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心理网

标题: 转:走出我们真正的“孤独症”——偏见、我见 [打印本页]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0-12-3 09:55
标题: 转:走出我们真正的“孤独症”——偏见、我见
转自 一念行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0n8l5.html

走出我们真正的“孤独症”——偏见、我见


我儿生于新历19972151920分,5岁时诊断为孤独症,到处乱跑,大喊大叫打自己,睡眠也不好。无法上学读书。这么多年我们为他想尽一切办法,耗得筋疲力尽,带他上孤独症学校,吃中、西药、藏药都不管用,我们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从究竟真相上说,世上不存在孤独症,亦不存在“病”人,所存在的只是“那样的人”。一切人、一切现象都是正常,这是一个绝对正常的宇宙。所不正常的,是那些认为自己正常的心智。在我看来,真正的病人,是那些判断、定义或深刻相信自己或他人是病人的人。

若说有孤独症,有谁不是?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你需要与他人交流,你不是孤独症;他不需要与他人交流,他患有孤独症?到底谁有了病,在人类一切疾病之外,有一个更大的疾病是“判断的疾病”或说“恐惧症”。判断导致恐惧,恐惧导致判断。恐惧是人类统一的疾病,往往由此又衍生出八万四千种疾病。如果没有对孤独症小孩未来的担心(恐惧),有一个“不爱和人说话”、“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与众生不同”的小孩又如何?

如果说这世有病人存在,那是所有的人都是病人,因为我们的心智被不同程度的蒙蔽了。孤独症小孩的心智被他的无明蒙蔽了,孤独症小孩的周围——那些家长、那些老师、那些医生更是。如果让我来治疗一个孤独症的小孩,我首先要治疗的不是他,而是你——那些孤独症小孩周围的人。在治疗他的“孤独症”之前,让我来治疗你的“恐惧症”。对于一些人,孤独症是恐惧症的化身,着眼于外围者的恐惧症比着眼着孤独者的孤独症治疗更有效。如果说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共业的别显,那么我首先要治疗那个共业,然后是那个个业。共业不治,个业难愈。

世上没有孤独症,只有一颗颗深刻陷入自己故事的心,要治疗他人,先自治吧。质疑你的思想,改变你的世界;质疑你的世界,改变你的心智。心智一旦变了,一切不得不变。

一切存在都是个现象,所有的现象都是一种暂有。你认识过无常吗?无常是一位仁慈的圣人,它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是一切的治疗者。它使一切不治而治,它是一位真正的医生。一种“疾病”是一种和合现象,无常绝对能够治好它;但在治好它之前,无常需要把你给治好。如果世上的医生是治疗病人的人,那么如果我再次加入医生的行列的话,我会是那些治疗医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是更大的病人。医生是病人的源头,没有医生就没有病人。

真正的医生决不是一些专业熟练的判断师,决不是一些某种技术娴熟的人体工人,决不仅是用药用刀的好手……而是佛——那些来到和佛一样高度的人。治人不疼是容易的,治人迟死是容易的,治人这儿或那儿没故障是容易的,但若治人不苦、不惧、治人到永远“健康”,就不那么容易。但这一点恰是一个佛在做的工作。

如果你的家人得了病,你要想他的病好,你必须先治疗自己。他有身疾,你必有心疾。一个家庭里一旦有人生病,那个生病的人就成了“众生”,那些照顾的人就成了菩萨;众生有病,菩萨必有病,但菩萨要“除去”众生的病,必先除去自己的病。菩萨自己的病除了,众生的病才能疗愈。这是个佛治的法则,世间的菩萨和药王应该悉知。善知识,若你的家庭中有一位病人存在,让医生治疗他的身病,你治疗你的心病。从实相意义上说,你是他疾病的根源,若你好了,他就好了;若你不好,他永远不好。你是你的病根,他是你的病显。一旦思想改变,世上再无病人。世人应知。

不管什么样的人得了什么样的病,认识到“疾病”并不存在,是真正的疗愈。不管什么样的人得了什么样的病,你首先要治疗的对象都不是他人,而是自己。你必须自我疗愈,然后才能疗愈他人。在一个病人的家庭里,其病情最严重的是那些看起来“正常”的人,而不是那些被称作“病人”的人。所以,在一个有病的家庭,真正的病在病“灶”的外围,而不是中心。来透过疗愈你,来疗愈他人;来先疗愈你,而疗愈他人。这是治疗的原则之一。如果你是一个更合格的医生或看护人或治疗的协助者,先治疗非病人,再治疗病人——这从更大整体上来说,会使整体的疾病疗愈得更快。

