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 [打印本页]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6-29 01:31
标题: 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
最近,状态低迷,如果持续下去,我可能会成为一堆垃圾。

我不能再用“活得一无是处”来惩罚身边的人了,虽然他们曾经“加害”于我。负面情绪在彼此之间积累和放大,只会让事情更糟糕。应该尝试积极正面的沟通,保持彼此独立而又良性互动的关系。

我不能再用低级原始的所谓“心理防卫机制”来替代应有的理性思考和判断了,虽然那样做更省事。将所有错误归咎在别人身上,是很解气,但于事无补。一个完美的自我,也不能单靠幻想实现。对现实的逃避,已经让我变成襁褓中的婴儿,接下去的路,我可不要爬着走完!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6-29 01:34
明天要完成的事情:

按时间表作息。
读完那本书的第8章。
定下个项目计划。
作者: 皮特2010    时间: 11-6-29 08:05
有问题看医生,记得不要太强迫自己啊
有时候低效率、负面情绪多,是因为我们病了,不是你不坚强,你不争气,你不努力!
而是我们病了,需要调整治疗了
作者: 神光    时间: 11-6-29 13:38
好好调理,你已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认清自我。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你会很快见到阳光的。加油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7-5 02:34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7-5 02:39 编辑
有问题看医生,记得不要太强迫自己啊
有时候低效率、负面情绪多,是因为我们病了,不是你不坚强,你不争气,你不努力!
而是我们病了,需要调整治疗了
皮特2010 发表于 11-6-29 08:05

谢谢!

相信目前情况还能够控制,也试着自我调整。如果严重了,我会去看医生的。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7-5 02:34
4# 神光
谢谢!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7-27 20:44
有时,恶劣的心境是由自我放任造成。我目前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自我价值重塑的过程。当遇到困难时,一味逞强坚持,只是不肯承认自己无能,不肯接受任何意义上的失败。但却更能说明,我是多么的不自信,和恐惧失败。虽然我在凌晨四点,终于“成功”证明了“我也可以”,但过程中的自我否定深深潜伏在身体里,发酵。而那所谓的困难,仅仅是遗漏了一个下划线。如此“成功”,代价巨大。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7-27 22:25
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说自我价值受到肯定,从而获得尊重的需要,人皆有之,无可厚非。但在该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完善程度。这里,自我价值的肯定,无关乎他人认可,或者自我肯定;获得尊重,可能来自他人,也可以是自尊。

需求不能满足,可以本能地使用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比如,压抑该需要,不认为自己有这种需求;反向,放弃努力,作出“一无是处”的样子,博取同情;甚至,向他人投射,去攻击和贬低其它受人尊重的人,等等。
作者: 兰草    时间: 11-7-28 23:40
有时,恶劣的心境是由自我放任造成。我目前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自我价值重塑的过程。当遇到困难时,一味逞强坚持,只是不肯承认自己无能,不肯接受任何意义上的失败。但却更能说明,我是多么的不自信,和恐惧失败。 ...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7-27 20:44

为什么要和自己较劲呢?
作者: 兰草    时间: 11-7-28 23:42
明天要完成的事情:

按时间表作息。
读完那本书的第8章。
定下个项目计划。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6-29 01:34

明天完成不了,会怎样?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7-29 21:44
为什么要和自己较劲呢?
兰草 发表于 11-7-28 23:40

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诉求,和对“自我贬值”的排斥,是自己同自己较劲的原力。或者说,是“好我”同“坏我”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本我”、“超我”合力作用之下,“自我”的扭曲变形的表征。

这种“较劲”在思维层面,多会带有批判的意味,又成为自我否定的源头,负面情绪和痛苦的发生地。对“好我”诉求愈强烈,对“坏我”的恐惧和焦虑愈深刻,伴随而来可能的痛苦也就愈强烈。任何“超我”的正,都会在“本我”种下相应的负。“本我”无可能改变,就籍希望于强大“自我”以压抑和阻隔,无异于“饮鸠止渴”,最终自我崩溃,引发心理疾病。

解决办法就是认识到“好我”、“坏我”的两位一体。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诉求无可厚非,接受并感知过程中的痛苦,而非简单地自我否定,淡化或减轻负面情绪,从而了解和认知“真我”,并修正甚至调整价值观,形成良性循环。
作者: 兰草    时间: 11-7-30 12:55
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诉求,和对“自我贬值”的排斥,是自己同自己较劲的原力。或者说,是“好我”同“坏我”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本我”、“超我”合力作用之下,“自我”的扭曲变形的表征。

这种“较劲”在思维 ...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7-29 21:44

很深刻的一段话,有空还得好好来学习。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 10:52
少思考,多感知---或者说,思考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当下,否则,就应该停止思考。

思考是对已知印象、观念进行定义、定性、分类和彼此关系和链接的重构。思考,表面上是对真假善恶美丑的估别,实际上是对安全感的追逐,并追求一种超越时间的安全感,对过去,对未来。思考塑造了一个叫做“价值观”的黑盒子,将生活输入其中,期望获得真善美,却因“世事无常”而获得焦虑。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 02:40
或者说,“价值观”就是过往记忆和思想活动的积淀发酵,思考就是“黑匣子”机械的运行过程。

又或者说,过往记忆和思想活动构建了习性、好恶、对错等思维模式,大脑会根据情况以“趋利避害”地方式,选择使用某些模式来处理当下,从而产生行动。一般情况下,这种类似电脑程序式的反应机制应该运转良好。

如果真是如此,生活该是何等幸福啊,就好像饿了吃,睏了睡。然而,正相反,那个“黑匣子”里装载了太多自相矛盾的应用软件,同一个软件又反复打了太多的补丁,任何一次清理都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迭代”中,将矛盾无限放大。
作者: 兰草    时间: 11-8-3 19:18
或者说,“价值观”就是过往记忆和思想活动的积淀发酵,思考就是“黑匣子”机械的运行过程。

又或者说,过往记忆和思想活动构建了习性、好恶、对错等思维模式,大脑会根据情况以“趋利避害”地方式,选择使用某些 ...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8-3 02:40

凌晨3,4点发的帖子?
作者: 兰草    时间: 11-8-3 19:20
少思考,多感知---或者说,思考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感知当下,否则,就应该停止思考。

思考是对已知印象、观念进行定义、定性、分类和彼此关系和链接的重构。思考,表面上是对真假善恶美丑的估别,实际上是对安全感 ...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8-1 10:52

思考,表面上是对真假善恶美丑的估别,实际上是对安全感的追逐。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6 19:54
凌晨3,4点发的帖子?
兰草 发表于 11-8-3 19:18

没办法啊,我是夜班工人,
作者: 轻轻松松    时间: 11-8-6 20:42
可怜的人啊,祝福你。其实很多人都会慢慢好起来,在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你也是。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6 21:14
可怜的人啊,祝福你。其实很多人都会慢慢好起来,在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你也是。
轻轻松松 发表于 11-8-6 20:42

谢谢你的祝福。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7 08:42
大脑倾向于简单而有效(鲁棒)的模式运转,这是我们的天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在我们进化过程中,凡是节省能耗(作计算机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需要消耗太多能量和时间)并安全(即短期被证明能够保证个体生存、生物体的表型仍保持不变,或因而可能获得更大生存机会)的决策和判断都会多多少少地,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烙印在我们的DNA上。

这种决策模式是“启发式”的,“有限理性”的。即,面对外界环境,根据类似场景的记忆,在已形成的思维定式中选择可能“最优”方案,予以应对。所以,这种思维也可以被叫做“惯性思维”,或“情绪化思维”,也可以叫做“直觉”。

