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陈毅雄:自闭儿家长指南 [打印本页]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3 20:19
标题: 陈毅雄:自闭儿家长指南
陈毅雄写的《自闭儿家长指南》我觉得写得很好很强大,特此推荐。

http://iautistic.com/downloads/autism-parent-guide-simplified-chinese.pdf
作者: 燕原    时间: 11-4-4 11:14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4-4 11:16 编辑

“自闭儿的社交障碍使到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人为他们付出的牺牲和帮助。因此,
许多自闭儿觉得自己一直在顺从和帮助他人,但完全没得到任何回报或感激。
他们对世界满怀怒气:为何他人坚持强迫、忽略或反抗他们?
由于缺乏完整的自我感,他们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拥有情感和个人历史。因
此,他们也不会发觉自己能够掌握情感,或能够应用自我的经验改变未来办
事或判断的方式;老师和家长得明晰地向他们解释这些概念。
直到他们接受地球生活为善良、美丽、和有意义为止,他们是无法结束自己
和他人的隔离。”

我很好奇陈毅雄是怎么有这样的观点的,这在我看来完全是NT的立场,不是ASD的立场,他几乎完全站到NT的立场去了。
立场的转变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贯坚持我是AS。在AS的立场来看,地球的不善良和美丽,完全是NT造成的,呵呵。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4 23:27
的确,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AS有AS的观点,NT有NT的观点,都不能说是错的,只能说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陈毅雄以前也是极为反感地球的,后来才接受了地球。他有一个观点就是,ASD要首先接受地球生活是美好的,才会去主动融入。他自己的接受过程,一是通过情感释放疗法,释放了很多负面的情绪;二是读了一些书籍,比如《与神对话》,让他改变了看问题的方式。我的理解,从反感到接受是他对自己的一个超越,外界的力量比如说教或者强制是不可能起这样的作用的,这完全是一个内在的转变。在这个转变发生之后,他才慢慢地去接受和学习NT的处事方式,而不再排斥。

他的这个指南是为NT家长写的,他也是努力在和家长共情,这样家长也就更容易接受。他在做自闭症分享的过程中,对家长的心理肯定也有了不少了解,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担心和不解,所以我觉得他写得很有针对性,很中肯。他提的建议基本上是“顺势而为”而不是“控制”“强扭”,这也是我赞成的。

我不怀疑他原来是ASD。一个ASD能变成一个NT,这是一个奇迹。要是让我去变成一个ASD,完全理解ASD的立场,我觉得是做不到的,我只能根据自身的ASD特质尽量地去体会,但是我无法超越。所以我也可以理解,一个ASD也无法完全理解NT的立场。我们只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尽量地包容。

陈毅雄把ASD的感受用NT的语言从NT的角度解释给NT家长听,我觉得他做得很成功。
作者: 燕原    时间: 11-4-5 07:56
我依然不明白立场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比如在国内入党,在国外信教,但是这些人都比从ASD转到NT好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陈毅雄给人的感觉比较假,他写的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对市面上书籍的概括,而不是自己的亲身体会,因为除了他突然感统部分开窍了,我相信这点,但是其他方面,我看不出他能够同理ASD对NT社会的愤怒的根源。如果说是他的精神境界提高导致的,这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如果相信陈毅雄的奇迹,是否意味着也相信其他孩子能够完全从ASD转化为NT呢,而这个相信,或者希望,是非常危险的家长主观愿望。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5 17:03
不错!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5 17:48
我依然不明白立场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比如在国内入党,在国外信教,但是这些人都比从ASD转到NT好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陈毅雄给人的感觉比较假,他写的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对市面上书籍的概括 ...
燕原 发表于 11-4-4 23:56


“奇迹”就是稀少的,不是普遍的,至少我自己就不会去期盼奇迹的发生,我也不担心其他家长会以陈的奇迹为目标。有陈毅雄这样的人能从两方面解释ASD,无疑对家长是有帮助的。如果他当初不是ASD,他会有那些他自己描述的体验吗?我觉得一个NT是不会有那些体验的。陈毅雄也一直在解释自己的体验,而不是宣传他的奇迹,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是误导了。另外他给家长提的建议,我不认为仅仅是对市面上的书籍的概括,有一些确实是已经存在的方法,比如社交故事之类,这是难免的。但是我可以看到有很多是从他自身体会得来的,和专家们的建议明显不同,也不符合主流。

至于对NT社会的愤怒,是不是一个人达到了Z就会消失了呢?这个可以探讨。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5 18:12
本帖最后由 沉~静 于 11-4-5 18:16 编辑

我就是不能共情他描述的自己的体验,因而不能相信他小时候是个自闭孩子。我想他小时候是有感统问题的,但并没有自闭孩子的核心问题,而正好我和我儿子都没有他的感统问题,所以对他讲的就不能共情。他说的社会性方面的体验,跟我自己的感受都是相反的。而我对自闭最核心的感受,他一点也没提到。如果尽量客观地描述,而不加主观判断的话,我只能说,他是我看到所有自闭人士或者自闭孩子父母对自闭的描述中,最没有同感的一个,事实上,惟一一个。

黑眼睛推荐这个指南,我相信你的判断。我想大多数NT家长可能想法的确跟我们不同,需要这种能站在nt角度去替ASD说话,才能首肯。但我很不幸地一下子正好看到有一条说如果你的孩子会拿玩具来玩想象故事,那你孩子就不是ASD。然后,我就没看下去廖……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5 18:40
我也看到那条了,不过我可以忽略,不觉得是什么大问题。专家们说的不靠谱的多了去了,再说一个人也不可能全面,总是会有盲点。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5 20:07
他说的社会性方面的体验,跟我自己的感受都是相反的。而我对自闭最核心的感受,他一点也没提到。
沉~静 发表于 11-4-5 10:12


