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神奇药丸”吃1颗可72小时不睡引发网友围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当时明月 时间: 11-10-16 21:50
标题: “神奇药丸”吃1颗可72小时不睡引发网友围观
本帖最后由 当时明月 于 11-10-21 08:56 编辑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1/10-16/3391681.shtml
据央视报道,作为我军最高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建院60周年成就展上,集中展示了近些年研发的六百多项新技术、新成果。一种叫做“夜鹰”的蓝色小药丸,服用后可以保持72小时不困倦,并且能够维持正常的思维和体能,最大用途在于部队执行特殊任务。“夜鹰”的亮相,引发网友围观。有网友笑说,这么神奇的药,如果考试前吃一颗,临时抱佛脚效果肯定好。
人不睡觉会怎样
实验证明,这样很危险
美国有位科学家想搞个200小时不睡觉的实验,当时有个名字叫彼得·特里普的人自愿报名参加了这次实验。结果,3天以后,特里普神经出现了毛病:本来没什么可笑的事,他却捧腹大笑;本来不值得悲哀的事,他却嚎啕大哭;还胡说自己头上压一顶帽子,使他感到难受。到第5天时,他开始发狂,大吵大嚷:一会儿说别人身上有虫子在爬;一会儿说自己在另一个城市,好像刚从着了火的房子里跑出来……200小时后,特里普好像得了精神病,疯疯颠颠,后来终于躺倒在地,一睡就是9个小时。
200小时不睡太严重了,那72小时呢?昨天,记者采访杭州两位精神科的睡眠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李惠春主任医师,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科冯斌主任医师,请他们解读神奇药丸,解析睡眠。
李惠春说,国外一直在研究让人长时间不睡觉而不觉困倦的药。归根结底,这种药的原理和中枢兴奋剂类似,通过兴奋中枢神经,让人不觉困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浓茶、可乐、咖啡等都会让人睡不着,这是因为其中的咖啡因、茶碱能让中枢神经兴奋;而不少毒品,如摇头丸、:)也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让人感觉兴奋。
冯斌补充说,除此之外,很多减肥药其实也有类似兴奋剂的作用,让人不吃东西也会有力气,精力旺盛,服用过程中会造成人失眠。
人一天要睡多少
体质不同,所需的睡眠时间不同
据科学研究,每个人根据体质不同,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婴幼儿需要的睡眠最多,每天需20小时;以后逐步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一般来说,小学生需要9小时、中学生需要8小时、成人需要7小时,老人需要6小时。
不睡觉,人能坚持多久?
冯斌说:“前段时间,有个病人来找我。他说自己10多年没睡觉了。什么叫没睡觉?就是说自己躺在床上,对外界的任何动静都知道。其实,这个可能是浅睡眠,一个人不可能不睡觉。真正的不睡觉,72小时已经接近极限。”
如果不依靠药物帮助,普通人在24小时后就会感觉不舒服。“人的心脏、胃肠功能,包括大脑功能,都依靠睡眠来维持。长时间不睡觉,每个人反应出的行为都不一样。正常人72小时不睡觉,会变得虚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而且可能会变得冲动,严重的会出现幻觉,少数人会出现惊厥发作的状况。”李惠春说,偶尔一次缺觉,人体可以恢复,但如果反复缺觉,身体就会“抗议”。比如,长时间不睡觉,大脑的神经元得不到休息,反复如此会引起脑损伤,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所以,类似“夜鹰”这样的药物,如果反复使用,会引起大脑损伤。
冯斌认为,这种药会让人体在经历72小时兴奋过后,全面乏力;消耗过多的话甚至可能出现抑郁症状、情绪障碍、记忆障碍、睡眠障碍等。
以前有人做过研究,如果17个小时不睡觉,判断力相当于血液酒精含量50mg/100ml时,等同于饮酒驾驶;24小时不睡觉,判断力则相当于100mg/100ml的血液酒精水平,等同于醉酒驾驶。
不睡觉会给大脑带来什么样的损伤?关于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研究。不过,长期在强迫状态下不睡觉,等于置身于有压力的状态,对免疫系统、血压、心跳均有影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研究中让实验鼠72小时不睡觉,结果显示,不让睡觉会使压力激素在实验鼠大脑海马区聚积,进而阻碍新的记忆细胞的生长。
睡眠不足可以补吗
通过每天多睡一二小时逐步补
“临床上有这么个说法——睡眠债,睡眠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补回来的。但是时间久了,人体生物钟紊乱后,就容易出现睡眠障碍。”李惠春说,睡眠不足还是要重视的。
睡眠债不是对等的关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有人偶尔一段时间睡眠不好,也不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冯斌解释说,“睡眠债是可以还清的——尽管它不能以‘马拉松睡眠’方式一次还清,但我们可以通过每天多睡1个或2个小时的方式,逐步还清。对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来说,需要连续几个月的补觉,才能回复到自然睡眠模式。如果连续72小时不睡觉,恐怕需要1个月才能补回来。”
李惠春也证实,在精神科门诊,有1/3病人与睡眠障碍有关。长期失眠的病人,往往眼袋很大,眼底发青,脸色灰暗,憔悴。“而你们所不知道的是,他们除了睡不好,往往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
冯斌有位女病人,处在更年期,经常关节痛、背痛、胸口闷,难过得不得了。其实,她是典型的睡眠障碍引起的躯体症状。四五十岁的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障碍。
