当为做出过自己的解释,各有侧重点,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的作用。有人会问,既然生的欲望越强烈,死的恐怖就越大,那么为所当为,让我去追求生活,不会加重我的疑病么?其实,这是没有正确的理解为所当为。其正念乃是,量力而行,不去妄想,不去奢望,踏踏实实,接受自己受到强迫观念影响的事实,做好本分的工作,过好每一天。如果是在强迫观念的影响下,依然渴望回到病前的状态,渴望不受之影响,干出大事情,则会陷入恶性循环。

3.注意力与情绪
森田的疑病情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乃是注意力固着与情绪焦虑的混合结果。或者说,注意力与情绪纠结在一起,产生了疑病。注意力的固着加深了情绪的焦虑,焦虑的情绪是注意力更加固着,从而不可自拔。就拿穷思竭虑来说,我曾经的主诉症状是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渴望洞悉对方的观点和情感态度,即渴望知道对方是喜欢我,讨厌我,渴望我,还是介意我,并感觉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继续生活了。这个案例中,我的注意力固着在了这样一个很小的问题上,并且产生了比较强烈的焦虑。正常人面对这个问题,态度往往是,能感知的感知,不去过多地用理性思维思考,也不去非得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有时,又会接受管他讨厌不讨厌,喜欢不喜欢的不确定的心境,即,是与非我搞不清,也没必要搞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焦虑。但跌进症状当中时,要从两方面着手:1.深呼吸,降低一部分焦虑,同时,顺其自然地忍受剩下的高焦虑。2.顶住思维的诱惑,转移注意力,着眼当下。

4.如何看待强迫的事实
如果我们把强迫当成是自己的一个小缺点,那么看待强迫就变得非常容易了。拥有了强迫之后,我们既不能自暴自弃,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能一味地渴望不受它的影响。在生活的绝大多数方面,强迫是不会太干扰我们的,所以我们要大胆地生活,当然,在要求比较高的境地里,强迫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看待强迫是一个动态的事情,那就是说,当你的病情逐渐逐渐好转,强迫或许就完全不影响你了,但现在你的确罹患强迫的痛苦,所以,你就要接受它给你带来的不利。当然,我所说的前者也基本不太可能,既然我们把强迫看做了一个小缺点,那么或多或少就要受影响,就像你不能让内向的卢梭像外向的伏尔泰一样去演讲。
作者: Stree    时间: 12-3-27 19:02
标题: 森田最简单的顺其自然的本质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3-27 19:46 编辑

      森田再悟——森田最简单的本质:回过头来,忽然发现,“顺其自然”的本质就是让情绪自然的生发。很多朋友,在实践森田疗法的初期实践的效果很好,当念头出现的时候,他们总能够不去顾忌,转移注意力,去做自己的事情。可是,到后来,他们就出现了理论强迫,就会问,为什么“念头不想就会自然地流走呢?”森田博士谈森田自然疗法,有很大部分是在谈“情绪”和“行动”,前者是顺其自然的对象,后者是为所当为的对象。强迫症的人有个特点,就是,认知非常的严谨,可是虽然认知良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症状,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顺其自然到底是顺什么?顺者,乃恐惧,害怕,困惑,焦虑等各式各样的情绪。试想,当你的情绪流走的时候,念头呀,重复动作呀,它们会怎样?也是会自然地流走,情绪降解了,自我的控制力就会提升,就可以很好地转移注意力。人们不能忍受强迫的念头和动作,其实背后是不能忍受那种恐惧,焦虑和担忧罢了。当你情绪平静的时候,注意力在外的时候,你会去想那些复杂到头疼的问题吗?自然是不会。就像一个人骂了你,当时很愤怒,后来反而可能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这里,就是情绪自然变化的原因;所谓情绪流走了,杂念自然也会流走,强迫的动作自然也会流走。大道至简,一切的问题均源于情绪的聚集和注意力的固着。因此,当你的杂念,你的担忧,你的动作一次又一次回来,你一次又一次想要去用什么理论去分析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告诉自己:不想,不做,放下(原则自然是“能放则放,不能放拉到”)。当你回过头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问题就仅仅在于情绪又聚集了,注意力又不自由了——这也仅仅是强迫着的人和正常人的唯一不同。因为森田是如此的简单,他告诉我们的只有三个词:情绪,注意力,和行动。前两个词是如此地好理解,最后一个词则完全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东西。因此,森田是如此简单,但却是如此地实用。只有情绪和注意力的问题得到解决,即行动起来,后期认知的调整和性格的改善才能得到实现。
请施教授审阅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3-27 20:33

作者: Stree    时间: 12-3-29 18:33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3-29 19:05 编辑