一切都不可怕,可怕的唯有信念。即使看起来是最痛苦恐怖的生活,那也只不过是一个“噩梦”。“噩梦”意味着什么?从真实实相来讲:假的——它是假的。所有一切的疗愈,都基于对这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噩梦的刺破。如果我有一个得了孤独症的小孩,如果我很担心、很恐惧、很害怕,我敢说我也得了“孤独症”:我的小孩孤独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孤独在他的“孤独症”里——我的眼里除了他的孤独症外什么也没有,我不是也得了孤独症还会是什么?如果我是那个孤独症小孩的家长,在治好我小孩的孤独症之前,先治好我自己的孤独症吧。

孤独症是一种正常,它像世上任何一种事物一样的正常。如果你去过森林,你会发现森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有直的,有弯的,有细如指腹的,有粗成合抱的,有硬的,有软的……每棵树都是它本来的样子,森林里没有不正常的树。同样的道理,人类的森林里也一样——没有不正常的人,每个人都“正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如果你认为他人不正常,那么你“不正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改变不是必须的,改变自己在变。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幻觉:认为我们能够掌控事物——我们能够改变他人、改变事物,实际上并非如此,事物自己在改变,我们只是在那个期待里加入我们认为有效的因素。例如酿酒,你只是把各种能成为酒的东西“组合”在一起,至于酒什么时候能成为酒,这不受你掌控;又如你烧火做饭,在你往锅里加入了油、盐、水、米、面等之后,你所做的就只是往锅底加柴,至于饭什么时候“突然”熟了,那不是你掌控的。但往往我们把“放入酒料”和“酿成酒”,或往锅底加入柴火和饭熟联系在一起,认为那是我们的功劳,并非如此——我们只是往锅底放入了柴,饭自己熟了;我们只是把各种能成为酒的东西“放”在了一起,酒自己酿出来了。不要错觉地以为你能掌控酒,你能够掌控水、火焰、大米——饭什么时候熟。

我们常说“清醒”和“沉睡”,什么是清醒什么是沉睡?能够认识到饭熟不是我的功劳,酒成不是我的功劳——是饭和酒自己成了自己,这就是清醒;如果认为我做熟了饭,我酿成了酒,这就是沉睡。善知识,对于疾病的治疗也一样:没有哪一个医生曾治好过哪个病人,那是病人自己好了,医生只不过加入了某些能使“酒成”或“饭熟”的因素——恢复健康的因素,然后病人自己好了。认识到我们对这世界完全没有掌控,是个巨大的解放,它能让我们只是做事,不操心结果——这是个巨大的好消息,它让我们不得不活在当下,清醒且无为无不为。

善知识,如果你的家庭里也有人得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你来做个清醒的酿酒人或做饭人吧,把所有能做成饭或酿出酒的东西放在一起,让饭或酒自己“熟”吧——让它们自己成为它们。你所做的事只是你眼下的,你从来都不必有额外的心可操。要想解除他人的疾病,先来解除你自己的。不管别人有没有病,先让自己绝对健康。从疗愈自己开始,来疗愈你整个世界里的所有病人、所有患难者、所有痛苦的人!治疗不要颠倒,你永远都是这世界的根。不要弃根而治末枝。对自己的疗愈就是病心,因为世上不存在真正的病身,病心是唯一的疾病——且它是个幻象,一颗病心是一颗进入了幻象的心。所有的疗愈都是幻去真显,让一切真的呈现,假的消失。当你醒来,昨梦自去,所以任何人真正的病愈,都是一个“觉悟”的过程。来觉悟你自己,让他人也觉悟——这就是“自觉觉他”,这是佛陀的课程,也是你除苦的过程。

偏(我)见和幻觉就是一种孤独症,善知识,要疗愈他人的孤独症,先疗愈我们自己的。关于疾病,我认识到,世上不存在疾病,只存在幻觉;不存在疾病,只存在概念;不存在疾病,只存在深信;不存在疾病,只存在呼唤觉醒的声音;不存在疾病,只存在一颗掉入恐惧的心……来认识到这些。幻心是唯一要疗愈的,来认识它。疗愈你眼中的任何病患——不管是出现在他人身上的,还是出现在自己身上的,先从寂灭自己的幻心开始。善知识,幻心若灭,幻身即灭;幻身若灭,幻病即灭;幻病若灭,真体不灭;真体不灭,真健永现。如此来疗愈自己或他人!
作者: 忠于我心    时间: 10-12-3 10:01
好文章,需要认真读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0-12-3 18:58
这篇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自闭症。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有哲学的角度,也需要有医学的角度,或者世俗的角度等等,事情才能看得全面。
作者: 云海天山    时间: 10-12-3 19:34
孤独症和自闭症是同一个概念吗?      为什么有的孤独症的孩子会打自己??     好像很普遍。。   谁能解释这个现象??
作者: 云海天山    时间: 10-12-3 19:36
奇迹大姐谈到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难道,人也同时有快乐本能和痛苦本能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