而大部分人出现睡眠障碍,主要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压力增大、精神负担加重,又或者因为生物钟紊乱所致。“到我这里看病的,多数是难治性的失眠病人。他们失眠的原因,很多和压力有关,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有。小学生是学习压力,年轻人是恋爱压力,结婚后是婚姻工作的压力……”冯斌说。
你如果超过1个星期依然睡不好,最好找医生看看。(记者 林丹 通讯员 楼建丽 方序)
*****************************************
jingfeng55 推荐一本书,然后谈谈自己双向治疗经验.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83723-1-1.html
这本书是南京脑科医院喻东山教授带领编写的一本用药指南,它很好的概述了各种精神科药品的特点,里面非常清楚的告诉你,什么药有什么副作用,甚至比医生告诉你的还详细。我可以给大家节选一段,以现在最新的抗抑郁药 艾司西酞普兰为例:
【用量用法】
⒈正常人群:艾司西酞普兰起始量10mg,晨服(思睡则改为晚服),一周后可增至最大量20mg,晨服(思睡则改为晚服)。
⒉特殊人群:加拿大和欧盟推荐,老人和肝损害病人起始量5mg/d,渐增至所需量或最大量10mg/d [1]。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服艾司西酞普兰宜小心。
⒊减量过程:当中断艾司西酞普兰时,应逐步减量,而不是突然中断[1]。
[不良反应]
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回收抑制的比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左旋西酞普兰>舍曲林[1]。5-HT /去甲肾上腺素(NE)回收抑制的比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艾司西酞普兰>西酞普兰>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左旋西酞普兰[1]。因此,艾司西酞普兰的5-HT回收抑制效应选择性最强,不良反应/疗效的比率理论上最低。本文综述艾司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
一.中枢5-HT能不良反应
⒈镇静和失眠: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通过激动5-HT2C受体而激动γ-氨基丁酸中间神经元,后者抑制NE神经元,引起镇静效应,轻则疲劳(5%~8%),重则思睡(7%);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激动5-HT2A受体,引起失眠(9%),艾司西酞普兰还增加皮质醇血浓度,增加警醒性,引起失眠。对具体病人来说,是引起思睡还是引起失眠,取决于他对哪种效应敏感。
理论上讲,阻滞性抑郁症的NE能低下,对5-HT抑制NE能更敏感,服艾司西酞普兰易感思睡;焦虑性抑郁症的5-HT能低下,引起5-HT2A受体适应性超敏,服艾司西酞普兰易感失眠。这纯属理论推测,需要临床验证。
精神运动性操作。傍晚单次服艾司西酞普兰10mg,非但不损害次日警醒性,而且还延长次日的入睡时间(P<0.001),而傍晚单次服阿米替林75mg,则增加白天思睡,故艾司西酞普兰比阿米替林提高加工速度和操作能力(P=0.011)[2]。
⒉焦虑: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当激动5-HT1A受体时,像丁螺环酮一样抗焦虑;当激动5-HT2A受体时,像氟西汀一样致焦虑(2%)。按照以往选择性5-HT回收抑制剂(SSRIs)的应用经验,服药头2~3天内致焦虑为重,服药2周后开始抗焦虑。
⒊躁狂: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当5-HT能过高时,抑制色氨酸向5-HT继续转化,导致色氨酸积聚,转而向N,N-二甲色胺方向转化,后者是致幻剂,其增加偶致躁狂或轻躁狂。艾司西酞普兰转化为躁狂的率(0.1%)比三环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氟伏沙明为低[3]。一旦躁狂发作,应立即中断艾司西酞普兰。
⒋自杀: SSRIs拟5-HT能,通过激动伏膈核5-HT2A受体而抑制DA释放,引起快感缺失,理论上增加自杀危险性,尤其是青少年。可是,一项对SSRIs安慰剂对照研究的再分析包括40,000多例病人,并未增加自杀危险性(差异比0.85 ),仅轻度增加非致命性自伤(差异比1.26),降低自杀观念危险性(差异比0.79),该资料包括约2600例服艾司西酞普兰的病人, 仅1例自杀,是发生在停药第6天[1],与服药无关。药物警戒评价了1千2百万服艾司西酞普兰的重性抑郁症(MDD)和/或焦虑症病人,提示服艾司西酞普兰的自杀率低至百万分之1.8[1],这个数字近似西酞普兰(1百万张处方有2例自杀),低于三环抗抑郁药及有关抗抑郁药(1百万张处方有12例自杀)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1百万张处方有14例自杀)[1]。
⒌头痛: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 5-HT激动5-HT3受体,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量,引起缺血缺氧,表现头痛(2%~18%)和头晕(6%)[1,3]。
⒍腿不宁综合征:SSRIs(包括艾司西酞普兰)激动皮质下DA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5-HT2A受体,抑制DA释放,导致5%~10%的病人出现腿不宁综合征[2]。Page等(2008)描述1例病人服艾司西酞普兰引起很严重的腿不宁综合征,停药改善,再服再现[4]。
⒎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Yang 等观察到,抑郁病人服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或西酞普兰,23%的出现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20次/小时,但服艾司西酞普兰不改变睡眠周期性肢体运动频度[2]。
二.外周5-HT能不良反应