对“反强迫”理解的反思:
    很多人都认为,构成强迫症的必备条件,乃是必须出现“反强迫”。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恰恰出现在他们对于“反强迫”的理解。他们认为,所谓“反强迫”,就是指患者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于是乎,凡是对自己恐惧,害怕的想法深信不疑的人,他们都会对之冠以更加恐怖的心理帽子,譬如,“精神分裂”,“人格障碍”。我们从施教授《强迫症的森田疗法》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批强迫症的患者对自己的念头是没有自知力的,并且,即使自知力好的人,在某些时候也是欠缺自知力的。而且,毋庸置疑的是,所有的强迫念头来的时候,绝大对数的人在一开始的几分钟内对之都是深信不疑的。难道说,这些人就都不是强迫症吗?因此,对于“反强迫”的错误理解,导致很多患者担心自己不是强迫症,进而担心自己是更糟糕的心理疾病。因此,我想说,所谓“反强迫”,应该是指患者本人想从症状中解脱的欲望,人们认为“反强迫”就是指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于是,对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患者,很多医生就给他们冠以“精神分裂”“人格障碍”这样很大的帽子。很多强迫症患者,并没有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必要,更加准确地说,是当他们沉入症状中的时候,相信什么都是真的了,所以,我认为,所谓“反强迫”,从经验地角度来说,指的应该是“渴望从症状中解脱的欲望”,或者说,是“不愿想其所想,不愿为其所为”,原因更多地在于他们感受到了那样很痛苦,而不是很多地感受到那样没必要。所以,这一点,实践得出的经验比书本更重要。而不能狭义地认为其对自己想法没有必要就是不是反强迫。简言之,只要你想解脱,不管你现在对自己的症状是深信还是怀疑,就是“反强迫”,就有利用森田疗法的可能性。

这一点,还得由施教授来评判。
作者: shiwanghong    时间: 12-3-29 21:44
你的分析是对的,可惜没有几个专家和咨询师能看得懂。没有反强迫的患者的确治疗困难,因为他们沉浸在症状中,没有反省力,如何让他们从梦中醒来是关键。 此时让他们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对牛弹琴。
这一点,我对森田疗法是有所发展的。因为森田认为这些人不可救药。
作者: 五凤朝阳刀    时间: 12-3-30 07:08
的确是对牛弹琴,无药可救。就拿吾妈来说吧,她从买菜回家到拿起饭碗吃饭要洗十次左右手,她还要求我多洗手,你跟她讲道理她还吓唬你,她是多么可怕,我的强迫症,主要原因是被他迫害所致。冰雨说的对,“你改变不了她,但你能改变自己”
作者: Stree    时间: 12-3-30 16:49
施教授对于森田疗法的发展填补了森田的一大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患者的自知力,乃是咨询的关键,即使,患者目前自知力甚至是负的,也依然是有用森田的可能性;如此说来,森田进一步人性化了。
作者: Stree    时间: 12-4-4 17:09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4-5 20:21 编辑

强迫症是这样产生的
首先,我想说的是,强迫症的产生没有万能的公式来概括,应该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来看待强迫的产生。强迫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
1.疑病:本来正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刻意排斥之,从而固定。比如杂念恐怖,余光强迫。
2.追求完美:追求完美往往与反强迫(疑病)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强迫,这一点在下面详细叙述。比如,穷思竭虑,选择困难。【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从学术的意义来说,疑病和反强迫不能完全划上等号,但在分析强迫症的形成过程中,二者没有必要区分】
3.疑病和追求完美严格来说,是不分的,如杂念恐怖,之所以排斥正常现象,背后是一颗完美严格要求自己的心,单纯的追求完美如果没有后来的反强迫也不会导致强迫,而是一种自我欣赏和陶醉。前面两点之所以进行分类,是基于症状成因在这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



作者: Stree    时间: 12-4-10 08:03
本帖最后由 Stree 于 12-4-26 20:48 编辑

请教施教授:
     高良先生所著的《森田心理疗法实践》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综上所述,神经质症的症状名目繁多,数不胜数,但其中又以对人恐怖、不眠症、疾病恐怖、焦虑神经症及与身体有关的症状最为常见。”这里我主要想请教的是与身体有关的症状这个话题。与身体有关的书上列举的有“头重、头痛、头脑不清”,“胃肠神经症”,“职业性痉挛”等等。问题是:现代医学上指的既没有器质疾病,神经系统也没有伤害的“神经性”躯体症状,如耳鸣,神经性胸闷等等,是不是也可以从森田疗法的角度归为“神经质”症状?(因为我发现医生大多使用的是缓解情绪的药物)同时,采用森田式的生活方式,症状会大大改善甚至消失呢?
作者: wxfwssun    时间: 12-7-18 09:50
写的相当好,能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你的这写经历也是我曾经有过的。不过我都没有很好的写出来。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