否则为什么人会打自己?。。。。
作者: 云海天山    时间: 10-12-3 19:42
本帖最后由 云海天山 于 10-12-3 19:45 编辑
这篇文章是从哲学的角度看自闭症。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有哲学的角度,也需要有医学的角度,或者世俗的角度等等,事情才能看得全面。
blackeye 发表于 10-12-3 18:58


我感觉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哲学。    这里面说的是一个人面对孤独症亲人做出人生观的调整和适应的问题。

面对孤独症,大概总是要某种程度的互相调整和适应。。

这个社会似乎不会为了孤独症去改变自己而适应对方。   但亲人似乎要这样做的。。
、、

但是,黑眼睛说的对,  科学,世俗等等也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0-12-3 20:31
回南山子: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日本、台湾和新加坡把英文的autism译为‘自闭症’,大陆官方译法是‘孤独症’,本意是想避免人们望文生义,认为这些人是主动地封闭自己。但实际上孤独症这个词还是能让人望文生义认为这些人应该走出孤独。英文autism则是一个纯粹的医学描述,没有世俗的意义,就是一个名字,用的是希腊语的词根。

“我感觉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哲学。    这里面说的是一个人面对孤独症亲人做出人生观的调整和适应的问题。”

人生观不是哲学是什么?是科学?是世俗?我看对待自闭症在战略上要讲哲学,在战术上要讲科学---不要当真,我只是在填空造句:在战略上要。。。在战术上要。。。

为什么自闭症的孩子会打自己?我只知道我的孩子,不知道别人的孩子。我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也自伤,咬自己的手,撞头,他也攻击别人。那是在他被管教很多,情绪非常糟的时候。自闭症孩子的交流障碍造成他们不能像NT孩子那样用语言或其他常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在一个不理解不宽容的环境里会产生很多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又不能正常表达,就以自伤的形式来表达。我的孩子早就不自伤了,那是因为我们改变了环境,改变了我们的态度。但是自闭儿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弱是一个事实,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弱也是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控能力会增强,但是和NT们还是有差距的,所以还是要非常小心地控制他们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快乐地成长。
作者: 云海天山    时间: 10-12-3 22:07
原来是一回事啊。。

呵呵,人生观的确是哲学。。。特同意!!    战术上要靠科学!。。。

自伤行为产生于恐惧和焦虑。    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自己把自己弄的很疼,不太好理解。    为什么不去砸玩具呢?     那也是一种发泄。。     我觉得这里面真正有一个哲学问题。。   不过我一下明白不了。。

但是你的孩子由于你们的正确的方法而早就停止自伤。    这个挺欣慰的。   你们很棒!!     有解决问题的智慧!!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0-12-3 22:51
自伤行为产生于恐惧和焦虑。    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自己把自己弄的很疼,不太好理解。    为什么不去砸玩具呢?    ...
云海天山 发表于 10-12-3 14:07


他也打别人呀,也砸玩具呀,有的孩子还扔刀子,砸墙砸门窗。为什么把自己弄得很疼?那你说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自伤或自杀呢?我看都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无法承受所以被转移到肉体上,是一种释放的方式吧。
作者: 云海天山    时间: 10-12-3 23:31
他也打别人呀,也砸玩具呀,有的孩子还扔刀子,砸墙砸门窗。为什么把自己弄得很疼?那你说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自伤或自杀呢?我看都是因为精神上的痛苦无法承受所以被转移到肉体上,是一种释放的方式吧。
blackeye 发表于 10-12-3 22:51


看来总之孤独症的孩子心里比较郁闷比较痛苦。。很多能量被憋住了。。必须释放。。
作者: 忠于我心    时间: 10-12-5 22:27
9# blackeye
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受伤后总有一种展示伤口,希望得到关注和帮助的本能,尤其是心灵的痛苦,往往是无法展示的,所以心灵极端痛苦的时候难免有把它明朗化的冲动。
另外就是通过身体的痛苦也能转移一部分注意力,从而暂时减轻心灵的痛苦。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0-12-7 17:41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0-12-7 17:44 编辑

为什么有的孤独症的孩子会打自己??  