我们对这种思维模式有着“最原始”地依赖。感觉对的事情,无论多么好的理由也不能说服自己不去做;感觉不对的事情,无论怎样的理由自己也不愿去尝试。习惯了的事情,即便有害也不去改变;新鲜事物,即便有意也会抵触。“这种对情绪系统的强烈依赖使得理性的证据在强烈的情绪面前显得孱弱。”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7 16:09
人类的这种思维模式会对外界环境或自身产生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如同人类许多行为一样,是进化和自然选择压力的影响。有的可以视作适应性的和有益的。例如,由于这些行为能够在给定的情况下更有效的行动,或实现更快的决策;而更快的决策,能够保证更大的繁殖和生存的概率,从而产生其价值。其他则可能是导致心理机制缺陷的原因,即人脑结构的一般误区,或即在不同情况下错误使用的固有的自适应(有益)心理机制。

认识偏差是一个总称,用来描述大多数根深蒂固的心理/意识误区。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失真的感知,错误的决策,或不合逻辑的结论。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7 16:42
决策和行为偏差①

锚/锁定 - 或者说“焦点化”,是指过于依赖,或“锁定”,一个特征或少量资料片段,并以此做决定的倾向。

在决策时,锁定(认知偏差)发生在过于依赖某一特定的信息,从而支配自己的整个思维过程。一旦设置了“锁定”,就有可能片面地评判或解释其他的信息,以便进一步印证“锁定”信息的正确。与主题相关的首个被认知的(或者更普遍意义上,是自小习得的)信息可以通过这种认识偏差,影响未来的决策和信息分析。
作者: 兰草    时间: 11-8-17 20:30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3:17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由Amos Tversky 和 Daniel Kahneman 率先提出的理论。在他们的首批试验中,当要求试验对象猜测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会员国中所占的百分比时,被问及“大于或小于10%呢?”的试验对象给出了较低的值(平均为25%);而被问及“大于或小于65%呢?”的其他试验对象则给出了较高的值(平均45%)。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3:52
决策和行为偏差②

注意偏差 - 一种内隐认知偏差,是指对某个情境/环境的情绪化反应可能优先吸引并保持关注的倾向。

许多类型的认知偏差都由注意偏差而引发。一个例子就是,当人们就相互关联的事物作判断时,不会逐个检查所有的可能结果。他们只能集中于一两个可能结果,而忽视了其他。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4:05
“上帝回应你的祈祷吗?”,对于这样的问题,许多人会说“是”,并辩解:“很多时候,当我向上帝要求些什么,他都给了我。“

但当我们问自己“上帝是否给了我不曾要求的东西呢?”,或者“我是否曾经祈祷过,但却没有得到上帝的回应呢?”,我们会发现之前自己忽视的可能结果。
作者: 光明天09    时间: 11-8-19 14:11
有点看不懂  你看的是什么书呢?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4:25
有点看不懂  你看的是什么书呢?
光明天09 发表于 11-8-19 14:11

维基百科/认知偏差条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4:43
注意偏差也作用于人们习惯/喜欢去关注的信息。例如,患有焦虑症或慢性疼痛的患者会表现出更加重视能够代表/展示他们的关注或忧虑的信息。

一个有着“育儿焦虑症”的家长,较其他父母更能“发现”其子女所处环境中的危险。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4:50
注意偏差的两种形式:

个体内部 - 一个个体对某类信息(如痛苦的面孔)显示出较其他类型的信息(如中性面孔)更大的偏见。

不同个体之间 - 一组参与者显示出大于另一组参与者的偏见(对照健康组,慢性疼痛患者对痛苦的反应或信息,表现出更大的偏见)。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19 14:56
决策和行为偏差③

从众效应 - 是指个体 基于其他人在做(或相信)某件事 而去做(或相信)同一件事的倾向。该认知偏差与群体思维和从众行为相关。
作者: 兰草    时间: 11-8-19 23:28
维基百科/认知偏差条目---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gnitive_biases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8-19 14:25

全是英文,更看不懂了。
作者: 兰草    时间: 11-8-20 00:02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20 16:46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兰草 发表于 11-8-20 00:02

嗯,谢谢,我会尝试你的方法。这算不算一种“心理暗示”呢。

对于大脑正面的“心理”刺激,应该对改善个体的“不良情绪”有作用。可能需要注意两点:一、需要持续不断地;二、刺激强度需要逐步增强。

也就是说,我要“一直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每天都能看到更加灿烂的太阳,......”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20 19:24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8-20 19:28 编辑

三重脑

原文地址:   

http://www.kheper.net/topics/intelligence/MacLean.htm

神经学家 Paul MacLean 提出我们的头骨中不止装着一个大脑,而是三个。它们就像一个古迹遗址,分别生成于原有的基础之上,并代表着不同的进化阶段。MacLean 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大脑(三重脑)。” MacLean,现在是马里兰州 Poolesville 大脑进化和行为实验室主任,他说三个大脑运作就好像“三个相互关联的生物计算机,每个都拥有独特的智能,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时间和空间不同的感知,以及独立的内存”。 他指的是这三个大脑分别是--- ①大脑皮层或新哺乳动物脑,②边缘或古哺乳动物脑(系统),③爬行动物脑,包括脑干和小脑。三个“脑”分别通过神经连接到另外两个,但似乎每一个都通过“独一无二”的功能独立运作各自的“脑”神经系统。

这个假说已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模式,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大脑的运作方式。此前,大脑皮层被认为是大脑的最高水平,相对于其他低级部分,理应在大脑运作中占主导地位。但 MacLean 指出,情况并非如此,处于较低级的边缘系统,主要负责情绪控制,当它有需要时可以劫持更高级的心智活动。

有趣的是,在许多探讨精神世界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三个层面的认知,甚至是同样三个大脑的观点。例如 Gurdjieff 称为人的“三脑行为”,分别为精神之脑,灵魂之脑,和身体之脑。而类似的想法,在Kabbalah,柏拉图,和其他地方都有涉及,比如精神 - 头脑(实际的大脑),灵魂 - 心脏,以及用腹腔所指代的身体。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脉轮”的概念 - 即身体或脊椎的不同部位对应于意识的不同节点,从整体至部分,不断递归。

爬行动物脑

archipallium 或原始(爬行动物)脑,也就是“基础脑”,MacLean 称之为 “R -情结”,包括脑干和小脑,是最古老的大脑。它由脑干结构组成 - 髓质,脑桥,小脑,中脑,最古老的基底核 - 苍白球(globus pallidus)和嗅球(olfactory bulbs)。对于爬虫类动物,脑干和小脑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将此部分称为“爬行动物脑”。它具有与蛇和蜥蜴相类似的,相对古老的,运行机制。它是僵化,沉溺,强迫,仪式和偏执的,它“充满了远古的记忆”。它坚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行为,决不会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Sri Aurobindo 称之为机械心灵)。这个脑控制肌肉,平衡和植物神经功能,如呼吸和心跳。即便个体处于深度睡眠中,这部分的大脑仍在活动。

边缘系统(Paleomammalian 脑)

MacLean 在1952年,首次对 大脑的中间层 杜撰了“边缘系统”的名称。它也可以被称为 paleopallium 脑或中级(老哺乳动物)脑。它存在于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特别是早期的物种。这个存在于边缘系统的古哺乳动物脑,与情感和本能,捕食,战斗,逃避,和性行为有关。正如 MacLean 指出,在这种情感系统中,仅存在“同意或不同意”的内容。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逃避痛苦和重复欢愉。

这部分的脑通过温和的电流刺激模拟当前的各种情绪变化(诸如:恐惧,喜悦,愤怒,愉悦和痛苦等)。没有哪种情绪反应会持续驻留在一个区域较长时间。但边缘系统被视为有关情绪,注意力和情感(情绪累积)记忆的主要器官。在生理上,它包括下丘脑,海马体和杏仁核。它有助于价值判断(赋予您对某事物正面或对负面的感觉,在佛教中称为 vedena )和专注力(赋予您注意力);不可预测性(认知),和创造性的行为。它与大脑(新)皮层有着广泛的互连,从而大脑运作即不仅表现为纯粹的边缘系统,也非纯粹的(新)皮质,但两者的混合。

