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抑郁并活着,是人类高贵的天性 [打印本页]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4 15:25
标题: 抑郁并活着,是人类高贵的天性
  “社会上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我的领导,他们都觉得没有这种病,总认为抑郁症就是想不开,就是小心眼,就是太爱算计。”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患抑郁症期间,深感自己患抑郁症时不被周围人理解。
  的确,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抑郁症当成思想问题、闹情绪。很多抑郁症患者也和崔永元一样,觉得不被社会理解。他们有羞耻感,甚至忌医讳药。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抑郁症既不是心胸狭窄,也不是意志薄弱,更不是品质恶劣。它和感冒一样,是一种疾病。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胡佩诚介绍,抑郁症就是五羟色胺(大脑分泌的一种导致精神松弛和睡眠的物质)等单胺类大脑神经递质紊乱造成的。这和人受到刺激以后,发生内分泌系统紊乱的道理一样。
  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存在生理变化,这一变化目前已经能够通过生化实验得到验证。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侯也之多年从事抑郁症临床医学工作。她在诊断抑郁症时,往往给患者化验24小时尿,由此观察这些神经递质的代谢终产物浓度。验尿,现在已成为诊断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搞清了病理原因,种种抗抑郁症的药物相继问世。不少病人发现,心理医生的无数话语或开导,疗效却抵不过一片小小的药片。正是由于相关药物的诞生,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期待。
  导致抑郁症的还有另一个生理原因,那就是遗传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认为,如果父母一方患过抑郁症,那你有15%到25%的几率患此疾病。这个几率要比其他人高一些,这是因为你承受压力的基因能力比正常人低,所以患此病的几率就比一般人增大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黄悦勤说,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存在多种易感基因,而这些基因是有遗传倾向的。
  尽管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学者从积极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情绪如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恰当反应。上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陈蓉霞认为,轻度抑郁可能起着适应作用,它促使个体在逆境时积蓄力量,在安静时陷入反思与内省。这就如同痛感,尽管它给人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但失去痛感的人非但没有生活在天堂中,相反,连生命都难以保障——他们可以在瓦砾成堆的地面上疾步如飞,捧个烫手山芋而不知罢手,结果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有研究表明轻度躁狂、抑郁与活力、创造力及魅力相关。这种基因可以给个体带来先天优势。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历史名人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等都患过忧郁症,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丰富的阅历,饱满的激情,秀美的笔调描述异国风情,但抑郁的她却在作品选出版时自缢西去。
  “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成长的必经阶段。”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指出,情绪困扰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状态,就像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一样,快乐和悲伤,开朗和消沉都是在人的生命中交替存在的。他甚至提出:“没有对死亡做过认真思考的人,对生命也不会有真正透彻的理解。”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抑郁并生活着,是人类高贵的天性。
作者: ShellBabae    时间: 11-1-24 19:42
慎闻大师兄,今日科普多多,笑纳,多多益善。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5 09:26
2# ShellBabae 谢谢!谢谢啊!
作者: 兰草    时间: 11-1-25 09:33
抑郁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福分
作者: 兰草    时间: 11-1-25 09:34
所有的心理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成长的必经阶段。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5 09:58
4# 兰草 让我们快乐起来!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5 09:58
5# 兰草 谢谢你的赞扬!
作者: 皮特2010    时间: 11-1-25 14:23
归纳一下段落大意

1、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而不被常人理解
2、抑郁症有着生理上的变化,药物治疗有必要。
3、抑郁症与遗传有关,有多种遗传基因
4、抑郁又有积极意义,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抑郁的人常伴有优秀素质,心理痛苦能促进人的成长。等
作者: 皮特2010    时间: 11-1-25 14:23
抑郁并生活着,是人类高贵的天性。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08:58
8# 皮特2010 归纳的很好!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08:58
9# 皮特2010 谢谢!
作者: ShellBabae    时间: 11-1-26 13:57
报告楼主,这句话好,我转载了,希望楼主能够应允。先谢过哈。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15:03
12# ShellBabae 呵呵!好!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15:45
标题: 疼痛,原来是抑郁症在作怪
  案例 某男,26岁。近4年来,他经常觉得背痛、胃痛,而且疼痛部位有时发冷,有时又发热,十分难受。他先后接受了针灸、拔火罐、服药等治疗,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于是来我院就诊,被确诊为抑郁症,抗抑郁治疗2周后复诊,疼痛明显好转。