因为心灵痛苦啊。因为痛苦不能承受,又不知道如何停止。

我特别痛苦的一段时间,不知道何时才能解脱,看不见任何希望。我就用刀划自己的手。我心里非常清醒,刀子划过肉的声音我都听得见,钻心的痛。我只期望以肉体的痛来替代心灵的痛。当肉体痛苦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得以暂的释放。心灵有一种报复的快感,似乎在说:不只我痛,你也会痛;又似乎说:我让你痛,让你痛!你不是要痛吗,让你痛!似乎感觉那肉体不是我的,是别人的。

还有一次想用头撞墙。也是太痛苦了。我想用头撞墙。我心里想着:天哪,别折磨我了!我都这样了(痛苦得用头撞墙了、我都自我折磨了),够了吧?该受的苦我都受了,还不够吗!  但撞得太使劲了,一下子倒把我疼醒了:这么疼不划算。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0-12-8 15:05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0-12-8 15:07 编辑

继续转贴:http://iautistic.com/china/autism-parents-need-therapy.php

有些自闭儿的家长也需要辅导     

              陈毅雄


当人们问起我如何走出自闭症,我通常会为他们做一个比喻:小孩被困在装有两扇铁门的银行金库里。经过多番努力,孩子的父母破解了密码,打开了第一扇大门。遗憾的是,第二所大门是由内开启的—他们的小孩必须自己破解密码,挣脱出来。

大多数人将精力放在第一扇门上,他们寻找各种方法,比如生物医学治疗,特殊食疗,职业治疗,语言训练和行为矫治(ABA)。他们从没注意到第二扇门的存在。而它正是我作自闭症分享所关注的重心。


在2010年初,我在晚宴上与一些自闭症青少年的父母一起分享了我的想法。他们接受了我的比喻。但是,一旦我提到治疗自闭的关键在于自闭人士排斥地球生活的心态,他们立刻失去兴趣。



我解释说,拒绝在地球上生活的人士需要强有力的理由才会改变立场。毕竟,人类从古到今都一直表现了很多残暴、可怕的行为。有清醒的大脑的人为何踏入饿虎的巨笼,成为饿虎的下一顿美餐?

所以如果要自闭儿打开第二扇大门,他必须首先认识到地球生活是美好、完美和充满意义的。这样,他才能诚心诚意的为自己的理想服务。实现这个理想的推动力将引导他与周围的人形成成熟的情感纽带。

愤世嫉俗的父母们不断厌恶幼稚单纯、强调挣钱养家糊口的必要性、显示自己有惩罚自闭儿的能力、引述苦难俗世的例子,这只会更进一步孤立孩子。这样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闭儿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活在地球上。人生在世,便和死亡与伤痛相伴。生而不愿为人,死亦无所畏惧。

然而,当这些父母奋力将话题转移到企业因为我宣称有自闭症谱系障碍而拒绝为我投保,我知道他们的心已离我远去。

我提议说说,我小时候经验到得无意识状态。几句话后,父亲突然打断了我,要求我解释为什么我处于这种状态。我告诉他我不知道,因为这仅仅是我的经验。他面色阴郁,“这难以接受,如果你是在谈论治疗的话。我需要原因。”

我意识到这些父母并不对自闭症的本质或经验抱有任何兴趣。他们只想要治愈妙法。如果我有一台能把自闭儿脑中的一切自闭症都吸尽的吸尘器,他们肯定会马上向我高价定购。当然,我可提供不了这种方案!所以即使我正探索着实在与世界意识的本性,他们对我想要传达的信息无动于衷。



我遇到的一些家长和我分享他们孩子未来生活的蓝图。他们有明确规范的治疗计划,肯定能够让自闭儿走出“自闭症的阴霾”。他们已指定好小孩在学校将学习的科目,将发展的兴趣,将从事的职业或家族企业。如果自闭儿没有跟从这些指定的路标或符合他们的标准,那么就表示小孩太过差劲或太过固执。这样不只浪费了他们的一番苦心,也令他们丢脸。

如果有提到孩子的感受、梦想或选择,他们总是以非常压抑的态度形容。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如孩子是他们描绘自己理想杰作的新画布,而画布不准作出任何反抗。

如今,我相当快就可辨别出这种父母。他们占据超过80%的谈话时间,一直告诉我如何治疗自己的自闭儿。他们早已有了全部的答案—他们仅仅想要看到我点头认同他们的看法。

我相信有不少自闭人士就是因被这种态度激怒才激烈的反对治疗自闭症。我有时想反驳他们:“与其治疗自闭儿,不如还是治疗自己的负面态度。”



父母啊,请听听自闭人士的内心话。请体谅他们厌恶被当做一块空画布、一个无名小卒或一株需仔细修建的盆景!请理解他们的雄心抱负被鄙为荒诞的白日梦,他们试图做出决定被鄙为愚蠢的选择,他们艰难的斗争被鄙为顽固不化!