MacLean 声称在边缘系统中发现了教条和偏执倾向的物理基础,即思维服从于感觉,以及对欲望合理化倾向的生理基础。他发现了边缘系统能量中所蕴含的巨大危险。据他理解,边缘系统中的这个卑微的哺乳动物脑,往往是我们的价值判断的基础,而非更先进的大脑皮层。它决定我们更高级的大脑是否有一个“好”的想法,以及是否感到真实和正确。

新大脑皮层

大脑皮质,neopallium,又称高级脑或理性(新哺乳动物)脑,包括几乎整个脑半球表面(由类型更新的皮质组成,也叫为大脑新皮层)和一些皮层神经元组。它对应于灵长类哺乳动物的大脑,理所当然包括人类。脑皮层中的高级认知功能使得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MacLean 将其称为“发明之母和抽象思维之父”。人的大脑皮层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大脑总重。虽然其他物种也会有一个新皮层,但相对较小,且根本没有褶皱(褶皱说明表面积更大,更复杂)。没有皮质层的老鼠还能够以相对正常的方式生存(至少在外在行为表象上),而人没有脑皮层就是“植物人”。

皮质层分为左右半球,即所谓“著名的”左右大脑皮质。左半边脑皮质控制身体左侧,而右半边脑皮质控制身体的左侧。此外,右脑侧重于空间,抽象,音乐和艺术,而左脑更线性,侧重于理性和语言。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22 21:07
标题: [ZT]麻瓜爱魔法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8-22 21:16 编辑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http://www.lifeweek.com.cn/2011/0822/34651_2.shtml


2011-08-22 12:29         作者:曹玲 编辑:康晰




核心提示:相信魔法在你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会比你认为的更加重要。


“如果心理学家能够从哈利·波特现象中学到什么,那就是人们喜欢魔法。”


人类的思想被设计成努力寻找一种模式来确定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设想你停在一个售卖新奇食物的柜台前,买了一个从未吃过的鱼肉墨西哥玉米卷。两小时后你开始去厕所呕吐,这时你的大脑会寻找一个合理的原因来解释你为什么忽然会呕吐。在这个例子里,墨西哥玉米卷很可能就是原因。通过鉴定你生病的原因,你会知道下次如何避免特殊的新奇事物。所以,发现事物的因果关系对人类的生存是有利的,但是这也意味着因为认识有限,我们可能会认定一些错误的因果关系。


这些错误的因果关系似乎很容易发生。比如,人们都可能在背后诅咒某人,希望这些邪恶的诅咒能够起效,但是普通人会不会真的认为诅咒能生效?。。。。。。


既然诅咒有效,那么愿望是否也会有效,比如祈祷?。。。。。。对于体育迷来说,这样的情景可能非常熟悉。“看,我一宿没睡看直播,就是想让他赢,最后他就赢了。”有的球迷甚至认为,如果他不半夜爬起来观看现场直播,为自己心爱的球队加油助威,比赛的结果就可能会因此改变。


梅丽莎说:“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个线索,为什么普通人会相信魔法?我们不断地会产生一些想法,撞击我们的大脑,当这些想法似乎和一件事情一致,比如我认为红灯要变绿,而它的确变了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产生一个联系:肯定是我让灯变绿了。因此,我们常常高估自己控制外部世界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接近真相的解释。魔法让我们感觉自己比实际情况更好地控制我们的生活。比如你申请了国外的大学,你会每天七上八下地担心自己能否被心仪的大学录取,。。。。。。在申请过程中,你束手无策,你的命运掌握于申请委员会手中,他们的决定能戏剧化地改变你的职业生涯。没人希望体会到这种不受自己控制的煎熬,尤其是面临人生大事的时候。为了应付这些难以忍受的痛苦,我们常常会滋生出迷信的想法,欺骗自己认为能控制更多。


她说,在西方人们常常害怕评论连续的成功,认为一评论就会带来坏运气;人们认为一旦他们带伞出门或者洗车就很可能会下雨;人们认为和别人交换彩票,原来那张中奖的可能性就更大。


“至于人们为什么热衷魔法以及仪式,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能够减少压力。一般而言,在压力或者危险的情况下,魔法的念头会增加,对于那些处于高压状态或者无法掌握人生的人,会有更多的迷信行为。尽管热衷魔法并不能直接影响事情的进程和结果,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祈祷能够减轻压力,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健康只是一方面,在政治和体育中,利害关系重大,结果很不明朗,个人控制感很弱,此时热衷魔法或者说迷信就有了调节功能。上世纪80年代,针对乳腺癌患者的研究早已表明,对病人进行生病原因和病情控制等理论培养,对其身体恢复有着很好的影响。因此,积极地自我欺骗是一个值得追求的资料目标。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01:29
陳述性記憶(英语:Declarative memory),又名述說記憶、宣告記憶,有時也被稱為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是人類長時記憶形式的一種。它指的是能夠明確想起某個事件或事實的一種記憶。跟它相對的,是程序記憶,或是內隱記憶,那是屬於無意識,不能被表述的記憶形式。
在它之中,又可以區分出:1.與個人經驗有關的情節記憶;2.以及與抽象知識相關的語意記憶。

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又稱為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指關於技術、過程、或「如何做」的記憶。
它和陳述性記憶是以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大腦迴路來處理。程序記憶通常較不容易改變,但可以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自動行使,其可以只是單純的反射動作,或是更複雜的一連串行為之組合(相較之下,陳述性記憶一般較容易以言語表達出來)。程序記憶的例子包括學習騎腳踏車、打字、使用樂器或是游泳。一但內化,程序記憶是可以非常持久的。

關於腦部特殊區域受損(如海馬迴損傷)案例之研究指出,程序記憶和情节记忆是使用腦部的不同地方,且可以各自獨立運作的。對一個陳述性記憶正常、程序記憶受損的病患而言,他可能被反覆訓練一個任務、並且記得先前的訓練,但在任務完成的速度或是程度上卻不會有改善的現象;若是程序記憶正常、宣告記憶受損的人,他沒辦法想起之前做過的實驗內容,但實際表現上卻會一次比一次好。

小腦和基底核受損可能會影嚮程序記憶的學習。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14:05
心理治疗师可能会告诉我们,面对亲人(甚至是自己宠物)的死亡,人们会有以下的情绪循环:从震惊、否认、生气、讨价还价、沮丧到接受。

《遗愿清单》中,老富翁爱德华•科尔(杰克•尼克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告诉老机械工卡特(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面对自己将死的消息,人们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妥协,沮丧,接受。

人们习惯将身边的一切(当然,也包括自身---自己的身体,甚至是某个器官;自身形象等)套上“我”意识,或者说投射我们自己的意图,并有偏见地过滤和吸收“认同”反馈。宠物死亡,亲人故去,都可以看作是“我”的部分消失;罹患绝症而不久于世的自己,尤其如此。而日常生活中,被他人批评、诽谤或辱骂,都使我们面临类似的情景---对“我”的否定,也都会经历同样的心理活动环节。

但,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情景中,都会完整或均匀地度过这几个阶段。有人一辈子也不能接受至亲的离去,将愤怒埋藏起来;大多数人面对批评,都会一味否定,并想方设法将“我意识”中受攻击的部分合理化,或者大发雷霆地反攻他人,很少有人会坦然接受批评中的合理部分,进而修正自身;而有些人,将沮丧当作(或者说伪装成为)一种接受。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16:04
原文地址: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 ... ontent_22789049.htm

新华网伦敦5月17日电(记者黄堃)英国一项最新研究首次确认了一个与严重抑郁症有关的基因区域,这将有助于分析抑郁症的基因根源及研发相关疗法。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对800多个家族中的严重抑郁症患者进行基因组分析,他们确认染色体上一个名为3p25-26的区域中的基因与严重抑郁症有关。该区域中有约40个基因,因此下一步研究将继续探索究竟是哪些基因在抑郁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前也有一些研究探索抑郁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但本次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于,首次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分析,以充分的证据确认了一个基因区域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而在同一期《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另一个独立的美国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份同样结论的研究报告,使得相关结果更为可信。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杰罗姆·布林说,这项结果有助于分析抑郁症的基因根源,不过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有效的抑郁症疗法还需要一些时间,可能需要10到15年才能投入实际应用。

