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分享森田正马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读书笔记--经典森田理论介绍 [打印本页]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3
标题: 分享森田正马先生的代表性著作读书笔记--经典森田理论介绍
神经质的实质与治疗(森田正马著)学习笔记

注:为了统一称谓,我把森田先生所称的神经质统一改称为神经质症。

一、神经质症的实质
神经质症的各种症状原先是从某种感觉或事实引起的疑病性预期恐怖和担忧,在此不安情感的基础上,后来又增加了各种错误思想才发展起来的。

情感是它的基础,思想(错误的认知)是其再生性因素。

患者并不是得了什么炎症或生理方面的疾病,即没有所谓的器质性病变,只不过是患者的注意固着于其所谓的“异常感觉”从而“被束缚”了而已。

心身的过度疲劳、灾害、过度伤感、营养不良及其他各种疾病往往会造成人们暂时性的“神经衰弱”(这是功能性的影响),因为这些会破坏患者本人平素健康时新陈代谢的平衡状态。这是心身机能所必然呈现的刺激性衰弱状态,是各种病后的症状或疲劳时常有的一般状况,是一种正常的心身现象。这些是人们心身的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所呈现出来的,经过适当的休养,这些影响就会消失的。

但是,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受疑病观念的支配,以及在精神交互作用下,其注意力就会固着于其病态的感觉,而且,随着症状严重程度的加重,其症状也必然会变得复杂严重起来。

到了此时,即使是疲劳恢复或病后的身体复原,其自觉症状也不会消除了,这就形成了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
神经质症发病的本质性条件是疑病素质(敏感的性格倾向和内向的精神倾向),而促使症状发展的条件则是精神交互作用。

具体说来,是指具有疑病素质(敏感、受刺激后不易复原、精神内向)的人,在某种状况下使之产生病态体验,由于错误认知和应对做法而引发思想矛盾(心理冲突)和精神交互作用,导致病态的感受被固定下来(被固着、被束缚),从而形成了神经质症的症状。

因此,森田理论指出,治疗神经质症的着眼点是修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和做法(应对过程),阻断其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对疑病素质进行陶冶和锻炼。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4
精神的倾向性
精神的倾向性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精神活动的目标经常受外界对象的支配,而内向型的却经常把注意力拘泥于自身的内部,即自身的心身现象。

森田先生认为,精神的倾向性是由各自气质的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神经质(性格)是一种内向型气质,而歇斯底里是一种外向型气质。精神时常向内活动从而封闭在自我心身内部的人容易成为神经症,而精神经常向外活动的人,往往不容易得神经症。

内向型的人偏重于自我内省,对于自己心身方面的不快或异常或疾病等感觉特别注意、关心,从而对所谓的异常感觉表现出敏感,再加上其情感受刺激后不易恢复,因此,就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和做法,由于忧虑和担心(精神交互作用)而形成疑病。这类人常抑郁、自卑并以自我为中心。

外向型的人精神常趋向外界,追逐现实,目的明快,有时因勃然而起便忘乎所以而出现轻率的表现。这类人常因事业上的追求而无暇关注个人心身状况或疾病。

由此可看出,倾向性偏向明显时都有不利之处,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人,是兼有内向和外向的协调与平衡的。(由此可见,过度的内观也可能会有不妥,须记住:凡事物极必反。)

一个人精神倾向的形成,有其先天性素质的基础(森田先生认为这是最主要的),但也有其后天养育或者机遇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的教养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

疑病素质
所谓疑病就是疾病恐怖――即害怕疾病的意思,是人的生存欲的体现,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对于神经质者来说,只不过其程度过强而形成一种异常的精神倾向罢了,如果其程度加重,还可以叫做异常人格。这种精神倾向是属于内向型的,是一种担心患病的精神倾向。这种精神倾向根据其程度和疑病种类的不同可出现各种情况甚至症状,如死亡恐怖、疾病恐怖、有害物恐怖或吉凶恐怖,以及对痛苦(苦恼、烦恼)的恐怖等。这些如再作细分的话,还可分为心悸加剧发作、焦虑不安发作、眩晕猝倒发作、运动麻痹发作等发作性症状(这些可统称焦虑症),各种各样的恐怖症,以及头痛、眩晕、头脑不清、身体倦怠、记忆力减退、神经性失眠等普通神经质症(俗称的大部分神经衰弱,即假性的神经衰弱)。实质上,上述的这些症状并不是真正的器质性或者客观查出来的病变,只不过是患者在主观上自觉性的症状。

对疑病感受的错误应对
但是,神经质症患者并不了解其症状的本质(从而出现了错误的认知和错误的应对),而深信上述主观上自觉性的症状是眼前的事实(这就是错误的认知),故对症状产生了恐怖,并烦恼不堪(错误的应对)。

实质上,患者并未曾直接与死亡或疾苦发生什么关系。患者只不过是仅凭自我认识或观察、判断便把一般人都常有的自我感觉或观念误会成病态的异常(错误认知),故煞费苦心地企图努力将它排除掉(错误的应对),但由于这些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正常的心身现象,故其企图就无法如愿以偿,因此,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越发加剧自己的苦恼和烦闷。

如此一来,患者就被症状固着、束缚了,而且,也容易形成预期焦虑和自我暗示性地诱发症状,导致恶性循环。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5
神经质症的主观虚构性
神经质症的各种症状,在没有心身疲劳、衰弱及其他并发症的前提下,其原本就是属于主观范畴之内、自我觉知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东西。

患者对其症状的描述一般是使用发自主观的词语,而且多数是模糊不清、捉摸不定的陈述和描述。这些都可证明其症状是主观性的感受,而不是客观上查出来的。

患者若能对苦恼不管不顾,自己照常接待往来,照常上班劳动或学习,就可一面带有抱怨不幸的心情,然而却还可以顺势转换成信心百倍、坚定愉快的心情。

可以说,这两者之间仅有的差距就如隔一层纸,只不过是其分隔不同的两面罢了。由此可见,正确的应对是非常关键的,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了。

但是,由于精神交互作用,在患者的症状已经充分发展之后,患者就犹如在睡梦中那样相信这些症状似乎是真实存在的,并封闭在患者的主观世界内部,由此就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此时,要想消除其主观虚构性,修正其错误认知,改正其错误的应对方法和过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必须通过外力(如森田疗法等心理治疗)的介入才能实现。

精神交互作用
所谓精神交互作用,是指一种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机制,这种精神机制是这样引发的:因某种感觉偶而引起对它的注意集中和指向(注意集中),从而导致这种感觉会变得敏锐起来(感觉敏感),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定于它(意识狭窄),这样,就使感觉与注意彼此促进、交互作用,致使感觉越发强大起来。一般说来,精神交互作用是由疑病性素质引发的,在错误的认知和应对方法、应对过程的作用下而不断强化。

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存在疑病性素质,就把常人都有的正常感觉或体验(如过劳之后或睡眠过度时的头重感、饱食之后的胃部不快感、害羞时的赤面等)误当作是病态的异常现象,从而引起了对它们的恐怖或预期不安,由于精神交互作用,使(所谓的异常)感觉与注意交互作用,彼此促进,导致“异常感觉”逐步加深、逐步强化固定,乃至固定成为长期的症状。就这样,神经质症就出现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6
神经质症患者的感觉过敏其实并不是什么真正的过敏,只不过是由其自己的疑病性素质而导致的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将它(过敏的感觉)固定起来而构成的一种自我感觉而已。因此,神经质症患者的感觉过敏是一种假性的感觉过敏。

我们的精神正如“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所说的那样不断地变动转换,即使是一瞬之间,也不会静止或固定。所以,对于精神的研究,必须从外界和自我互相间的联系来寻求,从其变化转换之中来查究,才能获得其中的真昧。精神活动的引发,是有了具备一定性质的躯体(素质),给它施加内外界的刺激时,才自然实现的。就如禅宗所揭示的:“钟鸣呼?槌鸣呼?钟槌之间鸣呼?”所鸣,乃钟槌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其既不存在于钟与槌之间,也不是钟、槌的实体,而是“槌撞,则钟鸣”。在意识层面上精神活动的产生,就如(相当于内外界刺激的)槌开始对(相当于自我身体的)钟引起实质性的震动时(相当于超出感觉阈值的感受),这其中就有精神现象。刺激所引发的精神活动,多多少少都会在我们的生理上留下印记,所留下的印记的深浅就视刺激的强度以及我们躯体的反应强度而有所不同了。

所谓恐怖,乃是对自己将要发生灾害的预想或预感到危险即将降身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受。由于受到恐怖感受的支配,当恐惧感受所引发的注意集中指向的处所不同时,就会出现患者对症状的主诉不同,如心悸加剧发作、中风恐怖、痉挛发作等。

痛苦情感的固着
痛苦的情感最容易引发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引起注意的固着状态,继而形成症状。一旦形成对该固着状态的忧虑(错误认知导致)并构成症状后,患者就会经常感受到这种固着现象,并将其封闭在主观意识内部,此时,就像“追鹿猎狮不见山”那样,因为其注意经常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就觉察不到其它了。总是只顾自我焦虑难拔的人,自己因为受恐怖和苦恼的困扰,就很难再有顾及他人的余力,因为此时患者已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主观世界去拿他人和自己进行正确的比较,由此也就不能给予别人同情。故神经质症者往往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是患者由于错误的自我评价和判断而引起的继发性产物,并不是患者故意所为。故其“以自我为中心”与自私自利者的“以自我为中心”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6
精神现象的联合作用
精神现象是对我们身体的内外施以刺激而出现反映、产生变化时所发生的那些现象本身。精神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应如实地、科学地进行观察和记述。施加刺激所引起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在有意的(可以说是在意识层面)或无意的(在非意识层面或者说是潜意识层面)状态下,都会作为一种体验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形成印迹被保存下来。这些所积蓄下来的许多体验的内容,与现在新发生的刺激发生联合作用时,将按它们当时最适当的条件,以近似、相反或习惯等关系自然地彼此发生联系,互相推动,从而构成各种精神活动。这就是精神现象的联合作用。

刺激和意识的关系
对我们的身体施加某种限度(感觉阈值)以上的内外刺激后,就会传递给躯体一种变动的信息,在植物神经或运动神经中引起反射或运动,从而引起某种感觉或情感。其中,引起注意的就形成意识。因此,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能力方面的或活动性质的涵义。

刺激与知觉(意识)的关系会根据各种条件和情景而导致其阈值也会有所不同,其所依据的因素,首先是心身状况(包括①觉醒程度、疲劳状况、强健程度以及情绪是否愉快、精神是否紧张等,②精神倾向、趣味、习惯等),其次是刺激的性质与强度。

我们的知觉(即意识状态),是在不停的精神活动中,随着对一部分达到感受阈值以上刺激的转换,而不断地变换和变化。我们在如实地、科学地对精神现象进行观察和记述时,不能放过或忽略整个精神活动的变化过程。否则,就如只知矿山却未探明矿脉那样,是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那样,对心理的治疗也就很难有好的效用。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7
意识与目的的相对性
在不受束缚的状态下,在不受错误认知干扰的情形下,我们精神活动的进行过程是自然的、本能的沿着适应自我保存所要求的方向流动转换的,所谓感受阈限的构成是我们在发挥心身机能作用、努力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紧张感的强弱而产生的各种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新鲜的刺激或体验就会倾注较多的注意,并伴随较强的意识;而对于已习惯了的、平凡的信息,则不需要很多的意识或注意。因此,我们的注意或意识与目的的关系是相对的。目的性越强,那我们的注意力就越集中于其上面,就如“追鹿者不见山”那样,分配到其它方面的注意力也就自然较弱了。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当我们自觉地(以紧张的心情)注意某一点时,此时就是有意注意,或叫主动注意,这种注意是在意识层面的注意,是意识性的;相反,在不自觉的时候,就叫无意注意(或被动注意),这种注意是在下意识层面的注意,是无意识的。当我们去干本能性的、已经习惯了的或经常接触的事情时,会感到不需要怎么费力,因为我们只需要对它们进行无意识地注意就可;相反,当遇到关系自己生存的重大刺激,或主动性努力越大的事时,就越能引起我们对其的注意和关注,并伴随着出现明显的意识活动。只有在刺激、努力和注意效用等调节都很适当时,我们的日常行为才能毫无障碍地进行。

在精神活动的过程中,内外界刺激和心身内部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将带来意识阈限的不断变化,故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也在不断地出没、消长着。而注意(意识)与目的关系,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当注意强烈地固着于某点时,就会只注意到该点,而对周围的情况则不甚注意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7
暗示
所谓暗示就是本人和周围的事物、社会现象或人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暗示作用是人类的本性,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正常人来说,其暗示性的强弱是适当的。暗示性的过分和不足都是一种异常的表现。

无论是人的精神还是身体,其能量总是经常保持一定的限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一般不会再忽高忽低变化无常的。

暗示作用
所谓暗示,是受某种言语或外界的影响使之获得一种信念(非自我暗示),或者使自己内部产生的感觉或想法顺势转化为信念(自我暗示);其信念的产生是脱离推理判断的,这种无评判状态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身或直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暗示作用。

在此,所谓信念,是一种直观性的、情感上的判定,是脱离推理判断的,是相对于理性逻辑性判断的一个概念。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情感上的直觉与理性逻辑性的判断,是存在区别的,即理性与感性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理智与情感是两码事。信念是属于情感范畴的东西。

信念并不是经过逻辑推理产生的结果,不是理智作出的断定,也不是一种应该这样、不可那样等的思考方式,而是由于本人自觉领悟到的确是这样而不是别的东西,从而才直接影响到行动。信念属于情感逻辑范畴的,是脱离道理的东西。

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对其症状抱着病态的错误想法和认知,便自我暗示性的在固着点形成一种信念,致使其将注意固着于症状时,对周围的注意已不能自由指向和活动,渐渐就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由于这已经成为患者的信念,就会脱离推理、判断和理性的影响。因此,患者对这种固着点会执迷不悟,完全相信这些都是事实。因此,导致患者一般很难改善自己的认知,很难摆脱束缚,故也就很难改正其之前错误的应对方式了。这也是一些人认为森田疗法无效的原因。