沉静能举例说明吗?哪些体验和你相反,你对自闭症最核心的感受是什么?
作者: 燕原    时间: 11-4-5 21:41
和我的观念正相反的是这个:

“我该怎样教导自闭儿?
由于自闭儿不能依赖本能与情感,只能以未成熟的逻辑思维来思考怎样做;
我们应帮助他发展这重要的生存技能。
在他略懂得应付外界事物时,正好利用一些简单的游戏和活动,让他学习如
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也许(家长或老师)本想锐意发展他的思维,但要是孩
子长大后仍不懂怎样与社会联系的话,势必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当孩子能够好好掌握身体动作之后,就可以集中引导他不要单靠自己的思维,
使他转移去学习控制情绪的功课,让他重新发掘其本能(instinct),从而认
识怎样处理人际关系。”

他的观点是发掘本能,就可以提高社会性,而我的观点是本能是注定差异最大的部分,如果想融合,就必须从高层思维入手。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5 22:31
"他的观点是发掘本能,就可以提高社会性,而我的观点是本能是注定差异最大的部分,如果想融合,就必须从高层思维入手。"

我理解他说的本能是与身体有关的、人为生存而有的能力与界线,我认为人关于这部分是相同的。这也与直觉有关。当直觉出现替代逻辑来指导行为时,人便比较容易处于当下,对当下的人与事有较为清晰与准确的判断。明确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这是与环境--包括属于环境之一的社会--恰当融合的前提。

而在高层思维上,恰是分别相当大的。正因为高层思维的巨大差别,当一个人由思维掌管行为时,才会在行为上与他人有巨大差别。

不是所有人生来都有本能与直觉的。我的本能与直觉也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当它们发展起来后,对于身处何等环境、我可以说什么做什么、不可以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清晰地显现,远比使用头脑和逻辑更为直接与快速。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5 22:37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1-4-5 22:39 编辑

另外跑个题。我觉得像美国等文明发达国家,并非是对他们自我成长更好的环境。最能够令他们快速成长的可能恰是中国这样复杂的国家。也只有在中国,他们才可能得到更多"挤压",
假如能够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小环境的话。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6 03:40
我想他小时候是有感统问题的,但并没有自闭孩子的核心问题,而正好我和我儿子都没有他的感统问题,所以对他讲的就不能共情。
沉~静 发表于 11-4-5 10:12


我儿子有听觉敏感问题,他的视觉也有问题,左眼有一点向内,两个眼睛不能聚焦在一个点上。他的身体协调性不好,动作有一点古怪。这些大概就是感统问题吧。沉静家的小马有没有这些问题呢?

我一直觉得自闭儿都有感统问题,而有感统问题的孩子不一定自闭。那么,有没有根本不存在感统问题的自闭儿呢?还有,“社会性本能”是一个独立的本能,还是一个依赖于感觉系统的本能(这个和燕原提过)?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3:27
本帖最后由 沉~静 于 11-4-6 14:14 编辑

小马听觉敏感很显著,在教室或者学校礼堂里,孩子们都被要求安静坐着的时候还好,每次只要是老师让孩子唱歌或者鼓掌或者自由活动,总之每次其他小朋友最高兴兴奋的时候,就是他捂紧耳朵的时候,如果是吵闹的活动,比如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去礼堂做亲子游戏,那他在捂耳朵一段时间后就会发脾气。他的感统问题也很显著,身体明显不协调,动作也是有一点古怪,运动时拍下的照片经常同手同脚。视觉主要是近视(500多度了),散光还是逆轴的,但这个应该不算特殊问题吧。小马每天都会因为撞到东西而大呼小叫好多次,端不稳东西,经常洒,还经常撞翻打碎东西,几乎每次带他出去吃饭都会打破饭店的餐具。带他去购物,要么留他在车上,要么放他在阅读玩具区,因为他总是会挡路,撞到别人。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4:11
本帖最后由 沉~静 于 11-4-6 14:25 编辑

无论从身体上(感官过于敏锐,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协调性,肌肉低张力,睡眠障碍,肠胃不好,过敏,甚至小K妈提到禁食观察的面部指标——眼睛下有青色,脸和耳朵潮红,嘴唇鲜红,都无一例外地极其吻合)外观表情上(永远一副神思不属心不在焉的样子,笨拙),还是自我管理能力上(进入小学的孩子最容易体现出来,到四年级也学不会人家一年级就能适应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是情绪和情绪控制上,还是许多认识上(不懂轻重缓急,因果,整体和细节,求完美),还是最最核心的社会性上(不会交友,不会对话只会单向谈论自己兴趣,不会加入别人的游戏,被欺负戏耍嘲弄,没法注意到他人,不了解他人的情绪、意愿、打算等等,不懂也想不到自己的言行会引起的他人的反应,不会判断什么恰当不恰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本能地自己焦虑沮丧永远想不起求助,等等等等),到狭窄专注的兴趣爱好,对科学对事实对工程的偏好,小马几乎具有AS的一切特征,只除了他没有固定不变的ritual,一定要走哪条路,一定要遵循固定不变的时间表,等等这些。他没有转手看圆东西的经历,但现在有刻板动作,一个是把两手围在嘴边上使劲声音很响地呼吸,现在有增加了一个把食指和中指放在鼻子下使劲出声地嗅。