    本次研究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患者,因此相关结论可能不适合轻度抑郁者。据介绍,约有4%的人经常受到严重抑郁症的困扰,而可能有高达20%的人会在生活中某一个阶段受严重抑郁症的影响。目前对于严重抑郁症还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16:05
原文地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0/238929.shtm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发现了抑郁症的一个致病基因,这一发现将带来抑郁症诊断和治疗领域的新突破。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10月17日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上。

这个被命名为MKP-1的基因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罗纳德·杜曼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的。他们从21具曾被诊断为抑郁症患者的病人尸体上获取了脑组织样本,并将这些样本与18个健康人的脑组织进行对比。研究表明,MKP-1基因会关闭确保脑神经细胞存活和正常工作的分子通道,而抑郁症患者的MKP-1基因活性是健康人的两倍。

研究人员还对小鼠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表明,MKP-1基因被“关闭”的小鼠对精神压力具有良好的抵抗力,而MKP-1基因被“开启”的小鼠则出现了类似抑郁症的症状。

专家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涉及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目前的治疗药物对40%的抑郁症患者无效。抑郁症致病基因的发现将有助于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彻底治愈那些有抗药性的抑郁症患者。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16:08
原文地址: http://www.mittrchinese.com/single.php?p=4183

基因疗法治疗抑郁症
作者:凯伦•温特劳布 发稿时间:2010-11-05 12:14:33 点击:1139
研究人员发现他们能够通过在老鼠大脑中某个部位增强一种蛋白质来减轻抑郁症状
几十年以来,各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的作用方式几乎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操纵大脑中血清素(serotonin)以及其他化学信使(chemical messenger)的水平。新出的药物也仅仅只是在过去药物的基础上稍作改进。

现在,一组由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副教授迈克尔·凯普丽特(Michael Kaplitt)领导的研究人员, 已经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攻克抑郁症:那就是通过基因疗法(gene therapy)在大脑一个名为尾状核(nucleus accumbens)的部位中增强一种p11蛋白质水平。

“我们的确认为,大脑这个部位的这一基因的缺陷可能是抑郁症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且这种治疗方法可能将帮助改善抑郁症状,” 凯普丽特说。

之前,导致p11蛋白质处于正常水平的基因被发现与临床抑郁症存在联系。凯普丽特的最新研究,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的最新一期上,表明通过基因疗法改变尾状核部位这一蛋白质的水平能够减轻老鼠的抑郁症状。同一篇论文中描述的第二个实验表明,诊断为抑郁症的人们大脑中这一部位这种蛋白质的水平要更低一些。

据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的精神科医生与分子神经科学家斯卡拉姆·阿克巴利安(Schahram Akbarian,他本人并没有参与这项最新研究)称,大约有2%到3%的男性与6%到7%的女性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对其中大约40%的人而言,目前的药物无法完全治愈他们的症状。大多数治疗抑郁症的药物都是基于距今50到60年前的思想,他说,这个领域急需药物研发的新目标。

在动物模型中,几十个基因被发现与抑郁症存在联系,而且人类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在家族中的蔓延,也意味着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同样重要。之前的研究已经辨识出了一些参与血清素信号的基因功能紊乱,比如p11基因便是导致抑郁症的元凶之一。

凯普丽特和他的研究团队将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大脑尾状核上,这个部位参与了对满意感、奖赏与愉悦感的感知。他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这一部位是异常的。

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阻断正常老鼠大脑尾状核中p11蛋白质的功能时,老鼠表现出了抑郁症的迹象。在检测老鼠抑郁症的两个标准测试中,它们喝的糖水比健康的对照组老鼠要少,而且当它们的尾巴被拎起来时,它们抗争的也更少。这在之前证据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个证据,表明大脑这个部位的p11蛋白质在抑郁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标准的研究协议,抑郁老鼠的表现就是看起来从这种老鼠“糖果”中得到的愉悦感也更少,而且当它们的尾巴被拎起来时,它们很快就放弃了抗争的斗志。)

然后研究人员让繁殖的老鼠不产生p11蛋白质,并且采用基因疗法仅在尾状核中修复p11蛋白质的功能。正如研究人员预测的那样,这些老鼠不再表现出抑郁的行为。

为了评估p11蛋白质在人类抑郁症中的作用,凯普丽特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的合作者检查了人类尸体的大脑组织,其中一半的死者在生前被诊断为抑郁症,另一半没有抑郁症。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大脑尾状核中p11蛋白质的水平显著地低于那些生前健康的对照组。“这表明,人类的抑郁症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大脑尾状核中p11蛋白质的缺陷导致的,” 凯普丽特说。凯普丽特同时还是纽约长老会医院(New 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与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他表示,研究人员们现在正在对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将p11蛋白质注射到实验动物的尾状核中,以更好地理解使用p11蛋白质治疗人类抑郁症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虽然研究现在仍然还比较初步,但是凯普丽特说,他认为改变人类大脑中p11蛋白质水平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基因疗法直接注射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凯普丽特与他的同事及合著者布莱恩·亚历山大(Brian Alexander)持有一项与使用p11基因疗法治疗行为障碍相关的专利。凯普丽特还在新泽西建立了一家公司Neurologix,并且他还是这家公司的有偿顾问,该公司已经取得了这项治疗技术的知识产权许可。

虽然采用基因疗法治疗抑郁症可能看起来比药物治疗风险更大一些,而且侵入性也更大一些,但是这项技术在一些病例中已经表明比较安全。类似的基因疗法治疗现在正在后期的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包括将基因注射到帕金森症患者(Parkinson's)的大脑中。凯普丽特说,转变为这种治疗方法,即注射p11基因疗法将不会是一个跨度太大的延伸。而且研究人员已经试验了其他针对抑郁症的侵入性疗法,比如深度大脑刺激(deep-brain stimulation)疗法,在这种疗法中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一个电极植入到大脑中的尾状核,以治疗那些对药物没有反应的严重抑郁症患者。

关于基因疗法是否是对p11基因进行打靶的最佳方式,不同研究人员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并不一致,基因疗法现在仍然主要处于试验阶段,而且与之前针对癌症的临床试验存在联系。阿克巴利安说,他宁愿看到医药公司在他们已有的化合药物中寻找对p11蛋白质起作用的药物,而不是尝试基因疗法这种自身带有风险的方法。“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如此关注于基因疗法,”他说。“本身就没有理由去说p11蛋白质是或者不是一种可行的药物靶标(drug target)。”然而,基因疗法对具有毁灭性的、往往是致命的神经退化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ailment),比如帕金森症是有作用的,阿克巴利安说,抑郁症患者可能不值得担当这种风险。“为了尽快实现抑郁症的基因疗法,这是在帕金森症基因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当大的延伸,”他说。

凯普丽特说,基因疗法治疗可能在新药物发明之前的几年中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新药物的研发将需要寻找并发展能够瞄准p11蛋白质的小分子,而且这些分子要能够经过血脑障壁(blood-brain barrier),同时这些分子要能够在不影响大脑其他部位分子水平的情况下增强尾状核的p11蛋白质水平。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16:12
原文地址: http://www.okpsy.net/xxsh/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28

      由UCLA著名心理学教授、压力与健康研究专家Shelley E. Taylor带领的研究小组证实:尽管都携带短型(short form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 5-HTTLPR)——s/s,但是来自积极、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的儿童比来自冲突、消极家庭的儿童发生抑郁症的风险要小的多。
  研究人员对118名年轻男女志愿者的消极心里、早期家庭环境和最近压力进行评估,唾液样本用于分析志愿者的5-HTTLPR基因型(s/s、s/l、l/l)。
  研究发现,患抑郁症倾向不完全由5-HTTLPR基因决定,而是生长环境和s/s基因型共同作用的结果。5-HTTLPR基因“很容易受环境影响”。
  研究结论受到另一项平行实验支持:积极环境能够降低携带s/s 基因型人类的抑郁症发病率,生存压力大的环境提高携带s/s 基因型人类的抑郁症发病率。“基因不是定数,”Taylor说,“尽管一些基因预示着会患有某些疾病,但是其它基因,比如5-HTTLPR的作用很容易受到早期和最近生存环境的影响。这与其它强调父母和朋友等在预防抑郁症的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实验观点不谋而合。此次研究的新突破在于发现环境可以调节遗传因素的作用。
  研究受到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CLA心理神经免疫学中心(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资助。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8-31 16:13
原文地址: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 ... D96EE41&xpos=44