由于神经质症患者往往会预先使自己的注意向其症状集中倾注,故就会相应的出现自我暗示性的信念,从而,预期焦虑也就自然被强化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8
注意的指向与固着
正常人在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过程中,其注意是很少固定指向某个念头从而被固着的,因为其面对的刺激层出不穷,故其精神活动也就随之进行,其注意也就相应变换了。但对于神经质症患者来说,由于其疑病性素质和精神交互作用的共同作用,就会使其注意经常指向其症状并会自我暗示性的固着于其病态的信念。因此,可以说这完全是由患者自己病态地把它固定下来的、来自主观的产物。

神经质症的三种类型
根据神经质症单纯与复杂等差别和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普通神经质症(一般人所称的神经衰弱,实质上是假性的神经衰弱)②发作性神经质症(也称焦虑症)③强迫观念症。这些在外表上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症状,其性质是相同的,而且可以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和大致相同的时间来根治它们。

只不过在神经质症的各种症状中,其相互之间会有所不同:普通神经质症只不过是在意识领域中对其痛苦有所感受,可以说是单纯的痛苦;恐怖症则是对症状的痛苦产生恐怖,极易诱发预期不安,可以说比单纯承受的痛苦增加多一重痛苦;而强迫观念可以说是多重痛苦,因为患者为了制止其对症状恐怖的恐怖,却进一步促进了恐怖的发展。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由于患者在精神上对某种异常感的固定,并因在日常生活中对其错误处置而致使症状日益加重。

强迫观念症
所谓强迫观念,是患者把由某一机会得到的感觉或感想疑病性地看作是病态的异常,并由对其抗拒的、想消除这种“病态异常”心理引起精神上的冲突。因此,强迫观念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存在着精神上的冲突,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冲突,就没有强迫观念。故对强迫观念症的治疗,最关键就是要修正患者之前的错误认知,认清正确的努力方向并努力付诸行动,消除患者的精神冲突,其方法是使患者对其痛苦当作真正的痛苦来加以体验,认识到其痛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是属于正常的精神现象。这样,就可使患者没有抗拒的心理了,其精神冲突也就没有了。

至于强迫行为,就看患者是否有无精神冲突和治疗愿望来鉴别其是否适合使用森田疗法进行治疗。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8
对神经质症进行治疗时,必须先诊断明确:对于确实存在疲劳状态的,要通过静养或其他疗法使之恢复。注: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由于其是一种确确实实的病,故抗抑郁药物治疗对其有疗效;同时,因为患者身处抑郁时,是很容易甚至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故需要注意其康复过程的养生,注意因应其不同的康复阶段而调整、保持好其活动(能量消耗)与休息(积攒能量)的平衡,使其心身状态有利于抑郁症的康复。

森田先生认为,神经质素质是一种先天性的素质,是一种侧重于自我内省、很容易发展成疑心病的气质,其神经系统机能抵抗力薄弱。不过,普遍认为,婴儿期的不好或不当教养会给其心理造成难以消除的有害影响,长大后罹患心理障碍的几率很大。

神经质的特征:自己任性、容易生气、顽固守旧、好走极端、乖僻别扭、自我抑制、容易被束缚等。程度重的神经质是一种神经性的或精神性的异常人格,但其并不是实质性的变化,而是机能上的过高或过低。其程度轻的,应该叫做精神倾向。所谓异常人格,对其生活能力或在形质方面比常人(即健康者)可称作低等的倾向性素质者。所谓健康的人,其对于生存、向上发展乃至对于种属特征的保存都有较大的适应性。异常人格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的方面特别过敏,其他方面却又十分迟钝。

对人格的判定
要判定一个人的人格,必须从量和质两方面来观察。所谓量的方面,要看其精神方面的能力,主要以智力和情商作标准;所谓质的方面,主要看其精神的倾向、精神反应的方法和特征。至于诊断,就要从患者的症状情况、性质、由来等进行详细的诊查,对其症状从心理上进行深刻的探究,对其日常生活中的事实具体查问清楚,并进一步对其以往的经历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全面了解、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拟订出其治疗和预后的措施及方针。切忌仅凭表面症状的诊断来进行治疗,那样也可能会害人非浅。由此可见,森田疗法所说的“不问疗法”并不是对患者的情况不闻不问,而是要通过不问疗法去避免患者强化其对症状的关注,避免强化精神交互作用而已。这,才是“不问疗法”的实质。对此,有必要慎重指出,以免一知半解者误用不问疗法。

歇斯底里是一种精神外向性的、情感过敏性的素质,这种人缺乏自我内省,根本不可能像神经质者那样靠理智来抑制自己。歇斯底里是感受性的,其很难觉察到引起症状的机遇性原因。相反,神经质是理智性的,故其能较多地觉察到其症状的由来。神经质症是理智性的预期恐怖或焦虑,而歇斯底里则是感受性无意识机遇者。对于症状的诊断,既要了解其结果和状态,也需要了解其形成条件和过程。

异常人格的分类:①神经质素质②歇斯底里素质③意志薄弱性素质④情感兴奋性素质⑤情感抑郁性素质⑥情感固定性素质⑦分裂性素质。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9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15-11-9 16:40 编辑

二、神经质症的治疗
疾病的治疗是在充分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施行才能取得好的疗效的,如未能弄清疾病的实质和症状的病理就施治,其罪过所及可以说是无法衡量的。对神经质症的诊断,除了要排除器质性的疾患外,还要和由各种精神病及其他异常人格引起的症状加以鉴别,并须探究它和其他症状并发的缘由,必须研究是否存在功能性的实质损害(如与抑郁症的鉴别等)。在治疗时,还要注意随机应变,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机械的拘泥于某种模式。

对神经质症治疗的着眼点是对患者的疑病素质这一情感基调进行陶冶,修正其认知,消除其思想矛盾,改正其之前错误的应对,阻断其精神交互作用。并要顺应患者的注意、情感等心理状况,以及按照患者的症状和体会,经常使之体验顺应自然的境界。(注意:是让患者体验顺其自然不是让患者努力去顺其自然,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着努力去顺其自然,或被顺其自然的理论或理念束缚时,已经是离顺其自然的境界越发远离了。思索如何才是顺其自然,怎样才是、才能顺其自然,就是一种被顺其自然理论束缚的例证,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要知道,体验顺其自然的目的,是消除思想矛盾,阻断精神交互作用;当努力去顺其自然时,便是与这一目的背道而驰的应对方式,是一种错误的应对方法。)这是治疗神经质症的关键!

面对某一特定的目的,必须掌握与之相当的方法,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行动,才能取得相应的结果。在神经症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生活行为、思想认知和精神态度等加以指导,并对患者由此得到的体验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其学会判断和应用。通过引导患者精神上的自然发动,力求使其意识的正常感受自然地恢复并善于加以利用,服务好自我状态的调节。通过作业疗法顺应患者的欲望因势利导,引导他把精神完全指向工作方面,不让他留有自我观察思考的余地,也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但是,由于神经质症患者已经对症状发生注意的固着,故最好让患者将注意在短时间内集中指向其症状,用力地自我观察,直接感受一下这单一的痛苦,这也是有必要的。这就是设置隔离卧床这一阶段的目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39
心理矛盾
所谓心理矛盾,也称思想矛盾或精神冲突,是对人们“但愿这般”、“必须这样”的思想愿望(理想中的情形)与实际的情况不相符、不能达成一致(即预计的理想结果与现实的情形有落差)但当事人却无法接受,因而发生了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这种心理状况就称之为心理矛盾。

所谓思想或观念,只不过是对事实的记述、说明或推理,其与事实的关系可比喻为在镜子中的影子与物体本身这样的一种关系,这种映射出来的影像就如思想或观念。因此,思想或观念是不可能按照原样直接等同于事实的。正如一个物体用不同的镜子(如平板反射镜、透镜或哈哈镜)来照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像一样,在不同的心态或认知下,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对同一事物(或行为)的评判就会不同,对此,我想大家可能都会经历过,也容易理解。【每一个人都会有他自己的信念系统(包括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找到有完全相同的信念系统的两个人。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我们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应对,是会受到自己信念系统的很大影响的。不同的信念系统,对同一事物的评判肯定会有所不同。】

但是,人们经常并不了解这种观念与实体之间的差异,从而常常依据其“想当然”来企图安排事实,并努力使之发生如愿以偿的变化,当其所思所想无法如愿时,就常会出现思想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知晓:主观和客观、情感与理智、理解与体验之间,常有不一致甚或非常矛盾的情况,对它们绝对不可等同看待,而是需要一分为二(自己的愿望归愿望,事实还是事实),否则就容易出现思想矛盾,自寻烦恼。

但是,如能摆脱原先错误的思想而返回到事实的本来、恢复事实的原始面貌,两者间(即思想观念与事实之间)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谓领悟,就是打破迷误,使外界与自我、客观与主观、情感和理智等取得一致,呈现事实的原状,使之回到觉察不出两方差异的状态。故森田理论就提倡“以事实唯真”、“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思想矛盾。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0
主观和客观
在对症状的认知上,神经质症者的主观感受往往与客观现实不相符,但患者却往往无法觉察出当中的差异。这是由于患者将其注意固着于其症状后,已经形成了一种信念:对于其主观感受的东西,他也会认为事实就是那样,此时,他就像是在梦中那样,对事实和非事实难能加以区别,并对自己的感受时常信以为真,从而导致了出现这些主观和客观的差异。这与“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是一样的道理。

情感和知识
情感是我们人类本能性的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如对幽灵、妖怪的恐惧,如果企图用知识性的解释或者我们的理智来破除这种恐惧,是决不会如愿以偿的,因此就会形成思想矛盾。如,所谓“死,不足惧”是一种认识,是一种理性逻辑的评判,但怕死却是主观性的一种情感,这是存在于我们情感之中的事实。森田先生认为,把不问外界和内界而将其现象和事实如实加以记述、阐明的做法叫做科学,其中正确进行推理和判断的做法叫做逻辑,绝对服从于这些的做法叫做信仰。

我们如果想仅凭知识和理性就能无视或抹煞情感、企图消除某些情感的做法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误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做法,这样做会引发思想矛盾;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实际存在的情感,并将我们的知识正确地应用在怎样调节情感(即提高我们的情商)、怎样陶冶性格上面,这才是可行的。我们可以在情感和知识、理智并存的情况下来合乎自然规律的采取为所当为的行动,这是在精神上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相反,如果想首先努力排除自己的消极情感并在唤起好感后再去行动,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和做法,是一种恶智,是一种思想矛盾。

因此,森田理论提出,神经质症患者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在原样接纳自己症状和情状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内心愿望和客观情景的要求去为所当为、为所能为,就可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达到“不治而治”的目的,症状自然就会慢慢消退直至痊愈。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0
理解与体会
所谓理解,是根据推理判断得出的“应该如此”、“必须这样”等的抽象知识;所谓体会,也称体验,是亲身经历、实践和验证之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因此,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具体实践和体验之后才产生的,犹如不吃梨就不知梨的滋味那样,如果仅通过他人的描述来理解,不管其描述多么真实,也是无法真正体味到梨的滋味的。所谓领悟,主要是通过自己本身亲身体会到而不是仅通过理论上的认识。在彻底领悟之后,理解和体验(体会)就可达到完全一致了;但是,如果是局限于思想矛盾和迷惑不解之中时,其差距之大,真是无法说的清!

因此,森田理论强调,患者要在实践中去真正体验所掌握的知识,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能仅仅是在脑子里理解这些知识,这两者体现在疗效上是大不相同的,可以说有天壤之别。

信念和判断
主观、情感、认知和体会等因素是组成我们信念直接转化成行动构成人格表现的要素;相反,知识和理解就只能是构成逻辑性的推理和判断的因素,只能对我们的行为施加间接影响。我们的思想时常会由于情感和信念的不同而使其发展产生很大的差异,如果仅是靠注入式地授予某种知识或思想,其影响是非常轻微的。这也同样反映出需要通过实践去体验而不能仅仅在脑子里理解知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在神经质症的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患者的情感基调(由此可看出共情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来访者要积极关注,要从来访者的角度去感同身受,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安全、温馨的环境氛围);否则,如果单纯是进行知识性的说教,反倒会越来越远离患者的体验。神经质症的症状本来就是患者自己主观想象的产物,是以情感为基础、由精神上的固着所引起的,至于逻辑上的评判和客观上的解释,都是在事后才出现的。倘若不了解其实质,而只是一味地探索其琐屑末节的话,就如“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妄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那样,是无法找到可以遵循的道理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0
关于“顺其自然”的譬喻
当驴被拴在木橛上之后(用此喻身患神经质症时的被束缚状况),它若想要逃走(用此喻患者想摆脱症状的情况),就会围绕着木橛不断旋转(用此喻患者错误的努力方向和过程),终于由自己把自己固着在木橛上,连动也不能动了,完全失去了自由(用此喻患者由于错误的努力方向而导致精神交互作用,导致陷入了恶性循环,使症状越来越重,有些晕倒恐惧症患者甚至终日躺在床上不敢起床)。如果驴能够顺应其“被拴在木橛上”的客观事实(用此喻患者要原样接纳其症状,原样接受其暂时被束缚的状态),不再想要逃走、不围绕着木橛不断旋转(用此喻患者不作错误的抗争,不必想着努力去消除症状,即放弃之前错误的努力方向),就能够在一定限度上享受自由,可以在木橛的周围玩耍(用此喻患者“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为所能为”的状况)。同样,如果神经质症患者能够修正认知,改正之前错误的努力方向,顺其自然,不管自己多么痛苦、多么烦恼,症状多么严重,都能够原样接纳自己的状况,那样就可消除思想矛盾,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若能更进一步,做到忍受痛苦,为所当为,为所能为,就可以在有限度上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和他人以及自己作出自己的贡献。那样,也可获得尊严和自信。总之,象健康人一样地生活就能健康起来。

自然与人为
我们身体和精神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能用人为的力量来随心所欲地左右它们,否则就会因无法如愿以偿而产生思想矛盾,从而导致症状的出现而自吃苦果。能够顺从我们意愿的,在躯体方面只有能适应随意运动的末梢,在精神活动方面只有我们主动注意所指向的目的观念而有可能选择其观念的自然联合而已。我们面对内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情感、反应等都必然要受自然规律(因果法则)的支配,绝对不可能由着我们人为的随心所欲。

所谓忘却,是在我们精神演变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从现实的联想中脱出或关系断离,不能产生有意识的结合,而无法导出事物印象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并不属于人们的意志行为,而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1
应对症状的方法
身处痛苦中时,要完全顺从地加以接纳(即对症状坦然接纳,原样接纳),顺其自然;这样,就不想努力排除痛苦和症状,或从观念中消除它,反倒是把注意集中指向痛苦和症状,试探着观察它、说明它和评判它。这样一来,痛苦和症状就开始脱离主观上的固着,从而成为投影于外界的客观事物,那样就有可能得到摆脱。这是正确的应对症状方法。