我是想说,小马很典型,一点也不偏,我也非常了解他,但我对他的感觉(和我自己的很多感觉有相通的解释,但不一定相同)和陈毅雄说的他自己的感觉差异太大。没错小马是整天像梦游,但我从没觉得小马没有自我感,我也从没觉得小马冷漠,可以说他的几乎所有ASD表现我作为妈妈都能明白背后的缘由,他的感受(这个我指对事物接受进来的信息)是怎样的,又是怎样想,怎样感觉(这个我指他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反应)的,但是和陈毅雄解释的理由感觉有很大距离,或者说,陈毅雄的感觉我没有那种听到别的人说的时候那种贴心、正中我心里所认为的那种感觉。我说我和小马没有陈的感统问题,是指我们都没有觉得物体是平面的,都没有觉得猫的触觉和视觉形象是隔离的。我小时候很认真地听大人的话,做大人认为的好孩子,直到上大学选专业都没有自己的想法,顺大流,但我也从没觉得我缺少自我感。我成绩好但不像别的孩子亲近老师,对大人都很拘谨,但我很爱自己的父母,从没觉得他们是老板。小马对别的大人也不亲近,但也很爱自己的父母,我想他不会觉得我是老板,不然不会跟我那么亲,那么依赖和依恋。

好了,关于陈毅雄,我到此为止,不再说什么了。我相信自闭的成因各人不同,我跟小马肯定是比较相通,但是我理解也肯定是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对于别人的感受我无权也不该作判断。到此为止我也只想说明白他给我的感受。这个指南,我觉得对类似AS家长、或者能够理解自己ASD孩子的NT家长来说,会显得刻板、爱下定论而不是帮人了解不同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宽容。在我看来,因了解而理解就够了,自然会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方法,也自然是宽容适合这个孩子的发展的。但是对于真的无法了解ASD孩子的那部分NT家长,我猜大概还是会很有帮助的吧。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5:03
另外跑个题。我觉得像美国等文明发达国家,并非是对他们自我成长更好的环境。最能够令他们快速成长的可能恰是中国这样复杂的国家。也只有在中国,他们才可能得到更多"挤压",
假如能够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小环境的话 ...
月小小 发表于 11-4-5 22:37
天哪,正好跑到我的想法的反面去了。小小,在我看来这恰是不折不扣的NT家长立场啊。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6 16:45
15# 沉~静

沉静写了这么长一篇,辛苦了,知道你写点东西不容易。

我最羡慕的是你知道小马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感受,因为我就不知道。也许这和我不够AS有关,也许和我不敏感有关(不过不敏感的燕原还是能了解大都)。其实读陈毅雄或者其他AS成人的书,对我来说具体的原因和感受并不重要,比如没有自我感或者物体是平面的这些说法,重要的是这些异于常人的感受确实存在(i.e. 不是借口),重要的是他们非常规的行为背后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每个人的理由可能都不一样,但是肯定不是NT能想得到的理由。了解了这些,当孩子出状况时,我就不会用NT的观念去解释(尽管还是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就有利于接纳孩子,避免产生厌恶感。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7:52
本帖最后由 沉~静 于 11-4-6 17:57 编辑
沉静能举例说明吗?哪些体验和你相反,你对自闭症最核心的感受是什么?
blackeye 发表于 11-4-5 20:07
我对自闭最核心的感受就是autism这个词不特指自闭症或孤独症时的本义:a tendency to view life in terms of one's own needs and desires.Abnormal introversion and egocentricity。也就是我向思考和自我中心(这个“abnormal”自然是相对多数人而言,这个“自我中心”则是事实描述,不带价值判断)。牛津字典称autism为自向症,我觉得很贴切。

我小时候跟小马截然相反的一点就是对别人的情绪、意愿异常敏感,但是奇怪的是却不懂得讨喜。背后的缘由我现在明白了,就是因为感受事物和想问题时都是我向的。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8:04
其实读陈毅雄或者其他AS成人的书,对我来说具体的原因和感受并不重要,比如没有自我感或者物体是平面的这些说法,重要的是这些异于常人的感受确实存在(i.e. 不是借口),重要的是他们非常规的行为背后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每个人的理由可能都不一样,但是肯定不是NT能想得到的理由。了解了这些,当孩子出状况时,我就不会用NT的观念去解释(尽管还是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就有利于接纳孩子,避免产生厌恶感。
blackeye 发表于 11-4-6 16:45
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6 18:20
我对自闭最核心的感受就是autism这个词不特指自闭症或孤独症时的本义:a tendency to view life in terms of one's own needs and desires.Abnormal introversion and egocentricity。也就是我向思考和自我中心(这个 ...
沉~静 发表于 11-4-6 09:52


牛津是这样翻译的?我也觉得“自向”“我向”的描述比“自闭”“孤独”更贴切,但是在你提起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描述。不过“自向”也容易被人理解为“自私”,所以还是叫“肯纳症”或者AS什么的更中性。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8:38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是这么翻的。introversion中文翻成“内向”,本来按“向”来理解没错,但“内向”在中文里的意思已经脱离了原意,所以也很误导人。两种英英字典的解释:the state of or tendency toward being wholly or predominantly concerned with and interested in one's own mental life 。the state of being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one's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rather tha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6 18:46
中文的“内向”往往指害羞,不爱说话,那就误导了。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6 19:18
天哪,正好跑到我的想法的反面去了。小小,在我看来这恰是不折不扣的NT家长立场啊。
沉~静 发表于 11-4-6 15:03


哪个立场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个环境适合他们。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某些方面,我的目标与NT并无二致。不同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保护还是不保护,复杂还是简单,独立还是依赖。


其实我们可以详细讨论一下。我以前很喜欢国外那种文明秩序的感觉,但现在我觉得,这未必适合他们的成长。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6 19:27
我小时候跟小马截然相反的一点就是对别人的情绪、意愿异常敏感,但是奇怪的是却不懂得讨喜。背后的缘由我现在明白了,就是因为感受事物和想问题时都是我向的。
沉~静 发表于 11-4-6 09:52


那是不是你觉得陈毅雄知道讨喜,所以和你相反?其实我倒觉得陈毅雄不是主动讨喜,而是被动服从,他就是顺从的性格。

小孩子想问题都是“我向”的,自我中心的,长大以后,这种自我中心就慢慢淡化了。对大多数NT来说,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会使他们的中心不断地调整,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他们就会比较快乐,否则就很纠结。