⒈抑制免疫:给大鼠腹腔内注射5-HT, 降低体液免疫反应。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可降低人类体液免疫反应,易感咽炎(2%)、鼻咽炎(3%)和上呼吸道感染(2%)。
⒉交感神经兴奋: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5-HT激动DA神经元突触前膜上的5-HT2A受体,抑制DA释放,当抑制下丘脑-脊髓交感神经通路上的D2受体功能时,节前交感神经元脱抑制性兴奋,继之节后交感神经元兴奋,释放NE,抑制唾液腺分泌,引起口干(6%);抑制肠蠕动,引起便秘(5%);收缩背部肌肉,引起背痛(2%);在汗腺,节后交感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引起多汗(5%)。
⒊消化症状: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激动上消化道的5-HT3 受体,引起恶心(15%~17%)[1];激动肠道5-HT4受体,引起腹泻(8%)[1]。治疗头28天内恶心最常见,继续治疗则逐渐减少[1]。
⒋减慢心率:艾司西酞普兰增加5-HT能,激动5-HT2A受体,抑制DA释放,当DA激动心脏β受体不足时,引起心率减慢2~3次/分。QTc间期延长3.9毫秒[3]。
⒌抑制性功能:艾司西酞普兰不影响催乳素血浓度,但增加5-HT水平,5-HT抑制性功能,引起性欲减退(4%)、阳痿(5%)、射精延迟 (9%)和性乐高潮缺失(2%) [1,5]。舍曲林有DA能,安非他酮有DA和NE能,这些都是改善性功能的因素,而艾司西酞普兰则缺乏这些因素,故艾司西酞普兰的性功能障碍比舍曲林或安非他酮为重[1],艾司西酞普兰的性乐高潮功能障碍率(29%~32%)比安非他酮缓释剂(13%~16%)高[3]。帕罗西汀的拟5-HT能比艾司西酞普兰强,而拟5-HT能致射精不能,故帕罗西汀的射精不能率比艾司西酞普兰为高[1]。
比度洛西汀。度洛西汀拟NE能,理论上性功能障碍率比艾司西酞普兰低。在女性,度洛西汀仅抑制性欲和性唤醒[6],而艾司西酞普兰抑制性反应的各个阶段(性欲、性唤醒和性乐高潮)。Chayton等(2008)给无性功能障碍的MDD成人随机分配服艾司西酞普兰10mg/d(N=39)、度洛西汀60mg/d(N=51)或安慰剂(N=24),8周后增至理想剂量,结果性功能障碍率艾司西酞普兰组49%>度洛西汀组33%>安慰剂组17%;治疗8个月,性功能障碍率艾司西酞普兰组44%>度洛西汀组33%>安慰剂组25%[6]。看来,性功能障碍率倾向是艾司西酞普兰>度洛西汀>安慰剂。
⒍出血:SSRIs抑制血小板5-HT 回收,理论上降低血小板凝集性,实际上,所有SSRIs都罕见引起皮下出血(紫癜和瘀斑),故SSRIs联合降低血小板凝集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需小心[3]。
三.其他不良反应
⒈抗5-HT2C和组胺H1受体效应:阻断5-HT2C受体引起饱胀感缺失,导致多吃;阻断H1受体引起多吃、多睡和体重增加。西酞普兰率有一半是左旋西酞普兰,左旋西酞普兰有抗5-HT2C和抗H1受体效应,这可解释西酞普兰有轻度的多吃、多睡和体重增加效应,而艾司西酞普兰对5-HT2C和H1受体无显著拮抗作用[3]。故多吃、多睡和体重增加理论上比西酞普兰为轻。
已知艾司西酞普兰的抗组胺H1受体效应(如口干和思睡率)比西酞普兰为低[1],其中思睡率比西酞普兰为8%:13%【8】。多数研究表明,艾司西酞普兰不改变体重 [3]。可是,Davidson给GAD病人开放标签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24周,体重增加1.35kg。Pigott等研究发现,艾司西酞普兰比度洛西汀显著增加体重(1.83kg: 0.61kg, P<0.05)[3]。
⒉低钠血症:艾司西酞普兰可能直接抑制垂体后叶的抗利尿素分泌,引起多尿,多尿引起口渴,口渴引起多饮,多饮引起低钠血症,低钠血症表现为精神症状(虚弱、思睡、意识模糊和轻躁狂)[3]、神经症状(头痛、癫痫发作和昏迷)、消化症状(恶心和呃逆)和肌肉症状(痛性痉挛),重致死亡。故有癫痫发作史者慎用艾司西酞普兰。但Bladwin等的临床试验的基础资料未能证明,艾司西酞普兰可引起癫痫发作[3]。
⒊妊娠:动物试验报告艾司西酞普兰无致畸性,Baldwin等收集了60例服艾司西酞普兰的妊娠妇女,17例流产,其中10例由治疗引起;1例分娩前1天胎盘过早剥离,导致剖腹产,剖出的婴儿有致命的痛苦,出生后3天死亡;1例37岁的孕妇生出1例唐氏综合征婴儿,既往口服过避孕药,她的1个大孩子也患发育迟滞,除服艾司西酞普兰外,还服D类药物氯硝西泮和C类药物安非他酮,最末一次月经后1个月中断艾司西酞普兰和氯硝西泮治疗,但妊娠期间一直在服安非他酮。这些资料不能表明,妊娠期暴露艾司西酞普兰,有自发性流产或致畸危险性[3]。美国FDA将艾司西酞普兰归为C类药物。
⒋哺乳:尚未研究服艾司西酞普兰对妇女哺乳的影响,但西酞普兰经人类乳汁分泌,估计艾司西酞普兰也经人类乳汁分泌[1]。制造商推荐,妊娠期服该药要高度小心,哺乳期间不宜服用。
⒌戒断反应:艾司西酞普兰的戒断反应率与安慰剂相似[8],比文拉法辛和帕罗西汀(17%和31%,P<0.01)显著为低[9]。
这是节选,里面非常详细的阐述的药品的作用与副作用,我把它传到网盘供大家下载。
http://115.com/file/bh0k36xr#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第二版).doc
另外说说我治疗双向所走的路程吧。
我小时候特聪明,高中考进了我们市重点中学。开学第3天,数学课一倒题有几个同学比我先做出来,我突然觉的我很苯。然后怀疑自己智商有问题,呆在家里不想去学校,一连一个月,重点中学学习好的很多,我总觉的我不优秀。在家天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爸妈很焦急,带我去本地的医院看医生,开了文拉法辛,结果吃药的第3天跳楼自杀了,家里无人看管。后来那医生死不承认是吃他药导致自杀的,但是说明书上写了吃抗抑郁药前几周是自杀高发期。因为我们家在3楼,也是我幸运,把腰摔断了,左手关节粉碎性骨折,左脚脚踝粉碎性骨折,导致现在走路一拐一拐的。后来休学返校觉的自己低人一等,又不愿意去学校,爸妈把我送到重庆万州一个私立学校读书,但我躁狂发作的时候,从跑了出来,自己买了张船票回到湖北。后来他们又把我送到临近城市的一个县城读书,结果我自己拐着脚走了将近两天走回家来了,累了就倒在路边睡觉。我抑郁发作的时候连碗,叠被子之类的事情都不会做。天天坐的教室发呆。看到别的同学学习优秀的,总感觉自己不比别人笨,我觉的老师教的课程我都懂,老师讲题的时候我都能听懂,不过一般过几个小时我全部会忘记。