请感受一下被最亲密的人试图除去自我的恐惧。请感受他们想要拥有自己的生命、发展自我的欲望。请允许他们跨出你的影子,超越你的思想。

只有如此,自闭儿才能发育完全,拥有打开第二扇门的自信心。这就是我的秘诀!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0-12-8 15:20
标题: 继续转贴:
本帖最后由 月小小 于 10-12-8 15:27 编辑

http://iautistic.com/china/autism-speaks.php

自闭人士表达的经历: 迷失在地球上
        陈毅雄

人们一般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社交障碍,自闭症人士的主要问题是与人沟通和建立人际关系。实际上,社交能力的欠缺只是自闭症的一个方面。我不仅仅迷失在人的社会里,也迷失在时间、空间、和实体世界里。

我觉得自己的躯体就像一个潜水机器人,在海底探索着这个外星世界。真实的我站在一个很 远的地方俯视着,好像是从一艘船上控制着这个机器人。每当我回忆往事时,我总是像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审视着生活里发生过的事情,审视着自己。我从来没有 作为我自己来看这个世界。我不在‘我自己’里面。

我不知道我有一个躯体。我的手不属于我,我不知道我有脚。如果不用眼睛看,我就不知道我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怎样去控制它。不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必须用眼睛来辅助我的动作,而不能依赖”感觉“。我所有的动作因此而变得迟缓。由于不能感觉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意外事故层出不穷。因此,别人总是指责我太慢太笨。

我也不能将身体的各个部分与它们的名称联系起来。所以,当别人要求我在唱歌时张开或闭上嘴巴时,我无法将这个口头指令与身体相应部分的运动联系起 来。结果,在参加学校合唱团仅一个星期之后,我就被莫名其妙地开除了。幸运的是,我妈妈教会了我在谈话时看着对方。每次她和我说话时,她都会用手将我的头 搬向她的方向。只有将一个指令和相应的躯体运动结合起来,我才能理解这个指令。可是,这并不能帮助我将肺里的痰排出,因为没有人能操纵我的喉咙和肺部的肌 肉来教我吐痰,所以我只有通过剧烈的咳嗽把痰吐出来。

妈妈常常抱怨我在还没生病时没告诉她我感觉不舒服,但嗓子发炎或肚子疼之前我从来没有预感,又怎么能告诉她?我也对冷热不太理睬,因为我不感觉身体不适。我 走路的姿势奇怪,因为我必须自己创造移动身体的方式,而无法依赖直觉。由于我不知道如何使身体自然地放松,我的姿态就像一段木头一样僵硬。

我常常不能理解老师的话。有时候老师的话突然变成一种熟悉但是无法听懂的'外国语'。但因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发生了问题 ,我只知道同学们总是神秘地知道明天该带什么东西上艺术课,或者今天语文课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除非老师把吩咐写在黑板上,否则我可能听不进。

我的眼睛可以看到老式计算机屏幕上75赫兹以下的闪烁。这种闪烁像一池晃荡的水,有一条光亮的白线迅速地从屏幕的底部窜到顶部(或者反过来)。我很诧异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些闪烁。老式电视机也会发出高频噪音;如果有人在隔壁的屋子内开机,就算在静音状态下我也能知道电视机是开着的。

我只吃我称为‘安全型’的食物,即那些不会让我讨厌、并且不需要费力气就能吃到的食物。比方说,虾的味道就不敢恭维,剥起壳来也很麻烦。鱿鱼不论看 上去还是吃起来都是怪怪的。果冻有一种奇怪的口感。久而久之,我学会了排斥一切没吃过的食品,因为这些食品很可能不合我的口味。

因为味觉差,我对好吃的东西不感兴趣,无 法品尝出不同烹调的不同味道。在学校的餐厅吃饭,我总是选择一个便宜、有‘安全型’食品、并且排队的人最少的一个摊点买饭。我最恨吃带刺的鱼,因为我要花 上一个小时才能把刺挑干净。边嚼食物边吐骨头简直就像中国戏剧里神秘的功夫表演,我根本无法学会。我的梦想是像植物一样靠光合作用生长,或是用插销给自己 充电,这样我就不用这样费事地去吃饭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空间里的位置,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有三维空间。所有的物体在我看来都是平面的。我在脑子里想象一个东西时,也只能想成平面的。我无法应用直觉感应到以下的概念:

形状物体内部和外部的三维结构
质地物体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比如粗糙还是光滑)
质量物体的重量
位置从我的角度看,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在三维空间里的位置
物品极限反应造成物品损害的压力的强度和类型。比如,塑料文件夹被折过量将导致它撕裂或变形。
物品被动反应物体与他人互动可能出现的状况。比如,如果有人经过桌子可能会不小心把桌子边缘的玻璃杯打翻,造成杯子摔得粉碎。
物品工具功能物体被他人互动可能出现的状况。比如,如果要抬起一杯滚水,我们该握住杯的柄,而不是整个杯子。杯子的功能是装液体,柄的功能是保护我们的手不要被烫伤。