我现在想,其实NT孩子在和人互动和分享的时候,也是“我向”的,是因为自己天生有这个需要,他们是在满足自己天性里的需求。看上去是“他向”,实际上还是“我向”,所以他们会manipulate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我小时候也是很“我向”的,但是在和他人互动方面并没有我儿子这些问题。我也不会讨喜,也许这是情感发育比较晚或者是不敏感的原因。

有些ASD孩子也许天性里就缺乏互动和分享的需要?他们可以自给自足?大多数AS孩子天性里有互动和分享的需要,从我儿子的情况来看,他在7岁以前和别的孩子的互动水平还差不多,但是7岁以后就慢慢落后了。如果早期干预的话,会不会有改善呢?如果用秋爸爸那种ABA的话,我觉得不会,只能让他更焦虑,更退缩。我觉得假如孩子三岁就有诊断,而且我那时候就了解了我现在了解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思考,那么我会从头就做家庭教学,让他自由成长,而不是到现在来费牛劲去消除学校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
作者: niuniuma    时间: 11-4-7 04:14
从我儿子的情况来看,他在7岁以前和别的孩子的互动水平还差不多,blackeye 发表于 11-4-6 19:27

我一直对这个现象好奇。7岁以前和别的孩子差不多,为什么后来就落下了呢?好像从发育的角度有点难理解。

AS看来和ASD很不一样。燕原以前也说过AS的一个指标就是5岁以后诊断。而ASD的一个指标是3岁以前诊断。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7 05:06
燕原好像也说过,8岁在发育上是个坎。NT孩子8岁起在社交上突飞猛进,而AS孩子还停留在6岁的阶段。说他7岁以前和别人差不多,不是说一点问题没有,他的大动作和精细动作都有问题,视觉有问题,听力敏感,固执,爱发脾气。但是他喜欢和小朋友玩,虽然容易气鼓鼓和钻桌子,基本上还是能玩到一起。那个年龄的孩子玩法简单,不过是我跑你追,打打闹闹,也没有特别抱团之类的。但是7岁以后就不一样了,孩子们复杂了,游戏也复杂了,孩子们有小团体了,这时候AS孩子的互动技能就跟不上了。他们搞不清别人的意图,只想玩简单的打闹游戏,又不知道如何吸引别人和他们玩,他们approach别人的方式很突兀,不会商量,让别人反感,慢慢就被边缘化了。

我只见过一个典型自闭的孩子,4岁,不会说话,喜欢转东西,对人没什么兴趣,但是好像身体协调性并不差,挺灵活的。我感觉这样的孩子的社交问题很可能主要是小时候感统问题过于严重,造成像失明那样缺乏早期的刺激,所以社交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但是他们天生的社会性并不一定差。AS的孩子不同,他们感统问题不严重,有社交愿望,有社交刺激,但还是有障碍。就我儿子来说,他听话只能明白字面意思,听不懂讽刺挖苦或者其他微妙的说法,他的情感发育和年龄不符,比NT孩子要单纯得多,他看不懂人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他的ToM最近才发展出来一点,这些都影响到他和同龄人的互动。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7 07:18
看来黑眼睛儿子的社会性本能比小马好。小马三岁前就开始显示出社会性方面其他孩子的差异,跟其他小孩一起玩的时候只想自己玩玩具,“能跟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这件事本身对他没有吸引力,不带给他快乐,他也不向往。可以说他对人没兴趣,对物有强烈而专注的兴趣。我和大马没觉得他异常,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当然不是绝对地不感兴趣,而是相对同龄人的感兴趣程度而言。年龄长大对人的兴趣也会渐渐发展,就像小马现在也比以前对人感兴趣了)。

不过单从互动能力来说,可以说7岁以前差异不是非常显著,AS孩子理解力没问题,最多显得比较任性不懂事,不能妥协,容易发脾气,跟不算机灵乖巧的NT孩子比差别不大。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7 07:39
23# 月小小 我平时不写日记什么,前两天偶然在一个记事的小本子上看到08年9月4日我自己写的一段话,一字不差地抄在这里:

小马升入二年级,转学到了上中国际部,开学已经4天了。小马是个非常特别的孩子,虽然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他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对自己的兴奋点关注,除此以外,周围环境的人、事、物几乎不会引起他的关注。只要别人不强制要求他什么事,他就不会对环境有什么意见。他的全部生活,与其说发生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不如说发生在他的脑海里。

这样的孩子是非常不适合教育的。首先他离所有的标准都很远,并且自己对此没有认识,更不会主动向要求靠拢。因为耽于幻想,他动作慢,注意力分散,因而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很难得到正面鼓励,非常容易得到批评。压力的累计会使他对别人的要求,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行为上,产生逆反和抗拒的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和沮丧。

这样的孩子是非常适合于自我发展的。他其实比别人更专注,因而也更能自我学习和发展,更能钻研。

(对于大人来说,)给他的要求越简单越好。在目前不可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为避免他陷入对学习的抗拒和沮丧,首先,必须无条件认同他的感觉,承认他的感觉。先把自己的想法和所有的“标准”、“要求”都放下,认可他,鼓励他,然后才有可能引导他。

我面对的问题,就是学校的要求,别人打要求和标准,如何对待,不让这些要求和标准使自己变得焦虑烦躁后再把焦虑烦躁情绪传递给孩子,要保持自己平和轻松不予理会的态度,听任孩子自然发展。但在行为方式上要坚持以身作则和持之以恒的要求,每一阶段注意一个点。温和坚定持久的力量。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7 07:54
我决定出国,很大原因是从孩子的身体角度着想。国内上学早,小马学校还是有班车来家门口接的,7点半也要出门了。他晚上常是过了12点还没睡着,我不忍心早早叫他起来,总要等到7点过,就算给他准备好一切,但他神思恍惚一下子没看着就一个人楞在卫生间或者走道上,等我拿好这个那个才发现还没去刷牙洗脸,等等,他才不会因为误了班车点而愧疚,只会对我的催促不满而不高兴,然后我又是对误点愧疚又是对对孩子态度不好内疚又要安抚他又要跟班车老师道歉,还要在这一切之中努力做到出门上车过程迅速而顺利,每天都是一场搏斗。这只是早上。回家后作业的搏斗就不细说了,细节虽然不同,所有的感受再来一遍而已。天天如此。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孩子多么不容易,要应付这一切,无论能力上情绪上都超出了他的负荷,这么小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书画自己喜欢的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多么不容易,在精力和心理上天天负担这些。