所以每当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看见别人分数比我高,我一般就会从抑郁转为躁狂,在寝室撕书,砸枕头,把被子乱丢。在寝室乱叫,最严重的时候在教师把桌子推倒,把老师打了一巴掌。后来我爸妈没办法,把我送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治疗,吃的是舍曲林100mg+德巴金500mg,勉强人正常了一点。后来又到上海附属中山医院了两次spet CT,结果右侧颞叶,前额叶血流灌注不足。也就是大脑缺血,医生说可能与我小时候脑震荡有关系,我6岁的时候有一次脑震荡。吃药后,感觉人整天头晕想睡觉,一点精力都没。后来到本地医院医生说吃怡诺思150mg+丙戊酸钠500mg,依然没效果。后来又跑去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挂了一个什么将近100块的特殊门诊,结果那个主任竟然说我是小问题,开了点丁螺环酮就把我打发了。又去了武汉精神卫生中心,那主任说最近出了种新药艾司西酞普兰说效果很好,结果那药一个月竟然要吃400多块,我吃了2个月没效果就放弃了。后来我真的不敢相信医生了,医生的水平不过是把舍曲林换成怡诺思,把怡诺思换成西酞普兰,又换什么氟西丁,换来换去没一点效果。钱倒是花了不少,所以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一个忠告:首先一点在中国,好的精神科医生少,很多精神科医生都是半路出家,我哥是精神病医院的,很多小地方精神病院以前只治疗疯子,也就是精神分裂症,很少医生治疗什么抑郁,焦虑,双向,什么的。只是社会发展了才逐渐重视起来,象我哥那医院也只将近90年代末才转型研究这个,最多也就十几年的经验。
而且我最想说的是,在疾病初期一定要确诊,确诊自己是什么症状,这方面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医生明显比较有经验。但是确诊后,用什么药,用什么剂量,医生就很难判断了。因为抗抑郁药3环,4环,等等有几十种,情绪稳定剂也有很多。医生也是人,他也不能肯定你到底是什么药有效果,什么药没效果。所以我想说的是治疗双向,我的经验是:1 勤换药 这个道理不用我说,抗抑郁药一般起效果2个月,吃到第3个月,没作用就没必要吃了。情绪稳定剂没有这个特点,一个月没有作用就不会有作用了,就可以咨询医生换药了。开始试药阶段一定要吃国产药,可以节约自己的成本,等自己稳定了再用进口好药。千万别听医生的吃进口药,你都不知道这药对你有没效果,你买了那么贵的药干什么,以后万一要换,那药又浪费了。
2 自己要掌握一定知识。每个医院用药都有特点,比如我去武汉,那里医生特别喜欢开怡诺思,我去药房拿药,每次看到基本上每个人拿的都是怡诺思,去上海那医生特别喜欢开舍曲林。我们这医院好像是特别喜欢开西酞普兰。其实这些药药效都不会差别很大,我只指的是SSRIS类的。我开始去上海,武汉,医生一听双向,全部是德巴金,但是我吃德巴金一点效果都没,后来我看到有拉莫三嗪这个药,偏向双向抑郁,我觉的好像很适合我,跑到维普,知网上看了几篇论文,后来看病的时候我问医生,我能不能换拉莫三嗪,医生说他们用拉莫三嗪用的不多,基本上都是德巴金,有的医生见人就开德巴金,10个双向进去10个德巴金出来。后来我在我们这医生的指导下吃拉莫三嗪,果然效果比德巴金强多了。我一路走过来,奥氮平,喹硫平,SSRIS药吃了个遍,托莫西丁,瑞博西丁,度洛西丁,哌甲酯,心得安等等。我是个学生,所以对新知识接受的比较快,我在家无聊的时候就上网学一些跟精神学科有关系的东西,所以比较喜欢已写理论上的知识,也经常跑到医院跟医生讲讲,精神病的药太多了,可以治疗双向的药也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找对自己的药。
我现在吃的的药
尼莫地平缓释片 60mg 可以缓解脑部供血,解决头晕,头痉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的有时候头部靠耳朵的动脉跳的很厉害,或者一到人多噪杂的地方觉的很晕,那你也许脑部有时候供血不大好。尼莫地平可以很好的缓解。
舍曲林 50mg
拉莫三嗪 200mg 拉莫三嗪偏向双向抑郁,因为他也有比较微弱的五羟色胺再摄取的作用,而且增加多巴胺能。抗躁狂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NA+通道抑制神经递质谷氨酸释放降低NE释放来实现的。所以说他抗躁狂的作用没有碳酸锂与丙戊酸好,而且只有大剂量的时候对躁狂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安非他酮缓释片 300mg 安非他酮是一种弱效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注意力不集中去没有动力等问题,很好的解决了平时嗜睡与坐那发呆的现象。
我吃这些药已经4个月了,感觉很好,准备下学期回到学校念书,大家一起祝福我吧,也希望所有的战友们能康复。
另外医院开药很贵,大家可以试试网上药店,尽量找那些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执照的网站,可以省下不少钱。
作者: 当时明月 时间: 11-10-19 10:56
一个精神科医生写给抑郁症患者的话
长久以来,我们的社会、我们周围的人甚至抑郁症患者本身都对抑郁症这种疾病抱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性格软弱、缺乏进取心、自暴自弃、喜欢自虐等。
但如今的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是一种由大脑某些生物指标改变而已引起的真正疾病。当然,这一结果并不是让所有的患者都去吃药,而是让我们所有人都去尊重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正如我们尊重理解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痛苦一样。抑郁症不是单纯的“想不开”或“思想问题”,患者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振作起来。
患抑郁症,不是患者为摆脱现状而选择的结果。与抑郁症抗争,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围人的看法,而是治疗;不是周围人的大道理或抱怨,而是帮助、支持、建议,或者更简单的说是理解和照顾。
那么为什么世人会难以接受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的观念呢?