  刘某,女性,58岁,几年来胸部一直闷痛,曾先后接受两次冠状动脉造影及其他相关检查,始终找不出症结所在,只能靠强效镇痛剂止痛。她感觉非常痛苦,自认为得了无法医治的怪病,直到出现自杀行为才被送我院就诊,诊断为抑郁症。在家人的劝说下,她勉强接受了抗抑郁治疗,1个月后症状彻底消失了。

  躯体化问题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表现

  抑郁症一般有两组症状:一是心理症状,如无价值感,产生自杀念头,情绪低落,心情焦虑或过度内疚,容易哭泣,兴趣减退,快感消失和社交退缩;二是躯体症状,如食欲障碍,体重下降,失眠,疲乏,一般性疼痛(头痛、胸痛、背痛、腹痛、会阴部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

  据调查,43%的重性抑郁症患者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疼痛。在普通人群中,17%的慢性疼痛者患重性抑郁症;在疼痛诊所,64%的慢性疼痛者患重性抑郁症。据报道,重度抑郁发作患者中,伴发疼痛症状者比无疼痛症状者的抑郁程度更加严重,疼痛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香港有关人员研究发现,香港门诊抑郁病人常见三大主诉为疲乏(90%)、疼痛(90%)和胃肠/心血管症状(87%)。他们认为躯体化问题是中国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广东某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调查了300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也发现躯体症状多以疲乏、胸闷、慢性疼痛、胃肠或心血管不适为主。

  抑郁和疼痛之所以伴行,是因为它们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均被证实可以减弱外周疼痛信号,而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降低了机体对疼痛的感受阈值,使机体容易感受到疼痛,或者对疼痛的感受更敏感。临床已经观察到,服抗抑郁药物对疼痛有治疗作用,很可能就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有关。

  抑郁常被身体的其他症状所掩盖

  有些人的慢性疼痛查不出病因,吃止痛药也不管用,可是服了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之后,疼痛却缓解了,这种奇怪的疼痛就是隐匿性抑郁症的症状之一。隐匿性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类型。由于抑郁情绪隐藏得比较深,很难发现,被身体的其他症状所掩盖,所以叫做隐匿性抑郁症。患这种病的人,往往身体有疼痛感,心慌、耳鸣、腹部不适,但主要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疼痛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常见的有头疼、心前区疼、腰疼及四肢的关节疼痛等,病人常对疼痛点说不清楚。

  但是,如果对隐匿性抑郁症病人仔细询问,还是可以发现抑郁的症状。比如,原来喜欢打球的人,再也不想到球场上去了;原来听到舞曲就跃跃欲试的舞迷,如今竟静坐一旁,无动于衷;原来很勤快的家庭主妇,却让被褥零乱地放在床上而不愿意整理,桌子上摊满了碗筷却懒得去洗刷;原来精力充沛的上班族,现在却常常感到浑身乏力,无法胜任以前的工作,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甚至感到吃药无用,只有等死了。

  疼痛症状可能降低抑郁的诊断率

  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一项研究表明:69%被诊断为抑郁的患者在就医时的主诉症状是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如精力缺乏、睡眠不佳、食欲降低、身体疼痛及胃肠功能紊乱等。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同一项研究表明,躯体疼痛症状可能降低抑郁的诊断率。面对伴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只有38%的医生会想到,躯体症状是抑郁的表现。

  另有资料显示,承受着躯体疼痛的抑郁患者平均要拖延11个月才去就诊,且平均5次就诊后才能被正确诊断为抑郁。72%的患者直到被诊断为抑郁后,才认识到长期困扰他们的躯体症状是和抑郁症密切相关。