但神经质症患者却常把自己的症状诉说给周围的人听,为的是使他们理解其痛苦,唤起他们的同情,求得他们的关怀;不过,患者却往往无法如愿以偿,因为他人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无法做到感同身受,故就不可能做到理解和关怀,也不会同情了。如此一来,患者反而会加重其自己的痛苦。而且,这种诉说越是细致入微,注意力就越要固着于此,从而导致自己丧失了对于事实的正确判断能力,越来越把自己封闭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里,并扩大、夸大其个人与旁人的差别,觉得唯独他一个人这样烦恼、痛苦(这是一种自卑的差别观,与之对应的是自信的平等观),主观上不能如实地看待痛苦本身,也不能面对客观彻底的暴露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三者的立场去正确地加以判断,只是自怨自艾。同时,想尽力回避痛苦的愿望,羡慕他人、悲叹自己心情的苦恼则越来越发加重。这就是患者对主观和客观不能区别对待,又不能使之协调一致,只是在两者的中间地带迷惘徘徊,从而无法摆脱症状的束缚。这是错误的应对症状方法。因此,森田理论要求患者要对症状采取“不问疗法”(或称不说疗法更为贴切,目的是避免患者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关注自己的症状方面),应该就是由于这个理由吧。

患者越是对失眠不安就越要陷入难眠状态;越想忘掉痛苦就越会固着于此;越想抑制或消除强迫观念,就越要遭受它的苦恼。这,可以说是一种叫做精神拮抗的精神机制在起作用。

顺从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对人生经历中客观的实际事实能遵从其本来面目来认识,我们的情感或观念组合,必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因此,要以苦为苦,以恐惧为恐惧,以喜悦为喜悦,能领悟到他人和自己的人生同样都是有痛苦的(这是一种平等观)。对于症状,要顺其自然,原样接纳;放弃人为的拙笨意图,顺从它那客观存在的自然状态,不要企图依照人为的设计去随意支配自己的想法,因为那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反而会徒增烦恼、导致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症状的基础是情感,而情感是我们的理智无法掌控的,即情感不可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去行事。

不管是对于周围的事物,还是对自己的境遇,都要接纳和忍受,甘心接受因果报应(因果法则)。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1
精神拮抗作用
所谓精神拮抗作用,就如肌肉在运动时需要通过拮抗肌的拮抗作用协调平衡来达到自由运动的目的那样,在精神活动方面也存在类似的拮抗作用,从而使我们的行动合情合理。如,当我们发生恐怖时,常常会出现不要怕它的相反心理;打算买东西时,会先考虑一番是否浪费的问题等等,这些相对观念就相当于拮抗肌。这种拮抗作用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我们能够一一加以随意支配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拮抗作用失衡,其表现出来的也会失衡、就不够合理,也就是其言行不会合情合理了。对于强迫观念症患者来说,其精神拮抗作用的表现就过强,当患者恐怖心理越发强烈时,就会引起拮抗的反作用力也会相应加大,在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共同作用下,患者的症状也就越发复杂、越发严重。

虚假的顺应自然
打破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关键是做到接纳和顺其自然,切莫徒劳地做那些“想用人为的力量来随心所欲地左右症状或者逃避痛苦、烦恼和恐怖等”愚蠢的事。如果能够做到顺从自然,绝对服从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就可消除思想矛盾。但是,倘若患者一心想“顺应自然”,仅通过自己直接阅读有关材料就照着文字所说设想其怎样才能够顺其自然(即用自己的行动去套固化的理论模式,而不是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是虚假的顺应自然),或者自己希望要为实现这种心态而努力筹措,这就已经不算是顺应自然了,而是一种虚假的顺应自然。因为如此一来,就丧失了构成真正顺应自然精神状态的条件。也就是说,当患者想努力去“顺应自然”时,就会离自然的状态越来越远。这是一种恶智,是不利于摆脱症状的束缚的。

神经质症患者的这种精神冲突会引发其焦躁不安,不利于患者消除思想矛盾和打破精神交互作用,因此也就不利于神经质症的治疗。只有依靠适当的外界环境及手段才能打破思想矛盾,在对顺应自然处境有所体会后才能排除因症状而造成的二次痛苦和烦闷、焦虑等。

我们的情感是属于主观方面的现象,而理智则是对客观事实的评判,情感的发生和出现,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不可否定的事实。如我们能够做到对外界环境的客观事实绝对服从(即做到“事实唯真”),就能摆脱烦恼和焦虑。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1
主观和体会的涵义
所谓主观或者体会,就是人的感觉和情绪,或反应和行动,就是它本身或某事件本身的意思,是业已脱离评判的直观或自我感觉的原始状态。与禅宗所说的“初衷”或“第一念”意思相同。我们对自己丝毫不加评判地确认自己头脑的存在,这就是主观;对突然飞来眼前的石子能瞬间避开,这是一种体验(自动反应)。当主观和体会处于原始状态时(即初一念),就不会迷惘不清;当试图进行客观性评判时(对初一念的再加工),却时常容易伴随出现迷惑。对此,大家需要知晓。

精神调和作用
在外界与自己的相对性中,存在着一种精神方面的调和作用:当其刺激越是和自己的注意协调一致时,我们就越会逐渐失去对它的知觉;假如它们不协调的逆差越大,那所形成的感觉就会越强烈。神经质症患者由于病态的恐怖,便经常对这些刺激进行激烈的反抗,急切地想把它排除掉,从而自己主动地使注意与刺激不协调,且逆差大,故对症状的感觉(即病感)很明显、很强,出现感觉过敏和被症状固着、束缚的状况。故神经质症患者这种感觉过敏现象的出现,就是刺激与注意不协调的逆差过大造成的,并不是器质性的过敏,可以说是一种假性过敏。

无所住心
所谓无所住心,是指在正常的情况(即心身处于调和的状况)下,我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指向或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移动,心随境转,注意的指向呈全面分布的状态,是健康的注意作用。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接触事物才能随机应变,才能立即采取最恰当的行动对它加以应对。如果注意力仅仅固着于某一个方面,就必然会发生某种失策,无法做到统筹兼顾。而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将注意力单纯固着于其症状,故无法使其注意力自由自在地随意活动。经过治疗后,如果可以促使患者的精神自发地活跃起来并广泛地指向外界,改变其局限性的注意力失调,就可以将其引导进入注意力随境遇分散的健康状况。可以说,使患者体验无所住心的境界,对其治疗有莫大的好处。

所谓固着,就是不见事物的整体而仅仅是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造成的。人生的苦和乐,就象绳索那样,是两者互相交错结合形成的东西,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就会被固着。但是一旦被固着时,必然是有应该固着的事由才会如此,头痛、眩晕等必然是在应该发生的时候才会发生,烦闷、恐怖等的出现也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必然是在应该发生的时候才会出现。此时,就不必要放弃“切莫固着于此”的思想矛盾,而是如实地暂时加以固着而不做人为的筹措。这样,精神就会顺应着外界的刺激不断变化,自然就不会产生固着了。如果能够体验我们的精神是随着行动和周围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状况,就会成为以现实为准则的客观唯真主义者了。

自然法则是不可战胜的,把不可能看作不可能,服从于这些,就叫正信;歪曲因果法则,把不可能作为可能,自己欺骗和敷衍自己,以眼前虚伪的安心来慰籍自己,这就是迷信。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2
情感法则(或称情感规律)
森田疗法的着眼点侧重于情感方面,而不着重放在道理和意识方面。情感的实际情况可通过洞察情感的变化来获得,情感规律具体如下:
1、要顺从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情感的自然发展。如此一来,情感过程一般会构成如山形的曲线,经过一起一伏,就会慢慢减弱,最后消失。无论多么悲伤,不管怎样烦恼,如果承受下来任其自然演变,悲伤与烦恼便会渐渐消失。个中的关键,是不要加强其体验和冲突,消除进一步的内、外刺激因素,避免形成精神交互作用。在森田疗法的静卧阶段,患者可体验到这种情况。

2、情感如果满足其冲动时,便会顿挫、消失。悲伤时哭泣,气愤时大发雷霆,心里便会觉得轻松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都是伴随着我们本能欲望的情感,越是受到压抑,则形成的冲动便会越强烈;但是,如果任其冲动并付诸行动,则往往事后会追悔莫及。因此,个中的关键是:怎样应对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此,关键的考量因素是效果而非道理。

3、如习惯于同一感觉,情感则会逐渐变得迟钝,直到无所感受;如进行抗拒或压制,则会刺激情感,从而变得更加强烈。当中,有着心理调和作用的机制在起作用。如对于寒冷、暑热,习惯以后,就不觉得多么冷或热了。如果我们对心身偶尔出现的所谓“异常感觉”不予抗拒,不当作障碍对待,习惯了之后,就不容易引发精神交互作用;否则,如当作障碍对待,进行抗拒,则容易导致精神交互作用,从而使“异常感觉”会更加的强烈。

4、情感如继续受到刺激且注意力集中于此时,就会逐渐强化。这是心理上的冲突(思想矛盾)或烦恼发展的心理机制,也是神经症的症状的产生机制。当我们执着于某种感觉、情绪,或是想抗拒、排除某种感觉、情绪时,不仅不能形成习惯,而且其感觉、情绪反而会变得更加强烈起来,这是由于注意力集中于其感觉、情绪的缘故,导致持续地对这个过程不断的注入精神能量,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森田先生禁止神经质症患者对其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症状,就是基于想让患者减少对其症状的注意。

5、情感是通过新的经验(行动)去体会和体验,并通过反复体验去逐步加深、培养的。我们反复体验努力和成功,则会培养勇气和信心;对付出艰苦的努力这种状况习以为常,才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正确的付出努力,必然会有所收获,必然会成功。与此相反,反复经历努力、失策和不成功,就会表现得更加胆怯和自卑。这正是这条规律的写照。

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验情感,没有经历过切身体会,就不会有情感体验。仅凭知识和理性是体会不到情感的。无论是知识多么的渊博,如果缺乏经历和经验(即缺乏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情感也就贫乏,与人的共感世界也就狭小;反之,就算是学识不渊博,但人生的经历和经验丰富的人,其情感则会丰富,这种人善于体贴别人,使人倍感亲切、温暖。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2
森田疗法的实施
在治疗神经质症的过程中,要注意推动患者自发性活动欲望(愿望)的萌发;通过日记来对患者的生活行为和精神态度等加以指导。森田疗法的实质是心身自然疗法,其中,需要患者注意加强体验。我们的情感,如恐怖、焦虑、烦闷、高兴等。。。,如果没有与之相应的条件,是不可能随意发展的。如果只凭在思想上去否定或排除这些情感,也是不可能的。

现将住院生活的规定叙述如下:
第一期:绝对卧床期,需要时间四天到一周。在此期间,完全将患者隔离,禁止其会客、读书、谈话(医生的探查谈话除外)、抽烟及其他一切掩饰、解闷的活动,除吃饭和大小便外,要保证其绝对卧床、绝对安静。绝对卧床不仅只是为了身体上的安静,其精神上的安静(意指精神不受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当事人在卧床期间的思维或念头是否会平静,则无所谓)更具重要意义。

指导者观察患者在卧床期间的精神状态,并切合其病情进行鉴别诊断。患者通过安静的休养,可调整其心身的疲劳。患者的烦闷和痛苦,需要隔断复杂的外界刺激,让患者任其自然地安静修养,通过情感的自然演变过程,才能使之逐步消失。静卧治疗的最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烦闷和苦恼,使之体会(体验)烦恼即解脱的心境,这丝毫不是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而完全是由于情感上的矛盾和冲突激剧消失的结果,是一种情感上自然变化的过程。患者可能在此期间内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或陷入更加痛苦的状态,但患者必须忍受这一切痛苦、烦闷,一切听之任之,不能采取任何对抗或者企图消减痛苦的措施,而只能默默地忍受这一切痛苦和烦恼,从中体验精神活动的自然流动。

在卧床治疗期时常会陷于极其不安的状态,此时,不要企图忘掉或消除对此状态的乱想和烦闷,而是顺其自然地任其联想和烦闷,并突入其中,观察其出没的过程。如果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烦恼,也要像忍受牙痛、肚子痛那样静静地忍受。因为与其企图用道理或理智去压抑烦恼,还不如忍受为好。所谓的烦恼,是由心理冲突引起的(即欲望与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之间的心理落差,想否定或压抑它的心理与不可能如愿以偿的现实之间发生冲突),进而又把各种复杂的、有条件的设想掺杂进去,从而形成混战状态的痛苦。在此需要知晓:单纯的痛苦是第一层痛苦,而预期恐怖和预期焦虑会导致第二层痛苦(双重痛苦),在此基础上想急于排除痛苦或恐怖,会带来第三层痛苦(由于求不可得所带来的痛苦),倘若想自己用力去除掉自身的痛苦和烦闷,就如“欲用一浪消一浪,反而波浪叠起”那样,使烦闷和痛苦越发严重起来……。

不管患者如何痛苦,如果让患者继续坚持卧床,逐渐地就会出现安静的倾向。在这之后,患者会出现一种无聊的感觉,总想立刻起床去做点什么。这就是无聊期。凡属精神健康的人,决不会长期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想做。在患者充分体会到这种没有活动的苦恼之后的第二天起床,进入第二期。

采取这种治疗措施的目的:①消除心身疲劳;②养成对焦虑、烦恼等症状(情绪)的容忍和接纳的态度;③激发患者生的欲望和自发性;④体验“烦闷即解脱”的境况;⑤作为神经质症与其它精神疾病的辅助鉴别诊断。