首先,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痛苦:没有伤口,没有流血,没有可以测量的指标,也没有实验室数据可以明确地作出诊断。所有的依据只是患者自己的感觉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其次,在别人眼中,抑郁症很容易和所谓的“状态不佳”混淆。正常人在外界条件严酷时会或多或少作出抗争等反应,而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会不知所措。
抑郁症是一种会影响我们生活全部的疾病:它会降低我们的行为能力,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遭。它会让我们变得完全不象从前。
那抑郁症的主要症状究竟有哪些?
要明确诊断抑郁症,以下的症状必须不间断地持续两周以上,而且和平时的状态有明显差异。
- 情感症状(在抑郁症中必须存在):几乎每时每刻都情绪低落、悲伤或空虚;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 生理症状:行动迟缓、疲劳、无力;有时也会紧张、激越。食欲改变(可以是增加或减少)。睡眠障碍(可以是失眠或嗜睡)。
- 心理症状:自我贬低、过于自责。有时会有厌世、自杀观念和企图。
- 认知症状: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困难、下决定时常常犹豫不决。
以上这些症状经常会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我们感到越疲劳,做的事情就越少;而做的事情越少,我们就越自责;我们越自责,情绪就越低落,抑郁症状就越严重,疲劳就会越加剧。。。这就是为什么要与这些症状做抗争,防止它们互相影响使病情恶化。尽管做起来十分困难,而且刚开始时或许根本看不到任何良性改变,但我们没的选择,必须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着手。当然仅靠患者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抑郁症如不加以治疗,可能持续数月或者更久。研究表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抑郁症极有可能复发。所以不仅要及时治疗,而且药物的量、维持的时间一定要足够。
治疗中的抑郁症有三个阶段,与用药的三个阶段相吻合。
- “走出黑暗”期: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感到好转,症状的数量减少、严重程度减轻。他开始找回与疾病努力抗争的力量。这段时间的用药常被称为“急性期用药”,一般持续两个月左右。
- 康复期:患者还十分“虚弱”,却已经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但在面对困境时,甚至没什么特别的原因,症状还是会重现,只是可能比刚开始时轻一点。这段时间,患者最容易自行停药,因为他开始觉得自己已经痊愈。要记住,这仅仅是康复期,继续服用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用药我们称为“巩固期用药”,它的目的已不是改善患者状态(因为已经足够好了),而是防止疾病的复发。这段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在四到十二个月之间。
- 治愈期:在六个月到一年的药物治疗(期间没有明显复发)以后,患者可以被认为“治愈”。这时可以遵医嘱逐步停药,这样做会使复发的风险降至最小。
抑郁症其实自古以来就有之,而它经常会为社会、我们的家人、甚至患者本身所不理解。
患者自己对疾病的偏见会给他带来双重痛苦,使他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更会为自己的现状感到自责万分,好比一个糖尿病患者为自己的糖尿病自责不已。无论是自我责备(“都是我的错”)还是推卸责任(“都是别人的错”)的想法,对于患者来说都毫无用处。他只有在康复以后才能够作出合理的反省,而不是在抑郁症发病期。
对于患者周围的人来说,他们或许只看到他过分的悲伤。起初会表示理解同情,渐渐地也会不耐烦:“他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振作一点了!”但是我们会去责备一个老慢支患者一直咳嗽吗?
虽然当代社会相比于过去,对抑郁症抱有更理解宽容的态度,但很多时候仍然存在把精神疾病不当成病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见?
还是这个问题:抑郁症是一种看不见的疾病。没有皮疹,没有体温,没有肿块,X光照不出,抽血验不出。。。尽管现在的神经影像学已经能够发现抑郁症的大脑病变,但由于太复杂昂贵,使用者甚少。
一种旁人看不到的疾病,一些令人生厌的行为(患者常常无法完成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而这些事只能由家人、同事代劳),这一切就是偏见所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有的人会的抑郁症,而有的人不会?为什么有些人在大的挫折面前也能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在微不足道的小事面前也会崩溃?请不要想当然地把抑郁症归咎于单一因素,如:“父母的教育问题”、“没有进取心”、“性格软弱”、“工作压力太大”、“遗传”。。。抑郁症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换句话说它是由各种因素积累而成:性格的缺陷(往往跟过去的经历、遗传有关)、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等等,而这些事件经常会成为抑郁症发病的导火索。
我们认为,带有某些性格特点的人(如缺乏自信、过分依赖等)往往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同样,某些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失业、严重经济困难等,都容易诱发抑郁症。此外,躯体疾病,尤其是慢性的、会威胁到生命的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还有其它一些心理障碍,如酒依赖、焦虑及严重恐怖症等,也时常会伴发抑郁症。我们同时也怀疑童年时经历的某些事件(如幼年失怙、遭虐待或缺乏关爱等)也可能在数年后造成青少年或成人抑郁症。
我们有必要知道抑郁症因何而起,是为了在未来的日子不要重蹈覆辙,而并非为了马上治愈它。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抑郁,在什么情况下这种情绪会出现,会帮助我们减少复发的机会。
在抗抑郁药问世之前,抑郁症患者经常要等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是所有症状缓解,这就大大增加了复发和自杀的危险性。有了抗抑郁药这一有效的工具,患者就能在服药的同时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它有以下三个好处:
1,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知道抑郁症有多么让人难以忍受,不仅仅是悲伤,还有对健康、生活的各种影响。医生们把它们称为“精神痛苦”,并不是偶然。
2,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正常起床、正常洗漱、正常交谈、正常工作、正常睡眠,药物使这一切重新变得可能。
3,重拾生活的乐趣:改善“情感的麻木”(无法体验到渴望、欲望和愉悦),让快乐的笑容重新回到我们脸上。
当然,抗抑郁药是药品,而所有的药品都会有副作用。要知道,一种药物上市前,必须经过反复地试验,证实它的副作用对人体不会产生过大的危险性。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很多只是在服药的初期出现,如消化道症状、疲劳、烦躁、头晕等,还有就是让人感觉是“吃了药了”。通常几天或几周以后这些情况会自动消失。当然也有长期服用产生的如性欲减退等副作用,但停药以后可以恢复。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告诉医生,而不是自作主张减药停药。