所以,即使是把水倒入杯子这样简单的动作,我也必须用眼睛来辅助。稍一分心,就会不是倒得太满,就是手的动作太大把水洒在桌子上。

我不知道如何对付未来事件,所以只能依赖于刻板的习惯和时间表。有了时间表,我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去经历一个个安排好的事情。[事情做完之后,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只能准备自己耐心地等待服从下一个命令。]如果事情的发展偏离了原来的‘预期’,我会感到极为不快。对我来说,将来就是过去的重复,只是我还没有经历而已。[我想,一般人要是看到自己的过去总是变来变去,也一定会感到不舒服的。] 尽管我可以通过钟表知道时间的流逝,我从来不知道我生活在时间里。

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在梦游,不知道到自己的存在。到了中学三年级我感到自己的存在以后, 我开始区别过去、现在、和将来。我的过去是以年代顺序而存在的。我的将来无法预料,很多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是我还是不知道什么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不 论是外星人入侵,还是恐怖分子用原子弹袭击新加坡,或者碰上一只从动物园里逃出来的饥肠辘辘的老虎。这些情况在我看来与碰上一个阴雨天或流鼻涕都有同样可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法预知的事件发生,包括那些可能危及到我生命的事件。 于是我就尽量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这些焦虑不仅在白天折磨我,晚上也同样如此。每天晚上,我总是在床上辗转反侧好几个小时,琢 磨着在每一种可能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样行动。

直到我的直觉恢复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是走出了一个噩梦。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带着这样严重而隐蔽的障碍生活了这么多年的。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0-12-8 15:28
原来已经有人转过了。
作者: blackeye    时间: 10-12-8 19:02
是的。这里转了很多陈毅雄的文章,都是经过他同意的,有些还是这里的网友帮他翻译的,因为他习惯用英文写作。我们还搞过向陈毅雄提问的活动,你往前翻翻就会找到的。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12 15:01
标题: 转:掌握儿童的五行性,才能教子有方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12707-1-1.html

父母最最大的期望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孩子能健健康康,二是孩子能一生幸福。孩子生病,父母最揪心,孩子不听话,父母最难过。如何一步到位地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呢?还得求助于我们老祖宗流下来的学问。

人们总是羡慕某某人教子有方,市面上一些教育孩子的书也比比皆是,也有人真的跟着学,但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原来,不一样的孩子要用不一样的方法来教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生搬硬套。小孩从一生下来,就说有差别的:不仅性别不同,还有个性的差别。个性的差别,其实就说人的五行性的差别。

人的五行性是天生的,每个人一生下来,禀性就有所偏。所以,要规划好孩子的健康和性情,首先要判断这孩子属于哪一行人。有人也许要问,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体形都差不多,如何判断它的五行性呢?我们另有办法。王凤仪先生说:

小儿降生后,听他的哭声,便可知他的禀性之所偏。哭声急的为火,慢的为水,时哭时止的为土,忽而大声哭忽而止住的就是木,声音清亮连续不断的是金。


知道小孩天生是什么性格,我们就知道如何从小教导他了。孩子属于哪一行,就最容易产生这一行的优点和缺点。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完全是一派天性,其五行性都是属于阳的,但由阳转阴也非常快。如果孩子非常小,五行性还是属于纯阳的,我们就只用把它保存住就行;如果孩子稍微长大了点,习性和禀性开始显露出来了,他五行性的阳面也还是容易唤醒的。所以,孩子属于哪一行,我们先就要在这一行上保其阳面,或拨阴取阳:

对于木性小孩,要保持或唤起他仁慈的天性(阳木)来防止或化解他的执拗(阴木)。对于火性小孩,要保持或唤起他能明理的天性(阳火),以防止或化解他的急躁、争贪之心(阴火);对于土性小孩,要保持或唤起他诚实(阳土)的天性,来防止或化解他的多疑、死板(阴土);对于金性小孩,要保持后唤起他活泼、热情、仗义的天性(阳金),以防止或化解他的忌妒、轻狂(阴金);对于水性小孩,要保持或唤起其柔和、安静的天性(阳水),来防止或化解他的懒惰、愚蠢(阴水)。这是第一步,能做到这一步,小孩就已经很优秀了。但我们还想锦上添花,于是有第二步:


我们知道,阳五行是相生的,男子顺生:阳木生阳火,阳火生阳土,阳土生阳金,阳金生阳水,阳水生阳木;女子逆生:阳木生阳水,阳水生阳金,阳金生阳土,阳土生阳火,阳火生阳木。我们通过五行相生,顺着五行相生的道理去教导孩子,教导他做到容易做到的,不可以让他去做难以做到的,扬长避短,必然势如破竹。
以木性小孩为例:


如果孩子是男孩,且是木性人,我们就要培养他的阳火,时时处处教他明白事理,这样孩子很容易就能变得非常懂事;最好不要培养他的柔和、文静,因为那是水性,从木走到水,那就是逆行了,逆行只能生出阴水,小孩会变得懒惰、懦弱。我们在学校看到很多瘦瘦的受人欺负的小男孩,就属于这种,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好。但不是每个瘦瘦的小孩都会受人欺负啊,聪明的、成绩好的小孩往往也是瘦瘦的木性小孩,那都是木生火的缘故。


如果孩子是女孩,且是木性人,我们就要培养她的阳水,教她柔和,文静、培养阳水性。苗条、瘦高的女孩,性情温和、文静,人见人爱。如果木性女孩往火位发展,就会生出阴火,她就会变得爱慕虚荣,喜欢争理、急躁,所以我们也经常见到瘦高的木性美女涂脂抹粉,脾气暴烈,那都是阴火。

再举金性男女孩的例子。金性人活泼、义气,人情圆到,说话做事响亮干脆。


金性男孩,易于培养文静、儒雅的阳水性格。这样的男孩,活泼而不轻狂,仗义而处事冷静。如果往土上走,那就是犯逆了,容易生成阴土,阴土多疑,不诚实。聪明伶俐的金性小孩,你在他面前如果老强调要诚实啊、不要说谎啊,他就会有逆反心理,偏要说谎。因为金性小孩很自觉,你教他别说谎,他会认为你认为他不诚实,于是他索性不诚实,偏要说谎给你看看。而且他说起谎来水平会很高,大家听了都能信,因为他聪明活泼啊,会哄人,讨人喜欢。这么一来,阴土、阴金都出来了:狡诈、虚伪、轻狂。


金性女孩,麻利、活泼,人情练达,能说会道。培养信实、稳重的土性,对她这种性格是一个很好的引导。不要培养她的温柔、文静的水性,因为她根本文静不下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是淑女”,如果实在没办法,她会索性闭门不出,不见人,睡大觉,越来越懒,越来越心烦,这就是阴水了。

其他依此类推,我将其归纳为下表:








男女
通用
立住阳木:有主见,仁慈
立住阳火:明理
立住阳土:信实
立住阳金:热情,人情圆到
立住阳水:柔和
男孩
(顺行)
木生火,培养阳火:明理
火生土,培养阳土:信实
土生金,培养阳金:热情,人情圆到
金生水:培养阳水:柔和,儒雅
水生木,培养阳木:有主见,慈悲
女孩
(逆行)
木生水,培养阳水:柔和
火生木,培养阳木:慈悲,有主见
土生火,培养阳火:明理
金生土,培养阳土:信实
水生金,培养阳金:热情


这样培养,不仅孩子本身属于的那一行立住了,而且还生出了更多的美好品格。
作者: 月小小    时间: 11-4-12 15:03
标题: 转: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给孩子简单快乐的童年
选自:《琉璃光养生世界》

    现在社会的特性就是“太多东西”,而我们每日的生活与家庭是建立在“四多”之上——过多的东西、过多的选择、过多的信息、过多的快速,这种杂乱拥挤、分心、时间压力与忙碌,对家中每一个人都造成压力,对孩子影响更是巨大。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容易造成各种“失调”。而对治的方法就是“简化”。《简单父母经》一书中提到的“简化”有四个层次:环境、韵律、时间表和过滤掉成人的世界。

    环境的简化,第一件事就是小孩过多的玩具。记得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外面“野”——抓蝌蚪、捉泥鳅、跳橡皮筋、玩弹珠、跳房子等,购买的玩具算奢侈品,只有特别的日子才有。当时玩耍注重的是活动,而不是专注于玩的“东西”——玩具。而现在,父母常常禁不起孩子吵闹,或是用玩具来补偿没时间陪孩子,或是交换孩子的“好行为”,所以美国小孩平均一年可以收到70件玩具,70件!这种“要了就有”的讯息,让孩子有一种“受之无愧”的感觉,不会珍惜已有的东西,永远想要更多。现在玩具大部分都太固定、太精致、太完成,让孩子无法注入自己的想象力。芭比娃娃、机械恐龙、会叫的火车都很“固定”,不会引起孩子情绪上的参与。在我家,孩子小时候,我自己打毛线、用羊毛毡做小布偶,有娃娃、花仙子、各种动物等玩具。除了这些,孩子的玩具大部分是天然的木头或布制品,或是外面检来的树枝、石头。这些简单的玩具,让孩子有极大的想象空间。看着他们玩耍很有意思,在自然界中检到的木块,一下子可以是娃娃用的桌子,放在布条上拉着走就变成载货的火车了。当然他们在外面看到了玩具,也会吵着要,但是我们决不轻易买玩具给他们。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才会有新的玩具。