绝对卧床期需要注意的要点
患者不准讲话,除吃饭、洗脸和上便所外,避免其他一切可以使患者消愁解闷的活动。对诉说不能成眠者,可听其自然,随便什么时候睡都可以。如果不想睡,即使一夜、两夜不睡也没关系,但绝对不能自己去想什么能睡觉的办法。如果有的人感觉恐怖或烦闷,也必须照常躺在那里,让其充分体验一下痛苦的味道;但是,绝不许可其自己去设想什么消愁解闷的办法。
患者在卧床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医生通过每天对患者的查访方式来了解,不需要患者记日记;起床后,就需要通过患者的日记来了解其
身体和精神状态。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3
第二期:轻微工作期,时间需要一到二周。在此时期同样还是隔离疗法,仍不允许患者过多地与别人交谈,禁止外出、看书等,夜里的卧床时间规定为七、八个小时,白天可到室外接触阳光和空气,不许只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休息,允许做些轻微的劳动。这些措施都是促进患者心身自发活动的手段。患者晚上开始记日记,通过日记了解患者身体和精神状况,由医生对日记进行批注、引导。从第三天开始,逐渐放宽工作量的限制,让患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促进患者的自发性活动,趣味是只有在干中才能产生的东西。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促使患者自发性操作欲望的增进上,决不可采取注入式的支使性地布置任务的方式让患者劳动或活动。指导者要注意促使患者不论干什么,都必须尽量迅速地着手工作,而且要坚持实践下去。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要制止患者自己测试病情、自己设法治疗等做法,无论如何,一切都只能服从医生的指导,并要按照疾病的发展趋势听其自然地对待个人的病情。患者可能会感到似乎被愚弄、甚至想停止治疗离开医院。其中确实有人对治疗失去了信心,但这些人都是意志薄弱者,不适合用森田疗法来治疗,因此也就不必可惜。能够坚持下来的,当其出现越来越渴望得到较重的劳动操作的情形时,即可转入第三期。

在第二期临近结束时,多数患者的头重、精神恍惚、身体倦怠等感觉不知不觉的就没有了,此时尽可能不要让患者再谈自己的病情。如果遇到患者倾诉其痛苦,可采取所谓的“不问疗法(叫不答疗法更贴切)”,装作不知,听之任之。指导患者超越了拘泥于自觉症状的症候疗法。

患者在此期的良好体验:促进患者的自发性活动的欲望,决不灌注或让其被动作业;兴趣常常仅仅在做事的过程中产生,如果一开始就不做任何事,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不会产生兴趣;如果患者是被动地布置任务、或者预感完成困难或不成功,就会打击其行动的欲望(动力不足);如果在时间安排或者计划上耗费过多,就会感到繁琐,心情就会焦躁不安而无法有效行动;如果患者在此期间活动逐渐增强,通过活动发挥出自己的冲动欲望,就会感到愉快,也就脱离了预期不安,而只对劳作本身感到愉快。体验到症状(心身异常感)的好转。

此期的目的:①促进患者心身的自发活动,②
促进患者的自发性活动的欲望,③体验劳作的愉悦和兴趣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4
第三期:普通工作期,时间为12周或者更长,因人而异。患者可逐渐开始读书,同时坚持晚上记日记。在这期间,暂不过问患者不太愉快的情绪,只让患者努力去工作,培养其忍耐力,使之体验完成工作后的喜悦和自信,培养其继续发扬的信念。这样,患者会自然地出现外向型的态度。不仅要教患者工作的方法,还要教患者给自己心身的准备和应采取的态度。工作主要有疏通水沟、播种或割草等农活及炊事、手工操作、木工活等,也做体育活动、集体游戏、绘画、欣赏音乐等。当患者在劳动中感到工作太多、太忙了但可以一件一件地完成时,就可以这种忙碌感作为转入第四期的标准。

此期的目的:①培养患者对工作的忍耐力,②使之体验完成工作后的喜悦和自信,③培养其继续发扬的信念和勇气;④培养患者外向型的态度


读书主要选择历史、传记、心理学、科普读物等。不许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自学,而是在饭后或工余,或者疲劳、高兴时抽时间阅读,珍惜点滴时间,不加选择地一天可读无数次,一觉得厌烦,就立即合上书停止阅读。但在有兴趣并不觉得大脑疲劳时,读书的份量可不加限制。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患者就可以在周围嘈杂的环境中或劳作的空隙平心静气地阅读,效果良好。

第四期:生活训练期,时间为12周,为出院准备期。在此期间必要时可允许患者外出,从事复杂的实际生活,但散步或尝试性的外出试试看等都不允许。

当然,由于患者个人的情况不一,并非任何一个患者的进程都是相同的(即所需的时间不尽相同),但这只是治疗周期的长短问题。现在的治疗周期一般需要23个月。

在治疗的1-4期,对患者活动的限制在逐步放宽(由绝对卧床【除进食、大小便外,禁止起床】-隔离【禁止交际、谈话、外出】-禁止外出-目的本位的外出),不过患者的活动欲望常常是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总想超出允许的作业量的一种活动欲望),因此会发现自己会存在进一步想干点什么的活动欲望(这就是生的欲望)。由于激发了患者心身的自发活动,激发了其自发性活动欲,就会从根本上促发了患者自然的治愈力。

在上述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指导患者懂得去体察和发挥自己纯真的心地和自己原始的性情,以及不蒙骗自己的精神。所谓纯真的心地,乃是对我们原有的朴素的情感不妄加否定或歪曲。这是避免引发恶智或思想矛盾的关键措施。关于纯真的心地与恶智的差异,感兴趣者可查看原著。不过,这种纯真的心地与恶智的差异如果不通过亲身体验而光从言词上加以解释,是很难有所体会的。

作业期注意要点
白天必须经常在户外活动,晚上除晚饭后写日记外,其余时间统一进行晚间作业,绝不允许闷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开始的两三天内,避免一切体力劳动,可以干一些轻快的工作;然后逐渐转换到他们愿意干的劳动项目。经过若干天能完全承担工作之后,再允许他看书,然后允许他外出(根据现实的需要,不能作为尝试)。这些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期间,要通过其本人心身的自然发动使之逐步体会并获得“生的欲望”;另一方面要打破思想矛盾,使之体会纯真的痛苦和恐怖的味道,领会如何将欲望和恐怖进行调和的规律。给予必要的指导,教他们树立应有的精神态度,但这决不是教给他们什么诀窍或用理论来说服患者;而是经常以患者的体验为基准来加以解说,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如果谈理论,就会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反而会成为体验的极大障碍。如果使患者自己的一切全都听任某种外力或理论的指引,而不是顺应其自然发展的趋势、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的话,其效果就不会理想。(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森田理论已经包含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理念)


神经质症患者的所谓治愈,关键在于排除其症状实质所在的精神固着,忘却其自觉症状。相反,当患者想自己动手来治好自己的病时,如不能顺应自然,往往会适得其反,倒要加剧其病情。这就如我们想忘掉某东西,却反倒促使注意固着于其上面是同样道理。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4
关于发作性神经症的治疗要点
对预期发作的痛苦要有迎接它的思想准备,决心等待进入这种恐怖的过程(等待突入恐怖),这时,患者既不疑虑这发作到底还出现不出现,也没有打算从发作中逃脱的恐惧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其发作反而不会出现。

关于强迫观念症的治疗
强迫观念其观念本身决不是什么病态的,而是任何人在日常都会出现的感觉或情感;但强迫观念症患者却把这种常人都会有的感觉或情感视为异常,并想方设法去排除或消除掉,从而导致心理矛盾或精神冲突的出现,继而形成精神固着,这样就产生强迫观念症。其治疗的着眼点首先是要消除这种复杂的精神冲突,将它还原到单纯的痛苦或恐怖,原样接纳其症状和痛苦,默默忍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我们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对某些行动可能可以抑制,但是,对其中发生的有关感受,如果要求连想也不去想它则是不可能的。把不可能误认为可能,乃是愚者的事。

遗憾、愤慨以及各种欲望都是人的本能,是在人的生存中与食欲一样不可缺少的。欲望或生活机能只要旺盛,无论怎样调节它都是可能的;即使是白痴,只要活动欲望强烈,就有教育的可能。但如果不肯在调节问题上用心,而徒然妄想将其情感压抑或排除,则会引发思想矛盾。越想压抑,拮抗作用就越强,精神冲突就越复杂,更要苦闷难堪。

强迫观念单纯、理解力较好、比较温顺又有勇气的患者,比较容易治愈。

突入恐怖
强迫观念症患者如果经常反抗自己的恐怖,或误认为顺势等待忍耐时,就越发使恐怖强化并加重其精神冲突,从而构成对症状的预期恐怖。但如果能够突然进入恐怖之中(突入恐怖),就能够有自行排除和要绝对服从自然规律的体验,这对治疗很有好处。但是,理论上的深刻说教,往往只能使怀疑、不顺从的患者永远不会照此去实践。因此,只有其通过突入恐怖来亲自体验到顺应自然的情景,才可起到治疗的作用。患者至少要有一次能获得突入恐怖中的实地心情的体会,才能得到不致复发的治愈效果。

在实施住院式森田疗法时,在前三期,关于患者应怎样治疗强迫观念或对此应抱什么样的态度等问题要尽量不加过问。从第四期开始,才对强迫观念直接实施治疗措施,可以特意让他自己主动地进入恐怖之中(体验突入恐怖的情状)。在原著P107有一个怎样操作的案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看。

从理论出发拿自己的体验向理论靠拢时,将形成思想矛盾,这就是恶智;但若从某一实际体验或“纯真的心地”出发,并能正确地对其加以阐述和评判,那它就是良智。如果运用恶智的话,无论如何也不容易弄明白;若是良智,则转瞬之间即可明白。我们不能按照个人的愿望伪装的过日子,而是要根据各自的境遇做到随遇而安。要知道:“人生诸行,变化无常。”

膛目而不问路,虽进足,焉能知路;运步则无远近,若迷惑,犹隔山河。能悟并具有良智,可以马上对眼前的日常现实有所领会。如果陷入迷惘和思想矛盾,则不管怎样探求,仍处于迷妄之中。“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妄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笑望青山山亦笑,哭临碧水水亦哭。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5
劝导说服疗法
所谓劝导说服疗法,是指对因神经症或精神病患者在思想上出现的错误,通过逻辑性劝导说服或适应各自的不同情况运用知识使患者转变,以期治病的方法。实用性的说服疗法不能局限于理论上的追求,而是要注重于事实。

劝导说服疗法如不从患者的情感基调着眼,解除其被束缚的状况,而只是通过逻辑、理智地进行知识性的劝导说服,最多只能消除其某一症候的疑病,但其内在的强迫观念却越发朝其他方向发展,并固着于其他一些躯体的或精神的异常感觉,这是由于没有消除其疑病性情感的缘故。强迫观念症状的泛化也是由于患者受其疑病性情感基调的影响所致。故在使用劝导说服疗法时,必须以实践的体会为前提,并了解患者能够理解的程度再加以使用,适应各种不同场合及不同患者的知识程度随机应变地进行劝导说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患者在患病期间受其疾病束缚和支配的缘故,把自我固着在疾病之中,故很难客观地观察理解事物,也就很难听得进别人的劝导。此外,劝导必须是有实践意义的。

消除患者这种疑病性情感基调的方法,就是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为所能为。也就是必须去掉心理矛盾,顺从实际情感的自然状态,痛苦时必须忍受痛苦,消除想随意堵绝或排除这种情感的设想和努力。

在读书方面,能够做到对理解的地方感到高兴,而遇到未能理解的地方就感到痛苦,这是正常的。而对于读书恐怖患者来说,其认为对所读的不能全部理解而感到痛苦、焦虑甚至恐怖并且固着,因而产生了悲观。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5
怕死怕生病是人的本性,对于恐怖伴随着出现的精神交互作用,是人们心理的自然过程,只不过具有疑病素质(神经质素质)的人与一般人相比,只是带有过度敏感的倾向,其疑病(以及由疑病而引发的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以及精神拮抗作用)就带有病态的异常,故容易发展成神经质症。

对于心身内外的刺激能够正确感知和认识,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感知的过分或不足,都属异常。对生病时发生的异常感觉自身能够觉察到的叫做病觉;对自己患病情况的认识和理解叫做病识。生病时自觉症状特强的则是病觉过敏,神经质症患者多数是病觉过敏,其症状是属于主观范畴的;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觉则很迟钝,即便真正有病,多数也不太觉得痛苦。

人们对各种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其病觉并不经常一致,也不是互相平行的。故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不能只是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特别是要注意不受神经质症患者主诉症状的蒙蔽,要对其疾病及其日常生活的精神活动等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弄清疾病的实质和症状的病理,施治时才能有针对性。

在施行森田疗法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我们的意识,不要被我们的主观和情感所左右,必须经常注重我们主动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情况,以事实唯真,体验努力即幸福、幸福即努力的过程,从而树立我们正确的人生观。森田疗法的作业项目要求患者要随机应变,自由选择,必须适合周围的环境,以便通过自身心身的自发性活动来培养他们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精神修养,既不是纯理性的,也不是哲学的,而是通过“事际磨练”,在实践中体验,大力激发心身的自然发动而不能随意压抑或否定,要充分发挥人的固有能力。我们的心身修养决不能采取消极手段,贪图安逸、懒惰而使心身逐渐丧失生活的抵抗能力、变得虚弱起来的方法;而必须进行作用积极的强健训练法。

对于儿童的教育,要重视其自发的活动积极性,让儿童独立自主地自由活动,成人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即可,不宜采用注入式、铸造式的教育方法。

人类的精神生活是极为复杂的。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一年到头什么也不干、游手好闲才是愉快和幸福,这只不过是生活困苦劳累的人们的一种想象。实际上,再也没有象世上毫无欲望又无所事事的人那么痛苦的了。

人的心身是一体的,身体的某一特定现象和精神上的自我感觉经常是同一的,是一体两面的。身体的行动或表现出来的事实可以如实地反射成为精神上内在的自我感觉。停留在理智上的评判最多算是一种知识,只有经过自己体验(通过实践行动),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信仰。

为了发现真理,就必须懂得谬误,那样才能破邪扬正;为了理解精神的正常情况,必须要了解精神的病态情况。
作者: 波波    时间: 10-12-12 00:46
催眠术
所谓催眠术,是指施术者对被催眠者的精神经过诱导取得统一或使之颠倒后控制其精神,将其注意集中固定在施术者一方而变成一种无念无想、无所用心、丧失自发活动能力的状态,并在施术者的暗示影响下照其所想安置被催眠者与某种活动状态的一种方法。施术者利用暗示作用(通过语言、动作和物体等)来解除或停止受术者的运动机能和五官的知觉、身体的感觉等,直到施术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受术者的精神。这种做法就叫做催眠术。无论如何,要使受术者的注意集中指向并固着在施术者一方,即关键在于剥夺其精神上的自发性活动,使之进入无念无想的状态。在进行催眠暗示时,不要给对方任何思考的余地,而只是利用施术者的想法直接使对方形成信念、使之暗暗地受到指示和控制。