抗抑郁药不是镇静剂、安眠药,也不是那种所谓一吃见效的“神药”。通常服药初期不会让人有什么感觉,而是逐渐起效,一般要等两到三个星期。所以需要每天按时按量服用,而不是感觉不好时才想起吃一颗。
当我们感觉病情好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副作用上;此外,药物常常让我们回想起发病时那段痛苦的经历;或者认为我们不再需要它;周围人也会问:“你什么时候能不再吃这东西?”。渐渐地,我们忘了坚持按时服药的习惯,甚至停止服药。请记住,大多数研究证明,服药不规则或过早地停药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一般建议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坚持服用抗抑郁药半年以上,减药停药都必须遵医嘱。
有时候,我们会感觉药物不再有效,好比说这药吃得“疲”掉了。事实上,在服药的最初几个星期,我们会感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几个月以后就觉得不过如此而已。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抗抑郁药并不是让原本已经基本恢复的患者感觉“更上一层楼”,其目的是维持这种稳定健康的状态!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聆听、交谈为主的治疗手段,目的是使求治者改善身体健康状态、提高抵御压力的能力、重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我等。心理治疗师通常是医生或心理学专家。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往往是被提倡建议的。它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指导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改变我们及我们周围那些需要改变的事情。所谓当局者迷,要看清楚我们自己的现状、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这就是心理治疗的价值所在。
对于抑郁症,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是在急性期病情缓解之后(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才可以正常地集中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急性期,我们好比在水中快要淹死的人,而抗抑郁药就是那块浮木;在上岸脱离危险以后,才能由心理治疗来教会我们游泳。
心理治疗分许多种流派。有些方法着重于追根溯源,了解分析患者的过去;有些方法则着眼于现在。选择的时候要看哪种方法让你感兴趣、能使你缓解矛盾及情绪并帮助你进步。心理治疗的方法也可以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况而改变,比如先用一种方法教会你如果更好地面对当前的压力,再用另一种方法挖掘你童年时的往事对你现在的影响。但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每一种方法又都有它的优缺点。最后,在选择时听一听医生或专家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是一种极易反复和复发的疾病。通常我们说的病情“反复”是指在康复期中某些症状重现;“复发”是指治愈后出现一次新的抑郁症发作。
以下就是一些可能会引起疾病反复或复发的因素:
—抑郁症发作时治疗不当;
—服药不规律(药物剂量不足,未按时服用,停药过早等);
—生活环境恶劣;
—孤独;
—伴随其他未缓解的躯体或心理疾病;
—过去已有一次或多次抑郁症发病史。
下面是一些可以防止疾病反复或复发,或者减小风险的因素:
—坚持心理治疗;
—正确服药;
—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听从医生的劝告;
—家庭,工作,社会环境稳定。
如何面对厌世消极观念,自杀企图?
过去,我们总是不敢和抑郁症患者谈论自杀,怕“让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不少医生在和患者交谈中也有意避免这个话题,而是等到他们真地采取行动了才当“事后诸葛亮”。如今我们知道,厌世消极观念和自杀企图在抑郁症患者中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是我们讲了才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
当我们抑郁时,会想到死。这是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有这种想法,是很符合逻辑但同时又是很令人担忧的。
说它符合逻辑,是因为抑郁症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使我们过于注意那些阴暗面,忘了还有好的一面;而当我们感到走投无路,无法面对现实,无力改变现状时,自然而然会产生绝望。
令人担忧,是因为抑郁症患者会感到人生没有希望,所有的问题都无法解决,死亡是唯一的出路。这往往是患者付诸于行动的最主要原因。
在抑郁症患者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各种程度的消极观念:或许死了就能一了百了的想法(对生活的疲倦更多过对死亡的执著);各种模糊的一晃而过的死的念头;及明确的自杀企图。当自杀企图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并日趋具体化(有计划)时,患者应该马上住院治疗!
有了自杀念头该怎么办?
作为抑郁症患者,要敢于说出这种想法,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不要总是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不要钻牛角尖。因为抑郁症会削弱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无法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记住:自杀念头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险!如果不想让家人朋友担心,增加他们的负担,那就快点去和医生谈吧!
得了抑郁症,除了医生,药物,家人朋友能够帮忙,患者本人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呢?
对自己好一点!
抑郁症会让我们感到能力下降,精力不足。因此,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洗漱,穿衣,走路,购物等,也会让我们筋疲力尽,更别说那些复杂的活动,如工作,学习,制定计划等。慢慢地恢复这些能力,不一蹴而就,是至关重要的。记住,是“慢慢地”!
当我们的腿骨折了,我们不会期望在石膏刚拆除时就能够正常行走。而对于抑郁症急性发作以后也是同样道理,我们需要时间来找回过去的感觉。把这时候的能力和发病前相比较,毫无意义:抑郁症康复期能力不及从前,这是一个现实,尽管有时不明显,尽管我们比发病时感觉好了许多。我们需要时间让心灵上的伤痕结痂脱落。
当我们做事情,通常是我们想去做,并且我们感觉有能力去做。不过,抑郁症正好摧毁了这些愿望,所以,在抑郁症缓解时,就算不情愿,我们也必须适当逼迫自己去做些事情;同样,抑郁症常常让我们感到能力下降(对自己的负性看法),所以当我们做事时,不要强求自己一定做得很好,学会接受结果可能并不完美,比如说办事效率不高,或完成后兴味索然。在抑郁症的缓解期自我强化时,应该遵循以下逻辑:在产生愿望以前行动。就算这么做无法带来愉悦感,但一定要坚持,愉悦感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回来。
为什么提倡要敢于和周围人谈起我们的抑郁症?