出国后,小马一直毫无疑问地坚持喜欢这里。就算在这里的学校里遇到的欺负嘲弄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学校有很多他喜欢的内容,这对他更重要。最重要的,他终于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没有比这个对他更重要的了。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7 15:36
但我从没觉得小马没有自我感,我也从没觉得小马冷漠,可以说他的几乎所有ASD表现我作为妈妈都能明白背后的缘由,他的感受(这个我指对事物接受进来的信息)是怎样的,又是怎样想,怎样感觉(这个我指他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反应)的,沉~静 发表于 11-4-6 14:11


我对儿子的感觉也差不多。从小我就比较明白他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很多行为,我没有觉得不可理解或者异样。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7 15:37
我小时候很认真地听大人的话,做大人认为的好孩子,但我也从没觉得我缺少自我感。我成绩好但不像别的孩子亲近老师,对大人都很拘谨,但我很爱自己的父母,从没觉得他们是老板。沉~静 发表于 11-4-6 14:11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7 15:38
我小时候跟小马截然相反的一点就是对别人的情绪、意愿异常敏感,但是奇怪的是却不懂得讨喜。背后的缘由我现在明白了,就是因为感受事物和想问题时都是我向的。沉~静 发表于 11-4-6 17:52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7 15:41
这样的孩子是非常不适合教育的。首先他离所有的标准都很远,并且自己对此没有认识,更不会主动向要求靠拢。因为耽于幻想,他动作慢,注意力分散,因而无法及时完成任务,很难得到正面鼓励,非常容易得到批评。压力的累计会使他对别人的要求,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行为上,产生逆反和抗拒的心理,也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和沮丧。

这样的孩子是非常适合于自我发展的。他其实比别人更专注,因而也更能自我学习和发展,更能钻研。

(对于大人来说,)给他的要求越简单越好。在目前不可能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为避免他陷入对学习的抗拒和沮丧,首先,必须无条件认同他的感觉,承认他的感觉。先把自己的想法和所有的“标准”、“要求”都放下,认可他,鼓励他,然后才有可能引导他。

沉~静 发表于 11-4-7 07:39




除了我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很难转移,除了我思维敏捷快速能够达到标准以外,其他,和你所感受到的几乎完全一致。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7 16:09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1-4-7 16:13 编辑
小小:不要说对ASD孩子,即便是对NT孩子,国内的教育都已经越来越不适合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的。这是我最后下决心离开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动因。
hdtany 发表于 11-4-6 20:35


我说的“中国的复杂环境可能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这个环境不是指中国的教育,而是大的环境,整个环境,意识环境。这个成长也不是普通的成长。而是更深层次的一种成长。或者说,就是沉静所说的到达Z的成长。

我唯一一次出国是去德国。当我踏入到那个环境中,我感觉到非常震惊--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安全和熟悉,似乎我非常适应这里的一切,包括生活和饮食,虽然同去的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不喜欢那种人烟稀少的安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礼貌。但我感受到的却是安全、自由、被尊重的自我空间、单纯没有目的的友善。尤其是在出行时我感觉到非常方便,即使是一个外国人,我不需要跟任何人交流,就可以自如地去到任何地方--这里有很发达的电子自助系统。我觉得我应该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而不是我当时所在的我一直视为异乡的国家--中国。

但是,假如我真的处于那样一个环境中,我就太舒服了,太满足了。我不需要跟任何人打交道。如此发达的自助系统使我不必为什么事必须和人进行不情愿的交流。我交流将只会为一种目的:出于我自己的意愿。但我并没有这样的意愿,除了对我自己的家人。也许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都不会有任何压力,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必管它如何与众不同,也不会受到在中国受到的各种各样的评判与议论。在那里我是如此自由,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既然生活令我如此满足,那我还需要改变什么呢?我不需要改变。我只需要享受这种自由就行了。

但经过了在中国受到的各种不自由、感受到生活的不富足之后,我才能够转而追求内心的富足与自由。我才能够意识到,原来我曾经恐惧的一切外界黑暗,其实都来源于我的内心。如果我不能够在不得不面对的“挤压”下和“夹缝”中重新审视和面对自己,我会一直坚持着:那都是别人的错,而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有足够的空间拒绝与他们相处以逃避这种不舒服。


当然,在这样一个很不令人感觉到安全与舒适的大环境中,需要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充满爱与理解的小环境,除此之外,父母还需要成为这两个世界之间的桥梁,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它们融合。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7 16:31
国内上学早,小马学校还是有班车来家门口接的,7点半也要出门了。他晚上常是过了12点还没睡着,我不忍心早早叫他起来,总要等到7点过,就算给他准备好一切,但他神思恍惚一下子没看着就一个人楞在卫生间或者走道上,等我拿好这个那个才发现还没去刷牙洗脸,等等,他才不会因为误了班车点而愧疚,只会对我的催促不满而不高兴,然后我又是对误点愧疚又是对对孩子态度不好内疚又要安抚他又要跟班车老师道歉,还要在这一切之中努力做到出门上车过程迅速而顺利,每天都是一场搏斗。这只是早上。回家后作业的搏斗就不细说了,细节虽然不同,所有的感受再来一遍而已。天天如此。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孩子多么不容易,要应付这一切,无论能力上情绪上都超出了他的负荷,这么小就没有自己的时间去看自己喜欢的书画自己喜欢的画。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多么不容易,在精力和心理上天天负担这些。沉~静 发表于 11-4-7 07:54