催眠术作为一种症候疗法,可在解除患者的主观痛苦方面有效果,可通过催眠术暂时消除患者的疼痛,对于机能性特别是对神经质性的疼痛效果更好,但对器质性的疼痛是无效的。

催眠状态
催眠状态是施术者以专门目的对受术者的精神施加丝毫不得反抗的支配活动时所得到的一种状态。催眠状态有深浅、完全和不完全等各种因人而异的不同类别和程度的表现。有的能在活动方面表现出来,但在感觉方面则不行。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昏迷、停止精神活动、神志不清或忘乎所以的状态,而是受术者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在治疗儿童夜尿症时,关键是要消除患儿对遗尿的预期恐怖。父母采取预防患儿夜尿的措施时,注意叫患儿起床小便的时机不能是按照父母的方便而在患儿熟睡时硬是把患儿叫起,否则会由于影响患儿睡觉和引发患儿的抗拒而陷入神经过敏,导致对遗尿恐怖的固着。正确的方法是:在患儿睡着后的三、四小时之内,不要勉强地硬是把患儿叫起来,而是在注意到孩子身子搐动或翻身时(这预示着患儿此时有遗尿的迹象)才叫他起来。

(完)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00:35
《神经衰弱和强迫观念的根治法》(森田正马著)学习笔记
注:为了统一称谓,我把森田先生所称的神经质统一改称为神经质症。

随着社会的发展,罹患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是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优胜劣败以及淡漠的人情、膨胀的欲望等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人们心身压力不断加大但却缺乏相应知识和调节能力的结果。

症状与疾病的区别
心身过劳时会感到疲劳,并可能会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这些心身现象都是正常的,由于其属于神经机能的活动,故可以说是一种神经衰弱的表现;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症状表现,是在过劳时自然会出现的破坏人体内新陈代谢平衡,导致身体衰弱、体重减轻等的现象,决不是神经衰弱这种病(是症状而不是病)。所有疾病都会造成神经功能的暂时衰弱和异常,但这些只不过是一些症状而已,决不是病。某一种疾病在其各个方面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这是其自身必然的结果。如发高烧、失眠和肠出血,这些都是伤寒病的症状,是一种病的不同症状表现,而不是分别得了三种病。因此,病与病症是两码事,不是一个概念,但日常人们往往容易混淆。在此,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其个中的区别。

心身的一体性
人的心身是一体的。关于健康的维护,既要考虑物质因素,也要考虑精神因素,不可偏废。对精神因素以及生活表现等动态状况置之不理而只顾片面地探索生物因素,不注意全面了解其心身整体状况,就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对于所谓神经衰弱的探究,就更是需要了解其精神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或多或少地出现心身疲惫与精神饱满、身体衰弱与逐渐恢复这样不断反复循环的现象。在我们人类身体机能中,有一种专司测试和界定疲劳感受程度的生命安全阀。但疲劳感强弱是因人而异的,具有神经质素质的人,其疲劳感会格外明显、严重。

可以通过利用转换工作形式(如分别使用身体的不同部分轮替)或调节急缓程度等方式来调节工作与休息的平衡,这叫做积极的休息。

即使是身体局部的过度疲劳也能影响到整个心身,仍会觉得精神倦怠、浑身懒散无力。疲劳只需经过相当的休息就会得到恢复。但正如过多睡眠也会有头痛或头重等不舒服感一样,过度休养也是不好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00:36
神经质症的发病机制
一般人所称的神经衰弱,并不是什么疾病。只不过是当事者本人对于一般人在某种场合也难免出现的感受或心情枉自执迷不悟,反复不断地加以臆想,从而产生迷惑(出现“恶智”)、把它们当成疾病、自己为自己制造恐怖、自我追寻烦恼,最后固着于其上而出现的症状而已。简而言之,是患者把毫无异常的现象误认为疾病,把正常现象看作异常,在各种心理机制的作用下,导致固着。可以说,原先的所谓异常,是一般人在某种场合也难免出现的感受或心情,是正常的心身现象。神经质症就是由于执着于某种所谓“异常感觉”而使本来不是病的这种错误认知误认为病的一种迷妄症。

但是,由于患者过分看重疾苦、总是疑虑和担心患病,这种精神状态会引起患者将其注意力经常集中在其认定的异常感觉上。在精神交互作用机制的作用下,注意越是深入(注意集中),感觉就越敏锐,感受也就越强烈(感觉过敏),注意力便又更加集中于此(意识狭窄)……,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逐渐将这种异常感觉增强起来、恶化下去;最后,导致患者被症状束缚,从而出现了病态的心理。此时,神经衰弱症状(神经质症)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很多疾病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与精神因素等条件掺杂在一起,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

症状的多样性
由于忧虑(焦虑)或吃惊(恐怖)的事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由于什么条件、什么原因引起,以及它的发生在身体和精神方面会引起些什么现象等的不同,存在着很多细微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变化,从而所引起的症状也就多种多样,数不胜数。患者常常按照各自相应的情况,有的表现出普通神经质症,有的呈发作性神经症,有的则成为强迫观念症。这些,全看患者本人指向和固着的事态而最后才会相应表现出其症状的。

神经质症的主观虚构性
神经质症的症状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衰弱。患者在病后主诉在某一方面(如记忆、兴趣等)的“丧失”其实并不是什么丧失,而是其注意的分配与指向发生了变化从而精神依托的落脚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罢了。原因是该患者原有的兴趣或业余爱好已经不适应于现有病态的观察与追求,在病态的心理状态下,他已将其全身心的注意迷惘地集中在新的焦点上,无法顾及其它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00:37
痛苦固着和认知消极
神经质症患者由于其疾病感受的固着,故其痛苦是主观上的绝对性感受,故众多患者均异口同声地一律觉得自己最痛苦,其他任何人也没有象自己这么痛苦。

神经质症患者对于自己现实中的可喜之处丝毫引不起兴趣,却非常习惯于在忧郁颓废上下功夫、动脑筋,故其认知的主调是悲观消极的。患者只是单单在自寻苦恼、自己吓唬自己的自我精神封锁圈之内。他们对于真正的痛苦才是痛苦、真正的事实才是事实这样的认识法则问题,已经失去了正确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知惑和思惑的区别
知惑顿断如碎石,思惑难断如藕丝。所谓知惑,就是在知识方面属于认识上失误的问题,这种问题很容易地加以解决;所谓思惑乃是情感上的迷惑与执着,是很难彻底清除的,其恰如藕断后的白丝仍然相连那样,很难一下子截然分开。也就是说,情感上的问题决不是可以马上从理智上加以治愈的,只有在情感上能够自然地逐步恢复其正常状态,才能治愈。

理智层面说教的无效
对于已被症状和痛苦束缚了的患者来说,如果只是告诉他要忘却自身的痛苦、停止杞人忧天,或不要担心、要鼓足勇气等,那只不过是奢谈些理论的空话,是不起什么作用的。因为处在这种状态之下的患者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甚至连听也听不进。这些,并不是患者的理智令其不听,而是由于受到症状和痛苦的束缚,无法做到而已。
作者: yzplq    时间: 11-1-16 01:16
看着这些有关森田的文字感觉好亲切   

明天,不,是今天单位组织去深圳培训,带上电脑好好研究,好好体会。

谢谢波波
作者: ShellBabae    时间: 11-1-16 10:54
28# 波波

收藏,谢谢波波。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1:33
很高兴你们能够喜欢森田理论,喜欢这些帖子

谢谢你们!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2
归顺自然(顺其自然、顺应自然)
对于已被症状和痛苦束缚了的患者来说,正确的应对方法,是让患者原样接纳其症状和痛苦,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消除心理矛盾和精神冲突(这是采取“顺其自然”的心态来应对的目的);

如果能够做到在忍受痛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状况去为所当为,就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让症状和痛苦自然消失。这是一种积极的顺其自然的应对心态和措施。


倘若患者不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处置,而想一味逃避或消除这些症状和痛苦,或想战胜它、否定它,这都将无济于事,反而会由于精神冲突、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越来越被痛苦束缚,使之越发严重,症状也更加复杂。

在痛苦(焦虑、惊恐、恐怖)时,除非本人原样接纳,勇敢面对,内心世界做到“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坚持忍受痛苦,听任痛苦自行痛苦,别无他法。唯有如此静待苦恼自行退去的时机才行。


更有甚者,如能在此时“突入恐怖”,就有可能穷极生智,从而得以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在本人彻底进入了纯真的恐怖痛苦之中时,就达到了极限或绝境。


人的感知规律是:只有在脱离一切的相互比较和相对性时,才能达到超越痛苦。


以上所说的这些,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体验,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否则,反而容易陷入被理论束缚的状态,从而陷入新的恶性循环,不能达到真正的“顺应自然”的境界了。

发作性症状的应对方法
发作性症状不用施加外力,如能将它还原成其原样,停止一切费尽心机的努力,就能减少精神冲突,则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自然消失。

所有的恐怖与忧虑倘能用“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待,根据其强烈的强度,经过相应的时间,都可以烟消云散。

对于学生以及有工作的人来说,如果症状不是十分严重,就根据各时期自己的状态顺其自然地去适应自己的现有环境,可适当降低期望值,但切莫休学或懈怠了岗位工作。


只要能服从自然规律,自动地协调生活韵律,适应环境,就可慢慢摆脱症状的困扰。


相反,如果采取逃避等消极态度,以情绪为本位而休学或懈怠了岗位工作,就会出现相应的消极情绪(自责或自信心受打击等),从而导致心理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加剧,症状也就自然越发复杂、严重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3
神经质症的本质
森田先生认为,神经质乃是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先天性气质。(但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性格和素质除了受先天性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后天的养育环境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养育或境遇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在此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现在情状。因此,只要持续付出努力并方法得当、方向正确,不管年纪多大,都会不断进步、成长。)

具有神经质的人,一旦遇到某种机会(出现疑病性体验并被束缚),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这种人自我内省能力特别强,经常注意内省自己,如果心身稍有不适,就立即将注意集中指向该处,故对微小的痛苦或异常表现也都能引起其注意。可以说,神经质症就是由于患者用心过度、忧郁成疾。

神经质者在遇到事情时喜欢和自己对号,并且只将其中一切不好的方面和自己挂钩。(我想,这也是一些专业人士反对患者看精神心理方面书籍的原因,因为担心患者容易受到书籍资料中负面信息的影响而不利于治疗;但我认为对于患者学习心理学知识不宜一竿子全部打死,即不宜用绝对化的思维去评判。如我就是在小剂量药物的帮助下,全靠自己自学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领悟和调节而走出来的。我学习践行心理学知识的心得体会是:一般只关注书中引起我共鸣的积极方面信息,而对其它信息一掠而过,更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过多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我觉得学习、践行心理学知识是一种正面的行为,值得推荐。)神经质症患者由于这种自我观察判断失误而产生的悲观和苦恼等,是一种迷妄,是自寻烦恼。

神经质症患者在治愈后,才能对自己的一贯性急烦躁等不再伤感,并开始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主要优点而感激自己命运不错。

但是,当其还处于症状的束缚状态时,是无法意识得到的,反而都成为其缺点表现出来。

神经质症患者如能发挥其性格的优点,并不断磨练提高其正确的判断能力,做到无论如何畏惧、如何痛苦都要努力坚持,决不可因姑息眼前而按情绪本位去敷衍了事甚至逃避痛苦。

确切地自我内省与对待别人的同情是互相联系的,缺乏任何一方,另一方面也难能做好。

神经质症的主观虚构性
神经质症患者诉说的症状只不过是其一种自我感觉,实际上并不是其本人确有的症状。特别是在精神方面的感受,只凭其本人的独断便认为其他人并不存在这种问题,只有自己的情况才如此严重、如此异常。但如对其诉说的症状进行实际检查的话,结果却绝不会有与正常人相异之处。森田疗法的专家曾对神经症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情况与常人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并无明显差别。

森田先生提醒患者:不能拿着自己的诊断去求教医生,而应该要求医生给自己诊断,否则常常会出现错误的诊断。患者在向医生诉说症状时,必须将症状具体说清楚,如果只是抽象地说,得到的诊断与治疗也是模糊不清的。医生所采取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应常常是因人而异、因场合不同而随机应变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3
精神交互作用
对所谓的“异常感觉”越是关注、越是体察入微,那注意力就越发集中指向异常感觉;越是集中注意,感觉就越发敏锐,感觉越是强化、越是敏锐,那注意力就越发集中指向于此,从而出现交替发展、互相促进的这样一种精神过程。这就是森田理论所说的精神交互作用。

体现精神交互作用的范例:每当人们产生某种忧虑或感慨时,或身心过劳、或患有某种疾病时,都会时常出现必然失眠或睡眠障碍等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的心身现象。普通人只在当时对此现象略感难受,但并不十分在意,故数日后即可恢复正常;但神经质症患者却不问缘由地把它当作症状看待,引发恐怖和烦恼,并为此痛苦不堪,枉自惶恐不安起来。为了迅速摆脱失眠的痛苦,便一心一意地设法探求安眠的措施,当着患者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入睡时,反而在想睡时就越发不能入睡,终于引起身体的不适,出现头脑发胀、血往上涌等现象。这样,失眠症也就自然出现了。神经质症者所说的半夜觉醒、难能入睡等情况,是由于患者担心失眠的恐惧心理与期求入睡的努力不断激发着自己的精神活动,从而,使当时的意识就更加清晰起来。故许多神经症性失眠症患者都诉说自己长期彻夜未眠。

神经质症的实质及表现
疾病会影响或威胁我们的生命,或者会成为影响提高生活幸福的障碍,不利于我们的适应能力。为了对疾病进行确切而又适当的治疗,首先必须弄清该病的实质或性质及其经过与成因,否则容易进行错误的治疗。神经质症的症状主要是体现在心理和情感方面,存在着病态心理,但也带有生理性。神经质症是由各种精神性预期恐怖(或预期焦虑,疑病性感受和错误认知及应对)引起的,根据引起预期恐怖的对象的不同,会形成各种普通神经质症(即俗称的神经衰弱)或发作性神经质症(焦虑症),进一步则会形成强迫观念。患者首先应改变企图连细微的症状也要一下子治好的想法,过于急躁反而会越发变坏。但神经质症患者一般都单纯局限于个人的所谓某种痛苦,白白遭受着这种自我情感的支配,而没有看到自我本身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悸加剧发作症属于恐怖症的一种,是由于患者恐惧、忧虑和惊吓等引起的心慌,是在其疑病性素质、发作境遇、思想矛盾、精神拮抗作用和精神交互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森田疗法的适应症。