  如果患者因身体疼痛而长期在综合性医院反复就诊,却查不出任何原因,服用各种止痛药物似乎也很难奏效,此时应建议患者去看看心理或精神科门诊,也许能查出是抑郁症在作怪。(健康报 山东兖矿集团总医院  赵洪伟)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15:59
标题: 走出忧郁症的阴影
  10年前的一天,我和同事吵了两句嘴,回到办公室后,就觉得心跳得特别剧烈。这突然来临的状况,使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同事发现后,提醒我去找医生看看。没想到,这竟是忧郁症的前兆。医生开了几粒镇静药,叫我服下两粒。半小时后我心跳恢复正常,便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当时我对这种症状一无所知,又因为年轻,平常对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在意,服药后也没特别注意。当知道这种病的严重性,已经是1个月以后的事了。

  3天后,我吃完了医生开的药。谁知一停药,胸口就不舒服,晚上睡眠不稳。从一位同事处得知,我可能得了神经官能症。因为那同事就是此病的患者,而且还在服药。听了他的话,我还不十分在意。

  因为家庭的关系,那段时间我的确心情郁闷。发病前,我的情绪就不太稳定,在办公室坐不住,常常一人漫无目的外出散步。我那时不知道这是发病的信号,否则及早预防,也可免去一劫。

  在医院精神科门诊看了一段时间后,药量逐渐减少,睡眠也逐渐恢复,我以为不日即可痊愈,不必像同事那样长期服药。哪曾想,一向极少发脾气的我,竟因很小的事又生了一次气。这一气,1个月的治疗成效都没了,剧烈心跳又发作了。

  此后,病情一天天加重,最显著的是失眠。情况好的时候可以睡两三个小时,差时只能瞪眼到天亮。因紧张而失眠,因失眠而紧张,就这样恶性循环。

  尽管精神紧张、通宵不眠,我却不觉疲倦,思维反而格外活跃。可我想的都是一些绝望的事,就像钻牛角尖似的越钻越深,最后甚至想到自杀。

  我曾用各种方法来松弛紧张,如睡前喝杯热牛奶、听轻松音乐、洗热水澡等。这些方法初次使用时有些效果,但几次以后,两三个小时内仍会突然醒过来。

  我买了一本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书。我知道自己患了一种焦虑型的忧郁症,这种病有自杀的倾向时,就应该住院治疗。我和妻商量,决定住院。

  住院后,医生和护士都对我说:“这种病完全靠你自己,药物只是一种消极的辅助。”当时,我不太懂这话的意思。

  我把自己挣扎的情形说给一位胖胖的护士小姐。她说,这种病完全是心理上的问题。心理影响生理,心中那个结不打开,再怎么治疗也是徒然。

  “凡事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这话我懂,可就是想不开,有什么办法呢?

  虽然如此,我没有放弃努力。因为我的孩子还小,我还有未了的责任。每当心情焦虑时,我就在内心不停地吶喊:坚强!坚强!坚强起来!这虽不能立即减轻精神压力,至少暂时不会向灰色的思路上想下去。

  在医院观察1个多月后,医生决定给我做胰岛素休克治疗。这种治疗是把适量的胰岛素打进体内,使病人休克,到某一种程度后,再打葡萄糖,病人又会清醒过来。这种治疗有危险性,稍有不慎病人就会休克致死。所以做这种治疗时,医院要派医生和护士专门看守。每次治疗完毕,我都会出一身大汗,但睡眠质量却没有多大好转,仍然要吃药。

  治疗期满后又观察了1个多月,我要求出院。出院时,主治医生对我说:“以后,就看你自己锻炼了。”

  我对自己十分了解,那脆弱的心弦只要稍受外界震动,就会剧烈地跳动起来。但我知道,逃避不是办法,只有面对现实,缓慢适应,从锻炼中拯救自己。

  在家休息几天后我就上班了。我小心翼翼地和同事相处,小心地应对上司,尽量避免繁杂的工作,更避免让人心烦的事。我尽可能和最要好的同事在一起聊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这样小心谨慎虽然很辛苦,但总算没有再出什么差错。我的服药量逐渐减少,睡眠逐渐增加。我知道,不久之后,我会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不用再怕和陌生人接触了。