    人类每年有数千万人为抑郁症而苦恼!沮丧的情绪是否和基因或是环境因素有关?最近,这一古老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   

    为了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群教师进行了一项长达25年的调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基因和环境两种因素都可以导致人们患上抑郁症。   

    研究人员说,他们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基因,当人们处于极度的压力之下时,这种基因就可能导致人们患上抑郁症。研究发现,那些体内存在这种基因的人群,如果在一生中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挫折,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两倍。而那些没有这种基因特征的人在经受压力后,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则小得多。   

    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危险的基因,但并不是一种疾病基因。如果拥有这种基因的人经历了一系列沉重的打击,该基因就会增加人们患抑郁症的风险。研究人员怀疑这种基因能够抑制人体血液中的复合胺,或者是让人产生愉悦感的荷尔蒙,并且让这种感觉出现在大脑中。复合胺能够影响人的睡眠、胃口、感觉和情绪。研究人员称,有些人在一些生活压力面前似乎特别不堪一击,而有些人则如同超人一样泰然自若,就是因为这种基因可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研究人员还发现,患病的人似乎更容易发展成抑郁症。研究人员说,目前通过基因检测来验证一个人是否能提前预防抑郁症还为时尚早。但他们正在加紧这项研究,并希望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帮助那些容易患上抑郁症的人有效防止抑郁症。
作者: 兰草    时间: 11-8-31 20:59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01:49
......天择应该会对整个团队发生作用。而这样的机制也的确是人类出现社交与道德行为的重要基石。

天择对于个体的效果最好,其造成的个体适应性改变,让个体在与其他同类个体竞争时获得适应能力;天择不是以全体的福祉为目的。---威廉斯

汉密尔顿原理(亲择理论): C<R*B。 C代表行动者的成本,R是行动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基因关系,B是对接受者的好处。

多层级选择理论:团体中自私个体可能会胜过利他者,但是在内部有利他性的团体会胜过自私团体。

PS:其实不只是小规模的突变会造成演化;当社会团体与多重物种的群体因为太过紧密,以至于靠自己就能够成为高阶层的生物体时,也会促使演化发生。---大卫维尔森

互惠利他主义-〉欺骗行为 -〉辨识机制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02:08
性择---适应性指标

个体要为适应性指标付出的代价愈大,这个适应性指标就愈可靠。

繁殖潜力高-> 在意数量->尽量散播基因,越多越好->多交配,少抚养。
繁殖潜力低-> 在意质量->尽量确保少量基因能够生存下去->少交配,多抚养->对配偶更挑剔。

失控的性择:对某个适应性指标(特征)有偏好的个体+具备该特征的个体--->后代不但具备该特征,并会对该特征有偏好--->该特征成为与基因相关的特征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02:19
大脑-DHA-狩猎-合作团队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02:51
灵长类的高等智能能力,是为了适应社交生活的复杂性而演化的。---韩福瑞

马基维利智力理论(社会化大脑假说)---团队中的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是合作竞争关系,社交技巧与知识成为必不可少的适应性指标,最终以大脑组织高度新陈代谢的代价取得平衡。

人类实际上成为了自己在自然界的主要敌人---亚历山大

灵长类大脑新皮质愈大,社会团体愈大。

五种认知能力限制社会团体规模:处理视觉资讯以辨认他人的能力,记忆脸孔的能力,记忆个体间关系的能力,处理情绪资讯的能力,操作一组人际关系资讯的能力。最后一项是关键。---邓巴

与灵长类新皮质尺寸相关的五种社会行为:
一、社会团体规模;二、理毛派系(保持亲密关系)的规模;三、雄性交配策略需要的社交技巧程度(个体阶级与权力优势被社交技巧抵销);四、欺骗行为出现的频率;五、社交游戏出现的频率。

生态环境中猎食者风险及团体中的压力和复杂程度,导致大脑尺寸扩张。

根据人类新皮质计算出的人类社会团体规模是一百五十人。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12:44
社交:猩猩靠“理毛”,人类靠“八卦”。

人类80%的清醒时间用于同他人相处,其中六至十二小时在进行对话,对话内容80~90%针对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在闲聊。其中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是在自我揭露,而其中11%是在讲心理或身体状况,其余的则是喜好,计划,以及举动(之前做了什么)。

交谈的功能:培养彼此关系,满足归属需求,摄取资讯,建立名声,维持并加强社会规范,籍与他人比较以自我评估(满足自尊需求)。

男人三分之二时间在谈自己,女人只会化三分之一时间谈自己。

对话团体自我限定在四人左右。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13:09
“心智”---人脑中一组处理资讯的机制,负责所有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心智活动,产生所有行为。

组成人类心智的程式,是天择在我们进化过程中面对适应性问题所规划的,是天性。虽然这些问题对于现代社会可能已不再重要,但经由了解这些程式,我们也就有可能学到如何更有效地处理演化上的新情况。

我们能够发现他人在说谎吗?惩罚说谎者有什么好处?所有人都会说谎,或者有选择地说谎。我们真的想知道他人在说谎吗?我们收到了警告,却不能理解其意义。我们的社会教导我们不要去揭穿谎言?------皇帝的新衣。

自我欺骗---道德伪善有好处---比较有道德责任感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比较高的道德正直度。会表现道德,但不会真的比较有道德。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13:17
为什么语言越来越复杂?--- 性择?

为什么做(群体)游戏? --- 为什么有运动? --- 适应性指标 --- 看起来年轻 --- 冠军地位奖励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13:45
道德感是我们的天性?或者是后天习得?--- 性本善?性本恶?--- 我们有没有内建的道德程式?

例证:反对乱伦的道德态度强弱,与成长过程中实际与异性手足共同生活的时间长短,呈正相关趋势。

诠释模组对所不理解行为的“合理”解释。

铁路工程包工头---盖吉---被一米长的铁条贯穿脑部的人--- 理智与记忆正常,性格变了,情绪反复无常,无法作决定,行为超出了社会可接受的范畴。另一个脑肿瘤摘除手术后,智力测验正常,不能作决定或计划,没有情绪了。

情绪在作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完全理性的大脑是不完整的大脑。--- 做决定之前,会先出现情绪反应,如果出现负面的情绪,所面对的选择会在理性分析前就被删除掉。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 14:10
情感性引导---自动化过程:1、动作学习。2、对感知事件的前意识处理过程。

我们有负向偏误---发现狮子比看到草莓重要。---新闻行业需要负面消息生存。---字典里形容痛苦的字眼比形容愉快的字眼要多得多。

负向偏误的适应价值:1、负面事件有影响力;2、负面事件很复杂;3、负面事件会突然发生,需要及时处理;4、负面事件可能会扩散(腐败的食物)。

资讯传递途径:1、正常路径: 丘脑-> 知觉处理区->额皮质; 2、捷径:大脑杏仁核 --- 参照已有类似模式比对,直接影响运动系统,或产生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后续资讯的处理方式,改变想法。

无意识的模仿

第一印象

接近还是后退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3 00:45
道德判断的神经生物学

电车两难题---不能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感觉很差,或者说,情绪不能中立的情景,会让人放弃行动。

模组化的脑理论:大脑有着特定回路处理特定问题的观念。---在回应选择压力的过程中演化而成的心智处理单位。---使用直觉模组即简单又快速,需要花的力气也最少,因此成为大脑的预设模式。

道德模组由来:1、天生;2、后天习得;3、二者皆有。

普世道德模组清单:互惠行为、苦难、阶级制度、内外团体的界限、纯净。

道德所关心的领域:自主伦理,关于个人权利、自由福祉的部分;社群伦理,关于保护家庭、社群、国家的部分;神性伦理,关于精神层面的自我以及身心的纯净。

道德情感和自私基因的理论一致。---法兰克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3 01:09
互惠模组:--- 某人为他人做某件事情,是相信他人会在未来以同等价值的事作为回报。

与互惠行为有关的道德情绪:
同情---让人有交换的动机,是推动互惠的初始力量。
愤怒---促使惩罚交换行为中的欺骗者,对不公正的反应,会成为报复的动机。
轻视---看不起没有尽到本分或不符合自称的人,进一步的交换就比较不会发生。
感激---对交换行为,或对发现欺骗者的人--- 防范欺骗者的社会机制?