人普遍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向前发展的欲望,这是一种不可忽视、不能抹煞的力量。为了保持生命力,就应该采取与之相应的积极锻炼的活动,以保持甚至超出常人的健康水平。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4
强迫观念
所谓强迫观念,是指针对强迫自己不再去想非要想的事物这样一种精神冲突的现象。当自己对某件事出现某种感觉或想法时,因它给自己带来不快或造成干扰,便要求自己尽量不去感觉、思考它,这样一来就越发对之厌恶,这种感觉或想法就越发对自己纠缠不休,越想摆脱便越加强迫性地涌现出来,困扰着自己。故对这种精神现象称之为强迫观念。强迫观念如“烦恼的狗,撵也撵不走”,这是其心理的作用机制。

人为的错误处置导致出现强迫观念症
强迫观念的必要条件是对于某种感觉或想法有一种不要再感觉、不要再去想的对立和矛盾。如果没有这种对立,就不会成为强迫观念。在精神领域中发生冲突会带来苦恼,产生烦恼或苦闷。在我们总想避开时常面临的痛苦、总想否定和压抑不断出现的欲望时,由于这些痛苦和欲望无法避开或否定,但由于人们不了解这一点,却想方设法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努力去处置它、支配它,这样,就必然会发生精神上的冲突。这就是思想矛盾。就象在错误想法的支配下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盲目地进行着各种努力,由于求不可得,就必然会产生烦恼。

对于已经出现的痛苦或烦恼(原生的痛苦或烦恼),如能只是原样地接纳和承受,就只是承受原来程度的痛苦而已。此时,既不会出现烦恼,也没有强迫观念,而只是那一种单纯的痛苦。如果不当地进行人为的处置(在恶智的指导下),就会引发思想矛盾而出现烦恼(次生的烦恼或痛苦),如果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就会带来二重、三重甚至多重的痛苦和烦恼。这当中,有精神交互作用的精神机制在起作用。因此,烦恼是在知识和认知发达却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作为恶智的一种,才能出现的东西。精神尚未充分发达的儿童或白痴是不存在所谓强迫观念的。

鼻尖恐怖的病例:患者在看书时无意之中忽然发现了自己的鼻尖,由于感到影响了看书,便被这种现象束缚了。于是,即使是正在看书的时候,眼光也总是不断的扫视鼻尖;越是不想看它,不去注意它,却越发要去看它;越是想把精力集中在读书方面,却越加放心不下似的总是不断去看,以至于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恍惚不安,感觉一点儿也学不进去了。从而,令人焦躁不安、烦躁难耐。随着症状的发展,此后不只是对鼻尖,逐渐对胸前的金属扣或周围其他的什么东西也感觉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从而苦恼不堪,并想方设法进行人为的处置,出现各种各样的疑虑和烦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位患者尽管经受着这样的苦恼,却仍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因此,森田先生就认为,这些症状只不过是患者的一种自寻烦恼而已,并不是什么实质性的症状(用高良武久先生的说法,就是症状具有主观虚构性),不会造成实际的恶劣影响。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5
强迫观念症与普通神经质症的差异
相对而言,普通神经质症患者只是单纯对自己的痛苦或病态的异常忧心忡忡、执着不已。(如能消除这种异常的担心或焦虑,消除预期恐怖,原样接纳已经存在的痛苦或所谓的异常,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症状就会慢慢消失从而得到治愈。)但强迫观念症患者虽然分明知道自己在害怕,也认为这种恐怖是自己糊涂,而想对这种已经出现或存在的恐怖不再感到恐怖,却仍吓得心慌意乱,从而形成更为强烈的精神冲突。也就是说,强迫观念症与普通神经质症的差异就是单纯恐怖与复杂恐怖之差异,这种差异是与其恐怖对象的性质不同有关,它们都直接与生命相关联,而强迫观念症的恐怖对象却主要是关系到自身的幸福与安乐。由此可见,强迫观念症与普通神经质症的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是恐怖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已,故森田疗法对两者都有效。但是,如果不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而是错误地进行人为的处置,则一旦自己开始怀疑自己有病之后,越是想将它治愈,却越发使症状更加恶化下去。

只要能理解领会强迫观念的原理,就能不再发生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与常态之间的差异
在强迫观念症中,有人担心精神状态失常;或是否会踩死(弄死)自己的婴儿;或担心从高处堕下;或担心会冒犯了什么重要人物。。。。。这些都是由于患者担心出现上述问题而不得了的这种拮抗心理引起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精神交互作用,患者便越发执着于其恐怖中的状态,强迫观念症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最初因某种契机而引起的精神拮抗作用,是在常态下发生的普通、正常的心理现象,那就不会出现强迫观念症;但如果患者认为这种心理现象是异常的、病态的特殊心理,就会有必须消除这种“病态心理”的强烈欲望,但要知道这是受因果法则制约的自然现象,故想消除这种“病态心理”的欲望就注定无法实现,从而就产生思想矛盾、精神冲突和精神交互作用,这样就会发展成强迫观念症。由此可见,所谓常态与强迫观念症之间仅仅是毫厘之差。但这种毫厘之差在不同精神机制的作用下,可以不断放大,从而出现了“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状况。我们知道,人的正常状态与强迫观念症患者的状况肯定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5
精神拮抗作用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全都是由相对关系、调节作用和保持均衡等法则构成的,精神现象也离不开这一法则。而且,精神现象还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霎那之间也决不会停止固定的现象。精神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之中才能取得均衡。象我们生理活动的现象中,上臂的屈肌和伸肌之间存在着互相协调、对抗均衡的拮抗作用那样的机制一样,在精神活动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精神拮抗作用。当肌肉间的这种拮抗作用失调后,其就象机器人那样只能呆板地运动;只有当拮抗肌彼此互相调节,协同地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使肌肉运动的形式、速度、强度和连续性等自由自在地进行。倘若将手臂按照一定方向或位置固定起来,那就容易感觉到疲劳,很难持续下去,这是由于拮抗肌双方持续不断地保持紧张状态而不能得到休息的缘故;如果拮抗肌能够交换进行活动和休息,反而不易感觉到疲劳。精神活动也是如此,倘能顺其自然地活动便不容易出现问题;倘若丧失自然而单纯固着于某一侧面时,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那种自由自在,就容易出现症状。就如神经质症患者如想枉自一味保重身体、注重休养,却反倒使状况越来越糟,就是因为这一原理。

所谓精神拮抗作用,就是当我们有某种感受或欲望时,必然同时下意识地发生与此相反的精神活动,如受到他人的指责时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反感。这种精神机制能使我们的活动与日常生活相适应。

神经质症的出现是患者的精神拮抗作用出现了不必要的亢进的缘故;意志薄弱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小儿和白痴的冲动行为的出现是缺乏精神拮抗作用的缘故,其冲动行为是由单纯的感知或欲望直接引起的,缺乏对立观念和抑制心理,它和神经质症的精神冲突是完全相反的状态。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6
思想矛盾
所谓思想,原本就是从事实产生的东西,它不外乎是对事实的记述或说明,但决不能把它当作事实的本身。当然,正确的思想必然与事实一致,但思想矛盾中的思想与事实却不一致,而是认为应该如此或必须如此,但实际上事实却和其想象的不一样,从而出现了心理和精神上的冲突矛盾,再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故当事人就想按照其个人的想法来安排或改变客观事实(这些就是禅宗所说的“恶智”),由于此举违反客观规律,故就求不可得,从而越发烦恼、焦虑,精神交互作用也就相应出现了。要知道,勉强的愿望,是难以如愿以偿的;事实是决不会按照某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去变化、去运转,而只是会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变化。只有取消思想矛盾,还原事实的原样和原貌并坦然接纳,才能消除次生的烦恼和痛苦。

担心害怕无济于事,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由于担心害怕是人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有其出没的自然规律的,由不得我们去主观掌控。如果不明了这一点,而总想将这种恐怖性的痛苦取消,或否定,或战胜,或赶走它,以期达到抒散愁苦、安定精神的目的,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这种企图消除恐怖的思想和必然会存在恐怖的事实之间,就肯定会产生和存在着精神冲突,从而更为痛苦和苦闷。这种由于无法接纳已经产生和出现的担心、害怕和焦虑等所谓消极情感而产生的多余焦虑和痛苦,就是次生的、多重的焦虑和痛苦,如能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原样接纳已经产生和出现的痛苦,就可消除其衍生的次生、多重焦虑和痛苦。这些对指导神经质症患者采取正确的应对心态,是有着莫大作用和意义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6
良智与恶智
身处症状中时,倘能出现心机突转,不再拘泥于其个人的情绪和感受,舍弃自己原来的想法,了解到清晰明确的事实,用其所掌握的知识有效地发挥出其积极作用,就会回到良性循环。这样,其所掌握的知识就成为其理智和智慧的一部分了。可以说,对同一事物而言,由于对其认识的正确与否,而既可能成为良智,也可能成为恶智,是因人而异的。具有良智者会顺从其个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来采取行动,只有在身体发生异常时才采取随机应变的态度;而被恶智束缚者则无论对什么事情都想用自己的理论来支配自己。良智者是顺应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行动,而恶智者则企图用想象或思维来塑造事实。

要知道,幸福或痛苦等只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概念,并非是事实本身。当把一种感觉误认为是事实时,就是一种恶智,往往会产生思想矛盾。良智是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在应该恐怖的时候发生恐怖,在应该安心的境遇中表现出安心,这些都是真实的自然;企图把恐怖当成安心以求获得乐天,就会引起思想矛盾。

思想上的信仰是培养出来的信仰,并非真正的信仰;只有经过个人体验而获得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在教育儿童方面要顺应儿童的本性因材施教,根据其特点和特性让其自由发展。学习既要别人点化,更要自我解化、自得。

企图把不可能当成可能,或忽视,或否定事实,都会引发思想矛盾。对过去的牢骚和对未来的杞人忧天,都是没必要的。要从各个当时的现实状况出发,随机应变地进行处置,依时间、场所(情景)和个人情况,会分别产生不同的感受、情感或欲望。饥时则求食,疑时要探究,面对出现的“生的欲望”,充分利用本能和知识去顺应各自的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地做出最为恰当的反应,时时刻刻地适应着时间和情景发挥出个人最大的适应能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对于修养来说,光是坐禅的禅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事实上的磨炼,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修养方法是:静处体悟、默坐澄心、事上磨炼、精察内心。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6
关于身处症状中患者顺应自然的描述
“正常心态合于道”。“正常心态”就是日常活动应有的原本状态,就是顺其自然,正确认知下的心态;而“道”就是客观现实的真理,是自然规律。以害怕乘车的焦虑、恐惧症患者为例,其在被症状束缚期间身处迷妄时,在乘车过程中的不安与恐怖,以及其后所留下的糟糕感受,就是他在那种情形下的原本精神状态,是其彼时彼景的一种正常心态,故其时的“顺应自然”就是原样忍受和接纳,能忍受那种恐怖不安的原有状态即可;但需要自己乘车出门上班或办事时,能顺应其客观要求必须按时去,不能因自己的不安与恐怖而耽误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积极的“顺应自然”。但是,若妄自打算消除恐怖、逃脱或回避痛苦,或想等痛苦消除后再行动,则会由此引起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从而在生活态度上表现出消极、非建设性的状况。如果想把这种恐怖变作安心,就会从思想矛盾和冲突进一步发展到强迫观念症了。总之,如果唯独把甘甜看作是正常心态,而不肯把酸和甜一样看成是正常心态,便是一种恶智,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求安心,而是要觉知到不安常在,不管安心还是不安,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只要我们原样地坦然接纳,或者更进一步,探究了解清除其缘由,并采取相应正确的应对措施,就能从其拘泥中脱离出来,使日常生活的活动消除障碍和拘泥而变得自由自在起来,这样就不会引发次生的焦虑和痛苦,也就没有神经质症了。

关于注意的一些问题
未曾引起注意的东西,就不会有人为的处置,故其就处于顺其自然的状态;如果注意到自己认为是异常的感觉或症状,就会想这“真烦人、真讨厌”,如被其束缚的话,就会越来越成为障碍,形成精神上的固着。在此基础上,由于思想的矛盾,如果企图把不可能弄成可能,总是想不要去感觉它,不要去想它,就会进一步发展形成强迫观念症。此时,症状带来的精神冲突和痛苦就会相继无休止地不断发展,症状也就越发发展恶化。这是在思想矛盾的基础上更加使矛盾重叠的缘故,是一种恶性循环。但是,如果神经质症患者一旦心机一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切断思想矛盾,获得无牵无挂的心理状态,就会由历来苦恼和悲观突变成非常欢快的状态(对此,是需要有体验的。如果缺乏体验,就感到不能理解)。其中关键点,就是看其原本向内的精神能量是否能转向向外的、追求建设性生活的能量。

由此可见,注意力的集中和指向的差异,以及注意是否固着、是否产生自己在意的痛苦等因素,对是否会形成神经质症都会有影响的。神经质症患者一般心胸过分狭隘内向,当涉及到其症状时,对周围事物就会丧失了正确判断的能力。由于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心身内部,因而对周围事物已失去了分辨的基准,从而举止失当。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7
消除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方法
如从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出发,再加上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则其精神冲突会越发加剧起来。正确的应对方法:实事求是,顺其自然地适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用不着想方设法掩盖或去否定它,痛苦时就原样忍受痛苦、烦恼时就任其烦恼,总之,只要切断思想矛盾,则无论多么痛苦的情感也能慢慢消解。

身处被症状束缚之中的患者,为了能够逃避症状或者与之相关的痛苦,往往会无论可能给自己带来多大麻烦或不便,都没有顾及到其所采取应对措施是如何的不当,事实无论怎样也都无所谓,唯有其个人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因此,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关于忏悔
当自己做错事时,倘能如实地认错,大胆地负责,则有可能惩前毖后,不再重犯;但假如运用恶智,单纯搪塞敷衍,那么内心深处仍会重复原来的那些罪过。所谓忏悔,就是必须下决心甘心承受罪有应得的报应,或是将自己的罪行通过自首坦白、公布于众,准备甘受惩罚。但这并不是为了免罪或逃避、或求得帮助,而是一种豁出名誉、痛苦甚至是生命的忘我态度。所谓悔改,就是甘心接受罪过的报应,自觉惩戒未来,尽己所能去弥补过失。