  真正停止服药,不再担心失眠,大约是出院1年之后。直到3年后,那种随时担心发病的心理才逐渐消失。

  如今,我患病已过10年了,那层阴影总算完全从心头消除了。

  (健康报    重庆  王贞虎)
作者: 翠星石    时间: 11-1-26 17:46
我比身边人都抑郁,但没成长过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18:19
16# 翠星石 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18:19
16# 翠星石 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6 18:20
16# 翠星石 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 ShellBabae    时间: 11-1-26 19:54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认为,如果父母一方患过抑郁症,那你有15%到25%的几率患此疾病。这个几率要比其他人高一些,这是因为你承受压力的基因能力比正常人低,所以患此病的几率就比一般人增大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中心主任黄悦勤说,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存在多种易感基因,而这些基因是有遗传倾向的。慎闻 发表于 11-1-24 15:25


对于这些个专家的看法,我有不能认同的地方,
1、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患有抑郁症并与这种疾病做抗争的人,抗压力能力高过常人。大家都经历过那些常人认为不堪回首的日子,几乎是把碎片一般的自己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慢慢给重新再拼凑完整的。
2、很多时候解释不清楚就归结为基因的问题,这个我也是不大能够认同的。易感基因是什么基因呢,为什么说这些基因具有遗传性呢,到底什么是遗传呢?
作者: 彼岸的阳光    时间: 11-1-26 21:22
本帖最后由 彼岸的阳光 于 11-1-27 21:31 编辑

其实对于所谓的基因遗传,我更倾向于家庭父母的教育氛围和处事待人的方法(当然这样说肯定会被某些病友拍砖),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试问一对处事能力低,内向不善交际的父母怎会教给你八面玲珑的方法和理念呢?试想从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还未弄清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规律时,只能凭着这些笨拙的工具去处理这个复杂的社会事件以及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人群,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多多少少肯定会出现“处处碰钉子”,甚至“面临绝境”的情况,问题的关键是抑郁是一个警示,说明某些地方出现问题了(交际,处事方法,看待这个世界的理念),迫使你去改变,我想所谓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就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想改变命运,仅靠一份坚持(抑郁地活着)还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外界的各种资源,学习各种先进的方法和理念,来改变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最终改变命运。。。。这是我个人非常肤薄的见解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7 08:31
20# ShellBabae 这个问题很专业啊!谢谢你的评论!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7 08:33
21# 彼岸的阳光 赞同你的评论!
作者: 皮特2010    时间: 11-1-27 11:47
对这个问题怎么认识就涉及到怎么治疗的问题:
易感基因这个科学上有说法,但这种基因也可以转化为不易感。
有的人是内源上多一点,比如我,我想就是内源型的,小时候我就胆小、害怕、羞怯、孤僻等。小时候就不快乐。
有的人是心因性的多一点,早前性格、适应能力等各方面都很好,因为事件等诱因,导致抑郁。

但不管怎样,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都很重要。药物治疗有其生理学基础。
现在不是有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吗。
作者: ShellBabae    时间: 11-1-27 13:38
我个人还认为,既然把基因都研究得那么透彻了,既然知道了哪些基因是易感基因,那就想办法把这些基因换成不易感的嘛。
最不喜欢某些专家面对这种“天灾”就动不动搞出一基因说,弄得很多病家对自己的子女都愧疚得要死“是爸爸妈妈不好,携带了不良基因,让你得了抑郁症啊”。我倒觉得不如说说,我们目前对这个病症做了哪些研究,今后要向哪些方向努力,对于其易复发我个人有怎样的观点,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这才是给广大患者以希望,增加大家跟困难做斗争的信心啊。精英阶层就该拿出精英阶层应有的范儿。
作者: 庆伟    时间: 11-1-27 13:45
本帖最后由 冰川 于 11-1-27 13:53 编辑

私以为是行为传导比基因遗传更可信。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7 14:16
24# 皮特2010 赞同你的评论!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7 14:17
25# ShellBabae 很有道理!
作者: 慎闻    时间: 11-1-28 16:53
26# 冰川 很有道理!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