公平虽然是互惠中衍生出来的美德,但却不是互惠行为的主要部分。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3 01:23
苦难模组:--- 担心受苦,对他人的生理痛苦迹象敏感或厌恶,以及厌恶制造痛苦的人。

从中衍生出的社会美德是怜悯与仁慈,以及正当的愤怒。

阶级模组:--- 与重视地位的社会环境中的活动有关。

罪恶感和羞耻心可以是所有道德模组的动机。其他基于阶级有关的情绪是尊重、敬畏,或是怨恨。

基于阶级的美德有尊重、忠诚、服从。

内外团体联盟模组:--- 辨识盟友的模组。

相关情绪:
怜悯其他团队、蔑视其他团队、愤怒、罪恶感(因为不支持自己的团队)、羞耻感(背叛团队)、难堪(让团队其他成员失望)、感激。

辨识盟友的模组根源于模仿---像是从正向偏误衍生出来。

相关美德:信任、合作、自我牺牲、忠诚、爱国心、英雄主义。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3 01:44
纯净模组:--- 根源于抵御疾病 - -- 核心厌恶。

厌恶的情绪保护了纯净。厌恶似乎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情绪,是人们拒绝食物的四种原因之一,其他三种是:不好吃,不适合,危险。

人类出核心厌恶外,其他主要厌恶内容:1、能联想到自身的动物本质的事物;2、观念中有风险的人际污染源;3、道德罪行。

相关美德:干净、贞节、纯净。

有些美德很容易学习,有些则很难。学习惩罚骗子很容易,学习原谅他们则很难。

美德是文化所定义在道德上值得称许的行为。不同的文化重视不同的道德模组产出。
公平:基于需求?基于勤奋?基于平均分配?
忠诚:重视家庭?重视同僚?团体?国家?
荣誉---混合了阶级、互惠、纯净模组共同连结所衍生的。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3 02:09
理性的介入:

合情合理?或者只是合情。---轶事证据 与 事实证据。

争吵 --- -交谈双方对话题有了强烈反应,继续交谈就是在浪费时间。---“等到开始吵架时,工作已经完成了。”--- 大脑是赢得争论的机器,找出真相不是它的工作。---赖特 --- 不管是否有道德或者逻辑价值,它都准备好了说服全世界,而且有时它的技巧比美德更令人赞叹。

盲从 --- 人群,很多时候更像是 --- 羊群。 --- 社会压力、权威压力。

直觉判断可能被取代的四种情况:
一、在社会环境中被说服(也不一定是理性的);
二、盲从(更不一定是理性的);
三、理性判断连结;--- 在初始直觉比较弱,而分析能力比较高的时候发生。--- 也就是面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或者不会钩起什么情绪的时候。 --- 双重态度的产生
四、个人反应连结;--- 审慎思考过程中冒出的新的直觉,可能凌驾于原有直觉之上。 --- 需要情绪偏向以抉择。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3 02:41
与道德行为相关的个人因素:
1、智商:与诚实度成正相关。
2、抑制,或者说自我控制:驾驭情绪系统想要达成目标的能力。--- 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一个层面。能够抑制破坏承诺的冲动反应的能力。--- 热情绪系统,快速的情绪处理,对启发性事件产生反应,并利用大脑杏仁核为基础的记忆,就是所谓的“行动系统”。冷认知系统,较慢,负责思考复杂的时空或不连贯事件与想法,神经基础位于海马回与前额叶,也称之为“知道系统”。--- 这两套系统的互动对于自我规范以及与自制相关的决策极为重要。互动方式随年龄(年龄愈大,冷系统愈活跃)、压力(压力愈大,热系统愈占主导)、性格有所不同。

纳粹大屠杀中救援犹太人的道德力量:
37%是移情作用的驱使(苦难模组);52%是“表现并加强与社会群体的联系”(联盟模组);11%是因为原则立场(理智思维)。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4 01:13
我们能否感知他人的痛苦

理论理论
模拟理论---在内心刻意且自愿的(也可能是无意识且非自愿的;也可能是二者皆有)试图模拟或复制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在决策过程中加入反馈资讯,最终获得对于他人感受的想法。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4 02:34
自愿模仿:生理模仿

出生42分钟到72小时的新生儿就已经有准确模仿脸部表情的能力。---模仿的能力一定是天生的!?

模仿的动作不会一模一样,但会指向同一个目标。

模仿行为似乎是人类世界所特有的。

非自愿的模仿:拟态

夫妻相?

有情绪特征的表情、对话中身体动作、

在人脑无意识反应的部分,人们与相似的他人形成一种连结,并且也喜欢这样的人。模仿增加正面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助长移情作用、喜爱的程度以及平稳的互动关系。--- 而有意识地模仿不但迟缓,而且“看起来很假”,反而使得同步性质中断。

帕金森病症会侵蚀控制脸部非自愿无意识反应的神经系统,患者无法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正常的脸部反应。

情绪拟态?

PS.感觉---对身体某种状态(情绪)的感知,还有对于针对某个主题的某种思考模式与想法的感知。身体会对刺激自动产生反应,出现无意识的情绪;但只有当你的大脑意识确认了这种情绪,你才能说你有“感觉”。---是情绪造成感觉,不能倒因为果。---达马修

情绪感染:

育儿房的娃娃齐声哭。--- 情绪感染?或者是无意识模仿?

情绪的两项构成要素:心情以及知道为什么会感到这种心情的知识。心情的定义是经验要素本身,不包括知识的部分。--- 不经(或者不能够)有意识辨认的心情,将成为不可感知的情绪。

婴儿呈现母亲的心情:

有一个抑郁母亲的婴儿会有心跳速度与皮质醇上升的压力反应。比较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缺乏满足的表现,更挑剔而被动。

情绪感染的神经机制:

要了解他人厌恶的脸部表情,和自己经历相同情绪时,所开启的脑部区域相同。--- 脑部左前方的脑岛和右前扣带皮质。--- 具有演化优势 --- 你的同伴咬了腐烂的肉,做出厌恶的表情,你就不用再试了。--- 而,令人愉快的气味不会引发同样的反应。

痛苦显然也是共享的经验。--- “看见”与“经历”痛苦对大脑的一个区域(前喙扣带皮质、双边前脑岛、脑干、小脑)有着同样的反应,但只有承受痛苦时痛感区域才会有反应。

尚不可知部分:先模拟了情绪才出现无意识的生理模仿,还是先有了无意识的生理模仿才产生情绪?

生理模拟:

对每种不同的情绪,人们都会产生一套不同的生理反应。

移情能力高的个人比较容易经历他人的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会让受试者与目标产生相似的无意识反应模式,因此造成较高的生理连结。

右前脑岛与可体认到的内部器官反应有关。--- 天生脑岛比较大的人,以及过去有比较多负面经验的人(学习到了这项能力),会比较了解自己的身体感觉。
作者: 兰草    时间: 11-9-5 21:00
自愿模仿:生理模仿

出生42分钟到72小时的新生儿就已经有准确模仿脸部表情的能力。---模仿的能力一定是天生的!?

我家孩子模仿能力好象很强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5 21:16
自愿模仿:生理模仿

出生42分钟到72小时的新生儿就已经有准确模仿脸部表情的能力。---模仿的能力一定是天生的!?