神经质症患者的贪嗔痴
神经质症患者想逃避或回避痛苦、贪求安乐是为贪;瞒怨双亲养育不佳、世人不予同情、社会上苛刻相待而不断嗔、愤、恨者乃为嗔;因执迷于自我而不能正确判断人与己的关系,因无限度地贪婪与愤恨而致使自己本人和自我精神世界阴郁暗淡,不断散发怨言,成为无智(知)与愚昧者,则可谓痴。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2:47
关于如何应对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是指伴随着某种有关事物的痛苦与不快不断浮现在头脑中的一种观念。患者越是打算不去想它,却越是浮想联翩,对逐渐纠缠不休。对于强迫观念,只要能够体验并掌握了正当的态度,就可慢慢摆脱束缚,解除固着;在此之后,就会变得轻松、乐观起来。如果忘记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无视外界如何而完全被自己的情绪所束缚,固着于自己的强迫观念,并把它当成与别人不同的、只是自己特殊的异常病态,则其症状会越加发展恶化,陷入恶性循环。其中,精神会呈现出外向(摆脱束缚)与内向(被束缚)的差异。如果能够“突入恐怖”,使自己积极地将注意集中指向和固定在成为自己痛苦的事端上,这样它就成为自己知觉的目的性,是自然与客观境遇协调一致的契机而治愈。同时,也可如实地去接触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恐怖,从而可体验实际的痛苦反倒比烦闷的苦恼更容易解决。

体验自然的心理活动,听其自然地顺应各自当时的现实处境,毫不对抗地将各自的自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去适应,使我们的心理活动与外界保持协调与适应,随机应变,就不会出现心理障碍。但是,当我们与感觉和心情互相对抗、背离时,就越发与该活动不协调,再加上各自复杂因素的作用,终于发展到病态异常的程度。

神经质症是由于患者的欲望过高引起的,但由于患者完全受到症状的束缚而陷入痛苦之中,并过着非建设性的生活,故其看起来倒像是彻底舍弃了对人生的欲望。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3:59
欲望与恐怖的协调
欲望和恐怖都是我们主观世界的心理活动,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得到的情绪,是一种心理动力。人一生中工作成就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实际上就是由欲望与恐怖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协调来决定的。以战争为例,当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时,在社会义务和爱国观念的激励下,尽管心里很怕死,但也仍然会参军征战,这就是对自己良心给予满足的欲望和死亡恐怖之间进行协调的结果;如果想方设法逃避兵役,那就是死亡恐怖占优势的结果;如果是高高兴兴、勇气十足地自愿请求参军,那就是在荣誉感的驱使下甘心冒生命危险而体现出侧重于欲望的结果。由此可看出,欲望与恐怖之间如果能够按照现实原则来进行协调(唯事实为真实),就可过上建设性的生活。如果能够做到“大事不畏惧,小事不轻视”,根据情景的要求,让精神活动顺其自然地不断出现紧张或松弛,就既不会耽误事情,也不会导致自己过度疲劳。

生的欲望越大,死的恐怖也越大;反之亦然。在各种不同程度的生存欲望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生死问题。当然,这当中会存在主观和客观观测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必然要付出相应的某种程度的努力和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而且,这一过程会涉及到我们的人生观问题。当一个人以欲望为目标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时,就成为乐天派;反之,如把痛苦当成目标时,就会出现厌世观念。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容易在对欲望和痛苦之间关系的衡量上产生谬误。

真勇与假勇
对于真正的勇气,一般外行人乍看起来并不觉得是什么勇气。真勇表现十分自然,不受任何思想矛盾的干扰,不拘泥于毁誉褒贬,坚决保持自己自身努力的一贯状态,直至彻底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假勇就会受到思想矛盾的干扰,要么是没有注意情景而蛮干,要么是装腔作势,只有空架子。如果获得了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表现得真勇;反之,往往会表现出假勇。(在此,与平常所理解的勇敢或勇气的含义是有所出入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6 23:59
治疗神经质症的关键点
在治疗神经质症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修正患者对待恐怖或痛苦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促使他对自己原有的欲望进行自然地发动,使之领会痛苦与欲望之间相互调和的心境,领会自己当时的境遇和对症状忍受、接纳从而顺其自然的心态。这样一来,过去的苦恼恰如梦醒似的逐步消失,从而摆脱症状的束缚而得到治愈。日记疗法(具体参见《森田式心理咨询--处理心理危机的生活智慧》(增野肇著)原著及我的读书笔记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25334-22-2.html)是治疗过程中一个很好的载体。

通过接触身边事物会产生某种感受、涌现某种想法,这是一些绝对不可否定的事实,就算是出现“想那些无聊的事情或出现那些讨厌的想法”,也是有其必然出现的因果法则的。此时,如果想方设法努力去回避,或为此而痛苦不堪、懊恼不已等,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由于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为这是企图用脱离实际的机械逻辑硬来支配决不可能改变的客观事实,因此肯定会出现思想矛盾。只有原样接纳、面对自己不管多么痛苦的感受、多么讨厌的想法,顺其自然,把注意力放在从事建设性的活动方面,过上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那样,我们的精神活动自然就会慢慢正常起来。当摆脱思想矛盾的自然、纯真生存欲望向外表露时,就会出现持续紧张的心身活动状态,从而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其自身的最佳适应性,做到随机应变。

对于精神能量属于内向型(如神经质者)的人来说,要通过其生命的自然发动使之充分发挥其原有的“生的欲望”,并不断激发前进,使之无暇考虑回避痛苦的问题;对于已经沉沦于回避痛苦和恐惧死亡之中的人,则要使之充分地单纯地去感受他那痛苦与恐怖,丝毫不让他得到发生思想冲突的余地,从主观上使之完全进入脱离相对感受的绝对痛苦之中。这样,才能消除他对痛苦的自觉,由此再启发起其原有的欲望。总之,必须使我们的整体生活得到调节和调和,才有利于我们的心身健康。只有通过对欲望和努力的调节,才能取到社会条件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协调。

怎样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我们的身体功能和精神现象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变化运转,对待快乐和痛苦,只要能够顺应自然地把快乐当作快乐、把痛苦当作痛苦就可以。对于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快乐或痛苦,除了根据情感规律的作用听任时间自然地经过而自然发展、消退外,别无他法。倘若努力把痛苦当作痛苦来接受,反而会使痛苦成为双重了。其实,当身处痛苦时,即使不努力,痛苦也终究还是痛苦,想特意设法取消痛苦,这是多余的努力,不仅无法如愿,反而会陷入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此时,除了承认痛苦的事实,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外,别无他法。但是,如果专心致志地祈求顺其自然或努力去消除痛苦,就已经不能顺应自然,也不能消除痛苦了。应该是:即使面对痛苦,也要去做该做的事情。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7 00:01
为人处世的一些要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不负有责任的地方。每天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反倒使精神上增加许多痛苦。身处迷妄时,如果自己不能渐渐地积累起来(通过学习和践行去体验)自己本身的体会与知识,而只想徒有其表或应付敷衍,反倒是有害无益的。患者要打消企图利用知识来否定或埋没自己情感的想法,否则不但徒劳无益,反而会深受其害。一味企图回避痛苦,反而会无休止地被痛苦所追逼;认识到这一点,采取“无论怎样痛苦,除了正视眼前生活的现状则别无他法”的态度去面对,无论多么痛苦,都勇于面对,顺应自然地感受人生的本色。

为人要经常自我反省,只有知道羞耻,才能经常检点自己的言行。如果把自己的羞耻有意识地加以掩盖,就会陷入虚伪,之后,后悔、悲观、自卑等等也将持续发生,从而会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需要在交际活动中不断学习、改进自己的交际技能,但不要去进行那些不必要的交际。人的行动必须是根据生活需要或者是受个人欲望驱使的结果,最好是所进行的活动经常是出自自己本意的,而且自己要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

明明是个胆小鬼,或工作很认真的人,却故意表现得自己大胆或冒充是个半途而废、工作不负责任的人,这些都是不妥的表现。空抖威风的人,会越抖越虚弱;完全按照自己个人的本来状态去做,就会越来越坚强。盲人没必要去和视力健全的人比视力,胆小的人也没有必要去和大胆的人比谁胆大,只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秉性和特长就好。只要能够自己激励自己(保持高自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和别人比较和对抗,就必然能够发挥出自己的长处,至于相貌之类的问题是无所谓的。

别人如果评价自己,那是他们的自由。无论是人缘,或是别人的信任,都不是能够由着自己个人的意愿去获得,而是自然而然地获得的。

为人处世要做到:小事不疏漏,大事不恐惧,细致观察,深思熟虑其因果,知行合一,回归自己本来的面目。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7 00:03
施行森田疗法的注意点
森田理论认为,没必要拘泥于琐碎小事,故在实施森田疗法的过程中,对于患者特别介意的零碎小事的问题,不要回应,也不要回答其相关的问题,而是告诉患者要取消拘泥于琐碎小事的做法。不加介意的人,事事顺其自然,既不勉强从事,也不陷入拘泥。要治好神经质症患者,就必须端正其人生观,使其改善认知,树立起自己的价值观。这些,只有通过自我实践才能有所体会。

理论要想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作用,就必须要通过我们亲身的实践,要有实际体验的经历。因此,森田理论是非常注重于通过实践体验去理解的。

在践行森田疗法时,注意不要拘泥于理论,不要把自己的情况机械的与理论对照而勉强用理论来矫正自己哪里好或不好。最好切莫如此。但愿能顺应自然,保持安心经时渡日的情绪就很好。要逐渐领会某种体验,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论。如果把理论放在首位,就必然要陷入错误,一味陷入迷妄之中。

在践行森田理论时,如果出现症状的干扰而心情不佳时,如能觉察到这是老毛病而照常为所当为,不需要过多久,心情就又变好了。这样,就可体验到即便这种情况多次反复出现也无所谓的心情,这样就可消除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了。这是患者体验了“症状对我来说已经无关紧要”的观念甚至信念的缘故。

身处神经质症的患者,倘能经常正面地面对苦恼,把苦恼切实看作苦恼来接受它,不对其评价,也不因此焦虑、担心,忍受痛苦,为所当为,慢慢就会摆脱束缚和固着,让心灵越来越自由起来。如果对现实和人生有所领悟,摆脱自我的束缚,进行客观公正地观察,精神也就自然地流动起来。

神经质症患者因为欲望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太大,故经常会为此而产生烦闷。能够使欲望与实践经常保持一致才好。如果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耗费相应的心血和努力,否则仅有空想是无济于事的。

具有神经质素质的人,由于其生的欲望非常强烈,同时其自我的反省力又较强,故在其自身的欲望与其内省之间,往往会诱发起内在的精神冲突,从而由此形成各种病觉的烦闷甚至引起各种神经质症的症状(在精神交互作用机制下)。森田疗法的着眼点在于打破、消除并调和患者的精神冲突,使之发扬自己原来那纯真的心,从而使患者的症状自然消失而得到痊愈,并且体验到心灵的成长,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摆脱神经质症后,其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心胸的包容力等等都得到提高,从而体现出祸福相依的原理。因为人一旦克服挫折和障碍后,就会获得成长。可以说,挫折或障碍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处理不好或应对不当,就会大受伤害。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7 00:03
绝对卧床期的注意要点
不准讲话,除吃饭、洗脸和上便所外,避免其他一切可以使患者消愁解闷的活动。对诉说不能成眠者,可听其自然,随便什么时候睡都可以。如果不想睡,即使一夜、两夜不睡也没关系,但绝对不能自己去想什么能睡觉的办法。如果有的人感觉恐怖或烦闷,也必须照常躺在那里,让其充分体验一下痛苦的味道;但是,绝不许可其自己去设想什么消愁解闷的办法。

作业期注意要点
白天必须经常在户外活动,晚上除晚饭后写日记外,其余时间统一进行晚间作业,绝不允许闷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开始的两三天内,避免一切体力劳动,可以干一些轻快的工作;然后逐渐转换到他们愿意干的劳动项目。经过若干天能完全承担工作之后,再允许他看书,然后允许他外出(根据现实的需要,不能作为尝试)。这些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期间,要通过其本人心身的自然发动使之逐步体会并获得“生的欲望”;另一方面要打破思想矛盾,使之体会纯真的痛苦和恐怖的味道,领会如何将欲望和恐怖进行调和的规律。给予必要的指导,教他们树立应有的精神态度,但这决不是教给他们什么诀窍或用理论来说服患者;而是经常以患者的体验为基准来加以解说,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如果谈理论,就会容易陷入思想矛盾,反而会成为体验的极大障碍。如果使患者自己的一切全都听任某种外力或理论的指引,而不是顺应其自然发展的趋势、采取任其发展的态度的话,其效果就不会理想。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7 00:03
森田理论的其他观点
注意的集中出现在精神紧张的过程中,而精神的紧张却是在碰到某种事情时的一种表现。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景而仅仅是想让注意集中,它(注意)是无法集中起来的。可以说,注意存在于活动的过程之中,没有活动,也就没有注意。

干事情,只要进入实践,就会在恍惚不清中慢慢变得明白起来。只有善于休息,才会善于学习和工作。在价值观念或某种打算之下进行工作时,工作永远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对工作本身充满乐趣那种纯真的精神,才算是超越了价值观念的东西。

当感受到痛苦或厌恶时,要一面留意(保持觉察),一面原样承受痛苦或厌恶,一面坚持为所当为。神经质症患者一心只想回避痛苦却无法如愿,但却欲望过强,故在痛苦和欲望之间引发思想矛盾和冲突。由于其既不能将痛苦置之度外,又不能向欲望突进,故陷入在两者之间空空的迷惑之中。痛苦和欲望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面的事物,痛苦的大小经常与欲望的大小保持对应。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没必要耗费过多的精力详细制订什么计划,只要大致知道自己在今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即可。在着手干某种事情的过程中,就会顺便由此及彼地考虑到下一步需要干的工作。有了这样的思想修养,不管面临多忙的事务,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保持安适的心情,充实而不忙乱地经时渡日。就算出现在眼前的工作有千头万绪,只要能够一心一意地、按照轻重缓急的条理顺依次去做,不要忙乱,就可慢慢解决问题。要知道,在每一个当下,一个人只能干好一件事。