把自己的病症和现状说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我们了解那些非患者的看法,帮助我们换一种角度地看待原先我们认为不得了的问题,让我们减少孤独感,自责感。。。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寻求理解和支持:当周围人不了解我们的病情时,就容易产生“他在赌气”,“他在自暴自弃”,“他过分注意自己的健康”等这样的想法。
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天到晚讲个不停。总是重复诉说,尽管不是出于恶意,终会让人感到厌倦,而且会使人产生再怎么样也帮不上忙的无力感。不要让抑郁症成为我们的代言人!一旦感觉好转,就尽可能的去说一些别的事情,而不要让话题老是围着自己的痛苦打转,让别人有兴趣与你继续交谈下去。
向谁诉说呢?
和亲友交流,这是至关重要的;向一些可以信任的同事或上司,也会有帮助;邻居或一些泛泛之交,倒不是必要,除非你们谈到这个话题。原则是,不要因为患了抑郁症而羞于启齿,适当的诉说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疾病和困难。
抑郁症让我们戴上墨镜看世界。
抑郁不是妄想。它不会或很少会让我们虚构出那些并不存在的情况,而是让我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各种问题困难或事物的阴暗面上,从而看不到别的。比如在路上看到一个可怜的乞丐就让我们产生对整个世界的悲哀感和绝望感;当然这种路遇会让人感到伤心无奈,但与其左思右想这个人间如何的黑暗还不如给他一点钱来的有价值不是吗?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开始反思自己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或好母亲,但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吗?抑郁症就是使我们整日纠缠在这些现象上,而忽略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视了事物的光明面。
在抑郁症患者的思维中,有很多逻辑上的误区,可以是反应性的,甚至是潜意识中早已存在的。
—容易把一些原本简单的事情“灾难化”:比如夫妻吵一次架就想到了离婚;孩子一次考砸了就认为他考大学没希望了。。。
—经常以偏概全:比如“我的自行车坏了——我总是这么倒霉”;“这项任务我完成不了——我根本不能胜任这个职位”。。。
—往往反复考虑问题而不付诸行动: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让抑郁症患者参加一项考试,他们通常会停滞在答不出的问题上,而不是像非抑郁症患者那样跳过做下一道题。
当然,我们所有人都会有负性思维,只是个人比例不同而已。研究表明,要维持一个健康平衡的精神状态,正性思维应该占三分之二,而负性思维应该占其余的三分之一(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以求改变)。所以,并不是说我们要永远乐观地看待问题,但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把什么都看成黑的。“愤世嫉俗”,看上去好像很特别,很“酷”,但对我们的健康却没什么好处。
前面说过,抑郁症患者常常会行动迟缓,做起事来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和懒惰毫无关系,而是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的:抑郁症会使我们的大脑和机体功能受到损伤。当然也有心理原因:悲观(“有什么用呢?”)、否定(“反正肯定成不了!”)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越来越吃力。而这种无力、无为又会增加我们的自责感:“我今天又什么都没做成!”,从而加剧抑郁症状。
许多研究显示,每日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略微改善我们的情绪。当然,我们不能依靠跑步或者仰卧起坐来治疗抑郁症,但它们对我们的帮助是能得到肯定的。所以,尽管我们可能宁愿躺在床上不起来,还是加把劲每天做一点体操或散一会儿步。因为在抑郁症中,即使躺在床休息也并不意味着能够休息得好。抑郁症期间的疲劳感,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静止不动而减少,但却会因为活动而改善。
另外一个使我们不想动的原因,是那种追求完美的想法。对着这一间乱七八糟的房间,或是一堆来不及完成的工作,我们经常希望能够干净利落、不留一点瑕疵地搞定。但是,就算对于没有患抑郁症的人来说,做到以上这点也已属不易,更何况。。。比较聪明的办法是,把一个大目标(整理房间),分化成几个小目标(每天整理一部分),当然还可以分得再细一点(今天收拾书桌,明天整理衣柜)。同时,要试着接受劳动成果可能不如平时那样完美无缺。这么做的目的,不是马上重新开始走向成功,而是重新开始行动。
我们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对发生在身上或周围的事情做着判断和评价:“太棒了!”,“哎,真倒霉!”,“喏,又来了!”,“不错嘛!”。。。这种“我们内心世界模糊的低语”,能够自动引导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当我们没有患抑郁症,就没有必要特别注意它们;但抑郁症患者,极可能因为这种内心低语而“自我中毒”。
抑郁症患者是被我们称为“负性自动思维”的牺牲品,尽管有时可能不十分显而易见。比如,当我们走在路上,和一个认识的人擦肩而过,他却并没有和我们打招呼。当我们抑郁时,这种情况很可能使我们大受打击;但我们通常不会马上追上去问他“你不再跟我打招呼了吗?”,而是继续在一边钻牛角尖,越想越觉得沮丧。这种反应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正常的,但实际上让我们伤心的根本不是因为朋友没打招呼,而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想法。比如,“他虽然看到我了,但不想和我说话。”这么想,我们自然高兴不起来。为什么不能这样想:“他可能在想心事,没看到我。”难道这不是另一种可能吗?抑郁症会限制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负性思维同时也是性格焦虑、悲观的人身上常见的特点。
如何才能减少这种负性思维?