我也有过那种感觉,觉得生活的节奏是如此之快,什么都是一团糟,怎么都不是最理想的结果。

我儿子快7岁了没有上学。现在我每天比他提前15到20分钟起床,在他起床之前把自己洗漱好,以便腾出剩下的时间来“看着他”。其他的东西比如上班上学的包包、起床要穿的衣服都在前一天睡前准备好就在手边。然后,等我儿子起床后,我全部的精力都用来“指导”他早上的生活:穿衣、上厕所、刷牙、洗脸、洗手、穿鞋子,基本不给他神思恍惚的时间。我们不用在家吃早饭。时间是充足的就不必时时催促。睡觉时间也控制在21:30之前(即使这个时间我都觉得有些晚)。如果上学后作业太多,为了减轻他的压力,我是打算“代劳”一部分的。

我打算等他准备得差不多了再上学。即使上学也不会选择中国大众化的教育。有可能选择家庭教育。在北京还有一些其他小众教育在开展。但最重要的不是缺少什么样的教育,而是缺少实现理想教育的人。不是中国没有好的教育,中国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却缺少继承这最好教育的人,甚至没有。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7 19:39
我才能够意识到,原来我曾经恐惧的一切外界黑暗,其实都来源于我的内心。如果我不能够在不得不面对的“挤压”下和“夹缝”中重新审视和面对自己,我会一直坚持着:那都是别人的错,而不是我的错
月小小 发表于 11-4-7 08:09



作者: 燕原    时间: 11-4-7 19:56
怎么和我正相反,我不知道ASD的时候,认为都是我的错,现在认为我没做错啥。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1-4-7 20:39
我也没觉得你做错了啥,其实谁都没错。沉静不是说了吗?“在自然眼里,没有对和错。”对和错都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所以我要和小小握手呢。
作者: jenny1982    时间: 11-4-7 21:33
国外的生活绝不是没有压力的,一旦涉及到工作,涉及到生活,一旦涉及到人际关系,哪里都不是天堂,只是一个程度轻重的问题。
不同的环境引发的内心问题本质是一样的,但是表象却会有很大的差异。然而,我也不得不说一句,欧美国家的环境还是要好一些,成长的道路也更丰富更多样化,可接触到可选择的办法也更多一些。尤其是美国,许多成长相关的知识都是透过它萌芽壮大的,它是极其重要的媒介。
如同阴阳结合,我现在发现最好的成长道路,是东西方结合,东方的古老文化是为了心灵的深层需要,而西方的实用知识(包括心理学)是为了现实需要,为了方便需要。
一个人太舒服,确实不会有太大的心灵长进,但如果他/她就喜欢这么舒服,其实也没问题。每个人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如果能够舒服没有太大困扰地过一辈子,何乐而不为呢?但我觉得能这样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都是被各种思想、情绪问题困扰的。
对于内心冲突极其严重的人来说,渴求舒服的生活,渴望理想的环境,往往却是导致苦难接续的毒药。所以对于深陷痛苦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努力,在现实环境中努力。

事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借用佛陀说的话,就是世事无常,不要渴求外部环境给予我们满足。随着孩子的成长,或许即便看似理想的欧美环境也变得不再美好,问题虽不再以“小孩的疲劳”“小孩感觉没有自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出现,其他类型的情况却有可能出现。所以,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当下孩子的表现和行为,摆脱自己观点的束缚,全心全意地观察孩子的动向。

我要强烈推荐卢安克对待自己学生的方式,观察和感觉是他一直强调的方式。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去看他写的东西,我觉得家长特别需要多看几遍。虽然我不是父母,但是他观察到的一些结果和感悟对我这个普通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因为他所述说的是一种真实纯真的生活方式。
作者: 波波    时间: 11-4-8 12:57
对家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当下孩子的表现和行为,摆脱自己观点的束缚,全心全意地观察孩子的动向。

说的好!

我认为,除了上述的以外,还要因应小孩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但需要人性化的,不能强求。
作者: 沉~静    时间: 11-4-8 17:38
37# 月小小 嗯,选择家庭教育的话,的确就无需考虑国内标准化教育体系会带来的压力了。小马上学前,因为对他的了解,我也不是没考虑过在家自己教,一来当时没接触过ASD知识更不知道小马是AS,对他的后续发展没有清醒认识,总觉得就是比别人懂事晚,智力不差,也许过几年就跟上大家了;当然最主要也是没这个勇气。如果当时有诊断,有上ASD论坛看过,对AS孩子会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我会不会就下决心在家自己教,不出国呢,也有可能的吧。

不过选择出国,除了厌恶国内的教育制度,也有为孩子将来自立做的打算。国内的就业竞争还是过于激烈,我们又不愿意走由父母为他的未来搭社会资源这条路。那样的话我们的人生就太违背自己的心愿了。

我明白你说的“环境对自我成长的作用”的含意了。以前倒是没往这里想过。我想了想,的确,我碰到的西方国家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职业,教养也表现出比通常国人高出许多的人,常常会在稍加多一点接触后对发现他们思想如此贫乏而惊讶不已。按理说他们有足够丰富的资源培养深刻的思想,如果他们想这么做的话。当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接受者和各白领职业经理阶层中思想贫乏的比例更高,因为教育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我想不好。不过总体来说,是否会追求、能否达到更高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我觉得个人因素要大于环境因素。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8 22:27
真要较真的话,我得说,现在中国的大环境更加不适合孩子的更深层次的成长:心智的、道德水平的、是非能力的、社会技能的。。。。。。虽然我并不喜欢过多地去评论这些东西,但还是希望人们稍微有一些现实的、属于 ...
hdtany 发表于 11-4-7 20:51