对于并不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即使开始干时讨厌它,但只要坚持干下去,就能涌现出兴趣。兴趣是在干的过程中自然出现和培养的。亲切的情感,总容易在亲自实践过的地方涌现出来。如果能够做到凭籍自己朴素的欲望去干点什么就好,不必需要什么雄心壮志的激励,也没有必要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引导好自己。

我们人类在一天清醒的时间里必须不断地进行某种精神劳动,或注意些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而必须让手足不断地活动,这是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在这种精神状态下,无论遇到怎样突发的事变,都可以间不容发地立即转换并指向新的事物。人们如果能够适应各自现实的境遇,顺应其情景随机应变,就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7 00:04
所谓迷惘,就是执着于自己,不能正确地进行观察、思维。人们常常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想要如此这般地硬加安排,由于未能照想象的情况进行,故往往会形成思想矛盾和冲突,反倒陷入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倘能顺从个人精神上的自然流动状态,就会既无冲突,也没痛苦了。

人生问题不能靠理论或理想来解决(但不能没有理想或理论知识),而要靠事实和实践。人生的过程在于顺应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是心态上的,如即使有顾虑、觉得抱歉、不愉快等,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以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但在行动上就为所当为,思量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或改变的,积极行动,以图不断成长和进取。

如果从高度疲劳突然转入休息的话,精神上就会突然弛缓下来而感到疲劳不堪。反而在继续工作的过程中,可使之逐渐地恢复常态。在经历长途旅程的消耗而高度疲劳的状况下,如果到达目的地后马上睡觉休息的话,就必然要睡很久;但在继续工作的过程中使之逐渐地恢复常态的话,就可充分利用时间。

如果能够体验到苦恼和不快并非想要发生就能够发生,对体验顺其自然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的苦恼和症状的出现,必然有其出现、发生的缘由,是受自然因果法则支配的。真正做到“顺其自然”并不需要什么诀窍,能透彻地领会就是最好的诀窍。

情感是主观的,事实是客观的,两者并不是一回事,但两者都是一种存在。神经质症患者在身处被症状束缚时,如果自己不能从执着中脱开,就不能达到有所体验的境地,就如“睡梦中的有和无,有无相加等于无;迷惘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一样。

人的应对和行为方式(或称应对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通过言论行动或表情表现出来的,可由别人观察到的,显而易见的;另一种是只有潜在思想层面,未表现为言行或表情,不能用感官观察理解到的。

(完)
作者: 波波    时间: 11-1-17 00:18
看着这些有关森田的文字感觉好亲切   

明天,不,是今天单位组织去深圳培训,带上电脑好好研究,好好体会。

谢谢波波
yzplq 发表于 2011-1-16 01:16
烟云,如果你对森田理论有共鸣,建议你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哪怕是每天花10分钟看看森田理论的相关书籍或相关知识都好,那样就会慢慢潜移默化,让自己受益终生的。

但是,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个月都没有接触或学习一次(就算是花一整天时间学习),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不如每天花10分钟看看森田理论,多增加良性刺激的频度,再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指导日常活动和生活,把它作为一种生活哲学。慢慢的,症状对你就无可奈何了。

当然,心灵的成长、个性的完善,认知和方法的改善,这些都是重要的。
作者: tangli2700    时间: 11-5-9 12:39
这几篇写的真不错啊
作者: ntyjsh    时间: 11-7-19 12:0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波波    时间: 11-7-31 17:03
接纳的真谛:接纳不是去想自己是否已经接纳了,不是逼着自己去接纳,不为是否接纳而纠结;真正的接纳是该干啥就干啥,能干啥就干啥,能干成啥样就啥样。

同样,真正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也是如此。
作者: axbyz    时间: 11-8-27 1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xbyz    时间: 11-8-27 10: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xbyz    时间: 11-9-7 14: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jade017    时间: 12-2-20 08:2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ocky857    时间: 12-3-18 15:12
感谢楼主的奉献。谢谢了
作者: wisam    时间: 12-9-10 16:08
顶起来,让更多的朋友看到!
作者: 红杉树    时间: 12-9-13 16:21
看得有点复杂
作者: 真之    时间: 12-11-5 15:22
又学习一遍,很不错,觉得自己这些年都还在怪圈里转,还没有领悟森田的精髓
作者: yzplq    时间: 12-11-29 13:24
真可恶,这么好的贴子竟然被无聊的广告商给看上了。
作者: 波波    时间: 12-12-1 20:50
已删除广告,谢谢烟云提醒
作者: 波波    时间: 13-1-9 16:56
重新阅读,并相应增加、修补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到2月21日为止,已看完第32帖,发帖记录以方便今后继续,提高效率。
作者: yhx0719    时间: 13-1-9 17:26
64# 波波

学习很精进! 向大家看齐!
作者: gvc071450    时间: 13-1-10 12:41
理解与体会
所谓理解,是根据推理判断得出的“应该如此”、“必须这样”等的抽象知识;

所谓体会,也称体验,是亲身经历、实践和验证之后所获得的具体感受。因此,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具体实践和体验之后才产生的,犹如不吃梨就不知梨的滋味那样,如果仅通过他人的描述来理解,不管其描述多么真实,也是无法真正体味到梨的滋味的。

所谓领悟,主要是通过自己本身亲身体会到而不是仅通过理论上的认识。在彻底领悟之后,理解和体验(体会)就可达到完全一致了;但是,如果是局限于思想矛盾和迷惑不解之中时,其差距之大,真是无法说的清!

作者: 波波    时间: 13-1-10 19:08
看到这些帖子能够引起你们的共鸣,我很高兴!!
作者: 波波    时间: 13-1-10 19:09
64# 波波  

学习很精进! 向大家看齐!
yhx0719 发表于 2013-1-9 17:26
实在不敢当“大家”之名
作者: zxc011323    时间: 13-7-28 16: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江者上渔    时间: 13-7-30 19:49
学习啦!
作者: 波波    时间: 13-7-30 20:47
你好,我很想找个痊愈的人交流交流
zxc011323 发表于 2013-7-28 16:44
我们论坛有许多摆脱症状束缚的痊愈者,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你可以多一些与大家交流
作者: 波波    时间: 13-7-30 20:49
学习啦!
江者上渔 发表于 2013-7-30 19:49
一起学习
作者: 呼拉圈    时间: 14-2-12 10:07
波波几年前就整理这么多精辟资料,我要好好学习,森田里将我的症状产生发展阐述这么详细,而自己还总陷在里面出不来,现在随着思想,身体的好转,对森田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继续学习,行动,领悟,前进
作者: listen12345    时间: 15-6-1 16:32
感恩,这份资料,让我看透了自己的病情,心情开心了许多,我的抑郁,很快就会好转了
菩萨保佑,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瑜儿    时间: 15-6-1 22:41
现在,才看到这篇文章。学习啦!
作者: 艾里豆豆    时间: 16-2-5 04:29
波波老师,我觉得我是意志薄弱型的神经症,难道就没有办法治疗吗?
作者: 波波    时间: 16-2-14 23:54
艾里豆豆 发表于 16-2-5 04:29
波波老师,我觉得我是意志薄弱型的神经症,难道就没有办法治疗吗?

由于对你的情况没什么了解,故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不过,我认为,心灵成长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有不断成长的心,总会摸索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6-2-15 05:01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6-2-15 05:03 编辑
波波 发表于 16-2-14 23:54
由于对你的情况没什么了解,故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不过,我认为,心灵成长是个人自己的事情,只要自己 ...

波波你自以为懂心理学,可惜也是背背书,如果你真懂得人心,就不会用这种愚昧方式传递知识。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写这么多废话,也不考虑别人能看懂多少,你这种行为太自我中心了,这就是自我中心典型案例。写的内容没有问题,传递知识的方式是反心理学基本常识。
作者: 赟儿    时间: 16-2-25 11:11
本帖最后由 赟儿 于 16-2-25 11:26 编辑
太阳中的宇宙 发表于 16-2-15 05:01
波波你自以为懂心理学,可惜也是背背书,如果你真懂得人心,就不会用这种愚昧方式传递知识。 ...


需要的人自会受益呀。波波版主一直维护版块,传播森田疗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很多人受益呀,我觉得很感激。感觉你的话有些偏颇了~
森田先生的书籍,话语也都是平淡无奇的,没有追求任何形式上的活泼。但,核心是,有用就好。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6-2-25 13:20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6-2-25 16:55 编辑
赟儿 发表于 16-2-25 11:11
需要的人自会受益呀。波波版主一直维护版块,传播森田疗法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很多人受益呀,我觉得很感 ...

heroin也能产生快乐,对人的心理也很有用,能天天当饭吃吗?有用就好。,还要从长远来看是什么结果。逃避负面情绪也有,言为心声,这就是赟儿目前状态。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6-2-25 13:27
本帖最后由 太阳中的宇宙 于 16-2-25 13:41 编辑

我看到波波的问题。只可惜他没有讨论问题的勇气。逃避现实是波波的行为习惯。论坛是公开的,是非对错,对大家都有好处。哈哈哈我要做个勇敢的自己!

作者: 赟儿    时间: 16-2-25 13:59
    波哥,你学习森田比较深入,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心理一直调整的比较好。借着你的地方,我有一个困惑可以跟你交流下不?
   长久以来,困扰我的一直是负面思维以及思维方式僵化、对生活种种预测一直在脑袋里想呀想呀的,越想越负面。比如一直有一些自卑的思维,看到别人的优点就不自觉的拿自己跟人家比,搞的自己不开心;比如我现在有脱发的困扰,担心自己个人问题等等。当然,按照事实唯真的原则,脑袋里的种种想法都不作数(这点很让我安慰和解脱),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就好,我也一直有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但是这么久,行动上会有所成就,但是自己的内核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偏负面、担心这担心那儿的,缺乏一种自信阳光的吸引力。
    我一直很渴望有所改变和成长。很多成长的经验和书籍,会强调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思维去代替过去消极的思维,去重新构建自己的内核。这一点很让我困惑,我情绪比较焦虑、负面思维很多的时候,我的惯有思维是主导,对自己说正面的想法,有点为了说而说,自己都不太相信的样子。没法做到用正面的思维去替代掉负面的,而且自己对自己说个正面的,就很害怕负面的有没有继续往外冒,负面的又冒出来了,就形成了强迫。这点很恐怖,内心就会继续跟自己说,你看吧,内核改变不了,还是很负面,有种自己对自己失去掌控的感觉。为了避免强迫,我一般就负面想法由它去,不强行对自己强行灌输正面想法。偏负面的内核有所改善但提升不是很大,还是经常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的陷入到负面中去。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事实为准,情绪会随着生活际遇和内心想法起起伏伏,这是正常的。负面想法的存在也都是很正常的,指望什么时候都积极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担心做不好的原因还是“生的欲望”,是一种积极欲望过于强烈导致的。
    自我调整之道在于:1、焦虑的原因在于期待大于实际能力,生活中要适当降低自我要求,接受自己平凡人、平凡事儿、有很多的缺点。2、知道自己是个爱担心的人,经常担心的想法和事实是两码事儿,客观事实复杂多变,不能根据头脑中的想法推测未来,这样是不对的。在需要对未来判断的时候,稍微修正乐观一点。3、全面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和事情。由于一直以来“上进”的想法,容易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人的优点引起冲突,这是一种片面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不完整和偏颇的。随着成长,需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他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利弊,对事情的判断逐步做到公正客观。
    好像只能做到这样,还是觉得对于我的情况来讲,思维替代的方式容易引起冲突,“内核”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渠道。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6-2-25 14:23
赟儿 发表于 16-2-25 13:59
波哥,你学习森田比较深入,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心理一直调整的比较好。借着你的地方,我有一个困惑可 ...

赟儿 你说一堆废话,说来说去,你还是不能接受你自己。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你想用意愿和思维来改变现状,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 波波    时间: 16-3-4 23:20
赟儿 发表于 16-2-25 13:59
波哥,你学习森田比较深入,又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心理一直调整的比较好。借着你的地方,我有一个困惑可 ...

不好意思,今天才看到你的这个帖子,回复迟了。抱歉!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首先,事实为准,情绪会随着生活际遇和内心想法起起伏伏,这是正常的。负面想法的存在也都是很正常的,指望什么时候都积极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担心做不好的原因还是“生的欲望”,是一种积极欲望过于强烈导致的。
    自我调整之道在于:1、焦虑的原因在于期待大于实际能力,生活中要适当降低自我要求,接受自己平凡人、平凡事儿、有很多的缺点。2、知道自己是个爱担心的人,经常担心的想法和事实是两码事儿,客观事实复杂多变,不能根据头脑中的想法推测未来,这样是不对的。在需要对未来判断的时候,稍微修正乐观一点。3、全面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和事情。由于一直以来“上进”的想法,容易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人的优点引起冲突,这是一种片面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不完整和偏颇的。随着成长,需全面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他人的优缺点,事情的利弊,对事情的判断逐步做到公正客观。”
你上面的反思和分析挺好的,很森田

方向没问题,是实践中不断体验、总结,就会不断提高的。

赟儿很棒!!
作者: 赟儿    时间: 16-3-9 10:28
谢谢波波哥的鼓励!
我感觉自己很有必要好好学习森田理论了,不困惑的时候,看自己的提问都觉得明显的就是围绕想法打转转,能够看到问题。困惑的时候又陷进来了。
我是典型的神经质性格,有很多需要改变的观念以及思考方式,需要修正的地方很多。以前没有系统的好好学习森田,只是读了自觉与领悟之路,这几天好好读了波波大哥整理的帖子,感觉非常好,有指了一条明路的感觉。我真的是一个很自我的人,整天想着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生活,脱离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不自知。需要每天学习森田理论,内化成自己性格的一部分;学会正确的思考和看待问题,学会依据情绪的科学规律来管理和引导情绪。
作者: 太阳中的宇宙    时间: 16-3-9 11:19
赵本山的忽悠卖拐,真实地表现了现实。今天在论坛又看见。你们这种一问一答,太恶心。哈哈哈好假。
作者: 波波    时间: 16-3-9 22:22
赟儿 发表于 16-3-9 10:28
谢谢波波哥的鼓励!
我感觉自己很有必要好好学习森田理论了,不困惑的时候,看自己的提问都觉得明显的就是 ...

坚持学习践行森田,受益最大的是我们自己。

对此,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我相信,你也会受益的。
作者: fzoo    时间: 16-10-26 08:06
向波波致敬!
作者: 波波    时间: 16-11-2 21:44
fzoo 发表于 16-10-26 08:06
向波波致敬!

谢谢您的支持!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