我家孩子模仿能力好象很强
兰草 发表于 11-9-5 21:00

祝福!小孩多大了?
作者: 兰草    时间: 11-9-5 21:19
祝福!小孩多大了?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9-5 21:16

送礼物,就告诉你。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5 21:22
送礼物,就告诉你。
兰草 发表于 11-9-5 21:19

好!问问小家伙想要什么。
作者: 兰草    时间: 11-9-5 21:32
好!问问小家伙想要什么。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9-5 21:22

开个玩笑,谢谢~
觉得可以和你这个“陌生人”开玩笑,才这样说的。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5 21:36
呵呵,知道。
作者: 兰草    时间: 11-9-5 21:46
呵呵,知道。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9-5 21:36

知道开玩笑,才这么大方呀?
我是认真滴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6 21:25
成对的缺陷:--- 如果个体自身不能感觉到一种情绪(缺乏脑部活动与生理反应),就不能体认到他人的同类情绪。

与厌恶相关:
亨丁顿舞蹈症---脑岛与被壳受损---体认他人厌恶情绪的能力有限---对于引发厌恶情绪的情景的厌恶反应轻微。
双侧脑岛损伤患者---无法从表情、动作、叙述及图片中体认厌恶情绪---什么都吃,连不能吃的东西也吃。

与痛觉、恐惧相关:
右脑杏仁核受伤---体认恐惧、愤怒、悲伤等负面脸部表情的能力受损。
左脑杏仁核受损---还是能够体认这些表情
两侧杏仁核受损---在诠释恐惧表情方面的能力,表现出选择性的缺陷。---患者的智力都能了解什么样的情况应该害怕---但不能体认他人脸部表情、动作或声音中的恐惧---关于愤怒以及恐惧情绪的经验比较少。

在有意识的大脑不能参与的情况下,情绪模拟仍就可能,只是缺少对该情绪的诠释性感知。---盲视患者---无法猜测表情所含情绪意义(视觉皮质连结阻断),输入资讯经丘脑至杏仁核,模拟感觉,并以此(无语言中枢参与)猜测表情含义。

抑制情绪的药物:---当使用阻断多巴胺行动的药物时,对威胁和挑衅的反应会减少,但并不影响生理行动能力。---人类对于这些负面情绪可能演化出相应(抑制?)系统,负责察觉并协调对于不同生态威胁或挑战的弹性反应。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6 21:35
其他动物也会模拟行为与情绪吗?---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也有类似的无意识情绪模拟。---情绪感染在猴子之间相当显著,老鼠和鸽子也有同样现象。

人类移情作用程度远超其他物种。

黑猩猩的哈欠---可能是移情作用的原始形式---与心智推理与自我知觉相关脑区域相关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6 22:02
神经镜像元---在人脑的很多区域找到了镜像神经元系统---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不同,人类即便在没有目标的时候也会启动镜像神经元系统---镜像神经元的功能之一,了解(有目标的)动作,即意图。

了解情绪的镜像神经元---脑岛的反射系统不仅和情绪观察有关,也和透过内脏运动反应所调节的理解内容有关。---某些自闭症症状可能是因为镜像神经系统的缺陷造成---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执行动作时与一般儿童同样,观察他人动作时不同,显示其反射系统有缺陷。同样在模仿情绪表情与观察他人情绪时表现出镜像神经系统失能。他们不能使用透过脑岛连结边缘系统的右脑镜像神经机制,而是增加视觉与动作的注意力,因此不会感受到所模仿的表情所产生的内在情绪。---镜像神经系统失能可能是自闭症社交缺陷现象的核心所在(非社交性注意力缺陷与此无关)。

特定情绪与脑部特定部位的活动有关,特定生理反应与特定脸部肌肉运动则会造成特定的表情。当我们感知到(看见)他人表现出某种心情或情绪时,我们在生理上与身体上都会无意识地模仿对方,在心理上也会有某种程度的模仿。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11-9-6 22:15
注意偏差也作用于人们习惯/喜欢去关注的信息。例如,患有焦虑症或慢性疼痛的患者会表现出更加重视能够代表/展示他们的关注或忧虑的信息。

一个有着“育儿焦虑症”的家长,较其他父母更能“发现”其子女所处环境中 ...
太阳黑子 发表于 11-8-19 14:43
这句好像说的就是我。。。。。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6 22:45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9-6 22:51 编辑

不只是无意识的

面部先天瘫痪的人,不能模仿表情,但能够辨认他人面部表情所代表的情绪。---运动系统障碍,镜像神经元仍旧启动。
先天无痛症患者,没有痛觉,但同样能够从面部表情体认疼痛及其程度,且判断能力与其个人的情绪移情作用高低有强烈相关(对照组无此相关)。
有着相关长期缺陷的个体,可能通过不同于正常个体的通路,有意识地学习到了体认他人情绪的能力。

ps1.模仿行为的发生与体认脸部表情的准确度间无关联。
ps2.个体不会模仿对手或反对、讨厌的人的表情---对无意识模仿的有意识抑制能力。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6 22:49
这句好像说的就是我。。。。。
明月清风 发表于 11-9-6 22:15

嗯,是啊。认知偏差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6 23:09
能够改变自我情绪及感觉的思考方式之一---对该情绪有意识的“再评估”。<---即,个体让自己有意识地感觉到该情绪,并且需要自愿的认知评估。<--- 脑扫描结果显示在再评估过程中,与情绪处理有关的区域活动减少,与记忆、认知控制、自我监测等相关区域会启动。---“再评估”能够缓和情绪与相关模拟。---另,左脑在此时比较活跃(个体“说服”自己采用“再评估”策略,使用了位于左脑的语言中枢;另一种解释,左脑是与评估一般正面情绪有关的部位)。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8 01:44
抑制---自愿性的不表现出情绪迹象---需要个体持续性地监视自己(的表情或行为)并进行修正---会使用能力有限的意识神经回路,转移对该心理互动的意识注意力---使得没有多余能力处理该互动,并影响对它的记忆。

抑制与再评估的不同---抑制不会减少负面行为的情绪感受(情绪还在,个体只是不把它表现出来);而再评估会尝试了解新的信息,改变对负面刺激的态度,借以增加正面行为的情绪感受,从而改善该情绪。---因此,抑制不但无法甩掉这种情绪,而且还没办法感受到好的情绪。--- 同时,抑制也不会改变个体的生理反应,还是会感觉到心血管活动增加;而再评估可以改变个体生理反应,减少高压情况的压力。

抑制对社交互动(模拟)的影响 --- 隐藏了他人可以感知的的重要讯号---> 时刻监视自己表现 ---> 分心 ---> 注意他人的意识有限 ---> 负面的社交结果 --- 同抑制情绪表达的人沟通,双方的血压都会升高。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8 02:00
想象力 --- 凭借抽象的输入模拟情绪。

书面文字 --- 读小说 --- 福尔摩斯观察华生看文件的样子 。
在无声琴键上演奏和只是想象自己在弹奏同一首曲子,启动钢琴家同样的脑区域。

想象力补充可见资讯的限制或不足 --- 运动员比赛中摔倒 与 小偷逃跑时摔倒
想象力可让我们再评估情况 --- 模拟过去(的经验,并体验当时的情绪)或放眼未来(将曾经的情绪经验应用在将来的可能情况中)

想象力是一种刻意的处理程序,需要的不只是无意识的模拟,还需要有意识的参与。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8 02:49
如果说,我看见他人痛苦时,与我自己痛苦时,启动同样的神经区域,那么,我又是如何分辨是“我”或是他人在痛苦?(如何分辨这是“我的”感觉或是他人的感觉?)