在现实层面,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不过我想表达的是另一个层面的意义。

顺便说一下,如果没有最后那句话就好了。那句话让我觉得有被绑定的感觉。本来是观点的自然表达,现在似乎成了说服了。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8 23:38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1-4-9 00:20 编辑

44# 沉~静

在国内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其实我也还没有完全打算好。也还有很大的压力。但我肯定要选择一个他能够承受的教育环境,我宁可等,宁可抗起这份压力。

在现实层面,我对那个结论“中国的复杂环境可能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也不十分确定,所以我说“可能”。但从更高层面来说,我可以肯定,中国要比发达国家更适合他们自我的成长。虽然对其他孩子来说,不一定是这样。ASD和他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我觉得一定要为他们树立这个更远更高的目标Z。因为X不是他们所能够走的路。而Y的现状是不被社会接受的。这个目标在有些人看起来很虚。但当我发现这个目标后,我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路灯,忽然找到了方向。我也发现,当给他一个虽然遥远但更高更有挑战的目标时,他反而不再像以前一样迷茫和抗拒。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目标与动力。

另外我觉得,不管在哪里。情感的交流是最重要的。昨天在路上和一对老夫妇聊了十多分钟,却像是多年的老邻居一般。聊的纯粹是家常,没有任何目标与主题。我感受到人性的简单和容易满足的快乐,也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平淡的情感在流动。和陌生人这样闲聊,这在以前我是根本做不到的。我想,我能够和陌生人如此交流情感,那我就能够和我儿子进行情感交流; 既然我能够学会,那我儿子也能够学会。

所以,在哪里不重要。只是中国人更有这种情感交流的需要,而且也更容易满足。其实人们善待你的孩子不是因为孩子怎么样,而是因为你善待他们。在小区里常有热心的老人走过来指点或批评你带孩子的方式,很久以后我才发现他们有些经验其实是很有用的。在从前我确实很害怕也很拒绝这样亲近的交往,我会觉得这是一种生存空间的挤压----我需要比大多数人更多的自我空间来生存。但就在这样不停地挤压与冲突之中,我才能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界线,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并学着去满足。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9 00:07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1-4-10 22:14 编辑
然而,我也不得不说一句,欧美国家的环境还是要好一些,成长的道路也更丰富更多样化,可接触到可选择的办法也更多一些。尤其是美国,许多成长相关的知识都是透过它萌芽壮大的,它是极其重要的媒介。
如同阴阳结合,我现在发现最好的成长道路,是东西方结合,东方的古老文化是为了心灵的深层需要,而西方的实用知识(包括心理学)是为了现实需要,为了方便需要。
jenny1982 发表于 11-4-7 21:33


我觉得在教育上正确的道路也是东西结合。东方的远大目标加西方的平等态度。

但是对ASD的的孩子,文明发达国家真的适合他们吗?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思维其实就是0和1的思维,是非对错黑白的思维。缺乏灰色的中间地带。这种思维容易导致僵化与固执,一如人们眼中的ASD。所以,同样思维方式的环境,也许因为熟悉而带来放松与安全,但会带来真正的成长吗?没有风雨雷电的自然,会带来果实的丰收吗?

我没有感受过美国。但从国际大事中可以看出,美国对外其实是一个强权国家,有很强的控制欲和分别心。控制的背后是恐惧。恐惧是头脑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假如国家也以灵性来表示----美国的灵性在于位于高层的头脑。所以他们可以连接到更多高层的意识,得到许多灵性成长的指导信息。中国的灵性应该是处于位于中间的心部。所以人与人之间十分在意情感的交流。但因此意识层面并没有美国这样细腻与发达。

在我自己成长的路上,我发现,当其他人向上行的时候,我却是向下的。许多人期望向上成长,以接触到更高的意识,但我却是向下的,接触到的是自己的身体。将自己的意识与意志学习通过身体表达,学习在现实世界中表达,学习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找寻自己的安全感和存在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落地”。

而ASD孩子就是不能落地的孩子。他们的灵性能量被卡在头脑或更高的地方。所以他们需要向下,直到到达腹部与地球连接。也就是陈毅雄说的:接受地球上的生活。所以,为了成长,为了完成落地的过程,我觉得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将他们指引他们向下的环境。而中国可能是最适合的环境。它如同人的灵魂一样,有着一个难以一眼看透的躯壳,里面包裹着人性的光芒,如何透过那个躯壳发现自性的光芒,就是一个很好的功课。它的古老久远得快要失传的文化,我觉得那其实也是高层意识的体现。与西方相比它有着灵活的思维方式,变动之中有内在的规律可循。现实生活中却充满着各种变数,不会让他们耽于安静平稳的环境,正好指引着他们向下,向下。

这也就是你说的东西方的结合,从西方获得成长的信息,在东方进入现实完成落地。
作者: 燕原    时间: 11-4-9 11:35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4-9 11:37 编辑

美国和中国在各自国家的国际新闻中,都是被妖魔化了的,这大概就是对抗必然带来的刻意脸谱化宣传。Attwood 在讲课一开头就刻意要避免AS/NT划分的对立性,他说AS特征只是PIZZA的一小块,而且人人几乎都有一部分这样的特征。不过我感觉这种模糊划分的努力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现实生活中,界限依然是分明的。

在教育方面,美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差别很大,但在效果上都不是很好,据说芬兰的教育好,不过那是福利小国家,任何大国家都无法借鉴。

美国的优势在于能够吸引全世界优秀的人去打工和创业,自由市场,政府很少干预,自我发展的空间比中国的有板有眼规则社会要大得多。中国经历了30年洗牌式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轮保守的时期,萝卜都有了地方,富二代要继承财产,官二代要继承地位,其他人的空间就被挤压得所剩无几。