所谓的认知治疗,就是以纠正和改变这种负性思维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在治疗中,患者将学会如何寻找发现并努力改变这种不良认知。当然,其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把一切都看得十分美好,而是战胜在抑郁症中起主导地位的一味否定和悲观。我们要的是理智,而不是抑郁。
抑郁症,对于医生来说,属于情绪障碍。也就是说,抑郁症是一系列情绪失调的结果,而并非只有悲伤。
抑郁和焦虑常常是孟不离焦,但两者的想法认知却并不相同。抑郁使人气馁、迟钝,它让我们对过去所发生的事的一种负面评估,在这个结果上又对未来做出了更为负面的定论:“我没用,我的过去已经一团糟,将来肯定更没希望。。。”而焦虑是对未来及可能到来的灾难的没有根据的担忧。它会使人紧张,让人想做些什么来补救,但又无法心平气和:“我肯定不会成功,这事一定成不了,太糟糕了!”担心未来,又对过去左思右想,这是抑郁症经常引发的混合了以上两种情绪的认知。同时患者也常常会感到恐惧,是因为抑郁症使我们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变得脆弱。
抑郁症不仅让我们悲伤退缩,还可能让我们对周围产生敌意。负性思维并不只针对自己,还包括旁人:所有的一切都那么让人不顺心、让人恼火。家人、同事、邻居、陌生人、全世界都可以成为这种敌对情绪产生的源头。而这种情绪,又因人格基础不同,有的人会用激烈的方式表达,有的人则把它藏于自责背后。
如果觉得悲伤、忧虑、烦躁和怨愤正慢慢取代你别的情绪,不必为此感到自责,但要相信这是抑郁症的症状。尽可能以你最好的状态来抵制那些想要放弃的念头,不要让你自己孤立起来。告诉周围人你的疾病,他们会愿意理解你的苦楚。
前面已经说过,当我们抑郁时不要干等着那些“我想要做某事”的劲头重现,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做一些在以前能够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慢慢的,我们会重新体验到它们所带来的快乐。得了抑郁症,会让我们感到生活索然无味,失去了品尝生活中微小幸福的能力。但我们越是和日常生活“保持联系”,那种趣味就会越快地恢复。不过最困难的是必须接受此时我们并不能像平时那样感到满意:和朋友的聚餐、与孩子在一起、河边散步、看搞笑电影。。。由于抑郁,我们可能会感觉麻木、迟钝,远不及平时令人兴奋。但这只是暂时的,当我们痊愈时,所有的感觉都会回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这一天早日到来(后面会说到具体方法)。
让我们感觉幸福的一生,并不光取决于那些狂喜的时刻,而是生命中时常出现的那些令人愉悦的时光(微小的幸福)的汇合。这些微小的幸福(一个友好的表示,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早晨,孩子给你画的肖像,一封好友的邮件。。。)其实随处可见,但我们要善于发现,只可惜人往往后知后觉:“幸福啊,当我意识到你的时候你却已经远离。。。”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消沉和忧虑常常使我们的双眼蒙蔽,看不到近在咫尺的幸福。而很显然,抑郁让我们更不可能轻易察觉它们。这就是为什么当症状稍一缓解,就应该马上开始努力恢复我们品尝微小幸福的能力。就象我们的体能一样,这种能力也是可以靠后天培养的。
我们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有一个判断。理论上,这种判断应该是客观、公正和全面的,无论是对成功还是失败。但这并不容易做到,许多人总是过于严于律己,过多地自我批评,却忘了自我鼓励。如此一来,自信心自然会下降。在抑郁症中,自信心下降的情况犹为明显:我们变得对自己更为苛刻,经常自我贬低、自我谴责、自我批判。这实在是负性自我评价对我们的“毒害”。
试着成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认知心理治疗师给他们的病人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意识到这些负性思维的“毒性本质”并学会将其纠正。要学会象对朋友一样对自己说话:如果他有缺点,我们不会隐瞒;如果他犯错误,我们会指出。但我们不会对他这样说:“瞧,又失败了不是!真是个笨蛋!你永远也不会成功!”而是会说:“这样还不行,但这只是个开始。瞧着吧,你一定可以的!”而且我们不会忘了告诉他他的优点。抑郁症,使我们根本不可能这样善意而尊重地对待自己。
当我们患了抑郁症,妨碍我们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我们的努力和状态的自我评判,却又不考虑到我们的疾病。如果我们的腿断了,我们不会责怪自己走得太慢或需要别人的搀扶,那为什么当我们的心灵或意志“骨折”时要责怪自己无法顺利完成工作或家务呢?它也是一种“残疾”,只是外表难以察觉而已。所以,不要去和抑郁前的我们或没有抑郁症的人比较。要行动,但不需要评判,对自己好一点,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或疾病康复者。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混为一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没有得抑郁症,相较于快乐,我们更容易放任自己的悲伤情绪。如果得了抑郁症,情况自然就会更糟。一位哲学家说过:“悲观是一种情绪,乐观是一种意愿。”正说明了人性中这种自我放弃的自然趋向,而我们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抵御它。在抑郁症急性期,与悲伤作斗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许多时候需要药物的帮助。一旦病情缓解,就应该学会如何掌控情绪的起伏不定。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永远地摆脱悲伤,因为悲伤往往是一个信号,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期待相违背;而是如何利用悲伤,使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稳定不变的平衡(一直感觉良好)。而是大脑在不知不觉中,不给那些阴暗的想法留出太多的位置,让它们妨碍我们的生活;是积极地尝试,而不是一天到晚冥思苦想、钻牛角尖;是容易敞开心扉,接受他人善意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主动性”,通常是无意识的,在抑郁症中也是完全被摧毁的:平时微不足道的小事会让我们觉得如临大敌,小小的挫折会让我们终日郁郁寡欢。我们往往在康复后才意识到,当初曾给我们带来莫大痛苦的事情原来是如此不值一提,一旦我们重拾勇气和力量,这一切很快会迎刃而解。
如何控制好我们的情绪,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首先要学会尽快辨认出自己的负性情绪,而不是放任它们。它们可能是由某个生活事件而产生,有时也会无缘无故而起,但不管怎样,都应该抽时间思考分析一下前因后果,以便于作出接下来的选择:如果可能的话,就解决问题(引起负性情绪的生活事件);如果不行,就马上转移视线,不要胶着与此,使自己深陷忧虑之中难以自拔。
许多人的情绪障碍并不仅仅太低或太高,而是难以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双向情感障碍的分类有好几种,并不是单纯的一次躁狂一次抑郁交替发作。有的人可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抑郁,只有几次轻躁狂发作或相反。
遗憾的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而且我们只能针对患者的过去史作出诊断,却还无法预测下一次发作会是哪一种。
作者: 小丁 时间: 13-9-17 00:05
就是TMD中枢兴奋剂么~还尼玛美其名曰夜鹰~
作者: 想死都好难 时间: 13-9-17 11:24
才72小时啊?
我有好东西 120小时不睡都是浮云——————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