自我知觉 --- 脑部的确有机制能够辨别生理上的我、其他人、心理上的我,这三者的不同。

自我中心 --- 我们利用自己的心智资源来了解和预测他人的行为和心智状态。

观点取替 --- 心智弹性 --- 规范(或禁止)自己的观点,使我们有采取他人观点的弹性。而自己观点的抑制失败,可能造成对他人观点的错误评估。--- 这种能力在四岁左右明显臻于完善 --- 其中涉及认知控制,心智推理能力以及前额叶皮质的成熟。

颞顶联合区 --- 在辨别自己与他人的行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整合......等不同部分的输入。

灵魂出窍经验 --- 自己的第三人角度观点 --- 电刺激位于顶叶的脑右角回 --- 看见自己躺在床上,从上往下看的。但只看到自己的脚和下半身。 --- 颞顶联合区无法整合自身五官所接受到的信息而造成的,并推测 颞顶联合区的错误会造成自我经验与思考的崩解,导致重叠影像、自我定位、观点、“我”意识等灵魂出窍经验者所看到的幻想。

禁止的源头 --- 大脑前额叶腹侧皮质 ---让个体能够从自己的观点转移到他人的观点 --- 禁止自我观点的能力

体感觉皮质区 --- 分成多个特定区域,与身体特定部位相关 --- 只在采取自己的观点时会启动 --- “如果我感觉到了,就是我自己,不会是别人”

采取第三人观点和各种心智推理活动会启动同样的区域

采取与自己相似的人的观点时,与设想与我们不同的他人的观点时,所启动的区域不同 --- 内团体与外团体 --- 只对团队内部的他人采用模拟其感觉或做法的方式,以预测其行为 --- 或者,只将个人目标或喜好投射在与自己相似的人身上 --- 社会学:人们相信非我族类者不会有和自己相同的情绪或情绪深度 ---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8 03:06
人类的性情对于演化出更复杂的社交认知形式是必须的 --- 非人类灵长类抑制自我观点的能力不足,因而限制他们的合作 --- 假设:现代人类社会演化的重要第一步,是为了因应众多控制情绪反应活动的系统,而选择的一种自我驯养。--- 侵略性或暴虐行为,成为负向天择特征。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9 01:42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9-9 02:32 编辑

收藏

不用回复,不用顶,也不用转载 --- cocofu

【美文共赏】Anyway --- cocofu

【美文共赏】学会站着睡觉 --- cocofu

绝不自杀的14种理由 --- cocofu

考试学习心理 --- cocofu



......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1 01:30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1 01:32
艾克曼(美国心理学家,是研究情绪和面部表情的先驱。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通过一项对巴布新几内亚 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设计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他指出,一个孤立文化中的成员可以明确的辨别出照片中与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员表情表达的情感。他们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描述情形。他推断,与某些情感相关的表情对所有人类来说是很基本的,或者说在生物学上是很普遍的。以下是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

愤怒
厌恶
恐惧
快乐
悲伤
惊讶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艾克曼又扩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现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

愉悦
轻蔑
满足
窘迫
兴奋
内疚
成就感
安慰
满意
感官愉悦
羞愧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5 14:57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9-15 22:01 编辑

继续......

你是个二元论者吗?你相信有灵魂吗?你的意识/灵魂/心智到底是什么?它与你的身体是截然分开的吗?

1、大脑如何形成信念;2、大脑如何形成我们是(由身体与灵魂)二元组成的信念。

信念形成系统:
反身系统
非反身系统 --- 迅速、无意识的。不可分类为“信念”的一般想法。

对生物学相关现象的直觉:

天生的分类系统? --- 推论每个物种背后都有决定其外表与行为的根本天性,或称为本质(非感知属性)。

对于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人类各有一套神经机制,以及针对特定领域的知识系统。

你可能有天生的知识让你在看见一只蹑步行走的、有尖牙的、双眼位于前方的大型动物时,就知道它是一只猎食动物。这种将猎食者归类于特定领域的机制不限于人类。这些机制不需要个体先前的经验或社会情景就能发挥作用,它们是天生的、内建的。

幼儿有天生的能力以分辨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体 / 儿童天生就是本质主义(感官能够感知的物体具有无法感知的真实本质)的信徒

推论系统特点:
1、不同领域负责处理不同种类的问题,有特定的处理资讯方式 --- 有特定的输入格式、推论资讯方式以及特定的输出格式 --- 人脸识别系统;
2、用于处理特定问题的特定领域不一定符合现实; --- 无处不在的“人脸”
3、特定的系统是演化选择结果,有其原始的设计功能;
4、目前各领域的使用方式,可能与原先被选择使用的方式不同;
5、只能在原本被规划的范围内学习并推论;
6、不同领域学习事物的方式也不同,有各自的发展过程;
7、有机体的一生都持续受到基因的影响;
8、接受正常环境中的刺激输入,是发展这些系统的必要方式;
9、这些系统可能相互连结,使用时,不只一个区域会被启动。

可感知的---表象 Vs 不可感知的 --- 本质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5 22:59
对物理学相关现象的直觉:

两、三岁的婴儿了解可观察到的现象背后的成因力量 --- 有重力存在 物体是恒存的/维持原状 移动是连续的 物体不可穿过其他物体 --- 推理能力

对违反直觉的现象的反应

我们对物体(尤其是人造物)依照功能或是目的分类;对动植物以等级体系分类。

与心理学相关的直觉:

心智推理系统 --- 通过直觉了解他人所有的看不见的状态 (信念、欲望、意图、目标),而且知道这些会造成行为与事件。 --- 用于他人,也可用于其他生命体,甚至无生命的物体上 --- 拟人论

另一个心智推理的常见方式 --- 目的论 --- 四至五岁时完整发展的预设思考模式 --- 儿童更加偏向认为所有物体(包括动物和他人)都是为了设计好的目的而存在 --- 可能是心智推理的前驱表现 --- 尝试解释某项结果是某物所造成的(看不见的因果关系)

发展成熟的心智推理能力,不会受限于可观察到的现象 --- 籍由他人心理状态推论并预测可能的行为。

有时会失控的目的论推理 --- “我”意识(能动意识/主动意识/自主意识)中过度活跃的“侦察”设备 --- 疏失管理理论(小代价可预测的错误偏差的心理决策规则)

特别创造说 --- 为了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存在 --- 过度活跃的侦察设备( 一定有个“谁”);目的论推理(一定是有目的的,是那个“谁”的欲望、企图和行为的结果);翻译器 ( 试图解释的需求)。

心智推理是“移植”到原有的认知系统上的,并未取代它,所以不一定每次都会使用。人类因此有额外的能力去思考心智状态,重新诠释已存在的、复杂的社会行为。
作者: 兰草    时间: 11-9-17 16:28
这么长的文字,都能看完呀?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9 11:25
这么长的文字,都能看完呀?
兰草 发表于 11-9-17 16:28

慢慢看哦,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9 11:43
本帖最后由 太阳黑子 于 11-9-21 00:59 编辑

当资讯不足时,更专门的领域(类似于心智推理)就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常常是属于社交互动的情况)介入,预测他人行为,或指导个体行为。 --- 你可能与你的狗(没有心智推理能力)所预测的别无二致。 --- 对于他人心理的直觉反应是一个独立领域,不同于对生物或物理现象的直觉反应。

自闭症患者的表现 --- 大分裂 --- 自闭症患者缺乏理解他人有欲望、信念、目标和意图的能力(心智推理能力) --- 自闭症儿童会做出物理性质或关系的描述,直觉地将其他人当成物体对待,从而无法预测他人的行为。

经验的二元性 --- 人类将对物体的理解与对社会和心理的理解分开处理的情况,是造成“经验的二元性”的原因。--- 非反身直觉信念认为,身体和意识本质是分开的。

我们可能是唯一的二元论者。
作者: 太阳黑子    时间: 11-9-19 12:37
反思信念

1、非反思信念是预设值;2、好的反思信念会与非反思信念合并 --- 看起来愈有道理的信念愈会直觉化,也愈容易学习或接受;3、记忆和经验可能影响反思信念; --- 记忆的塑造需要感知刺激、编辑和收集资讯、并在合理诠释后存档(都是非反思系统的工作),可能是错误的记忆或经验;

反思信念需要比较多的时间,所依据的记忆或经验可能受到非直觉信念的高度影响,同时还有情绪的参与......

科学思维方式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