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促进
[打印本页]
作者:
shenguang20
时间:
11-7-6 17:40
标题: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促进
本帖最后由 shenguang20 于 11-7-6 17:42 编辑
一、 医生凭什么能治病?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病人患了病,去看医生,医生则要负责给病人医病,解除其疾病痛苦,促进康复。
治病,既是病人的要求,也是医生的职责。如果医生不治病,那叫什么医生呢?!
可问题是:医生真的能治病吗?医生凭什么能治病?病真的是由医生治好的吗?
假设,病人体内的白细胞每天能够杀灭一万个细菌。当细菌数量少于一万个时,病人不会得病,也根本不需要找医生治病,因为他体内的白细胞就可以消灭这些细菌了。只有当细菌数量超过一万个之后,比如,当细菌数量达到12000个的时候,超出了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时,病人才需要治疗。这时,医生便会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治疗。即使这样,也不需要抗生素把病人体内的这12000个细菌全部消灭掉,而只需要消灭三千个就可以了,剩下的那九千个细菌交给病人的白细胞来消灭好了,这样就足可以保证病人脱离疾病、走向健康了。
我们仍然要问:如果病人足量使用最好的抗生素,能否杀灭他体内的全部细菌呢?回答仍然是:不能!例如,当艾滋病人到了晚期,体内的白细胞完全失去免疫能力的时候,即使以最好的抗生素保驾护航、抗感染、预防感染,病人最终还是会死于感染的。因为,离开病人白细胞的免疫力,医生即使用再好的抗生素也无法救治病人。这样看来,病人的疾病不是医生治好的,而主要应归功于病人自身具有的白细胞及其抗菌、抗病毒的免疫力。离开病人自身的康复能力,医生根本无法治愈任何疾病。
当病人感染、高热、身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时候,内科医生就会给病人静脉点滴小苏打,小苏打进入体内后,与病人体内的酸性代谢物发生中和反应,可以暂时缓解其酸中毒的程度。但是,如果病人的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如果病人的呼吸和肾脏功能继续恶化,其代谢性酸中毒不会彻底扭转,甚至可能会继续加重,直至死亡。
如果说内科医生治病,主要依据病人自身所具有的康复能力的话,那么,外科大夫,是否一刀下去就可以把病人的癌症组织切除而治好病人呢?比如,一个患有胃癌的病人,外科医生的确是可以用手术刀来切除癌变组织的,但是,如果手术后,由于病人体质太差,而出现刀口感染或不愈合的情况,病人的最终结局仍然是死亡。所以,外科医生手术治疗病人的基础也是需要病人自身具有康复能力。
精神科医生治疗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方法是给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人口服药物后2至4小时,药物就已经进入了病人的大脑,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了,但是这时候并不产生抗精神病的疗效,药物治疗精神病症状(幻觉妄想等)的疗效要在持续服药三个星期的时候才会产生。药物占据受体只需要2至4小时,而疗效的产生为什么会迟到三个多星期呢?这个时间差是怎么样造成的呢?我们能否合成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抑郁强迫症
让病人在服药后两至四小时就使幻觉妄想消失呢?实际上,药物产生的疗效,不是药物占据受体直接产生的,而是病人大脑的某些受体被药物阻滞后,其脑内病态的神经调节平衡被打破,在药物的干预下,脑内的神经递质之间开始了新的调节,最终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大概需要三个星期的时间。这是大脑自身调节的固有属性,不是药物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基本结论是: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不是药物直接造成的,而是通过病人脑内的神经系统对药物做出的自身调节而产生的,大脑本身就具有恢复健康的内在潜力。从服药到产生疗效,这三个星期的时间差,反映了大脑自身固有的内部调节属性。
有病人问我:大夫,你有没有一种药物,让我吃了之后,三天之后,我的
强迫症的疗法
就好了?
我回答说:不能。因为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药物,将来也不会有。
病人:为什么?
我说:这就像你怀孕十个月才能把孩子生出来,我没有办法让你怀孕三个月就把孩子生出来,然后孩子一出生就能背起书包去上学。不是我这医生没本事,而是你的身体没有这本事。人的身体就是这样构造的。
由此看来,疾病还真的主要不是由医生治好的,而主要是病人自身康复的结果。医生治病的前提和基础是病人自身具有恢复健康的内在潜力。医生的治疗工作也仅只是在病人的自身康复能力的基础上而发挥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医生应该是能够救死扶伤的。但是实际上,每个医院都有停尸房、太平间。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救就死,一扶就伤”。医生能够把活人治愈,也可以把活人“治死”,却不能把死人“治活”。医生只能给活人治病,却不能给死人治病,为什么呢?因为:死人没有恢复健康的自身调节能力。
每个做医生的人,至少有两句话一定要牢记在心:
一句是: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医生治不了的病。
另一句是:相信每个病人都有自身康复的内在潜力。
在心理治疗中,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每个人的心理内部都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潜力,心理治疗不过是促进该潜力的自我实现。治疗师只要提供一个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治疗关系和情境,来访者借助这样的治疗关系和情境,就可以逐渐地恢复自身的心理健康了。
罗杰斯在《 论人的成长》一书中说:
“有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形容我自己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变化:
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我在问:“我怎样治疗、帮助或改变这个人?”
现在,我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问题:“我该怎样来提供一种关系,使这个人可以借助它来进行个人成长?”
所以,罗杰斯会坚持认为:对于治愈心理疾病来说,良好的治疗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充分的。根据我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我现在越来越深信罗杰斯所说的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
二、 病人为什么会得病?病人为什么要治病?
在有医生这个职业之前,人本来也是会患病的,诸如外伤、感染、肿瘤等。但是,当时,即使一个人得病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叫做“病”,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压根儿就没有“病”这个概念,更不会有求医行为。一个人患病后,他最多也只能是向同伴或朋友寻求非职业的、非专业的帮助。
客观上来说,生物必须做到能够在环境中生存,它总是要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
生物,包括人,如果能够适应环境、并能生存下去的时候,就叫做健康。适应不良或难以生存时,就可以叫做是“疾病”。
心理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所形成的信息界面。
心理障碍就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包括外在行为的不恰当或内心所体验到的痛苦。
病,作为一种客观现象,是早已存在的;但是,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概念,作为一种自觉意识,是随着医生这个行业的出现而逐渐明晰起来的。
病人不是有病的人,而是有求医行为或正在医疗中的人。
作者:
shenguang20
时间:
11-7-18 17:32
然而近段时间,阿欣逐渐发现了晓海的很多缺点,他的衬衫居然可以穿上一个礼拜也不换洗,晚上睡觉前总是不刷牙。更糟糕的是,他对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变,甜言蜜语基本听不到了,遇到她生气也不哄她开心,接送上下班的次数逐渐减少,甚至差点忘记阿欣的生日。阿欣问他为什么“你变了”,晓海却很委屈地觉得,自己没什么变化啊。但是两人之间似乎真的与以前不一样了,阿欣非常苦恼,害怕晓海变心,害怕两人之间的爱已经消退,更怕家人知道后又要催自己回家,而自己却不敢把苦恼跟家人诉说。
实质:感情到了下一个阶段
借厂里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的机会,阿欣专门向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林雄标医生请教。林雄标的话让她放下了一颗心:她和晓海的感情确实“变了”,但,这并不是向坏的方面去变,而是自然的情感变化过程。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