    在孩子房间里,另一项可以简化的就是“书”。身为父母,我们总想要鼓励读书,所以就认为孩子有的书愈多,就会读得愈多。然而《简单父母经》一书作者提到,故事滋养孩子,需要一个重要的“重复”过程,那种一再听到的、成为生活一部份的、深入了解的故事,能提供给孩子很大的安全感与确定感。书越多就越无法专心与重复。所以孩子房间内的书不要多,只要有一些孩子会一看再看的即可。他也建议父母必需监督孩子是否“应该”读某些书,而不是他们看得懂就去读。我常和孩子一起阅读,有时候更是我先看过,确定内容适宜后,他们才可以看。这样一来,和孩子间也多了一些可以谈话的话题。

    在生活韵律方面,我一直认为,有韵律的生活,是轻松带孩子的重要工具。孩子从小就让他们有固定的三餐时间,固定的休息时间,固定的刷牙、洗澡时间。再大一点,则加上固定的做功课时间、固定的练琴时间等。这种固定的生活流程,让孩子有预期性,有安全感,也让他们比较能主动的去做那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如功课,练琴等。他们知道下了课要先做功课,练完了琴才可以玩,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此一来,做父母的只需提醒他们下一件该做的事,而不用一直在旁边唠叨、催促,搞得大家精疲力尽。

    现在的社会,大家都很忙碌,连小孩也不例外。全家人,一整天忙进忙出,很少有机会可以好好坐下来讲讲话。晚餐也是生活韵律的一部分,全家人共进晚餐就提供了让大家在忙碌过后,静下心来听听对方说话的好机会。作者的家中,在晚餐开动前,全家先静坐1分钟。可以想象那情景吗?在忙乱的一天后,这静默的一分钟多么的特别,像是大家共同松了一口气,让大家的心都静下来了。在吃饭时,大家可以分享今天发生的事,即使你有一个闷葫芦的孩子,在听另一个孩子发表完高见时,他也许也会说上几句,在这种闲聊下,当天的压力也发泄了。如果请孩子问一问他的同学,也许会惊讶地发现,有多少家庭不在一起吃晚餐。但是研究也指出,家庭共进晚餐愈频繁,孩子在学校表现就愈好,会吃水果和蔬菜,比较不可能抽烟、喝酒、吸毒、患忧郁症、气喘,或是饮食失调症。

    父母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是为了要提供孩子自己儿时没有的机会。有的时候是孩子自己有兴趣想要参加的。有些父母让孩子参加各种才艺活动则是为了让孩子有竞争性或成就感。但是安排过多活动则可能会限制孩子指导自己、打发时间、追寻自己的道路的能力。即使是孩子爱做的活动,也要注意会不会因为年纪太小,做得太多,而产生他们自己还不明白并且无法纾解的压力。现在的孩子似乎都有一张疯狂的时间表。每天有不同的活动,父母成了他们的司机,不停地载他们去不同地方赶场。作者提到如何安排一张均衡的时间表,让孩子有喘息的机会。更提到了“无聊”的好处,当你将孩子的行程排得满满时,他们只有乖乖的遵照行程赴约,但是当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时间觉得无聊时,就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玩耍、来填满这段“无聊”的时间。

    简化孩子的玩具与环境、简化孩子的时间表、增加家中的韵律感,都是为了给孩子们在做孩子时该有的空间。至于“过滤成人的世界”,就是说我们要认同「简化」,认同一个孩子是应该经由玩耍、互动来了解这世界,而不是经由成人关心的事和信息。当我们做父母的不将童年期认为是个“充实才艺的机会”,而是让孩子们有时间空间去探索,就会减少孩子的压力。作者认为,父母如果有意识地去除成人想要的「更多」、「更快」、「更早」,就能保护孩子的童年,而不是控制他们的童年。做父母的,应该要避免孩子的世界泛滥着成人的信息、压力与担心。我们要确定孩子没有在暗中受到我们的恐惧、驱策、野心、非常快速的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要简化的事情太多了,不知从何做起,那先挑一、两样你觉得容易的开始。一旦开始了,你就会尝到简化过的生活那种「轻松感」的甜头。全家人的压力都小了,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多么幸运的生在一个物质不虞匮乏的时代,但是同时也正因为生在一个过度丰盛、快速紧张的时代,我们渐渐明白丰盛的物质并不能带来快乐。如果丰盛的物质、快速的脚步带来孩子的「过动」与「失调」,而简单朴素的生活带来大家的「轻松」与「快乐」,我们要选择哪一条路呢?





欢迎光临 阳光工程心理网 (http://sunofus.org/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