当然心灵可以是自由的,不过经济基础也是现实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底线,孩子在哪里容易被接受,容易找到工作,容易过得快乐,那就搬家呗。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10 08:39
因为你没有这样的体验,你就判定为臆想,认为别人也没有体验。但我和我的朋友们知道这是一条正确的路,无论是在我们自身还是在孩子身上,都有很大的效果。

正是因为我有着亲身经验,我才来这里告诉那些父母们:你可以改变医生的宣判。
作者: 燕原    时间: 11-4-10 08:50
医生的宣判不重要,孩子的成长才重要。如果你很在意是不是NT,那么你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NT。

我是反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灌输任何信仰的,当然我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很非主流,而且较真起来,科学也是一种信仰。
在中国,灌输信仰是常态,大家没有感觉什么不妥,背弟子规学论语是正路,各种感性共同体验更是最自然的事情,科学反而是异类。这就是和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最大的差异。
作者: 忠于我心    时间: 11-4-10 19:06
“自闭儿的社交障碍使到他们无法意识到他人为他们付出的牺牲和帮助。因此,
许多自闭儿觉得自己一直在顺从和帮助他人,但完全没得到任何回报或感激。
他们对世界满怀怒气:为何他人坚持强迫、忽略或反抗他们?
由 ...
燕原 发表于 11-4-4 11:14


我倒是觉得这是思路历程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归咎于他人, 第二阶段:发觉自己才是异类,于是开始反省自己的问题  第三阶段:客观全面地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我在第三阶段的初期.....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10 21:45
医生的宣判不重要,孩子的成长才重要。如果你很在意是不是NT,那么你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NT。

我是反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灌输任何信仰的,当然我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很非主流,而且较真起来,科学也是一种信仰。
在 ...
燕原 发表于 11-4-10 08:50


在中国,很多父母几乎被医生的宣判打垮甚至崩溃.

细究起来,人不是没有信任的.那些所谓什么都不信的.信的是科学.但科学,恰恰是解决不了一个异类如何融入社会这样的问题的.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10 22:31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1-4-10 23:00 编辑

52# hdtany
首先,你说“我没有感受过美国”,但是,你仅依据有限的途径和事物就武断地得出了“美国的思维其实就是0和1的思维,是非对错黑白的思维。缺乏灰色的中间地带。这种思维容易导致僵化与固执”的结论,这样合理吗?

----美国是0和1的思维,这不是我首先说的,但依据我所知道的信息分析后我很同意这一点.你可以看一下<中国式思维>那一套书,里面很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式思维与美国式思维的差别.另外,我自己曾经就是0和1的思维,所以我知道它是如何导致僵化与固执的.如果你说美国不是这样,可以给出你的证据来.但如果你说我是臆断,却是没有理由的.

其次,你说“恐惧是头脑的产物”,并进而推论“美国的灵性在于位于高层的头脑”。我不知道这其中的逻辑关联在哪里?

-------这两句话没有直接逻辑关系.正确的断句是这样的:控制的背后是恐惧。恐惧是头脑的产物。(前两句有关联)   不可否认的是----假如国家也以灵性来表示----美国的灵性在于位于高层的头脑。(省略了:所以,美国也有很多恐惧.)

我只知道,人类的所有意识,无论喜乐哀怒、恐惧欣然,以及情感的交流,都源于大脑

----七情六欲皆出于心,所以多是"心"的偏旁.汉字可是象形字.而且,在人身七轮中,心轮主管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见于瑜伽知识.

在这个帖子里,你说“中国可能是最适合的环境”,并且使用了这样充满激情的赞美的句子:“里面包裹着人生的光芒”,可见你有多么热爱这个环境。可是在你的另一个帖子里,你却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抱怨。这种相互间非常矛盾的说法,经常同时出现在你不同的帖子里,实在让我看不懂你确切的意思。

----看得出你似乎对我使用那样充满激情的词汇不满?我感觉到你这句话有浓重的情绪.似乎在你看来,中国不值得使用这样的充满激情的赞美的词汇?
"人生的光芒",应为"人性的光芒",打错了,已改正.

另外,你猜测错了,我没有热爱这个环境.我只是欣赏这个国家.欣赏与热爱是两种情感.欣赏是理性的.热爱是感性的,有很深的感情.我只是欣赏、赞叹,我没有热爱。在欣赏、赞叹她的文化的同时,对当今社会中的现象感到不完美、不满足,似乎并不矛盾吧?如果一个人说他讨厌生命中那些痛苦的事,但是另一个时刻他又说他很感谢曾经的痛苦让他成长,你会不会也认为他自相矛盾呢?另外我怀疑你是否同样理解错了我另一面的情感,把不是另一种情感当成了抱怨。

再有,你说“它的古老久远得快要失传的文化,我觉得那其实也是高层意识的体现。与西方相比它有着灵活的思维方式,变动之中有内在的规律可循。”后面的意思我清楚,但是,我仍然不得不要确认一下,你所指的“古老久远得快要失传的文化”到底是什么范围、什么内容的文化?----很多很多,比如黄帝内经大学中庸道德经等非常古老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春秋时期及之前的。

要知道,文化是一个中性词,它既有优秀的可能,也有糟粕的可能。一种文化快要失传的根源,仅仅是因为它古老久远,这样的推理恐怕是不能成立的。一种文化濒临失传,必然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在没有搞清楚它为什么会失传之前,你又赋予了它如此高的评价,我觉得这其中欠缺的逻辑不是一步两步。

----我什么时候说它失传仅仅因为它久远了?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失传?你又知道我是什么原因赋予它如此高的评价?你连问都不问一句就瞎判断,你才是臆断!


我觉得啊,有些东西,比如中医啊,瑜伽啊,身体能量啊,脉轮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啊,什么的,你最好是了解一下、感受一下咱们再谈。不然我怎么跟你说呀?多少深入了解一点你拍也拍得有理啊。要不,我光看见你的情绪了,可没看见多少事实和道理.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